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数字时代“时空架构师”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设立背景 -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增的29种专业之一 [3] - 武汉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领域的高校,成为该专业布点高校 [3] - 专业设立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是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前瞻布局 [3] 专业定位与学科基础 - 时空信息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专业以"时间+空间"为核心,融合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 [4]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多年排名全国第一,拥有国家级平台和重大项目支撑,如"地球时空基准""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等 [4] - 专业核心是"时空"与"信息"的深度耦合,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时空架构师" [4] 课程体系设计 - 采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实践创新"框架,实现"测绘遥感+时空信息+人工智能"融合 [5] - 课程贯穿"时空基准—时空感知—时空认知—时空智能服务"全链条 [5] - 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计算机科学课程,以及卫星海洋学等模块化课程 [6] - 开设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灾害监测等案例课程,采用项目制实践模式 [6] 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 - 学生需掌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应用于智能监测、遥感影像解译、自动驾驶等场景 [6] - 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联合行业龙头,搭建智能交通优化、低碳空间设计等实战平台 [7] - 培养目标覆盖"时空感知—智能处理—应用赋能"全链条能力,解决传统学科独立导致的复合型人才缺口 [7] 就业领域与行业价值 - 毕业生可从事自然资源动态监测、智慧城市交通优化、智慧物流系统开发、低空经济无人化系统研发等领域 [8] - 专业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如北斗导航、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应用 [8] - 人才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科技强国目标实现 [8]
深海环流塑造南太平洋微生物多样性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研究 - 全球翻转环流对南太平洋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1] - 研究团队采集300多个全深度水样并重建300多种微生物基因组 [1] - 识别出数万个物种并发现海面下300米处存在"原核生物系统发育跃层" [1] 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 - 微生物形成6个群落组和10个功能区 [1] - 3个群落组与水深相关 另外3个对应主要水团 [1] - 各群落组包含独特物种和功能基因 受水温水压营养梯度等因素影响 [1] 研究意义与应用 - 建立了当前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基准 [2] - 微生物主导海洋固碳营养循环和碳封存 [2] - 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微生物群落分布 影响全球碳循环 [2]
“兴海”大模型构建船海教育智能底座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原标题:"兴海"大模型构建船海教育智能底座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研发的国内首个船海学科教育专有大模型——"兴 海"大模型,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 "兴海"大模型面向学生、教师及社会用户,将船海行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是一个集AI专业 课程学习、虚拟仿真实践、物理仿真预报、船舶性能智能预测、船舶智能设计、学科岗位分析等功能于 一体的一站式教育平台。大模型由哈工程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外高桥 造船有限公司等共建,汇聚了船舶行业海量的数据资源,涵盖20门以上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核心课 程、3万多个行业知识点、近5000型船舶试验数据、4000余条行业岗位分析数据,以及50多部船海专业 教材等。这些数据贯穿大模型基础层、专业层、学科层、应用层四个层级。 基础层面向学生,涵盖"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强度""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20余门AI专业课 程,为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工具。基础层侧重于基础理论学习,通过文字、视频、思维导图、 AI学习助手等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学习模式,拓宽了学习空间。 应用层设置了船舶智能设计、创造性思维模块 ...
校企联动 自主培养高端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校企联动培养高端人才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张百川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完成5轮中试放大实验,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1] -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2100多名毕业生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教育部联合9部门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3年成效显著 [1]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 已建立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2] - 校企协同建设201门核心课程覆盖18个关键领域,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共享 [2] - 企业提供5100多个产业一线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科研选题来源 [2] - 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支持真实环境科研 [2] 企业参与培养机制 - 北方华创科技集团创立成果导向评价机制,以实际工程成果替代学术论文作为毕业依据 [2] - 企业导师定期评估学生课题进展,首批试点学生全部参与核心研发项目且表现优异 [2][3] - 3年累计吸引40多名优秀学生参与企业联合培养 [3] 就业与未来规划 - 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4] - 教育部计划2030年前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4] - 培养模式将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4]
太原科技大学:“三位一体”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AI技术在就业服务中的应用 - 太原科技大学构建"AI模拟面试系统",涵盖职业测评、虚拟实训、简历优化等环节,帮助学生提升面试技巧[1][2] - AI系统能智能识别学生的表达逻辑、肢体语言等细节,提供精准的职业画像和技能提升方案[2] - 2025届毕业生中超过80%通过AI实训系统提升了面试技巧[2] - 学校推出"求职技巧云课堂""求职准备云实训"等线上服务,将AI技术融入就业育人全链条[2] 求职游学活动 - 学校联合浙江台州人社局组织学生走进杰克科技、水晶光电等企业,通过"沉浸式游学+零距离求职"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3] - 游学活动中学生投递35份简历,其中12人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 - 学校与宁波市建立稳定合作,连续两年带队参加宁波高洽会[3] 校地企合作与组团招聘 - 学校与长治、台州、宁波等地市合作开展组团招聘27场,吸引622家企业参会,提供1.3万余个岗位[4] - 岗位覆盖机械制造、信息技术、能源化工等领域[4] - 学校与威海市、荆州市、平阳县等地开展人才战略合作洽谈会,与包头市、泰州市等10个地区签署校地企合作协议[4][5] - 建立高校人才工作联络站,拓展人才汇聚渠道[5]
AI辅助去核提升犬科动物克隆效率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原标题:AI辅助去核提升犬科动物克隆效率 记者7月14日从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获悉,该院博士赵明辉团队克隆的两只幼犬健康存活, 且已于近日完成疫苗接种和保育流程。它们于今年2月诞生,在其克隆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关键 作用。 赵明辉介绍,团队通过将AI视觉识别技术与显微操作技术融合,成功提取出卵母细胞细胞核位置 的特征信息,并用于机器学习,最终得到能够成功预测犬卵母细胞细胞核位置的人工视觉模型。实验证 实,该模型可在数十毫秒内完成对卵母细胞细胞核位置的预测。 "我们将该模型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把预测的细胞核位置投射到显微镜目镜上,方便操作人员 更精准地进行卵母细胞去核操作。"赵明辉说,这一技术方法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 犬科动物的克隆效率。 一直以来,犬类克隆被认为是体细胞克隆领域的技术高地。以往,犬类克隆一直依赖犬体内成熟的 卵子,但可用的卵子数量有限,导致犬类体细胞克隆效率低下。此外,犬科动物细胞质中脂肪较多,细 胞质呈黑色,细胞核不可见,导致细胞核去除效率低,进一步限制了克隆犬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推广。 在此次克隆实践中,研究团队共制备了67枚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并分别移植到6只受体犬中 ...
10亿张高清图像将提供“人体健康参考图”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项目规模与数据采集 - 英国生物银行完成全球最大规模人体成像项目 对10万名志愿者进行全身扫描 历时11年 [1] - 采集大脑 心脏 腹部 血管 骨骼和关节等部位MRI数据 累计生成超过10亿张高分辨率医学图像 [1] - 2014年试行阶段超过7000名志愿者接受MRI扫描 创下当时纪录 [1] - 主要阶段2016年启动 10万名志愿者每人接受约5小时成像检查 [1] - 每次成像采集超过12000张大脑 心脏和腹部MRI图像 同时进行全身扫描测量骨密度和体脂 [1] 数据应用与研究成果 - 自2015年以来 英国生物银行分批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成像数据 [2] - 已有超过1300篇同行评审论文基于该数据发表 相关成果正在转化为临床实践 [2] - 影像数据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医学研究进步 有望催生新诊断检测和治疗方法 [2] 项目进展与未来计划 - 第二阶段2022年启动 计划对6万人进行重复成像以观察身体变化轨迹 预计2029年完成 [2] - 所有成像数据将在2025年底前通过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平台向全球经批准的科研人员开放 [2] 项目意义与影响 - 成像研究彻底改变生物医学研究格局 庞大数据推动计算图像分析技术飞跃 [1] - 项目规模前所未有 使"看不见的疾病过程"变得可视 将重新定义人们对健康 衰老与风险预测的理解 [2]
化学工程范式变革呼唤创新合作
科技日报· 2025-07-15 18:19
行业地位与规模 - 中国是全球化工和医药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约占50%的全球市场份额 [1] - 中国在过程工程、化学工程和医药工程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1] - 中国化工行业产值世界第一,占世界化工总产值超过40% [3] 会议背景与意义 -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体现国际社会对中国化工行业的高度认可 [1] - 会议主题为"迎接全球挑战的化学工程范式变革",探讨化工未来发展方向 [2] - 来自全球6大洲66个国家的近5000位顶尖科学家、行业领袖、企业精英参会 [1] 行业发展趋势 - 化工行业正在进入新的"蝶变"期,需要迎接和创造新的范式变革 [2] - 能源革命和绿色革命给化工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2] - 中国在基础化工材料、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处于世界前列 [3] 国际合作与投资 - 德国化工行业不断加大对华投资,中德已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例如巴斯夫公司每年对中国投资几十亿美元 [3] - 新项目在可持续化工生产、氢能技术等领域不断涌现 [3] - 全球化工领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促进知识共享、协同攻关 [2] 技术突破与前沿 - 中国在高纯化学品制造和检测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需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持 [3] - 会议是推动中国化工行业拥抱前沿技术、实现范式变革的重要契机 [3] - 产学研深度协同将推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3]
科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合并事件
科技日报· 2025-07-15 18:19
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 - LIGO于2023年11月23日捕捉到破纪录的黑洞合并事件GW231123,涉及质量分别为140倍和100倍太阳的黑洞合并,产生225倍太阳质量的超级黑洞 [1] - 此次事件挑战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科学家推测这两个黑洞可能由更早时期的小型黑洞合并形成 [1] - 此前最重黑洞合并纪录是2021年GW190521事件,最终黑洞质量为140倍太阳质量 [1] LIGO-Virgo-KAGRA合作组织进展 - LIGO于2015年首次探测到引力波,随后与意大利"处女座"和日本神冈探测器组成LVK合作组织 [1] - 在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的第四次观测运行中,科学家记录到200多次黑洞合并事件 [1] - 自2015年以来累计观测到约300次黑洞合并 [1] 科学意义与技术挑战 - 此次合并事件中黑洞自转速度接近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测极限,对探测技术和理论模型提出严峻挑战 [2] - LIGO执行主任指出引力波是研究黑洞本质的独特窗口 [2] - 研究团队预计需数年时间完全解析该复杂信号,正在改进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 [2] 学术交流计划 - 该发现将于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24届广义相对论与引力国际会议上正式发布 [2] - 科学界或将围绕黑洞形成机制展开新一轮讨论 [2]
【科技日报】解读“大脑宇宙”的“天书”
科技日报· 2025-07-15 09:16
脑图谱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家团队完成10项脑图谱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神经元》等国际期刊,巩固了在介观脑图谱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2] - 研究团队由30多家科研机构超300人组成,采用"大兵团"作战模式推进"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 [2] - 成果覆盖爬行类、鸟类、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类等关键物种,整合转录组、联接组等多模态数据 [6] 关键技术进展 - 全球首次绘制猕猴前额叶皮层单细胞分辨率全脑联接图谱,发现灵长类神经联接模式比小鼠更精简高效 [7][17] - 开发112种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工具集,实现灵长类大脑特定细胞类型的精准标记和功能调控 [15][25] - 采用单核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方法,对227750个猕猴屏状核细胞进行分析,识别出48种细胞类型 [12] 跨物种研究成果 - 绘制龟、斑胸草雀、鸽、小鼠、猕猴五大羊膜动物130万个脑细胞的高精度演化图谱,跨越3.2亿年脑进化史 [3] - 构建鸟类和乌龟全脑最精细单细胞图谱,揭示爬行类、鸟类与哺乳类大脑细胞类型的保守性与多样性演化规律 [23] - 绘制小鼠全脑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图谱,全球首次整合非编码RNA时空数据,优化脑区划分 [19] 临床应用突破 - 全球首次绘制人脑海马单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组图谱,为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提供新工具 [4][24] - 绘制小鼠脑出血后超急性期至恢复期的时空动态分子图谱,为精准诊疗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22] - 开发灵长类大脑神经细胞特异性研究工具集,为脑疾病精准靶向治疗带来新突破口 [4][25] 国际合作进展 - 筹建"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联合法国、腾讯等8个研究机构92位科研人员开展合作 [8][31] - 发布首个猕猴单细胞精度脑投射图谱数据库,建立全球开放共享的脑图谱研究平台 [9][32] - 计划2025年完成小鼠、2035年完成猕猴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