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基金报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首日,大爆发!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00:11
市场疯狂了!上市首日出现大爆发! 7月17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在沪深交易所同步上市。作为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债券投资的新工具,首批科创债ETF上市首个交易日便强势"吸金",4只产 品规模突破百亿元大关,首批10只产品整体规模突破700亿元,仅一个交易日规模增幅即超过160%。 与此同时,在机构投资者热烈追捧下,科创债ETF产品交投活跃,首日总成交额突破800亿元,部分产品换手率高达6倍。 上市首日强势"吸金" 4只科创债ETF规模超百亿 首批科创债ETF上市首日强势"吸金"。 上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在上交所上市的科创债ETF华夏、科创债ETF易方达、科创债ETF广发、科创债ETF博时、科创债ETF鹏华、科创债 ETF招商最新份额分别为14169.82万份、5847万份、5168.06万份、5567.01万份、10984万份、5991.17万份。 按照当日的基金净值计算,科创债ETF华夏最新规模已突破百亿元大关,约达142亿元。按当日平均成交价粗略估算,该ETF当日资金净流入约111亿元, 单日规模增幅超过378%。 科创债ETF鹏华同样引发资金追捧,7月17日成交额高达183.61亿元,换手率 ...
贝莱德,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00:09
贝莱德集团2025年下半年投资展望 中国经济展望 - 上半年中国出口数据好于预期,6月出口同比增长5.8%,但下半年压力增大 [3] - 房地产市场自4月以来再度转弱,成交价格呈下降趋势,餐饮相关消费出现疲软 [3] - 部分公共支出的调整对长期经济结构改善有利,但短期内会对需求形成压力 [3] - 企业层面表现出强劲的适应能力和产品创新,宏观调控、行业监管和对外政策出现积极变化 [3] - 下半年政策预期逐步升温,重点或落在9月底及以后,名义利率已大幅下降但真实利率仍偏高 [3] 资产配置策略 -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仍然看好中国市场"股债双牛"的趋势,更偏重于权益市场 [3] - 建议组合以股票为核心配置,利率债作为稳定器,信用债保持中性 [3] - 股票投资逻辑偏向分析现金流价值,关注高股息、强自由现金流企业 [4] - 广义消费行业如汽车、电子、家电等在政策推动下显现良好现金流能力 [4] - 传统高增长板块如AI、医药、银发经济具备远期估值预期和增长空间 [4] - 黄金作为"资产配置对冲工具"的重要性将持续增强 [4] - 美股短期胜率较高,AI领域二季报有望超预期,大型科技公司资本开支强劲 [4] A股市场展望 - 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刺激消费、"反内卷"等政策改善上市公司盈利压力 [6] - 监管对资本市场尤其呵护,宏观环境、企业盈利和监管态度均较积极 [6] - 港股潜在机会在恒生科技板块和传统经济中的优质企业,后者估值仍处于低位 [6] 行业投资机会 - AI在下半年存在很多投资机会,国产高端半导体制造设备可能实现突破 [7] - 高端装备材料方面,下游客户正加速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 [7] 债券市场展望 - 当前债市出现"资产荒",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持续压缩,估值处于高位 [7] - 央行仍将维持流动性宽松,收益中枢仍是下行趋势,政策基调利多债市 [7]
退款激增,“代维”黑灰产抬头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3:26
行业现状 - 证券投顾行业正遭遇"退费潮",2021年至2023年行业退款金额分别为13.48亿元、23.28亿元和24.45亿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1] - 2022年至2024年上海证监局的投资咨询机构信访数量从88件增至821件,增幅高达833%,显示投诉量激增 [1] - 头部投顾机构九方智投2024年中期报告显示,其旗舰系列和擒龙系列按付款金额计退款率分别达到30.3%和31% [3] - 行业普遍存在收入增速28%、退款金额增速81%、投诉量同比增幅290%的运营失衡现象 [3] 代理维权黑灰产运作模式 - 代理维权机构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诱导投资者,以投资亏损为由要求退费,话术套路化,背后多为非法机构教唆 [2] - 代理维权机构通常收取追回金额的30%作为劳务费,并与投资者签订委托合同,部分机构4个月内签单达1389单,涉及退款总额3269.23万元 [4] - 代理维权机构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投顾公司客户信息,如技术爬取DPI和SDK数据,已形成成熟的技术手段 [4] - 2024年代理维权出现新引流方式,如通过新媒体视频和行业"网红"吸引粉丝并转介客户资料 [5] 代理维权的影响 - 海量负面信息给投顾机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公司为息事宁人支付巨额退费和赔偿,对公司经营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1][3] - 代理维权黑灰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P2P讨债逐步渗透至银行信用卡、消费贷、投顾等领域,呈现垂直化发展趋势 [6] - 代理协议常包含高额代理费用、模糊退费条件等不利条款,甚至存在收到资金后消失的情况,侵占客户正常沟通渠道 [5] 治理建议 - 需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包括强化投资者教育、压实网络平台审核责任、建立公安与金融监管联动机制等 [7] - 建议提高代理维权组织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推进相关法治建设,研究制定金融"黑灰产"界定标准 [7] - 金融机构需优化售后与纠纷响应机制,从源头减少黑维权介入空间,多方合力净化市场生态 [7]
国产奶粉第一股 突发!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3:21
控股股东预重整申请 - 贝因美控股股东小贝大美控股因流动性紧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于2025年7月16日向金华中院提交预重整申请 [4] - 申请主体为小贝大美控股单一法人,贝因美及其下属企业不在此次预重整范围内 [4] - 小贝大美控股持股比例已降至12.28%,其中98.85%股份被质押或冻结 [4] 股东债务与股权变动 - 截至2024年2月27日,小贝大美控股质押借款总余额为7.14亿元,未来半年需偿付4.81亿元债务 [5] - 2024年8月2日通过法院裁定减持4800万股(占总股本4.44%),持股数降至1.33亿股 [5]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主营业务为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米粉及辅食,奶粉类产品贡献约90%营收 [5] - 2024年营业总收入27.73亿元,同比增长9.7%;归属净利润1.029亿元,同比增长116.92% [6] - 扣非净利润7931万元,同比增长334.44%,但历史业绩波动大,曾在2022年亏损1.76亿元 [6] 潜在控制权风险 - 预重整程序可能导致小贝大美控股股东权益变化,进而引发公司控制权变动 [4] - 实际控制人谢宏及董事李晓京同时担任贝因美关键管理职务,关联性较强 [4]
又一国有大行 副行长履新!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3:19
高管任命 - 建设银行董事会同意聘任雷鸣担任副行长,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其任职资格后履职 [2] - 雷鸣为建设银行"老将",自1995年毕业后便加入建设银行,拥有30年银行从业经验 [3] - 雷鸣此前担任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3] 高管背景 - 雷鸣出生于1969年12月,同济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 [3] - 雷鸣早期主要在建设银行下属的分行任职,曾任该行上海市分行办公室主任、上海南汇支行行长、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等职务 [3] - 2011年11月至2016年4月,雷鸣任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下设商品与期货交易部副总经理 [3] - 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任该行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副总经理 [3] - 2018年5月至2023年9月,雷鸣任建信金科总裁、执行董事 [3] - 2023年9月至今,任建信金科董事长、执行董事 [3] - 雷鸣还具备"教学"背景,2018年12月至2024年5月,兼任建设银行研修中心上海金融创新研修院副院长、苏州金融科技研修院院长 [4] - 雷鸣在金融科技领域研究颇深,曾发布署名文章提出打造企业级金融科技兵工厂、运营创新实验室提升技术能力、激发人员活力等理念和措施 [4] 高管团队架构 - 在雷鸣任职资格获得监管核准后,建设银行高管团队将迎来"一正四副"格局 [5] - 高管团队分别为:行长张毅、副行长韩静、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李建江、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纪志宏,以及副行长雷鸣 [5] 财务数据 -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建设银行集团资产总额为42.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2万亿元,增幅为5.48% [5] - 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900.7亿元,同比下降5.4% [5] - 利息净收入为1419.2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21% [5] -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行贷款总额同比增长8.05%至26.17万亿元,新增贷款1.18万亿元 [5] - 贷款结构上,对公贷款投放11776亿元,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5]
促进境外业务发展,这家券商出手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2:20
担保事项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中泰国际提供3.5亿港元担保,累计担保余额达10亿港元 [2][4] - 担保方式为内保外贷,通过招商银行济南分行开具保函,期限12个月 [4] - 担保目的是增强子公司实力并降低其融资成本,未超出董事会授权范围 [5] 子公司财务状况 - 中泰国际2024年营收4.35亿港元,净亏损5.29亿港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1.1亿港元,净亏损4824万港元 [5]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子公司总资产79.29亿港元,负债74.91亿港元,资产负债率94.47%,净资产仅4.38亿港元 [5] - 子公司亏损持续但体量相对母公司较小(母公司总资产2139.87亿元),且公司正推进60亿元定增 [5] 子公司业务表现 - 中泰国际主营境外IPO保荐、离岸债券承销及财富管理业务,2024年承销21个IPO项目(金额0.64亿美元,香港市场第11名)及144个境外债项目(金额11.06亿美元,香港市场第20名) [6] - 子公司获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资格,并积极拓展跨境投融资服务 [6] - 2025年计划推进财富管理转型,加强金融科技应用,聚焦港股保荐及离岸债券业务 [6]
香港金管局,辟谣!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1:46
香港金管局驳斥设立"坏账银行"传闻 - 香港金管局明确表示无意设立"坏账银行",并指出相关银行亦无此计划,相关传闻无根据 [1] - 香港银行体系整体健康,信贷风险可控,拨备充足,信贷拨备覆盖率超过140% [1] - 此前媒体报道称部分银行(如恒生银行和交通银行)与咨询公司接洽讨论设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但讨论仍处初步阶段 [1] 香港银行业2025年一季度运营数据 - 零售银行整体税前经营性盈利同比增加15.8% [2] - 银行业贷款总额增加0.6%,存款总额增加3.5%,贷存比率由57.0%下降至55.5% [2] - 特定分类贷款比率由1.96%微增至1.98%,信用卡贷款和住宅按揭贷款拖欠比率分别维持在0.37%和0.13%的低位 [2] 香港银行业资本与流动性状况 - 第1类机构平均流动性覆盖比率为182.5%,远高于100%的法定最低要求 [2] - 本地注册认可机构的总资本比率为24.2%,远高于8%的国际最低要求 [2] - 银行体系维持稳健,资本及流动性充裕,资产质量可控 [1][2]
突然出手!一次性抹平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1:23
弥补亏损方案 - 公司计划使用风险准备金、法定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合计61.21亿元全额弥补亏损,其中一般风险准备7.07亿元、交易风险准备7.07亿元、盈余公积7.07亿元、资本公积39.99亿元 [1] - 弥补后一般风险准备余额降至170.78元,交易风险准备及盈余公积清零,资本公积剩余56.29亿元,母公司报表未分配利润归零 [1] - 相关账务处理已在股东会审议通过当月完成 [1] 历史经营状况 - 公司前身为华融证券,2020年营收11.86亿元(同比降63.66%),净利润亏损82.35亿元,未分配利润-78.59亿元 [3] - 2022年中国华融将71.99%股权转让给国新资本,同年更名为国新证券 [3]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5.01亿元、4.84亿元、3.2亿元,实现连续三年盈利 [3] 增资扩股动态 - 2024年8月计划增资不超过10亿股(投资方持股≤15%),截至2024年9月23日未完成 [5] - 2025年5月再度启动增资,拟新增不超过24亿股,募集金额待定 [6] - 当前注册资本58.41亿元,下设18家分公司、64家营业部,控股3家子公司,参股1家公募基金 [6] 资产规模变化 - 母公司口径总资产从2022年末361.22亿元(同比降8.63%)降至2024年末354.76亿元 [6] - 扣除客户资金后总资产从2022年307.52亿元(同比降7.48%)降至2024年283.54亿元 [6]
超预期!上市银行首份半年报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20:20
公司业绩 - 杭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0 93亿元 同比增长3 8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 62亿元 同比增长16 67% [4] - 截至2025年6月末 公司总资产达2 24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 83% 贷款总额1 01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7 67% 存款总额1 34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5 17% [4] - 不良贷款率保持0 76% 拨备覆盖率520 89% 较上年末下降20 56个百分点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 74% 资本充足率14 64% 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 89和0 84个百分点 [4] 行业特征 - 银行板块具有高股息和分红稳定的特征 通常作为防御板块以提升安全边际 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6] - 在资产荒加剧和政策红利加持下 银行股或成为投资新宠儿 险资配置确定性增强 [6] - 行业基本面边际向好迹象包括负债成本持续改善 资产收益趋于平稳 资产质量维持稳健 [6] 市场估值 - 银行板块市盈率约6 8倍 市净率约0 77倍 市净率水平比过去92%的时间高 [6] - 当前银行股整体估值相对偏高 股价不算便宜 [6]
国民汽水,“卖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7-17 19:20
收购交易概况 - KKR通过其新设特殊目的公司Dynamo亚洲控股II私人有限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有限公司85%的股权[1][3] - 交易前目标公司由自然人全资持有并单独控制 交易后KKR将间接取得对目标公司的单独控制权[1][3] - 目标公司通过其关联公司在中国境内主要从事饮料业务[1][3] - 远景国际董事名为"WANG,QINGDONG" 与大窑汽水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庆东的拼音拼写相同[3] 大窑汽水公司背景 - 内蒙古大窑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由大窑嘉宾饮品股份有限公司100%持股 后者由上海蒙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股78.7459%[8] - 创始人王庆东持有上海蒙清85%股份 股权穿透后实际持股比例为67.984%[8] - 公司从未进行过外部融资[9] - 2023年开启"北商南援"计划重点开拓华南市场 并在山东和陕西投资建设生产基地[5] - 2022-2025年期间启动大规模品牌广告传播 聘请吴京代言并投放央视及全国高客流媒体[5]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截至2024年5月大窑线下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4.35% 市场份额同比增速超过10个百分点[6] - 2024年远景国际在中国境内碳酸饮料市场占比达到5%-10%[10] - 同期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占比60.28%排名第一 百事可乐29.37%排名第二 大窑2.42%排名第三[10] - 售价6-8元/瓶的大窑在北方市场几乎家喻户晓 以黑马之姿超越冰峰、北冰洋等本土品牌[5] KKR公司背景 - KKR于1976年在美国成立 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 有"华尔街之狼"之称[10][11] - 2005年在香港设立办公室进入亚洲市场 在中国已投资超过40家企业[10] - 在泛消费领域投资过南孚电池、蒙牛乳业、青岛海尔等知名企业[10] - 近年投资案例包括字节跳动、兴盛优选、懂车帝等新经济公司[11] 交易背景与战略考量 - 大窑常务副总经理罗云表示选择资本方看重长期看好行业和企业 以及资源支持能力[10] - KKR合伙人孙铮表示其经典投资策略是收购复杂企业后梳理业务突出主营业务[11] - 此前大窑曾传出被可口可乐、维维股份收购传闻 以及拟赴港上市筹资5亿美元的消息 但均被否认[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