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信息网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角膜塑形镜护理液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图谱、发展背景、供需现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37
行业概述 - 角膜塑形镜(OK镜)是一种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Ⅲ类医疗器械,其配套的护理液是日常护理的必需产品,用于清洁、消毒、湿润和去除蛋白沉淀 [2] - 2024年中国角膜塑形镜护理液消费人口达279.43万人,同比增长10.46%,庞大的用户群体带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1][10] - 2024年中国角膜塑形镜护理液市场规模达57.58亿元,需求量达5264.37万升 [1][10] 市场细分 - 角膜塑形镜护理液主要分为硬镜润滑液、硬镜护理液和硬镜清洁液三大类 [1][3] - 按市场规模构成,硬镜润滑液占比最高,约为38.43%,硬镜清洁液占比36.68%,硬镜护理液占比24.89% [1][10] - 硬镜清洁液需求量最大但价格最便宜,硬镜润滑液需求量最少但由于价格较高,因此市场规模最大 [3] 产业链与销售渠道 - 行业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中游为生产企业,下游通过医院、药店、电商等渠道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5] - 医院是最大的销售渠道,占比高达69.5%,其中公立医院约占35.5%,私立医院约占34.0% [7] - 电商渠道销售占比显著提升,从2016年的7.6%增至2024年的24.0%,已成为重要销售渠道之一 [7] 发展背景与驱动因素 - 青少年近视率高企,带动角膜塑形镜佩戴人数增加,从而扩大了护理液的消费人群基础 [1][10] - 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功能性和舒适性要求提高,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10] - 国家将OK镜及护理液划分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8] 竞争格局 - 市场长期由优卓、博士伦、目立康等外资品牌主导,但以欧普康视、爱博诺德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正凭借价格优势和渠道下沉策略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11] - 国产化替代进程日益加速,未来国产产品有望占据更重要的市场地位 [11] - 2025年上半年,欧普康视营业总收入8.71亿元,其中护理产品业务收入1.10亿元,占总收入的12.58% [13] - 2025年上半年,爱博诺德营业总收入7.87亿元,毛利润5.13亿元,毛利率为65.25% [13] 未来趋势 - 产品功能将超越基础清洁消毒,添加如维生素B族、透明质酸钠等有益成分以增强保湿和营养效果 [10][14] - 企业将推出更多定制化产品,例如针对敏感眼人群的无防腐剂配方,或为干眼症患者设计更强保湿功能的产品 [10][14] - 可能根据个人泪液质量调整pH值或渗透压,以确保护理液的最佳佩戴体验 [14]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具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随着隧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盾构刀具需求越来越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30
内容概要: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具是指适用于硬岩隧道挖掘机(TBM)的刀具。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全球隧道建 设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隧道掘进机配套刀具也呈现增长趋势。2024年全球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具市场 规模为28.23亿元,较2023年增加1.17亿元;预计2025年全球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具市场规模约为29.5亿 元。在我国,近年来,随着盾构法施工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管网、公路、水利、天燃气管道等隧 道建设中的广泛应用,盾构刀具需求越来越大。2024年中国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具市场规模为10.008亿 元,较2023年减少0.1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硬岩隧道掘进机刀具市场规模约为10.106亿元。 上市企业:威硬工具[430497]、欧科亿[688308]、恒立钻具[920942]、博云新材[002297]、黄河旋风 [600172]、新锐股份[688257] 相关企业:武汉恒立工程钻具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鑫开工程装备有限公司、浙江佳威工具有限公司、凌 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工岩土工程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拓达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智慧安检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公共安全需求持续升级,智慧安检市场规模将超35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24
行业概述与定义 - 智慧安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对安检过程进行全面升级优化的系统,旨在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并实现实时监控与分析 [3] - 与传统依赖人工操作、效率较低且易失误的安检方式相比,智慧安检能够实现对人员、物品的快速精准检测,并具备强大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能力,可防患于未然 [1][10] - 主要分类包括人脸识别系统、人证票自助核验闸机、毫米波人体检查设备及智慧安检通道 [3] 市场规模与发展历程 - 中国智慧安检行业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89.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03%,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350亿元 [1][10][11] - 行业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机场引入X光安检机,21世纪初随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普及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后进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特征的新阶段 [5] - 2021年北京地铁试点“信用+地铁智慧安检”模式,采用人脸识别和AI辅助判图技术,高峰期进站效率提升60% [6] 产业链与下游应用 - 产业链上游包括安检设备制造商、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商及大数据处理公司,负责硬件制造和软件算法开发;下游应用领域高度集中于交通领域,还包括工业、建筑及医疗等 [6][7] - 智慧安检在机场、铁路、公路、地铁等交通枢纽广泛部署,通过智能识别和AI辅助判图提升通行效率与安全防控水平 [8] - 2024年中国交通出行总人数为645.92亿人次,同比增长5.4%,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43.12亿人次,公路人员流动量592.9亿人次,为民航客运量7.3亿人次,为智慧安检提供持续市场空间 [8][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行业呈梯队化竞争格局:第一梯队由美国阿森纳、意大利启亚等国际巨头主导;第二梯队主要由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具优势的中国企业组成,如同方威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盛视科技、声迅股份等 [12][13] - 海康威视聚焦X光安检设备及智能识别系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48% [14] - 大华股份作为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视频与AI技术可与智能安检形成协同效应,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1.81亿元,同比增长2.12% [15] 未来发展趋势 - 无感通行趋势:通过太赫兹、毫米波等感知技术与AI视觉算法融合,实现“走过即安检”的零停留体验,提升通行效率 [16] - 预防式安检趋势:利用大数据和AI构建旅客数字画像,实现风险前置识别与分级管理,推动安检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及“一人一策”模式转型 [17] - 全流程溯源趋势: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安检数据信任链,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可信度,支持跨部门可信共享与协同 [18]
研判2025!中国人工生物活性骨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重点企业分析:行业步入快速增长轨道,显著提升骨修复效果并缩短患者恢复周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24
行业概述 - 人工生物活性骨是一种通过生物工程或材料科学制备的类骨材料,植入体内后能与周围活体骨组织形成化学键合或生物整合,促进骨再生和缺损修复 [2] - 其核心特征在于通过生物活性材料与生长因子的结合,实现了从“被动支撑”到“主动修复”的转变,在骨再生效率、生物整合性及降解性上显著优于传统人工骨 [2] - 行业已成为骨修复领域的技术前沿,传统人工骨因生物活性不足,在复杂骨缺损场景中的应用正逐步被生物活性材料替代 [2] 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人工生物活性骨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5.28亿元,同比增长6.26% [1][4] - 市场增长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疾病患病率上升以及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1][4] - 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0亿人,同比增长1.60%,老年人口增加导致对先进骨修复材料的需求上升 [4]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人工生物活性骨行业自2009年起步,经历了从研发到产业化再到全球化扩张的完整跨越 [2] - 关键里程碑包括:亚洲生物“优骼生”产品获NMPA注册证成为国内首个活性多级结构人工骨,并于2023年集采降价至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 [2] - 2024年,“优骼生”产品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数千家医院,行业在政策、技术与市场驱动下快速发展 [2] 行业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β-磷酸三钙、生物活性玻璃、羟基磷灰石、胶原、生长因子等原材料,以及3D打印设备、烧结炉等生产设备 [4] - 产业链中游为人工生物活性骨的研发和生产环节 [4] - 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骨缺损修复、脊柱融合、关节置换、骨肿瘤切除后重建等医疗领域 [4]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正海生物核心产品“海昱”于2022年获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实现骨诱导与骨传导双重功能,临床植骨融合率达100% [5][6] - 2025年上半年,正海生物营业收入为1.88亿元,同比下降5.14%;归母净利润为0.46亿元,同比下降45.97% [6] - 奥精医疗仿生矿化胶原人工骨于2015年获美国FDA许可,成为国产首个 [8];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00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97.53万元 [8] - 奥精医疗通过收购德国HumanTech Dental进军口腔种植体领域,并新增产线使年产能提升至2023年销量的4倍 [8] 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创新 - 行业将深度融合生物3D打印、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实现从“材料替代”到“功能再生”的跨越 [10] - 技术方向包括利用3D打印定制多孔支架(孔隙率达70%-90%),以及开发纳米级复合材料以精准调控降解速率 [10] - 生长因子的智能缓释技术将提升骨诱导效率,临床植骨融合率有望突破95% [10] 行业发展趋势:政策与市场驱动 - “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进及人口老龄化加剧,驱动市场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11] - 国家集采、医保目录扩容等政策加速国产替代,如亚洲生物“优骼生”价格降至进口产品十分之一 [2][11] - DRG/DIP付费改革推动医疗机构优先采用高性价比国产产品,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以提升市场份额 [11] 行业发展趋势:全球化布局 - 中国企业正通过海外并购、国际合作等方式拓展全球市场,例如奥精医疗收购德国HumanTech Dental [12] - 行业将构建“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网络,联合攻关生物活性与力学性能平衡等关键技术 [12] - 未来行业将形成以中国为核心、辐射全球的产业集群,提升在国际骨修复领域的技术输出与市场话语权 [12]
研判2025!中国特种玻璃行业政策、发展历程、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前景展望:下游应用需求持续扩张,特种玻璃规模将增长至1108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17
行业概述与市场地位 - 特种玻璃是通过光、电、磁、热、生、化等作用而表现出特殊功能的玻璃,是众多关键性和基础性材料 [3] - 行业研发和生产水平是国家材料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特种玻璃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与价值跃升的关键转型期 [1][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特种玻璃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9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36% [1][9] - 预计2025年中国特种玻璃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1108亿元 [1][9] - 2023年全球特种玻璃行业市场规模为214.36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275.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26% [8] 行业驱动因素 - “双碳”战略深入实施与绿色建筑标准持续升级是行业核心驱动因素 [1][9] - 光伏新能源、新型显示、节能建筑等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强劲拉动市场需求 [1][9] - 传统普通玻璃加速退出市场,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等高性能节能产品已成为市场主流 [1][9] 产品结构与应用领域 - 电子玻璃、中硼硅玻璃等高端品类成为支撑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 [1][9] - 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建筑、交通、能源、化工、医药、航天、航空、舰船、电子、核工业等 [3][6] - 在建筑领域,特种玻璃提供高强度、耐候性、良好隔音和隔热效果,应用于幕墙、窗户和隔断 [8]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核心原料石英砂2024年总产量为10438万吨,同比增长3.98% [7] - 建筑业作为重要下游领域,总产值从2017年的21.3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65万亿元 [8]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3.67万亿元,同比小幅下降1.13% [8] 竞争格局与企业表现 - 国际龙头企业如康宁、肖特、AGC及NSG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10] - 福耀玻璃、旗滨集团、南玻集团等国内优势企业构成第二梯队,在细分领域持续突破 [10] - 2025年上半年,福耀玻璃营业收入为214.47亿元,同比增长16.94% [11] - 2025年上半年,旗滨集团超白光伏玻璃营业收入为32.23亿元,同比增长11.1% [12] 行业发展趋势 - 高性能化是技术升级核心方向,致力于提升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及光学性能 [16] - 大尺寸化以适应现代工业与大型工程项目的整体化、模块化建设需求 [17] - 功能集成化推动特种玻璃从单一功能载体向复合型智能平台演进 [18][19] - 品种系列化以应对下游应用场景的持续细分与个性化需求 [20]
研判2025!中国口腔崩解片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带动口腔崩解片需求上涨[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17
行业概述与产品定义 - 口腔崩解片是一种可在口腔内快速崩解的药物剂型,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儿童、老年、吞咽困难患者及需快速给药的场景 [4] - 该剂型主要应用于急救药物、精神分裂症治疗、解热镇痛和抗抑郁等领域 [4] - 其制备工艺多样,包括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固态溶液技术等,其中冷冻干燥法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制备方法 [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口腔崩解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2.30亿元 [1][8] - 2019年全球口腔崩解片行业市场规模为3.8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5.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9% [7] - 中国首个口崩片于2004年获批,并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 [1][8] 驱动因素 - 人口老龄化是核心驱动因素之一,截至2024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969万人,约50%的人对吞服片剂和胶囊有困难,提升了口腔崩解片的需求 [6] - 技术进步、法规支持以及人们对便捷高效药物剂型需求的增加共同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1][8] 产业链分析 - 行业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原料药、超崩解剂、粘结剂、甜味剂等,其中超级崩解剂是促进药片迅速崩解的关键成分 [7] - 中游为口腔崩解片的生产制造,下游销售渠道包括医疗机构、药店、电商平台等 [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国内外企业共同竞争的态势,国内领先企业包括康弘药业、华海药业、科伦药业等 [9] - 部分外资药企如辉瑞、礼来等凭借强大研发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中国高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9] - 康弘药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54亿元,同比上涨6.95%,归母净利润7.30亿元,同比上涨5.41% [10] - 华海药业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16亿元,同比下降11.93%,归母净利润4.09亿元,同比下降45.30% [10]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将持续深化,行业将探索纳米技术、自乳化系统等新制剂技术和辅料应用,并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 [11] - 个性化医疗成为趋势,将针对儿童、老年人等特定群体的需求开发专属口腔崩解片 [12][13] - 产业融合将不断加强,行业将注重构建完整的服务生态链,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技术转让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 [14]
研判2025!全球及中国飞机租赁行业商业模式、飞机数量、订单规模及未来趋势分析:爱尔兰、中国为主要市场,行业集中度较高[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11
行业定义与模式 - 飞机租赁是航空公司(承租人)从租赁公司(出租人)取得飞机使用权的协议,承租人以按期支付租金为代价 [1][2] - 租赁形式主要包括干租(仅提供航空器)和湿租(提供航空器及至少一名飞行机组) [3] - 行业是联系民航运营实体与金融资本的重要角色,为资金密集型的民航业解决机队扩张与资金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 [4][5][6] 全球市场机队规模与构成 - 截至2024年末,全球租赁公司持有及管理机队规模达13,517架 [1][6] - 窄体机是绝对主力,数量为9,835架,占比72.8%,因其经济、高效、环保的特点成为航空公司优化航线的首选 [1][6] - 宽体机、支线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数量分别为2,120架、789架和773架 [1][6] - 租赁飞机主要集中在欧洲(3,557架)、北美(2,186架)和中国(1,918架)三地 [1][6] 行业竞争格局与主要参与者 - 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大企业持有及管理机队规模占主导 [7] - AerCap为全球最大飞机租赁企业,机队规模达1,728架,遥遥领先 [1][7] - 中资租赁公司地位显著提升,Avolon(渤海租赁,585架)、ICBC Leasing(工银租赁,520架)、BOC Aviation(中银航空租赁,424架)成功进入全球前十 [1][7] - 2024年,AerCap获得89架商用飞机交付,位居各租赁企业之首,Air Lease Corporation(65架)和SMBC Aviation(64架)紧随其后 [5] 市场活动与订单规模 - 2024年全球商用飞机交付租赁公司607架,占总交付量的55% [5] - 2024年期间,全球租赁飞机订单量为2,892架,总价值达1,634.6亿美元 [1][8] - 中国市场订单量800架,仅次于爱尔兰(824架),位居全球第二,订单总价值为385.39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23.6% [1][8] - 飞机租赁是航空公司飞机引进的主要方式,截至2025年7月,中国三大航司(国航、南航、东航)的飞机租赁渗透率达57% [8]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包括数字化运营、绿色金融、国产机型主导以及租赁模式创新 [9][10] - 以中国为主的亚洲正迅速成为飞机租赁增长和机遇的焦点 [6]
研判2025!中国电磁铁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分析:智能化升级推动行业需求不断增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11
行业概述 - 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电磁的装置,工业原理基于安培定则,具有断电后磁性迅速消失的特性,在需要频繁开关磁场的场景中具有优势 [3] - 电磁铁按电流可分为交流和直流,按用途可分为制动、起重、阀用、牵引电磁铁 [3] - 行业发展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起步阶段,技术以机械式为主;20世纪80-9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外资进入带来技术提升,产品多样化;21世纪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出现稀土永磁、超导等新型电磁铁,应用于高端领域 [4][5] 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电磁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5.7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41.01亿美元 [6] - 中国电磁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0.2% [1][6] - 中国电磁铁行业处于贸易顺差状态,2025年1-8月进口数量为1.83亿个,出口数量为4.8亿个,但进出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4.2%和8.6% [8] 产业链分析 - 行业上游主要包括磁性材料、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等原材料及铁心、线圈等零部件 [5] - 行业中游为电磁铁的生产制造环节,企业负责设计、加工和组装,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 [5] - 行业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工业自动化、电力系统、交通运输、家用家电、医疗设备等 [5] 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参与者包括大型制造商和众多中小型厂商 [8] - 中科电气是行业龙头企业,拥有“锂电负极+磁力装备”双主营业务,2025年上半年其电磁设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同比下降9.7% [8] - 宁波兴茂电子科技是专业从事电磁铁和电磁阀产品研发制造的企业,核心产品为客制化电磁铁(阀),应用于电梯制动、汽车防抱死及医疗设备等场景 [9] 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未来将朝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采用高性能磁性材料和嵌入传感器、控制系统来提升产品性能 [10][11] - 市场需求向高端领域倾斜,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医疗设备等领域对高精度、高性能电磁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12] - 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企业需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以降低能耗和污染 [13] 中国市场特点 - 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中国对电磁铁需求量巨大,市场发展迅速 [1][6] - 国内市场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转型,产品集成先进传感器、执行器及控制系统,实现远程监测、故障预知等功能 [1][6] - 国内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竞争力,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未来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步,市场有望实现更快发展 [1][6]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半导体陶瓷电容器‌行业产业链全景、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高频化、小型化趋势明确,MLCC引领高端市场扩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29 09:11
行业定义与核心特性 - 半导体陶瓷电容器是以铁电体或顺电体陶瓷材料为基础,通过半导体化处理形成特殊电导结构的关键电子元件 [1][2] - 核心特性包括超高介电常数、优异温度稳定性、低等效串联电阻与良好高频适应性 [1][2] - 通过晶界绝缘层或表面氧化层技术实现介质薄化,兼顾耐压性与小型化需求 [1][2] 产品分类与结构 - 结构上主要分为表面型、晶界层型和边界层型 [3] - 材料体系包括BaTiO₃基铁电体和SrTiO₃基顺电体 [3] - 封装形式涵盖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和柱式电容器,满足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半导体陶瓷电容器行业规模达186.4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03.2亿元,年增速约9.0% [1][9] - 2024年国内电容器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为1380亿元,同比增长约4.42% [9] - 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从2020年约8848亿元增长至近年约13028亿元,累计增幅达47.2%,年复合增长率约10.5% [7] 应用领域与需求 - 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医疗设备、通信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5] - 消费电子追求小型化与低成本,汽车电子强调高可靠性、耐高温与长寿命 [5] - 5G通信、新能源汽车及AI服务器等新兴应用场景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1][14] 竞争格局 - 行业呈现国际巨头主导高端、本土企业奋力追赶的竞争格局 [1][10] - 国际巨头如日本村田、TDK及韩国三星电机长期垄断高端MLCC和微波瓷介芯片电容器市场 [10] - 国内风华高科、三环集团、宇阳科技、火炬电子与鸿远电子等企业正加速向高端领域渗透 [1][10] 政策环境 - 国家层面出台《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构建系统化政策支撑体系 [1][6] - 政策从财税支持、技术创新、标准建设、数字化转型、可靠性提升等多维度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标准化、智能化迈进 [1][6] 产业链分析 - 上游聚焦陶瓷粉体、电极材料及生产设备供应,日本、美国企业主导高端粉料市场 [7] - 中游以MLCC制造为核心,国内企业采用干式流延工艺为主,正逐步向湿式印刷等高端工艺转型 [7] -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市场 [7]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向高频化、小型化与高可靠性深度演进,新型陶瓷材料如氮化铝的研发与应用加速 [11][12] - 国产替代从中低端向高端领域加速渗透,本土企业逐步打破国际垄断 [1][13] - 下游需求结构从传统消费电子向5G通信、新能源汽车、AI服务器等高端制造领域转型 [1][14]
2025年8月中国金属矿及矿砂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为13998万吨和231.62亿美元
产业信息网· 2025-10-28 11:30
行业进口概况 - 2025年8月中国金属矿及矿砂进口数量为13998万吨,同比增长7.6% [1] - 2025年8月中国金属矿及矿砂进口金额为231.62亿美元,同比增长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