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电力报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超千亿方深层页岩气田诞生!
中国电力报· 2025-08-14 17:53
核心观点 - 中国石化在川渝地区深层页岩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永川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245 88亿立方米 整体探明地质储量达1480 41亿立方米 标志着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1][2] 储量与勘探突破 - 永川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245 88亿立方米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 整体探明地质储量达1480 41亿立方米 [1][2] - 2019年该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234 53亿立方米通过审定 本次实现整体探明 [2] - 气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 处于四川盆地川南复杂构造区 主体埋深大于3500米 属于深层页岩气 [2] - 2016年首口预探井永页1HF井取得勘探重大突破 发现该气田 [2] 技术突破 - 攻关团队采集大量深层页岩气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 组织多轮次地质—物探—工程一体化联合攻关 [2] - 形成新的构造显示成图技术和高精度成像技术 解决深层页岩气"看不清"和"刻画不准"问题 [2] - 创新深层页岩气差异化改造思路 形成强支撑体积压裂工艺 提升开发效率 [2] - 平均单井经济可采储量显著上升 [2] 战略意义与规划 - 气田将有效支撑川渝千亿方产能建设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1] - 四川盆地川南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分布广 资源大 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5] - 永川页岩气田位于川南页岩气增储上产核心区 实现整体探明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5] - 公司将按照"建设一块 评价一块 攻关一块"思路稳步推进川南地区页岩气开发 [5] - 持续提升储量动用率和气田采收率 [5]
中国石化永川页岩气田探明储量超千亿方
中国电力报· 2025-08-14 17:01
行业突破 - 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川渝天然气基地"获重大突破 [1] - 永川页岩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245.88亿立方米通过自然资源部专家组审定 [1] - 标志着我国又一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深层整装页岩气田诞生 [1] 产能建设 - 新增储量将有效支撑川渝千亿方产能基地建设 [1] - 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 [1]
宁德时代拟派发44亿“红包”
中国电力报· 2025-08-14 16:53
分红方案 - 公司拟派发现金分红总额44.11亿元 位居A股第二 [1] - 每10股派发现金分红10.07元(含税) 境外投资者及限售股股东每10股派9.063元 [1] - 分红对象为股权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A股股东 部分由公司自行派发 其余通过托管机构划转 [1] 股权与实施细节 - 现有A股总股本44.03亿股 剔除已回购股份2263.25万股后实际分红基数为43.81亿股 [1] - 以43.81亿股为基数按"分配比例固定不变"原则调整现金分红总额 [1] - 股权登记日为8月19日 除权除息日为8月20日 [1]
储能何以解“收益单一”之渴?
中国电力报· 2025-08-14 15:48
行业核心观点 -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 具备灵活调节能力 可平衡风光发电波动 保障电网安全稳定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 - 电力市场改革是推动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关键因素 "1+6"基础规则体系解决了身份界定模糊 市场准入无据等制度瓶颈 [1][2] - 储能产业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 市场化收益来源单一等挑战 需建立容量补偿机制并完善市场衔接机制 [5][6][7] 行业发展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8.3吉瓦/184.2吉瓦时 连续三年新增及累计装机增速均超100% [2] - 2025年夏季国家电网经营区内新型储能可调最大电力达64.23吉瓦 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达44.53吉瓦 较去年同期峰值增长55.7% [6] - 新型储能在夏季晚高峰时段平均顶峰时长约2.4小时 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 [6] 市场规则突破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储能确立为新型经营主体 赋予公平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权利 [2] - 《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明确新型储能企业市场注册条件 变更流程及退出要求 允许配建储能选择整体或独立参与市场 [3] - 《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确立调峰 调频 备用 爬坡四大服务品种 明确辅助服务费用传导机制 [3] 收益模式演进 - 辅助服务市场是储能核心收益来源 采用"谁受益 谁承担"原则 费用由用户用电量和未参与交易的上网电量共同分担 [3][4] - 容量交易被纳入电力市场交易类型 储能可提供可靠出力能力支撑最大负荷 [6] - 储能通过现货市场响应价格信号平抑负荷曲线 实现"一体多用 分时复用"价值 [7] 区域发展差异 - 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区域已普遍接纳独立储能 非现货市场区域储能难以通过中长期市场获取电能量收益 [5] - 仅甘肃 广东等少数地区实现独立储能对调频市场的实质性参与 [5] - 2025年底将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 新能源和电力用户全面入市 [7]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为何基础规则必须先行?
中国电力报· 2025-08-14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1+6”基础规则体系的发布构建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制度骨架,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里程碑,实现了从局部循环到全国流通的重大突破 [1][4] - 该体系在系统性、准入便捷性、交易流通性、信息透明度等多个维度实现根本性突破,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提供核心制度保障 [1] - 体系最具创新性的设计在于其与我国多层次多品类多主体电力市场架构深度耦合,实现了全国一盘棋与激发各市场能动性的统一 [7][8]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 建立统一电力市场基础规则制度是落实国家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2] - 统一规则是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的根本保障,是电力商品流动的“车同轨、书同文” [2] - 2024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6.18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2.7%,但各地存在规则不统一等问题制约资源优化配置 [3] “1+6”规则体系的重大突破 - 统一蓝图绘到底,实现市场规则体系从零散碎片到系统完备的跨越,是制度层面从0到1的体系性突破 [4] - 统一清单管准入,推动建立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实现注册业务一站式办理,是市场注册领域从有到优的重要升级 [4] - 统一范式促交易,明确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的统一范式,促进资源由局部循环向全国流通转变 [5] - 统一标准作披露,实现信息披露在格式、平台、时限等方面的标准化,是信息披露领域从有到优的重大革新 [5][6] - 统一模式统结算,提出计量结算多主体全流程管理规范,有效解决结算不及时等问题,是结算环节从有到优的重要提升 [6] 最具创新性的规则设计 - 基础规则体系与我国多层次多品类多主体电力市场架构深度耦合,形成精准咬合的齿轮效应 [7]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作为统领多层次市场的基础,明确了各市场的边界和功能定位 [7] - 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三大主干规则分别发挥压舱石、晴雨表和调节器作用 [7] - 信息披露、市场注册、计量结算三大支撑规则实现对电力市场的标准化赋能,使多层次市场数据互通、主体互认 [7] - 基础规则定方向、主干规则赋功能、支撑规则保运行的逻辑,构建起独特的电力市场治理模式 [8]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迈入“效能释放”新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08-13 17:29
电力市场规则体系构建 -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正式印发,标志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6"规则体系完成构建,电力市场建设从"框架设计"进入"效能释放"阶段 [1] - 规则体系是十年电力体制改革成果,旨在破解能源转型深层矛盾,解决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带来的电力平衡挑战 [1] - 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推动电力市场从"统购统销"向"多元竞争"转型 [1] 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016年、2020年两次修订《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推动市场化交易扩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框架逐步清晰 [2] - 2023年《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运行)》出台,规范山西、甘肃等地现货市场实践,降低未开展地区试错成本 [2] - 2024年三项关键规则相继发布:《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确立市场总章程,《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基本规则》打破信息孤岛,《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2] 规则体系完善与未来方向 - 2024年4月《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补全体系架构,8月《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完善市场公平机制 [3] - 当前规则框架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纲,涵盖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三大主干及注册、信息披露、计量结算三大支撑 [3] - 未来需进一步健全"1+N"基础规则体系,实现各品类市场高效协同,推动电力资源全国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3]
这一领域机器人,我国首批!
中国电力报· 2025-08-13 12:53
海油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发突破 核心观点 - 国内首批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在天津集成完工,进入测试验收阶段,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关键节点柔性制造技术取得突破 [1] 柔性制造技术定义 - 柔性制造是一种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的新型生产模式,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品设计更新及制造过程变动 [3] - 该技术涉及机械工程、人工智能、传感等多学科交叉,对智能决策、环境感知和控制系统要求高,目前国际上仅有少数国家掌握 [5] 智能焊接机器人特性 - 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具有视觉识别能力,具备高度灵活性、环境适应性和智能化控制,适用于复杂环境下多种类、定制化焊接工作 [6] - 本次集成的3套机器人具备管节点预制智能组对焊接、组块节点智能焊接、深水导管架加强环及压溃环智能焊接能力 [7] 设备技术参数与创新 - 设备系统单机最大承载工件能力达30吨,设计寿命20年,核心软件与工艺库实现100%自主研发 [9] - 项目团队攻克焊缝AI视觉识别、三维激光视觉智能组对、多层多道智能排道焊接等10余项技术创新,实现一键启动智能焊接及轨迹纠偏等功能 [11] 研发理念与行业应用 - 公司创新提出"定制产品向标准产品转型,标准产品向标准部件延伸"工程理念,针对海洋工程结构焊接精度难题开发智能焊接系统 [9] - 团队正推动设备从"焊得了"向"焊得精、焊得快"升级,目前处于调试验收阶段 [13]
售电公司迎来哪些新机遇?
中国电力报· 2025-08-12 16:48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对售电公司的积极影响 - 全国统一规则体系的建立为售电公司破除跨区经营壁垒、激发产品创新活力、赢得社会信任奠定坚实基础 [1] 降低跨区域交易成本与合规风险 - 全国统一的注册规则实施后,售电公司可选择在任一交易中心完成注册,并通过扩展业务范围的方式推送至其他省份审核,实现“一地注册、多地共享”,有效降低市场准入成本与行政负担 [2] - 在统一注册规则实施前,公司业务遍及全国11个省份,需依据各省份迥异的规则分别准备注册材料,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部分区域存在限制外省售电公司参与市场的隐性壁垒 [2] - 统一的信息披露规则解决了过去标准不一、内容不全、时效滞后、获取渠道分散等问题,使市场主体能更精准高效地掌握市场动态,优化运营决策 [3] 促进产品与服务方案创新 - 规则体系对发电侧与售电侧之间的批发交易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极大降低了售电公司设计电力零售套餐或综合能源服务方案时面临的规则复杂性 [4] - 规则统一后,售电公司无需过度考量地域规则差异带来的制约,设计重心得以回归用户需求本身,可更专注于根据用户实际用电特性量身定制零售套餐 [4] - 规则为创新性地融合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充电桩等元素设计更具竞争力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扫清了障碍,显著提升了在用户侧的服务深度与灵活性 [4] 增强公众信任与市场规范 - 售电公司将严守规则、诚信规范经营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并以此赢得电力用户信任 [5] - 增强公众信任的路径包括强化合规经营确保所有业务活动公开透明、提升在电力交易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满意度 [5] - 主要省级电力市场已普遍建立售电公司信用评价体系,辅以成熟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为用户提供可靠透明的公开渠道以评估售电公司资质,增强用户选择信心 [6]
中国中煤、金风科技合资成立哈密清洁能源公司
中国电力报· 2025-08-12 15:34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中煤电力(哈密伊州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1日成立 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 [1] - 公司由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煤电力有限公司持股95% 金风科技旗下宁波天朔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 [1] - 企业类型为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张丹华 [1] 经营范围与技术方向 - 公司业务覆盖风力发电技术服务 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 生物质能技术服务及储能技术服务 [1] - 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与节能管理服务被纳入经营范围 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和电气设备修理 [1] - 许可项目涵盖发电 输电 配电业务及电力设施安装维修 [1] 行业属性与区域布局 - 公司属于电力 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 注册地址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 [1] - 登记机关为哈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 [1]
专家解读丨特色体系如何重塑电力市场生态?
中国电力报· 2025-08-11 17:49
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特色与创新 - 顶层设计下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采用全国统一框架构建模式,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石,结合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6项规则形成系统性制度基础,区别于欧美区域自治路径 [2] - 保供应与安全原则:构建"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有机衔接机制,赋予多类型市场同等重要性,通过精细化监管维护公平性,优先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3] - 能源转型市场化驱动:建立绿电绿证交易机制,协同市场机制与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结算,对冲收益风险并激励主动参与竞争,实现环境价值与经济收益融合 [4] 对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影响 - 加速新能源消纳:细化中长期交易至15分钟颗粒度,引入分时分区定价,结合全面入市制度与可持续发展结算机制稳定投资预期,辅助服务市场新增转动惯量等品种显性化偏差成本 [5] - 推动源网荷储协同: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成本疏导原则,确立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地位,探索市场化容量电价机制以保障长期容量充裕度 [6] - 显性化减排成本:通过"电能价值+环境价值"双重激励传导绿色价值,破除省间壁垒促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与高效消纳,将双碳目标内化为市场主体理性选择 [7] 监督机制构建 - 全流程闭环监管:强化事前规范引导、事中监测纠偏、事后追溯问责,加强电力全链条协同监管,形成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多方合力 [8] - 信息披露优化:扩大披露范围至价格曲线、电网运行成本等关键数据,提升时效性与颗粒度,应用AI及可视化技术增强信息可读性,通过多渠道实现实时发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