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曾亚川:预计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 实现翻倍增长
 中国电力报· 2025-10-27 09:25
 全球核电发展趋势 - 全球核电发电量在2024年创近十年新高,国际权威机构连续四年上调核能发展预期,预计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突破9亿千瓦,实现翻倍增长 [2]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9台,总装机容量6248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53台,装机容量6293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超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2] - 中国广核集团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影响力 [2]   核电安全与运营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已安全稳定运行超600堆年,连续9年WANO综合指数评分全球第一 [2] - 2024年WANO公布的综合指数中,全球满分机组有43.18%来自中国 [2] - WANO巴黎中心表示将以追求卓越安全为目标,通过同业评审和对标优化提升全球核电站的安全与可靠性 [6]   核电产业链与技术突破 - 以“华龙一号”为标志,中国核电产业实现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具备整机设备完全自主能力,带动上下游5400余家企业协同创新 [3] - “华龙一号”在建与在运机组总数达41台,位居全球首位 [3] - 东方电气集团形成年产4至6台套核岛主设备和6至8台套常规岛主设备的稳定供给能力 [3]   数字化与前沿技术探索 - 中国核电建设正推动工程管理从“文件驱动”向“模型驱动、数据驱动”转型,打通设计、制造、建安、调试关键数据 [4] - 中国已投入运行各类聚变装置超10个,研究进程从原理探索逐步迈入燃烧实验和实验堆阶段 [4]   国际合作与开放 - EDF中国总裁呼吁在供应链层面实行双向开放,以“标准互认、质量提升、创新协同”为支点推进合作 [5] - 东方电气通过台山核电项目分享了深度参与国际协作的经验,为跨国合作提供实践范本 [5] - 开放合作是论坛中外代表的一致共识,被视为推动全球核电发展的重要路径 [5]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分论坛:水风光储协同 绿证激活市场
 中国电力报· 2025-10-26 20:31
 文章核心观点 - 水风光储协同发展与绿证高质量市场发展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从供给侧“发得出”到消费侧“用得上”的关键路径 [2]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582吉瓦 主要包括太阳能 风能和水电 [4]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量方面贡献最为显著 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4]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 - 水电作为稳定电源具有独特价值 在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的容量支撑和灵活调节作用 [4] - 水风光一体化开发成为重要创新方向 通过资源互补 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展现显著优势 [4] - 依托梯级水电 水电扩机和抽水蓄能的调节能力推进流域一体化开发是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路径 [4]   储能的作用与发展 - 储能能够平滑风光波动 同时有效协同水电调峰 [5] - 加强储能建设 推进储能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可更好地促进新能源的消纳 [5]   绿证市场表现与作用 - 2025年1到8月 全国交易绿证4.64亿个 同比增长1.2倍 [7] - 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电力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 为能源消费侧转型的关键市场化工具 [7] - 绿证已成为衡量绿色消费的“硬通货”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如支撑大型活动100%绿电供应 纳入企业ESG报告等 [8]   绿证制度的完善与国际认可 - 正在推动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标准体系的建立 以提升民间绿证消费积极性 [8] - 中国绿证已获得RE100全面认可 与国际主流凭证具有同等地位 助力国内外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 [8]   协同发展路径与影响 - 水风光储融合提升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能力 确保了绿色电力的稳定可靠供应 [10] - 绿证交易为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提供了市场化兑现通道 创造了“优质优价”的消费环境 引导资本投向可再生能源领域 [10] - 技术融合与机制创新协同推进的路径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0]
 访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光储融合迈向“价值出海”新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10-25 22:46
 公司战略演进 - 公司全球化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实现产品与服务对全球近100个国家的覆盖[4] 2.0阶段在全球多国设厂实现制造本土化[4] 3.0阶段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4] - 公司正从“产品出海”迈向“价值出海”新阶段[2] 在3.0阶段为北美AI算力中心设计光储一体化供电方案[4] 并设立人工智能首席协调官职位以推动AI技术在能源系统中的创新应用[4] - 公司发展路径注重稳健与差异化[5] 储能业务从年交付2GWh增长至9GWh[5] 保持年均30%~40%的复合增长率[5]   光储融合与行业趋势 - 行业关键词是“融合与价值重构”[3] 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从1%~2%提升至5%~10%[3] 单一能源形态难以独立支撑系统稳定[3] - 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3] 必须与储能系统结合并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实现智能化、系统化管理[3] 才能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3] - 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预计将从目前的4%~5%提升至10%~15%[6] 储能将成为实现此目标的重要支撑[6] 光储融合是能源系统价值重构的核心[6]   储能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早在十多年前便开始布局光储融合[3] 已形成从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到全面验证的一体化产业链能力[3] 年产能达20GWh[3] - 2024年公司储能交付量超过7GWh[3] 订单储备达91GWh[3] 2018年在美国加州签署首个储能容量长期协议[5] 并前瞻性地选定磷酸铁锂技术路线[5] - 核心储能产品包括大型储能系统SolBank和工商业储能系统Kubank[6] 均获国际权威认证[6] 最新推出5MWh和8MWh储能柜以及面向高端户用市场的EP Cube产品[6] EP Cube可提供近20度电储能容量和7.6千瓦输出功率[6]   核心竞争力构建 - 公司将光伏项目积累的系统开发经验成功复制到储能领域[5] 储能系统需与电网接入、收益模型、项目融资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闭环[6] - 公司在全球项目中积累的电网协同、金融模型构建等能力成为其在储能领域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6] - 公司以“光储协同”为战略核心[6] 通过国际化布局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6] 推动能源系统向清洁、稳定、高效方向演进[6]
 南方能源监管局推动供电服务监管数字化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10-24 18:03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推动供电监管数字化转型,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政策意见[1] - 落实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供电服务数字化监管指标框架试行的通知要求[1] - 目标是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并强化供电服务监管[1][2]   平台建设规划与时间表 - 南方能源监管局加快推进供电服务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可测、可视、可分析、可溯源的平台[1] - 平台将依托信息系统汇集相关监管指标和基础数据,做好线上线下数据衔接[1] - 制定了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供电服务数字化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梳理了系统建设关键节点以确保功能按期上线[1]   平台功能与工作流程 - 平台规划功能包括供电服务基础数据和监管指标的汇集与监测[1] - 形成对数据的风险预警、分析、反馈和应用的闭环工作流程[1] - 专项工作组定期研究功能界面、指标数据、监管预警、监管分析、监管报表等主要应用功能[1]   组织保障与执行机制 - 成立供电服务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专题研究平台功能[1] - 督促各供电企业落实职责,确保数据和指标交互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1] - 继续加快推进平台建设以助力监管数字化转型[2]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发布 确立2030年全球新能源装机翻番目标
 中国电力报· 2025-10-24 15:38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发展2030苏州愿景》正式发布,呼吁全球共同推动2030年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较2024年翻一番 [1] - 愿景旨在凝聚全球转型合力,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并规划了六大合作领域作为行动框架 [1] - 愿景强调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并推动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 [2]   全球新能源发展目标 - 设定具体量化目标: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要比2024年翻一番 [1][10] - 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增能源需求的主要来源,大幅增加其全球能源结构占比 [7]   重点合作领域 - 夯实安全根基: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维护市场稳定,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 [4] - 激发创新活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构建有利于转型的政策框架 [5] - 释放转型势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优势,扩大新能源供给 [7] - 倡导以人为本:致力于到2030年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的现代能源服务 [8] - 践行多边主义:支持开放、公平、竞争的国际能源市场,促进清洁能源技术、产品和投资的自由流动 [9] - 动员全球资本:加大对清洁能源投资,引导私营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项目,创新绿色金融治理范式 [10]   技术创新与融合 - 大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10] - 推动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以人工智能赋能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未来 [2][10]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推动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电力报· 2025-10-24 15:28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 [1][4] -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 [3]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未来5年传统产业预计新增约10万亿元市场空间 [3] -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级或更大规模市场 [1][4]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成为新增长点 [1][4] - 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4] -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4]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5]   强大国内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 [5] -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 [5] -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 [6] -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以更好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 [6]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328项减至106项,清理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4200多件 [6] -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6]   区域协调发展 - 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四大板块、三大动力源、两条绿色发展带取得新突破 [7] - 推动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等“硬联通”设施建设,健全区域间“软协同”机制 [7] - 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城市更新 [8] - “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5万亿元 [8] -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将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8]
 南方电网与哈电集团高层会谈
 中国电力报· 2025-10-24 11:09
 合作基础与背景 - 南方电网与哈电集团于2022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3] - 双方合作已在项目合作、科技创新、国际拓展、业务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3] - 哈电集团是南方电网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3]   未来合作方向 - 双方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深化合作 [3] - 重点合作领域包括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国际业务拓展、行业数智转型 [3] - 合作目标为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3]   高层互动 - 双方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参与会谈,体现了对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视 [1][3]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中国电力报· 2025-10-24 10:23
 绿色转型政策方向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3]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3] -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   具体实施路径 - 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 [3]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3] - 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 [3]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3]
 中电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新能耗阶段
 中国电力报· 2025-10-23 18:00
就各产业用电量表现看,系列政策拉动第二产业三季度用电量增速明显回升。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 量490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期间,电力装备、石化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陆续下发,在"反内 卷""稳增长"组合拳下,市场信心有效提振,拉动第二产业三季度用电量增速回升,同比上行5.1%。 10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9月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总计消费88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前三季 度,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76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为64193亿千瓦时。 单看第三季度,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其中,继7月全社会用电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千瓦时 之后,8月份再破万亿,连续两月创历史新高,属全球首次。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 副主任蒋德斌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新的能耗规模阶段。 "7月、8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高企、增速较快,一方面是由于7月当月多轮高温过程拉动全社会最大 负荷屡创新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为未来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宏观经 济保持回暖态势,各行业产能持续释放。"蒋德斌分析。 此外,在"两新""两重"促消费等 ...
 大同—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天津段首塔组立!
 中国电力报· 2025-10-23 11:32
 项目概况 - 项目名称为大同—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线路工程(津5标),是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工程,计划于2027年6月投运 [1] - 项目定位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旨在提升华北地区电网接纳外部电力能力 [1] - 工程建成后每年可输送超过14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替代标准煤4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81万吨 [1]   施工进展与技术细节 - 项目正在进行天津境内基铁塔的组立工作,首基铁塔为全高119.3米、总重约198吨的钢管塔 [2] - 现场采用2台200吨和600吨吊车协同作业,通过分段组立方式完成吊装,最后一段横担塔材重达4.3吨,吊装至120米高空 [2] - 施工前已完成详细现场勘查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全程驻守监督关键工序 [3] - 天津段工程共分为六个标段,2024年主要目标是完成全线的基础施工,为后续大规模组塔作业奠定基础 [3]   项目意义与影响 - 该工程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促进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 首基铁塔的顺利组立对后续施工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