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三部门联合发布!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电力报· 2025-07-16 06:14
行业新闻 - 6月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平稳增长,电力增速加快,1~6月规上工业发电量453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8%,日均发电量同比增长1.3% [2] - 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自10月1日起施行 [2] -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在京开幕,设置四大议题,包括化工与基础产业再造、化工与战略新兴产业等,通过900余场前沿报告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化工产业迭代 [2] 企业新闻 - 中国石化中原储气库群新增7.08亿立方米库容,规模增至7座,为京津冀及黄河流域提供季节调峰和应急供气保障 [3] - 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起草《煤矿井下5G通信系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等2项行业标准,现公开征求意见 [4] - 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天基慧眼"遥感卫星虚拟星座投入试运行,构建空天立体监测网络,提升电网灾害预警能力 [6] - 中国电气装备成功研制国内首台220千伏灵活宽适配性备品变压器,填补技术空白,为输变电设备行业注入创新动力 [6] - 通威股份预计上半年净亏损49亿元~52亿元,同比亏损扩大,主要因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8][9] 地方新闻 - 宁夏上半年新能源统调发电量367.59亿千瓦时,占比34.66%,同比增加4.5个百分点,储能电站并网容量达111.5万千瓦/287万千瓦时,增发新能源电量16.2亿千瓦时 [10] - 吉林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投产,首期年产5万吨绿色甲醇,预计年消纳绿电2.2亿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5万吨 [12] 国际新闻 - 中国援建汤加风力发电项目正式移交,汤加国王图普六世出席仪式 [13] - 伊朗外交部称伊美核谈判"没有明确时间",尚未确定外长与美特使会晤安排 [13] -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杜胡克省萨尔辛克油田发生爆炸,生产设施暂停运营,原因正在调查 [13]
国家电投重组成立以来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中国电力报· 2025-07-15 14:33
公司重组与定位 - 2015年7月15日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 - 公司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资源的综合能源集团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3] - 公司明确"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发展方向[5] 十年发展成就 - 电力装机从重组当年1亿千瓦增长到2022年2亿千瓦再到目前2.7亿千瓦[11] - 清洁能源占比从38.47%提升至73.08%[13] - 资产总额从7738亿增长到1.9万亿增长1.46倍年度营业收入从2000亿增加到4000亿年度利润从140亿跃升至500亿[14] - 境外业务从24个国家拓展至47个国家[15] - 年发电量从3808亿千瓦时提升到7244亿千瓦时供热面积达5.8亿平方米惠及人口1500万人[16] 能源结构转型 - 光伏装机从485万千瓦增长至8673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发电企业[18] - 风电装机增长5倍达6253万千瓦海上风电从无到有装机达512万千瓦[18] - 水电装机达2653万千瓦核电装机从224万千瓦增长到1074万千瓦[19][20] - 火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超67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超3400万千瓦[21] 科技创新突破 - "国和一号"三代核电自主化掌握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获得1.4万余件知识产权成果[25] - "国冉一号"30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首台样机满负荷试验[25] - 累计获授权专利超1.8万件突破晶硅光伏组件回收、TBC电池等核心技术[26] 多元融合发展 - 探索换电重卡电能替代和氢燃料电池氢能替代[30] -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项目供热面积达560万平方米[30] - 构建"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电解铝绿电消费占比30%[30] - 建设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县[31] 国际化布局 - 境外装机从不到30万千瓦扩展到1267万千瓦[36] - 在哈萨克斯坦建成札纳塔斯风电、阿克莫拉风电基地在日本成为最大实体投资中资企业[36] - 土耳其胡努特鲁燃煤电厂成为地震期间唯一持续运营电厂[36]
就在今天,国家电投10周岁,资产增长超1.1万亿!
中国电力报· 2025-07-15 13:10
公司重组与发展历程 - 2015年7月15日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合并重组成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 - 成立时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资源的综合能源集团 [3] - 公司历史可追溯至1913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大型火电厂上海杨树浦电厂,拥有百年电力工业发展积淀 [4] 经营业绩与规模扩张 - 电力装机从重组当年1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2.7亿千瓦 [9] - 清洁能源占比从38.47%提升至73.08% [13] - 资产总额从7738亿元增长至1.9万亿元,增幅1.46倍 [14] - 年度营业收入从2015年不到2000亿元增至2024年接近4000亿元 [14] - 年度利润从2015年不到140亿元跃升至2024年接近500亿元,增长2.55倍 [14] 业务布局与国际化 - 业务区域从"三北"地区拓展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全国范围 [14] - 境外业务覆盖国家从24个扩展至47个 [15] - 境外装机容量从不到30万千瓦扩展至1267万千瓦 [28] 能源结构转型 - 光伏装机从485万千瓦增长至8673万千瓦,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发电企业 [17] - 风电装机增长5倍达到6253万千瓦,海上风电从无到有装机512万千瓦 [17] - 水电装机达2653万千瓦,强化黄河上游和长江支流流域梯级开发 [18] - 核电装机从224万千瓦增长至1074万千瓦 [19] - 完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超67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超3400万千瓦 [20] 科技创新成果 - 主导"国和一号"三代核电自主化项目,掌握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22] - 研发"国冉一号"300兆瓦级重型燃气轮机,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22] - 累计获授权专利超1.8万件,突破晶硅光伏组件回收等核心技术 [22] - 自主研发"和睿"系列数字化仪控系统应用于新能源领域 [23] 新兴业务探索 - 发展换电重卡和氢燃料电池为代表的电能替代业务 [25] - 建成"暖核一号"核能供热项目,供热面积达560万平方米 [25] - 构建全球首个"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模式 [25] - 建设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县(河南兰考) [25] - 发行REITs、碳中和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引入资金超1200亿元 [25]
特高压“心脏”保卫战
中国电力报· 2025-07-15 11:56
特高压抢修事件概述 - 极I高端换流器送电成功标志着历时5天的特高压抢修战役圆满完成[1] - 抢修涉及苏州电网近五分之一电力供应保障[1][4] - 抢修团队在高温环境下实现"零缺陷"交付[1] 故障发现与应急响应 - 6月30日监测发现极ⅠYYB相换流变内总烃、乙炔气体异常增长趋势[4] - 7月2日确认总烃气体快速上升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4] - 江苏超高压联合16家单位制定13条风险防范措施[5] - 江苏省送变电39名专业人员及9台设备30分钟内完成集结[4] 抢修技术细节 - 故障换流变压器重达481吨涉及复杂管道系统[8] - 备用相设备通过介损/绝缘/直阻等12小时连续测试[8] - 拆除作业包含断引/BOX-IN/二次电缆等七大系统[10] - 投入2辆吊车+1辆升降车+6辆抢修车组成作战单元[10] 抢修进度管理 - 7月3日完成备用相测试并具备更换条件[8] - 7月5日完成二次电缆/封堵/抗爆门恢复[10] - 7月6日完成所有二次回路验证工作[10] - 7月7日进入最终验收消缺阶段[10] 行业影响 - 苏州换流站作为西电东送枢纽最大输送容量720万千瓦[4] - 换流变压器被喻为特高压电网"心脏"直接影响直流系统稳定[4] - 本次抢修正值夏季用电高峰对区域供电保障具有战略意义[4][10]
国网湖北电力研发北斗地质沉降监测系统
中国电力报· 2025-07-15 11:28
北斗地质沉降监测系统应用 - 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黄石部署湖北省首套北斗地质沉降监测系统 实现监测目标毫米级定位和监测数据毫秒级响应 [1] - 该系统采用高精度定位算法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能够监测电网设备水平、左右、上下毫米级偏移 [1] - 系统已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具备自动预警功能 当数据超出预设阈值时可向运维平台及移动终端推送预警信息 [2] 技术特点与优势 - 北斗地质沉降监测系统是湖北电力自主研发的基于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的地质监测系统 [1] - 系统解决了传统地质监测依赖人工、频次低、精度不足等痛点 [1] - 在黄石大冶±800千伏永兴换流站精准锁定3个关键监测点 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云端传输 [2] 应用场景与效果 - 系统应用于平原填方区建设的±800千伏永兴换流站 有效应对梅雨季节长期降水导致的地质沉降问题 [2] - 7月9日监测数据显示点位位移小于40毫米 未超过阈值范围 设备运行正常 [1] - 系统为特高压电网安全运维提供智能化、精准化解决方案 助力迎峰度夏期间电网安全运行 [1]
中电联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解读
中国电力报· 2025-07-15 08:25
新能源主导地位持续凸显 - 2024年新能源主导地位持续凸显,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1] - 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1.01万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的55% [2] - 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4.1亿千瓦,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8] 电力市场交易规模扩大 - 2024年全国完成市场交易电量6.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2.7% [2] - 省间电力现货市场累计交易电量突破88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到44% [3] - 山西、广东、山东、甘肃4个省级现货市场及省间现货市场转为正式运行 [2] 新兴产业用电增长显著 - 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8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4] - 第二产业用电量6.3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8% [4]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2%,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4]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0.5%,充换电服务业同比增长51.1% [4] 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 [7] - 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4%,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 [7] - 2024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8亿千瓦,占总新增装机的87.3% [7]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在新增装机总容量中占比高达82.6% [7] 发电量与投资表现 - 2024年全国发电量10.0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 [7]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同比增加366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58.1% [7] - 2024年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094亿元,同比增长13.2% [7] - 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总投资的84.6%,风电投资3163亿元,同比增长10.9%,太阳能发电投资4478亿元,同比增长1.9% [7]
国网、南网联手 电力全国“大循环”时代来临
中国电力报· 2025-07-14 08:31
电力市场制度性突破 - 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首次实现跨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 200万千瓦电力负荷通过云霄直流输电系统从南方电网输送至华东区域 [1]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批复《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 标志着两大电网经营区市场界限被实质性突破 [1] - 该方案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标志性成果 承载能源转型与市场改革双重使命 [1] 电网运营格局变革 - 国家电网覆盖26个省区供电面积占国土88%以上 南方电网负责广东等五省区运营 形成历史性区域划分 [2] - 原有格局导致物理连接下的"市场隔离" 跨区电力资源调配效率低下 新能源消纳受阻 [2] - 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需突破两网经营区界限 构建全国电力资源配置"大循环"格局 [2] 跨区交易实践进展 - 3月完成首笔跨经营区绿电交易 桂滇5270万千瓦时绿电经闽粤联网工程输送至上海 [3] - 6月实现多通道跨区绿电交易 甘青蒙等地3400万千瓦时风光新能源通过多条通道送入广东 [3] - 交易机制从单通道扩展至多通道 释放市场竞争活力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性 [3] 方案实施路径设计 - 近期依托江城直流和闽粤联网打造示范 中期完善用户侧参与及现货机制 远期推动两网交易制度全面融合 [5] - 方案系统性构建交易品种、安全校核、结算规则等制度框架 破除电网间资源配置壁垒 [5] - 将中长期交易划分为直流配套送电、联网互济和相邻省区转供三类 制定差异化组织规则 [6] 关键制度创新 - 闽粤联网工程成本分摊机制明确非属地主体输电费暂按2.56分/千瓦时收取 50%冲抵两省容量电费 [6] - "取小原则"在安全校核与结算环节实施 确保交易电量不超过通道送电极限 提升系统安全性 [7] - 该原则可防范绿证错配风险 增强绿证在全国市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7] 市场影响与价值 - 跨网交易从临时调剂升级为常态化运作 促进全国范围内电力资源高效流动 [8] - 西南水电与西北风光资源将构建直达大湾区的消纳通道 缓解"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8] - 火电水电获得跨区价格回报机会 售电公司可捕捉跨区价差 用户侧增强购电选择权 [9] 绿色能源发展前景 - 方案为多年期绿电交易跨区落地铺设制度轨道 满足用户长期稳定绿电需求 [9] - 未来将规划建设更多跨网输电通道 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加速能源低碳转型 [10] - 跨区交易机制重塑中国能源经济版图 推动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 [10]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筑基能源新时代
中国电力报· 2025-07-11 17:12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进展 - 我国已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标志着电力资源配置格局的历史性重塑 [1] - 改革历程始于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历经2015年新一轮电改 至2022年提出建设指导意见 2024年发布发展规划蓝皮书明确"三步走"战略 [1] - 市场机制基本建立 形成"1+N"规则体系 涵盖中长期 现货 绿电 绿证等交易及配套规则 [1] 市场结构与规模 - 多层次市场框架覆盖空间(区域 省际 省内)和时间(多年至日内)维度 包含电能量 辅助服务等交易品种 [2] - 2024年全国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 4万亿千瓦时 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 [2]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从2016年1 1万亿千瓦时跃升至2024年6 2万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3% [2][4] 区域市场建设突破 - 省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22个地区 其中6省区正式运行 6省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 [3]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行 五省区统一竞价 长三角市场规划2025年省间交易电量达1800亿千瓦时 占比超10% [3] - 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经营区实现跨区常态化交易 3月云桂绿电送沪5270万千瓦时 6月西北新能源送粤预计0 78亿千瓦时 [4] 新能源与市场协同 - 2024年全国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 市场成为支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关键平台 [4] - 市场体系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和高效消纳奠定体制机制基础 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基石 [5] 经济效益与战略意义 - 通过跨时空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减轻实体经济用电负担 [5] - 体系价值超越电力行业范畴 为国家能源安全 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5]
老挝枢纽变电站焕新升级 中老合作南北联动提质电力动脉
中国电力报· 2025-07-11 16:17
设备升级 - 老挝国家输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纳塞通与琅勃拉邦2变电站综合治理,涵盖设备、管理、形象及文化建设等多维度升级[1] - 项目团队通过预试定检精准发现54项设备缺陷(37项新缺陷+17项历史缺陷),并采用高分子材料封堵技术解决260个端子箱密封问题[2] - 治理过程中同步解决直流接地、二次接线图实不符等安全隐患,显著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2] 管理优化 - 编制《变电运行规范化管理标准》《输变电设备运维导则》等核心制度,建立老挝电网规范化管理基础[3] - 实施差异化运维策略和缺陷全链条闭环管控机制(设备运维-发现缺陷-上报处理-验收归档)[3] - 推行工作票制度与可视化手册,使变电站作业安全性显著提升,现场误操作事件大幅减少[3][4] 人才培养 - 建立"中老工匠联盟"师徒带教机制,每季度选拔老挝技术骨干进行沉浸式跟班学习[4] - 分批次选派老挝员工赴中国封闭集训,课程涵盖理论/实操/案例分析等模块[4] - 通过"友谊杯"技术竞赛等形式检验培训成效,推动老挝电力团队技术水平提升[5] 形象改造 - 完成变电站墙面粉刷、屋顶修缮、围栏改造等工程,安全防护能力与整体形象全面提升[6] - 更新标识系统(设备标示牌、安全提示牌等),降低误操作风险[6] - 设计文化墙与宣传橱窗,双语展示变电站发展历程与安全文化理念[7] 综合成效 - 治理历时3个月,实现南北枢纽变电站"硬件提升+软件提质"的协同升级[2][6] - 构建起"安适性"智能变电站新形象,优化工器具管理并改善员工工作环境[6][7] - 项目成为中老电力合作标杆案例,为老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7]
十组数据,见证“十四五”能源发展非凡成就!
中国电力报· 2025-07-10 09:38
能源发展成就 -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1]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3% [2][4] - 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3]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连续运行,南网5省区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 [4] - 国网、南网实现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 [4] 电力基础设施 - 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5][6]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6] - 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 [6] - 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 [6] - 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 [16][17] - "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过3亿千瓦 [17] 清洁能源发展 -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 [9] - 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8][9]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 [10][11]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 [11] - 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3][24] 区域协调发展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 [15] - 东北地区2024年原油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1% [14][15] - 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等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自主化 [15] 电力市场运行 - 7月4日全国用电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发电量达到329亿千瓦时 [19][20] - 7月7日全国用电负荷达到14.67亿千瓦 [20] - "十四五"以来未发生过重大电力安全事故 [20] 绿色低碳转型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较"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 [21][22]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已达1281.8万台 [22] - 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 [9] 民间资本参与 - 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达20% [12][13] - 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