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环境报
icon
搜索文档
规范执法需摒弃“不做就不会犯错”心态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14:13
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旨在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并优化营商环境,但部分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暂停了入企监管、执法、帮扶等日常工作以避免引起上级关注[1] - 以"不作为"换取"不犯错"的做法与专项行动初衷不符,规范目的是改变执法监管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落实"无事不扰、无据不查"的监管要求[1] - 规范执法并非禁止入企检查,而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天候非现场监督,降低现场检查频次但不减监管力度[1] 科技监管手段的应用 - 需通过"双在线"、分表计电、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对企业生产排污情况进行非现场监督[1] - 发现企业擅停污染治理设施或超标排污等疑似违法行为时,执法人员需请示后立即赴企业调查处理[1] - 基层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环境管理系统并实现联网,拓展非现场监管覆盖面[2] 现场执法的规范要求 - 对暂时无法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排污单位,仍需现场检查监督污染防治措施落实[2] - 现场执法需严格执行事先请示、事中视频记录、事后汇报等规范性程序[2] - 专项行动要求执法人员有为而不乱为,充分发挥技术监管作用守护环境安全[2] 基层部门的改革实践 - 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摒弃等待观望心态,积极投身规范执法改革实践[2] - 需正确认识规范执法意义,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提高工作效能[1]
西安通报两起非法狩猎案,警方呼吁群众积极提供线索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09:09
据了解,西安市公安局近期已经展开严厉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警方将持续 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的其他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依法打击 利用互联网非法买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网络直播平台传播滥捕、杀 害野生动物视频、图片的情况。 此外,警方还将积极会同农业、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深入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场 所、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主动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坚持"打团伙、端窝点、摧网络、断链条、追 流向",坚决斩断非法利益链条。 西安警方呼吁广大市民群众积极提供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线索,警方将依据《西安市公安局打 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活动群众有偿举报奖励办法》等相关规定,对有效线索提供者,给 予不同程度奖励,并严格为举报人保密。 6月初,根据群众举报,西安市森林和水源地保护公安局在渭河南岸滩涂地附近发现了架设捕鸟网使用 的撑竿。通过大量的摸排走访和长时间蹲点守候,民警发现渭丰镇村民刘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6月6日,西安市森林和水源地保护公安局联合西安市公安局鄠邑分局将正在收取撑竿的刘某某抓获,并 在其家中查 ...
“我们终于不用为几桶废溶剂发愁了”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08:35
小微企业危废处置改革 - 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将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难题视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切口,探索改革措施 [1] - 小微企业长期面临危废"处置难、成本高、风险大"困境,转运成本占40%,储存周期长达2-3个月 [2] - 产废量小、种类分散导致小微企业在危废处置市场被边缘化,转运链条长挤压利润并带来环境隐患 [2] 试点方案与实施 - 德安生态环境局创建本地化收集试点,培育九江璟祥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作为首个收集主体 [2] - 试点设计"小批量、多频次、上门收"服务包,覆盖12类常见危废,年收集能力达5000吨 [2] - 提供"电话预约—24小时上门—全流程数字化监管"闭环服务,建立21项运营规范 [2][3] 改革成效 - 签约企业危废处置综合成本下降35%,平均转运距离从120公里缩短至30公里以内 [4] - 累计安全转运处置危废174吨,70余家小微企业直接受益,48家企业签约 [4] - 企业危废申报率、规范化处置率提升至98%以上,减少长途运输风险 [4] 未来规划 - 计划3年内实现小微企业危废收集服务全覆盖,服务网络向乡镇延伸 [4] - 试点经验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名片",推动县域小微企业绿色发展 [4]
从“产品出口”到“标准出海”,绿色创新为我们赢得主动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08:19
行业标准与话语权 - 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制冷压缩机国际标准《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与《离心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评价》,标志着中国从"产品输出"到"标准引领"的跨越 [1] - 两项标准通过限定能耗、噪声等指标融入"绿色基因",彰显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提升 [1] - 中国制冷压缩机企业已拥有覆盖全品类、贯穿全产业链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全球市场份额突破82%并持续攀升 [1] - 制冷设备用电量占全球用电量高达17%,中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表现成为赢得国际信任的"活广告" [1] 企业实践与技术优势 - 格力电器"零碳源"技术已为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余项工程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2] - 在沙特达曼医科大学项目中,格力光伏直驱空调系统实现高效节能,验证中国制造的可靠性 [2] - 中国已成为制冷压缩机行业未来发展的引领者,贡献全球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中国方案" [2] 政策支持与绿色转型 - 中国出台《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政策,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 目前中国已培育绿色工厂超5000家、绿色工业园区近40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0余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 [2] - "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绿色低碳专利有效量达24.3万件 [2] 挑战与未来方向 - 制造业绿色化程度不均衡,部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全球绿色贸易壁垒构成挑战 [3] - 《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调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3] - 传统产业需通过技术改造和能效提升加速转型,新兴产业需突破高效节能、清洁能源等技术瓶颈 [3] 宏观竞争与战略 - 制造业竞争不仅是产品竞争,更是话语权竞争,需将绿色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 [4] -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出海"的深刻转变,绿色发展是未来竞争的新优势 [4]
为何多家环保企业更名?未来发展需拓宽思路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07:23
行业趋势 - 多家环保企业变更名称,去掉"生态""环境""环保"等字眼,反映行业估值降低但也是战略调整窗口期 [1] - 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环保企业需聚焦优势主业并追求深层次发展 [1] 发展策略 - 环保企业应与国资环保集团公司合作,弥补后者技术短板并实现优势互补 [1] - 需跳出传统业务框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拓展节能降碳等实效领域 [1] - 可借鉴浙江"地瓜经济"模式,通过贸易投资和产业链延伸获取外部资源 [2] - 响应"一带一路"号召,面向全球市场寻求壮大机会 [2] 技术驱动 -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在治水治气固废治理领域发展独家技术以提升竞争力 [2]
服务筑基、智驱革新,江西监测中心攻坚三大方向护航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11:09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成果 核心能力建设 - 创新打造"三位一体"技术支撑模式(前端引导+过程管控+后端评估)全方位提升固废评估能力 [1] - 前端引导:发布年度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引导性公告指导社会资本投资 提前介入省市重大项目开展技术帮扶 [1] - 过程管控:编制多项审查要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支撑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和铅蓄电池试点工作 [1] - 后端评估:开展省管建设项目质量抽查与固废成分分析 实现环境管理全流程闭环 [1] 服务机制深化 - 贯彻"三服务"理念(服务企业+基层+群众) [2] - 企业服务:提供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强化危废经营企业帮扶指导 [2] - 基层赋能:印发管理手册+技术培训+技术支持 升级省危废监管平台缩短工作时限30% [2] - 群众保障:严格把控固废管理各环节守护环境安全底线 [2] 科技创新突破 - 开发基于DeepSeek的AI环评技术评估平台 完成再生铜行业AI环评首例应用 [3] - 制度优化:修订5项管理制度 编制10余份调研报告 [3] - 科研创新:参与中科院锂渣C类先导课题 出台省内首项危废地方标准 参与3类国家标准编制 [3] - 监测网络:建立覆盖《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全指标的监测体系 申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目执行成效 - 2023年高效完成80余个固废评估和技术审查项目 [1] - 成功争取全球环境基金再生金属项目 科研经费同比增长40% [3] - 在全省环评与排污许可技能大比武中综合成绩排名前5% [3]
守护蓝天碧水绿地建设美丽安徽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10:08
安徽省环保活动启动 - 2025年安徽省暨合肥市纪念六五环境日和"江淮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在骆岗中央公园举行 [1][13] - 活动由安徽省人大城建环资委、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 [1][13] -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13] 环保主题活动 - 2025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美丽中国我先行" [3][14] - 江淮环保世纪行已连续举办32年 [13] - 活动倡议公众采取绿色生活方式 [14] 地方环保活动 - 蚌埠市举行2025年纪念六五环境日暨蚌埠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 [17] - 安庆市举办纪念六五环境日暨安庆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 [18] - 六安市各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 [20][21] 环保产业发展 - 旌德县举办栀子花生态园开园仪式 [26] - 当地发展栀子花产业带动乡村旅游 [26] - 旌德县2017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7] 环保机制创新 - 黄山市首个村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黟县宏村镇落地 [16] - 补偿标准为水质达Ⅱ类及以上时支付10万元 [16] - 补偿金专项用于水源涵养等生态治理工作 [16] 环保志愿服务 - 长丰县举办"美丽中国我先行"主场宣传活动 [22] - 成立多支生态环保类志愿服务队 [23] - 开展环保歌曲联唱等宣传活动 [24]
沉水植物为什么被称为生态工程师?我们做了个试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9:41
沉水植物的生态功能 - 河西走廊沉水植物共有25种,具有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重价值 [1] - 沉水植物可以吸收吸附污染物,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对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治理有不可替代作用 [1] - 沉水植物能消解污染物,其根际区域形成的微环境促进微生物代谢,有助于氨氮去除 [1][2] 沉水植物的生态作用机制 - 沉水植物能抑制藻类生长,在光能和营养竞争中占优势时可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2] - 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增加碳汇,同时提升水体溶解氧增强自净功能 [2] - 沉水植物根系为浮游动物提供栖息地,间接降低藻类生物量 [2] 沉水植物的应用研究 - 甘肃省张掖市开展人工湿地沉水植物水质净化试验,分析5种污染物动态变化趋势 [2][3] - 多种沉水植物组合使用污染物去除率更高,如穿叶眼子菜+轮藻组合效果较佳 [3] - 单一植物中篦齿眼子菜、菹草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突出 [3] 沉水植物的工程应用建议 - 人工湿地工程可优先选择本地适应性强植物如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进行组合种植 [4] - 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组合可发挥各自优势,如挺水植物对有机物去除率高,沉水植物对氨氮去除率高 [4] - 沉水植物可作为生态工程师用于水体修复工程,稳定浅水湖泊生态系统 [4] 沉水植物的景观价值 - 沉水植物如金鱼藻、篦齿眼子菜具有观赏性,能营造绿意盎然的水下景观 [2][5] - 沉水植物群生特点可增强水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 [5]
安庆人大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赋能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⑨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8:25
立法与制度保障 - 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为绿色转型提供法治保障[2] - 制定全国首部江豚保护地方性法规,长江安庆段江豚数量从2018年130-150头增至2024年190余头[2] - 全省首推《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固废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3] 林业与生态经济 - 安庆森林面积798.9万亩占全市39.29%,通过《林长制条例》推动2024年林业产值达682亿元[2] - 林长制改革连续6年获安徽省激励,实现法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四统一[2] 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 - 围绕"一带一轴一环三城"城市设计开展监督,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多规合一"[4] - 通过联动监督机制推动桐城港规划获批,提升港口配套服务质量以打造国家物流枢纽[5] 监督与执行机制 - 建立"三联动"专题询问机制(市/县人大联动监督、代表联动询问、政府联动应询),2024年收集港口发展建议16条[5] - 出台审议意见办理办法,每年4月对"一府两院"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并实施再监督[6] 民主参与与民意整合 - 2024年五级人大代表提出建议10.6万件,其中城建环资领域超2.5万件[7] - 建立100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无废城市建设条例》起草阶段收集意见50余条[8] - 近4年办理代表建议169件,涉及港产城融合、固废管理等议题转化为立法监督项目[7]
国家储备林建设促进生态共富的浙江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6-18 11:05
国家储备林建设战略 - 浙江被列为国家储备林重点建设区域,42个区县纳入建设范围,以全国2%的林地面积创造6%的林业产值,构建"生态共富"范式 [1] - 通过规模化整合林地资源,淳安县落地国储林一期项目33.41万亩林地流转,流转费达5.15亿元,白马村75%荒废竹林实现流转,人均月增收800元 [2] - 浙江构建"三维协同"发展格局,包括生态与经济效能统一、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结合、战略储备与民生改善双向赋能 [8] 生态资本市场化机制 - 深化集体林"三权分置"改革,破解产权虚置问题,形成"产权界定—资本赋能—价值变现"闭环 [2] - 临安区昌化镇推出"林易贷"产品,以3.95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抵押获1500万元授信,首笔放贷300万元 [3] - 江山市建立全国首个林地流转价值评估指数,标准化林权交易流程 [3] 生态产业协同化升级 - 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达1000万亩,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及特色养殖 [4] - 常山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山茶油衍生产品,油茶全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 [4] - 缙云县投资25亿元打造林业产业共富园区,金华市改造废弃矿山为小冰岛景区,实现生态旅游转型 [5] 生态收益普惠化共享 - 建德市李家镇通过林下经济标准地模式流转毛竹林500亩,预计为农户增加租金收益100万元、分红50万元 [7] - 衢州市提供森林抚育等岗位带动1.8万林农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 [7] - 全省培育1.69万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超50%源自林业,58个县农民林业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500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