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张锋进军 in vivo CAR-T,临床前数据优异,即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利用LNP-mRNA治疗自身免疫病
生物世界· 2025-09-29 12:05
公司核心技术与平台 - 公司拥有三个专有递送平台: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和蛋白纳米颗粒(PNP)[12] - 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平台基于专有可电离脂质,专门构建用于靶向肝脏以外的其他细胞类型和组织[14] - 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平台将抗体的靶向能力与寡核苷酸的可编程功能相结合,旨在将抗体用途扩展到心脏或骨骼肌组织等领域[15] - 蛋白纳米颗粒(PNP)平台利用人类内源性蛋白质自组装为病毒样颗粒,与其他递送载体相比所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少,更具安全性[7][10] - PNP平台在未靶向时具有更长的循环半衰期,为通过整合特定配体实现模块化靶向性提供了机会[15] 主要候选药物AERA-109 - AERA-109是一款体内CAR-T细胞疗法,旨在治疗多种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3] - 该疗法利用专有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递送平台,直接在体内靶向重编程CD8+ T细胞[3] - 临床前数据显示,在人源化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经过AERA-109治疗后,血液和组织中的B细胞被深度耗竭[3][20] -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以0.3毫克/千克剂量通过tLNP递送,导致血液、脾脏和骨髓中的B细胞几乎完全清除[20] - 公司计划在2026年年中推进AERA-109进入临床开发阶段[3][22] 研发管线与策略 - 研发管线包括基于tLNP平台的下一代靶向LNP项目、针对心脏和其他肌肉的AOC项目,以及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PNP项目[16] - 公司开发体内CAR-T细胞疗法旨在克服传统体外CAR-T疗法复杂的制造过程、淋巴细胞耗竭预处理以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19] - 体内CAR-T细胞疗法是在体内短暂生成CAR-T细胞以实现“免疫重置”,可避免传统疗法导致的长期B细胞缺乏[19] - 公司愿景是释放基因药物潜力,彻底改变人类健康,其创立源自张锋实验室2021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成果[4][5] 公司背景与融资 - 公司由CRISPR基因编辑先驱张锋教授等人创立,创始团队还包括RNAi疗法巨头Alnylam公司前高管[4] - 公司于2023年宣布完成1.93亿美元融资并正式亮相[4]
背靠背两篇Nature:利用CRISPR基因编辑,增强CAR-T的癌症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9-29 12: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CAR-T 细胞疗法 是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基因工程细胞作为治疗手段的有力证明。除了已 获批准用于白血病等血液类癌症治疗以外,CAR-T 细胞疗法还在实体瘤、自身免疫疾病以及组织再生方面 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然而,大量临床试验显示,CAR-T 细胞疗法的效果仍面临着重大障碍,包括 T 细胞适应性和增殖能力有 限、癌症预处理患者的自体 T 细胞数量不足、慢性 CAR 刺激导致 T 细胞耗竭、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和营 养匮乏的肿瘤环境,以及 CAR-T 细胞通过胞啃作用从靶细胞获取抗原时发生自相残杀等。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能够通过敲除特定基因,提高 CAR-T 细胞疗法的癌症治疗效果,但之前的研究通常 是在体外进行测试。 而最近,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背靠背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这两项研究利用 CRISPR 筛选和大规模 体内验证,评估了 CRISPR 筛选到的基因在敲除后是否能够通过增强 CAR-T 细胞的增殖和持久性来提高 癌症免疫治疗效果。 这项 研究来自奥地利科学院分子医学研究中心,论文题为: Systematic discovery o ...
Nature Aging:揭开老年人癌症发病风险升高的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9-29 12:05
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发现一个独特的CD8⁺ T细胞亚群(DP8细胞)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累积并促进癌症发展[3] - 该发现提出了衰老相关癌症发病率上升的新机制即功能健全的CD8⁺ T细胞也可能会促进癌症发展[3][5] 细胞特征与机制 - 双阳性CD8⁺ T细胞(DP8)在转录水平和表观遗传水平与众不同其在小鼠健康老龄化过程中表达CD39、CD73、CD101和CXCR6[5] - DP8细胞的积累需要B细胞呈递同源抗原[5] - 在老年小鼠中进展中的肿瘤通过CXCL16–CXCR6信号轴招募DP8细胞以ADP/腺苷依赖的方式抑制抗肿瘤的CD4⁺ T细胞[5] - 对DP8细胞的功能或招募进行靶向干预可以逆转衰老小鼠的肿瘤生长[5] 临床意义与药物开发 - DP8细胞促进肿瘤发展的机制在老年人群中是保守的研究团队在多种肿瘤(包括晚发性乳腺癌)中检测到了DP8样细胞[5] - 研究团队建议在为老年人开发治疗药物时应考虑CD8⁺ T细胞的这种促肿瘤作用[6]
Cell子刊:揭开全世界最长寿老人的健康秘诀——中了“基因彩票”+每天三份酸奶?
生物世界· 2025-09-29 09:00
研究背景与对象 - 研究对象为全球最长寿者Maria Branyas Morera,享年117岁168天,自2023年1月17日起被证实为在世最长寿者[1] - 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其独特的生理状况,为人类健康长寿提供经验[1] - 研究团队采集了其血液、唾液、尿液和粪便样本,用于多组学分析[1] 研究概况与意义 - 研究采用高通量多组学方法,对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蛋白质组、微生物组和表观基因组进行了检测[2] - 该研究于2025年9月24日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Medicine上[2] - 研究为人类衰老生物学提供了新视角,并为健康老龄化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延长寿命的可能策略[4] 核心研究发现:遗传与分子特征 - 研究对象端粒异常短,但并未出现年龄相关疾病,表明端粒缩短可能与衰老本身相关,而不一定直接导致疾病[6] - 其基因组含有已知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认知能力下降和糖尿病的基因突变,且未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等不良疾病风险增加相关的突变[6] - 存在一些已在其他动物(如狗、线虫、果蝇)上证实与长寿有关的基因突变,且其表观基因组与更年轻的人相似[6] - 通讯作者认为,其长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幸运的基因组合,即“基因彩票”[7] 核心研究发现:生理指标与健康状况 - 血液检测显示其“坏”胆固醇水平低,“好”胆固醇水平高,表明脂质代谢效率很高[7] - 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很低,免疫系统强大,未出现自身免疫状况[7] - 曾在113岁时感染新冠病毒并康复,是西班牙感染后康复的最年长者[7] 核心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生活方式 - 其肠道菌群与更年轻个体相似,例如益生菌双歧杆菌的丰度很高[7] - 健康的肠道菌群可能与其低炎症水平有关,并可能得益于其每天食用三份酸奶的饮食习惯[7] - 坚持地中海饮食和定期锻炼的生活方式也被认为对其长寿有贡献[8] 研究亮点总结 - 对最长寿人类进行了全面的多组学研究[11] - 尽管存在衰老的分子特征,但个体未出现主要的年龄相关疾病[11] - 具有抗性基因变异和低炎症代谢特征,可降低衰老风险[11] - 其肠道菌群和表观基因组特征与较年轻个体相似[11]
诺奖得主David Baker最新Nature论文:AI设计蛋白开关,实现对药物的快速精准调控
生物世界· 2025-09-28 16:30
研究核心突破 - 开发出能够精确控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时间动态的全新设计方法 实现秒级精确调控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3] - 该技术代表蛋白质设计领域的范式转变 从静态结构设计扩展到动态动力学控制 [22] - 核心创新在于设计特殊铰链蛋白 利用效应物诱导构象变化实现蛋白复合物的快速解离 解离速率提升高达5700倍 [10][11][1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突破传统蛋白质设计只关注稳定基态的限制 转向设计高能量的激发态以控制相互作用动力学特性 [7] - 使用柔性肽段作为效应物效果优于刚性效应物 因其可像弹簧一样存储和释放能量推动构象变化 [10] - 设计蛋白的实际结构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 最大偏差仅1.3Å 证实设计的精确性 [12] 应用前景与案例 - 快速生物传感器应用:开发的SARS-CoV-2传感器响应时间仅需30秒 比之前基于构象选择机制的传感器快70倍 [14] - 动力学控制电路应用:构建蛋白质水平链式反应 实现信号高效传递和放大 [15] - 免疫治疗应用:设计可快速开关的IL-2模拟物 通过精确控制信号持续时间发现短暂刺激与持续刺激产生不同生物学效应 [18][19] - 该技术具有通用性 只需将铰链开关与任何蛋白质结合剂融合即可动态调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22]
Cell重磅:华人学者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新机制——脑细胞间通讯中断,驱动疾病进展
生物世界· 2025-09-28 12:05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多大数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都集中于 β-淀粉样蛋白 (Aβ) 积累 和 tau 蛋白缠结 ,然而,只是这些蛋白质的堆积 并不能完全解释阿尔茨海默病。实际上,绝大多数针对这两种蛋白质的实验性药物都已失败,极少数获批的几款药物也只能带来有限的益处,且副作用明显。 2025 年 9 月 25 日,西奈山 伊坎 医学院 张斌 、 蔡东明 、 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 童研究医院 彭隽 敏 团队合作 ( 王二明 、 余凯文 、 操基 清 为共同第一作 者) ,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 : Multiscale Proteomic Modeling Reveals Protein Networks Driving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对 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大脑细胞如何相互作用的最全面视角,绘制出的蛋白质网络揭示了 神经元 与 神经胶质细胞 (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 和小胶质细胞) 之间的 信息交流 中断 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 一种名为 AHNAK 的蛋白 ...
源自诺贝尔奖技术:亨廷顿舞蹈症的首次基因治疗,成功缓解疾病进程
生物世界· 2025-09-28 12:05
疾病背景与治疗现状 - 亨廷顿病是一种由HTT基因CAG重复序列扩增导致的罕见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的治疗方法,现有疗法仅能控制症状而无法改变疾病进程[3][5] AMT-130基因疗法突破性进展 - uniQure公司开发的AMT-130基因疗法在针对29名早期患者的试验中,高剂量组患者疾病进展在三年内减缓了75%,对照组则无此效果[4] - 该疗法通过AAV5病毒载体递送miRNA,精准注入大脑纹状体,以沉默突变HTT基因的mRNA并阻断毒蛋白产生[6][8] - 接受疗法患者脊髓液中与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的毒蛋白水平降低,公司计划明年为该疗法申请监管批准[4] 新兴基因治疗技术研究 -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通过新型RIDE递送工具,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敲除CAG重复序列并降低毒蛋白表达,显著改善疾病症状[9][10] - 碱基编辑技术可对三核苷酸重复进行单碱基编辑以中断其重复,在减少亨廷顿病体细胞重复序列扩增方面展现出潜力[12]
Cancer Cell:黄活聪团队通过单细胞空间分析,揭示抗原呈递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双重身份”及其空间生态位
生物世界· 2025-09-28 12:05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研究背景 - 成纤维细胞是维持组织完整性、调节炎症和修复伤口的关键间充质细胞 [3] - 癌症被描述为“永不愈合的伤口”,使成纤维细胞成为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 [3] - 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执行多种功能,包括合成细胞外基质、与癌细胞信号传导及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是改善癌症治疗的有吸引力靶点 [3] - CAF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开发有效靶向疗法带来重大挑战 [3] -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深化了对成纤维细胞异质性的理解,揭示了不同功能亚型,但CAF亚型间的谱系关系因研究有限和命名不一致而所知甚少 [3] 最新研究核心发现 - 研究团队于2025年9月25日在Cancer Cell发表论文,通过单细胞分辨率空间分析揭示抗原呈递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亚群 [4] - 两个apCAF亚群分别为间皮样apCAF和纤维细胞样apCAF [4] - 间皮样apCAF位于癌细胞附近,而纤维细胞样apCAF与淋巴细胞富集的生态位相关 [4] - 两种apCAF亚群都高表达SPP1,从而推动肿瘤进展和转移 [4] apCAF亚群的起源与特征 - 研究构建了涵盖15种组织和实体瘤的成纤维细胞分子图谱,意外揭示在大多数癌症中存在两种不同apCAF亚群 [6] - 间皮样apCAF起源于间皮细胞,表达MSLN、UPK3B等间皮标志基因 [6] - 纤维细胞样apCAF起源于骨髓来源的纤维细胞,表达PTPRC(CD45)等血液系统标志基因以及COL1A2、PDGFRA等成纤维细胞特异性基因 [6] apCAF的功能机制 - 高分辨率单细胞空间成像显示,两种apCAF亚群均能上调分泌型磷蛋白-1(SPP1) [7] - SPP1有助于原发肿瘤的形成、腹膜转移和治疗抵抗 [7] 研究总结与意义 - 这项全面的跨组织比较鉴定出apCAF具有两种不同细胞起源的亚群 [10] - 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分辨率描绘了apCAF亚群的空间生态位,极大地推进了对apCAF的理解 [10]
首都医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子刊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8 12:05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郝峻巍 教授团队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了题为: Cholesterol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mediates microglia-induced chronic neuroinflammation and hinders neurorestoration following strok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 胆固醇代谢重编程 介导了小胶质细胞诱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并阻碍中风后的神经修复 。这一发现 为通过靶向胆固醇代谢来减轻长期脑损伤和促进 神经修复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有望改善中风相关的残疾结局。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大多数缺血性中风患者未能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溶栓治疗,原因是其治疗时间窗狭窄,仅限于发病后 4.5 小时内。相比之下,在慢性期可能存在更 宽的治疗时间窗,这为促进晚期恢复、减少中风相关残疾和复发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慢性期针对神经修复机制进行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有助于增强中 风幸存者的恢复能力并改善其预后。 慢性神经炎症 是中风后恢复的主要障碍,但其潜在机 ...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9-28 09:00
研究核心突破 - 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 [3] - 该电解质可实现高达604 Wh·kg⁻¹的电池能量密度,并具有优异的安全性能 [3][4] - 为开发实用化的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固态锂电池提供了可行方向 [3][5] 技术方案与性能 - 电解质分子结构同时包含强溶剂化聚醚链段与弱溶剂化氟化烃侧链,形成“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 [4] - 该设计能在正负极表面构建阴离子衍生的富氟界面层,以解决界面退化问题 [4] - 使用添加30wt%磷酸三甲酯的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使LRMO正极实现>8mAh·cm⁻²的可逆高面容量循环(软包电池)及>500次循环的长期稳定性(纽扣电池,25℃) [4] - 软包电池在满电状态下能量密度达604 Wh·kg⁻¹,显著高于商业化磷酸铁锂电芯(150-190 Wh·kg⁻¹)和镍钴锰酸锂动力电芯(240-320 Wh·kg⁻¹) [4] 安全性能表现 - 电池在针刺和120°C热箱(静置6小时)安全测试中,未出现燃烧或爆炸现象,展现了优异的安全性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