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世界

搜索文档
Cell:王俊团队等开发新型LAG-3/TCR双抗,治疗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病
生物世界· 2025-07-01 12:04
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机制 - 自身免疫疾病由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发 目前疗法主要靶向细胞因子或B细胞 但T细胞在1型糖尿病、肝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发挥核心作用 [2] - T细胞通过细胞毒性、细胞因子释放及辅助性T细胞引导其他免疫细胞参与疾病发展 但广泛抑制T细胞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癌症和机会性感染 [3] - 需要开发新疗法选择性靶向致病性T细胞 同时保留有益T细胞功能 [4] LAG-3抑制受体机制 - 研究首次揭示LAG-3抑制受体由MHC-II调控的条件性激活机制 LAG-3依赖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 与TCR复合物形成顺式共定位 实现对CD4+ T细胞的有效抑制 [4] - 该机制颠覆了免疫检查点激活的传统认知 LAG-3对激活条件的高度依赖性使其在体内难以触发 但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机会 [5] - LAG-3通过胞内FSAL基序与TCR信号组分CD3ε形成凝聚体 破坏CD3ε/Lck结合 [8] 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 - 团队开发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BiTS) 可特异性调控LAG-3阳性致病性T细胞 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中展现显著疗效 [5] - BiTS为Fc减弱型LAG-3/TCR双抗 能绕过同源肽-MHC II类分子需求 有效抑制CD4+和CD8+ T细胞 在小鼠模型中缓解自身免疫疾病症状 [8] 治疗应用前景 - 研究为缺乏安全有效疗法的T细胞驱动型自身免疫疾病(如难治性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干预策略 [10] - 该机制首次提出以LAG-3与TCR分子互作为靶点 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开辟新途径 [10]
iPSC细胞治疗突破性进展:霍德生物hNPC01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1期临床研究达到12个月随访终点,临床改善显著
生物世界· 2025-07-01 09:26
脑卒中疾病现状 - 全球脑卒中患者数量庞大,中国现有患者高达2800万人,每年新增约394万例 [1] - 全球偏瘫患者达1亿人,每年新增1500万例,其中67%为70岁以下人群,22%发生在15-49岁青壮年群体 [1] - 约50%幸存者在治疗后6个月进入功能改善稳定期,可能终身伴随后遗症 [1] 现有治疗手段局限性 - 全球仅有一款FDA批准的迷走神经刺激器(VNS)结合复健疗法,平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约5.8分 [2] - 传统治疗对稳定期患者功能恢复促进有限,患者对新治疗手段需求迫切 [2] hNPC01注射液创新突破 - 全球首个iPSC衍生异体前脑神经前体细胞疗法,可分化多种大脑功能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4] - 通过颅内移植补充死亡神经元,直接帮助神经环路重建 [4] - 2023年6月获中国CDE临床默示许可,2024年3月获美国FDA临床默许,成为国际首个进入临床的iPSC前脑神经前体细胞产品 [4] 临床试验成果 - 已完成23名患者(20名为1年以上偏瘫)的1期临床研究,所有随访患者均显示运动功能、语言、生活自理能力等多方面改善 [5] - 80%局部梗死灶患者达到FMMS 10分以上临床显著改善,部分4-5年长期偏瘫患者也出现较高改善 [7] - 低剂量组FMMS评分平均改善16±4.0分,高剂量组达22±1.2分,显著优于VNS疗法(5.8±6.0分)和历史对照组(2.3±2.5分) [7][9] - 核磁扫描显示移植后1个月开始有新生组织填充,12个月后仍有大量存活 [9] 患者功能改善案例 - 患者从依赖轮椅到独立行走50米,从完全不能动到能握球、独立如厕等 [9] - 握力从0提升至5.6公斤,捏力从0.9提升至3.8公斤 [9] - 痉挛改善速度快,最快术后第二天面部痉挛消失 [9] - 案例显示16个月偏瘫患者治疗后FMMS改善16分,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13] 技术优势与未来展望 - 相比传统细胞疗法,hNPC01移植后12个月功能改善仍未达顶点,显示持续生长和神经环路整合能力 [10] - 计划1-2年内拓展至脑出血、颅脑损伤、脑瘫、癫痫等适应症 [11] - 有望为全球每年数百万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供革命性治疗选择 [11]
西湖大学最新Nature Aging论文:线粒体tRNA突变会在肾脏中积累,导致严重肾病
生物世界· 2025-06-30 17:46
线粒体疾病研究进展 - 西湖大学蒋敏团队与张延晓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线粒体tRNA单点突变在小鼠肾脏中随年龄增长积累,导致严重肾脏缺陷,再现人类线粒体肾病[3][6] - 研究利用线粒体碱基编辑器DdCBE构建三种人鼠同源致病性线粒体tRNA单点突变小鼠模型(m.14102G>A、m.77433G>A、m.5081G>A)[6] - 突变积累模式具有细胞特异性:足细胞表现为正向选择,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中性漂变[6] 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 采用线粒体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mtscATAC-seq)揭示不同肾细胞类型的异质性动态[6] - 结合mtscATAC-seq、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和空间转录组测序(Stereo-seq)发现高突变缺陷细胞中AP-1家族转录因子活性增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免疫激活[7] 相关研究发现 - 蒋敏团队早期研究发现,线粒体DNA突变在母系遗传过程中受强烈纯化选择,且随母亲年龄增加而增强,与传统观念相矛盾[8] - 母亲年龄较大可能是防止有害mtDNA突变传递的保护因素,对临床生殖咨询具有潜在意义[8] 研究意义 - 强调对线粒体疾病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肾功能监测的重要性[4] - 建立可靠的临床前模型以促进治疗策略开发[4]
科学家和资本竞相涌入,AI真的能构建出虚拟细胞吗?
生物世界· 2025-06-30 15:39
人工智能虚拟细胞(AIVC)概述 - 细胞作为生命基本单位,其复杂性对物理和计算模型构成挑战,科学家正构建虚拟细胞模型以模拟、预测和引导细胞行为[2] - AI与组学技术革命使直接从数据学习构建细胞模型成为可能,催生多尺度、多模态的AIVC模型,可表征分子、细胞和组织行为[3] - 全球多个团队竞相开发AI细胞模型,包括CZI、DeepMind、瑞典国家生命科学实验室等机构[4][10] 行业动态与投入 - CZI计划未来十年投入数亿美元创建虚拟细胞,DeepMind推进虚拟细胞项目,瑞典计划2026年启动"Alpha Cell"项目[10] - Xaira Therapeutics发布800万细胞的单细胞扰动测序数据集X-Atlas/Orion,Arc研究所推出虚拟细胞模型STATE[10] - Arc研究所发起虚拟细胞挑战赛,冠军奖励10万美元,旨在预测干细胞对基因干扰的反应[16] 技术进展与数据规模 - 早期虚拟细胞依赖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当前CZI计划发布10亿细胞测序数据,Arc发布1亿药物处理癌细胞数据[16] - 单细胞测序数据规模达数百亿数据点,接近大语言模型训练量级,但现有模型预测能力有限且泛化性不足[16] - 研究人员呼吁整合显微镜图像等多元数据,以捕捉细胞组分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17]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科学家认为虚拟细胞领域存在炒作,缺乏具体成果和明确成功路径,但投资机构仍在加大资金投入[11] - 虚拟细胞定义尚未统一,学术界对模型标准未达成共识,影响研发方向一致性[18] - 早期机械模型如2012年生殖支原体模拟(525个基因)与当前AI驱动模型存在方法论差异[12][15] 应用前景 - 目标将细胞生物学研究模式从"90%实验+10%计算"逆转为"90%计算+10%实验",加速疾病机制研究[7] - 虚拟细胞可作为强大计算工具预测疾病机制,但模型成熟度与生物学家接受度仍需时间磨合[19]
Cell子刊:肠道菌群影响脑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
生物世界· 2025-06-30 11:59
脑肿瘤与肠道微生物群研究 - 脑肿瘤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可调节免疫治疗效果 补充色氨酸能恢复肠道微生物群并通过促进T细胞循环显著增强免疫治疗效果 [2] - 胶质母细胞瘤(GBM)预后极差 肿瘤微环境中高细胞毒性效应细胞稀缺及T细胞在骨髓中被隔离导致治疗难度大 [4] - 利用T细胞对抗胶质母细胞瘤是潜在策略 T细胞受体多样性和体内广泛循环为治疗提供机会 [5] 肠-脑轴机制探索 - 肠道微生物群对远端组织癌症(如脑肿瘤)的影响研究较少 其通过肠-脑轴影响胶质母细胞瘤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6][7] - 研究采用GBM小鼠模型 通过16S rRNA测序发现色氨酸补充可逆转肠道微生物变化并提高存活率 [9] - 特定肠道细菌Duncaniella dubosii被鉴定为色氨酸免疫调节作用的关键贡献者 [10] 核心研究发现 - 脑肿瘤进展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从而影响免疫反应 色氨酸可恢复菌群平衡并促进T细胞循环 [13] - Duncaniella dubosii经色氨酸修复后能增强免疫作用 调控菌群可提升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ICB)对脑肿瘤的疗效 [13] - 研究证实靶向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能通过T细胞调节机制提高癌症免疫疗法效果 [14]
Nature Aging:倪振洪/周思儒/陈林/连继勤团队发现,心脏药物辅酶Q10可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骨关节炎相关肌肉萎缩
生物世界· 2025-06-30 11:59
骨关节炎相关肌肉萎缩的病理机制 - 骨关节炎(OA)是一种累及整个关节的疾病,包括软骨损伤、软骨下骨重塑和滑膜炎症等病理变化 [2] - 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是骨关节炎患者的常见表现,与膝关节症状和关节病理恶化有强相关性 [2] - 细胞衰老在骨骼肌中被识别出典型特征,清除衰老细胞可促进肌肉再生并抑制肌肉萎缩 [2] 衰老巨噬细胞与肌肉萎缩的关系 - 研究发现衰老巨噬细胞诱导骨骼肌发生铁死亡并加速骨关节炎相关的股四头肌萎缩 [3] - 衰老巨噬细胞铁过载引起骨骼肌细胞线粒体损伤,导致天冬酰胺代谢物减少 [3] - 抑制mTORC1-HMGCR信号通路损害内源性辅酶Q10合成,增强脂质过氧化并促进骨骼肌细胞铁死亡 [3] 辅酶Q10的治疗潜力 - 外源补充辅酶Q10可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肌肉萎缩,减少骨关节炎关节的病理损伤 [3] - 辅酶Q10能够调节氧化还原状态,在质膜和线粒体内膜中发挥抗氧化作用,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铁死亡 [6] - 骨关节炎患者中辅酶Q10水平与抗氧化能力、肌肉质量、力量和耐力呈正相关 [6] 铁死亡在肌肉萎缩中的作用 - 铁死亡是一种以铁依赖性膜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与骨骼肌再生或萎缩有关 [6] - 在骨关节炎进展过程中,巨噬细胞逐渐表现出衰老表型增强并通过旁分泌诱导铁死亡 [9] - 抑制铁死亡可有效保持肥胖小鼠在脂毒性作用下骨骼肌的完整性和质量 [6] 研究发现的分子机制 - 衰老巨噬细胞铁过载导致线粒体损伤,使天冬酰胺代谢物减少 [10] - 抑制mTORC1-HMGCR信号转导影响辅酶Q10合成,导致内源性辅酶Q10减少 [10] - 这种级联反应增强脂质过氧化并促进骨骼肌细胞发生铁死亡,最终导致肌肉萎缩 [10]
Nature重磅发现:癌细胞从神经元中“窃取”线粒体,以增强自身能量,促进癌症转移
生物世界· 2025-06-30 11:59
癌症转移机制研究 - 神经系统在癌症生物学中发挥关键作用,肿瘤内神经密度与癌症转移存在关联,但神经与癌症界面的信息交流机制尚不清楚[2] - 癌细胞通过超细管道窃取神经元线粒体,增强转移过程中穿越血管时抵御压力的能力,促进转移扩散[4] - 研究揭示了神经-癌细胞线粒体通道这一新的生物学信号轴,为癌症治疗提供新靶点[5] 实验方法与发现 - 使用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阻断神经功能后,小鼠癌细胞代谢活动下降,证实神经元影响肿瘤代谢[9] - 开发MitoTRACER技术永久标记接收神经元线粒体的癌细胞[10] - 癌细胞通过吸管状超细管道窃取神经元线粒体,获得更多能量[11] - 拥有神经元线粒体的癌细胞在模拟血液流动冲击和化学环境时存活率显著提高[12] 临床观察数据 - 乳腺癌小鼠模型中,脑转移肿瘤癌细胞窃取神经元线粒体比例显著高于原发性肿瘤[12] - 人类转移性肿瘤中线粒体数量多于原发性肿瘤[12] - 原发性肿瘤中少量癌细胞窃取线粒体的行为可能促进转移发生[12] 研究意义与展望 - 研究为癌细胞与神经的依赖关系提供了代谢学解释[15] - 需要深入研究神经-癌细胞线粒体转移机制以开发预防转移的新疗法[15] - 该发现可能适用于更广泛的癌症转移情况[15]
Immunity:李玉琳/李平/林灼锋团队利用光遗传学迷走神经刺激,减轻心力衰竭
生物世界· 2025-06-30 11:59
迷走神经刺激与心力衰竭治疗 - 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刺激(VNS)通过光遗传学靶向技术可减轻压力超负荷导致的心脏重构和心力衰竭 [3][4] - 迷走神经刺激通过抑制单核细胞衍生的炎性CCRL2+巨噬细胞生成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3][4] - CCRL2+巨噬细胞具有促肥厚、促纤维化和TNF-α响应特征,清除这些细胞可阻止心力衰竭发展 [4][5] 作用机制 - α7nAChR受体在CCRL2+巨噬细胞中的激活或缺失对VNS介导的心脏保护起关键作用 [4] - α7nAChR通过上调转录因子NRF2抑制CCRL2+巨噬细胞的TNF-α响应 [4][7] - 人类心脏中CCRL2+巨噬细胞与心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α7nAChR激动剂可阻断心衰进程 [5][7] 治疗前景 - 迷走神经-免疫轴被证实为调控心力衰竭的重要通路,具有潜在治疗靶点价值 [6] - 研究提出光遗传学靶向VNS联合α7nAChR激动剂可能是新型心衰治疗策略 [4][7]
南京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30 07:57
研究背景与意义 - 具有超大孔道和纳米尺寸的稳定沸石需求量大但生产困难,传统X射线衍射技术难以分析其复杂结构和纳米级晶体尺寸,导致材料开发效率低下[2] 研究成果概述 - 南京大学等机构成功创制两例22元环超大孔道硅铝酸盐纳米沸石NJU120-1与NJU120-2,其孔道尺寸超越此前报道的多种超大孔沸石[3] - NJU120-1为三维22×10×10元环孔道结构的纳米片(厚度约8纳米),NJU120-2为三维22×12×10元环孔道结构的纳米棒(尺寸50×250纳米),含接近2nm的超笼[3][6] 技术突破 - 采用微晶电子衍射(MicroED)技术平台快速确定结构,揭示纳米沸石的多维孔道系统,加速合成优化进程[6] - 材料最大自由球体直径达1.2纳米,结合纳米级形态可实现大分子催化裂化(FCC)反应[6] 性能表现 - 两种沸石在催化裂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重油转化率和轻质燃料(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选择性,性能媲美或超越现有工业沸石[3][6] 学术发表 - 研究成果由南京大学、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合作完成,发表于《Science》期刊[2][7]
北京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29 16:26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通过RNA假尿嘧啶Ψ修饰的定点编程,首次创造并编码了三个Ψ密码子(ΨGA、ΨAA和ΨAG),实现了对蛋白质功能的精准操控 [2] - 开发了RNA密码子扩展(RCE)策略,在指定的mRNA转录本中引入并解码生物正交可分配的假尿嘧啶(Ψ)密码子,以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掺入非天然氨基酸(ncAA) [4] - RCE策略包含一个可编程的向导RNA(guide RNA)、一个工程化解码器tRNA以及氨酰-tRNA合成酶 [4] 技术优势与创新 - RCE(ΨGA)系统通过ΨGA密码子将功能性非天然氨基酸(ncAA)掺入到蛋白质中,与传统的遗传密码子扩展系统相比,在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层面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 [5] - 研究团队进一步拓展了该策略,生成了RCE(ΨAA)系统和RCE(ΨAG)系统,所有三个Ψ密码子:(Ψ Codon)-tRNA Pyl对均表现出相互正交性 [6] - RCE系统与用于双重非天然氨基酸编码的遗传密码子扩展系统兼容合作 [6] 应用前景 - RCE方法利用Ψ作为转录后"字母",对特定mRNA转录本中的RNA密码子进行编码和解码,为真核细胞中遗传"字母表"的扩展以及非天然氨基酸(ncAA)的位点特异性掺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8] - 该技术有望为设计人工合成生物体提供新的编码及解码元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