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 Aging:沈舒滢/季明亮/赵兴团队发现骨关节炎治疗新靶点,并提出基于LNP-mRNA的新疗法
生物世界· 2025-10-01 18:27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骨关节炎 (OA)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退行性的全关节疾病,影响着老年人群。全球约有 5.95 亿人患有骨关节炎,这种疾病会干扰生活质量,并带来高昂的社会 成本。骨关节炎的主要特征是软骨破坏、骨刺形成和滑膜炎症,随后可能导致疼痛和畸形。目前,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治疗和关节置换手术等药 物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尚无获批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的疾病修正药物。 2025 年 9 月 30 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沈舒滢 研究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季明 亮 副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赵兴 主任 医师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Aging 上发表了题为 : ZDHHC11-mediated palmitoylation alleviates chondrocyte senescence and serve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osteoarthritis 的研究论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棕榈酰化异常的调控及其功能后遗症与多种病理状况的发展有关。几十年来,蛋白质的 S-棕榈酰化修饰的程度一直被低 ...
宋尔卫院士团队发表最新Nature Immunology论文,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生物世界· 2025-10-01 09:15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癌症治疗产生的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 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 ) 能够 调控抗肿瘤免疫,但这种效应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明 , 在 MSH2 低表达肿瘤中,由 DNA 损伤化疗 产生的 富含 CA 的 DNA 片段 优先以强亲和力与 cGAS 结合,并通过细胞质 中的 相分离 形成生物分子凝聚体,从而引发 抗肿瘤免疫反应 。然而,从 MSH2 高表达的肿瘤细胞中释放的经典的缺乏 CA 的 DNA 片段则会激活 AIM2,从而 通过上调 PD-L1 和 IDO 导致免疫抑制。瘤内注射富含 CA 的 DNA 片段,可增强 PyMT 同种异体移植瘤的抗肿瘤免疫。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在临床上,化疗后乳腺癌中富含 CA 的 DNA 片段的含量增加与肿瘤抗原响应性 T 细胞增多,以及化疗响应更好相关。因此,不同的肿瘤 DNA 片段会根据其对不同传感器的偏好而引发相反的免疫反应。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强调了基因组不稳定性与免疫调控之间的另一种机制联系,以及富含 CA 的 DNA 在增强抗肿瘤免疫方面的治疗潜力。 ...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我国病理学领域多名专家上榜
生物世界· 2025-09-30 16:58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 - 斯坦福大学团队与爱思唯尔联合发布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包括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和年度影响力榜单[3] - 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中超过2190万学者档案 从中遴选出10933183位学者进行分析[3] - 评估指标包括论文被引用次数 H指数 Hm指数 以及单独作者或第一作者论文的引用情况[3] - 最终入选者涵盖22个主要学科领域和174个子学科领域 均为各领域内排名全球前2%的科学家[3] 病理学领域中国学者表现 - 在病理学子领域 有5位中国专家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包括陈国璋 卞修武 李铁军 丁彦青 来茂德[5] - 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共有9位病理学领域中国学者入选 包括陈国璋 卞修武 张红英 丁彦青 来茂德 罗伟仁 卓华 李铁军 吕炳建[5]
PNAS:金浩杰团队等揭示癌症靶向治疗新策略——靶向VCP,“诱导+清除”衰老细胞双管齐下
生物世界· 2025-09-30 16:58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胆管癌 ( Cholangiocarcinoma,CCA ) , 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消化道肿瘤,全球发病率 逐年上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足 20% 。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有限,亟需开发新的有效策略。 2025 年 9 月 24 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肿瘤系统医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金浩杰 研究组在《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 ( PNAS) 发表了题为: CRISPR screens identify the ATPase VCP as a druggable t herapeutic vulnerability in cholangiocarcinom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 全基因组 CRISPR-Cas9 筛选 ,发现 ATP 酶 VCP ( Valosin-Containing Protein ) 是胆管 癌的关键依赖性基因。 VCP 抑制剂 CB-5339 可诱导 胆管 癌细胞衰老;进一步联合使用 衰老细胞清除剂 ( Senolytics ) ,能显著清除由 VCP 抑制剂诱导的衰老肿瘤细胞,从而为胆管癌提供了一种" 诱导 ...
Nature子刊:华人学者利用相分离,提高CAR-T细胞抗癌能力
生物世界· 2025-09-30 11:34
2025 年 9 月 29 日 ,耶鲁大学医学院 苏晓磊 团队 ( 张新艳 博士为第一作者 ) 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 发表了题为: IDR-induced CAR condensation improves the cytotoxicity of CAR-Ts against low-antigen cancers 的研究论文。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嵌合抗原受体 (CAR) 工程改造的 T 细胞,已成为癌症免疫治疗中一种灵活且有效的工具集。 CAR-T 细胞 已被用于对抗多种癌症,并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方 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些成就促使人们进一步开发 CAR-T 细胞疗法,用于治疗 癌症、感染、自身免疫疾病以及纤维化等疾病。 目前,CAR-T 细胞疗法仍受一些主要障碍的限制,其中之一是信号转导效率有限。尽管源自 T 细胞受体 (TCR) ,但 CAR 对抗原的敏感度远低于 TCR,激活 一个 CAR-T 细胞需要几百个甚至更多的抗原分子。这种低抗原敏感度不仅将 CAR-T 细胞的靶点限制在高抗原表达的癌症上,还给维持 CAR-T 细胞对肿瘤的持 续活 ...
Nature重磅:华人学者推出“AI机器人科学家”,自主做实验,仅用90天发现高性能催化剂
生物世界· 2025-09-30 11:3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 AI for Science "的目标之一,是发现能够通过真实世界实验验证的定制材料。目前,我们在计算预测和材料合成自动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然而, 大多数材料实验仍局限于采用单模态主动学习 的 方法,依赖单一的数据流,这限制了 对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中固有的复杂性进行深入解析的能力。而 人工智能 (AI) 在解释 实验复杂性中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开发。 2025 年 9 月 23 日,麻省理工学院 (MIT) 李巨 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 题为: A multimodal robotic platform for multi-element electrocatalyst discover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推出了一个 多模态 AI 机器人平台 —— CRESt ( Copilot for Real-world Experimental Scientists,真实世界实验科学家副驾驶 ) 。该平台将 大型多 模态模型 (LMM,融合了化学成分、文本嵌入和微观结构图像) 与 知识辅助贝叶斯优化 (KABO) 以及 机器人 ...
Nature Aging:浙江大学欧阳宏伟团队揭示衰老新机制,并提出抗衰老新策略
生物世界· 2025-09-30 11:3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人体组织由 细胞 和 细胞外基质 (ECM) 组成,二者在衰老过程中都会发生退行性变化。目前有关衰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衰老及相关事件上 (例如细胞衰 老、干细胞耗竭、基因组不稳定、端粒缩短和表观遗传改变等) ,而衰老过程中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影响仍鲜有探索。 在组织损伤或退行性变化的情况下,细胞外基质会出现异常重塑和过度降解,导致尿液和体液 (包括血清和滑液) 中游离的细胞外基质片段增加。衰老相关疾病 (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都与血清中 弹性蛋白 (ELN) 片段水平升高有关。同样,软骨退行性病变会导致各种类型的胶原蛋白 (COL) 片段和纤维连接蛋白 (FN) 片段释放到滑液和/或血清中。而乳腺癌和膀胱癌会分别增加血清和肿瘤微环境中透明质酸 (HA) 片段的水平。 这些发现都提示了我们—— 体液中的游离 细胞外基质 (ECM) 片段,可能与全身系统性衰老相关。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 细胞外基质 (ECM) 的 降解片段作为血液循环中的衰老驱动因素,进而提出了一种靶向特定弹性蛋白片段信号的衰老干预策略。 2025 年 9 月 29 日,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
Cell:高彩霞/刘俊杰/张勇等揭示CRISPR系统起源的关键分子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9-30 07:30
CRISPR系统进化机制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历经7年探索首次发现并定义了连接转座子与CRISPR之间的关键进化中间体TranC弥合了CRISPR进化历程中的缺口[3] - 研究揭示驱动TnpB转座酶向Cas12系统演化的核心机制源于引导RNA的功能性分裂而非蛋白质结构的根本性改变[3] - 该发现破解了Cas12起源的分子机制之谜首次以实验证据阐明了RNA层面的创新如何驱动复杂分子机器的进化进程[3] TranC系统的鉴定与特征 - 研究团队通过三重搜索方法从原核生物基因组与宏基因组数据中鉴定出146个与TnpB亲缘关系较近的CRISPR偶联候选蛋白最终鉴定出6个演化中间家族命名为TranC[6] - 这些TranC系统代表了TnpB向Cas12演化过程中的多个独立起源路径新鉴定的Clade 3、11、12、13、14源自IS605转座子家族描绘了Cas12系统多次独立演化的复杂场景[6] - 功能实验证实TranC系统具有独特的双RNA导向机制在人类细胞体系中LaTranC系统能够同时使用CRISPR RNA与ISDra2 TnpB的reRNA进行基因组编辑[7] RNA功能性分裂的结构基础 - 结构生物学分析揭示TranC蛋白与其祖先TnpB蛋白在三维结构上高度保守差异主要体现在RNA层面[8] - 冷冻电镜解析表明LaTranC与CRISPR RNA形成的复合体与ISDra2 TnpB与reRNA形成的复合体在结构上高度一致观测到单一reRNA在TranC中演化为功能分离的tracrRNA与crRNA两个模块[8] - RNA功能性分裂的现象通过AlphaFold结构预测和RNA共变异分析在其他TranC支系中被普遍观察提示其为Cas12系统多次独立起源过程中的趋同进化特征[8] 实验验证与系统演化模拟 -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模拟从TnpB到TranC的演化路径仅通过将ISDra2 TnpB的reRNA模块功能性拆分为嵌合型tracrRNA与crRNA两部分即可赋予其利用CRISPR阵列进行靶向识别与基因组切割的能力[9] - 该系统成功从单RNA导向的TnpB机制转变为双RNA导向的类CRISPR机制验证了RNA分裂在CRISPR系统起源中的关键作用[9] 技术开发与商业化进展 - 齐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对LaTranC基因组编辑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蛋白定向进化与向导RNA工程改造成功获得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变体TranC11a(574个氨基酸)[12] - 在真核细胞的基因组编辑实验中TranC11a显著优于现有小型核酸酶系统(例如TnpB和IscB)并在部分位点展现出与SpCas9系统相当的编辑效率[12] - TranC系列相关核心专利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自由实施审查TranC11a质粒已通过Addgene平台面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获取[13]
Nature子刊:我国学者开发新型环状RNA疗法,缓解骨关节炎
生物世界· 2025-09-29 16:30
相比之下,共价闭合的 环状 RNA (circRNA) 在稳定性、免疫原性以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经过化学修饰的 mRNA 和基于病毒载体的疗法。此外,circRNA 通过 使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 序列,无需昂贵的 5' 端加帽处理,且无需化学修饰即可获得低免疫原性。这些优势使 circRNA 成为下一代 RNA 疗法平台的 有力候选者。 2025 年 9 月 26 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海南医科大学 邹卫国 、 Suo Jinlong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黄友葵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雷光华 、 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了题为: Circular RNA-based protein replacement therapy mitigates osteoarthritis in male mice 的研究 论文。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mRNA 疫苗 在 COVID-19 期间大获成功 ,这重新激发了人们对 RNA 疗法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兴趣。然而,mRNA 疗法在稳定性、瞬时表达、免疫原性以及使用 化学修饰核苷导致 ...
张锋进军 in vivo CAR-T,临床前数据优异,即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利用LNP-mRNA治疗自身免疫病
生物世界· 2025-09-29 12:05
公司核心技术与平台 - 公司拥有三个专有递送平台: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和蛋白纳米颗粒(PNP)[12] - 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平台基于专有可电离脂质,专门构建用于靶向肝脏以外的其他细胞类型和组织[14] - 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平台将抗体的靶向能力与寡核苷酸的可编程功能相结合,旨在将抗体用途扩展到心脏或骨骼肌组织等领域[15] - 蛋白纳米颗粒(PNP)平台利用人类内源性蛋白质自组装为病毒样颗粒,与其他递送载体相比所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少,更具安全性[7][10] - PNP平台在未靶向时具有更长的循环半衰期,为通过整合特定配体实现模块化靶向性提供了机会[15] 主要候选药物AERA-109 - AERA-109是一款体内CAR-T细胞疗法,旨在治疗多种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3] - 该疗法利用专有的靶向脂质纳米颗粒(tLNP)递送平台,直接在体内靶向重编程CD8+ T细胞[3] - 临床前数据显示,在人源化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经过AERA-109治疗后,血液和组织中的B细胞被深度耗竭[3][20] -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以0.3毫克/千克剂量通过tLNP递送,导致血液、脾脏和骨髓中的B细胞几乎完全清除[20] - 公司计划在2026年年中推进AERA-109进入临床开发阶段[3][22] 研发管线与策略 - 研发管线包括基于tLNP平台的下一代靶向LNP项目、针对心脏和其他肌肉的AOC项目,以及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PNP项目[16] - 公司开发体内CAR-T细胞疗法旨在克服传统体外CAR-T疗法复杂的制造过程、淋巴细胞耗竭预处理以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风险[19] - 体内CAR-T细胞疗法是在体内短暂生成CAR-T细胞以实现“免疫重置”,可避免传统疗法导致的长期B细胞缺乏[19] - 公司愿景是释放基因药物潜力,彻底改变人类健康,其创立源自张锋实验室2021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成果[4][5] 公司背景与融资 - 公司由CRISPR基因编辑先驱张锋教授等人创立,创始团队还包括RNAi疗法巨头Alnylam公司前高管[4] - 公司于2023年宣布完成1.93亿美元融资并正式亮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