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世界
icon
搜索文档
Med:郝峻巍/周脉耕团队全面评估中国及其各省的神经系统疾病负担
生物世界· 2025-05-06 12:04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神经系统疾病 一直是全球健康损失的主要原因,然而在中国,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负担仍鲜为人知。 2025 年 5 月 1 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郝峻巍 教授团队与中国疾控中心 周脉耕 研究员团队合作,在 Cell 子刊 Med 上发表了题为: Burden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21: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全面考察了中国及其各省神经系统疾病负担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神经障碍广泛影响着中国各年龄段的人群,对老年人的影响尤为严重,人 口老龄化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大幅上升和健康损失加剧的主要因素。各省在神经系统疾病负担方面的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研究团队评估了 1990-2021 年间 16 种神经系统疾病按年龄、性别和省份划分的疾病负担估计值,包括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生命年 (DALY) 、生命损失年 (YLL) 和伤残生存年 (YLD) ,并 ...
Cell重磅:贺建奎基因编辑的抗艾滋病CCR5Δ32缺失的前世今生
生物世界· 2025-05-06 12:04
CCR5基因的发现与功能 - 1996年邓宏魁团队首次发现CCR5基因是HIV-1病毒入侵细胞的受体 [2] - 携带CCR5delta32纯合突变(32个碱基缺失)的个体对HIV-1感染具有抵抗力,约1%白种人携带此突变 [2] - 2007年"柏林病人"通过CCR5delta32纯合突变供体的骨髓移植实现艾滋病治愈 [3] CCR5delta32的起源与演化 - 2025年Cell研究通过分析934具古代遗骸和2504个现代基因组,揭示该突变约6700年前起源于西伯利亚草原游牧族群 [4][6] - 突变存在于颜那亚人遗骸(4700年前),并属于一个包含84个突变的古老基因组合(Haplotype B) [8][9] - 在距今8000-2000年间经历强烈自然选择,频率在北欧达0.10-0.16,南欧低于0.08,非洲/东亚原住民中未发现 [6][11] 基因编辑与医学伦理争议 - 2018年贺建奎"CRISPR Baby"事件尝试通过基因编辑引入CCR5delta32突变,引发全球伦理争议 [3] - CCR5delta32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单纯编辑可能破坏其他遗传元件协同作用 [13] 研究意义与未来方向 - 古DNA技术揭示了CCR5delta32在免疫系统中的多重角色,为艾滋病以外的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13] - 突变通过大航海时代传播至拉丁美洲,非洲族群中发现的相似片段显示抗病基因库的复杂演化网络 [11][13]
Cell子刊:CAR-T细胞疗法又攻克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生物世界· 2025-05-06 08:00
医学研究进展 - CD19 CAR-T细胞疗法成功应用于MDA5+皮肌炎合并快速进展性间质性肺病(MDA5+DM-RPILD)的儿童患者,显示出有效性和安全性[2][3][5] - 患者在治疗后11个月内病情逐渐好转,实现免疫抑制剂停药缓解[3][6][9] -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发热或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6] 治疗效果 - 患者在无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7至+325天),出现B细胞重建以及皮肤、运动、呼吸和神经功能的改善[6] - 患者的肺功能在治疗后11个月内持续改善[7] - 在没有新自身免疫发作的情况下,B细胞区室得以重建[7] 治疗机制 - CAR-T细胞的扩增表明其他非外周B细胞充当了CD19+靶细胞[7] - 怀疑深层组织中存在可能作为靶细胞的CD19+ B淋巴细胞[6]
Nature Cancer:厦门大学刘文/夏宁邵/罗文新团队发现新的癌症治疗免疫检查点——PILRα
生物世界· 2025-05-05 13:40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研究进展 - 基于PD-1/PD-L1的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 但总体应答率不足30% 需识别更多调节T细胞功能的免疫检查点 [2] -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达的PILRα通过与T细胞表面蛋白CD99相互作用 抑制抗肿瘤免疫 阻断该相互作用可显著增强T细胞抗肿瘤应答并抑制肿瘤生长 [2] - 抗PILRα抗体与抗PD-1抗体联合使用表现出协同肿瘤抑制作用 [2] PILRα的作用机制 - PILRα通过靶向T细胞表面抗原CD99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效应功能 抑制ZAP70/NFAT/IL-2/JAK/STAT信号转导 [3] - 茎区内的O-糖基化丝氨酸和苏氨酸残基簇对PILRα与CD99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3] PILRα的临床意义 - PILRα在多种人类癌症中高表达 并预示着不良预后 [4] - PILRα是一种具有临床癌症免疫治疗潜力的免疫检查点 [5]
“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再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可停止甚至逆转严重脂肪肝
生物世界· 2025-05-05 13:39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司美格鲁肽 (Semaglutide) 是 诺和诺德 公司开发的一款降糖药物,用于治疗 2 型糖尿病,2021 年 6 月,美国 FDA 批准了司美格鲁肽作为 减肥药 上市 (商品名为Wegovy) 。该药物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 肽-1 (GLP-1) 受体激动剂,能够模拟其作用,减少饥饿感,从而减少饮食、减少热量摄入,因此在减 肥方面效果突出 。 除了用于 治疗 2型糖尿病 和 肥胖 ,司美格鲁肽还被发现能够 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 、 治疗 膝 关节炎 、 降低癌症风险 、 帮助戒酒 等,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司美格鲁肽能够 降低 慢性肾病 以及 阿 尔茨海默病 的风险 。 2025 年 4 月 30 日,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 、 伦敦国王学院 等 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上发表了题为: Phase 3 Trial of Semaglutide in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的临床研究论文。 这项在全球 37 个国家的 253 个临床试验点 ...
Cell子刊:郑嘉烁/张唯佳等揭示铁死亡抑制剂NAC的作用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05 10:58
铁死亡研究 -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 其生化特征及遗传调控通路显著区别于细胞凋亡、坏死及自噬 核心标志为细胞内铁离子异常蓄积与活性氧爆发性生成 导致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 [2] - 铁死亡与包括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 成为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2] N-乙酰-L-半胱氨酸(NAC)的作用机制 - NAC是一种药物 也是细胞死亡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抗氧化剂 其在抑制铁死亡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认可 [2] - NAC治疗能迅速补充细胞内的半胱氨酸库 从而强化其作为半胱氨酸前体药物的功能 [6] - NAC及其对映体D-NAC可独立于细胞谷胱甘肽抑制铁死亡 [7] - NAC和D-NAC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的直接还原底物 [7] 研究核心发现 - NAC和D-NAC防止铁死亡仅需GPX4 而不需要system xc−、谷胱甘肽生物合成或FSP1 [6] - GPX4在体外利用多种还原底物来还原脂质氢过氧化物 包括β-巯基乙醇 [6][7] - GPX4的存在是NAC和D-NAC抑制铁死亡的前提条件 [7] 研究意义 - 研究表明NAC可能通过作为GPX4的还原底物直接对抗铁死亡 [9] - 研究揭示了GPX4可能利用替代还原底物来减轻铁死亡 特别是在谷胱甘肽缺乏的情况下 [9]
Cell子刊:异性同居,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减轻肝损伤
生物世界· 2025-05-05 10:58
核心观点 - 异性同居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增加Rikenella microfusus来减轻急性肝损伤(ALI) [3][7] - Rikenella microfusus通过分泌β-半乳糖苷酶促进异黄酮转化为Bio-A,提升肠道吸收效率 [4][5] - Bio-A通过增强三羧酸循环和谷胱甘肽合成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4][5][7] 研究机制 - 肠道细菌Rikenella microfusus单菌定植可减轻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4] - 抑制β-半乳糖苷酶会阻止Bio-A释放并消除肝脏保护作用 [4] - Bio-A直接与PC和PCCA结合,增强三羧酸循环 [4][5] - 肝衰竭患者肝脏中PC和PCCA表达降低 [4] 研究意义 - 揭示了微生物组构成对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7] - 发现了社会行为与健康之间的新联系 [7] - 为预防和治疗急性肝损伤提供了新策略 [7]
抗衰老“神药”的天塌了!Cell子刊:NAD水平下降并没有加速衰老
生物世界· 2025-05-05 10:58
NAD与衰老研究 -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调节能量代谢、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关键辅因子,其水平随年龄增长下降约30%,被认为与衰老相关[1][4] - 烟酰胺单核苷酸(NMN)作为NAD前体被广泛用作抗衰老补充剂,例如亿万富翁Bryan Johnson公开其每日服用含NMN的50多种补充剂[1] 哥本哈根大学最新研究 - 研究团队构建骨骼肌特异性Nampt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使成年小鼠肌肉NAD+水平降低85%,但肌肉质量、收缩力、运动表现均未受影响[2][7] - 分子层面显示NAD耗竭的肌肉保持正常转录组、蛋白质组、线粒体功能及DNA甲基化水平,线粒体NAD减少50%也未影响其结构功能[2][7][9] - 终生NAD低水平的小鼠未出现肌肉衰老加速或全身代谢受损,挑战了NAD减少是肌肉衰老主要驱动因素的传统观点[5][8][9] 研究结论与行业影响 - 骨骼肌功能对NAD的依赖性低于预期,即使NAD水平下降远超衰老自然降幅(85% vs 30%)仍不损害功能[2][11] - 该发现对通过补充NAD前体(如NMN)抗衰老的商业化路径提出质疑,提示当前补充剂效果可能被高估[5][11] - 研究采用诱导型基因敲除技术,特异性靶向成熟肌肉,排除发育阶段干扰,实验设计具有高度针对性[7]
Cell:被毒蛇咬200次后,他血液中的超级抗体帮助研发出“万能抗蛇毒血清”,成功抵御19种剧毒蛇类
生物世界· 2025-05-04 09:18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蛇咬伤中毒于 2017 年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列入被忽视的热带病名单,其每年导致超过 10 万人死亡以 及超过 30 万人永久残疾。一个多世纪以来,标准治疗方法一直是 抗蛇毒血清 ——从用一种或多种蛇的毒 液免疫的动物身上提取的多克隆血清。 然而,抗蛇毒血清疗法虽然常常有效,但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全世界有 600 多种毒蛇,它们的毒液毒素种 类繁多,这意味着抗蛇毒血清通常只对一种或几种相关蛇类有效。因此,大多数毒蛇都没有专门的抗蛇毒 血清,而且即使同一种毒蛇,由于地理基因差异,抗蛇毒血清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此外,正确识别毒 蛇的种类,从而提供合适的抗蛇毒血清,这对于患者或医护人员来说往往很困难。 2025 年 5 月 2 日,美国 Centivax 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 Snake venom protection by a cocktail of varespladib and broadly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i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从一名被毒蛇咬过数百次的"抗蛇毒奇人"血液中发现了 ...
登上Nature头条:西湖大学最新研究,在水熊虫身上绘制世界最小“纹身”
生物世界· 2025-05-04 08:37
研究成果 - 西湖大学仇旻团队和赵鼎团队的研究成果"水熊虫身上的世界最小纹身"入选Nature四月最佳科学图片并登上官网头条[2][4] - 该研究首次将半导体制造技术与生物学相结合,利用冰刻技术在活体水熊虫表面实现微纳米尺度图案的原位制造[4][8] - 研究论文题为"Patterning on Living Tardigrades"发表在Nano Letters期刊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4] 技术突破 - 创新性开发冰刻技术,克服传统微纳加工技术在生物体系应用中的局限性如难保形旋涂、辐射损伤和有毒溶剂使用等问题[8] - 技术关键步骤包括:在隐生状态水熊虫表面覆盖纳米冰膜,通过电子束曝光使特定区域冰膜转化为稳定固体图案,复苏后图案仍清晰可见[8] - 该技术可实现最小72纳米的任意图案原位加工,图案在经历拉伸、冲洗、浸泡等外部作用后仍保持优异黏附性[8] 应用前景 - 高精度冰刻技术可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得到应用,为微生物传感、仿生器件和活体微型机器人等领域提供新技术路径[10] - 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将该方法应用于更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的"纹身"制造[10] - 该研究展现了微纳制造技术与生物科学交叉融合的巨大潜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