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IRCTC 2025】主论坛议程全曝光!精彩内容抢先看!
机器人圈· 2025-07-14 21:51
大会概况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IRCTC)将于2025年7月22日-24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力万达嘉华酒店召开,主题为"具身智能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融合与突破" [1] - 大会邀请50余位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院士及专家,通过主旨报告、研讨会等形式展开讨论,预计参会人数超过200人 [1] - 大会设置仿生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九大专题论坛,并安排参观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大会日程 - 7月22日14:00-18:00为会议代表签到注册时间 [1] - 7月23日08:30-20:00包括大会开幕式、大会报告、专题论坛、墙报交流和欢迎晚宴 [1] - 7月24日08:30-12:00为专题论坛和墙报交流,13:30-16:00安排企业调研 [1] 主论坛议程 - 08:30-08:45为开幕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段星光主持 [14][15] - 08:45-09:10由孙立宁院士作《具身智能机器人感知与技能数字化技术》报告 [15] - 09:35-10:00由甘中学教授作《人形机器人用控制器研究》报告 [15] - 10:00-10:25由刘辛军教授作《机器人技术与高端制造装备创新》报告 [15] - 11:40-12:05由张建伟院士作《数据与模型协同驱动机器人、造福人类》报告 [15] 参会费用 - 学生参会费用为1500元,普通参会2800元,企业代表3800元,《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理事会成员2100元 [20][27] - 注册费包含会议期间2个午餐和2个晚餐以及会议资料费,住宿和交通费自理 [30] 报名方式 - 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线注册报名或通过"机器人科学网"进行PC端报名 [19][29] -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7月21日17:00 [19][29] - 注册成功并完成缴费后需填写回执发送至指定邮箱 [29] 会务联系 - 会务组联系人包括王伟(13810233376)、张新学(13305713232)、张利梅(13810170353) [24][30] - 可添加客服微信myrobot2001进入大会会议群,需备注"姓名+单位+职务/职称" [26][31]
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引领人形与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评新标杆,护航产业创新发展
机器人圈· 2025-07-14 21:51
人形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 行业正处于加速落地的关键时期 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通过全链条专业测评能力为产业提供质量安全屏障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应用场景 [1] 智能性测评体系 - 构建全光谱视觉动态训练场景 模拟昼夜更替 强光直射等极端光照条件 测试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能力 [3] - 开发覆盖多语种 方言及噪声环境的智能语音测评平台 提升AI助手的语音唤醒和语义理解能力 [3] - 打造多维度全地形高仿真机器人运动智能训练场景 还原家居 餐饮 酒店等真实场景 检验机器人运动控制与环境感知的联动效率 [3] 人机交互安全测评 - 集成全域空间态势感知系统 多模态碰撞检测系统及复杂环境适应性测评场景三大核心模块 [7] - 可复现多级变阶地形 动态坡度场 涉水域 非结构化裂隙环境及高约束性通道等复杂工况 [7] - 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动态场景下的全维度运动学参数与交互力场的同步感知 [7] 可靠性测评 - 国内首个机器人可靠性专业实验室 通过250立方米步入式环境箱模拟-70℃至150℃极端温变 测试核心部件寿命表现 [8] - 配备温湿振三综合试验台 半消声室与电磁兼容实验室 确保通信模块在强电磁环境中稳定运行 [8] - 测试数据获得莱茵 SGS等国际机构认可 成为企业优化设计的黄金指南 [8] 零部件测评 - 覆盖近60个标准的零部件测评能力 针对关节模组 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从扭矩精度 传动效率 耐久性等维度展开测试 [9] - 对传感器 电池等关键组件结合环境适应性与电磁兼容测试 确保稳定协同 [9] - 助力国内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 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9] 安全与性能测评 - 全国首家机器人专业防爆实验室 满足多种防爆机器人产品检测需求 进行防爆改造设计和国内国际防爆合格认证 [10] - 深耕机械电气安全 功能安全测评 精准捕捉人机协作高频场景中的潜在风险点 [10] - 全国首个具备无人机国家强制性标准GB42590-2023全项CNAS&CMA资质的实验室 提供抗风抗雨等环境适应性测评 [10] 软件测评 - 对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八大质量特性展开深度测试 包括视觉识别算法的功能性精准度 续航管理的性能效率优化 信息安全防护等 [12] 一站式服务 - 国内少数具备一测多证与国际认证互认能力的机构 提供检测-认证-标准-咨询全周期服务 [13] - 显著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成为企业优化产品设计的智能参谋 [13]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与具身智能机器人正迎来商业化爆发前夜 国评中心(重庆)持续深耕安全 智能 可靠三大技术方向 [13] - 成为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lighthouse 引领人机共融的未来图景加速实现 [13]
具身智能想要迈过「商业化拐点」,必须解决的「两个难关」和「一个争议」
机器人圈· 2025-07-14 21:51
具身智能行业投资动态 - 2025年具身智能行业投资事件已超110起,总投资金额超120亿元,较2024年(77起/72.87亿元)和2023年(28起/49.45亿元)显著增长 [1] - 京东、美团、腾讯、华为等巨头积极布局,美团投资银河通用(7亿元天使轮)、宇树科技(10亿元B+轮)、自变量机器人(数亿元A轮) [3][6] - 腾讯投资智元机器人(数亿元B轮)、宇树科技(7亿元C+轮)、云鲸智能(1亿美元E轮) [4][6] - 阿里系投资宇树科技(7亿元C+轮)、源络科技(数亿元A+轮)、星动纪元(3亿元Pre-A轮)等 [5][6] - 银河通用完成11亿元融资,刷新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单笔融资纪录 [6] 二级市场表现与IPO进展 - 中证机器人指数年内涨幅8%,华夏机器人ETF规模增长245%(净增101亿元),天弘机器人ETF增长超300%(新增43.6亿元) [7] - 极智嘉港股上市,市值228亿元;智元机器人拟借壳上纬新材登陆科创板,估值150亿元 [8][26] - 宇树科技估值120亿元,已完成股改计划年底IPO;卧安机器人(40.48亿元)、斯坦德机器人(21亿元)等递交港交所招股书 [8][9][10] - 优必选已上市,市值313亿元;傅利叶智能估值80亿元完成E轮融资 [8] 商业化与财务表现 - 行业普遍未迈过商业化拐点,B端场景(物流/工厂)为主,C端(家庭/养老)处于探索阶段 [11][12][17] - 极智嘉2024年营收24.09亿元(较2022年增长66%),海外占比72.1%;斯坦德机器人营收2.5亿元(较2022年增长1.6倍) [12][13] - 卧安机器人聚焦海外家庭场景,2024年营收6.1亿元(较2022年增长1倍多);宇树科技年营收超10亿元且盈利1亿元 [14][15] - 行业亏损常态:优必选2024年亏损11.24亿元,极智嘉亏损8.32亿元,多数公司现金流紧张(卧安/乐动/斯坦德账面现金不足1亿元) [18][22][24] 技术挑战与行业争议 - AI大模型实时性不足,需突破数据瓶颈(依赖仿真合成数据与规模化部署采集) [28][29] - 制造端存在传动装置寿命短、灵巧手负载低等问题,特斯拉Optimus效率不足工人一半,成本达43万元(优必选Walker S1成本40万元) [31][32] - 行业争议人形与非人形机器人形态,但现阶段核心是解决实际效率问题 [34] - 政策支持力度大: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组建产业基金 [12]
走进“大国重器”心脏!IRCTC 2025重磅参观——齐二机床产线深度开放日
机器人圈· 2025-07-14 21:51
公司背景与行业地位 - 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重型机床及锻压设备的著名生产基地,国家"十一五"发展数控机床产业化专项重点扶持企业,国家大型工业企业,机床行业"十佳企业"[2] - 公司是国内重型数控机床行业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最大、品种规格最全、产品代表国家水平的制造研发基地,累计生产各种机床6万余台,其中单机重量超百吨重型金切机床、锻压机械达1000余台[2] - 公司历史上创造了共和国多项第一,包括1958年研制我国第一台数控立铣,1975年研制第一台数控龙门铣,1993年研制第一台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加工中心,1994年研制第一条重型数控多连杆压力机生产线[2]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数控落地铣镗床系列、数控龙门镗铣床系列、数控立式车床系列、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机械压力机及自动锻压设备,以及大型数控缠绕机、五轴联动混联机床等大型数控专机[3] - 产品突出"重"字,重型、超重型类机床产品产值率达到80%,重型金切机床产值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3] 参观活动亮点 - 考察国家战略装备智造现场:深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实地观摩应用于航天、核电领域的TK6963型超重型数控铣镗床总装产线,见证承载200吨吊装能力的工业级制造场景[4] - 探索技术融合创新实践:聚焦企业自主研发的落地铣镗加工中心、智能柔性齿轮生产线及五轴联动混联机床,解析机器人运动控制、多智能体协作等前沿技术在高端装备中的工程化应用[5] - 对接产业关键需求:齐二机床技术团队将现场发布三大合作方向,包括重型机床装配工序的机器人高精度作业技术、大型工件多模态在线检测系统开发、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方案[6] 会议注册信息 - 注册类别及费用:学生参会1500元,普通参会2800元,企业代表3800元,《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理事会成员2100元[7] - 参会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PC端"机器人科学网"进行注册报名,注册成功并完成缴费后需填写回执发送至指定邮箱[8][10] - 报名截止时间为2025年07月21日17:00,名额限制50人[6][10]
国产割草机器人海外“种草”
机器人圈· 2025-07-14 21:51
国产割草机器人海外市场表现 - 国产割草机器人品牌如九号公司、科沃斯、格力博、大叶股份等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智能割草机成为增长重要引擎 [1] - 中国品牌产品已打入德国、意大利、法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1] - 2024年科沃斯割草机器人海外收入和销量同比分别激增186.7%和271.7%,欧洲市场销量有望较去年翻番 [1] 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欧美郊区住宅普遍拥有开阔庭院,人口密度低,智能割草机器人能显著节省人力、时间与开支 [2] -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和生活节奏加快推动传统割草机向智能割草机器人转型 [1] - 行业预测显示到2028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攀升至40亿美元左右 [2] 国产割草机器人竞争优势 - 中国产品深度洞察客户差异化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复杂区域的个性化修剪要求 [3] - 格力博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割草机器人采用"RTK"厘米级卫星定位与惯导系统,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突破传统局限 [3] - 智能算法能根据场地特征动态调整作业模式,降低草皮损伤率同时提升能源效率和续航能力 [3] 中国智造海外拓展趋势 - 从电热毯、智能手机到"新三样",中国智造正多点开花扬帆海外 [4] - 中国企业在规模壮大的同时强化自主研发能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 [4] - 割草机器人海外走红是海外市场需求与本土创新动能同频共振的成果 [4]
中国工程院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2025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
机器人圈· 2025-07-11 18:31
详细会议介绍参看往期文章: (点击蓝字跳转) IRCTC 2025报告嘉宾重磅揭晓! 72小时后早鸟票关闭! 截稿延期通知:IRCTC2025九大期刊联合征文延期至7月12日! 中国工程院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2025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的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 位: 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资〔2024〕28号)相关要求,现将中国工程院作为主责单位的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工程科学与综合交叉"重点专项2025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 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项目(课题)负责人应聚焦指南任务,整合优势创新团队,鼓励并积极吸纳有能力的优秀青年和女性科研人员作为项 目(课题)负责人承担任务或参与项目研发。 为给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更多机会组织实施国家目标导向的重大研发任务,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青年科 学家项目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原则上不再组织预算评估,鼓励青年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具创新 性和颠覆性的新方法、 ...
"三上三下、数据可信、本体可靠"——全国·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组2025年第三次会议于常州顺利召开
机器人圈· 2025-07-11 18:31
会议概况 - 全国人形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组2025年第三次会议于常州武进区召开,80余位专家出席,涵盖产业链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4] - 参会单位包括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上海)公司、北京小米机器人公司等头部企业[4] 会议议程 - 常州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研究院院长杨宇华致欢迎辞,武进区工信局局长张文伟介绍区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7][9] - 工作组组长郑军奇强调需推进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柴熠汇报近期工作进展[11][13][15] - 新增7家单位专家获颁聘书,包括上海智元新创、上汽系公司、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17] 技术规范讨论 - 国家机器人检测中心专家曹天翔、贾晓艳分别汇报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技术规范、平均无故障时间测试认证规范的修订情况[21] -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出"三上三下"整机认证框架:安全/兼容/可信为强制项,智能/可靠/绿色采用等级认证[23][24] 会议成果 - 通过三项决议:完善数据集技术规范、修订无故障时间测试规范、推进整机认证方案技术文件编制[27][28][29] - 会议推动检测认证体系完善,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26]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量产爆发期,价格战加剧,同时面临技术突破与产业重构[30] - 2024年机器人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但AI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30]
盛视科技:成功竞拍人形机器人公司Aldebaran SAS核心资产
机器人圈· 2025-07-11 18:31
盛视科技收购Aldebaran公司机器人资产 - 公司以90万欧元成功竞得Aldebaran SAS司法清算的机器人相关资产,将通过法国子公司接收并运营[1] - 收购标的包括Nao、Plato及Pepper系列机器人的技术成果、品牌等核心资产,旨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并拓展ToC/ToB业务[1] - Aldebaran公司成立于2005年,其产品在教育、科研、商业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在欧洲及全球拥有市场份额[1] Aldebaran公司机器人产品技术价值 - Nao机器人(2006年推出)是全球STEM教育标杆工具,被数千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采用[2] - Pepper机器人(2014年推出)是全球首批能识别人类情绪的商用机器人,应用于商业服务及医疗养老领域[2] 盛视科技机器人业务战略 - 公司已推出巡检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产品,并在口岸、智能交通、智慧机场等场景落地,海外市场覆盖中东多国[4] - 将人形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计划整合Aldebaran原团队,协同技术品牌与场景落地优势实现"1+1>2"效应[4] 行业动态与背景 - 机器人行业2024年面临业绩承压,但AI技术融合带来新机遇[6] - 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竞争加剧引发产业重构[6] - 多家机构聚焦具身智能、仿生技术等前沿方向,如微纳感知、复杂地形运动等创新研究[6]
灵巧手赛道进入“战国时代”,谁将脱颖而出?
机器人圈· 2025-07-10 18:14
具身智能灵巧手技术发展态势 - 灵巧手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交互的核心媒介,正迎来关键突破与激烈竞逐[1] - 国内灵巧手技术已形成创新沃土,20余家企业各展所长,技术快速迭代与场景拓展预示行业进入深水区竞争[63] 代表性企业及产品技术亮点 北京因时机器人 - 专注微型精密运动部件研发,产品包括6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采用直线驱动设计和力位混合控制算法,可模拟弹琴等复杂动作[1][2] - 创始人蔡颖鹏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团队拥有十年机器人技术积累[5] 上海傲意科技 - 推出640克轻量化灵巧手ROH-AP001,搭载高密度点阵触觉传感器,实现工业级仿生结构[5] - 创始人倪华良曾任高通加拿大主任工程师,具备19年电子科技行业经验[8] 帕西尼感知科技 - DexH13灵巧手配置1140颗触觉传感单元,构建高密度触觉感知系统覆盖手指各部位[9] - 创始人师从日本机器人权威菅野重树教授,专注触觉传感器研发8年[11] 浙江强脑科技 - 智能仿生灵巧手可结合脑机接口实现五指独立直觉控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2] - 创始人韩璧丞哈佛博士期间研发全球首个非侵入式脑控义肢[12] 戴盟机器人 - DM-Hand1灵巧手采用全球首款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实现自适应抓握力控制[14] - 创始团队含中科院博士和IEEE技术委员会前主席[16] 灵心巧手科技 - Linker Hand科研版达42自由度,单指9自由度,最大负载5kg超越人类手指能力[17] - 创始人周永为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团队来自达闼等知名企业[19] 速腾聚创科技 - 第二代Papert2.0灵巧手具有20自由度,配备14个力传感器实现手眼协同[49] - 创始团队来自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49] 腾讯Robotics X - TRHand灵巧手集成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激光雷达和接近传感器,实现精准状态感知[62] - 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为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交叉领域先驱[6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模块化设计成为趋势,如蓝胖子DoraHand支持手指热插拔,降低维护难度[59] - 传感器集成度持续提升,典型产品传感器数量达23-42个[20][59] - 轻量化设计突破显著,最轻产品仅640克[5],850克低成本方案解决价格瓶颈[51] - 自由度创新记录不断刷新,最高达42个[17],拟人化设计涵盖16-25自由度[44][28]
新松多可人形机器人——睿可(rico)系列正式发布,瞄准工业柔性协作痛点
机器人圈· 2025-07-10 18:14
中科新松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品发布 - 公司发布两款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品:睿可系列MR73A轮式人形和MR73B升降人形机器人 [1] - 发布会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协领导、高校教授、研究员及公司高管共同出席 [1] - 公司副总裁刘子军强调人形机器人研发是顺应科技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 [4] - 两款产品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固定工位、单一功能"局限,融合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 [8] - 产品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协作潜力 [8] 产品技术特点 - 产品实现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的深度融合 [8] - 具备灵巧操作和人机协同等技术亮点 [8]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现场解读具生智能在工业场景的应用优势 [8] 公司战略规划 - 公司将持续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 [4] - 董事长杨跞表示人形机器人是AI与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将推动人机协同进化 [10] - 公司未来将推动产品进入更多应用场景,构建人机共生未来 [11]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发布,显示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12] - 人形机器人领域出现量产爆发趋势,价格战加剧 [12] - 2024上半年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融合带来新机遇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