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圈
搜索文档
 工信部等六部门:《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发展智能农机、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等智能民生装备
 机器人圈· 2025-09-30 17:36
 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发布《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动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力争2025-2026年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3.5%左右,到2026年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 [1][5][25] - 方案提出3方面14项重点任务,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激发行业增长活力,并配套3项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1][26][27]   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4][31] - 主要目标包括行业运行平稳向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营业收入年均增速3.5%左右,2026年突破10万亿元,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5][25][32]   全方位扩大有效需求 - 深挖存量市场潜力,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实施铁路设备更新、农机补贴优机优补、医疗设备更新等,推动工业母机、机器人等在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 [6][33][35] - 培育壮大新需求,发展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扩大服务机器人、养老康复装备等应用,推广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场景,带动绿色降碳技术装备发展 [7][36][37] -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国家十四五、十五五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等惠民工程,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制造业投资 [8][38] -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展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 [9][38] - 深化开放合作,利用RCEP、一带一路等机制拓展国际市场,实施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加强国际合作 [10][39]   提升优质装备供给能力 -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机械行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工业母机、机器人等攻关,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 [11][40][41] -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发展高可靠性基础零部件,提升基础制造工艺水平 [12][41] - 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系统,实施智能装备创新发展工程,突破工业母机、智能检测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智能民生装备和高端装备 [13][42][43][44][46] - 强化标准引领作用,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完善工业母机、机器人等行业标准体系,优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国际合作 [14][47][48][49][50][52] -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和可靠性筑基、倍增工程,提升基础零部件和整机装备可靠性,开展高端品质认证 [15][51]   激发行业增长活力 -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利用产融合作平台等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在工业母机等领域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6][53] -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支持装备大省大市挑大梁,引导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7][54][55][56] - 加大助企惠企力度,实施一起益企服务行动,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18][57][58][59] -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整治非理性竞争,优化外资投资环境,鼓励外资投资高端装备 [18][61]   保障措施 - 加强统筹协调,压实部门责任,强化政策解读和评估,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 [19][27] - 加大政策支持,利用现有渠道支持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落实税收优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9][27] - 强化运行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地区监测,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0][27]
 从微弱信号到系统变革: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
 机器人圈· 2025-09-30 17:36
 报告核心观点 -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旨在识别具有深远变革潜力的前沿技术,通过搭建科学潜力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以应对全球挑战并塑造可持续未来 [1] - 报告关注点在于技术创造系统性变革的潜力,而非即时应用,其成熟与广泛应用依赖技术突破及社会接受度、监管框架等生态系统的构建 [1][2][35] - 2025年全球创新格局演变背景下,这些技术或为实现更高自给自足能力和韧性提供途径,或成为国际合作桥梁,具有更深层次重要性 [3]   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概要   结构电池复合材料 - 技术将承重结构件与可充电储能功能集于一体,可像传统锂离子电池一样存储能量,同时作为车辆或建筑物的刚性构件 [5] - 用途广泛,涵盖电动汽车到航空航天领域,可使所有刚性面板储存能量,空中客车公司正在试验将其用于飞机 [6] - 经济上有望通过减少结构材料使用来降低制造成本,减轻车辆飞机重量从而减少燃料消耗;环境上可促成更节能设计,减少材料需求 [7]   渗透能发电系统 - 系统利用两种水源之间盐度差异产生清洁、可再生且低环境影响的能量,能提供稳定能量输出,不同于波动较大的太阳能和风能 [8] - 主要设计包括压力延迟渗透和反向电渗析,商业项目如Sweetch Energy的OsmoRhône 1号机组已于2024年开始系统安装 [9] - 技术挑战本质是技术和经济性的,前几代曾受困于膜污染和高成本,但科学原理清晰,大规模应用障碍相对较少 [10]   先进核能技术 - 受电气化交通、AI和去碳化趋势驱动,核能领域掀起创新浪潮,包括采用替代冷却流体的第四代反应堆和发电容量约为传统反应堆三分之一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11][12] - 各国投入大量公共资金支持,俄罗斯和中国已拥有运行中的SMR电厂,西方国家在设计和监管框架方面迅速推进以建立有竞争力产业 [12][13] - 长期目标是核聚变,尽管尚未实现净能量增益,但高度确信在十几二十年内这种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将成熟发展 [13]   工程化活体疗法 - 是先进的益生菌系统,被开发用于以可控方式在患者体内直接生产治疗性物质,如药物、酶和激素,避免了传统药物生产中占成本70%的下游步骤 [13][14] - 多家公司正致力于商业应用,如美国战车生物科学公司探索单次给药后释放治疗物质的微生物平台,芬兰Aurealis Therapeutics公司正在进行II期临床试验 [15] - 安全性是核心焦点,开发者正积极解决非预期基因转移、免疫反应等问题,并需要制定新的监管框架 [15]   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GLP-1类药物 - 这类最初为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研发的药物,正被探索其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方面的神经保护潜力 [16] - 全球有超过5500万痴呆症患者,预计到2031年,GLP-1药物的全球市场将增至557亿美元,若有效将产生巨大全球经济影响 [17]   自主生化传感 - 是能自主持续检测特定生化参数的分析设备,利用无线通信和能量收集技术实现实时连续监测,适用于偏远或难以抵达区域 [17][18] - 最成功例子是可穿戴葡萄糖传感器,能实时测量葡萄糖浓度并与智能手机通信控制胰岛素泵,雅培实验室、罗氏和杜邦是最大投资开发公司 [19] - 技术正在兴起以应对其他检测目标,如美国Persperity Health公司正在开发用于连续监测女性荷尔蒙的可穿戴设备 [20]   绿色固氮 - 技术旨在减少传统氮生产的碳足迹,该生产目前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并支撑全球50%的粮食产量 [22] - 替代技术包括基于工程菌和酶的生物方法、仿生系统以及基于锂的电化学技术,支持分布式生产设施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 [23][24] - 到2050年估计超过30%的全球船用燃料可能是无碳氨,采用绿氢生产氨的工厂已被证明可行并在全球扩大规模 [24][25]   纳米酶 - 是在实验室生产的具有类酶特性的纳米材料,比酶具有更高稳定性、更低生产成本和更简单合成过程 [25] - 过去二十年快速发展引起大型制药公司极大关注,研发投资激增,目前正在进行大量基于纳米酶的疗法临床试验,尤其在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 [26] - 影响力延伸至环境应用如水净化,以及食品工业中快速检测污染物,在工业催化领域可能提供更高效环保的替代方案 [27]   协同感知 - 技术将分布式传感器与融合人工智能的系统集成,产生深刻见解以提升单个传感器能力,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自主交通、环境监测等 [27][28] -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决定将5.9吉赫兹频段用于蜂窝车联网技术,欧盟和中国也已颁布类似赋能法规,这是实现进步的关键一步 [29] - 挑战在于传感器平台存在功耗和连接性限制,需工程方法解决,数据共享的安全和隐私政策也需要发展 [29]   生成式水印 - 技术在AI生成的内容中嵌入隐形标记以验证真实性并帮助追踪来源,旨在帮助打击虚假信息、保护知识产权 [30] - 基于文本的水印通过在AI生成文本中包含特定词汇子集产生AI特有"指纹",图像视频水印则在像素级别引入难以察觉的更改 [31] - 领先AI公司正将水印技术集成到其平台中,如谷歌在其服务中嵌入SynthID,Meta在其平台上应用隐形水印和元数据标签 [32] - 中国已采取行动监管生成内容要求必须添加水印,欧盟等其他地区也在制定应对措施,"内容来源与真实性联盟"正主导制定技术标准 [34]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机器人圈· 2025-09-29 16:22
 人工智能发展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深刻重构生产力和文明形态[1] - 需把握创新与开放 发展与安全 政府与市场 应用与治理的辩证关系 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1]   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 - 自主创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 2018年后在芯片结构 核心算法等底层技术实现突破[3] - 深度求索公司通过自主优化算法架构 以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成本达到相近性能水平[3] - 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提供全球最大数字经济试验场 完整产业链体系支撑技术自主发展[3] - 开放合作避免技术孤立 全球开源社区TensorFlow PyTorch等框架提供底层支撑[4] - 通过大模型开源生态打破美国科技巨头封闭系统垄断 提供中国解决方案[4] - 国际人工智能治理呈多极化竞争与碎片化合作态势 美国欧盟中国采取不同治理策略[4]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促进全球思想创新碰撞[6]   发展与安全平衡 - 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多个行业生产模式 同时带来深度伪造 信息操纵等安全威胁[8] - 大模型在数据投喂 算法训练环节易受操纵 出现污染投毒和算法偏见问题[8]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减少批判甄别过程 产出虚假信息和学术垃圾[8] - 深度应用易出现数据合规风险 版权侵权 商业秘密泄露等生产经营问题[8] - 需把握技术进步速度与社会风险承受能力关系 避免过度刹车或油门[8]   政府与市场协同 - 政府发挥在"市场不愿做 不敢做"领域的补位作用 如支持基础研究[10] - 市场通过企业竞争和用户反馈实现快速迭代 促进产业发展和商业价值实现[10] - OpenAI的ChatGPT既受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早期资助 又依赖微软市场化投入[10] - 政府通过"东数西算"工程引导西部算力中心建设 解决东部算力紧张并带动西部发展[11] - 需政府协调算力基础设施 数据要素资源 标准体系等支持 避免市场无序竞争[11]   产业应用与社会治理 -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决策及生产生活 带来算法偏见 数据滥用 就业替代等问题[14] - 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杀熟" "信息茧房"等方式侵犯消费者权益[14]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全球约40%就业岗位将受人工智能技术影响[14] - 大量电话销售 客服等岗位已被人工智能替代 自动驾驶引发就业焦虑和安全担忧[14] - 必须确保产业应用建立在合理的社会治理规范之上 找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点[14]
 2025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公示!549项拟获奖(附全名单)
 机器人圈· 2025-09-29 16:22
 奖项总体概况 - 2025年度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共评出拟授奖项目549项 [2][4] - 技术发明奖总计50项,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1项 [2][4] - 科技进步奖总计499项,包括特等奖4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10项、三等奖250项 [2][4]   技术发明奖特等奖项目 - 项目编号2515068:核电站主回路智能运维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列装备,由核武汉模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核电站运行服务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 [8]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代表性项目 - 项目编号2501043:硬质合金刀具高性能制造及服役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由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2202:大容量高压直挂电池储能变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智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南金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瑞源电气有限公司、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2207:高品质磁场调制永磁电机技术及应用,由华中科技大学、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欧瑞安电气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2221:复杂电力电子系统的电磁干扰主动抑制方法及其应用,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中电普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3054:严苛服役环境下蠕变—疲劳测试技术设备研发与应用,由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凯尔测控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4126:核电超大型整体锻造低压转子极端制造技术,由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7045:机器人关节性能测试与提升技术及装备,由北京工业大学、邀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渭河工模具有限公司、浙江环动机器人关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德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宁波爱立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9142:高性能复材与金属强异质材料叠层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由大连理工大学、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星航机电装备有限公司、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藍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河源市蓝海米克模具刀具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9] - 项目编号2509161:高转速轴承抗疲劳成形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由武汉理工大学、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石哈特贝尔精密锻造有限公司、无锡市大桥轴承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0] - 项目编号2510093:智慧矿山多装备协同作业与高效管控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伯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海博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宇通矿用装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0] - 项目编号2513054:仿生摩擦表面跨尺度检测与自适应调控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应用,由吉林大学、郑机所(郑州)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瑞吉仿生智造技术(杭州)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0] - 项目编号2515067:阵列式半导体激光器的微纳精度集成制造技术与装备,由中南大学、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中南鸿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0] - 项目编号2515069:高精度穿刺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由北京理工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水木东方医用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中山市人民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单位完成 [10] - 项目编号2515075:飞机高性能油液功能部件精密装配关键技术与装备,由西北工业大学、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长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等单位完成 [10]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代表性项目 - 项目编号2502057:白鹤滩1000MW水轮发电机组研制及应用,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有限公司、哈动国家水力发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镇江)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 [15] - 项目编号2503027:材料与构件深部应力中子探测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南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完成 [15] - 项目编号2504027:极薄带材精密高效冷轧关键技术及系列装备研制,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太原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燕山大学、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广西柳钢中金不锈钢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钢铁有限公司、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安青拓冷轧科技有限公司、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大学、鞍钢集团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5] - 项目编号2511021:高效清洁高可靠燃气发动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由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5]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代表性项目 - 项目编号2501006:高性能五轴数控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由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普什宁江机床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2008:高压电缆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由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缆研究所有限公司、浙江万马高分子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哈尔滨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亨通高压海缆有限公司、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2034:F级50MW重型燃机自主研制及应用,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华电福新清远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2041:高海拔±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高端换流变压器研制及工程应用,由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2088:低导热材料高稳定连续式微波加热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由湖南大学、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峰特(浙江)新材料有限公司、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湖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广东埃力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2168:百万千瓦机组用发电机断路器成套装置研制及工程应用,由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交通大学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2181:核电大型半速饱和汽轮发电机组成套设备研制及应用,由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3051:高环境适应性油气管道智能内检测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由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国机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管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东北大学等单位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4026:极端低温(-196℃)环境用高韧性9%Ni大锻件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设备设计与测试技术研究所完成 [17] - 项目编号2504069:复杂环境下煤矿狭长巷道智能运输车辆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申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立人单轨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徐州科瑞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8] - 项目编号2504087:轻型短站房八人吊厢脱挂索道(C8-MINI),由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 [18] - 项目编号2505008:大豆高质低损智能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理工大学、苏州穗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亚丰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临沂金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8] - 项目编号2506047:先进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爆破阀研制及应用,由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大高阀门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完成 [19] - 项目编号2506050:复杂工况下大型风电机组高转矩密度齿轮箱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由重庆大学、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南方字航高精传动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19] - 项目编号2506061:煤直接液化用高温高压油煤浆进料泵成套设备国产化研制及应用,由上海福思特流体机械有限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通用机械关键核心基础件创新中心(安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完成 [19] - 项目编号2506092:数据中心和5G基站用冷却设备质量提升技术与应用,由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国机通用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完成 [20] - 项目编号2507010:新能源重型移动机械电液动力总成与能量回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由华侨大学、航辰系统(太仓)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宁波安信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威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特百佳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福建华南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20] - 项目编号2507030:大功率风电主轴及增速箱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及工业验证平台建设,由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完成 [20] - 项目编号2508010:多源有机固废控氧热转化与高值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亿可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20] - 项目编号2508030:汽车工业复杂多源振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科技大学完成 [20] - 项目编号2509032:大型复杂件激光制造复合调控技术及装备,由浙江工业大学、华工法利莱切焊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辉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汽轮动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20] - 项目编号2509044:大尺寸难变形金属制件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由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机械总院集团北京机电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天力创玻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单位完成 [21] - 项目编号2509051:深海平台极端工况焊接关键技术及装备,由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21] - 项目编号2509128:大型轻量化带筋整体壁板高性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由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21] - 项目编号2510006:超小转弯半径交叉隧洞群智能掘进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22] - 项目编号2510072:4000吨级超大型轮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徐工国重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工程学院完成 [22] - 项目编号2511010:全栈自主一体化乘用车混合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完成 [22] - 项目编号2511078:发动机低碳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大连理工大学、潍柴动力有限公司、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中车柴油机有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完成 [22] - 项目编号2512031:氢能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完成 [23] - 项目编号2513043:齿轮承载能力与传动效率测评关键技术及应用,由中国机械总院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大学、环研传动研究院(嘉兴)有限公司完成 [23] - 项目编号2515029:超长寿命锂电池精准补锂技术及装备,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23] - 项目编号2515086:离散制造混合云智能伸缩构架平台与强实时服务应用系统,由浙江工业大学、蒲惠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子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西子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23] - 项目编号2515089:云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重庆大学、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武汉制信科技有限公司、美云智数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 [23]
 具身智能 创造未来丨2025智能机器人与公共安全创新发展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机器人圈· 2025-09-29 14:47
金秋九月,清风送爽。9月26日,由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安协)主办并承办的2025智能机器 人与公共安全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作为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大会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具身智能 创造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公安机关及智能机器人企 业的众多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智能机器人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前沿趋势、技术突破与实战应用,共话机 器人技术与公共安全深度融合新未来。 论坛得到了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 社、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论坛现场 出席论坛的领导嘉宾有:中安协理事长顾建国、中安协副理事长刘晓京、中安协秘书长王楠、公安部科技信息化 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安协智慧社区与智能家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明芳、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中国电 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处处长 董凯 、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边防系主任张保平、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部队特种警察学院主任邢春洪、北京警察学院原政委李汝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技术总监唐明、安徽省公 安厅科技 ...
 优必选再签3000万人形机器人大单!总订单金额已逼近4.3亿!
 机器人圈· 2025-09-29 14:47
日前, 优必选智慧物流子公司 UQI 优奇与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奇股份")正式签订采购合同。 天奇股份将采购总价 3000万元 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该笔采购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 交付。 优必选与天奇股份有着长远、紧密和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的共享、协同及互补,推 动着 "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 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6月,优必选与天奇股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基 于人形机器人在 新能源汽车、3C电子、智慧物流 等工业场景的应用领域构建深度合作关系,展开全球领先的人 形机器人前沿开发及全周期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如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制造场景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的 研发、生产制造,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的落地应用等。 文章来源:优必选科技 如需咨询 商务合作、 宣传推广、 转载开白等事宜,请联系:18355423366 (微信同号)对接。 END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总结:营收5821亿,盈利301亿,传统巨头与AI新锐谁能最终胜出? 一文看懂机器人概念75家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 75家机 ...
 智元机器人首次披露合伙人名单,背后的掌舵人们有多少华为系?
 机器人圈· 2025-09-28 17:31
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钮嘉也出自"华为系",曾是华为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产品线 HRD,后担任寒武纪 HRD、亚信安全 HRVP。 此外,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 Waymo、蔚来汽车等任职,从智驾领域切进机器 人赛道后,负责 AI 技术开发及软件研发工作。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则先在大疆激光雷达产品线的创 始团队,主导底层核心架构设计并打造行业标杆算法框架,后加入马赫创新,任 CTO 及系统架构负责人。 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罗剑岚,曾在 GoogleX、Google DeepMind 担任研究科学家,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伯 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机器人研究项目。其主导开发的 SERL/HIL 系统首次实现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任务成功率 100%,解决了传统强化学习难以适应现实复杂物理交互的问题。 近日,智元机器人在官网披露了最新合伙人团队名单。官网显示,邓泰华是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彭志辉 (即"稚晖君")为联合创始人、总裁兼 CTO;姜青松是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智能服务总裁;姚卯青是合伙人、 高级副总裁兼具身业务部总裁;王闯是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兼通用业务部总裁;罗剑岚是合伙 ...
 全球商业化进入快车道!思哲睿康多机器人®SR2000迎来多国订单交付潮!
 机器人圈· 2025-09-28 17:31
康多机器人® SR2000 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创新性搭载多模态高性能图像导航平台,可在术中实时融合4K荧光导 航、超声定位、术前CT/MRI等关键信息,通过多屏幕医生控制台清晰呈现,为外科医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近日,思哲睿智能医疗迎来全球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继在印度市场取得突破后,康多机器人®SR2000在厄瓜多 尔、印尼等国的订单正式进入批量交付阶段,标志着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化进程全面提速。装载着康多机器人 ®SR2000的包装箱正陆续发往世界各地,一场全球范围的微创手术变革悄然开启,这也是 康多机器人®SR2000 卓越 技术性能与临床应用能力获得全球市场认可的生动体现。 技术领先是开拓全球市场的基石 康多机器人 ® SR2000 能够迅速获得海外市场的青睐,源于其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和历经验证的临 床实力。 多模态高性能图像导航平台, 国际市场高度认可 多科室认证助推临床普惠 目前,康多机器人® SR2000 的多科室临床应用已获得中国NMPA、印尼卫生部、厄瓜多尔卫生 部、白俄罗斯卫生部等全球多家监管机构的批准认证,能够胜任泌尿外科、普外科、妇科、胸 外科等诸多领域的复杂微创手术,为其在全球范围 ...
 2025年国家奖初评名单-信息科学、机器人及交叉学科方向
 机器人圈· 2025-09-28 14:33
 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 - 初评通过6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5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3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 [2] - 另有2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专用项目和3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专用项目在内部公示 [2] - 公示期15日 可通过书面方式提出异议并提供证据材料 [2]   国家技术发明奖重点项目 - 现场级工业网络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由上海交通大学、宝山钢铁等联合完成 获二等奖提名 [7] - 全线控强容错商用车底盘技术由清华大学、中汽研等联合研发 获二等奖提名 [7] - 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由浙江大学、浙江移动等合作 获浙江省提名 [7] - 知识引导的精细化输电巡检技术由国网浙江电力、山东大学等完成 获山东省提名 [7] - 滑扑一体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由西北工业大学、博雅工道等开发 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二等奖提名 [7] - 高端制造机器人技术由上海交通大学、绿的谐波等联合申报 获提名 [7]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重点项目 - 视觉感知编解码技术由北京大学、大疆创新、央视等联合研发 获北京市二等奖提名 [9] - 工业视觉测量技术由天津大学、天准科技等完成 获天津市二等奖提名 [10] - 超高比功率电机系统由浙江大学、比亚迪等合作 获浙江省二等奖提名 [10] - 三维数字人技术由网易、相芯科技等开发 获浙江省二等奖提名 [10] - 多机器人协同制造技术由湖南大学、三一重工等联合申报 获湖南省一等奖提名 [10] - 数据安全技术由暨南大学、奇安信等完成 获广东省二等奖提名 [10] - 多机器人协同制造装备由重庆大学、长安汽车等研发 获重庆市二等奖提名 [11] - 全海域船舶定位导航技术由大连海事大学、中远海运等合作 获大连市二等奖提名 [11] - "鹏城云脑"超算系统由鹏城实验室、华为等联合开发 获深圳市特等奖提名 [11] - 复杂场景视觉模型技术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华技术等完成 获教育部二等奖提名 [12] - 水稻生产智能化装备由华南农业大学、大疆农业等联合研发 获教育部二等奖提名 [12] - 飞行器自主诊断技术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业等合作 获工信部二等奖提名 [12] - 协作机器人技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极智嘉等开发 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名 [12] - 智能电动底盘技术由清华大学、比亚迪等联合申报 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二等奖提名 [13] - "奋斗者号"全海深潜水器由中国船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完成 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特等奖提名 [13]   机器人行业动态 - 75家机器人上市公司2025半年报总营收5821亿元 盈利301亿元 [17] - 行业关注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与价格战趋势 [17] -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持续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 [17] - 国际前沿研究涵盖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等方向 [18]
 数智世界 全域安全丨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大会在京成功举办
 机器人圈· 2025-09-26 18:50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大会于9月26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数智世界 全域安全",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安防"发展 [2] - 大会聚焦政策方向、产业变革、技术创新、未来趋势等议题,共有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企业的400余人参会 [2][4] - 大会包括主论坛、两大专题论坛(低空安全与无人系统安全、智能机器人与公共安全)及企业展示区,促进产业交流合作 [41][42][43]   政策与行业倡议 - 大会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安防新质生产力跃升 [2] - 人工智能被定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为安防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宝贵机会 [8][9] -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发布《2025中国安防"人工智能+"行动倡议》,提出五大行动方向: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数智转型、深化产业协同、加强风险管控 [15][16]   技术发展趋势 - 大模型技术被视为安防行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将推动安防从"感知时代"迈向"认知时代",通过统一语义空间和认知推理能力重塑产业 [20][21] - 多模态大模型为安防行业注入强劲动力,在视频巡逻、图文搜索等典型场景中应用,公安部一所正构建"AI+安防"人工智能共性服务平台 [22]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理解推理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带来系统安全、网络犯罪等挑战,需加强安全治理技术体系研究 [29] - 端侧AI芯片技术致力于助力安防设备从"看得清"升级到"看得懂",为AIoT产业升级奠定基石 [36][37]   企业解决方案与应用 - 华为公司强调公共安全领域大模型发展应确保AI应用带来实际业务效果与战斗力提升,注重长期可持续迭代 [24][25] - 以萨技术推出"沧澜"垂域新质战斗力引擎,旨在解决安防数智化建设中系统整合难、需求多样化及专业人才缺乏等难题 [27][28] - 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在公共安全领域应用于执法伴随、多维情报分析、警情研判等场景,提升新质生产力 [31][32] - 全民认证科技提出AI数字身份解决方案,通过垂类大模型实现动态敏捷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39]   新兴领域与产业生态 - 安防行业突破传统边界,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大安全""大智能"应用格局逐渐形成,低空安全、智能机器人等成为新赛道 [41][42] - 大会展示区汇聚人工智能、低空安全和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展出关键芯片、核心算法、激光雷达、AI大模型等自主创新技术与产品 [43][44] - 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和塑造新动能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将驱动"新质安全"革命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