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的猫
搜索文档
聊一聊长鑫
傅里叶的猫· 2025-07-07 23:53
半导体行业上市潮 - 长鑫启动上市辅导 加上国内两家龙头GPU厂上市辅导通过 可能标志着半导体行业迎来上市潮 [1] - 长鑫是国内最领先的DRAM/HBM厂商 国内外研报一致看好其国产替代潜力 [1] HBM技术路线 - CXMT计划2026年上半年量产HBM2E 2025年中实现小规模量产 [2] - 长鑫存储计划2025年底前交付HBM3样品 2026年全面量产 2027年开发HBM3E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技术差距 [2] - 先进封装合作伙伴包括通富微电 长电科技和晋华集成电路 通富微电提供TSV技术和KGSD键合技术支持 [3] 产能规划 - CXMT的HBM产能到2026年底达1万wpm 2028年底扩大至4万wpm [4] - 全球HBM产能到2025年底预计达34万wpm 显示长鑫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4] - DRAM领域 长鑫计划2025年底将DDR5/LPDDR5产能提升至11万wpm 占全球DRAM产能6% [5] - 合肥工厂和北京工厂长期产能可能超30万wpm [5] - 2025年长鑫DRAM芯片产量预计占全球14% 但实际市场份额可能因良率问题降至10% [6] 技术进展 - 长鑫在不使用EUV光刻的情况下开发D1节点面临良率和规模生产挑战 [7] - 已能在1z纳米节点制造DDR5芯片 但裸片尺寸较大 良率未完全验证 [7] - 推出16nm节点16Gb DDR5芯片 比18nm第三代DRAM缩小20% 目前技术落后国际大厂约3年 [7][10] - UBS预计2024年底产能达17万片/月 2025年底接近23万片/月 已开始提供DDR5样品 [10] 产能数据对比 - 2025年预计产能540kwpm(8英寸等效) 2028年达799kwpm [6] - 合肥一期12英寸产能2025年达120kwpm 二期2026年达75kwpm [6] - 北京工厂12英寸产能2026年达60kwpm 2028年70kwpm [6]
AI这条赛道,大家都在卷
傅里叶的猫· 2025-07-06 23:23
AI芯片行业竞争格局 - 英伟达产品路线图显示基于Rubin架构的产品将在2025年下半年出货 随后一年推出Rebin Ultra架构产品[1] - AMD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MI400系列产品 尽管当前市场份额较低[2] - AI ASIC厂商普遍采用每年一次平台升级的节奏 包括Alchip GUC MTK Broadcom Marvell等公司[3] - 主要云服务厂商AI芯片布局:AWS采用Trainium系列(1-7nm至3nm) Inferentia系列(2-7nm) Meta采用MTIA系列(7nm至3nm) Microsoft部署Maia系列(5nm至3nm) Google开发TPU系列(v5至v8)和Axion CPU(3nm/5nm)[4] AI人才争夺战 - 自ChatGPT发布后 Meta OpenAI Google DeepMind和Anthropic等公司通过高薪 股权激励和收购争夺顶尖AI人才[4] - SignalFire报告显示入门级技术岗位需求下降50% 而中高级AI人才需求激增 硅谷和纽约集中了65%的AI工程师[5] - 行业估计全球真正能推动AI突破的研究人员仅几十至千人 其生产力可达普通工程师的10,000倍[6] - Meta通过扎克伯格亲自领导的招聘行动 从OpenAI挖走7名核心研究人员 包括GPT-4开发成员和多模态专家[7] - Meta从Anthropic和DeepMind挖角比例分别达到8:1和11:1 并以14.3亿美元收购Scale AI 49%股份获取其创始人Alexandr Wang[8] - Meta提供高达1.5亿美元签约奖金 首年薪酬超1000万美元 四年合同总值可达3亿美元 并提供芯片无限访问权限[9] 国内AI发展现状 - 国内AI初创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除Deepseek外多数企业挣扎在存亡线上 用户转向豆包和元宝等平台[9] - B300服务器已可接样品订单 国内客户可获取该产品[1][9] 行业数据统计 - 晶圆产能规划显示2024-2027年Local GPU产能从2kwpm增长至26kwpm B系列产能从2kwpm增至9kwpm后归零 C系列从0增至10kwpm[13] - 芯片良率预计显著提升:I系列从30%升至70% 9系列从0%升至50% =系列从0%升至30%[13] - 10B Die年产量预计从562k(2024)增至2527k(2025)后归零 10C Die从0(2024)增至1404k(2025)并保持 10X Die从0(2024)增至2808k(2027)[13] - GPU收入结构变化:0B产品收入从35580万元(2024)增至126360万元(2025)后消失 DC产品收入从0(2024)增至70200万元(2027) DX产品从0(2024)增至196560万元(2027)[13]
基于PCIe XDMA 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
傅里叶的猫· 2025-07-05 19:41
高帧率高分辨率相机的FPGA视频传输方案设计 核心观点 - 设计基于CXP和PCIe接口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满足高带宽、多通道相机接入及长时间稳定传输需求 [1][5][22] - 采用DDR4/UltraRam缓存结合XDMA多通道分块控制机制,优化读写顺序以避免数据跨块 [6][8][19] - 方案支持灵活扩展,可适配4通道相机、CXP-12 8lane或100G光口相机等极限场景 [14][19][21] 技术架构 带宽与接口配置 - PCIe Gen3x8带宽达6.5GB/s,Gen3x16达12GB/s,满足CXP电口12.5G 4lane/8lane或光口40G/100G需求 [1][5] - DDR4(64bit×2400M)实测极限读写带宽约16GB/s,UltraRam在ZU19EG芯片上实现PCIe Gen3x16读带宽11-12GB/s [8][11] 多通道分块控制 - 采用Multi_ch_dma_wr模块实现1-4通道分块缓存,按translate size(如4M)自动分配块 [6][14] - 读写逻辑交替执行:通道0按0→2→4→8顺序读,通道1按1→3→5→7顺序读,确保不跨块 [6] - 支持动态调整:写速率快时写指针追读指针,读速率快时反之,保证实时性 [8] 扩展性与应用场景 - 多设备接入时通过软件拆分数据块并拼接画面,支持2/4通道传输 [19][21] - 适配CXP-12 8lane或100G相机需双通道DDR4缓存及软硬件协同修改 [19] - 方案通用性强,可扩展至ADC/DAC等高速采集设备 [22] 系统验证 - 已在Win10/Ubuntu/CentOS系统下实现长时间稳定运行,无丢数或错报 [22] - 需驱动与软件配合,通过寄存器定义及中断流程实现完整交互逻辑 [22] 行业资源 - 提供GPU服务器资源(A100/H100/H200/B200等),支持半导体与AI领域应用 [23]
半导体AI 专业数据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7-05 19:41
数据整理与共享 - 公司开始整理关键行业数据和信息并放入云盘,方便回溯和提供系统化资料 [1] - 云盘数据将持续更新,目前数据量还不大 [2] 产能与产量预测 - 2024年本地GPU产能为2kwpm,预计2025e增至10kwpm,2026e达20kwpm,2027e达26kwpm [3] - B类产能2024年为2kwpm,2025e增至9kwpm,2026e和2027e均为0 [3] - 其他类别产能从2025e的1kwpm增至2026e的10kwpm [3] - 晶圆库存从上年结转150k [3] 晶圆产出效率 - 123型晶圆每片产出78个芯片,预测期内保持稳定 [3] - 91C型晶圆每片产出从3个增至2027e的39个 [3] - X型晶圆每片产出同样从3个增至2027e的39个 [3] 良率预测 - B类产品良率从2024年的30%提升至2027e的70% [3] - 9类产品良率从2025e的15%提升至2027e的50% [3] - =类产品良率从2026e的15%提升至2027e的30% [3] 芯片年产量 - 1.0B芯片2024年产量562k,2025e增至2527k [3] - 10C芯片从2025e的70k增至2026e的1404k [3] - IOX芯片从2026e的702k增至2027e的2808k [3] 价格趋势 - 0B产品价格保持在50Rmb th [3] - DC产品价格从2025e的110Rmb th降至2027e的50Rmb th [3] - JX产品价格从2026e的140Rmb th降至2027e的70Rmb th [3] 收入预测 - 0B产品收入从2024年的35580Rmb mn增至2025e的126360Rmb mn [3] - DC产品收入从2025e的7722Rmb mn增至2026e的98280Rmb mn [3] - DX产品收入从2026e的98280Rmb mn增至2027e的196560Rmb mn [3] - 其他GPU收入从2024年的7367Rmb mn增至2027e的19807Rmb mn [3] - 总GPU收入2024年为42947Rmb mn,2025e增长240%至146107Rmb mn,2026e增长45%至212023Rmb mn,2027e增长32%至286567Rmb mn [3] 行业信息服务 - 提供每日更新的音频版行业调研纪要 [3] - 推送精选外资投行和国内券商优质研报及半导体行业信息 [4]
半导体AI 专业数据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7-04 20:41
数据整理与共享服务 - 提供行业动态和关键数据的系统化整理服务 方便用户回溯和使用关键信息 [1] - 数据内容持续更新 目前数据量尚不丰富但将不断扩充 [2] GPU产能与生产预测 - 2024年本地GPU总产能为2kwpm 预计2027年提升至26kwpm [3] - B类产能2024年为2kwpm 2025年预计达9kwpm 2026-2027年未规划产能 [3] - C类产能2025年启动为1kwpm 2026年提升至10kwpm [3] - Clork产能2026年启动为10kwpm 2027年翻倍至20kwpm [3] 晶圆利用效率 - 13纳米晶圆每片产量稳定维持78颗 [3] - 91C纳米晶圆每片产量稳定为3颗 [3] - X系列晶圆每片产量从3颗增长至2027年的39颗 [3] 良率提升轨迹 - B类产品良率从2024年30%提升至2027年70% [3] - 9类产品良率从2025年15%提升至2027年50% [3] - 未命名类别良率从2026年15%提升至2027年30% [3] 晶圆库存与芯片产量 - 年初晶圆库存为15万片 [3] - B类芯片年产量从2024年56.2万颗跃升至2025年252.7万颗 [3] - C类芯片年产量2025年启动为7万颗 2026-2027年稳定在140.4万颗 [3] - X类芯片年产量2026年启动为70.2万颗 2027年大幅提升至280.8万颗 [3] 产品定价策略 - B类产品单价稳定在5万元/千颗 [3] - C类产品单价从2025年11万元/千颗逐步降至2027年5万元/千颗 [3] - X类产品2026年定价14万元/千颗 2027年降至7万元/千颗 [3] 收入构成与增长 - B类产品收入2024年达355.8亿元 2025年增至1263.6亿元后退出市场 [3] - C类产品收入2025年启动为77.22亿元 2026年达982.8亿元后2027年回落至702亿元 [3] - X类产品收入2026年启动即达982.8亿元 2027年翻倍至1965.6亿元 [3] - 其他GPU收入从2024年73.67亿元稳步增长至2027年198.07亿元 [3] - GPU总收入2024年429.47亿元 2025年激增240%至1461.07亿元 2026-2027年保持35%-45%增速 [3] 增值服务内容 - 每日更新音频版行业调研纪要 支持移动场景信息获取 [3] - 持续推送外资投行及国内券商优质研报 聚焦半导体与AI行业深度交流 [4]
Deepseek爆火之后的现状如何?
傅里叶的猫· 2025-07-04 20:41
DeepSeek R1发布与市场影响 - DeepSeek R1于2025年1月20日推出,性能与OpenAI推理模型相当,但定价极具颠覆性,输入/输出token价格仅为10美元,引发全球AI市场震动 [3] - 低价策略导致行业价格战,OpenAI输出token价格下降8美元以上,迫使旗舰模型价格调整 [3] - 据Reuters报道,DeepSeek低成本策略导致美国科技股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投资者重新评估AI巨头估值 [4] 技术进步与强化学习 - 模型通过强化学习(RL)显著升级,编码领域表现突出,SWE-Bench显示性能提升同时成本降低 [5] - 2025年5月29日发布的R1-0528升级版通过增加计算资源和算法优化,AIME 2025测试准确率从70%提升至87.5%,每题平均token使用量从12K增至23K [5] - 性能提升伴随延迟增加和吞吐量降低,牺牲部分用户体验以实现低成本 [5] 用户使用趋势 - 第三方托管平台使用量激增,自发布以来增长近20倍,但自托管模型用户增长乏力 [6] - 移动应用曾短暂超越ChatGPT成为Apple App Store榜首,但直接用户增长随后放缓,更多用户转向第三方托管服务 [6] - 2025年2月至5月,月活跃用户从6.147亿降至4.362亿(-29%),而ChatGPT同期增长40.6%至54.92亿 [14] token经济学与性能对比 - 通过高批量处理降低每token成本,但导致高延迟和低吞吐量,自托管模型用户体验较差 [7] - 关键性能指标对比显示DeepSeek R1延迟高、吞吐量低(64K上下文窗口),每token成本0.01美元,与Parsail相当但性能落后 [9] - Microsoft Azure提供中等性能,每token成本0.015美元,平衡价格与体验 [9] 硬件与计算限制 - 低成本策略依赖高批量处理,减少推理资源使用,目标为扩大全球影响力而非盈利 [10] - 中国推理模型规模化受出口管制限制,R2延误传闻与管制相关,但训练能力未受显著影响 [10][16] - R1-0528在编码领域进步显著,显示中国AI训练技术仍强,推理规模化需克服硬件和政策障碍 [10] 竞争格局与行业动态 - 用户转向腾讯元宝、字节豆包等第三方平台,导致DeepSeek官方工具使用量下降 [15] - 出口管制对训练影响有限,R2延迟可能涉及审查要求等非硬件因素 [16] -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本地GPU产能预计从2kwpm增至10kwpm,2027年达26kwpm,晶圆良率逐步提升 [21]
2025 Q2中国半导体市场分析
傅里叶的猫· 2025-07-03 21:03
半导体市场Overview - 2025年半导体市场季度简报涵盖全球及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增长趋势、不同应用类别市场情况(如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数据中心服务器、汽车等)以及关税政策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1] - 报告基于大量市场调研,内容详实可靠 [1] 中国市场 - 2025Q1中国半导体行业总营收达379.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2024Q1为315.67亿元) [10] - 行业平均毛利率从2024Q1的34.11%降至2025Q1的32.68%,营业利润率保持稳定(9.23% vs 9.25%) [10] - 2024全年行业总营收达1,492.01亿元人民币 [10] 模拟芯片 - 2025Q1模拟芯片总营收109.20亿元,同比增长8%(2024Q1为101.10亿元) [13] - 行业营业利润率从2024Q1的-0.98%改善至2025Q1的0.75% [13] - 2024全年模拟芯片总营收457.33亿元 [13] 分立器件 - 2025Q1分立器件总营收219.91亿元,同比下降6.9%(2024Q1为236.10亿元) [19] - 行业毛利率显著提升,从2024Q1的14.70%增至2025Q1的19.46% [19] - 2024全年分立器件总营收1,080.95亿元 [19] 终端市场 - 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格局变化显著,2024年Top 10供应商中Foxconn、Dell Technologies、QCT等因NVIDIA合作伙伴关系获得市场份额提升 [29] - 中国厂商Huawei和H3C成为中国云服务市场主要供应商 [29] 产能与收入预测 - 本地GPU产能预计从2024年的2kwpm大幅扩张至2025年的10kwpm,2027年达26kwpm [38] - 2025年GPU总收入预计达146,107百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0% [38] - 2027年GPU总收入预计进一步增长至286,567百万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35% [38] 行业资源 - 提供GPU服务器资源(A100/H100/H200/B200等)及行业数据统计文件(HBM市场、IDC数据、晶圆厂信息等) [33][37] - 知识星球提供每日更新的行业调研纪要、外资投行/券商研报及半导体行业数据 [36][38][39]
半导体AI 专业数据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7-03 21:03
数据整理与更新 - 公司开始整理关键行业数据和信息并放入云盘 方便回溯和系统化查阅[1] - 云盘数据将持续更新 目前内容尚未完全充实[2] 半导体产能与产量预测 - 2024年本地GPU产能为2kwpm 预计2027年增长至26kwpm[3] - B类产能2024年为2kwpm 2025年预计达9kwpm 2026-2027年降为0[3] - C类产能2025年启动为1kwpm 2026年跃升至10kwpm[3] - Clork产能2026年启动即达10kwpm 2027年翻倍至20kwpm[3] 晶圆与芯片生产指标 - 13nm晶圆每片产量稳定维持在78颗 91nm晶圆每片产量保持3颗[3] - X系列晶圆每片产量2024-2026年为3颗 2027年提升至39颗[3] - B类产品良率从2024年30%提升至2027年70%[3] - 9系列产品良率2025年启动为15% 2027年达50%[3] - 其他产品良率2026年启动为15% 2027年提升至30%[3] 芯片生产与库存 - 2024年初晶圆库存为150k片[3] - OB芯片年产量2024年562k颗 2025年激增至2527k颗后停产[3] - 10C芯片2025年产量70k颗 2026年飙升至1404k颗后维持[3] - 10X芯片2026年启动产量702k颗 2027年扩大至2808k颗[3] 产品定价趋势 - OB芯片价格稳定在50Rmb/千颗 2026年停产[3] - DC芯片2025年定价110Rmb/千颗 2027年降至50Rmb/千颗[3] - DX芯片2026年上市价140Rmb/千颗 次年价格腰斩至70Rmb/千颗[3] 营收构成与增长 - OB产品营收2024年35.58亿Rmb 2025年达126.36亿Rmb后归零[3] - DC产品营收2025年7.72亿Rmb 2026年爆发至98.28亿Rmb[3] - DX产品2026年贡献98.28亿Rmb营收 2027年翻倍至196.56亿Rmb[3] - 其他GPU业务营收保持稳定增长 从2024年7.37亿Rmb增至2027年19.81亿Rmb[3] - 总GPU营收年增长率2025年达240% 2026-2027年分别保持45%和35%增速[3] 行业信息服务 - 提供每日音频版行业调研纪要 支持移动场景获取信息[3] - 持续推送外资投行与国内券商优质研报 聚焦半导体与AI领域[4]
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和盈利情况
傅里叶的猫· 2025-07-03 00:00
数据中心财务模型分析 1 核心财务数据 - 数据中心采用40万块GB200 GPU构建 对应5555台NVL72服务器 总资产成本约220亿美元[1] - 租赁定价为每小时2.6美元/GPU 单日租赁费用约400元人民币[2] - 五年期年均营收90亿美元 总营收达450亿美元[3] - 托管成本逐年递增 首年1亿美元 第五年升至1.13亿美元[1][4] - 电力成本刚性增长 从首年7.55亿美元增至第五年8.13亿美元[1][5] - 两项运营成本合计年均约20亿美元[6] 2 成本结构 - 服务器折旧为最大成本项 每年固定33亿美元 7年完成220亿美元资产折旧[1][7] - 其他运营成本包括:安装摊销200万美元/年 维修维护200万美元/年 销售营销4600万美元/年[1] - 利息支出前四年年均8.9亿美元 第五年骤降至4.45亿美元 推测因债务偿还进度调整[8] 3 利润表现 - 毛利率保持39%-44% 五年累计贡献利润125亿美元[1][10] - 税前利润年均30亿美元 税后利润年均25亿美元 所得税率约20%[8] - 营业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 从首年44%降至第五年39%[1] 4 行业运营特征 - 数据中心采用机柜租赁模式 涉及物理空间占用费及基础服务费(网络/安保/制冷)[9] - GPU服务器更新周期约7年 与财务折旧周期匹配[7] - 硬件维护需持续投入 即使官方维保仍需支付服务费用[7] 5 商业逻辑争议 - 模型显示五年净亏损100亿美元 与表面利润数据存在矛盾[11] - 营收计算方式存疑 未明确450亿美元收入的具体构成逻辑[3] - 资产折旧速度(7年清零)与行业技术迭代节奏相符 但导致账面成本压力显著[7]
Google说服OpenAI使用TPU来对抗英伟达?
傅里叶的猫· 2025-06-30 21:44
OpenAI芯片策略调整 - OpenAI长期依赖英伟达芯片,过去一年在AI服务器上投入超40亿美元,训练和推理支出各占一半,预计2025年相关支出将达140亿美元[3] - ChatGPT付费用户从年初1500万增至2500万,免费用户数亿,算力需求激增促使公司首次尝试使用Google TPU降低推理成本[3][4] - 公司发言人未确认TPU使用计划,合作细节尚不明朗[4] Google TPU布局与竞争策略 - Google在AI全栈生态布局完整,涵盖芯片/训练集群/云服务/API等九大类别,是唯一实现全覆盖的企业[5][6] - TPU出租收益目前低于英伟达芯片,但Google将其作为差异化竞争筹码,优先保留最强TPU供Gemini开发[6] - Google接触第三方云服务商探讨安装TPU,意图扩大生态覆盖并挑战英伟达主导地位[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苹果/Safe Superintelligence等企业已采用TPU,Meta考虑但未实施,反映行业对替代方案的持续探索[9] - 微软自研AI芯片遇阻推迟发布,OpenAI转向Google合作对其构成战略打击[9] - 推理芯片研发热潮兴起,但云服务商需通过财务激励(如数十亿美元融资)推动生态替换[10] 合作动机分析 - OpenAI选择TPU主要考虑:推理需求占比提升(适合TPU高效低耗特性)、降低对单一供应商依赖、应对英伟达产能限制[12] - 摩根斯坦利分析指出英伟达机架产品售罄,推理能力短缺驱动替代架构发展[12] - 技术适配是OpenAI面临的主要挑战,需将原GPU软件迁移至TPU平台[13] 对各方的潜在影响 - Google:TPU技术获商业验证,可能吸引更多AI公司使用Google Cloud,强化云服务竞争力[14] - 英伟达:面临推理市场份额潜在流失风险,需加强推理任务硬件优化,但训练领域优势短期难撼动[15] - 亚马逊:未被纳入OpenAI主要云供应商名单,未获选其Trainium芯片引发市场关注[17] 行业趋势总结 - 事件反映AI算力军备竞赛升级,涉及芯片控制权/成本/生态的多方博弈[18] - 英伟达仍主导训练芯片市场,但TPU等替代方案在性能/成本/生态协同上的突破可能改变行业格局[18] - 行业呈现训练芯片集中化与推理芯片多元化并存的阶段性特征[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