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傅里叶的猫
icon
搜索文档
AI服务器市场分析,GPU和ASIC谁的份额更高?
傅里叶的猫· 2025-05-05 18:55
市场整体规模 -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为1,251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587亿美元,2028年有望达到2,227亿美元 [1]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将从2025年的29.6%提升至2028年的37.7% [1] 英伟达 - 市场份额近70%,预计2025年新的Blackwell平台出货占高端GPU总货量的82% [2] - 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B30,并提前至第二季度推出B300和GB300,新芯片预计占年度GPU出货量的60-65% [2] - 2025年高端GPU出货量约660万颗,同比增长49%,其中Blackwell平台占80%以上(约540万颗) [3] - H200出货量从69万颗下调至40万颗,H20出货量从48万颗上调至74万颗 [3] AMD - 2025年高端GPU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48%,达58.5万颗 [3] - MI325采用率较低,仅占MI系列的15%,MI350系列预计下半年进入市场 [3] - 计划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MI308和新的MI358解决方案 [3][4] 英特尔 - 2025年高端人工智能芯片Gaudi3预计出货量约10万颗 [5] - 未来将推出采用Gaudi3和PCIe接口的服务器型号,与英伟达MGX竞争 [5] 云服务提供商 - 谷歌TPU 2025年出货量约220万颗,同比增长高个位数百分比 [6] - 亚马逊ASIC出货量预计达180万颗,同比增长近一倍,其中Trainium系列占85% [7] - 下一代Trainium v3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发布 [7] 华为 - 昇腾ASIC 2025年出货量预计45万颗,同比增长超过50% [8]
外资顶尖投行研报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5-05 18:55
还有专注于半导体行业分析的SemiAnalysis的全部分析报告: 想要看外资研报的同学,给大家推荐一个星球,在星球中每天都会上传几百篇外资顶尖投行的原文研 报:大摩、小摩、UBS、高盛、Jefferies、HSBC、花旗、BARCLAYS 等。 星球中每日还会更新Seeking Alpha、Substack的精选付费文章, 现在星球中领券后只需要390元,即可 每天都能看到上百篇外资顶尖投行科技行业的分析报告和每天的精选报告,无论是我们自己做投资,还 是对行业有更深入的研究,都是非常值得的。 ...
中芯国际的财务模型分析,成熟制程占比多少?
傅里叶的猫· 2025-05-04 23:32
财务指标 - 2017-2028年营收从20.7亿美元跃升至23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8%,核心驱动因素为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产能扩张 [2] - 2022年收入突破80亿美元,2025年后年增速稳定在15%-20% [2] - 毛利率从2017年的21.2%逐步提升至2028年的26.1%,主要得益于成熟制程的规模效应及产能利用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 [2] - EBITDA从7.3亿美元增长至121.7亿美元,EBITDA利润率从35.5%提升至48.5% [2] - EBIT增速落后于EBITDA,主因折旧摊销费用高企(2028年达80.8亿美元,占总成本30%)及研发投入占比攀升至9.4%(2024年10.3亿美元) [2] 资本开支 - 2024年资本开支达到73.26亿美元,预计2025年增至86.9亿美元,2026年达到峰值96.22亿美元 [3] - 2017-2028年复合增长率为18.4%,明显高于同期24.8%的收入增速 [3] - 资本开支中90%投向设备采购(7年期折旧),10%用于晶圆厂基建(10年期折旧) [4] - 2024年设备投资达65.93亿美元,其中70%集中于成熟制程扩产 [4] - 2024年自由现金流为-12.4亿美元,依赖新增15亿美元债务维持投资强度 [4] 业务结构 - 晶圆业务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93.2%提升至2024年的95%,2024年达127.95亿美元 [7] - 12/14nm节点营收从2019年几乎为零增长至2024年的8.38亿美元 [8] - 28nm节点营收从2018年的1.18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1.45亿美元 [9] - 40/45nm节点营收从2018年的5.03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52.89亿美元 [10] - 55/65nm节点营收从2018年的7.9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2.56亿美元 [10] 产能与市场竞争力 - 2024年总产能达到88.4万片/月(等效8英寸),2025年扩至94.1万片/月 [13] - 上海厂2024年产能为22.1万片/月,其中14nm产线占比15%(3.3万片/月) [13] - 北京厂2024年产能35.3万片/月(占总量40%),目标2025年增至42.4万片/月 [13] - 深圳厂2024年产能17.7万片/月,单晶圆价格1,080美元,毛利率22.5% [13] - 天津厂2024年产能13.3万片/月,专注于55nm及以上低端芯片 [13]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2024年研发费用为10.31亿美元,占营收的9.4%,较2023年增长45.8% [16] - 70%研发预算用于成熟制程微缩及特色工艺,30%用于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 [16] - 14nm良率仅70%(台积电同期90%),单位研发成本高达1.2亿美元/万片 [16] - 2024年申请的1,235项专利中,65%集中于成熟制程优化,35%涉及先进封装及材料创新 [18]
外资顶尖投行研报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5-04 23:32
还有专注于半导体行业分析的SemiAnalysis的全部分析报告: 星球中每日还会更新Seeking Alpha、Substack的精选付费文章, 现在星球中领券后只需要390元,即可 每天都能看到上百篇外资顶尖投行科技行业的分析报告和每天的精选报告,无论是我们自己做投资,还 是对行业有更深入的研究,都是非常值得的。 想要看外资研报的同学,给大家推荐一个星球,在星球中每天都会上传几百篇外资顶尖投行的原文研 报:大摩、小摩、UBS、高盛、Jefferies、HSBC、花旗、BARCLAYS 等。 ...
我的量化策略引擎发布了:alpha.isnow.ai
傅里叶的猫· 2025-05-02 19:51
以下文章来源于美投传习录 ,作者鹿米 美投传习录 . https://alpha.isnow.ai 作者 公开构建基于 AI 的市场信息工具与论文回测引擎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披露的: 从十万美元交易到四个亿——看我的自研回测引擎如何"撒豆成兵" 的这个 论文回测引擎的网站部分终于在五一这天开发完毕了: 在这里我选了 40+经典策略论文,同时我也构建了一个搜索引擎,获取了 5000篇 G14 类别的经济学论文(G14 是和交易策略最为相关的论文分类),未来一方面会纳入更多的 论文,另一方面我会不断检验这些回测代码并进行持续性的优化,也会以这个公众号和我 的网站为载体,写一些静态化的 blog(日后会考虑多语种支持)为载体,去系统的介绍 策略思想,量化交易的基础以及回测系统的工程化实践,一来是为了 SEO 引流,另一方 面也是进一步公开检验我的系统。 如果你随便点击一个策略,你会发现我做了很多细节上的公开: 最近开发和思索,使我对网站未来的方向的规划也更加聚焦——我会集中在两大方向来持续 发布,如同程序等于 数据结构 + 算法,我在这里把交易逻辑也分为两部分—— 1. Insights : 洞见,视野,本质上就是信 ...
外资顶尖投行研报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5-02 19:51
外资研报资源 - 提供数百篇外资顶尖投行原文研报 包括大摩 小摩 UBS 高盛 Jefferies HSBC 花旗 BARCLAYS等机构 [1] - 包含半导体行业分析机构SemiAnalysis的全部分析报告 [3] - 每日更新Seeking Alpha Substack的精选付费文章 [3] 订阅服务价值 - 领券后订阅价格为390元 可获取每日上百篇外资投行科技行业分析报告 [3] - 资源适用于投资决策支持及行业深度研究场景 [3]
华为 CloudMatrix 384开始出货,售价5800万
傅里叶的猫· 2025-05-02 19:51
华为CloudMatrix 384 AI集群系统 - CloudMatrix 384系统采用384块Ascend 910C芯片以全互连拓扑结构构建 核心算力指标显示其BF16算力达GB200 NVL72的1.7倍 显存容量为GB200的3.6倍 但功耗高达GB200的3.9倍[1] - 系统单套售价约800万美元(5800万人民币) 为GB200 NVL72价格的三倍 表明华为战略定位并非低成本替代 而是打造独立高性能平台[1] - 已有十家中国大型客户部署该系统 客户群体推测为国家资助云服务商、电信集团及科研机构等华为长期合作伙伴[1] 技术生态对比 - 英伟达核心优势在于成熟的CUDA生态和深厚软件堆栈 华为则需客户适配其自研AI软件体系 当前存在生态短板[2] - 国内电力供应充足 使CloudMatrix 384的高功耗特性在本地市场不构成主要限制因素[2] 行业资源信息 - 市场提供H200/B200/RTX5090等GPU资源获取渠道 第三方平台整合外资投行研报及SemiAnalysis等付费内容资源[4]
外资顶尖投行研报分享
傅里叶的猫· 2025-05-01 22:49
还有专注于半导体行业分析的SemiAnalysis的全部分析报告: 星球中每日还会更新Seeking Alpha、Substack的精选付费文章, 现在星球中领券后只需要390元,即可 每天都能看到上百篇外资顶尖投行科技行业的分析报告和每天的精选报告,无论是我们自己做投资,还 是对行业有更深入的研究,都是非常值得的。 想要看外资研报的同学,给大家推荐一个星球,在星球中每天都会上传几百篇外资顶尖投行的原文研 报:大摩、小摩、UBS、高盛、Jefferies、HSBC、花旗、BARCLAYS 等。 ...
英特尔2024年动荡与2025年扭转之路
傅里叶的猫· 2025-05-01 22:49
英特尔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与战略调整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27亿美元 同比持平 环比下降11% 毛利率36.9% 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 净亏损8.87亿美元 同比扩大115% [2][3] - 非GAAP调整后盈利5.8亿美元 显示核心业务尚未完全陷入困境 但收购重组等成本对整体业务造成实质性影响 [3] - 收入达到指导目标上限(122±5亿美元) 毛利率优于预期(33.8%/36.0%) 避免了更惨淡的季度表现 [3] 业务重组与资产剥离 - 完成NAND业务剥离 4000名员工转至SK海力士 出售FPGA制造商Altera多数股权(估值87.5亿美元) 保留49%少数股权 [2] - 解散网络与边缘事业群(NEX) 边缘业务并入客户端计算事业群(CCG) 网络业务整合至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群(DCAI) [2] - 宣布裁员1.5万人 员工总数从12.41万降至10.26万 其中4000人因NAND业务出售减少 [9] 各业务部门表现 英特尔代工(Intel Foundry) - 收入47亿美元 同比增长7% 运营亏损23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50% 较去年-56%略有改善 [4] - 18A工艺节点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用于Panther Lake客户端芯片 自有芯片生产和未来节点准备成本持续拖累财务 [4][5] - Intel 7工艺面临产能限制 客户对旧芯片(Meteor Lake)需求强劲 新芯片(Lunar/Arrow Lake)因使用台积电制造和先进封装成本较高 [6] 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事业群(DCAI) - 收入41亿美元 同比增长8% 运营收入5.75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13.9% 为一年多来最佳表现 [7] - 吸收原NEX网络部门 收入增加8-10亿美元 AI主机CPU和存储计算销售超预期 但AI硬件收入低于预期 [7] 客户端计算事业群(CCG) - 收入76亿美元 同比下降8% 运营收入24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30.9% 仍为公司最强业务单位 [8] - 吸收边缘计算业务 收入增加6-8亿美元 但运营表现下滑 芯片销量增加但平均售价可能因AMD竞争下滑 [8] 其他业务 - 收入9.43亿美元 同比增长47% 运营收入1.03亿美元 运营利润率10.9% 显著改善(去年亏损1.7亿美元) [9] - 包括Mobileye(88%所有权) Altera(100%至49%) IMS Nanofabrication(68%)等 [9] 未来展望与战略调整 - 2025Q2收入展望118±6亿美元 GAAP毛利率34.3% 非GAAP毛利率36.5% 预计DCAI收入下降更明显 [9][10] - 新任CEO陈立武计划精简运营 预计新一轮裁员 2025年资本支出从200亿降至180亿美元 运营费用计划削减5亿至170亿美元 [10] - 推迟俄亥俄州和德国新设施建设数年 仅完成壳体建设 工具安装待外部客户需求提升 [6] - 产品线方面 Lunar Lake/Arrow Lake/Battlemage/Granite Rapids继续量产 18A工艺节点按计划下半年量产 [10]
聊一聊数据中心的投资现状
傅里叶的猫· 2025-04-30 20:37
最近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在H200/B200这些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只能说坑很多,套路很深,但好事多 磨,最近的收货让我们觉得做件事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简单聊一下数据中心的投资现状,综合TD Cowen报告、The Information/BBG文章 及多位行业专家访谈,看下国外的大厂对IDC的态度,后面我们还有专门写一期 国内IDC 投资现 状。 微软数据中心投资放缓 相信大家也都看到这个新闻,微软正经历数据中心投资需求的显著放缓或调整。自去年起退出超 1GW的数据中心交易,并终止部分土地合同。放缓国际扩张步伐,并暂停/推迟了多个国内外项目, 包括美国(亚特兰大、威斯康星二期、圣安东尼奥、堪萨斯城、锡达拉皮兹)及欧洲、印度、英 国、澳大利亚等地,涉及规划租赁需求减少近1.98GW(原计划4年完成,年均约500MW)。 导致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资源消化:消化2024年已大量租赁的资源,避免过度建设。 2. 建设复杂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本身复杂,导致客观延迟。 3. OpenAI战略转移:OpenAI不再完全依赖微软,转向甲骨文、CoreWeave等第三方并大力推进自 建,导致微软为其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