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LP1减重宝典
icon
搜索文档
速递 | GLP-1“五重激动剂”横空出世!2025EASD最新进展惊艳亮相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2 23:05
新型抗肥胖药物研发趋势 - 基于肠促胰岛素的新型药物如司美格鲁肽等单重激动剂和替尔泊肽等双重激动剂正成为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4] - 数十亿美元的投资正加速推动更有效、副作用更少的新型抗肥胖药物的研发 [4] - 研究焦点已从单重、双重激动剂扩展到创新的五重激动剂 [4] 五重激动剂的机制与设计 - 新型五重激动剂结合了GLP-1受体激动剂、GIP受体激动剂以及能同时激活PPAR-α、PPAR-δ、PPAR-γ三种受体的拉尼非普诺分子 [6] - 该设计旨在将GLP-1R:GIPR共激动的减重降糖效果与PPAR激动带来的胰岛素敏感性提升及抗脂血症作用相结合 [6] - 关键特性是拉尼非普诺的靶向递送仅限于表达GIP或GLP-1受体的细胞,确保精确作用 [7] PPAR受体的代谢调控作用 - PPAR-γ主要调控脂肪组织分化和脂质存储,提高全身胰岛素敏感性 [7] - PPAR-α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和肌肉,促进脂肪酸氧化,减少循环中的甘油三酯 [7] - PPAR-δ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促进脂肪酸利用和能量消耗,改善脂肪和葡萄糖代谢 [7] 五重激动剂的临床前效果 - 在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模型和遗传性肥胖及糖尿病模型中,五重激动剂相比GLP-1:GIP或司美格鲁肽治疗显示出更好的减重效果、减少食物摄入量以及改善高血糖水平 [8] - 增强的效果归因于大脑和脂肪组织中肠促胰岛素和PPAR通路的协同作用 [8] - GLP-1:GIP:全PPAR激动剂在减少体重和改善血糖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单独使用GLP-1:GIP或全PPAR激动剂,或是它们的松散组合 [8] 药物安全性与研发进展 - 研究中选择的拉尼非普诺是一种全PPAR激动剂,目前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主要针对与代谢性疾病相关的脂肪肝,并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 [7][8] - 基于II期临床试验结果,拉尼非普诺显示出相对良好的安全性 [8] - 更多关于该分子的研究数据将在不久后发布,但人类临床试验的开始日期尚未确定 [8]
备孕、怀孕期间服用司美格鲁肽安全吗?一文看懂!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2 23:05
GLP-1药物在妊娠及备孕期间的使用安全性 - 专家建议怀孕或准备怀孕的女性应暂时停止或推迟开始使用GLP-1药物,因为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其安全性[4][6] - 2024年1月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第一项大型研究跟踪了约50,000名儿童,发现与母亲使用胰岛素相比,母亲在怀孕早期使用GLP-1药物并未增加婴儿患重大出生缺陷的风险[7] - 2023年《内分泌学前沿》的一项研究回顾了39项独立研究,指出GLP-1的使用可能会通过减少母亲体重增加和食物摄入量来影响胎儿体重和生长,建议怀孕期间避免使用,但该分析中仅包括76名儿童的人类研究,信息极其稀少[8] GLP-1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 根据现有研究,GLP-1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可能包括流产、出生体重过轻和出生缺陷,这些风险主要源于药物对母亲食物摄入、体重增加以及可能对骨骼发育相关激素的影响[8] - 尽管风险主要出现在动物研究中而非人类研究,但担忧足以促使人们在怀孕期间停止用药,现有证据表明在怀孕初期服用GLP-1风险极小[8][9] - 医疗提供者会建议停止服用GLP-1药物,并改用另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糖尿病药物,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胰岛素是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首选药物[9] 备孕及哺乳期的用药建议 - 专家建议在计划怀孕前至少两个月停止服用任何GLP-1药物[9][11] -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患有糖尿病的女性在孕前采取额外生活方式措施,包括定期锻炼、避免饮酒、咨询营养师、控制其他医疗状况及建立血糖控制,以增加健康怀孕机会[11] - 母乳喂养期间不建议服用GLP-1药物,因为尚无足够研究确定其安全性,虽然药物不太可能在母乳中发现或被婴儿胃肠道吸收,但当前建议是不要使用[12]
新研究揭示肥胖隐藏诱因:为何"少吃多动"效果有限?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2 23:05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与传统认知的局限 - 肥胖已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之一,过去半个世纪全球超重人口激增近三倍 [3] - 传统观点将肥胖简单归结为能量失衡,即"摄入过多而消耗不足",该理论主导了数十年的肥胖防治策略 [4] -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便严格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体重仍难以有效下降,表明传统"少吃多动"方法存在局限性 [6] 肥胖研究的新范式:代谢干扰因子 - 国际知名代谢研究专家Barbara E. Corkey教授的研究指出,肥胖的成因远比能量失衡理论复杂 [4] - 现代饮食中普遍存在的食品添加剂、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等"代谢干扰因子",可能正在悄然改变人体的代谢调控机制 [4] - 研究揭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关键因素——环境中的"肥胖诱导物质",它们并非通过增加热量摄入使人发胖,而是直接干扰人体的代谢调控机制 [6] - 这些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食品包装、日化用品甚至空气污染物中,可能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干扰激素分泌,甚至重新编程脂肪细胞的生长模式 [6] 肥胖诱导物的来源与影响机制 - 被称为"肥胖诱导物"的化学分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超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被工业污染的饮用水、城市空气中的汽车尾气以及日常使用的塑料制品 [8] - 超加工食品尤其值得警惕,其含有的防腐剂、人工甜味剂和稳定剂等化学添加剂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体的能量代谢模式 [8] - 这些化学物质能够精准干扰人体的能量调控中枢,扰乱维持能量平衡的复杂信号网络,导致身体持续发出错误的饥饿信号,促使脂肪过度堆积 [8] - 肥胖诱导物的来源广泛,包括现代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食品包装中的塑化剂、家居用品中的阻燃剂以及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 [9] 肥胖防控的新策略与行业影响 - 肥胖研究领域正经历根本性的认知变革,从单纯的个体行为责任转向更广阔的环境健康维度 [10] - 新范式要求建立更系统的研究框架,包括开发精准检测技术识别潜在肥胖诱因、阐明其干扰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以及探索实用的暴露阻断策略 [10] - 这一理论对公共卫生政策提出全新要求,政府部门应加强食品添加剂和环境化学品的监管,建立代谢毒性评估标准 [10] - 食品工业需要革新生产工艺,逐步淘汰可疑的化学添加剂,公众教育则要超越传统的饮食运动建议,增加对环境健康风险的认识 [10] - 需要建立"双轮驱动"的应对策略,既要重视个人健康管理,更要推动社会环境变革,将微观层面的行为干预与宏观层面的环境治理有机结合 [12]
2025全国“体重新纪元”深化年:从政策推动到全民行动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2 23:05
国家政策与战略定位 - 2024年肥胖防控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卫健委联合16个部门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 [5] - 2025年4月"健康体重管理行动"正式纳入"健康中国2030行动"总体规划,实现"国家-省-市"三级政策体系全面覆盖 [5][6] - 政策依托覆盖2亿多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防控网络,目标到2030年遏制肥胖率上升,将全民健康素养从2024年的18%提升至30% [6][13][24] 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驱动力 - 2025年在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共同作用下,健康体重管理行业迎来爆发式发展,催生出超3800亿元的新健康消费市场 [14] - 产业发展驱动力为"场景创新、技术赋能、消费升级",正从单一服务向生态闭环转变 [14] - 一批实力减重品牌如减博士中医减肥美容连锁等脱颖而出,受到健康管理人群欢迎 [14] 肥胖问题严重性与健康负担 - 慢性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72.3%,其中55%的糖尿病和23%的心脑血管疾病直接与超重肥胖有关 [9] - 全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50.7%,中心型肥胖人群突破2.8亿,隐性肥胖比例高达30% [9] - 超重和肥胖与13类癌症的风险增加40%-200%,近20年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了11倍 [9] 具体行动目标与措施 - 到2026年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肥胖率年均增幅下降10% [22] - 鼓励家庭配备"体重秤、腰围尺、体重管理日历",掌握基础锻炼技能,强化父母作为儿童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15] - 推广"三知一管"理念:知晓健康体重标准、知晓自身体重变化、知晓管理方法,科学调控体重 [16]
首次使用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你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1 11:04
司美格鲁肽等GLP-1类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 - 起始剂量为0.25 mg每周一次,并根据医嘱逐渐增加,单次注射剂量不建议超过1 mg [2] - 口服剂型需每天早餐前以不超过120毫升水送服,服药后至少间隔30分钟再进食或服用其他药物,且应整片吞服 [2] - 注射液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推荐部位为腹部、大腿外侧和上臂,需使用新的一次性无菌针头 [4] - 未开封注射液应储存于2℃-8℃冰箱,首次使用后可在30℃以下或冷藏保存最多6周,口服剂型则无需冷藏 [4] - 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注意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 [5] - 禁忌症包括不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及有甲状腺髓样癌个人或家族病史或患有2型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的患者 [5] - 若怀疑胰腺炎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疗帮助 [6] - 口服药物需每日服用,注射液则为每周固定一次皮下注射,调整注射日期时两次注射至少间隔2天 [6] 服用司美格鲁肽期间的营养与饮食建议 - 服用者应考虑食物的营养密度,随着摄入量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变得非常重要 [9] - 快速显著的体重减轻可能导致肌肉质量下降,需确保摄入足够数量的优质蛋白质以支持快速减肥和减少肌肉质量 [9][10] - 应摄入来自蔬菜、水果、豆类等的纤维,并注意补充水分,复合维生素也许能弥补因吃得少而导致的营养缺口 [10] - 注册营养师建议每餐盘含有85~113g蛋白质、170g非淀粉类蔬菜和85g淀粉,或可改为喝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蛋白质奶昔等 [10] - 应避免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以免引发胃肠不适 [12] - 应避免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的食物,建议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坚果等 [12] - 应避免高糖食品,以免与药物效果冲突并导致血糖剧烈波动 [12] - 应避免高钠食物,以免提高血压并增加心脏病风险 [14] - 应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选择全麦面粉、糙米等天然碳水化合物 [14] - 糖尿病患者应适量摄入高糖淀粉类蔬菜,推荐选择低糖蔬菜如西兰花等 [14] - 建议减少或避免饮酒,以免刺激胃肠道并增加低血糖风险 [15] 司美格鲁肽对身体成分的影响研究 - 一项针对241名患者的研究通过腹部CT扫描量化了身体成分变化,应用了自动化AI身体成分工具 [17] - 在体重减轻组中,服用司美格鲁肽后内脏脂肪组织面积、皮下脂肪组织面积、肌肉面积和肝脏体积均减少,肝脏密度增加 [17] - 身体成分的所有变化都是积极的,有利于心脏代谢健康,这些指标更全面地反映了GLP-1激动剂类药物的影响 [16][17] - 研究指出,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由体重和腰围等临床人体测量数据决定的结果,无法捕捉CT可评估的组织特异性变化 [17] GLP-1药物列表 - 文章列出了多种GLP-1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依苏帕格鲁肽、贝那鲁肽、度拉糖肽、利司那肽和洛塞那肽 [25]
速递 | 28周减重14.1%!辉瑞72亿美元收购的超长效GLP-1积极结果公布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1 11:04
药物临床试验进展 - MET-097i作为同类首创、完全偏向且超长效的GLP-1受体激动剂,在VESPER-1 IIb期试验中显示出显著减重效果,0.4mg至1.2mg剂量组相对安慰剂调整后的平均体重下降分别为-8.1%、-10.0%、-13.0%、-14.1% [4][6] - VESPER-1研究中1.2mg剂量组个体最高体重降幅达到-26.5% [6] - VESPER-3研究正在进行中,旨在评估每月多次给药的疗效与耐受性,并在12周中期分析中比较多种剂量递增策略的可耐受性,全程28周,目前尚无减重数据披露 [4][6] 公司战略与并购 - 辉瑞与Metsera于9月22日共同宣布已签署最终协议,辉瑞将收购Metsera,双方董事会均已全票通过该交易 [6] - 通过此次收购,辉瑞将获得Metsera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一组差异化的口服与注射用肠促胰素、非肠促胰素及联合方案候选药物,这些药物具备潜在的同类最佳疗效与安全性特征 [6] 药物特性与研发方向 - MET-097i具备每月给药一次的潜力,目前正推进研究扩展并考察更低注射频率 [4] - VESPER-1研究历时28周且无需滴定,评估了MET-097i每周一次给药的减重效果与安全性 [4] - 两项VESPER研究均遵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以体重变化与耐受性为主要观察指标 [4]
不打针不吃药,糖尿病前期真的能逆转吗?最新研究揭示关键因素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1 11:04
中国糖尿病防治形势 - 中国存在1.4亿确诊糖尿病患者,同时约有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5] - 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糖尿病前期人群30年后患病风险将飙升至95.9% [5] - 糖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降低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波动等特征 [5] 生活方式干预的总体效果 - 一项纳入31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3,684名受试者的Meta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使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41% [9] - 生活方式干预使血糖恢复正常的概率提升44% [9] - 大庆研究、DPPOS和芬兰DPS三项长期随访数据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可推迟2型糖尿病发病时间长达5年 [11] 不同糖尿病前期表型的干预效果差异 - 糖耐量受损患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下降23% [10] - 同时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患者,风险降幅高达53% [10] - 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患者未观察到显著预防效果 [10] - 这种差异可能与病理生理机制有关,IGT患者存在胰岛素早、晚期分泌双重障碍,而IFG患者仅表现为早期分泌缺陷 [10] 生活方式干预的长期影响与局限性 - 干预组在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11] - 仅少数受试者报告肌肉骨骼不适、水肿或低血糖等轻微不良反应,其综合收益远超潜在风险 [12] 糖尿病前期干预的新启示 - 未来糖尿病前期干预应当告别“一刀切”模式,转而建立基于糖代谢分型的精准干预体系 [13] - 需要深入探索干预方案的最佳配比,包括运动强度、营养结构、行为干预频率等关键参数的个性化定制 [13] - 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和良好作息带来的全身性健康收益,往往能让人在多个健康维度同时获益 [13]
减重如何逆转糖尿病?《柳叶刀》子刊重磅公布代谢修复新突破
GLP1减重宝典· 2025-10-01 11:04
《柳叶刀》系列研究核心发现 - 体重下降5%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8%,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8mmol/L [7] - 体重减少10%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高达70% [7] - 低热量代餐方案(每日800-1000千卡)持续12周后,46%受试者1年内实现糖尿病缓解(HbA1c低于6.5%且无需用药) [9] - 胃旁路手术后1年糖尿病完全缓解率达83%,10年后仍有37%患者无需药物治疗 [11] - 减重15%及以上时完全缓解率超过一半,部分患者可停药超过5年 [10] 科学减重具体方案 - 黄金减重公式:3个月减重10%(例如90公斤者减9公斤),1年目标减重15% [13] - 每日制造500千卡热量缺口(相当于少吃一碗米饭并增加30分钟跑步) [13] - 饮食控制采用8小时内限时进食,每餐保证半斤非淀粉蔬菜,每公斤体重补充1.2克蛋白质 [14] - 用低升糖指数主食替代精白米面可降低血糖波动40% [14] - 每周需完成150分钟有氧运动(心率保持最大心率60-70%)及2次力量训练 [15] 常见减重误区与风险 - 快速瘦身会导致肌肉流失和基础代谢率下降,建议每周减重0.5-1公斤 [16] - 生酮饮食长期可能引起LDL胆固醇升高,果蔬断食易导致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 [17] - 约60%减重成功者在五年内出现体重反弹,需定期监测腰围和内脏脂肪 [18] 易成功减重人群特征 - 早期糖尿病患者(确诊不足5年)且胰岛功能尚可(C肽水平≥1.1ng/mL) [19] - 高依从性者(坚持记录饮食并定期复查)可使成功率提升一倍 [20] 手术减重机制与效果 - 胃旁路手术通过大幅提升肠道激素GLP-1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 [12] - 研究显示68%患者手术后体重减半,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 [27]
减重≠减脂,使用司美格鲁肽并不是要你一味的节食
GLP1减重宝典· 2025-09-30 11:02
减重与减脂的区别 - 减重指体重下降,减脂指减少脂肪,理想目标是减少脂肪并保留肌肉[2] - 肌肉有助于维持基础代谢率和塑造身体线条,肌肉流失会降低新陈代谢并导致减肥后反弹[2] - 过度节食或不当减肥方法可能导致肌肉量流失[2] 过度节食对肌肉的影响 - 营养不足是过度节食导致肌肉损失的主因,身体在热量摄入不足时会优先分解肌肉组织获取能量[4] - 过度节食引起荷尔蒙水平变化,如皮质醇水平上升和睾酮水平下降,进一步促进肌肉分解并抑制合成[4] - 长期低热量摄入可导致新陈代谢率降低,身体为节省能量会减缓代谢过程,影响肌肉维持[4] GLP-1药物的减重机制 -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天然激素GLP-1的作用发挥治疗效果,主要机制包括促进葡萄糖浓度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7] - 药物能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以降低血糖,并延缓胃排空速度来控制餐后血糖上升[7][8] - 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食欲调节中心抑制食欲,减少食物摄入,长期使用可能改善或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9][10] 口服司美格鲁肽的临床数据 - PIONEER PLUS 3期研究显示,每日1次口服司美格鲁肽50mg和25mg治疗68周,可使平均体重96.4kg受试者分别减轻9.2kg(9.54%)和7.0kg(7.26%)[11] - 最新OASIS 1研究中,口服司美格鲁肽50mg组患者体重平均减轻17.4%(18.34kg),减重效果较前提升[12] GLP-1药物产品列表 - 文章列举了多种GLP-1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玛仕度肽、利拉鲁肽、艾塞那肽、依苏帕格鲁肽、贝那鲁肽、度拉糖肽、利司那肽和洛塞那肽[20]
亚洲人BMI多少算肥胖?国际权威期刊呼吁重新定义标准!
GLP1减重宝典· 2025-09-30 11:02
亚洲人群肥胖诊断标准研究 -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布研究,指出亚洲人具有独特的肥胖特征:即使BMI指数相对较低,也更易出现腹部脂肪堆积(即中心性肥胖),使得亚洲人在较低BMI水平时就面临更高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4][5] - 研究团队强烈建议为亚洲人群制定专属的BMI肥胖阈值,这一主张或将推动全球肥胖诊断标准的重大变革[5] - 亚洲人口占全球60%以上,基因、文化、饮食差异巨大,未来仍需更精准的评估标准,这一议题的科学探讨或将影响全球健康指南的更新[9] 现行肥胖标准差异 - WHO未为亚洲地区统一设定肥胖标准,而是建议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目前亚洲各国的肥胖标准差异明显,例如印度(25 kg/m²)与中国(28 kg/m²)就相差甚远[7] - 美国官方仍将亚裔视为单一群体,未细分标准,但近年已有机构提出调整:正常体重为18.5~22.9 kg/m²,超重为23~27.5 kg/m²,肥胖为≥27.5 kg/m²[8] - 2015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亚裔糖尿病筛查BMI门槛降至≥23 kg/m²,2022年美国代谢和肥胖外科协会将亚裔减重手术标准定为BMI≥27.5 kg/m²[9] 亚洲不同族群健康风险差异 - 加州健康访谈调查发现,在相同BMI(23-24.9)范围内,菲律宾人、韩国人、南亚人和越南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白人群体,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则未呈现相同趋势,打破了“亚洲人同质化”的传统认知[11] - 英国一项覆盖147万人的大型研究显示,不同族裔出现糖尿病风险的BMI临界值差异显著:南亚人最低(23.9),其次是阿拉伯人(26.6)、中国人(26.9),黑人最高(28.1),凸显了现行标准的局限性[11] - 腰围、腰臀比等新指标正受到学界关注,特别是在BMI≥23的南亚、东南亚和东亚人群中,但由于BMI简便易用,短期内仍需对其进行更精细的族群划分,这一研究进展或将推动肥胖诊断进入“精准化”时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