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研究所
icon
搜索文档
腾讯红杉押注,“港股数字人第一股”来了
AI研究所· 2025-11-14 19:04
刚刚过去的 10 月 底 ,港交所官网新增一则来自中国数字人赛道的上市申请 ——南京硅基智能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 下 简 称 "硅基智能")正式递表,拟登陆香港主板。 | [编纂]的[编纂]數目 | " | [编纂]股H股(視乎[编纂]行使與否而定) | | --- | --- | --- | | [编纂]數目 | :: | [編纂]股H股(可予[編纂]) | | [编纂]數目 | :: | 「編纂]股H股(可予[編纂]及視乎[編纂]行使與否而定) | | 最高[編纂] : | | 每股H股[編纂]港元,另加1.0%經紀佣金、0.0027% | | | | 證監會交易徴費、0.00015%會財局交易徵費及 | | | | 0.00565%聯交所交易費(須於申請時以港元繳 | | | | 足,多繳款項可予退還) | | 面值 | .. | 每股H股人民幣1.00元 | | 股份代號 : [編纂] | | | | 酸症具带 - r柜質 - | | | 图源:硅基智能招股书 2025 年 5 月,硅基智能完成 D 轮融资,嘉兴高新以 2 亿元入股,投后估值达 31.5 亿元。 这一动作不仅让 "港股数字人第一股 ...
17国开发者同台battle!讯飞这场AI大赛玩出新高度
AI研究所· 2025-11-10 17:41
写代码写到头秃?想来一场边跑边Debug的 " 灵感加速跑 " ?在讯飞AI开发者大赛上,这成了现实。 11月6日,2025科大讯飞AI开发者大赛在合肥收官。这场AI界的年度赛事不仅汇聚全球顶尖AI人才,更联 合"国民运动品牌"特步打造跨界创新玩法,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生态完善的同时,为开发者带来"脑力+体 力"双激活的全新体验,实现人才、技术、产业与人文关怀的深度共振。 全球智慧集结!17国开发者同台竞技 本届大赛的"国际范儿"十足!共吸引了 来自17个国家、737所高校的2730支大学生团队 同台竞技。众多优 秀团队凝聚中外前沿学术智慧,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落地应用,以创新思维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与此同时,创业团队与科技白领群体的参与质量持续提升。72道AI算法赛题的参赛者中,本科及以上学历 占比达 96%,博士学历占比4%,尽显赛事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在36道应用赛题的三甲团队中,68%拥 有国家认可的资质认证。这些团队凭借技术实力与市场洞察力,成为 AI 技术落地产业的核心力量。通过 汇集这些尖端人才和前沿企业,今年AI开发者大赛成功打通产业链路,与 36898支参赛开发者团队 共同推 动产业生态的发展。 ...
中国大模型行业2025全景解读:讯飞、字节、腾讯、阿里的差异化路径
AI研究所· 2025-11-06 14:30
行业核心观点 - 中国大模型行业正从“技术狂欢”转向“体系化较量”,竞争逻辑转变为生态构建、技术研发、行业赋能、商业变现和创新拓展的多维竞争[2] - 行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消费者、企业、设备、政府四个维度形成高效联动的飞轮效应,即CBDG四维生态新范式[2][11] - 头部企业的差异化路径显示,整合生态、深耕场景、平衡创新与安全是智能革命下半场的核心生存法则[2]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大模型市场规模达29416亿元,较2023年实现62%同比增长,预计2026年将突破700亿元[1][7] - 多模态大模型是增长主力,2024年规模达1563亿元,占整体市场的53%[7] - 数字人、游戏、广告商拍是多模态核心应用场景,增速分别为24%、13%、13%[7] 政策演进阶段 - 战略确立期:2017-2020年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起点,明确AI为国家战略[8] - 体系建构期:2020-2023年推动AI与制造、医疗、交通等行业融合,完善算力数据支撑体系[8] - 规范引领期:2023-2025年政策重心转向安全可信、自主可控,形成创新驱动、基础强化、场景牵引、安全治理四位一体格局[8] CBDG四维生态范式 消费者端 - C端是应用创新的试验场和反馈源,中国超10亿互联网用户为模型迭代提供海量数据[14] - 字节跳动豆包通过高频场景快速收集用户反馈,反哺模型优化,形成用户需求-功能迭代-数据沉淀闭环[14] - C端核心价值在于快速验证需求,为B端、D端应用提供需求模板,降低后续落地成本[14] 企业端 - B端是技术价值变现的主阵地,2024年中国央国企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318亿元[15] - 科大讯飞在中标项目数量和金额上实现双第一,市场份额居首位[15][16] - B端核心壁垒是行业Know-how+数据闭环,需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流程[16] 设备端 - D端是大模型触达物理世界的连接器,包括AI手机、机器人、AIPC、智能汽车等设备[17] - 科大讯飞已赋能超500家机器人企业,语音交互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和商用机器人领域市占率居前列[17] - D端关键价值在于数据闭环,设备采集的物理世界数据能优化大模型的现实理解能力[17] 政府端 - G端扮演政策引导者、标准制定者和关键用户三重角色[18] - 核心作用是降低行业风险,通过公共采购提供初始订单,通过安全标准避免技术滥用[18] 飞轮效应 - G端政策引导B端企业落地,B端开发行业解决方案服务C端和D端[19] - C端用户反馈和D端设备数据共同优化B端解决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反哺G端政务效率提升[19] 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 构建五大维度评价体系:生态构建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各占25%,行业赋能能力、商业变现能力各占20%,创新拓展能力占10%[21] - 形成双核心+双落地+一潜力结构,重点关注生态活性、实用性能、流程重构等指标[21][23][26] 竞争格局与玩家分类 - 市场参与者分为五类:互联网/科技巨头、模型技术新贵、垂直领域深耕者、AI 10转型者、科研机构[31] - 第一梯队代表企业包括科大讯飞、字节跳动、阿里、百度、腾讯,拥有全栈布局优势[32] - 科大讯飞以星火大模型+开放平台+政企渠道为核心,B/G端优势稳固[33] - 字节跳动用抖音、今日头条流量反哺豆包,自建算力中心提升全栈能力[34] - 阿里以夸克为C端入口,通义大模型为技术底座,魔搭社区为开发者生态[36] 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趋势 - 从多模态认知到具身智能,多模态融合从信息整合转向世界建模[46] - 智能体化演进,模型从被动响应转向自主协同,多Agent系统将成为主流[46] - 具身智能突破,大模型与机器人、传感系统深度融合实现认知-决策-行动闭环[46] 产业趋势 - 价值链向下游转移,竞争重心从模型层转向应用层,解决方案和服务成为主要利润来源[47] - 生态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做通用模型和基础框架,中小企业做行业定制和轻量化部署[47] - 应用纵深拓展,在制造、能源、教育等行业形成大模型+工业软件等固定模式[47] 治理趋势 - 安全可信内化,建立数据溯源-模型审计-应用监控体系[48] - 中国路径成熟,形成发展-规范-安全三元统一的治理模式[48] - 国际竞合加强,中国推动政策引导-企业实践-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走向全球[48]
从上海、杭州到合肥,城市为啥非要办“自己的大会”?
AI研究所· 2025-11-02 19:03
文章核心观点 - 城市通过举办大型科技会议(如WAIC、云栖大会、1024开发者节)可有效撬动发展杠杆,实现资源聚集、人才引进和品牌塑造 [7][33][34] - 合肥正借助2025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打造“制造+AI”的城市新标签,寻求产业突破和城市竞争力提升 [18][19][33] - 专业大会不仅是行业交流平台,更是连接企业、开发者和市民的“机会窗口”,能带来直接订单、技术合作和产业生态建设等长期红利 [21][22][34] 城市举办科技大会的实在好处 - **资源磁石效应**:大会能高效整合技术、资金和订单资源,例如上海WAIC2025年签约32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50亿元,杭州云栖大会助力早期机器人公司成长为行业头部 [8][9] - **人才引进平台**:大会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创业支持平台吸引人才,如WAIC联动清华北大等高校,合肥1024大会为学生创业团队和青少年提供展示舞台 [11][12][13] - **城市品牌塑造**:大会帮助城市形成特色名片,如上海借WAIC成为“模力之都”,杭州云栖大会强化数字经济形象,合肥则通过组合拳打造“制造+AI”新标签 [16][17][18][19] 合肥1024开发者节的具体亮点与模式 - **开发者价值**:展会提供专属对接空间,帮助开发者直接对接合肥本地制造及家电企业需求,解决技术应用和合作难题,效率远超自行寻找客户 [23][24][25] - **市民参与体验**:展会设计贴近生活,普通市民可体验智能语音助手、AI教育工具等应用,并通过案例展示理解AI如何赋能产业与生活,提升科技氛围感知 [26][28] - **企业合作机遇**:企业代表可在展会高效寻找技术伙伴与行业趋势,例如合肥家电企业能为智能音箱升级功能直接对接相关技术开发者,避免全国奔波 [30][31] - **生态规模支撑**:截至2025年10月31日,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872项AI产品及能力,聚集超过960万开发者团队,总应用数超过368.4万,链接超千万生态伙伴 [15] 大会对城市发展的长期价值 - 大会的核心价值在于会后的长期红利,包括潜在的企业签约落地、开发者留驻创业以及城市AI实用形象的广泛传播 [33][34][36] - 成功的城市大会模式强调与城市需求深度绑定,使参会各方(企业、开发者、市民)都能找到自身“看点”与机会,实现城市与大会的共生发展 [21][22]
市值近百亿,讯飞、腾讯押注的机器人公司上市了
AI研究所· 2025-10-24 22:03
上市里程碑与市场表现 - 云迹科技于2025年10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2670 HK,开盘股价达1428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937%,对应市值达9813亿港元 [1] - 此次上市被视为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融资历程与股东结构 - 公司自2014年成立至上市前共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12亿元人民币 [5] - 融资历程关键节点:2014年获天使轮投资;2017年获腾讯投资等A+轮数千万美元融资;2020年疫情推动无接触服务需求,完成B轮系列融资;2021年为融资大年,完成C轮5亿元和D轮58亿元融资,D轮后估值突破408亿元人民币 [6][7][8][9] - 上市前股东阵容豪华:腾讯持股909%,阿里巴巴持股294%,联想基金持股422%,启明创投持股539%,沸点资本以107%持股为第一大外部股东,科大讯飞通过关联公司持股957% [9] 财务表现与业务增长 - 营收表现: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245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2023年大幅增长686%;2025年前5个月收入088亿元,同比增长189% [12][13] - 盈利状况: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三年累计亏损815亿元;2025年前5个月亏损118亿元,同比扩大40% [13] - 业务增长驱动:2024年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酒店场景需求回暖及AI数字系统业务取得突破 [13] 核心商业模式与竞争壁垒 - 公司成功关键在于聚焦酒店这一细分赛道,该场景具有需求明确、标准化程度高、付费能力强及人力成本高的特点 [15] - 2020年疫情催化无接触服务需求,当年合作酒店突破1300家;至2024年底,机器人已进驻全球34万家酒店及150多家医院,单日高峰运行机器人数量超36万台,2024年全年完成服务超5亿次 [8][16] - 市场地位稳固:按2023年机器人出货量计,在中国酒店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达139%,排名行业第一;2024年在国内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收入占比63%,超过第二名至第五名份额总和 [20] - 核心竞争力在于"硬件 + 软件 + 服务"一体化能力,机器人具备自主导航、叫梯避障、客户交互等功能,并通过AIoT解决方案与酒店现有系统打通 [7][21] 业务风险与多元化拓展 - 业务高度依赖酒店场景,2023年该场景收入占比高达951%,2024年虽降至83%,但非酒店场景收入占比仍不足17% [21] - 为破解单一赛道依赖,公司正加速拓展医院、商业楼宇、工厂等场景,2024年非酒店场景新增合约163份,同比增长791%,但尚未形成能挑大梁的第二增长曲线 [21] 战略投资者科大讯飞的生态布局 - 科大讯飞作为早期投资方及长期股东,对云迹的持续加持是其机器人产业布局的重要一步,投资逻辑在于技术互补和场景协同 [22][23] - 科大讯飞通过"自主研发 + 战略投资"模式构建机器人生态:工业领域投资优必选、与比亚迪合作;消费领域入股灵童机器人;技术层面与宇树科技合作开发"机器人超脑平台" [25][26] - 该布局契合政策导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培育产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批量生产,预计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 [27] 行业启示与未来展望 - 云迹上市证明在技术密集型机器人行业,聚焦"小而美"的细分市场能更快跑通商业化 [29] - 科大讯飞试图通过云迹等被投企业的场景验证,形成技术输出-场景落地-数据反馈-技术迭代的循环 [27] - 行业竞争刚进入白热化阶段,公司后续需破解盈利难题并成功拓展新场景 [29]
张一鸣罕见现身上海,释放哪些信号?
AI研究所· 2025-10-17 18:32
文章核心观点 - 张一鸣卸任后首次国内公开露面,聚焦于通过发起非营利机构“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进行AI人才培养,该项目由其个人全额出资,与字节跳动无资金及业务关联[1][4][6] - 此举被视为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回应,标志着AI人才竞争从“挖成熟专家”转向“培养潜力新人”的源头布局阶段[14][15] - 该项目采用“学术自由+产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并代表了民营资本参与科技公益的新方式[16][17][18] AI人才培养的长期计划 - 项目由张一鸣与上海交大ACM班创办人俞勇教授联合发起,借鉴美国欧林工学院“小而精”的理念,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全周期支持”模式[7][11] - 机构定位为非营利性质,研究员毕业后可自主选择就业、创业或深造,不附加任何约束条件[12] - 合作可追溯至2016年,张一鸣因发现字节跳动核心算法岗位员工多来自上海交大ACM班而开始关注并资助AI教育领域[10] 信号与影响 - 信号一:行业人才竞争方向转变,从高薪争夺成熟专家转向挖掘和培育16-18岁青少年潜力群体[15] - 信号二:技术创新模式转向搭建“第三类平台”,结合学术研究的自由度和产业实践的视角[16] - 信号三:民营资本参与科技公益的方式更新,注重“深度介入+长期陪伴”,为行业提供新参考[17][18] - 项目与上海城市科创战略高度契合,获得地方政府支持,长期看有望强化上海在全国AI产业中的引领地位[20] - 参考上海交大ACM班历史成果,其毕业生主导的企业总估值突破千亿元,预示知春创新中心未来可能为AI产业孵化更多创新力量[7][19]
3999美元入手“本地OpenAI”,这台「个人超算」可能“改变一切”
AI研究所· 2025-10-16 18:03
产品发布与核心意义 - 英伟达DGX Spark个人AI超级计算机于10月15日正式开售,起步价3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1] - 该产品将传统数据中心级超算的核心能力压缩至普通桌面设备尺寸,实现“个人拥有AI算力枢纽”[4] - 产品形态为迷你主机,继承了英伟达数据中心级的DGX架构,将整面墙的算力塞进手掌大小的设备[6] 产品性能与技术规格 - 系统搭载NVIDIA GB10 Grace Blackwell超级芯片、NVIDIA ConnectX®-7 200Gb/s网卡及NVIDIA NVLink™-C2C技术,提供最高1 PFLOP AI性能[9] - 带宽是第五代PCIe的5倍,配备128GB CPU-GPU一致性内存,可在本地运行最高2000亿参数的AI模型推理以及对700亿参数的模型进行微调[9] - 系统功耗为240瓦,尺寸为150毫米 x 150毫米 x 50.5毫米,重量为1.2公斤[11] 历史对比与行业影响 - 与2016年交付的DGX-1相比,DGX Spark售价从12.9万美元降至3999美元,性能从170 TFLOPS提升至1 PFLOP,尺寸和重量大幅减小[10][11] - 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等厂商纷纷推出类似系统,将千万亿次级AI性能带到用户桌面,推动“个人超算”走向更广泛的开发者群体[9] - 该产品使以前需要团队协作、耗费数十万元算力成本的项目,现在一个人、一台机器就能启动,可能真正推开“AI民主化”的大门[9][12] 市场定位与应用场景 - DGX Spark是专为AI开发者打造的生产力工具,旨在让开发者摆脱云端依赖,自由测试模型、迭代算法,尤其适合中小团队和个人开发者[12] - 产品使开发者能在本地创建AI智能体和运行高级软件堆栈,让初创公司和小团队也能低成本、高灵活地开展大模型研发[9][12] 性能争议与行业观点 - 有专家质疑其宣传的1 PFLOP算力是在FP4精度下,若换成FP16精度,性能可能接近消费级显卡RTX 5070或Intel Arc B580[12] - 友商Tiny Corp直接批评该产品,称其3000多美元的售价是“纯纯的诈骗”,不如购买游戏电脑[13]
芜湖算力“突围”,如何改写安徽AI产业机遇?
AI研究所· 2025-10-11 19:33
文章核心观点 - 安徽芜湖通过“中华数岛”大型智算中心集群建设,正从传统产业重镇转型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智能算力与AI产业新标杆 [1][2][20] - 芜湖的转型依托其低空经济和汽车产业的雄厚基础,形成了产业需求与算力供给的良性循环 [4][10][18] - “中华数岛”项目将改变安徽省的算力格局,并通过“龙头带动+本地配套”模式,协同带动AI硬件制造、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产业链发展 [12][13][16] 算力地标背后:芜湖的产业硬实力支撑 - 芜湖在低空经济领域具有领先地位,集聚产业链企业近200家,2024年低空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同比增长15.95% [4][5][6] - 当地企业累计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地方行业标准540项,攻克30项“卡脖子”技术,并培育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 低空装备已打开国际市场,例如获得阿联酋公司10亿美元采购350架E20 eVTOL的订单,其智造基地将成为全球重要低空装备生产中心 [9] - 以奇瑞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为算力发展提供需求基础,智能汽车对车载计算、自动驾驶训练的需求与智算中心低时延特性相匹配 [10] - 已有15家企业在芜湖建设大型数据中心,总投资额达2700亿元,汇聚华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领军企业 [11] - 规划到2027年芜湖集群智算规模达45000P,未来5年数据中心及关联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 [11] 安徽AI产业的机遇窗口 - “中华数岛”的建设使芜湖与和林格尔、贵阳等共同构成国家智能算力核心网络,安徽将形成算力盈余格局 [13] - 安徽省明确芜湖的统筹调度平台为省级唯一平台,实现通算、智算、超算、量算的全域统筹,并已与国家平台对接 [13][16] - 算力基础设施带动服务器、存储设备、光模块、制冷设备等硬件配套产业集聚,为本土企业提供机会 [16] - 算力平台已为汽车、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生产解决方案,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预测设备故障 [16] - 算力覆盖扩大将推动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城市治理场景落地,芜湖有望成为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标杆 [17] - “算力+低空经济”融合展现潜力,eVTOL运营所需的空域管理、路径规划等依赖强大智算能力支撑 [17][18]
英伟达押注的量子计算,合肥“遥遥领先”
AI研究所· 2025-09-30 18:33
本源量子IPO事件 - 中国首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于2024年9月正式启动IPO进程,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1][2] - 公司2017年成立于合肥高新区,技术源自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正携自主研发的"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冲击科创板[3] - 本源量子是合肥第三家启动IPO的量子科技企业,前两家为国盾量子和国仪量子[3] 全球量子计算产业动态 - 英伟达旗下NVentures在一周内连续投资三家量子计算企业:参与离子阱路线Quantinuum近6亿美元融资(估值达100亿美元)、加持中性原子路线QuEra的B轮融资、跟投光量子路线PsiQuantum的10亿美元E轮融资(估值升至70亿美元)[6] - 英伟达采取全技术路线押注策略,Quantinuum的离子阱技术以高保真度见长,QuEra的中性原子计算机可作为高性能计算加速器,PsiQuantum的光量子路线具备抗干扰与可扩展性优势[6] - 英伟达已搭建量子产业基础设施,2024年11月推出CUDA-Q平台实现AI超算与量子处理器协同,2025年6月宣布将CUDA-Q集成至GraceBlackwell200芯片[9] - 2024年全球量子领域融资额突破50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3倍[12] 量子计算商业化进展 - 本源量子的"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已实现多场景落地:2024年10月完成全球最大规模量子流体动力学仿真,2025年初接入金融量子云平台,2025年5月推出药物研发三大应用[10] - 量子计算商业化正从单点突破走向规模化应用,金融机构开始用量子算法优化风险模型,生物医药企业通过量子模拟缩短新药研发周期[12] - "本源悟空"自2024年1月上线以来,已为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完成50万个量子任务,全球访问量突破2900万次[20] 合肥量子产业集群优势 - 合肥集聚全国一半量子领域顶尖人才,拥有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等24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 - 沿合肥高新区"量子大道"云飞路已聚集71家量子企业,涵盖芯片、测控、软件、应用全链条,数量居全国首位[18] -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本源量子量子测控一体机所需核心元器件80%可在合肥本地采购,"本源悟空"上线后本地金融机构率先接入测试形成研发-验证-迭代闭环[18] - 合肥出台《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明确打造量子科技与产业双高地,设立百亿级量子产业基金并提供最高5000万元研发补贴[19] - 中国电信安徽公司推出"量子+通话""量子+云"等20余项产品,覆盖10多个行业[20]
单日暴涨 3000 亿!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官宣3800 亿押注AI
AI研究所· 2025-09-26 18:3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提出"超级人工智能"战略宣言,引发公司股价显著上涨,市值达到3.28万亿港元[1][2][3] - 云栖大会具备双重属性,既是阿里展示战略转型与第二增长曲线的核心窗口,也是推动杭州城市产业升级的引擎[9][10] - 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并披露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的全链路合作,彰显其在全球AI竞赛中的野心与开放姿态[30][35][41] 云栖大会的阿里使命与杭州价值 对阿里的战略意义 - 云栖大会是阿里战略锚点的公开校准平台,吴泳铭首次明确将"超级人工智能"定为终极目标,并提出三阶段路线图,终结了市场对阿里AI战略模糊的质疑[12] - 大会披露阿里云收入增速攀升至26%,创三年新高,AI相关收入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占外部商业化收入比例超20%[13] - 阿里云在中国AI云市场份额达35.8%,超过第二至第四名总和,在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中的渗透率位列第一[14] - 阿里推出"AI创客营"全球计划,提供最高12万美元云资源代金券及20亿免费模型Tokens,并与英伟达达成合作,已有超20万开发者通过阿里云百炼平台开发80多万个Agent[15] 对杭州的产业价值 - 本届云栖大会展区规模达4万平方米,汇聚500余家参展企业,亮相展品超3500款,具身智能企业首次集中亮相[20] - 云栖小镇周边已培育出1200余家科技企业,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升至28%,较大会创办初期增长11个百分点[20] - 杭州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突破3900亿元,规上企业超700家,投向AI的产业基金规模达1000亿元[24] - 阿里云在全球29个地域设有90个可用区,大会期间宣布在巴西、法国、荷兰新建节点,扩建五国数据中心,将杭州与全球AI算力网络相连[23][26] 阿里的AI大动作与关键信号 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 - 阿里将AI发展划分为三阶段:已完成的"智能涌现"、当前的"自主行动"以及未来的"自我迭代"终极阶段[31][32] - 公司宣布推进三年3800亿元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此规模远超行业平均水平[35] - 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已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新建8个数据中心,AI算力一年增长超5倍[35] 技术合作与生态建设 - 与英伟达深度绑定,聚焦Physical AI赛道,合作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生成、机器人强化学习等全链路,将具身智能应用开发周期缩短50%[41] - 宣布新一轮全球基础设施扩建计划,在巴西、法国和荷兰首次设立云计算地域节点,并扩建墨西哥、日本等五国数据中心[42] - 全球AI行业投资总额已超4000亿美元,未来5年全球AI累计投入将超4万亿美元[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