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13个精算师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15家再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排行:中再寿、中再财携手进前二!
13个精算师· 2025-06-25 13:37
再保险行业经营业绩 - 2024年再保险行业分保费收入2264亿元,同比下降2.6%[2][11] - 2024年行业净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37.2%,总投资收益113亿元,同比增长16.9%[4][12] - 行业净资产规模1063.5亿元,同比增长11.2%,投资资产规模3804.7亿元,同比增长8.0%[13] 再保险行业盈利能力 - 2024年行业ROE为5.4%,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但低于寿险(18.7%)和财险(8%)[5][16] - 行业总投资收益率3.1%,与财险持平但低于寿险(3.5%),综合投资收益率5.6%,高于财险(5.5%)但低于寿险(7.5%)[17][18] 再保险行业风险结构 - 最低资本中保费及准备金风险占比最高(27%),其次是交易对手违约风险(20%)和损失发生风险(11%)[7][22] - 财险业务占再保险业务2/3,导致保费及准备金风险成为首要风险[23] - 国际再保险分散导致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占比高[24] 再保险公司排名 - 分保费收入前三:中再寿险(642.7亿元)、中再产险(458.5亿元)、中农再保险(275.2亿元)[27] - 净利润前三:中再产险(15.4亿元)、中再寿险(14.0亿元)、慕尼黑再保险(5.9亿元)[28] - ROE前三:美国再保险(21.9%)、德国通用再保险(14.2%)、慕尼黑再保险(11.6%)[29] - 综合投资收益率前三:中再寿险(6.6%)、汉诺威再保险(5.8%)、中再产险(5.6%)[31]
银行渠道的过去和未来(三):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产品的讨论
13个精算师· 2025-06-24 17:55
银保渠道发展历程 - 中国银行保险从1996年开始起步,银保产品以趸交为主,2007年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超过其他渠道总和 [1] - 2013-2016年银保总保费占寿险行业规模保费50%,近年降至30%左右 [1] - 最近三年银保期交保费逐步赶超个险渠道,重要性显著提升 [1] 增额终身寿产品分析 - 通过四个虚拟5年交产品(A-D)对比显示:附加费用率从15%降至1%时,7年末现金价值从99,617元升至117,460元,新业务价值率从45%降至1%(5%投资收益率假设)[4] - 激进公司产品附加费用率约1%,总销售费用超50%,在5%收益率假设下新业务价值可能为负 [6] - 产品D存在长险短做风险,若100亿保费100%退保将导致65亿会计亏损,60%退保率对应40亿损失 [6] 定价利率对比 - 3.5%定价产品:20年交30万保费两代60年领取,终了现价600万,IRR达3.41% [9] - 3.0%定价产品:同类条件下领取总金额较3.5%产品下降33%(从2,400万降至1,500万)[12] - 2.0%定价产品:领取总金额仅为3.5%产品的50%,IRR降至1.81%-2.22% [12] 新业务价值动态 - 报行合一前:5年交产品D在5%收益率下仍有4%新业务价值率,产品C为15% [13] - 报行合一后:3年交3.0%定价产品NBV率达34%(5%收益率),较改革前提升14个百分点 [14] - 投资收益率每下降0.5%,NBV线性递减,2026年2.0%定价产品在3.0%收益率下NBV率将降至14% [14] 产品结构演变 - 报行合一后银保产品平均附加费用率统一为7%,期交总保费标准设为15万元(趸交15万/3年交5万/5年交3万)[21] - 偿二代二期规则下,50岁女性投保3.5%定价产品,5年交NBV/APE达44%,10年交达67% [22] - 3.0%定价产品在4.5%收益率假设下,10年交NBV/APE为61%,较3.5%产品低6个百分点 [27] 最低现价保证机制 - 增额寿现价采用定价利率贴现(传统险为定价利率+2%),需计算CVG=max[0,CV-(MC+Res)] [48] - 额外要求资本ARC=max[0,MC+CVG-0.9×DPL],交费期后ARC=CV-EVt(EVt=Res+0.9×DPL)[50][52]
又到一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披露期,理性看待红利实现率,做财富增长的长跑者!
13个精算师· 2025-06-23 11:24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国家监管总局要求人身险公司坚持长期主义,将资产负债管理贯穿全流程,分红水平需与实际投资收益匹配[1] - 2020年6月起监管规定分红险演示红利仅含利差且分配比例统一为70%,2024年10月后要求差异化设定演示利率以引导客户预期[3] - 2024年监管新规要求设立不足3年的分红险账户或评级1-3级的公司,若分红水平超过行业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需额外论证合理性[17] 红利实现率分析 - 红利实现率反映保户实际获得红利与演示的兑现情况,2023年起保司需官网披露该指标[1] - 销售演示利率和预定利率显著影响实现率:演示利率越低(如当前主流3.5%)、预定利率越低(如2.0%),同一客户收益率下实现率越高[5][6] - 部分公司可能通过透支特储账户短期提高实现率,但长期或引发经营风险[7] - 国寿、平安、人保寿典型产品2019-2024年实现率显示:2023年前普遍超100%,2024年骤降至36%(国寿/人保)或50%(平安)[11] 客户收益率测算 - 客户收益率=实际红利率+预定利率,其中实际红利率=(演示利率-预定利率)×分配比例×实现率[13] - 2024年销售保单客户收益率约3.0%-3.2%(如国寿福禄满堂3.0%),仍高于同期10年期国债(2.24%)及银行理财(2022-2023年加权收益2.5%)[15][16] - 2025年新保单演示利率降至3.5%,平安御享金越终身寿险客户收益率达3.05%(实现率100%)[13] 长期经营能力评估 - 分红险需跨越经济周期评估,国寿/平安/人保披露10+年实现率数据,长期表现优于单一年份波动[9] - 公司分红实力核心取决于:长期投资收益率(如穿越周期的稳定回报)、偿付能力(BB级以上)、整体经营稳健性(避免利差益无法弥补费差损)[19][20] - 分红特别储备机制要求实际收益与分红差异转入储备账户,强化长期可持续性[19]
监管要求分红水平不得“内卷”;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平安斥资6.05亿完成核心人员持股计划|13精周报
13个精算师· 2025-06-21 10:30
监管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分红险监管意见,要求审慎确定分红水平,避免"内卷式"竞争,六种情形需论证分红合理性[7][8]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出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集聚,深化航运保险和再保险创新[9][11] - 中国再保险集团被认定为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10] -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突破3.7万亿,近三年累计收益率达7.46%[12] -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友邦人寿等外资机构获批筹建资管公司[19][18] 公司动态 - 平安系持续增持银行股:平安人寿增持邮储银行2279.7万股(1.2亿港元),中国平安增持邮储银行H股7642.49万港元,持股比例均升至12.07%[25][26] - 中邮保险、中华人寿分别获批增资至326.43亿和41亿,资本实力增强[29][30] - 中国平安完成2025年核心人员持股计划,购股1138万股,金额6.05亿,均价53.19元/股[31] - 泰康保险向华中科技大学捐赠1亿,支持医工交叉学科建设[37] - 水滴公司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6.58亿,增速放缓至8.4%[38] 行业趋势 - 香港保险高收益产品(7%预期收益)吸引内地客户抢购,新规将于7月实施[56] - 分红险占比提升:年内新推寿险产品中分红险占37%,同比增9个百分点[58] - 13家中国保险资管机构入选全球500强,国寿资管(第29名)、平安资管(第33名)进入前50[59] - 超90%保险资管产品收益为正,权益类产品近半年最高回报超26%[62] - 医保改革加速,300个统筹地区实现即时结算,商保与医保衔接试点推进[60][61] 产品创新 - 国寿推出首款10年保证续保医疗险,覆盖重大疾病医疗和院外特药[68] - 蚂蚁保"好医保"升级,新增470家三甲医院特需部和1500种先进药械保障[69] - 平安人寿推出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全家保",覆盖五大风险场景[70] - 众安保险将国内首款干细胞治疗药物纳入赔付范围,最高赔付100%[71][72] - 人保财险开出内贸险共保体首单,提供3000万应收账款风险保障[73] 人事变动 - 金融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李有祥拟任中国农业再保险董事长[39] - 中国平安任命80后高管徐菁为首席合规官,系曼彻斯特大学法学硕士[49] - 多家中小保险资管公司换帅:中信保诚资管临时负责人陈征宇、合众资产总经理徐永伟等履新[53] - 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获批两名日籍副总经理岩渕康二和太田贵之[45][46]
近23年寿险行业险类结构变迁盘点:分红险已经在筑底阶段,未来或许应该爆发!泰康分红险已经拔得头筹!
13个精算师· 2025-06-20 16:35
寿险行业规模与结构 - 截止2024年底寿险行业规模保费4.6万亿元,其中原保费收入4.0万亿元(占比87.1%),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5787亿元(占比12.6%),投连险独立帐户新增交费168亿元 [1][12][14] - 2023年度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3.5万亿元,结构为:普通寿险2.0万亿元(57.1%)、分红保险7142亿元(20.5%)、健康险7208亿元(20.7%)、意外险449亿元、万能险97亿元、投连险4亿元 [3][16][19] - 原保费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65.3%提升至2024年的87.1%,万能险占比从31%下降至12.6% [14] - 分红险占比从2005年的60%持续下降至2023年20.5%,创历史次新低 [6][19] 险种结构变迁特征 - 普通寿险占比从2008年11.5%波动上升至2023年57.1%创历史新高 [17] - 健康险占比从2001年3.7%持续提升至2020年22.9%,2023年回落至20.7% [19] - 万能险规模从2016年1.1万亿元缩减至2024年5787亿元 [14][16] - 新单保费收入2023年1.3万亿元,占保费收入比例38.2%处于历史低位 [25] 头部公司产品结构差异 - 国寿/平安寿/太平的普通寿险占比最高(66.9%/58.4%/57.5%)[9][28] - 泰康分红险占比61.1%显著高于行业,且长期维持60%以上 [9][26][28] - 人保寿险普通寿险和分红险占比均衡(42.9%/40.3%)[9][28] - 友邦健康险占比42.4%为第一大险种 [9][28]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向"低保底+高浮动"分红险转型应对利差损 [8][21] - 2023-2024年可能是分红险占比筑底关键时点,未来有望逐步回升 [9][20] - 转型面临消费者认知、销售渠道、产品设计等挑战 [8][21]
【保险学术前沿】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25年第1-2期目录与摘要
13个精算师· 2025-06-19 17:33
期刊核心观点 -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是风险与保险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2022-2023年影响因子为4.7,JCR分区为Q1,专注于不确定性下的风险承担行为和决策分析 [2] - 期刊涵盖决策理论和不确定性经济学、风险与公共政策、行为实证分析等主题,每期发表约4篇文章 [2] - 本期研究揭示了人们在风险决策中普遍存在对自身风险承担水平不满意的现象,约50%参与者对总体生活风险水平不满意 [13][14] - 产品差异化在消费者信息充分时提升社会福利,但在消费者存在认知误差时可能降低福利,差异化的影响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收益的高估或低估 [15][16][17] - 识别了四种动态决策者类型:坚定型、近视型、老练型和期望效用型,其中期望效用型决策者解决不确定性耗时最长 [20][21][22] 决策理论与假设检验 - 决策解读需要大量辅助假设,理论越一般化所需假设越多,但很少研究测试这些假设 [7][8] - 提出三种评估辅助假设的方法:直接评估、系统操纵和档案分析 [7][9] - 启发式与偏差研究通常不测试辅助假设,而是假设读者认同任务解释方式 [7][8] - 将理论应用于自然发生的任务需要额外辅助假设,建议对共享和有争议假设进行松散协调评估 [9] 风险偏好与满意度 - 大多数人生活中对自身风险承担不满意,主要表现为认为风险承担不足而非过度 [13] - 对风险承担的不满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内部因素(如情绪)比外部因素影响更大 [14] - 实验显示人们风险厌恶但偏好模糊,在模糊情况下对不确定收益评估比复合风险更乐观 [30][31] - 风险厌恶与模糊厌恶呈正相关,60%选择符合期望效用理论,40%符合"天真型"启发式 [31] 产品差异化与消费者行为 - 大数据和AI推动产品差异化增加,但消费者认知误差可能导致福利损失 [16][17] - 当消费者高估产品收益时,产品差异化可能造成重大福利损失 [17] - 卖方有动机操纵消费者认知,政策制定需考虑大数据和AI驱动的差异化影响 [18] 动态决策行为 - 期望效用型决策者解决不确定性耗时最长,显示动态一致性与深思熟虑过程相关 [22] - 货币激励显著影响决策时间,无激励组决策时间更短 [22] - 概率差距大小可预测不确定性厌恶者的感知,差距越大决策时间越短 [22] 决策辅助工具 - 认知卸载工具降低风险厌恶程度并改善信念更新,但未减少非理性行为 [24][25] - 外部工具使用率低,对改善风险决策效果有限 [25] - 工具使选择计算更简单但需自愿使用,对决策质量提升作用有限 [25] 实验发现 - 跨期选择中标准模型常预测违反一阶时间占优的偏好,需模型修正 [27][28] - 通过行为而非主观报告测量过度自信,发现仅特定反馈条件下存在整体过度自信 [33][34] - 法律系统中的"噪声"表现为无正当理由的变异性,导致不可预测和不公平结果 [10][11][12]
顺应医疗改革潮流,人保健康旗下两款百万医疗险迎来重磅升级
13个精算师· 2025-06-19 16:36
医疗改革与商业健康险发展 - 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实施DRG/DIP新规,医疗费用整体下降趋势下,商业医疗险作为基本医保补充迎来新机遇,百万医疗险前景广阔[1] - 2024年我国医疗支出结构:医保支出2.97万亿元、个人支出2.6万亿元、商业健康险赔付仅3000亿元(占比5%),显示商业医疗险存在巨大发展潜力[3] - 2024年商业健康险保费规模达9773亿元,其中医疗险超4000亿元,百万医疗险占比约20%,主要覆盖住院费用报销且购买者多为医保参保人群[3] 百万医疗险产品升级 - 人保健康升级"好医保·长期医疗"系列产品,旗舰版2025新增外购药械责任保障住院期间院外购药需求[8] - 旗舰版2025特定药械清单从199种特药+3种CAR-T抗癌针扩展至1500余种先进药械(含944种进口药、353种原研药、68种器械及大湾区/博鳌乐城特药)[9] - 保障范围扩展至340家公立医院国际特需部+121家私立医院,质子重离子诊疗中心从1家增至10家,投保年龄上限从55岁提至60岁[12][16] - 新增家庭医生服务形成11项健康管理体系,强化慢性病和老年群体保障[17] 中老年医疗险市场布局 - 针对60岁以上人群(2024年达3.1亿人占22%)及慢性病患者(75%患病率),升级"好医保·中老年长期医疗(2025版)"提供20年保证续保[17][20] - 产品同步增加外购药械责任和先进医疗资源覆盖,填补高龄人群保障缺口[20] 公司经营与行业地位 - 人保健康2024年原保费收入487亿元(+7.7%),互联网客户达7600万人,覆盖全国31省333地市[24] - 2025Q1保费收入281亿元(寿险业第11)、净利润24.3亿元(+134.5%),专业健康险公司中规模利润双领先[24] - 2024年总赔款245亿元(人身险业第3)、医疗赔付3188万件(行业第1),签约161家三甲医院及4675家一站式理赔机构[25]
金融监管总局:批筹2家保险机构,涉及友邦、同方全球!李云泽局长提养老金融“大有可为”...
13个精算师· 2025-06-18 23:31
金融监管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5陆家嘴论坛强调养老金融与财富管理发展机遇[1][2][8] - 监管层连续6年通过陆家嘴论坛释放政策信号 2019-2025年原银保监会主席和现任局长累计出席6次[6] - 2024年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 明确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6] 保险资管行业 - 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友邦人寿、同方全球人寿筹建保险资管公司 外资机构增至5家[1][12][20] - 国内现有34家保险资管公司 按股东背景可分为保险集团系(13家)、寿险系(17家)和财险系(2家)[18][19] - 2023年保险资管规模达30万亿元 同比增长23% 受托管理资产年均增速8%[37][31] 财富管理市场 -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 家庭现金储蓄占比超50% 远高于OECD国家33%的平均水平[31][32] - 过去5年信托、理财、保险资管规模年均增长8% 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31] - 2024年保险业财务投资收益率达3.43% 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权益投资侧重高股息标的[40] 养老金融发展 -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5% 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 银发经济规模预计达30万亿元[46][47]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45个账户结算利率超3% 占比83% 其中9个账户超3.5%[52] -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推广 监管鼓励外资参与商业养老保险试点[49][50]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 金融监管总局出台行动方案支持上海打造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57][59] - 优先落地外资项目 友邦等外资资管公司落户上海体现政策导向[58] - 重点发展再保险和航运保险 探索跨境银团贷款等创新业务[60]
2024年寿险公司重疾理赔报告:总赔付超693亿,最大赔案521万,新华、中英、招商的7大赔案超300万!
13个精算师· 2025-06-17 20:54
重疾理赔总体情况 - 2024年64家寿险公司重疾理赔总额达693亿元,理赔金额和案均赔款实现双增长[1] - 行业重疾案均赔款从2023年的6.9万元提升至8.24万元,同比增长19%[16] - 平安寿险以207亿元重疾理赔金额居首,太保寿险101亿元次之,新华保险和泰康人寿均超40亿元[2][9] 高额赔案分析 - 7起重大赔案金额超300万元,最高单笔赔付达521万元(平安寿险)[17][22] - 35家险企出现百万级以上重疾赔案,其中5家公司赔付超300万[22] - 大额赔案共性特征:多张保单叠加投保(中英人寿、新华保险案例)、男性投保人占比高[26][27][28] 疾病与人群特征 - 恶性肿瘤占重疾理赔71.8%(31家公司数据),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为高发类型[46][54][57] - 40-60岁为理赔高发年龄段,占比超55%,其中41-50岁占比最高[43] - 女性理赔占比达58%,且发病年龄早于男性(55岁前发病率更高)[65][66][74] 产品与市场表现 - 80%险企案均赔款低于20万元,仅友邦、信泰等公司30万元以上赔案占比超20%[81][83] - "平安福"产品7年累计赔付超500亿元,2024年单笔最高赔付521万元[24] - 重疾险与医疗险互补性显著,46%的赔付源于重疾险,26.4%来自医疗险[9][10] 行业发展趋势 - 48家险企重疾理赔金额同比增长16%,反映健康保障需求持续提升[15] - 7家险企出现100岁以上被保险人赔付案例,最高年龄达113岁(国联人寿)[35][36] - 行业呈现"三高一低"特征:发病率高、治愈率高、费用高、发病年龄走低[97]
可简化!可延期!财政部发文:非上市险企执行“新准则”,可进行四方面简化,自2026年1月1日起执行,若有困难可申请延期...
13个精算师· 2025-06-12 21:25
财政部发文 明确进一步贯彻落实 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 的相关规定 ①所有保险公司 2026年全部执行新准则 确有困难可申请暂缓执行 ②非上市保险公司 可以简化执行新准则 从而降低公司实施复杂度和成本 ③四方面简化执行准则 保险合同分组和确认、计量、列报 1 财政部发文 确有困难可申请暂缓执行新准则 非上市险企执行,可简化四方面 1. 财政部发文:明年所有险企执行新准则,确有困难可申请暂缓... 自2023年,上市保险公司执行新准则以来,业内人士对于新准则下,保险公司净资产和 净利润的变化已经有所了解。 根据财政部下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要求,自2 0 2 6年1月1日起, 包括上市险企和非上市险企在内,所有保险公司都要执行新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陆续有不少寿险公司,已经提前执行新准则. . . 对此," 13精"也进行过统计,截止2025年一季度,执行新准则的寿险公司,已经达到 2 7家! 详见《 75家寿险公司近三年投资收益率:6家超5%,2 8家超4% 》。 虽 然 , 各家 非 上市 险 企 已 经 在为明 年执行 新 准 则, 进 行 系 统 、 人 员 等 一 系 列 准 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