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精算师
搜索文档
2025上半年度上市财险七强双轮驱动参数拆解:产险一哥保费占行业超1/3、利润占行业近1/2!
13个精算师· 2025-09-19 19:05
核心观点 - 2025上半年度七家上市财险公司净利润合计436.6亿元,同比增长27.2%,其中人保财险净利润250.5亿元,同比增长39.0%,占七家合计值的57.4%,占行业净利润的47.5% [1][3][13][14] - 行业平均ROE为7.7%,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太保财险ROE为9.0%,位列七家公司之首 [3][16] - 双轮驱动分析显示,承保端和投资端共同推动盈利,平均承保利润率为4.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1% [18][21] 上市财险公司总体经营情况 - 七家上市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6978亿元,同比增长4.3%,人保财险保费收入3232.8亿元,同比增长3.6%,市场份额33.5%,平安财险市场份额17.8% [12] - 平安产险、大地财产和众安在线保费增速均超过行业平均增速 [13] - 人保财险净利润占行业比重达47.5%,接近行业一半 [14] 双轮驱动的结构分解 - 新保险合同准则(IF17)调整综合成本率计算公式,承保利润率定义为1-综合成本率 [1][18] - 平均承保利润率为4.3%,平安产险最高为4.8%,阳光财险最低为1.2% [18][21] - 平均投资收益率为2.1%,人保财险最高为2.6%,太平财险最低为1.1% [21] - 保险服务收入杠杆平均为1.0,太平财险最高为1.6,众安在线最低为0.8 [24][25] - 投资杠杆平均为2.7,太平财险最高为4.2 [25] 承保ROE和投资ROE分析 - 承保ROE平均为4.5%,太平财险最高为7.3%,阳光财险最低为1.7% [28][33] - 投资ROE平均为5.6%,太保财险最高为6.5%,众安在线最低为3.2% [29][33] - 税前ROE平均为9.3%,太保财险最高为11.4%,阳光财险最低为2.9% [31][33] - 其他净收支率平均为-0.9%,对ROE产生负向影响 [33] 公司具体表现 - 人保财险投资收益率最高为2.6%,承保利润率为4.7%,投资ROE为6.48% [21][33] - 平安产险承保利润率最高为4.8%,承保ROE为5.6% [21][33] - 太保财险ROE最高为9.0%,投资ROE最高为6.5%,承保ROE为5.6% [16][29][33] - 太平财险保险服务收入杠杆和投资杠杆均最高,分别为1.6和4.2,承保ROE最高为7.3% [25][28][33] - 众安在线保险服务收入杠杆最低为0.8,投资ROE较低为3.2% [25][33]
个代vs银保!头部险企银保新单增速超70%:合作网点大增,价值率上升,其他公司怎么办?
13个精算师· 2025-09-18 23:19
银保渠道保费增速领先 - 2025年上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约1万亿 同比增长9% 远超个代渠道3%和经代渠道1-3%的增速 [7]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显著 头部险企如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增速均超70% 其中新华和国寿增速超100% [18] - 头部险企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达76% 而其他险企为-15% 形成鲜明对比 [31] 头部险企银保合作战略 - 银保"一对三"限制取消后 头部险企加速与银行战略合作 如泰康与中信银行、大家保险与北京银行、人保与中国银行、国寿与农业银行签署协议 [27] - 合作网点数量大幅增长 中国太保期缴举绩网点达1.3万个 同比增长28.9% 中国平安外部银行可经营网点达1.7万个 较年初1.2万个大幅增长 [20] - 头部险企凭借战略合作和规模优势 实现银保渠道高速增长 [10][14] 寿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长 - 2025年7月末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达3.12万亿 摆脱年初负增长态势 7月当月实现双位数高速增长 [3] - 保费增速提升主要得益于利率下行背景下保险产品的锁定利率和期限优势 以及产品集中停售的刺激 [3] - 个代渠道仍是寿险业第一大渠道 但银保渠道持续追赶 新单保费已实现反超 [8] 头部险企业绩表现 - 新华保险保费增速22.7% 为上市险企中最快 银保渠道增速65% 贡献18.4%的增速 [12] - 中国人寿总保费5251亿 同比增长1.3% 银保渠道贡献4.6%增速 [10] - 中国太保规模保费3902亿 同比增长0.6% 银保渠道贡献22.9%增速 [10] 产品结构转型 - 头部险企发力分红险转型 国寿、太保等个代渠道浮动收益类产品期交保费占比超50% [35]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明显提升 虽仍低于个代渠道 但差距大幅缩减 [33] - 头部险企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快速增长 成为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主要贡献者 [35] 中小险企竞争压力 - 中小险企在银保渠道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 费用操作空间变小 [30] - 银行网点"一对三"限制取消后 竞争对手增加 需与头部险企拼产品、费用、影响力和口碑 [30] - 其他险企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负增长15% 与头部险企76%的增速形成绝对反差 [31]
分红险预定利率越低,客户收益率就一定越低吗?不一定!
13个精算师· 2025-09-17 17:03
行业整体分红险表现 - 截至2024年9月10日,行业共收录76家寿险公司3357款分红险产品的红利实现率,2024年度行业整体红利实现率为61.7%,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3][4] - 根据监管新规,2024年销售的分红险产品分为两类:新产品(预定利率上限2.0%)和老产品(预定利率上限2.5%) [4] - 2024年474款新产品的红利实现率高达107.0%,而2883款老产品的红利实现率为54.2%,新产品实现率几乎是老产品的两倍 [4] - 在假设演示利率和预定利率基础上,2024年新产品的客户收益率为3.1%,老产品的客户收益率为3.3%,尽管新产品的红利实现率更高,但其客户收益率略低于老产品 [6] 分红险产品机制与资产配置 - 分红险本质是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一个基础的保证利率(预定利率),在此基础上三差(主要为利差)由双方共享,投保人分得70%的可分配盈余 [8] -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根据市场环境锁定的利率水平,为实现资产负债匹配,资金主要配置于债券、协议存款等固收类资产以支撑"保底给付"特性 [11] - 保险公司采用"固收为主、权益增益"的多元化资产配置模式,在保障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适度配置权益类资产来提升长期回报潜力 [13] - 预定利率越低,保险公司对保证收益部分的资金成本压力越小,资产配置灵活性和主动管理空间越大,可能通过提升权益资产比例来争取更高非保证红利 [13][14] 评估保险公司分红实力的逻辑 - 评估红利实现率需关注公司多年的历史数据,考察分红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及抗周期能力,而非单一年度波动 [14] - 需关注公司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对分红险的支撑能力,以及偿付能力充足率是否安全,风险综合评级是否健康(如BB级以上) [15] - 公司整体经营情况需稳健良好,首选偿付能力安全、经营长期稳健的保险公司,避免长期持续亏损、利差益不能弥补费差损的公司 [15] 中信保诚人寿案例分析 - 2024年中信保诚人寿公布77款产品的红利实现率,超过行业平均值10.5个百分点,其中14款新产品实现率均达到或超过100% [17][19] - 公司近七成产品的历史平均红利实现率达到或超过100%,反映了在不同市场周期下持续兑现非保证利益的能力 [19] - 公司由中信集团和英国保诚集团联合创立,2024年两大股东连续两轮注资,注册资本金从23.6亿元增至73.6亿元 [1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0.26亿元,跻身非上市寿险公司前五名;保险业务收入188.56亿元,同比增长11.37%;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7%和241%,总资产超2700亿元 [20] - 公司坚持长期稳健投资理念,截至2024年末向实体领域投资规模达1221亿元,投向绿色、可持续和社会责任类投资资产合计214.73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资产管理总规模超3600亿元 [20]
2025上半年财险公司利润榜&成本率榜:人保盈利第一,平安增速快,太保车险成本率两连降,行业利润再提升...
13个精算师· 2025-09-16 23:5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86家财险公司中78家实现盈利 仅8家亏损 净利润总额达525亿元 同比增长33% 创历史同期新高[1][7][11] - 行业净利润连续5年增长 首次突破500亿元 较2024年全年净利润605亿元仅差80亿元[11] - 投资收益和承保利润双升推动业绩增长 投资收益率算术均值从2024年同期的1.24%上升至1.83% 提升0.59个百分点[14] - 67%的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 55%的公司投资收益率上升[15] 头部企业分析 - 人保财险以243.76亿元净利润位居行业第一 同比增长58.73亿元 投资收益率2.72%提升0.54个百分点 综合成本率94.72%下降0.81个百分点[2][30] - 平安产险净利润103.66亿元排名第二 综合成本率94.7%下降2.6个百分点 保费增速7.2%为老三家最快[2][22][37] - 太保财险净利润57.33亿元排名第三 车险成本率连续两年下降至95.3%[1][39] - 老三家合计净利润404.75亿元 同比增长73.4亿元 以65%的保费市场份额贡献行业77%的净利润[19][20] 中型险企表现 - 6家300亿规模险企(国寿财产、大地财产、中华联合、众安财产、太平财险、阳光财产)全部实现承保盈利 成本率均低于100%[1][40] - 6家公司合计净利润增长27.21亿元 仅次于老三家贡献[19][42] - 国寿财产净利润24.28亿元增长6.83亿元 成本率97.47%下降1.95个百分点[2][40] - 众安财产净利润6.73亿元增长5.35亿元 成本率96.36%下降1.81个百分点[2][40] 亏损企业状况 - 8家亏损企业均为小型机构 前海联合亏损0.51亿元居首 综合成本率高达244% 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00.84%接近监管红线[1][44][47] - 亏损企业普遍存在承保端高亏损问题 多数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110% 如太平科技216.07% 日本兴亚193.28%[2][49] - 东吴财险为新开业公司亏损0.02亿元 综合成本率高达7415%[2][44] - 亏损企业投资收益率约2%左右 难以弥补承保端亏损[49] 业务结构优化 - 新能源车险成本管控见效 人保财险家自车成本率已控制在100%以内[34] - 非车险业务增长显著 平安产险健康险保费增速23% 农险增速超15%[39] - 行业保险业务收入合计9550亿元 同比增长4.14%[19]
2025年上半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排行榜:1家风险评级为C!1家违规大幅虚增偿付能力被吊销业务许可证...
13个精算师· 2025-09-15 20:49
2025年上半年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排名 - 74家寿险公司2025年上半年偿付能力排名披露完毕 人保养老以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327.8%位列第一 但环比下降30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279.1%环比下降28个百分点[1][2] - 国寿养老排名第二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95.2%环比上升44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077.0%环比上升43个百分点 风险评级为A[2] - 新华养老排名第三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991.3%环比大幅下降656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71.9%环比下降645个百分点[2] - 排名前十的公司还包括恒安标准养老(782.7%)、国民养老(603.7%)、中美联泰(411.4%)、友邦人寿(410.0%)、三峡人寿(396.9%)、大家养老(355.8%)和平安养老(355.4%)[2][3] 偿付能力充足率整体情况 - 2025年二季度末人身险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 行业偿付能力充足且稳步提升[14] - 74家人身险公司中约51%的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末有所上升[16] - 多数寿险公司最低资本有所上升 主要受权益投资占比提升影响导致市场风险最低资本增加[16] - 受益于资本市场变化等因素 多数公司实际资本有所增加[16] 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活动 - 2025年以来12家保险公司公告计划增加注册资本 增资总金额超过350亿元[18] - 平安人寿计划增资199.99亿元 这是自2011年后时隔13年首次增资 增资后注册资本将超360亿元[19] - 9家公司增资方案已获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 合计增资金额约148亿元 包括中邮人寿增资40亿元、中信保诚增资25亿元等[20] - 6家保险公司获准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 总额接近200亿元 包括阳光人寿50亿元、招商信诺41亿元等[21][23] - 2024年至今保险公司实际发行债券金额已超过1500亿元[23] 风险评级与监管处罚 - 华汇人寿风险评级为C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06.1%环比下降8个百分点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993.7%环比下降6个百分点[6][25][27] - 鼎诚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8.0% 是唯一一家低于120%监管要求的公司[29] - 华夏人寿因违规大幅虚增偿付能力等问题被吊销业务许可证 23名责任人被罚款共计232万元 多人被禁止进入保险业[32][33] 行业投资与产品转型 - 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权益投资快速增长 直接投资股票金额增加至1.85万亿元[8] - 73家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算数均值为4.22% 较上年同期的3.59%上升0.63个百分点[10] - 传统险和分红险预定利率非对称性下调 传统险预定利率为2.0% 分红险预定利率为1.75% 两者差距从0.5%缩小到0.25%[6] - 行业加速向分红险等"保底+浮动收益"类产品转型[7]
期刊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25年92卷第3期目录及摘要|保险学术前沿
13个精算师· 2025-09-14 10:03
退休安排与长期收入风险 - 长期收入风险会改变风险资产的最优配置和退休时间选择 退休财富与退休年龄呈正向联系[2][7] - 年轻人因财富有限较少参与股票市场 而富裕个体更倾向于配置更多风险资产[7] - 股票投资与退休年龄存在正相关关系 由退休财富与退休年龄的正向联系驱动[7] 老年金融行为与保险需求 - 许多老年人后悔未购买寿命保障或长期护理保险 以及过早退休并领取社保 女性、黑人和相对不富裕群体更突出[2][15][16] - 提供客观生存概率信息使未获得终身收入的遗憾增加43% 健康状况良好且仍在工作者遗憾程度更高[16] - 公共养老金较低者应将至少30%退休金融财富配置于寿险年金 平均水平者应配置至少30%于重大疾病保险[2][17] 养老金计划管理 - 从资金充足转为不足的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通过提高预期收益率(ER)来减少费用假设 资金显著恶化计划操纵幅度更大[3][9] - 资金恶化导致ER上升28-79个基点 减少养老金会计费用5.23%-14.76%(349万至985万美元)[9] - 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影响养老金资产预期收益率假设 结论在控制企业表现冲击后仍稳健[9] 创新退休产品设计 - 目标日期注册指数挂钩年金(TD-RILAs)是透明且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能随时间降低股票敞口[3][11] - TD-RILAs有潜力成为与目标日期基金(TDFs)竞争的投资选择 是退休计划的有益补充[11][12] - 实验室实验考察投资者偏好、产品透明度及默认选择 理论分析比较了TD-RILAs与TDFs的最优结构[11] 长期护理保险与住房财富 - 利用住房财富为长期护理保险融资的两种机制:反向抵押贷款和住房回售(部分出售与租回)[4][13] - 住房流动性提高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使用储蓄加反向抵押时配置15.7%总财富 储蓄加住房回售时12.8% 仅储蓄时5.2%[4][13] - 需求与经济因素、人口变量、健康状况、遗产动机、房价预期及金融能力相关 为"原居养老"计划设计提供参考[13] 保险产品配置策略 - 长期护理保险配置比例在5%至33%间波动 取决于经济状况[17] - 获得重大疾病和长期护理保险不一定提高年金需求 但获得年金渠道会降低长期护理保险需求[17] - 公共保险有限国家应优先确保退休收入充足性 再覆盖灾难性医疗支出并提供基本长期护理服务[17] 风险分担机制创新 - 分散化风险分担研究包括点对点保险、互助、DeFi保险以及唐提式年金等分散化年金[19] - 统一理论框架连接空间风险分担与跨期风险转移 支持多样化方案的经济分析[19] - 不同设计源于时间与空间精算公平性概念的差异 文章全面回顾了这些概念[19] 行业关注点趋同分析 - 基于2006-2018年10-K报告文本分析 保险与银行业决策者关注点存在趋同[20][21] - 趋同前因包括宏观环境共同趋势、替代威胁和管理时尚 机器学习工具量化测量趋同指标[21] - 趋同指标能预测跨行业及行业内部股票相关性 共享风险管理时尚驱动跨行业关注点趋同[21]
中华财险2025社会招聘
13个精算师· 2025-09-13 10:08
公司概况 - 公司全称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华财险,始创于1986年7月15日,前身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家国有控股保险公司,2002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冠名“中华”,成为全国唯一以“中华”冠名的国有控股保险公司,2025年随控股股东划归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3] - 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46.4亿元人民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27.2% [4] - 2024年实现保费收入681.5亿元人民币,保费规模位居行业第五,政策性农险业务规模位居行业第二,政策性健康险业务位居行业第三 [4] 业务与产品 - 公司经营除出口信用保证保险以外的所有财产险种,产品数量超过10000个,业务范围覆盖政府、企业、个人三类客户保险保障需求的全场景 [5] - 在全国设有32家省级分公司,分支机构超过3000个,员工队伍达3.7万余人,服务网络完善 [5] 荣誉与品牌 - 连续多年获得亚洲品牌500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卓越财险公司、社会责任典范、年度最佳农险服务财险公司、年度科技革新榜等荣誉称号 [4][5] 招聘信息 -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招聘部门包括财务管理部、个人非车险部、战略企划部、信息技术部、人力资源部、精算与产品管理部等 [6] - 具体岗位包括系统管理岗、数据管理岗、资金管理岗、产品经理岗、经营企划岗、战略研究岗、基础设施安全运营岗、党建工作岗、IFRS17准备金评估岗等,总招聘人数超15人 [6][7] - 工作地点为北京市丰台区丽泽商务区中华保险大厦 [7] - 提供多层级成长通道、多元化培训体系、常态化轮岗交流、多序列发展通道、高竞争力薪酬及高保障福利 [7][8] - 报名时间为即日起至11月30日,需通过招聘官网投递简历,后续流程包括简历筛选、笔试、面试、背调及体检 [12][14] 行业平台信息 - “13精资讯”分为机构版和个人版,机构版定位为赋能险企做更好的行业分析、财务分析、企划分析、战略分析、风险分析及产品分析,个人版定位为帮助代理人和消费者找到满意的保险公司或产品 [19] - 平台入驻雪球、头条号、微博、百家号、知乎等渠道,并提供联系方式及官网链接 [19][22]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泰康、平安等5家登上财富最受赞赏中国公司榜单|13精周报
13个精算师· 2025-09-13 10:08
监管动态 - 三部门联合开展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 主题为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6] - 两部门公布32个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7] - 两部门联合发布档案工作管理办法 明确档案管理机制和监督指导关系[8] - 两部门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新型储能项目保险产品[9] -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总分100分分为5级评价[10] - 体育总局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推出赛事意外险 责任险和取消险等赛事保险[11] - 央行将加大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12] - 北京顺义对新注册金融机构最高给予5000万开办费用资金支持[13][14] - 山东对重点行业实行社会保险个人缴费25%补贴政策[15] - 海南支持保险机构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和保单融资[16] - 香港2025年第二季度保险业业务收益指数同比增长20.7%[17] 公司投资动态 - 中国平安增持邮储银行H股7068.81万港元 持股比例升至16.01%[19] - 长城人寿增持新天绿色能源H股1271.97万港元 持股比例升至11.11%[20] - 信泰人寿增持华菱钢铁6908.62万股 持股比例升至6% 并计划继续增持1%-2%股份[21] - 阳光人寿拟减持华康洁净不超过3%股份[22] - 中国太保拟发行155.56亿港元零息可转换债券 初始转股价39.04港元[23] - 国寿资产发起设立21.165亿龙溪口航电枢纽债权投资计划[24] - 海保人寿认购中金亦庄产业园REIT 5%份额[25] - 财信人寿在湖南成立7亿私募投资基金[26] - 国联人寿成立12.2亿合伙企业开展股权投资[27] - 三星财险11.5%股权转让至君兰酒店管理公司[28] 业务发展动态 - 中国太保亮相2025年服贸会 展示数字技术驱动服务升级成果[29] - 众安保险展示AI+保险等创新应用成果[30] - 众安在线2025年1-8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36.25亿[31] - 恒大人寿20名高管被罚282.5万 涉保险资金运用不合规和利益输送[32] 人事变动 - 松芙蓉担任英大资管董事长[34] - 黄明晋升人保资产党委副书记 徐鼎晋升副总裁[35] - 君龙人寿总经理调整为廖明宏 原总经理留任分管精算[36][37] - 保德信保险资管公司开业 赖军任董事长陈武军任总经理[38] - 若林祐树担任日本兴亚财险总经理[39] - 陈厚生担任中信保诚副总经理[40] - 桂治国担任建信人寿副总经理[41] - 陈翔担任太平科技总经理助理[42] - 董南担任中荷人寿总精算师[43] - 熊尧希担任利宝保险总精算师[44] - 泰康资产首席技术官变更为苟宏[45][46] - 渤海人寿公开招聘两名副总经理[47]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业8月罚单金额4433.15万 同比增长43.61%[49] - 险企年内发行273.21亿港元H股零息可转债[50] - 险资持有ETF份额超2500亿份 持仓市值超2800亿[51][52] - 中国平安增持保险股H股 持股比例突破8%[53] - 险资频繁收购租赁型物业 关注大城市租金收益[54] - 五家险企上榜2025年《财富》最受赞赏中国公司[55] - 中国人保入选福布斯2025中国ESG 50榜单[56] - 银保渠道分红险销售占比超八成[57] - 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在厦门成立50亿合伙企业[58] - 五大上市险企代理人数量降至133万人[59] - 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实现增长 新华保险同比增长11.7% 中国平安同比增长17%[60]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爆发式增长 平安寿险同比增长168.6% 太保寿险同比增长155.97%[61][62] - 上市险企深耕普惠保险 中国人保覆盖超10亿人次 中国太保覆盖4.6亿人次[63] - 8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净利润527.18亿 同比增长32.2%[64] - 美国保德信获批在华设立首家独资保险资管公司[65] 产品创新 - 平安人寿推出e生保系列医疗险 保证续保20年 最高保额800万[67][68] - 中国人寿推出中端医疗险 续保年龄可达100岁[69] - 沪家保3.0总保额提升15% 房屋保额最高提升至140万[70] - 全国首单农作物新品种扩繁制种科技保险落地海南 提供50.6万风险保障[71] - 厦门落地质量专项保险"鹭质保"[72]
"消保监管评价"纳入分类监管评级!金融监管总局:5级可停业,责令调整人员,将养老保险公司等纳入评价范围...
13个精算师· 2025-09-12 23:06
文章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修订印发《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办法》 强化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监管评价体系 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分类监管评级 推动行业提升消保工作质效 [1][6][12] 消保监管评价概述 - 消保监管评价是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年度综合评价过程 总分值为100分 [4][6] - 评价对象范围扩大 新增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公司 开业不满1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机构不参与评价 [9][10] - 评价周期为一年 评价工作需在下一年度3月中旬前完成 [29] 评价等级与监管措施 - 评价结果分为1-5级 2级和3级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数值越大表示问题越多 [15][16] - 4级机构消保工作处于行业落后水平 多次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事件 [16] - 5级机构消保工作存在重大缺失和隐患 需重新构建组织架构 [16][17] - 对5级机构可采取责令暂停相关业务 调整高级管理人员等监管措施 [18][19][21] - 对3级及以下或排名持续下降的机构 增加现场检查频率 提高消保考核权重 [19][20] - 对1级和2A级机构 降低检查频率 优先推荐参加政策试点 [19] 评价要素与权重调整 - 评价要素增至7项 新增"适当性管理"(权重不低于10%)、"营销行为管理"(权重不低于25%)、"消费者服务"(权重不低于5%)、"个人信息保护"(权重不低于5%) [23][24][25] - 权重仅规定下限 监管可根据最新要求动态调整 [28][29] - 一级分支机构评价得分权重从40%提高至50% 体现对基层消保工作的重视 [29][31] 评价结果纳入分类监管 - 消保监管评价结果按权重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级 影响分类监管结果 [11][12] - 分类监管将险企分为1-5级和S级 风险越高监管措施越多 [12] 数据与历史执行情况 - 消保监管评价已执行4年 100余家险企获得评价 [8] - 2023年人身险公司评价结果: 1级0家 2级47家 3级6家 4级0家 2024年1级0家 2级52家 3级5家 4级0家 [7]
举牌!加仓!收购!2025上半年保险公司投资规模首破36万亿:侧重高分红价值股,提升股息收入,稳净投资收益率...
13个精算师· 2025-09-11 22:10
资本市场热度与保险公司业绩提升 - 资本市场表现活跃 上证综指创近十年来新高 沪深京三市超4100股飘红 成交额达2.46万亿元 沪指涨1.65% 深成指涨3.36% 创业板指涨5.15% [2] - 2025年上半年73家寿险公司净利润达1858亿元 连续3年上升且创近年来新高 主要受益于投资收益增长 [2] 保险资金投资规模与配置变化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首次突破36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 较十年前增加近25万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 [9] - 直接投资股票资金首次突破3万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加约1万亿元 [9] - 保险公司持有628家A股公司股票 持仓市值5572亿元 较一年期上涨超1300亿元 [13] - 近一年内增持548家公司 合计市值超1700亿元 同时减持528家公司 [13][14] 险资加仓策略:交易与收息双目标 - 部分公司通过短期交易兑现收益 如新华保险2025年上半年兑现投资资产收益约110亿元 [14] - 侧重高股息公司投资 以稳定现金流为目标 增持行业包括银行、能源、运输、电信等 被增持公司多为千亿市值 经营稳健且股息率较高 如中国人寿增持潍柴动力(股息率4.91%)、中国移动(股息率4.48%)等 [16][17][18] 举牌潮特点与平安案例 - 2025年以来保险公司举牌31次 创近年来新高 集中于能源、银行、物流等行业 H股公司占比较多 [20][23] - 中国平安举牌9次银行H股 包括3次举牌农业银行、3次邮储银行、3次招商银行 持有账面余额超700亿元 浮盈约600亿元计入OCI [24][25][26] 长租公寓收购与长期投资试点 - 保险公司通过基金直接收购长租公寓项目 如大家长租住房基金规模45亿元 友邦保险联合中宏保险以9.8亿元收购2252套保租房 [28][29] - 长期投资试点累计批复超千亿元资金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成立的鸿鹄基金已投资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中国电信等能源和物流头部企业 [32][33] FVOCI股票配置与股息收入提升 - FVOCI股票增速快于FVTPL 以降低利润波动影响并提升股息收入 [36] - 头部险企股息收入占比上升 如中国人寿股息收入占比14.5%(上升0.8%)、中国太保30.0%(上升1.8%)、新华保险29.5%(上升4.1%) [37] - 通过高股息股票对冲利率下行导致的利息收入下降 稳定净投资收益率 [37][41] 头部险企投资策略方向 - 中国平安关注高分红价值股(类固收配置)和成长性行业(科技、高端制造、创新药) [40] - 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等均强调加大高股息股票和OCI配置 提升长期回报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