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精算师

搜索文档
成立至今(2024)财险公司累积回报率排行榜:人保第一、平安第二,他们累积盈利额超过股东投入7倍以上,累积回报率年化值超10%!
13个精算师· 2025-07-04 09:53
财险行业累积回报率分析 - 行业累积回报率定义:采用(期末净资产-股东累积投入+累积分红)/股东累积投入的公式计算,反映公司长期资本回报能力[7] - 2009-2024年行业整体表现:累积归母净利润5985亿元,股东投入3425亿元,净资产7338亿元,累积分红2103亿元,行业累积回报率181.7%(年化14.3%)[8][10] - 头部效应显著:老三家(人保/平安/太保)累积回报率745.9%,投入758亿元盈利5658亿元;中型公司(4-10名)回报率51.4%;小型公司仅2.3%[13][15][16] 公司层面数据表现 - 73家样本公司中44家仍累积亏损,占比超60%,行业平均值27%但中位数为-14.7%[18][20] - 回报率前十名:人保财险960.4%(年化11.3%)、平安产险811.3%(年化10.1%)、华泰财险242.3%(年化9.2%)等[29] - 年化回报率分布:呈现正态分布特征,平均值-1.6%,仅两家公司年化回报超10%[25][26] 数据统计说明 - 统计范围:剔除农险/自保等特殊类型公司后覆盖73家财险公司,数据区间为2009-2024年[12] - 数据调整:对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做调增处理,并因平安股票回购调整77.6亿元投入额计算[7][25] - 局限性:2009年前分红数据缺失可能低估部分公司回报率,尤其影响老三家数据[22] 其他数据更新 - 新增2024年意外险产品经营数据[36] - 新增17家公司2025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数据[37] - 补充2024年6月高管任职批复及近期处罚数据[38]
2024年度寿险公司新业务获取费率排行榜,是不是获取费用率越高,新业务利润率就越低呢?
13个精算师· 2025-07-03 17:43
寿险新业务获取费用率分析 - 新业务获取费用率计算公式为当期初始确认保险合同的保险获取现金流量除以当期初始确认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其中续期佣金是否计入保险获取现金流量存在会计政策争议[1][12] - 2024年12家寿险公司汇总的新业务获取费用率为8.4%,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同期新业务利润率为8.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1][17][19] - 亏损合同的新业务获取费用率为5.7%,非亏损合同为8.7%,表明优质业务需要更高获取成本[3][19] 头部寿险公司表现 - 平安寿险以11.9%的新业务获取费用率位居榜首,太保寿险9.9%和太平人寿9.6%分列二三位[3][19] - 中国人寿2024年新业务获取费用达626.7亿元规模最大,平安养老仅1.0亿元规模最小[15] - 12家公司新业务保费收入现值为8120.9亿元,中国人寿规模最大[16] 渠道影响分析 - 受银保渠道"报行合一"政策影响,新华保险、中邮人寿等4家公司新业务获取费用率下降2.5个百分点[3][22] - 银保渠道为主的公司如中邮人寿、阳光人寿获取费用率相对较低[21] - 头部公司主渠道仍以个代渠道为主,可能为优质业务投入更高市场成本[4][26] 费用率与利润率关系 - 新业务获取费用率越高并不意味着利润率越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6][7] - 2024年数据显示获取费用率高的公司新业务利润率也更高,与传统认知相悖[24][26] - 该现象可能与个代渠道环境下对优质业务的差异化投入策略有关[4][26]
【保险学术前沿】文章推荐:2025年现代保险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13个精算师· 2025-07-03 16:56
现代保险业面临的十大挑战 核心观点 - 现代保险业正经历技术颠覆、法规变化、人口结构转变及客户需求演变带来的多重挑战 [2][3] - 行业需通过创新、合作保险科技公司、加强网络安全和培养数字化人才来应对挑战 [33] 分项挑战总结 1 颠覆性技术与保险科技(Insurtech) - 保险科技企业利用AI、大数据和物联网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重塑行业模式 [6] - 案例:Lemonade通过AI聊天机器人实现即时保单签发和理赔处理 [6] - 数据:2023年Q1全球保险科技融资额达13.9亿美元 [6] 2 网络安全风险 - 网络攻击威胁加剧,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财务损失 [8] - 案例:2021年CNA Financial因勒索软件攻击支付4000万美元赎金 [8] - 数据:2023年全球网络犯罪损失预计达8万亿美元,2025年将增至10.5万亿美元 [8] 3 不断变化的法规环境 - 多国运营的保险公司面临复杂合规要求,如欧盟GDPR [10] - 数据:80%保险公司CEO认为过度监管威胁增长前景 [10] 4 人口结构变化与老龄化 - 老龄化推高退休规划、长期护理和健康保险需求 [12] - 案例:日本老年保险产品需求激增 [13] - 数据: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5亿(较当前翻倍) [14] 5 气候变化与灾难性事件 -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赔付上升和保费提高 [16] - 案例:2018年加州野火造成120亿美元保险损失 [17] - 数据:2022年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2750亿美元中45%由保险覆盖 [17] 6 去中介化与分销渠道变革 - 数字渠道和D2C模式削弱传统中介作用 [19] - 案例:印度Policybazaar等聚合平台兴起 [19] - 数据:43%消费者倾向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 [19] 7 医疗成本上升 - 医疗通胀迫使健康保险公司平衡保障范围与保费可负担性 [21] - 案例:美国人均医疗支出压力显著 [22] - 数据:2030年全球医疗支出预计达10.6万亿美元 [23] 8 低利率环境 - 长期低利率削弱保险公司投资收益能力 [25] - 案例:日本保险公司受低利率负面影响显著 [25] - 数据:全球平均利率从2007年2.85%降至2023年2.1% [26] 9 人才吸引与留住 - 行业需争夺数据科学家、AI专家等数字化人才 [28][29] - 数据:56%保险从业者年龄在45岁及以上 [29] 10 消费者期望与体验 - 客户要求无缝、个性化数字服务 [31] - 案例:Progressive通过远程信息处理提供个性化车险 [31] - 数据:80%客户愿分享数据以换取定制化服务 [31]
非车险“报行合一”终于来了!剑指“三大顽疾”:高费用、低费率和责任泛化...
13个精算师· 2025-07-02 15:42
金融监管总局拟执行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 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拟对责任险、企财险等10余类非车险实施"报行合一"政策,以解决低费率、高费用、责任泛化三大顽疾,优化行业考核导向[1][11][25] - 政策将分两阶段实施:2025年8月1日起新产品需合规,存量产品分批完成重新备案[14][15] - 涉及险种2023年保费占比约20%,其中责任险规模最大(1268.46亿元,占比8%)[18][19][20] - 近五年非车险累计亏损约400亿元,21家专营公司中11家综合费用率超40%[8][32] 政策具体内容 1. 实施范围与节奏 - 覆盖除车险、农险等5类外的10余险种,包括责任险、企财险(595.8亿元)、保证险(296.89亿元)等[19] - 分步骤推进:新产品2025年8月强制合规,存量产品如企财险、雇主责任险分批整改[14][15] 2. 考核机制改革 - 降低保费规模、增速考核权重,提升合规、质量效益指标占比[1][23] - 要求公司建立费率回溯机制,偏差过大需停售产品[37] 3. 费用管控措施 - 明确备案需包含附加费率、逐单手续费率上限[36][37] - 出台"七不得"禁令:禁止虚挂中介业务、虚列会议费等套费行为[38][39] - 责任险费率近五年显著下降,保费增长13%但保额增速更快[29] 4. 配套制度创新 - 推行"见费出单":首期保费不低于25%,分期缴费最长间隔6个月[42][44] - 行业协会将制定示范条款,精算协会测算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48] 行业现状与政策背景 - 非车险亏损主因:中小公司定价能力弱,市场陷入低费率(如责任险)、高费用(部分公司费用率277%)竞争[9][31][35] - 对比车险"报行合一"成效:费用率降至24%,实现承保盈利[7][33] - 人身险先行试点效果:2024年行业利润增长,新业务价值率提升[5]
医保“双目录”!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首度纳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推同步结算、数据协同...
13个精算师· 2025-07-01 23:58
医保商保双目录机制 - 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首次纳入"商保创新药品目录",标志着医保与商保"双目录"协同时代的开启[1][3][10][11] - 商保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超出医保保障范围的药品,如CAR-T、罕见病药等[14][15][24] - 企业可自主选择申报医保目录或商保目录,也可同时申报两者,目录调整程序与医保同步[27][28] 商保目录运营机制 - 商保目录药品享受"三除外"政策:不纳入医保自费率指标、集采替代监测及DRG/DIP病种付费范围[31][32][33] - 商业保险公司在药品准入和定价环节拥有决策权,体现市场主体地位[28] - 目录设计对应多层次健康险产品(普惠/百万/中端/高端医疗险),拟分A-E五级目录体系[41] 医保商保协同发展 - 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支持同步结算,实现医疗机构端"一站式"报销[35][38][39] - 医保数据将赋能商保产品开发,支持核保理赔效率提升,促进从"保健康人"向"保人健康"转型[38][39] - 2024年商业健康险保费达9773亿元,十年增长6倍(CAGR 20%),医疗险赔付占比达44%[41][43] 创新药支付体系 - 商保对创新药械支付规模达124亿元,占市场总规模的7.7%,成为医保外重要支付方[18] - DRG/DIP支付改革催生高端医疗需求,商保目录为创新药使用提供制度保障[30][33] - 构建"1+3+N"医疗保障体系,明确商保在2030年多层次体系中的补充定位[37]
71家寿险公司分红险保费!十年前vs十年后:谁在坚持分红险?泰康、国寿、平安等保费高,友邦、中宏等增速快...
13个精算师· 2025-06-30 23:46
分红险市场概况 - 行业分红险保费预计将重回50%以上占比水平[1][46] - 2013-2023年行业整体分红险保费复合增长率为-1.4%,2023年总规模达7090亿元[7] - 分红险曾长期占据人身险市场60%份额,但2023年占比降至21%[8][48] 头部公司表现 - 泰康人寿2023年分红险保费达1222.5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8.6%,市场份额17.2%[3][19] - 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2023年分红险保费分别为836.3亿、627.3亿、592.5亿[3] - "老六家"合计市场份额从57.5%降至20.6%,但仍是行业转型基础[22][24] 外资公司发展 - 友邦人寿分红险保费131.4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15.2%[33] - 中宏人寿、招商信诺、交银人寿复合增长率均超17%[33][34] - 外资公司在前20名中占据6席,其中5家排名显著上升[32] 2024年新趋势 - 中邮人寿2款新产品2024年保费已超200亿元[40][43] - 平安分红险实现正增长,新华、太保新单快速增长[27][28] - 31家公司已将分红险新产品列入前五大热销产品[42] 产品结构变化 - 健康险十年复合增长率18%,市场份额从11%提升至19%[48] - 分红险产品从短期转向长期,如泰康主推产品保险期间延长[20] - 行业预计分红险占比将回升至50%但难达历史峰值[49]
平安人寿半年内三度举牌招行H股;中邮集团与友邦保险联合注资中邮人寿39.8亿;平安老将余宏出任友邦人寿总经理|13精周报
13个精算师· 2025-06-28 11:22
监管动态 - 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优化养老保障体系,鼓励研发长期限、有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推动商业保险年金、健康险、长期护理险及老年旅游保险创新[5] - 两部门发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16条措施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推进产品供给和服务优化[6] - 央行提出探索常态化制度安排,利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维护资本市场稳定[7] - 人社部明确个人养老金领取按3%统一税率纳税,不区分本金与收益部分[8] - 医保局首次将商保创新药目录纳入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方案,强化商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作用[9][10] - 上海十部门联合印发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加大银发经济融资支持,健全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13] 公司资本运作 - 平安人寿半年内三度举牌招行H股,持股比例达15%,凸显险资对高股息银行板块的战略布局[16] - 中国平安增持农业银行H股2.21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16.09%[17] - 中国人寿联合中核等成立15.01亿合伙企业,其中国寿认缴12亿[19] - 中邮人寿获友邦保险联合注资39.8亿,注册资本增至326.43亿跃居行业第四,友邦持股比例维持24.99%[21][22] - 众安保险启动39亿港元战略增资,重点投向金融科技创新[24] - 险企年内通过增资发债补充资本金近700亿,其中发债规模达603.6亿,同比增长95%[47] 行业趋势与投资动向 - 险资年内举牌17次,16次集中在H股市场,平安人寿三度举牌招行H股,H股成险资主战场[48] - 六成保险机构计划2025年加大港股投资,香港占险资境外投资余额51%,2024年港股通平均收益率达15%[52] - 险资加码不动产投资,年内新增48亿投向绿地外滩中心等项目,追求长期稳定收益[49] - 长护险试点城市扩至49个,参保人数超1.8亿,但面临筹资、服务标准化等挑战[53]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国寿寿险推出鑫享鸿盈和鑫越稳赢两款年金险,分别提供四重和三重保障[55] - 泰康保险与武汉大学共建临床学院,深化医教研一体化合作[30] 人事变动 - 平安老将余宏出任友邦人寿总经理,全面负责战略与运营[34] - 工行浙江分行副行长包伶捷拟任工银安盛总裁[35][36] - 太平人寿70后副总王旭泽接棒赵峰任临时负责人[37] - 太保寿险常务副总王光剑退休,结束27年任职[45]
新准则下寿险公司新业务利润率分析,这是一个比新业务价值率更好用的指标,因为他能告诉你,每100元保费当中大概有多少能形成利润!
13个精算师· 2025-06-27 15:44
寿险新业务利润率分析 - 新业务利润率计算公式为(当期初始确认保险合同服务边际-初始确认的亏损)/当期初始确认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入现值,该指标能直观反映每100元保费中形成的利润 [1][10] - 2024年12家寿险公司整体新业务利润率为8.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反映行业盈利能力增强 [3][18] - 太平人寿以11.8%的新业务利润率位居榜首,中邮人寿11.5%和太保健康10.4%分列二三位 [4][17] 头部公司表现 - 中国人寿2024年新业务保费收入现值达8121亿元,规模居行业首位 [1][12] - 平安寿险新业务利润率为8.7%(公司披露为9.0%),其新业务价值率22.7%与实际利润率存在显著差异 [5][22] - 平安养老出现异常值,新业务利润率为-1.3%,主要因亏损合同组初始确认亏损超过服务边际 [20] 指标比较 - 新业务价值率因分子分母不匹配(包含未来现金流现值/仅首年保费)导致虚高,如友邦56.1%的价值率不代表真实利润率 [6] - 新业务利润率与传统行业销售净利率可比,例如平安寿险8.7%意味着每100元保费产生8.7元利润 [5][11] - 新准则下披露的保险合同负债明细使利润率计算成为可能,包括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和服务边际等关键数据 [7][10] 数据来源与方法 - 分析基于12家公司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未采用保费分配法计量的保险合同"附注数据 [12] - 计算排除了采用保费分配法计量的短期险业务,与公司全口径披露存在差异 [24] - 权重计算采用各公司保费现值作为基准,增强行业汇总数据的代表性 [18]
【保险学术前沿】期刊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25年102卷目录及摘要
13个精算师· 2025-06-27 14:22
医疗成本 - 政府网站逐步公开医疗项目价格后,手术类和影像类检查项目的费用分别下降5.1%和9.1%,主要得益于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3][11] - 当初级保健医生掌握专科医生费用信息并存在经济激励时,向低成本专科医生转诊显著提升,费用排名每降低一个等级,转诊份额增加4.6个百分点,短期内可降低45%转诊成本[3][19][21] - 孟加拉国"女性中学助学金计划"显著改善了受益者子女的健康状况,5年资助使子女全程免疫接种率提升4.2个百分点[3][39][40]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恶化解释了近年来核心年龄段白人死亡率上升的9%至29%[4][27][29] - 高速互联网入户显著增加了医院中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的数量,并导致青少年自杀率显著上升,尤其在女性群体中[4][30][31] - 农村人群的抑郁发生率较高,约33%–39%的城乡差异可由收入、教育、年龄、性别和地理区域解释,其中收入为主要驱动因素[4][33][34] 医疗需求 - 独居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在临床痊愈后仍延迟出院,这一效应在公立医院以及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5][36][37] - 女性初级保健医生的诊所收入比男性医生低15%,接诊的患者数量也少7%,主要归因于女性医生工作时间较短[5][13][15] - 新生儿护理领域的进展提高了高风险新生儿的存活率,入住低能力新生儿病房的中度风险婴儿通过成本密集型护理降低了出院后医疗服务需求[6][16][18] 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度 - 价格透明度导致手术类和影像类检查项目的保险议定费用分别下降5.1%和9.1%,降价效应波及其邻近州的医疗机构[9][11] - 价格下降主要得益于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而非患者的低价搜索行为[9][11] 医生性别差异 - 女性初级保健医生诊所收入比男性低15%,接诊患者数量少7%,患者更可能离开由女性医生接手的诊所[13][15] - 差异主要源于女性医生工作时间较短,而非患者偏好男性医生[13][15] 移民政策影响 - 赋予移民女性合法身份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女性的自愿终止妊娠率下降60%至70%[23][24] - 合法身份可能是一种赋予移民女性更多自主权的手段[23][24]
2024年财险公司“13精”综合竞争力排名榜:平安、太保、人保均为AAA!(2025年第四期 总第六十三期)
13个精算师· 2025-06-26 18:35
行业概况 - 2024年财险行业呈现"双优"态势,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23%,创近年新高 [13] - 增长驱动力来自车险增速提升及健康险、责任险、退运险等非车险快速发展,同时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双重增长贡献盈利提升 [13][14] -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老三家"(平安产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保费增速与市场同步且盈利稳定,而30亿以下小型险企近半数未能跑赢市场,30%机构亏损 [16][47] 头部公司表现 - 平安产险: - 非车险剔除保证险后连续三年增速超15%,健康险增速38.3%,农险增速32.4% [23][25] - 综合成本率降至98.3%,ROE重回10%以上,投资收益率持续领先行业 [28][30] - 人保财险: - 综合成本率97.83%为行业最低,净利润首破270亿,ROE稳定在11%左右 [35][37] - 太保财险: - 非车险增速保持20%左右,责任险、健康险、企财险2025年增速均超10% [41][43] 竞争力评价体系 - 采用6项指标:保费增长率(发展)、ROE(盈利)、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实际资本(损失吸收)、总资产(规模)、投诉率(服务能力) [84] - 2024年体系升级为类别排名,调整包括降低保费指标赋分差距、删除杠杆指标、新增投诉率指标 [80][82] - 数据来源包括年报合并报表及偿付能力报告,覆盖61家险企(不含新成立的申能财险) [96][97] 关键指标排名 - **保费增速Top3**:阳光信保(371.41%)、众惠相互(224.09%)、三星产险(93.49%) [53] - **ROE Top3**:利宝互助(21.32%)、众惠相互(15.01%)、安华农业(14.02%) [57] - **偿付能力Top3**:久隆财产(1031.35%)、融盛财险(819.82%)、锦泰财产(686%) [62] - **总资产Top3**:人保财险(7,783亿)、平安产险(5,191亿)、太保财险(2,358亿) [66] - **实际资本Top3**:人保财险(2,655亿)、平安产险(1,386亿)、太保财险(706亿) [70] 行业均值数据 - 保费增速均值5.69%(中位数6.33%),ROE均值9.23%(中位数1.91%) [50]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238.5%,总资产均值399.8亿,实际资本均值125.8亿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