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个精算师

搜索文档
平安人寿半年内三度举牌招行H股;中邮集团与友邦保险联合注资中邮人寿39.8亿;平安老将余宏出任友邦人寿总经理|13精周报
13个精算师· 2025-06-28 11:22
监管动态 - 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优化养老保障体系,鼓励研发长期限、有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推动商业保险年金、健康险、长期护理险及老年旅游保险创新[5] - 两部门发布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16条措施加强普惠保险体系建设,推进产品供给和服务优化[6] - 央行提出探索常态化制度安排,利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维护资本市场稳定[7] - 人社部明确个人养老金领取按3%统一税率纳税,不区分本金与收益部分[8] - 医保局首次将商保创新药目录纳入2025年医保目录调整方案,强化商保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作用[9][10] - 上海十部门联合印发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加大银发经济融资支持,健全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13] 公司资本运作 - 平安人寿半年内三度举牌招行H股,持股比例达15%,凸显险资对高股息银行板块的战略布局[16] - 中国平安增持农业银行H股2.21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16.09%[17] - 中国人寿联合中核等成立15.01亿合伙企业,其中国寿认缴12亿[19] - 中邮人寿获友邦保险联合注资39.8亿,注册资本增至326.43亿跃居行业第四,友邦持股比例维持24.99%[21][22] - 众安保险启动39亿港元战略增资,重点投向金融科技创新[24] - 险企年内通过增资发债补充资本金近700亿,其中发债规模达603.6亿,同比增长95%[47] 行业趋势与投资动向 - 险资年内举牌17次,16次集中在H股市场,平安人寿三度举牌招行H股,H股成险资主战场[48] - 六成保险机构计划2025年加大港股投资,香港占险资境外投资余额51%,2024年港股通平均收益率达15%[52] - 险资加码不动产投资,年内新增48亿投向绿地外滩中心等项目,追求长期稳定收益[49] - 长护险试点城市扩至49个,参保人数超1.8亿,但面临筹资、服务标准化等挑战[53]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国寿寿险推出鑫享鸿盈和鑫越稳赢两款年金险,分别提供四重和三重保障[55] - 泰康保险与武汉大学共建临床学院,深化医教研一体化合作[30] 人事变动 - 平安老将余宏出任友邦人寿总经理,全面负责战略与运营[34] - 工行浙江分行副行长包伶捷拟任工银安盛总裁[35][36] - 太平人寿70后副总王旭泽接棒赵峰任临时负责人[37] - 太保寿险常务副总王光剑退休,结束27年任职[45]
新准则下寿险公司新业务利润率分析,这是一个比新业务价值率更好用的指标,因为他能告诉你,每100元保费当中大概有多少能形成利润!
13个精算师· 2025-06-27 15:44
寿险新业务利润率分析 - 新业务利润率计算公式为(当期初始确认保险合同服务边际-初始确认的亏损)/当期初始确认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入现值,该指标能直观反映每100元保费中形成的利润 [1][10] - 2024年12家寿险公司整体新业务利润率为8.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反映行业盈利能力增强 [3][18] - 太平人寿以11.8%的新业务利润率位居榜首,中邮人寿11.5%和太保健康10.4%分列二三位 [4][17] 头部公司表现 - 中国人寿2024年新业务保费收入现值达8121亿元,规模居行业首位 [1][12] - 平安寿险新业务利润率为8.7%(公司披露为9.0%),其新业务价值率22.7%与实际利润率存在显著差异 [5][22] - 平安养老出现异常值,新业务利润率为-1.3%,主要因亏损合同组初始确认亏损超过服务边际 [20] 指标比较 - 新业务价值率因分子分母不匹配(包含未来现金流现值/仅首年保费)导致虚高,如友邦56.1%的价值率不代表真实利润率 [6] - 新业务利润率与传统行业销售净利率可比,例如平安寿险8.7%意味着每100元保费产生8.7元利润 [5][11] - 新准则下披露的保险合同负债明细使利润率计算成为可能,包括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和服务边际等关键数据 [7][10] 数据来源与方法 - 分析基于12家公司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未采用保费分配法计量的保险合同"附注数据 [12] - 计算排除了采用保费分配法计量的短期险业务,与公司全口径披露存在差异 [24] - 权重计算采用各公司保费现值作为基准,增强行业汇总数据的代表性 [18]
【保险学术前沿】期刊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25年102卷目录及摘要
13个精算师· 2025-06-27 14:22
医疗成本 - 政府网站逐步公开医疗项目价格后,手术类和影像类检查项目的费用分别下降5.1%和9.1%,主要得益于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3][11] - 当初级保健医生掌握专科医生费用信息并存在经济激励时,向低成本专科医生转诊显著提升,费用排名每降低一个等级,转诊份额增加4.6个百分点,短期内可降低45%转诊成本[3][19][21] - 孟加拉国"女性中学助学金计划"显著改善了受益者子女的健康状况,5年资助使子女全程免疫接种率提升4.2个百分点[3][39][40] 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恶化解释了近年来核心年龄段白人死亡率上升的9%至29%[4][27][29] - 高速互联网入户显著增加了医院中青少年心理健康诊断的数量,并导致青少年自杀率显著上升,尤其在女性群体中[4][30][31] - 农村人群的抑郁发生率较高,约33%–39%的城乡差异可由收入、教育、年龄、性别和地理区域解释,其中收入为主要驱动因素[4][33][34] 医疗需求 - 独居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在临床痊愈后仍延迟出院,这一效应在公立医院以及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5][36][37] - 女性初级保健医生的诊所收入比男性医生低15%,接诊的患者数量也少7%,主要归因于女性医生工作时间较短[5][13][15] - 新生儿护理领域的进展提高了高风险新生儿的存活率,入住低能力新生儿病房的中度风险婴儿通过成本密集型护理降低了出院后医疗服务需求[6][16][18] 医疗服务价格透明度 - 价格透明度导致手术类和影像类检查项目的保险议定费用分别下降5.1%和9.1%,降价效应波及其邻近州的医疗机构[9][11] - 价格下降主要得益于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而非患者的低价搜索行为[9][11] 医生性别差异 - 女性初级保健医生诊所收入比男性低15%,接诊患者数量少7%,患者更可能离开由女性医生接手的诊所[13][15] - 差异主要源于女性医生工作时间较短,而非患者偏好男性医生[13][15] 移民政策影响 - 赋予移民女性合法身份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女性的自愿终止妊娠率下降60%至70%[23][24] - 合法身份可能是一种赋予移民女性更多自主权的手段[23][24]
2024年财险公司“13精”综合竞争力排名榜:平安、太保、人保均为AAA!(2025年第四期 总第六十三期)
13个精算师· 2025-06-26 18:35
行业概况 - 2024年财险行业呈现"双优"态势,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605亿元,同比增长23%,创近年新高 [13] - 增长驱动力来自车险增速提升及健康险、责任险、退运险等非车险快速发展,同时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双重增长贡献盈利提升 [13][14] -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老三家"(平安产险、太保财险、人保财险)保费增速与市场同步且盈利稳定,而30亿以下小型险企近半数未能跑赢市场,30%机构亏损 [16][47] 头部公司表现 - 平安产险: - 非车险剔除保证险后连续三年增速超15%,健康险增速38.3%,农险增速32.4% [23][25] - 综合成本率降至98.3%,ROE重回10%以上,投资收益率持续领先行业 [28][30] - 人保财险: - 综合成本率97.83%为行业最低,净利润首破270亿,ROE稳定在11%左右 [35][37] - 太保财险: - 非车险增速保持20%左右,责任险、健康险、企财险2025年增速均超10% [41][43] 竞争力评价体系 - 采用6项指标:保费增长率(发展)、ROE(盈利)、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实际资本(损失吸收)、总资产(规模)、投诉率(服务能力) [84] - 2024年体系升级为类别排名,调整包括降低保费指标赋分差距、删除杠杆指标、新增投诉率指标 [80][82] - 数据来源包括年报合并报表及偿付能力报告,覆盖61家险企(不含新成立的申能财险) [96][97] 关键指标排名 - **保费增速Top3**:阳光信保(371.41%)、众惠相互(224.09%)、三星产险(93.49%) [53] - **ROE Top3**:利宝互助(21.32%)、众惠相互(15.01%)、安华农业(14.02%) [57] - **偿付能力Top3**:久隆财产(1031.35%)、融盛财险(819.82%)、锦泰财产(686%) [62] - **总资产Top3**:人保财险(7,783亿)、平安产险(5,191亿)、太保财险(2,358亿) [66] - **实际资本Top3**:人保财险(2,655亿)、平安产险(1,386亿)、太保财险(706亿) [70] 行业均值数据 - 保费增速均值5.69%(中位数6.33%),ROE均值9.23%(中位数1.91%) [50] -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值238.5%,总资产均值399.8亿,实际资本均值125.8亿 [50]
2024年15家再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排行:中再寿、中再财携手进前二!
13个精算师· 2025-06-25 13:37
再保险行业经营业绩 - 2024年再保险行业分保费收入2264亿元,同比下降2.6%[2][11] - 2024年行业净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37.2%,总投资收益113亿元,同比增长16.9%[4][12] - 行业净资产规模1063.5亿元,同比增长11.2%,投资资产规模3804.7亿元,同比增长8.0%[13] 再保险行业盈利能力 - 2024年行业ROE为5.4%,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但低于寿险(18.7%)和财险(8%)[5][16] - 行业总投资收益率3.1%,与财险持平但低于寿险(3.5%),综合投资收益率5.6%,高于财险(5.5%)但低于寿险(7.5%)[17][18] 再保险行业风险结构 - 最低资本中保费及准备金风险占比最高(27%),其次是交易对手违约风险(20%)和损失发生风险(11%)[7][22] - 财险业务占再保险业务2/3,导致保费及准备金风险成为首要风险[23] - 国际再保险分散导致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占比高[24] 再保险公司排名 - 分保费收入前三:中再寿险(642.7亿元)、中再产险(458.5亿元)、中农再保险(275.2亿元)[27] - 净利润前三:中再产险(15.4亿元)、中再寿险(14.0亿元)、慕尼黑再保险(5.9亿元)[28] - ROE前三:美国再保险(21.9%)、德国通用再保险(14.2%)、慕尼黑再保险(11.6%)[29] - 综合投资收益率前三:中再寿险(6.6%)、汉诺威再保险(5.8%)、中再产险(5.6%)[31]
银行渠道的过去和未来(三):银保渠道增额终身寿产品的讨论
13个精算师· 2025-06-24 17:55
银保渠道发展历程 - 中国银行保险从1996年开始起步,银保产品以趸交为主,2007年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超过其他渠道总和 [1] - 2013-2016年银保总保费占寿险行业规模保费50%,近年降至30%左右 [1] - 最近三年银保期交保费逐步赶超个险渠道,重要性显著提升 [1] 增额终身寿产品分析 - 通过四个虚拟5年交产品(A-D)对比显示:附加费用率从15%降至1%时,7年末现金价值从99,617元升至117,460元,新业务价值率从45%降至1%(5%投资收益率假设)[4] - 激进公司产品附加费用率约1%,总销售费用超50%,在5%收益率假设下新业务价值可能为负 [6] - 产品D存在长险短做风险,若100亿保费100%退保将导致65亿会计亏损,60%退保率对应40亿损失 [6] 定价利率对比 - 3.5%定价产品:20年交30万保费两代60年领取,终了现价600万,IRR达3.41% [9] - 3.0%定价产品:同类条件下领取总金额较3.5%产品下降33%(从2,400万降至1,500万)[12] - 2.0%定价产品:领取总金额仅为3.5%产品的50%,IRR降至1.81%-2.22% [12] 新业务价值动态 - 报行合一前:5年交产品D在5%收益率下仍有4%新业务价值率,产品C为15% [13] - 报行合一后:3年交3.0%定价产品NBV率达34%(5%收益率),较改革前提升14个百分点 [14] - 投资收益率每下降0.5%,NBV线性递减,2026年2.0%定价产品在3.0%收益率下NBV率将降至14% [14] 产品结构演变 - 报行合一后银保产品平均附加费用率统一为7%,期交总保费标准设为15万元(趸交15万/3年交5万/5年交3万)[21] - 偿二代二期规则下,50岁女性投保3.5%定价产品,5年交NBV/APE达44%,10年交达67% [22] - 3.0%定价产品在4.5%收益率假设下,10年交NBV/APE为61%,较3.5%产品低6个百分点 [27] 最低现价保证机制 - 增额寿现价采用定价利率贴现(传统险为定价利率+2%),需计算CVG=max[0,CV-(MC+Res)] [48] - 额外要求资本ARC=max[0,MC+CVG-0.9×DPL],交费期后ARC=CV-EVt(EVt=Res+0.9×DPL)[50][52]
又到一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披露期,理性看待红利实现率,做财富增长的长跑者!
13个精算师· 2025-06-23 11:24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国家监管总局要求人身险公司坚持长期主义,将资产负债管理贯穿全流程,分红水平需与实际投资收益匹配[1] - 2020年6月起监管规定分红险演示红利仅含利差且分配比例统一为70%,2024年10月后要求差异化设定演示利率以引导客户预期[3] - 2024年监管新规要求设立不足3年的分红险账户或评级1-3级的公司,若分红水平超过行业3年平均财务收益率(3.2%)需额外论证合理性[17] 红利实现率分析 - 红利实现率反映保户实际获得红利与演示的兑现情况,2023年起保司需官网披露该指标[1] - 销售演示利率和预定利率显著影响实现率:演示利率越低(如当前主流3.5%)、预定利率越低(如2.0%),同一客户收益率下实现率越高[5][6] - 部分公司可能通过透支特储账户短期提高实现率,但长期或引发经营风险[7] - 国寿、平安、人保寿典型产品2019-2024年实现率显示:2023年前普遍超100%,2024年骤降至36%(国寿/人保)或50%(平安)[11] 客户收益率测算 - 客户收益率=实际红利率+预定利率,其中实际红利率=(演示利率-预定利率)×分配比例×实现率[13] - 2024年销售保单客户收益率约3.0%-3.2%(如国寿福禄满堂3.0%),仍高于同期10年期国债(2.24%)及银行理财(2022-2023年加权收益2.5%)[15][16] - 2025年新保单演示利率降至3.5%,平安御享金越终身寿险客户收益率达3.05%(实现率100%)[13] 长期经营能力评估 - 分红险需跨越经济周期评估,国寿/平安/人保披露10+年实现率数据,长期表现优于单一年份波动[9] - 公司分红实力核心取决于:长期投资收益率(如穿越周期的稳定回报)、偿付能力(BB级以上)、整体经营稳健性(避免利差益无法弥补费差损)[19][20] - 分红特别储备机制要求实际收益与分红差异转入储备账户,强化长期可持续性[19]
监管要求分红水平不得“内卷”;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批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平安斥资6.05亿完成核心人员持股计划|13精周报
13个精算师· 2025-06-21 10:30
监管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分红险监管意见,要求审慎确定分红水平,避免"内卷式"竞争,六种情形需论证分红合理性[7][8]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出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集聚,深化航运保险和再保险创新[9][11] - 中国再保险集团被认定为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10] - 企业年金基金规模突破3.7万亿,近三年累计收益率达7.46%[12] - 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友邦人寿等外资机构获批筹建资管公司[19][18] 公司动态 - 平安系持续增持银行股:平安人寿增持邮储银行2279.7万股(1.2亿港元),中国平安增持邮储银行H股7642.49万港元,持股比例均升至12.07%[25][26] - 中邮保险、中华人寿分别获批增资至326.43亿和41亿,资本实力增强[29][30] - 中国平安完成2025年核心人员持股计划,购股1138万股,金额6.05亿,均价53.19元/股[31] - 泰康保险向华中科技大学捐赠1亿,支持医工交叉学科建设[37] - 水滴公司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6.58亿,增速放缓至8.4%[38] 行业趋势 - 香港保险高收益产品(7%预期收益)吸引内地客户抢购,新规将于7月实施[56] - 分红险占比提升:年内新推寿险产品中分红险占37%,同比增9个百分点[58] - 13家中国保险资管机构入选全球500强,国寿资管(第29名)、平安资管(第33名)进入前50[59] - 超90%保险资管产品收益为正,权益类产品近半年最高回报超26%[62] - 医保改革加速,300个统筹地区实现即时结算,商保与医保衔接试点推进[60][61] 产品创新 - 国寿推出首款10年保证续保医疗险,覆盖重大疾病医疗和院外特药[68] - 蚂蚁保"好医保"升级,新增470家三甲医院特需部和1500种先进药械保障[69] - 平安人寿推出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全家保",覆盖五大风险场景[70] - 众安保险将国内首款干细胞治疗药物纳入赔付范围,最高赔付100%[71][72] - 人保财险开出内贸险共保体首单,提供3000万应收账款风险保障[73] 人事变动 - 金融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李有祥拟任中国农业再保险董事长[39] - 中国平安任命80后高管徐菁为首席合规官,系曼彻斯特大学法学硕士[49] - 多家中小保险资管公司换帅:中信保诚资管临时负责人陈征宇、合众资产总经理徐永伟等履新[53] - 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获批两名日籍副总经理岩渕康二和太田贵之[45][46]
近23年寿险行业险类结构变迁盘点:分红险已经在筑底阶段,未来或许应该爆发!泰康分红险已经拔得头筹!
13个精算师· 2025-06-20 16:35
寿险行业规模与结构 - 截止2024年底寿险行业规模保费4.6万亿元,其中原保费收入4.0万亿元(占比87.1%),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5787亿元(占比12.6%),投连险独立帐户新增交费168亿元 [1][12][14] - 2023年度寿险行业原保费收入3.5万亿元,结构为:普通寿险2.0万亿元(57.1%)、分红保险7142亿元(20.5%)、健康险7208亿元(20.7%)、意外险449亿元、万能险97亿元、投连险4亿元 [3][16][19] - 原保费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65.3%提升至2024年的87.1%,万能险占比从31%下降至12.6% [14] - 分红险占比从2005年的60%持续下降至2023年20.5%,创历史次新低 [6][19] 险种结构变迁特征 - 普通寿险占比从2008年11.5%波动上升至2023年57.1%创历史新高 [17] - 健康险占比从2001年3.7%持续提升至2020年22.9%,2023年回落至20.7% [19] - 万能险规模从2016年1.1万亿元缩减至2024年5787亿元 [14][16] - 新单保费收入2023年1.3万亿元,占保费收入比例38.2%处于历史低位 [25] 头部公司产品结构差异 - 国寿/平安寿/太平的普通寿险占比最高(66.9%/58.4%/57.5%)[9][28] - 泰康分红险占比61.1%显著高于行业,且长期维持60%以上 [9][26][28] - 人保寿险普通寿险和分红险占比均衡(42.9%/40.3%)[9][28] - 友邦健康险占比42.4%为第一大险种 [9][28] 行业转型趋势 - 行业向"低保底+高浮动"分红险转型应对利差损 [8][21] - 2023-2024年可能是分红险占比筑底关键时点,未来有望逐步回升 [9][20] - 转型面临消费者认知、销售渠道、产品设计等挑战 [8][21]
【保险学术前沿】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25年第1-2期目录与摘要
13个精算师· 2025-06-19 17:33
期刊核心观点 -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是风险与保险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2022-2023年影响因子为4.7,JCR分区为Q1,专注于不确定性下的风险承担行为和决策分析 [2] - 期刊涵盖决策理论和不确定性经济学、风险与公共政策、行为实证分析等主题,每期发表约4篇文章 [2] - 本期研究揭示了人们在风险决策中普遍存在对自身风险承担水平不满意的现象,约50%参与者对总体生活风险水平不满意 [13][14] - 产品差异化在消费者信息充分时提升社会福利,但在消费者存在认知误差时可能降低福利,差异化的影响取决于消费者对产品收益的高估或低估 [15][16][17] - 识别了四种动态决策者类型:坚定型、近视型、老练型和期望效用型,其中期望效用型决策者解决不确定性耗时最长 [20][21][22] 决策理论与假设检验 - 决策解读需要大量辅助假设,理论越一般化所需假设越多,但很少研究测试这些假设 [7][8] - 提出三种评估辅助假设的方法:直接评估、系统操纵和档案分析 [7][9] - 启发式与偏差研究通常不测试辅助假设,而是假设读者认同任务解释方式 [7][8] - 将理论应用于自然发生的任务需要额外辅助假设,建议对共享和有争议假设进行松散协调评估 [9] 风险偏好与满意度 - 大多数人生活中对自身风险承担不满意,主要表现为认为风险承担不足而非过度 [13] - 对风险承担的不满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内部因素(如情绪)比外部因素影响更大 [14] - 实验显示人们风险厌恶但偏好模糊,在模糊情况下对不确定收益评估比复合风险更乐观 [30][31] - 风险厌恶与模糊厌恶呈正相关,60%选择符合期望效用理论,40%符合"天真型"启发式 [31] 产品差异化与消费者行为 - 大数据和AI推动产品差异化增加,但消费者认知误差可能导致福利损失 [16][17] - 当消费者高估产品收益时,产品差异化可能造成重大福利损失 [17] - 卖方有动机操纵消费者认知,政策制定需考虑大数据和AI驱动的差异化影响 [18] 动态决策行为 - 期望效用型决策者解决不确定性耗时最长,显示动态一致性与深思熟虑过程相关 [22] - 货币激励显著影响决策时间,无激励组决策时间更短 [22] - 概率差距大小可预测不确定性厌恶者的感知,差距越大决策时间越短 [22] 决策辅助工具 - 认知卸载工具降低风险厌恶程度并改善信念更新,但未减少非理性行为 [24][25] - 外部工具使用率低,对改善风险决策效果有限 [25] - 工具使选择计算更简单但需自愿使用,对决策质量提升作用有限 [25] 实验发现 - 跨期选择中标准模型常预测违反一阶时间占优的偏好,需模型修正 [27][28] - 通过行为而非主观报告测量过度自信,发现仅特定反馈条件下存在整体过度自信 [33][34] - 法律系统中的"噪声"表现为无正当理由的变异性,导致不可预测和不公平结果 [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