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00570)

搜索文档
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在冠县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06 09:57
行业活动与政策支持 - 中国中药协会灵芝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灵芝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冠县举办,110余名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参会 [1] - 会议发布了《中国灵芝产业诚信公约》,从经营、栽培、生产、市场、流通等多环节提出行业诚信公约,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 冠县政府表示将推进灵芝产业"13331"工程,打造百亿产业集群,打响"冠县灵芝冠九州"品牌 [3] 灵芝产业发展现状 - 冠县灵芝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子实体、孢子粉1.5万余吨,灵芝产量、交易量、盆景销量均居全国首位 [2] - 冠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和贸易基地,灵芝品牌价值达到26.79亿元,获评灵芝生产强县 [2] - 与会专家围绕"食药同源物指开放利用与食用产业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中药品牌建设"等主题开展交流 [2] 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 - 8位产业企业领军者和科研专家分别就灵芝工厂化栽培、新种质创制、孢子粉微载体构建等专题作报告 [3] - 具体研究包括灵芝菌株高通量选育与精准发酵体系建立、灵芝酸防治慢性结肠炎的药理学研究等 [3] - 会议期间考察了冠县灵芝科技示范园一期、山东冠芝药业有限公司等产业园区 [2] 产业链发展计划 - 冠县计划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中、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纵深推进灵芝产业发展 [3] - 锚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向,推动灵芝产业链重塑、供应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3] - 目标将灵芝产业打造成百亿产业集群 [3]
中国中药协会微循环用药专委会发布五年发展规划
扬子晚报网· 2025-05-16 17:09
专委会换届与工作规划 - 第二届微循环用药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选举,产生215名新委员,王肖龙教授当选主任委员,卜培莉等32人任副主任委员,陈广琴等64人任常务委员 [5][7] - 新一届专委会五年规划聚焦四大方向:协同创新(换届选举、党建活动、品牌会议)、中医药研究(制定专家共识与用药指南)、学术传播(公益活动、跨学科合作)、政策研究(年度报告与政策建议) [1] - 专委会管理办法明确组织架构(全体委员会议为最高机构)及运作机制,强调在协会领导下合规开展活动 [7] 微循环研究行业动态 - 微循环障碍被定义为跨学科疾病挑战,专委会由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和黄药业联合发起,旨在探索中药在微循环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3] - 协会要求专委会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中药现代化表达及国际交流,同时需按目标管理要求提升活动质量 [8] 行业领导层表态 - 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宪提出四点期望:党建引领、聚焦疾病防治难点、规范活动流程、凝聚专家资源破解行业瓶颈 [8] - 协会自2024年起对分支机构实施目标管理,要求专委会贡献于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8]
中国中药协会微循环用药专委会换届,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前行
北京晚报· 2025-05-15 19:25
中国中药协会微循环用药专业委员会换届会 协会概况与专委会背景 - 中国中药协会成立于2000年12月18日,拥有900多家企业会员、67个分支机构和逾万名中药领域专家,宗旨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服务行业" [1] - 微循环用药专业委员会于2018年成立,首届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峥涛教授、原上海和黄药业周俊杰总裁领导,在推动微循环用药规范化、学术研究交流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1] 换届会议概况 - 2025年5月10日第二届换届会在郑州举办,由中国中药协会王桂华秘书长主持,160余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会 [1] - 会议选举产生215名新一届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王肖龙教授当选主任委员,32人任副主任委员,64人任常务委员,上海和黄药业宣进任秘书长 [10] 第一届专委会工作成果 - 组织建设:举办四届"匠医国药创新发展大会",覆盖全国29省市专家及超10万线上观众 [5] - 学术交流:开展中医药循证研究巡讲,为1000多位专科医生提供平台 [5] - 健康科普:通过健康敬老月、社区科普等活动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医生满意度较高 [5] 第二届专委会工作规划 - 协同创新:继续承办"匠医国药创新发展大会"等品牌会议,加强党建活动 [15] - 深化研究:制定微循环领域专家共识和用药指南,为已上市及创新中药产品积累科学证据 [15] - 学术传播:开展健康敬老月公益活动,推动跨学科合作提升影响力 [15] - 政策研究:形成年度调研报告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行业规范 [15] 行业意义与领导表态 - 微循环用药领域被视为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方向,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3] - 中国中药协会吴宪常务副会长强调需加强多学科协作、探索中药现代化表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17] - 协会自2024年起对分支机构实行目标管理,要求专委会按计划提升业务质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7] 换届会总结 - 新一届专委会规划涵盖协同创新、深化研究、学术传播及政策研究,彰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18] - 未来将围绕党建引领,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专业影响力,助力中医药产业繁荣 [18]
中国中药(00570)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8 22:4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0 - 2024年营业额复合年增长率为2.76%,2024年营业额为165.09708亿人民币[8] - 2020 - 2024年毛利复合年增长率为 - 3.68%,2024年毛利为78.56308亿人民币[8] - 2020 - 2024年经营业务溢利复合年增长率为 - 39.41%,2024年经营业务溢利为3.35594亿人民币[8] - 2020 - 2024年除税前溢利复合年增长率为 - 48.00%,2024年除税前溢利为1.63109亿人民币[8] - 2020 - 2024年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复合年增长率为 - 57.54%,2024年为0.54067亿人民币[8] - 2020 - 2024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复合年增长率为 - 57.58%,2024年为1.07分[8] - 2024年毛利率为47.59%,经营利润率为2.03%,净利润率为0.13%[8] - 2024年资产负债率为31.74%[8] - 2024年营业额较2023年同期下降8.9%,净利润较2023年同期下降98.5%[16] - 2024年公司营业额约为165.0970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81.21861亿元减少8.9% [23] - 2024年毛利约为78.5630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2.74492亿元下降15.3%;毛利率为47.6%,比去年同期的51.2%下降3.6个百分点 [24] - 2024年各业态销售成本合计约为86.534亿元,较去年的88.47369亿元下降2.2%[61] - 2024年其他亏损约为5.38914亿元,2023年其他收益约为428.7万元,主要因资产减值亏损、滞纳金支出增加及出售物业等产生损失[70] - 2024年一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加约3.80699亿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约1.06554亿元,较去年增加约9718.8万元[71] - 2024年销售及分销成本约为54.19271亿元,较2023年的64.03201亿元下降15.4% [72] - 2024年行政支出约为10.57664亿元,较2023年的10.43318亿元增长1.4% [73] - 2024年研究及开发支出约为5.96007亿元,较2023年的6.85632亿元减少13.1% [74] - 2024年财务费用约为1.71535亿元,较2023年的1.99045亿元减少,实际贷款利率为2.65%,2023年为2.78% [75] - 2024年应占联营公司亏损约为95万元,较去年的369.9万元下降74.3% [76] - 2024年本年溢利约为2077.1万元,较去年的13.9607亿元减少98.5%,净利率为0.1%,较去年的7.7%减少7.6个百分点[77] - 2024年经调整溢利净额约为6.3554亿元,较2023年的13.9607亿元下降54.5% [79]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07分,较去年的25.52分下降95.8%;流动比率为2.4倍,2023年为2.1倍;负债比率由2023年的23.9%下降至18.5% [81]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及其他贷款余额约为26.97亿元,较2023年的30.34亿元有所下降;已抵押借款约为4.92亿元,较2023年的5.36亿元减少[8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投资支出约为5.32亿元,较去年的7.50亿元下降[84] - 2024年12月31日已签约尚未履行且未在财报内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3958.6万元,较2023年的1.53亿元大幅减少[85]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共有16753名员工,较2023年的17303名减少;报告期内薪酬总额约为24.13亿元,较2023年的23.87亿元有所增加[8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给股东的储备约为9.94亿元,较2023年的9.85亿元略有增加[9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集团其他收入约为1.97696亿元,较去年减少31.8%[69] - 报告期内集团获得的政府补贴收入约为1.41亿元,较去年减少35.0%[69]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4年中药材生产及经营业务营业额约为13.86669亿元,同比减少25.3%,占总营业额的8.4% [23] - 2024年中药饮片业务营业额约为33.14794亿元,同比增长17.9%,占总营业额的20.1% [23] - 2024年中药配方颗粒业务营业额约为69.72013亿元,同比减少23.5%,占总营业额的42.2% [23] - 2024年中成药业务营业额约为45.52955亿元,同比增长14.0%,占总营业额的27.6% [23] - 2024年中医药大健康业务营业额约为2.83277亿元,同比减少19.6%,占总营业额的1.7% [2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22省(区、市)累计参与共建中药材生产基地165个,共涉及108个中药材品种,基地面积逾47.0756万亩 [2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7个,面积1908.78亩,涉及24个重点中药材品种 [28] - 2024年新增三七、淫羊藿等18个品种通过GAP符合性检查,累计共23个品种通过GAP符合性检查 [2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20个省(区、市)建成并投产26家直营“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报告期内完成代煎、代配处方超700万张,合计生产超5000万剂,同比分别增长22%和14%[29] - 2024年11月,山东省医保局集采45个中药饮片品种,公司共13家子公司、45个品种、84个品规成功中选[2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22个省(区、市)纳入中药配方颗粒集采覆盖范围、20个省(区、市)已实际执行集采,公司该业务营收和盈利水平受集采等因素影响回落[30] - 报告期内,公司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新增等级医疗机构客户超1400家[31] - 2015至2024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逐年下降,2024年上半年中成药行业营收和利润同比负增长,公司9个重点中成药品种规模过亿,多个品种销售额同比上涨[33] - 公司处方药业务新开发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逾3000家次[33] - 公司OTC业务“10+200+N”等级合作模式下,9大主品在“10+200”连锁目录整体覆盖率达82%,销售额同比双位数增长[34] - 公司开展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新形成发布指南等文件25项[34] - 公司中医药大健康业务新本草养生茶饮门店运营34家,国医馆诊疗服务量突破16万人次[35] - 中药材生产及经营业态营业额约为13.86669亿元,较去年下降25.3%,占总营业额的8.4%,毛利率为11.1%,较去年上升0.7个百分点[61][62] - 中药饮片业态营业额约为33.14794亿元,较去年增长17.9%,占总营业额的20.1%,毛利率为23.2%,较去年上升2.1个百分点[62][63] - 中药配方颗粒业态营业额约为69.72013亿元,较去年下降23.5%,占总营业额的42.2%,毛利率为56.9%,较去年下降8.6个百分点[64] - 中成药业态营业额约为45.52955亿元,较去年增长14.0%,占总营业额的27.6%,毛利率为63.6%,较去年上升2.8个百分点[66][67] - 中医药大健康业态营业额约为2.83277亿元,较去年下降19.6%,占总营业额的1.7%,毛利率为24.4%,较去年下降2.8个百分点[68] - 中成药业态有9个重点品种销售规模超亿元,28个重点品种销售额同比增长[67]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2025年集团将贯彻落实改革深化提升战略要求,以战略运营管控为核心抓手,以资源整合及改革转型为核心驱动力强化核心竞争优势[57] - 推进中药材生产及经营向高质效发展,强化基地建设,探索种子种苗经营业务[58] - 强化中药饮片区域龙头企业优势,深耕全国重点省(区、市)市场布局,打造特色中药饮片业务[58] - 巩固中药配方颗粒行业主导地位,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加强生产成本把控,实现商业模式及营销体系转型升级[58] - 挖掘中成药市场新增长点,推动产品临床价值建设,加速打造销售规模过亿品种,培育多个战略品种[58] - 重塑整合中医药大健康业务,促进资源横纵协同,强化优势品种,贯通品牌建设与渠道赋能融合[58]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积极推动转型、创新发展与ESG治理,各业态经营取得进展[17][1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2个等多个科研平台[36] - 报告期内,国家药典委新发布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51个,集团完成34个,占比67%;累计已发布316个,集团完成172个,占比54%[37] - 报告期内,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72项,获授权专利126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3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专业技术人才规模达1,005人,同比增长17.0%;认证内训师543人,同比增长23.6%[40] - 集团荣获2024年“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41] - 集团修订完善危险源辨识清单、制度文件和考核标准各36项,制定328份作业岗位标准化流程[43] - 集团组织开展专项安全培训1,705场,组织节能环保内部培训108场,覆盖员工9,357人次[43] - 集团参研项目“数据驱动的苗药生产过程质量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36] - 集团选育的金荞麦“国荞1号”和淫羊藿“贵同柔毛1号”获国家农业农村部新品种授权[37] - 集团自主研发的3.1类中药新药当归补血汤颗粒获批上市、桃核承气颗粒获注册受理[38] - 2024年1月10日,商务部、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规定部分中药资源及技术禁止或限制出口[45] - 2024年1月1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要求各省医保局重视集采中选产品供应保障工作[45] - 2024年5月20日,国家医保局要求继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加强区域协同[46] - 2024年5月24日,国家医保局明确持续巩固落实三明医改制度性成果,开展“任务列表”[47] - 2024年5月27日,14部门提出统筹推进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等工作[48] - 2024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付费试点[48] - 2024年7月1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2025年1月1日起施行[49] - 2024年7月31日,国家中医药局计划到2026年底完成180项国内标准和30项国际标准制定,培养450名专业人才[50] - 2024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完善医保参保政策,2025年起对未连续参保者设待遇等待期[50] - 2024年9月8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取消外资禁止投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限制[51] - 2029年全国中医优势专科将达1万个[55] - 2024年2月21日提出公司私有化附先决条件建议,因先决条件未满足,建议于2024年10月18日失效[89]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度末期股息每股0.35港仙(约人民币0.32分)及特别股息8.30港仙(约人民币7.66分),派息总额每股8.65港仙(即人民币7.98分),2023年均无[90][94] - 集团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附属公司主要从事中药及医药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93] - 集团股息政策自2019年1月1日生效,旨在为股东提供回报并维持财务稳定[95] - 报告期内集团慈善及其他捐款(含实物金额)约为人民币14,436,770.96元[1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独立非执行董事袍金为每年250,000港元[118] - 杨军、李鸿坚于2024年9月27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杨军任主席,李鸿坚任总裁[106][121] - 陈映龙于2024年9月27日辞任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等职[106][121] - 刘海建、李向荣、祖敬、许京辉、黄灝于2025年1月15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108][121] - 杨秉华、王刊、孟庆鑫、李茹、杨文明、程学仁于2025年1月15日辞任非执行董事[108][121] - 杨军、李鸿坚聘任协议自2024年9月27日起生效,一方提前一月通知可终止[112] - 刘海建、李向荣、祖敬、许
养无极牌补肺丸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值得信赖的中国中药品牌”
搜狐网· 2025-04-09 18:18
文章核心观点 “养无极牌补肺丸”被评为“值得信赖的中国中药品牌”,其凭借传统古方、科研验证、权威认可和公益践行等优势,推动中药在肺部疾病防治领域发展,以品牌力量赋能行业迈向现代化 [1][14] 厚植品质口碑,夯实品牌信赖根基 - 产品广受信赖源于600多年验方传承、十余年“硬核”品牌实力及科研权威认可,推动中药在肺部疾病防治领域应用与发展 [3] 传统古方,守正传承精粹 - 依托1331年金元时期《永类钤方》中“补肺汤”改良,是直接以“补肺”命名的中成药,有补肺益气等作用 [4] - 组方甄选道地药材蜜炼成大蜜丸,药性温和、易吸收,传承古法炮制技艺并引入现代制药技术,通过国际标准认证确保高品质 [4] 科研验证,肺病患者福音 - 2024年科研机构研究证实,补肺丸对多种肺部疾病有防治及缓解症状作用,实现“古方科学化”发展,为临床用药提供学术依据 [6][7] 权威认可,家庭常备用药 - 2020年和2023年,补肺丸二次被列为新冠恢复期治疗用药;2023年入选专家共识并被教材收录;2023年和2024年连续被评为“家庭常备呼吸系统用药” [8] - 多年获权威认可奠定其在肺部疾病治疗领域专业地位,为民众提供慢性肺部疾病优选方案,守护肺部健康 [10] 公益践行,惠及亿万民众 - 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多年践行《爱肺行动》公益行动,携手多方发起公益号召,通过多元形式倡导“补肺”理念,帮助民众防治肺部疾病 [11] 怀匠心赴初心,铸造中药品牌力量 - 成长轨迹是中国中药品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缩影,印证其坚守匠心品质,执着追求打造肺部健康第一品牌 [14] - 在行业信赖和民众需求驱动下,坚持品牌建设为核心动力,以科研赋能品质升级,扩大中药影响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4]
中国中药:国药集团增持5035万股
快讯· 2025-04-08 21:40
控股股东增持情况 - 国药集团于2025年4月8日以每股平均价格约1.86港元增持公司5035万股股份 [1] - 增持后国药集团直接及间接持有公司16.85亿股股份 [1] - 持股比例达全部已发行股份约33.46% [1]
中国中药20250326
2025-03-26 22:3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药行业 - 公司: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2024 年业务及财务表现 - 营业额约 88.07 亿元,毛利率 18.69%,同比减少 3.6 个百分点,净利润约 2007 万元,较去年减少[3] - 派发每股 0.32 元特别股息,总股息 7.98 亿元,总金额 4.02 亿元[2][3] - 中药材生产经营、中药配方颗粒、中医药大健康板块均增长,中药医院板块同比增长 13%,中成药板块同比增长显著[2][3] - 截至 2024 年末,流动资产 188.4 亿元,较 2023 年末减少 5%,总资产 310.6 亿元,总负债减少至 100.3 亿元[2][3] 政策调整和科技赋能措施 - 深化改革、强化合规建设,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打造线上线下分销渠道,推进品牌差异化发展和深度运营[4] - 获得中华老字号认定,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4] - 参与行业标准建设,编撰发布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4] - 完成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专利成果[4] 中成药及大健康产品发展情况 - 中成药板块销售金额约 45.3 亿元,占总营业额 20.6%,毛利率 36%,得益于销量增长和规模效应[2][5] - 推出枣仁安神胶囊等新产品,开展临床测试提升竞争力[2][5] - 大健康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统筹运营扩展市场,新增特色诊疗服务,运营 30 家门店,销售额显著增长[5] - 国医馆以差异化诊断服务提升诊疗价值[5] 未来发展战略 - 深化改革,强化合规建设,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强化安全环保责任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2][6] - 推进品牌差异化发展,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完善现代化治理结构,通过科技赋能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6] 2025 年战略重点 - 贯彻落实改革深化,推动中药大健康高质量发展,通过战略性管控和资源整合,强化核心产业贯通融合[7] - 推进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强化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储备分加工,探索提升中药资源[7] - 做护理培训和物业保障,巩固中药配方行业,加强生产成本服务,实现商业营销转型[7] - 推动产销协同构建价值链优势,加速打造销售规模过亿的企业,重塑整合中医药大健康资源[7] 配方颗粒情况 - 部分省份执行带量采购政策,市场份额占比约 18%,考虑非执行区域按集采标准执行,总体市场接近 30%[2][10] - 公司积极应对,保证市场战略布局,调整营销销售体系,开发临床应用场景,进行成本控制[2][10] 降本增效措施 - 优化现有产业布局,推动项目降本增效,关注人效、成本控制及管理绩效[2][17] - 通过内部协作效率提升、工艺技术改良等手段降低成本,加强管控和调整子模式[17] 科研创新举措 - 完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建立对外揭榜挂帅制度,发挥国家自主创新中心作用,加快中西药重点机制研发[9] - 打造一体化研发平台,多维度创新深化人才构建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健全科研人才队伍[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私有化计划因未达成投资人一致意见被撤销,理论上 2025 年 10 月 18 日后可重启,目前未收到大股东重启信息[11] - 2024 年计提四个多亿商誉减值,2025 年将重新评估资产组[2][12] - 2025 年对外投资额度预计七至八亿元,重点优化原有布局和覆盖产业链两端环节,与国内优质企业保持合作[16] - 高管薪酬与市值表现相关联,公司持续关注回购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评估决策[18] - 国药集团坚持“1 + 4 + X”战略布局,中药控股公司得到高度关注和支持,集团推行“一盘棋”思路促进整体发展[19][20] - 中药控股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和合作共建科研项目保持配方颗粒市场份额,不单纯依靠低价竞争[21] - 配方颗粒从企业标准转向国家标准,目前渠道上企业标准产品库存逐步消化,但可能影响 2025 年收益和利润[22] - 2025 年中药行业存在不确定性,但国家政策长期有利于优质企业发展,集采招标降价短期影响利润,长期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3] - 国药集团积极解决内部管理及同业竞争问题,中药控股与太极集团有业务协同,资本层面解决同业竞争问题暂无具体方案[24] - 公司两个中成药品种进入集采范围,集采未对业务造成显著影响,公司每年争取降低 30%成本,推动中药现代化开发[25] - 中成药板块预计未来几年延续增长,公司建立超三千人推广队伍,有多个过亿销售额大品种,不断孵化新产品,推进全国营销布局[26] - 国务院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对公司长期利好,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期和十五规划起草启动时,公司将研讨制定未来五年发展战略[27] - 公司未来聚焦高端和利润丰厚产业链,结合大健康产业与核心业务,寻求全国统一市场布局,通过集约化营销发挥内部协同效应[28] - 公司计划集聚资源到优势企业,对部分企业内部调整,瞄准行业标杆,希望诞生新企业弥补短板[29] - 公司拥有八大科研中心和约 1500 人的科研队伍,包括三个院士工作站,将聚焦科研,优化体制机制,加强科研与生产对接,吸引外部领军人才,提升内部科研人员待遇[30]
中国中药利润大跌98.5%背后:过亿补税侵蚀业绩,合规漏洞凸显
北京商报· 2025-03-26 20:1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中药2024年业绩不佳,营收和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受配方颗粒行业政策、市场竞争、补缴税款等因素影响,同时公司合规管理存在漏洞,私有化尝试失败,股价表现低迷 [1][4][6] 业绩情况 - 2024年营收165.1亿元,同比下降8.9%,净利润2077万元,同比锐减98.5% [1] - 各业务板块中,中药材生产及经营营收13.87亿元,同比降25.3%;中华饮片营收33.15亿元,同比增17.9%;中药配方颗粒营收69.72亿元,同比降23.5%;中成药营收45.53亿元,同比增14.0%;中医药大健康营收2.83亿元,同比降19.6% [3] - 2024年毛利约78.56亿元,同比降15.3%,毛利率47.6%,较去年降3.6个百分点 [5] - 2024年研发投入5.96亿元,较上年减少13.1%,低于行业均值 [5] 税款补缴 - 部分附属公司应补缴2017 - 2023年相关税款、滞纳金约1.534亿元,已补缴1.028亿元,预计减少2024年归母净利润约1.29亿元 [6] - 补缴税款暴露企业合规管理深层漏洞,医药行业监管压力大,企业需注重合规经营 [7] 私有化情况 - 2021 - 2024年多次尝试私有化均失败,2024年2月控股股东拟4.6港元/股私有化,6个月后因境外直接投资批准未满足而失败 [8][9] - 港股投资者对中药行业认知偏差、政策不确定性及国企决策灵活性受限致公司估值低迷,私有化可更灵活响应政策 [10] 股价表现 - 受私有化失败影响,2024年10月21日股价一度暴跌44.5%至2.12港元,收盘跌35.08%,报2.48港元/股,蒸发超60亿港元 [8] - 财报发布后,3月26日收盘报2.09港元/股,上涨2.96%,总市值约105亿港元 [10]
中国中药(00570)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5 21:5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营业额为165.10亿元,较2023年下降8.9%[5] - 2024年毛利为78.56亿元,较2023年下降15.3%,毛利率为47.6%,较去年下降3.6个百分点[10] - 2024年净利润为0.21亿元,较2023年下降98.5%[5]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1.07分,较2023年下降95.8%[4] -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额约为165.09708亿元,较去年的181.21861亿元下降8.9%[48] - 公司2024年总营业额165.10亿元,较2023年的181.22亿元下降9.9%[57] - 公司2024年销售成本86.53亿元,较2023年的88.47亿元下降2.2%[57] - 公司2024年经营溢利3.36亿元,较2023年的14.27亿元下降76.4%[57] - 公司2024年本年度溢利2077.1万元,较2023年的13.96亿元大幅下降[57] - 公司2024年非流动资产总值162.24亿元,较2023年的172.69亿元下降6.0%[59] - 公司2024年流动负债总值78.00亿元,较2023年的93.33亿元下降16.4%[59] - 2024年来自客户合约的营业额为16,509,70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8,121,861千元人民币[72] - 2024年中国内地营业额为1640494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8024104千元人民币;2024年香港营业额为5041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41695千元人民币;2024年海外及其他地方营业额为5434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6062千元人民币;2024年合计营业额为1650970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8121861千元人民币[74] - 2024年来自外部客户营业额为1650970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8121861千元人民币;2024年分部间销售为237791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474126千元人民币;2024年小计为18887626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0595987千元人民币[74] - 2024年公司总营业额为16509708千元,2023年为18121861千元,同比下降8.9%[82][83] - 2024年公司年内溢利为20771千元,2023年为1396070千元,同比下降98.5%[82][83] - 2024年公司资产总值为35063718千元,2023年为37068348千元,同比下降5.4%[82][83] - 2024年公司负债总额为11130684千元,2023年为13131730千元,同比下降15.3%[82][83] - 2024年政府无条件补助为98218千元,2023年为175068千元,同比下降44%[85] - 2024年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为47677千元,2023年为65257千元,同比下降27%[85] - 2024年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9019千元,2023年为7847千元,同比增长14.9%[85] - 2024年就商誉确认减值亏损431826千元,2023年为0[86] - 2024年出售物业、厂房及设备收益净额为 - 2825千元,2023年为26342千元,同比下降110.7%[86] - 2024年滞纳金为 - 64237千元,2023年为 - 1216千元,同比下降5183%[86] - 2024年预期信贷亏损模式项下减值亏损(扣除拨回)合计为106,55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9,366千元人民币[87] - 2024年即期税项小计为286,621千元人民币,递延税项抵免为144,283千元人民币,合计为142,338千元人民币;2023年即期税项小计为277,934千元人民币,递延税项抵免为449,471千元人民币,合计为 - 171,537千元人民币[88] - 2024年董事酬金为4,402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8,932千元人民币;2024年其他员工成本小计为2,408,430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378,397千元人民币[89] - 2024年建议末期股息为16,115千元人民币,特别股息为385,742千元人民币,总计为401,857千元人民币;2023年无相关股息[90] - 2024年母公司普通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为54,067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285,200千元人民币;用以计算每股基本盈利之普通股加权平均数均为5,035,801,852股[91] - 2024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为8,168,990千元人民币,其他应收款项小计为397,522千元人民币,合计为8,566,512千元人民币;2023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为9,171,283千元人民币,其他应收款项小计为515,361千元人民币,合计为9,686,644千元人民币[92] - 2024年存货合计为4,783,09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959,149千元人民币[93] - 2024年应付账款及其他应付款项合计为5,437,64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6,049,707千元人民币[9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集团其他收入约为197,696,000元,较去年减少31.8%;政府补贴收入约为141,000,000元,较去年减少35.0%[9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12个月,集团其他亏损约为538,914,000元,去年为其他收益约4,287,000元[96] - 2024年末一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同比增加约3.81亿元,本期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约1.07亿元,较去年增加约9719万元[97] - 2024年销售及分销成本约54.19亿元,较去年下降15.4%,因销售结构变化,中药配方颗粒收入下降致销售费用减少[98] - 2024年行政支出约10.58亿元,较去年增长1.4%,因企标及为国省标备案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到期,存货报废损失增加[99] - 2024年研究及开发支出约5.96亿元,较去年减少13.1%,主要用于提升质量、未来效益和效率研究[100] - 2024年财务费用约1.72亿元,同比减少,实际贷款利率为2.65%,较去年的2.78%下降[101] - 2024年应占联营公司亏损约95万元,同比下降74.3%[102] - 2024年本年溢利约2077万元,较去年减少98.5%,净利率为0.1%,较去年减少7.6个百分点[103] - 2024年经调整溢利净额约6.36亿元,较去年下降54.5%,经调整项目为非经常性支出[105]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07分,较去年下降95.8%,因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下降[107] - 2024年末集团流动比率为2.4倍,较去年的2.1倍上升,负债比率由23.9%下降至18.5%[107] - 2024年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投资支出约为5.32191亿元,去年约为7.50233亿元[110] - 2024年底已签约未履行且未在财报拨备的资本承担约为3958.6万元,2023年底约为1.5287亿元[111] - 2024年底公司无重大或有负债,2023年底也无[112] - 2024年底公司员工共16753名,2023年底为17303名;2024年薪酬总额约为24.12832亿元,2023年约为23.87329亿元[114]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中药材生产及经营业务营业额为13.87亿元,同比减少25.3%,占总营业额8.4%[10] - 2024年中药饮片业务营业额为33.15亿元,同比增长17.9%,占总营业额20.1%[10] - 2024年中药配方颗粒业务营业额为69.72亿元,同比减少23.5%,占总营业额42.2%[10] - 2024年中成药业务营业额为45.53亿元,同比增长14.0%,占总营业额27.6%[10] - 2024年中医药大健康业务营业额为2.83亿元,同比减少19.6%,占总营业额1.7%[10] - 中药材生产及经营业态营业额约为13.86669亿元,较去年下降25.3%,占总营业额的8.4%,毛利率为11.1%,较去年上升0.7个百分点[50] - 中药饮片业态营业额约为33.14794亿元,较去年增长17.9%,占总营业额的20.1%,毛利率为23.2%,较去年上升2.1个百分点[51] - 中药配方颗粒业态营业额约为69.72013亿元,较去年下降23.5%,销售成本约为30.03205亿元,较去年下降4.5%[48] - 中成药业态营业额约为45.52955亿元,较去年增长14.0%,销售成本约为16.56749亿元,较去年增长5.7%[48] - 中医药大健康业态营业额约为2.83277亿元,较去年下降19.6%,销售成本约为2.14171亿元,较去年下降16.5%[48] - 中药配方颗粒业态2024年营业额约69.72亿元,较2023年下降23.5%,占总营业额42.2%[53] - 中成药业态2024年营业额约45.53亿元,较2023年增长14.0%,占总营业额27.6%[54] - 中医药大健康业态2024年营业额约2.83亿元,较2023年下降19.6%,占总营业额1.7%[56] - 2024年中药配方颗粒营业额为6,972,013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9,108,382千元人民币[72] - 2024年中成药营业额为4,552,95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3,994,333千元人民币[72] 中药材市场指数情况 - 2022 - 2024年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从2022年末约2700点攀升,2023年8月达高位,2024年回调但仍居3000点以上[13] 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22省(区、市)累计参与共建中药材生产基地165个,涉及108个中药材品种,基地面积逾47.0756万亩,97个品种上线中药质量追溯系统;累计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7个,面积1908.78亩,涉及24个重点中药材品种[14] - 报告期内,新增18个品种通过GAP符合性检查,累计共23个品种通过,肉桂、桂枝2个品种基地获认定为“省级中药材产业化基地”[14] 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建设及业务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在20个省(区、市)建成并投产26家直营“共享中药·智能配送中心”[16] - 报告期内完成代煎、代配处方超700万张,合计划生产超5000万剂,同比分别增长22%和14%[16] 中药饮片集采中选情况 - 2024年11月,公司共13家子公司、45个品种、84个品规在山东省中药饮片集采中成功中选[16] 中药配方颗粒集采覆盖及业务影响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22个省(区、市)纳入中药配方颗粒集采覆盖范围、20个省(区、市)已实际执行集采[18] - 报告期内,公司中药配方颗粒受集采降、成本上涨及市场竞争影响,营业收入和盈利水平回落[18] - 报告期内,公司中药配方颗粒新增等级医疗机构客户超1400家[18] 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研究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国家药监局累计发布316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公司完成研究的有172个,占比54%[19][25] - 报告期内国家药典委新发布51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公司完成研究的34个,占比67%[25] 药品市场及公司品种销售情况 - 2015 - 2024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逐年下降,2024年上半年中成药行业营收和利润同比负增长,公司9个重点品种规模过亿,多个品种销售额同比上涨[20] 公司OTC业务情况 - 公司OTC业务“10 + 200 + N”等级合作模式成绩斐然,九大主品在“10 + 200”连锁目录整体覆盖率达82%,销售额同比双位数增长[21] 公司新本草养生茶饮及国医馆业务情况 - 公司新本草养生茶饮已运营门店34家,国医馆诊疗服务量突破16万人次[22] 公司科研平台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2个等多个科研平台[23] 公司科研成果情况 - 公司多个参研项目获省级科技奖励,选育的2个中药材品种获国家新品种授权,1个项目获国际标准立项,4个品种获广东省中药材地方标准认定[24]
摩根士丹利:下调中国中药评级至“减持”
证券时报网· 2025-01-17 10:59
文章核心观点 - 摩根士丹利因中国中药发布盈利警告且业绩远低于市场预期,将其评级下调并降低目标价,同时大幅下调盈利预测 [1] 评级与目标价调整 - 摩根士丹利将中国中药评级从“与大市同步”下调至“减持” [1] - 摩根士丹利将中国中药目标价从2.6港元降至1.7港元 [1] 盈利预测调整 - 摩根士丹利将中国中药2024年盈利预测下调80% [1] - 摩根士丹利将中国中药2025至2030年盈利预测下调22%至34% [1] 影响因素 - 价格下调、市场竞争加剧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中药销售和利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