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01877)

搜索文档
港股医药股延续强势,康希诺生物(06185.HK)涨超10%,君实生物(01877.HK)涨超9%,三叶草生物(02197.HK)、康方生物(09926.HK)等跟涨。
快讯· 2025-05-21 09:54
港股医药股表现 - 康希诺生物(06185 HK)股价涨幅超过10% [1] - 君实生物(01877 HK)股价涨幅超过9% [1] - 三叶草生物(02197 HK)和康方生物(09926 HK)等医药股跟随上涨 [1]
创新药概念延续强势 舒泰神20CM涨停
快讯· 2025-05-21 09:44
行业动态 - 创新药概念股持续走强 舒泰神股价实现20CM涨停 三生国健连续3个交易日涨停 赛升药业 海创药业 海辰药业 诺思格 君实生物等公司股价跟涨 [1] - 港股创新药企业三生制药与辉瑞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涉及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 [1] 交易亮点 - 三生制药与辉瑞签订的许可协议中 12.5亿美元首付款创下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金额新纪录 [1]
君实生物收盘上涨3.57%,最新市净率5.19,总市值291.57亿元
金融界· 2025-05-20 19:17
公司股价与市值 - 5月20日收盘价为29.58元,上涨3.57%,市净率5.19创11天新低,总市值291.57亿元 [1] - 股东户数29420户,较上次增加69户,户均持股市值35.28万元,户均持股2.76万股 [1] 公司业务与专利 - 主营业务为新药研发及相关技术转让服务、新药生产和销售 [1] - 主要产品包括特瑞普利单抗、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等12种生物药及siRNA药物 [1] - 拥有175项授权专利(境内129项/境外46项),覆盖新药蛋白结构、制备工艺等核心领域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01亿元,同比增长31.46%,销售毛利率81.24% [2] - 净利润亏损2.35亿元,同比收窄17.01% [2] - PE(TTM)-23.65倍,静态PE-22.76倍,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60.68倍和47.48倍 [2] 行业对比 - 市净率5.19倍低于行业平均9.64倍但高于中值2.91倍 [2] - 总市值291.57亿元高于行业平均190.75亿元和中值74.87亿元 [2] - 可比公司中百济神州市值3435.04亿元最高,百利天恒市净率32.11倍最高 [2]
君实生物收盘上涨1.12%,最新市净率5.07,总市值284.67亿元
金融界· 2025-05-14 18:46
股价与市值表现 - 5月14日收盘价28.88元 单日上涨1.12% 市净率5.07 总市值284.67亿元 [1] - 行业平均市净率9.07 行业中值市净率2.80 公司市净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但高于行业中值 [2] 机构持仓情况 - 2025年一季报显示15家机构持仓 包括12家基金和3家其他机构 [1] - 合计持股数1.850872亿股 持股市值55.71亿元 [1] 业务与产品布局 - 主营业务为新药研发及相关技术转让服务 新药生产和销售 [1] - 主要产品包括特瑞普利单抗、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Tifcemalimab等11种创新药物 [1] - 拥有175项授权专利 其中境内129项 境外46项 覆盖新药蛋白结构、制备工艺等核心领域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收入5.01亿元 同比增长31.46% [1] - 净利润亏损2.3487622663亿元 同比收窄17.01% [1] - 销售毛利率达81.24% 维持较高水平 [1] 行业估值对比 - 公司PE(TTM)为-23.09 静态PE为-22.22 处于亏损状态 [2] - 行业平均PE(TTM)57.93 静态PE45.13 行业中值PE(TTM)38.63 静态PE36.87 [2] - 总市值284.67亿元 高于行业平均市值180.62亿元和中值72.12亿元 [2]
美国处方药降价行政令发布 医药市场与落地成效成焦点
环球网· 2025-05-13 11:10
政策核心内容 - 美国总统签署行政命令要求降低处方药价格 目标是与国际同等国家接轨 具体降幅未公布但总统曾提及降幅30%至80%或59% [1] 美国医药市场现状 - 美国为全球最大医药市场 品牌药价格是其他国家3倍以上 [3] - 美国人口不足全球5% 但承担约75%全球药品利润 [3] - 商业医疗保险覆盖2亿人 覆盖率59.1% 赔付支出占国民健康支出33.3% [3] 对中国药企的具体影响 - 百济神州BTK抑制剂百悦泽美国售价是中国16倍 公司超一半收入来自美国市场 [3] - 君实生物PD-1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年治疗费用是中国近34倍 [3] - 若中国价格被纳入美国参考价 美国市场规模将急剧缩小 [3] 行业生态与创新机制 - 美国高药品定价刺激医药创新 形成研发技术领先与资本投入的良性循环 [3] - 新药利润吸引资本投入 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3] 政策实施障碍 - 法律禁止政府与药企直接谈判 仅IRA有有限谈判权限 政策工具缺乏 [4] - 医药费用支出主要由商业保险支付 可能招致制药和保险公司法律反诉 [4] - 政策落实存在变数 前景不乐观 [4]
技术攻坚与商业转化共振 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构建高质量发展引擎
证券时报网· 2025-05-08 21:20
行业概况 - 科创板汇聚30余家创新药企业 重点介入癌症 艾滋病 乙肝 丙肝等治疗领域 成为美股 港股之外的全球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上市地 [1] - 18家科创板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参与"科创热点行业周"创新药行业专场 围绕核心技术突破 临床管线进展 商业化战略以及全球合作等焦点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1] 技术研发进展 - 科创板创新药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驱动源头创新 在抗体药物偶联药物 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等前沿赛道形成自主创新优势 [2] - 2024年以来推出6款具备"全球新"属性的1类创新药 10款产品的16项适应症被纳入我国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2] - 百利天恒2024年研发投入14.43亿元 同比增长超90% 拥有15款临床阶段候选药物 全球开展80余项临床试验 包括10余项III期临床研究 [2] - 君实生物加快推进多个后期阶段管线研发与上市申请 多个产品有望于2025年启动关键注册临床 [2] 商业化表现 - 2024年科创板创新药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617亿元 同比增长56% 归母净亏损额同比缩窄62% [3] - 迪哲医药2024年销售收入3.60亿元 同比增长294.24% 两款产品高瑞哲®和舒沃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舒沃哲®获FDA优先审评资格 [3] - 君实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19.48亿元 同比增长30% 产品销售收入16.40亿元 较2023年11.91亿元大幅增长 归母净亏损同比缩窄44% [4] 企业战略 - 百利天恒计划继续聚焦肿瘤治疗领域 深挖在研管线潜力 探索新适应症及联合用药方式 整合全球资源加大研发投入 [2] - 君实生物加强费用管控 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提升销售效率 资源聚焦更具潜力研发项目 对商务合作保持开放态度 [4]
君实生物收盘下跌2.63%,最新市净率5.14,总市值288.61亿元
金融界· 2025-05-07 18:54
公司基本面 - 5月7日收盘价29.28元,下跌2.63%,市净率5.14,总市值288.61亿元 [1] - 2025年一季报显示15家机构持仓,其中基金12家,合计持股1.85亿股,持股市值55.71亿元 [1] - 主营业务为新药研发及相关技术转让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特瑞普利单抗等12种创新药 [1] - 拥有175项授权专利(境内129项/境外46项),覆盖新药蛋白结构、制备工艺等核心领域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01亿元,同比增长31.46% [1] - 净利润-2.35亿元,同比收窄17.01% [1] - 销售毛利率高达81.24% [1] 行业对比 - 公司PE(TTM)-23.41,显著低于行业平均57.27和行业中值38.99 [2] - 市净率5.14低于行业平均9.66但高于中值2.81 [2] - 总市值288.61亿元超过行业平均181.27亿,在可比公司中排名靠前 [2]
40%退货率,卖到海外的国产创新药遭遇“分手”危机?
36氪· 2025-04-29 09:17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药企全球授权交易已超20笔,包括罗氏10亿美元合作信达生物、乐普生物12亿美元ADC合作等[2] - 2023年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天价协议,首付8亿美元,推动公司净利增长575%至37.08亿元[2] - 映恩生物成立六年通过license-out累计交易超60亿美元,港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达113%创纪录[2] License-out交易风险与终止情况 - 2020年完成的62起交易中40%已终止(25起),2021-2022年退货率约20%[5] - 典型终止案例包括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石药集团ADC项目EO-3021等[5] - 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22%,后期阶段达成率更低[9][11] 交易终止核心原因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石药Claudin18.2 ADC美国I期ORR仅22.2%,较初期47.1%大幅下降[6] - 管线同质化竞争:默沙东退回科伦博泰SKB315因全球已有4款同类产品进入III期[7] - 买方战略调整:Coherus收购后终止君实生物TIGIT项目以优化资源分配[7] - FDA政策变化:信迪利单抗因仅基于中国临床数据被拒,礼来退回信达生物[8] 终止交易的影响 - 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仅获2700万首付(占总额2.3%),11.68亿里程碑款落空[11] - 天境生物终止CD47合作后砍管线至3条,暂停CD73单抗开发[12] - 市场信心受损导致后续融资困难,需优异临床数据才可能重启合作[12] NewCo模式兴起 - 2024年通过NewCo模式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54%[12] - 康诺亚半年完成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额11.4亿美元占营收95%[14] - 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长期化,含股权收益[13] 行业趋势与建议 - 2024年1-11月BD首付款62.73亿美元,超直接融资额(39.77亿)近一倍[17] - 成功出海需具备全球领先研发进度、优质临床数据或显著商业前景[18] - 早期管线交易风险极高,辉瑞等MNC临床成功率不足5%[15]
君实生物一季度减亏 2020年上市即巅峰两募资共86亿
中国经济网· 2025-04-28 15:3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5.01亿元,同比增长31.46% [1][3] - 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5亿元,上年同期为-2.83亿元 [1][3]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33.12万元,上年同期为-3.77亿元 [1][3] - 2024年营业收入19.48亿元,同比增长29.67% [3][4]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1亿元,上年同期为-22.83亿元 [3][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34亿元,上年同期为-20.05亿元 [3][4] 研发投入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合计3.51亿元,同比增长26.89% [3] - 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70.03%,上年同期为72.55% [3] 历史财务数据 - 2016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93.91万元、5449.98万元、292.76万元、7.75亿元、15.95亿元、40.25亿元、14.53亿元、15.03亿元 [4] - 2016年至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5亿元、-3.17亿元、-7.23亿元、-7.47亿元、-16.69亿元、-7.21亿元、-23.88亿元、-22.83亿元 [4] 上市及融资情况 - 2020年7月15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数量8713万股,发行价格55.50元/股 [5] - 上市首日股价最高报220.40元 [6] - 首发募集资金总额48.3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44.97亿元 [6] - 2022年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7000万股,发行价格53.95元/股,募集资金总额37.77亿元 [7] - 两次募集资金合计86.13亿元 [8]
关税战下的医药政策: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正在剧变
新财富· 2025-04-28 15:31
美国对进口药品的国家安全调查 - 美国商务部启动对进口药品的国家安全调查,覆盖成品仿制药、原研药及关键药用成分,属于特朗普政府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进行的关税调查的一部分 [3] - 调查预计270天内公布结果,可能赋予特朗普政府对进口药品和原料药征收关税的权力,对中国等主要药品出口国影响显著,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及成本上升 [3] - 分析师预计,若对中国API征收10%关税,仿制药企业利润将下跌2%-3%,创新药利润下跌更严重 [4] 特朗普政府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 特朗普政府核心目标是强化美国医药产业独立性,减少外部供应链依赖,推动产业链本土化 [6] - 4月8日起对进口药品实施对等关税,虽大部分药品被纳入豁免名单,但生物医药中概股4月9日集体下跌,再鼎医药、百济神州跌幅超9%,药明康德、药明合联跌幅达7.6% [7] - 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药品约60亿美元,主要为抗生素、抗病毒及心血管药物等基础药物,关税扩大将推高成本并冲击本土生产商 [7] 美国药企的本土化投资 - 诺华宣布未来五年在美国投资230亿美元,新建7家工厂并扩建3家既有工厂,覆盖原料药、生物制剂及医疗器械产能 [7] - 阿斯利康计划投资35亿美元,默沙东未来四年累计投资80亿美元,强生承诺新增投资550亿美元,礼来宣布至少投资270亿美元,推动制造回流 [7] - 特朗普政府推出研发税收优惠,鼓励药企加大本土研发投入,但限制特定国家使用关键基因数据库(如dbGaP和AnVIL)给中国创新药企带来研发障碍 [7] 特朗普两届任期的医疗政策对比 - 第一任期(2017-2021年)以削弱联邦干预为核心,取消《平价医疗法案》个人强制保险罚款条款,削减Medicaid资金,推出"最惠国定价"模式和药品再进口政策 [9] - 第二任期(2025年至今)深化市场驱动,收缩医保覆盖范围,取消拜登时期医保补贴政策,重启"最惠国定价"模式,简化FDA审批程序 [10] - 两届政策均强调降低政府干预和鼓励市场竞争,但伴随医保覆盖减少和低收入群体保障下降等负面效应 [10] 特朗普与拜登医疗政策差异 - 特朗普政府强调市场自由化,弱化《平价医疗法案》,拜登政府则强化ACA,扩大医保补贴和Medicaid覆盖面 [12] - 特朗普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如最惠国定价)降低药价,拜登政府通过《降低通胀法案》授权联邦政府直接谈判药价 [15] - 特朗普政府简化药械审批流程,拜登政府强化监管职能,增加心理健康服务投入和少数族裔医疗公平性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