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01988)

搜索文档
民生银行大股东深度调整 立业集团持股比例近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1:41
股东结构调整 - 民生银行大股东阵容经历深度调整,泛海集团彻底退出股东序列,立业集团持续增持至4.945%,距举牌线仅一步之遥,中国长城资产等AMC、基金及新民营企业股东陆续入局,推动股东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2] - 立业集团自2023年三季度末首次进入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行列(持股3.15%)后持续增持,2024年一季报显示其持股比例升至4.49%,跃居第四大股东,2025年一季报中保持稳定,此次增持后持股比例达4.945% [3] - 泛海集团在2023年三季报时还以4.1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六大股东,但2025年4月已基本不再持有民生银行股票 [5] 新股东背景 - 立业集团是一家采用"产业+金融"模式的综合产业控股集团,业务涵盖电力设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控参股子公司超百家,旗下有华林证券等企业 [3] - 立业集团实控人林立为金融学博士,拥有银行、保险从业背景,曾任中国平安保险监事、中国银行深圳滨河支行行长等职,现任华林证券董事长、微众银行董事等职务,2024年被选举为民生银行非执行董事 [4] - 中国长城资产以专业化机构身份入局,提名其副总裁郑海阳为民生银行第九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候选人,目前长城资产持股比例已达3%以上 [7] 原有股东动态 - 新希望系作为发起股东之一,2024年11月曾公告拟通过旗下新希望化工增持至5%以上,显示出对民生银行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但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持股比例为4.18%,仍居第六大股东 [6] - 除原有股东增持外,近半年来一些新的投资者已成为民生银行股东,包括部分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保险机构以及新的民营企业股东 [7] 不良资产处置 - 2021至2024年民生银行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实现现金回收953亿元(现金回收率27.7%),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7亿元 [8] - 东方集团2024年末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相关贷款担保物为北京地区土地、商业房地产等抵押物,抵押率较为充足 [9] - "泛海系"截至2024年末在民生银行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主要担保物为武汉地区土地、武汉中心大厦在建工程抵押等,抵押率较为充足 [9] 经营转型 - 民生银行近年对业务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压降早期高收益、高风险、不可持续的业务,全面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以抓客户、打基础 [10] - 近三年来新准入客户的不良生成率仅为0.43%,处于行业较好水平,当前不良压力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零售、小微及个体经营者也存在还款压力 [10]
股东焕新!长城入场、泛海系出局,民生银行获立业持续增持
新浪财经· 2025-07-07 19:10
股东结构变动 - 香港立业集团通过场外交易以每股2.62港元均价增持民生银行H股1.99亿股,持股比例升至2.4% [1] - 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对民生银行总持股比例达4.945%,接近5%举牌线 [1] - 泛海控股集团已退出民生银行股东行列,长城资产新进入前十大股东 [1][7] 股东持股明细 -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18.93%位列第一,持股数量8.29亿股 [2] - 大家人寿保险两款产品合计持股16.79%,持股数量7.35亿股 [2] - 深圳市立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49%位列第四,持股数量1.97亿股 [2] - 东方集团持股2.92%位列第九,其中1.27亿股处于质押状态 [2] 股东背景与投资动机 - 立业集团为综合产业控股集团,涉足电力设备、新能源、金融等领域,控参股子公司超百家 [2] - 银行股东投资主要看好稳定分红收益,上市银行分红可覆盖投资成本 [4] - 立业集团创始人林立已当选非执行董事,持股3%以上股东有权提名董事人选 [5] 监管要求与合规事项 - 商业银行股权管理要求持股超5%需事先报监管机构核准 [3] - 同一实控人参股商业银行不得超过2家,控股不得超过1家 [5] - 长城资产副总裁郑海阳被提名为董事,表明其持股比例亦超3% [6] 战略投资与协同效应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入股银行可获取高股息财务投资收益 [7] - AMC机构可帮助银行提升风险管理和资产处置效率 [7] - 可转债转股可直接缓解银行资本补充压力,提升资本充足率 [7] 资产质量与风险处置 - 东方集团在民生银行贷款余额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 [8] - 泛海系贷款余额184.84亿元,抵押物为北京地区房地产且抵押率充足 [8] - 2021-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现金回收953亿元 [8]
距举牌仅一步之遥!深圳资本大鳄持续增持民生银行有何盘算?
第一财经· 2025-07-06 16:28
股东结构变化 - 香港立业集团6月末以5.23亿港元增持民生银行H股,持股比例达4.945%,距离5%举牌门槛仅一步之遥[1] - 过去18个月内立业集团多次增持民生银行,持股比例从3.37%提升至4.49%,股东排名从第七跃升至第四位[2] - 民生银行原股东"泛海系"和"东方系"式微,东方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92%,泛海集团仅持有1股[5] - 香港中央结算和大家人寿目前合计持股超过35%,占据主导地位[6] 增持动机分析 - 民生银行市净率仅0.35,显著低于行业均值,招商银行市净率达1.13倍[7] - 2024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1362.90亿元同比下降3.21%,净利润322.96亿元同比下降9.85%[7] - 立业集团控股华林证券,曾参与设立微众银行,在金融领域多有布局[3] - 市场解读立业集团持续增持为谋求更大话语权的明确信号[6] 资金运作情况 - 立业集团持有的民生银行股份中60%(12.29亿股)处于质押状态[8] - 2024年7月立业集团以23.84亿元收购中集集团5.10%股份[8] - 2024年至今立业集团已21次质押华林证券股份,质押股份达6.12亿股占华林证券总股本22.67%[8] 股价表现 - 民生银行股价从2024年9月的2.43港元/股低点攀升至近期5港元/股附近[2] - 立业集团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始终未减持[2]
林立增持民生银行1.99亿股!总持股逼近5%举牌线
券商中国· 2025-07-04 12:24
大股东增持情况 - 香港立业集团通过场外交易买入民生银行约1.99亿股H股,占总股本比例0.455%,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增至4.945%,成为第四大股东 [2] - 此次增持价格为每股2.624港元,总耗资约5.2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77亿元),占民生银行H股比例2.4% [3] - 立业集团自2023年9月首次现身民生银行大股东之列后持续增持,持股比例从3.15%提升至4.945%,距离举牌线仅差0.055个百分点 [3][4] 股东结构变化 - 新希望集团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民生银行股份并完成举牌,截至2024年12月持股比例增至5.27%,跃居第二大股东 [6] - 中国长城资产持股比例已超过3%,有权提名董事候选人 [6] - 原股东中国泛海集团持股已降至1股,不再是主要股东 [7] 战略转型进展 - 民生银行2021年至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累计实现现金回收953亿元,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7亿元 [8] - 东方集团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为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抵押物充足 [8] - 泛海系贷款余额为184.84亿元,存量违约贷款抵押率充足 [8] - 民生银行已全面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客户基础、业务结构、风险管理体系等持续完善 [8]
林立增持民生银行1.99亿股总持股距5%举牌线仅一步之遥
证券时报· 2025-07-04 02:49
股东增持与股权结构变化 - 香港立业集团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民生银行约1.99亿股H股,占总股本0.455%,增持后立业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增至4.945%,成为第四大股东,距离5%举牌线仅一步之遥 [2][4] - 立业集团为深圳前首富林立旗下公司,2023年9月末首次以3.15%持股比例进入民生银行大股东行列,2024年3月末持股增至4.49% [3][4] - 新希望系通过连续增持持股比例达5.27%,跃居第二大股东,长城资产持股超3%并提名董事候选人 [6][7] - 泛海集团持股已降至1股,不再是主要股东,东方集团贷款余额76.4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9亿元 [7][8] 股东背景与金融布局 - 立业集团最大股东林立持股99.99%,产业覆盖新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控股华林证券并持有微众银行20%股份 [5] - 立业集团曾是中国平安前十大股东之一,现为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第五大股东 [5] 战略转型与资产处置 - 民生银行2021-2024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446亿元,现金回收953亿元,核销资产现金回收345.7亿元 [8] - 业务结构转向基础业务和产品,压降高风险业务,客户基础、资产负债结构等持续优化 [8] - 2024年一季度业绩超预期,战略转型成效显现,运营体系与资源配置不断完善 [8] 公司治理与董事提名 - 林立被选举为非执行董事,任职资格待监管核准,郑海阳(长城资产副总裁)提名非执行董事候选人 [4][7] - 多家新投资者包括基金、资管、保险机构及民营企业成为股东 [7]
民生银行(600016) - 中国民生银行2024年年度A股权益分派实施公告


2025-07-03 18:00
利润分配方案 - 2024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2025年6月26日经股东会审议通过[2] - 以总股本43,782,418,502股为基数,每股派现金红利0.062元,共派2,714,509,947.12元[5] - 2024年全年每股派现金红利0.192元,共派约84.06亿元[5] 分派对象与时间 - 分派对象为截至2025年7月11日登记在册的全体A股股东[4] - A股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7月11日,除权(息)日和发放日为7月14日[2][6] 税负与实派 - 个人股东和基金持股不同时长税负不同,实派不同[9] - QFII和沪股通投资者按10%税率代扣,每股实派0.0558元[10][12] - 港股通内地个人投资者和基金按20%税率代扣,每股实派0.0496元[14][16]
夏日消费热力十足|瞄准暑期经济 银行发力信用卡业务
搜狐财经· 2025-07-03 12:23
暑期旅游市场表现 - 暑期出游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70%,暑期GMV较去年同期增长80%左右 [1] - 亲子游、毕业旅行等需求大幅上升,消费"热浪"席卷旅游市场 [1] 银行信用卡优惠活动 - 浦发银行推出敦煌文化主题信用卡,新户消费达标可获文创礼品及权益包 [3] - 兴业银行长沙分行推出潇湘文旅信用卡,整合湖南全省近40家优质景区资源 [3] -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江渝文旅信用卡覆盖九大消费场景与900余家合作商户 [3] - 交通银行山西旅游主题信用卡新客户消费达标可选120元还款红包或山西文旅年卡 [3] -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高校信用卡新客毕业季活动,新客户首次绑定八大平台可获得奖励 [3] - 招商银行在南京某高校推出定向活动,首次绑定指定平台最高可获得610元礼包 [3] - 中国工商银行推出首绑支付宝活动,涉及87.5万份奖品 [3] - 中信银行信用卡推出"全球消费季"活动,境外消费最高可享受30%返现 [4] - 平安银行信用卡境外消费活动升级,最高可月省6000元 [4] - 民生新加坡航空联名信用卡客户有机会获赠商务舱奖励机票 [4] - 中国建设银行携手携程、去哪儿等平台推出境内外旅游产品满减优惠 [4] - 浦发银行针对境外游推出"三重礼遇",覆盖免税购物、米其林餐饮等热门场景 [4]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银行业推出信用卡暑期优惠活动是对《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的积极响应 [5] - 政策导向聚焦重点消费场景,深化信用卡消费与各类场景合作 [5]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期" [2][6] - 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信用卡业务普遍收缩,发卡量、交易额显著下降,不良贷款率攀升 [6] 行业竞争与发展趋势 - 银行通过提高信用卡使用权益对用户的吸引力,促使用户进行信用卡消费 [6] - 总部对于发卡已从纯数量增长转为有效增长考核,首绑卡客户是重要考核指标 [6] - 银行竞争将逐步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的比拼 [7] - 建议银行与文旅产业链深度绑定,覆盖"食住行游购娱"全链路场景 [7] - 优化场景增值服务,例如提供景区快速通道、专属贵宾权益等 [7] - 运用金融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偏好,实现个性化优惠精准推送 [7]
民生银行南京分行深入探索科技金融新范式
江南时报· 2025-07-02 10:41
科技金融战略布局 - 民生银行南京分行将科技金融作为战略转型重点,通过落实总行《关于加强全行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出三大"新质密码"发展范式 [1] - 公司建立"六专"模式(专项工作组、专门服务方案、专属产品包、专用配套政策、专业生态圈、专营区域特色)强化科技金融支持 [4] -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分行行长担任科技金融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制定《南京分行2025年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 [4][5] 金融产品创新 - 作为首批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机构,为美埃科技提供4497万元贷款支持跨境并购,创科创板首单港股私有化收购并购贷款 [2] - 推出全国首单混合型科技创新债券"25无锡创投MTN001(科创债)",创新引入"股债联动"机制 [3] - 开发"易创知贷"产品,通过知识产权快评服务数据化应用,支持10家科技型企业质押核心知识产权融资 [8] 服务体系构建 - 推出"五服四贷"综合支持方案:"五服"涵盖数字化管理、产业对接等五大服务,"四贷"包括线上信用贷、人才贷等特色产品 [6][7] - "民生e家"提供8大数字化工具,"财资云"具备12大功能模块,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7] - 建立"萤火平台"3.0系统,对百万家科创企业实时数字画像,"易创E贷"已审批440多户,金额超18亿元 [10][11] 业务发展成果 - 截至3月末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开户近万户,授信提用超2000户,专精特新客户达2500多户 [12] - 中小微科创业务贷款余额超87亿元,服务客户7000余户,有贷户数1400多户 [8][9] - 科技金融特色支行已达5家,包括南通分行营业部、江宁支行等 [3]
15家深圳银行“含绿量”大比拼,哪家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09:50
深圳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概况 - 深圳提出打造"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目标三周年,银行业"含绿量"持续提升,29家银行完成2024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报告 [1]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深圳绿色贷款余额1.27万亿元,居全国前列 [2] - 根据《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资产规模五百亿元以上的银行需在每年6月30日前披露环境信息 [3] 绿色贷款规模与增速 - 四大国有银行深圳分行绿色贷款余额均突破1000亿元:中行1566.83亿元(增速14.78%)、工行1466亿元(28.6%)、建行1163亿元(38%)、农行1077.52亿元(14.74%)[5] -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深圳分行以317亿元居首,中信银行(168.58亿元)和光大银行(219.39亿元)分别实现82.83%和64.64%的高增速 [5] - 兴业银行深圳分行绿色贷款规模下降39%至157.09亿元,主要因节能环保产业投放减少 [6] -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深圳分行绿色贷款余额101.75亿元(增速26.94%),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下降18.85%和19.65% [6] 绿色贷款占比与投向 - 四大行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均超10%,中行以16.94%最高 [5] - 光大银行绿色贷款表内占比达17.03%,兴业银行占比仅6.41% [5][8] - 主要投向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产业 [1][5] 治理架构与专营机构 - 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总-分-支"三级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国有大行由对公或风险管理部门行领导牵头,股份制银行多由行长直接挂帅 [9] - 深圳建行拥有两家绿色专营机构(大鹏支行185.28亿元、福田支行111.75亿元),中行设立3家绿色金融机构 [10] - 民生银行五洲支行绿色融资占比57.49%,浦发银行坪山支行绿色信贷21.23亿元 [10] - 深圳全市已有23家绿色金融机构获得资质认定 [11] 政策支持与创新 - 深圳首创数字化企业碳账户和"降碳贷"信贷模式,落地全国首单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债券 [11] - 2025年3月出台的绿色金融行动方案提出19条措施,明确支持"碳达峰"路径 [11]
国泰君安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发起(QDII)C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区间累计跌幅1.8%
金融界· 2025-07-01 23:58
基金表现 - 国泰君安中证港股通高股息投资指数发起(QDII)C最新净值为1.13元,7月1日下跌0.07%,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区间累计跌幅1.8% [1] - 该基金成立于2025年1月,当前规模0.06亿元,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13.34% [1] 基金经理背景 - 张静女士现任基金经理,拥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学士和上海财经大学MBA学位,2006年起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等地工作,历任英国瑞盟集团、上海敦煌财富管理公司家族办公室负责人,2016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任综合策略投资部总经理助理,主要负责跨境QDII产品海外投资,投资风格稳健,追求长期绝对收益 [2] - 邓雅琨女士现任基金经理,拥有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金融专业硕士学位,2021年加入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历任量化研究员助理、投资助理,现任量化投资部(公募)基金经理 [2] 持仓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该基金前十大持仓占比合计44.28%,分别为中远海控(9.76%)、兖煤澳大利亚(5.88%)、东方海外国际(3.94%)、民生银行(3.73%)、中信银行(3.72%)、中国海洋石油(3.69%)、中国石油股份(3.58%)、中国银行(3.42%)、中国神华(3.29%)、海丰国际(3.2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