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600015)

搜索文档
银行研究框架及25H1业绩综述:营收及利润增速双双转正
国盛证券· 2025-09-04 14:14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1][2][3] 核心观点 - 2025上半年上市银行营收及利润增速双双转正 营收同比增长1.0%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8% 较25Q1分别提升2.8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4] - 净息差降幅收窄 25H1净息差为1.42% 较24A下降10bp 负债端成本改善力度加大 [5]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3.1% 较25Q1提升3.8个百分点 主要受益于保险"报行合一"政策影响消化及港股市场活跃 [5] - 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0.7% 较25Q1大幅提升13.9个百分点 主要源于二季度债市利率下行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5] - 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25Q2不良率1.23% 与上季度持平 拨备覆盖率239% 较上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 [5] 资产端分析 - 2025Q2末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达321.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6.35% 同比增速9.60% [21][22] - 贷款及垫款总额179.4万亿元 占总资产55.84% 较年初增长5.92% 同比增速8.07% [22] - 贷款增长主要依靠对公业务支撑 新增对公贷款9.05万亿元 占新增资产50% 其中基建贷款新增3.65万亿元 制造业贷款新增2.09万亿元 [18][20] - 个人贷款需求较弱 同比增速仅3.6% 按揭贷款重回正增长 但消费类贷款增量转负 [18][20] - 投资类资产余额97.5万亿元 占总资产30.34% 较年初增长6.65% [22][24] - 同业资产规模18.0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0.92% 占总资产5.60% [22][24] 银行类型差异 - 国有大行贷款占比超55% 投资性资产占比25%-34% 邮储银行贷款占比51.2% 为国有行中最低 [25][26] - 股份行资产结构分化明显 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占比达51.7%和50.6% 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对公贷款占比超65% [25][27][39] - 城商行投资类资产占比较高 平均达39.5% 贷款占比48.0% 贵阳银行和成都银行对公贷款占比分别达82.9%和80.1% [25][28][40] - 农商行贷款占比52.0% 高于城商行 常熟银行零售占比54.2% 为农商行中最高 [25][29][42] 业绩表现 - 国有行营收同比增长1.9% PPOP同比增长2.0% 股份行营收同比增长0.3% PPOP同比下降2.3% [4] - 城商行营收同比增长6.7% PPOP同比增长5.2% 农商行营收同比增长4.4% PPOP同比增长0.9% [4] - 南京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22.1% 宁波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1.1% 表现突出 [4] - 杭州银行拨备覆盖率高达521% 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374% 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4]
中期分红队伍持续壮大
金融时报· 2025-09-04 11:03
上市银行中期分红概况 - A股上市银行2025年中期分红计划陆续披露 6家国有大行合计拟分红金额超过2000亿元[1] - 工商银行以503.96亿元中期分红总额位居首位 农业银行418.23亿元 中国银行352.50亿元 建设银行486.05亿元 交通银行138.11亿元 邮储银行147.72亿元[1] -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及华夏银行5家银行确认实施中期分红[1] 国有大行分红细节 - 工商银行每10股派发1.414元(含税)[1] - 建设银行分红金额达486.05亿元[1] - 交通银行分红金额138.11亿元 邮储银行147.72亿元[1] 股份制银行分红方案 - 招商银行首次实施中期利润分配 现金分红金额占半年度净利润比例35%[1] - 中信银行将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0.7%[2] - 平安银行每10股派发2.36元(含税)合计45.80亿元[2] - 华夏银行每10股派现1.00元(含税)合计15.91亿元[2] - 民生银行每10股派现1.36元(含税)合计59.54亿元 分红比例29.95%[2] 城商行与农商行分红动态 - 宁波银行、长沙银行、苏农银行及江阴银行成为中期分红新成员[2] - 苏农银行首次实施中期分红 每10股派现0.9元(含税)共计1.82亿元[2] - 长沙银行每10股派现2.00元(含税)合计8.04亿元[3] - 常熟银行每10股派现1.5元(含税)合计4.97亿元 分红比例25.27%[3] 行业分红趋势与规模 - 2024年实施中期分红的A股上市银行达23家 派发红利金额超2500亿元[4] - 2025年已有17家银行公布中期分红计划 其中7家为首次实施[4] - 中期分红成为上市银行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的重要手段[3] 监管政策与市场影响 - 新"国九条"政策推动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红[3] - 监管引导要求提升股东回报 银行板块积极配合调整利润分配机制[5] - 更高频次的分红带来高流动性价值和确定性更强的现金流[5]
A股近六成上市银行上半年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4 00:4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合计达4095.27亿元 同比增长3.06% [1] - 25家银行实现正增长 占比近六成 其中3家银行同比增幅超100% 9家银行增幅超10% [1][2] 国有银行表现 - 国有六大行整体呈改善趋势 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同比增长超4% 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同比增长超10% [2] - 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收入同比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 [2] 股份制银行表现 - 9家股份制银行中有4家实现正增长 中信银行收入169.06亿元(+3.38%) 兴业银行130.75亿元(+2.59%) 华夏银行30.95亿元(+2.55%) 民生银行96.85亿元(+0.41%) [2] 城农商行突出表现 - 部分城商行与农商行增速亮眼 常熟银行收入1.42亿元(+637.77%) 瑞丰银行0.54亿元(+274.07%) 张家港行0.61亿元(+140%) [3] - 增长原因为拓展自营理财、代理黄金与保险等业务 同时加强手续费支出精细化管理 [3] 增长驱动因素 - 净息差收窄促使银行将非息收入列为重要增收途径 从战略引领、定价策略等多维度提供支持 [4] - 中小银行依托本地化优势深耕细分市场 通过代销理财等业务实现规模增长并优化成本结构 [4] 未来展望 - 下半年增长态势有望持续 因宏观经济政策发力提振市场信心 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对高收益产品需求攀升 [4] - 银行聚焦财富管理等轻资本业务 持续优化收入结构 [4][6] - 长期创新方向包括财富管理科技化(AI投顾等)、深度化(全周期资产配置)和场景化(养老金融等) [6]
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退潮后,转型创新路在何方?
北京商报· 2025-09-03 23:01
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 - 15家上市银行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下降 中国银行收缩最为显著达13.89% 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分别为9.23%和8.07% [2] - 建设银行以10549.48亿元规模居首但微降1.03% 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和浙商银行4家实现增长 [2] - 信用卡总量从2024年四季度的7.27亿张减少至2025年二季度的7.15亿张 减少0.12亿张 [4] 交易金额普遍下滑 - 14家银行中招商银行以2.02万亿元交易额领跑但同比下降8.54% 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及交通银行交易额均在万亿以上 [3] - 华夏银行和中信银行交易金额下降均超过10% 民生银行信用卡电子支付交易规模下降7.08% [3] - 交易额下滑主因包括监管强化资金用途管控、消费者大额消费意愿受抑制及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分流客群 [3] 不良贷款压力加剧 - 11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合计1626.9亿元 较年初增加58.85亿元 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增幅显著达25.73%和10.01% [3] - 12家银行中仅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3家不良率改善 分别下降0.16、0.26和0.36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1.75%不良率持平 [4] - 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不良率上升 增幅区间0.05至0.63个百分点 [4] 行业转型策略调整 - 银行业加速不良资产出清 2025年发布近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倍 [5] - 转型方向聚焦存量客户精耕细作 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推动产品创新、场景应用与资产质量优化 [6] - 差异化竞争路径包括挖掘高端客户多元需求与满足基础客户支付信贷便利 需加强风控能力、生态布局和数字化运营 [7] 银行管理层解读 - 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量同比下降8.3%但市场份额提升0.3个百分点 主因消费市场增速未完全恢复 [4][5] - 平安银行称信用卡业务处于企稳回升过程 通过优化客群结构和改进获客策略推动业务恢复 [5]
金融中报观|银行零售业务梯队格局背后,谁在领跑,谁在补课
北京商报· 2025-09-03 22:17
零售AUM梯队分化格局 - 行业形成三大梯队分化格局 第一梯队为国有大行和招商银行AUM均超16万亿元 第二梯队为股份制银行和头部城商行AUM在1-6万亿元 第三梯队为区域银行AUM低于1万亿元[1][4][5] - 工商银行以24万亿元AUM居行业首位 农业银行23.68万亿元紧随其后 建设银行突破22万亿元较2024年末20.6万亿元明显增长[2] - 邮储银行凭借县域优势实现AUM17.67万亿元较上年末16.69万亿元增长5.87% 中国银行16.83万亿元 招商银行16.0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39%[2] - 第二梯队中交通银行AUM5.79万亿元增长5.52% 兴业银行5.52万亿元增长8% 中信银行4.99万亿元增长6.52% 浦发银行4.29万亿元净增4093.51亿元[3] - 平安银行AUM4.21万亿元微增0.4% 民生银行3.15万亿元 光大银行3.1万亿元 江苏银行等多家城商行AUM超1万亿元[3] - 第三梯队代表南京银行9448.14亿元增长14.25% 上海农商行8270.56亿元增长3.99% 浙商银行7050.16亿元增长12.48% 杭州银行6543.6亿元增长8.66%[4] 零售业务盈利表现分化 - 工商银行个人金融营收1693.06亿元同比下降0.67% 但净利润927.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05%[6] -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和营收均实现小幅上涨 光大银行零售利润总额9.21亿元扭转去年同期亏损[6] - 中信银行零售营收同比下降6.85% 但税前利润55.95亿元实现超100%同比暴涨[6] - 农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收1901.77亿元同比下降6.61% 营收占比从55.5%降至51.4%[7] - 建设银行个人金融营收1814.65亿元微增0.99% 但利润总额787.34亿元同比下降19.61%[7] - 平安银行零售营收310.81亿元同比下降20.49% 净利润10.02亿元同比下降44.46%[7] - 青岛银行零售营收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下降12.48%和14.79% 重庆农商行零售营收降至59.1亿元贡献度下滑3.18个百分点[7] 零售资产质量面临挑战 - 招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1.04%较上年末0.98%上升0.06个百分点 重庆农商行从1.6%攀升至2.04%上升0.44个百分点[9] - 重庆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3.01%上升0.3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1.35%上升0.2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1.1%上升0.12个百分点[9] - 交通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34%上升0.26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不良率均较上年末上升[9][10] - 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27%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 通过风险模型升级和资产结构优化实现质量改善[10] - 兴业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22%较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通过全流程风险管控提升效能[10] - 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上升主要因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和透支行为增加 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上升因中小微企业主经营压力大[10] - 交通银行关注贷款率与逾期贷款率出现小幅上升 主要源于零售类贷款风险逐步显现[11]
股东拟增持青岛银行2.33亿股 年内已有9家银行发布增持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13:39
股东及高管增持动态 - 青岛银行股东国信产融控股计划增持不少于2.33亿股且不超过2.91亿股 完成后合计持股比例达19%至19.99% [1] - 南京银行股东南京高科增持750.77万股(总股本0.06%) 持股比例由8.94%升至9% [2] - 上海银行10名董监高合计增持44万股 成交价10.46-10.70元/股 总金额约460.24万至470.8万元 [3] - 江苏银行董监高增持2164.8万股 累计金额2427.82万元 达原计划金额下限的121.39% [3] - 苏州银行大股东国发集团增持1.18亿股(总股本2.63%) 耗资8.56亿元 [4] - 华夏银行部分董监高及业务骨干计划增持金额不低于3000万元 [5] 增持计划调整情况 - 成都银行因股价超过原定增持价格上限17.59元/股 取消价格上限并将增持期限延长6个月 [4][5] - 成都产业资本集团和成都欣天颐调整后合计增持金额不低于7亿元且不高于14亿元 [5] - 华夏银行受窗口期及市场波动影响 截至8月11日增持计划暂未实施但承诺将择机完成 [6] 行业趋势与市场观点 - 2025年以来已有9家银行披露股东或高管增持计划 [1] - 增持多发生于银行股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间 体现内部对长期价值的认可 [4] - 银行股具备高股息率、低估值和强防御属性 被视作中长期资金布局窗口 [4] - 银行业中报盈利呈现企稳修复态势 息差预期走稳且资产质量稳定 全年盈利增速有上行空间 [6] - 7月以来板块资金阶段性流出 但相对估值优势及长线配置需求支撑稳定回报投资空间 [6]
信用卡失速消费贷补位,上市银行零售信贷的“跷跷板”能稳吗
南方都市报· 2025-09-03 12:01
信用卡业务收缩 - 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连续11个季度下滑 较2024年末减少1200万张 [2] - 15家上市银行中11家信用卡贷款余额下降 中国银行降幅13.89% 邮储银行降5.67% [3][4] - 平安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降9.23% 兴业银行降8.07% 中信银行降6.03% [4] - 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 同比下降8.54%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交易额守稳1万亿元 [6][7] - 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1.09万亿元 同比下降12.54% 民生银行电子支付交易规模3117.87亿元 同比下降7.08% [7] 信用卡收入承压 - 招商银行信用卡非利息收入104.71亿元 同比下降16.23% 利息收入306.12亿元 同比下降4.96% [9] - 光大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136.60亿元 同比下降21.3% 中信银行244.86亿元 同比下降14.61% 华夏银行75.74亿元 同比下降12.91% [9] - 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普遍下降 招商银行降16.37% 中信银行降12.29% 交通银行银行卡业务收入降1.73% [9] - 信用卡交易量下降导致分期手续费和商户回佣收入同步减少 [2][8] 个人消费贷款增长 - 国有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普遍增长 交通银行增16.82% 建设银行增16.35% 农业银行增13.16% 中国银行增12.66% 工商银行增10.21% [12] - 股份制银行分化明显 招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4162.88亿元 增5.08% 浦发银行2080.68亿元 增4.46% 平安银行4580.41亿元 降3.50% [14][15] - 个人贷款总额国有银行全线增长 农业银行增5.60% 交通银行增2.83% 建设银行增2.61% [12] 资产质量变化 - 国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普遍上升 工商银行达3.75% 升1.25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2.97% 升0.63个百分点 [17][18] - 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部分改善 兴业银行降0.36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降0.16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降0.26个百分点 [19][20] - 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多数上升 工商银行2.51% 中国银行1.8% 招商银行1.41% 升0.37个百分点 [17][19] - 零售信贷风险整体呈上升趋势 信用卡不良率六年内五年上升 [21]
股份行零售排位“争夺赛”:亮眼增速下,座次有何变化?
南方都市报· 2025-09-02 19:26
零售AUM竞争格局 - 招商银行AUM突破16万亿元稳居行业第一 较上年末增长7.39% [4][6] - 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分别以5.52万亿元和4.99万亿元位列第二、三位 [4][5] - 浦发银行AUM达4.29万亿元实现10.55%高增长 反超平安银行 [4][5][6] - 浙商银行AUM增速达12.48%位列行业首位 [4][6]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 - 9家股份行中有7家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速超8% [2] - 浙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长15.52%增速最高 [6][7] - 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增量超去年全年总量 [5][7] -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长9.57% [6][7] 财富管理业务表现 - 招商银行财富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1.89% 三年来首次增速转正 [2][7] - 中信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创4年新高 达10.3% [2][7] - 兴业银行零售财富中间业务收入27.43亿元 同比增长13.45% [7][8] 零售资产质量分化 - 渤海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4.43%居行业最高 较上年末上升0.28个百分点 [8][11] - 招商银行不良率1.03%为行业最低 但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 [9][11] - 平安银行不良率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27% 资产质量现改善拐点 [10][11] - 兴业银行不良率下降0.13个百分点至1.22% 风险控制表现突出 [9][11] 零售战略转型方向 - 多家银行加强资产配置能力 中信银行重点布局固收+及3%-5%目标收益解决方案 [13] - AI技术应用成为重点 招商银行将为员工配备AI助手并构建人机协同团队 [14] - 兴业银行整合数据系统升级AI大模型 构建前瞻性风险预警体系 [15] - 消费贷贴息政策推动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科技与服务差异化 [12][13]
贴息政策落地 华夏银行发放新政后首笔个人消费贷款
搜狐财经· 2025-09-02 11:15
政策实施与首单落地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9月1日正式实施 华夏银行在首日成功发放首笔5万元贴息消费贷款用于装修支付 资金秒速到账且贴息自动触发 [1] - 政策实施首日 华夏银行全国952家网点及手机银行同步上线消费贷贴息服务 金融"国补"进入快速实施阶段 [1] 政策具体内容与范围 - 贴息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对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贷款提供年化1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 [2] - 贴息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所有消费 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消费(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 文化旅游 家居家装 电子产品 健康医疗)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贴息上限 [2] - 每名借款人最高享受3000元累计贴息(对应30万元消费金额) 其中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累计贴息上限1000元(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 多笔消费可多次享受贴息 [5][6] 银行产品与服务落地 - 华夏银行龙e贷 菁英贷等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均符合财政贴息条件 [5] - 贴息资金可通过系统自动识别消费交易自动抵扣 或通过提交消费凭证人工审核后获取 各营业网点配备专项服务人员提供咨询 [6] - 公司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政策问答指南 手机银行开设"消贷贴息服务"入口供客户办理签约 [6] 政策影响与战略意义 - 政策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 精准提振消费需求 银行作为经办机构连接市场与消费者 高效实施金融"国补" [7] - 政策聚焦供需两端双向发力 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与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 [7]
羊毛太少!信用卡正被年轻人抛弃?有卡民7张信用卡销掉6张
第一财经· 2025-09-02 06:50
信用卡贷款余额 - 14家上市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合计7.52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1975.72亿元 下滑2.56% [1] - 11家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较年初收缩 中国银行收缩幅度最大达13.88% 平安银行减少9.23% 兴业银行减少8.07% [2] - 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最高达1.05万亿元 较年初减少1.03% 仅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浦发银行保持增长 [2] 信用卡交易量 - 12家银行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金额合计11.47万亿元 同比下降11.05% 减少1.42万亿元 [2] - 所有12家银行交易金额同比下滑 中国银行和光大银行降幅超18% 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降幅约5% [2] - 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2.02万亿元(同比下降8.54%)为唯一超2万亿元银行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均超1万亿元 [2] 信用卡流通卡量 - 10家银行信用卡流通卡合计8.9亿张 同比减少391万张 延续微降趋势 [3] - 平安银行流通卡净减少626万张(降幅12%) 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各减约400万张 中信银行增加637万张 光大银行增330余万张 [3] - 招商银行流通卡9692.67万张基本持平 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累计发卡量均达1.48亿张居第一梯队 [3] 信用卡业务收入 - 招商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306.12亿元(同比下降4.96%) 非利息收入104.71亿元(同比下降16.23%) [4] - 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244.86亿元(同比下降14.61%) 光大银行136.60亿元(同比下降21.3%) 华夏银行75.74亿元(同比下降12.91%) [5] - 交通银行卡业务收入因信用卡回佣减少同比下降1.73% 中信银行卡手续费69.73亿元(同比下降12.29%) [5] 信用卡不良率 - 大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 交通银行较年初上升0.63个百分点 兴业银行下降0.36个百分点 [6] - 招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保持1.75% 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不良率最低约1.5% [6] - 兴业银行信用卡新发生不良同比下降7.5% [6] 持卡行为变化 - 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2024年减少4000万张 人均持卡从0.54张降至0.52张 2025年上半年再减1200万张 [7] - 持卡人转向"断舍离"模式 普遍保留1-2张核心卡 注销多余卡 [7] - 信用卡权益缩减导致"羊毛党"流失 用户选择保留权益较多的卡片 [7] 行业转型方向 - 银行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客户价值挖掘 重点聚焦高端客户需求与基础客户刚性需求 [8] - 工商银行开展覆盖200多城市2.7万家门店的促销活动 农业升级惠农分期产品 建设银行组织消费主题活动 [8] - 中国银行推出年轻客群主题信用卡 中信银行Z世代客群达4504.86万户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