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600015)
搜索文档
银行股逆势上涨,上海银行等涨超2%
格隆汇· 2025-10-10 09:58
银行股市场表现 - A股市场银行股出现逆势上涨行情 [1] - 齐鲁银行、华夏银行、上海银行涨幅均超过2% [1] - 北京银行、苏州银行、重庆银行、民生银行、杭州银行涨幅均超过1.5% [1] 重点银行个股表现 - 齐鲁银行涨幅为2.27%,总市值360亿元,年初至今涨幅为9.53% [2] - 华夏银行涨幅为2.14%,总市值1062亿元,年初至今跌幅为12.44% [2] - 上海银行涨幅为2.12%,总市值1300亿元,年初至今涨幅为2.11% [2] - 北京银行涨幅为1.65%,总市值1173亿元,年初至今跌幅为5.30% [2] - 民生银行涨幅为1.52%,总市值1756亿元,年初至今涨幅为1.47% [2] - 兴业银行涨幅为1.17%,总市值4211亿元,为列表中市值最大银行,年初至今涨幅为8.70% [2] 其他银行股表现 - 青岛银行年初至今涨幅最高,达到26.85% [2] - 厦门银行年初至今涨幅为15.80% [2] - 渝农商行年初至今涨幅为13.13% [2] - 光大银行总市值2015亿元,年初至今跌幅为7.75% [2] - 青农商行总市值177亿元,为列表中市值最小银行 [2]
华夏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项目” 首笔贷款落地江苏
金融时报· 2025-10-10 09:23
项目概况 - 华夏银行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项目”首笔贷款在江苏落地,为运河宿迁港智慧物流园项目提供2.2亿元贷款支持,期限为15年 [1] - 该项目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主权贷款项目,总金额近50亿元人民币,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华夏银行配套贷款比例为1:1 [1] - 项目专项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方、业主及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实施低碳转型项目 [1] 项目案例与执行 - 运河宿迁港智慧物流园项目是宿迁市打造的集城市配送、中转分拨、区域仓储、信息平台、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融合先行区,也是重点建设的零碳园区之一 [1] - 华夏银行南京分行通过总分支协同联动,与亚洲开发银行环境、社会、土地等多领域专家高效沟通,加快审批流程,实现了项目的快速落地 [1] 公司战略与服务 - 华夏银行致力于成为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专业服务银行 [2] - 公司围绕园区孤立、散点、多元化的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提供“商行+投行+撮合”的综合金融服务以及碳管理和ESG管理服务 [2]
信贷高频违规 银行业前三季被罚9.81亿元
北京商报· 2025-10-10 00:14
监管处罚总体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共收到997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达9.81亿元 [1][3] - 从监管层级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开出14张罚单但平均单张罚单金额逾千万元,合计处罚金额达3.15亿元,监管局本级罚没2.94亿元,监管分局本级罚没3.72亿元 [3] - 分季度看,三季度为处罚高峰季,罚单数量372张,罚没金额飙升至5.38亿元,而一季度和二季度罚没金额分别为2.99亿元和1.43亿元 [4] - 与2024年同期相比,2025年前三季度罚单数量和罚没金额呈现"量额双降",2024年同期为1533张罚单和11.81亿元 [4] 信贷业务违规详情 - 信贷业务违规是处罚重灾区,相关罚单数量占总罚单量的比重接近六成 [6] - 多家银行因信贷违规收到千万级罚单,例如华夏银行被罚没8725万元,广发银行被罚6670万元,恒丰银行被罚6150万元 [8] - 具体违规案例包括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因多项信贷违规被罚1680万元,中国进出口银行因超授信发放贷款等问题被罚1810万元 [7] - 违规原因包括贷款审批权力寻租、不良资产真实性核查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风险管控放松 [9] 其他业务违规情况 - 理财业务存在违规问题,如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因理财资金违规投资于高风险金融产品及限制性领域等问题被罚款950万元 [11] - 信用卡业务存在审核不严和资金用途管控不力问题,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因信用卡透支资金用途管控不力被处罚金355万元 [12] 行业监管趋势与内控要求 - 监管态势持续"严"字当头,强调"长牙带刺"和"零容忍",穿透式监管已全面常态化 [1] - 专家分析认为罚单数量与规模下降印证了监管成效显现,监管模式转向以高质量和精准为核心 [5] - 行业需完善内控机制,摒弃"重业务拓展、轻风控合规"的倾向,构建全员合规体系以应对强监管 [10][13]
罚没9.81亿元!前三季度银行收近千张罚单 信贷违规高频踩“雷”
北京商报· 2025-10-09 22:56
监管处罚总体情况 - 2025年前三季度银行业共收到罚单997张,合计罚没金额达9.81亿元 [1][2] - 罚单数量与金额较2024年同期显著下降,2024年同期罚单1533张,罚没金额11.81亿元,呈现"量额双降"趋势 [3] - 三季度监管力度加码,罚单数量372张,罚没金额5.38亿元,成为年内处罚高峰季,而二季度为相对低点,罚单231张,罚没金额1.43亿元 [3] 监管处罚结构分析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机关开具罚单14张,但平均单张罚单金额逾千万元,合计处罚金额3.15亿元,释放强监管信号 [2] - 监管局本级开具罚单306张,罚没金额2.94亿元;监管分局本级开具罚单677张,处罚金额3.72亿元 [2] - 信贷业务违规是处罚重灾区,相关罚单数量占总罚单量的比重接近六成 [5] 信贷业务违规详情 - 违规情形多样化,包括贷前尽职调查不到位、贷中审查不审慎、贷后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等 [1][5] - 千万级罚单频现,例如华夏银行因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没8725万元,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分别被罚6670万元和6150万元 [6] - 政策性银行亦未能幸免,中国进出口银行因超授信发放贷款等问题被处以1810万元罚款 [5] 其他业务违规情况 - 理财业务存在"重收益、轻风控"倾向,工商银行私人银行部因理财资金违规投资于高风险领域等问题被罚款950万元 [9] - 信用卡业务合规问题突出,部分银行审核不严导致"过度授信",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因信用卡透支资金用途管控不力被罚355万元 [10] - 违规行为还涉及保险代销业务,如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 [1] 违规原因与行业影响 - 信贷业务因涉及大量资金流转成为利益输送高风险领域,部分员工利用贷款审批权力寻租 [7] - 地产、城投等行业风险暴露导致不良贷款压力上升,监管部门对掩盖不良资产的行为处罚严格 [7]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部分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放松风险管控,出现"重业务拓展、轻风控合规"的倾向 [7][8]
股份制银行板块10月9日跌0.25%,兴业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6.96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10-09 17:03
板块整体表现 - 10月9日股份制银行板块整体下跌0.25%,表现弱于大盘,当日上证指数上涨1.32%,深证成指上涨1.47% [1] - 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9只成分股中4只上涨,5只下跌 [1] - 兴业银行领跌板块,跌幅为0.91% [1] 个股价格变动 - 中信银行涨幅最大,为0.83%,收盘价7.26元 [1] - 平安银行上涨0.53%,收盘价11.40元 [1] - 浙商银行上涨0.34%,收盘价2.99元 [1] - 光大银行股价持平,收盘价3.36元 [1] - 招商银行下跌0.20%,收盘价40.33元 [1] - 民生银行下跌0.75%,收盘价3.95元 [1] - 华夏银行下跌0.76%,收盘价6.53元 [1] - 浦发银行下跌0.84%,收盘价11.80元 [1] - 兴业银行下跌0.91%,收盘价19.67元 [1] 成交情况 - 光大银行成交量最大,为529.39万手,成交额17.72亿元 [1] - 民生银行成交量为450.93万手,成交额17.86亿元 [1] - 招商银行成交额最高,达39.00亿元,成交量97.23万手 [1] - 兴业银行成交额28.05亿元,成交量142.20万手 [1] 资金流向 - 板块整体主力资金净流出16.96亿元 [1] - 游资资金净流入7.34亿元 [1] - 散户资金净流入9.63亿元 [1] - 华夏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4.18亿元,净流出占比达27.83%,为板块最高 [2] - 光大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4.37亿元,净流出占比24.67% [2] - 兴业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4.00亿元,净流出占比14.24% [2] - 民生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2.86亿元,净流出占比16.01% [2] - 招商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1.79亿元,净流出占比4.58% [2] - 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分别为2067.76万元和889.90万元 [2]
银行零售信贷“缩表”,调整期持续?
券商中国· 2025-10-08 16:10
信用卡业务策略调整 - 部分股份制银行将信用卡透支利率大幅下调至"0",打破了此前0.05%的利率标准,旨在通过降价来换取业务量的增长 [1] - 信用卡贷款余额是衡量零售业务个人客户活跃度的重要指标,利率调整是银行在零售"寒季"争夺存量客户的直接举措 [2] 零售信贷整体收缩趋势 - 多家上市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呈现负增长态势且范围扩大,国有大行中,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今年6月末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3.88%、5.67%、1.06%、1.04% [3] - 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信用卡余额保持了正增长,增幅分别为2.79%和5.98 [3] - 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的信用卡余额较上年末下滑,下降区间在-1.01%至-9.23% [3] - A股42家上市银行中,有17家银行截至今年6月末的个人信贷投放余额相较上一年末处于"缩表"状态,较2024年末的11家范围扩大 [4] - 2025年上半年,上市银行新增10.2万亿元贷款中,零售贷款占比仅为11%,同比少增1707亿元,反映零售需求疲软 [4] 个人住房贷款收缩是主要驱动因素 - 零售信贷投放的拐点始于2023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收缩,2023年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7万亿元,同比下降1.6%,为199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5] - 个人住房信贷连续保持负增,2024年末余额37.68万亿元同比下降1.3%,2025年二季度末余额37.74万亿元同比下降0.1% [6] 零售贷款风险持续上升 - 上市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较2024年末提升2个基点至1.23%,而对公贷款不良率下降10个基点至1.29% [9] - 零售各细分板块不良率均上升,按揭贷款、消费贷、信用卡、经营贷不良率较2024年末分别上升20、12、19、26个基点,至0.87%、1.59%、2.60%、1.66% [9] - 行业观点认为信用卡客群更为下沉,其风险形势变化可作为零售信贷风险走势的先导指标 [9] 零售业务转型方向 - 零售转型的成功标准应侧重于衡量目标客户的市场份额,即客户基本户的归属,而非简单的存贷业务或利润结构比例 [8] - 强大的零售银行必然是零售财富银行,需以专业能力赢得零售客户钱包市场份额 [8] - 零售体系建设需要强大专业的数据和流程能力支持,目前大部分机构仍处于能力建设窗口期 [8]
助贷新规10月1日落地,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8:51
监管新政核心内容 - 被称为“助贷新规”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将于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 [1] - 新规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划定明确合规红线,并将对助贷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 - 新规核心要求之一是商业银行对助贷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银行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合作 [1][4] 银行合作白名单披露现状 - 截至新规落地前夜,六大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行仍未公开合作机构名单 [1] - 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及外资行已披露合作机构白名单,包括平安银行(40家)、招商银行(15家)、恒丰银行(13家)、兴业银行(10家)、华夏银行(10家)、广发银行(5家)等 [4] - 城商行中徽商银行(39家)、广州银行(17家)等,农商行中江苏江南农商行(15家),外资行中富邦华一银行(52家)、开泰银行(14家)等,以及直销银行百信银行(56家)均已公布名单 [5] - 从已公布名单看,“巨头霸榜”趋势显现,互联网巨头关联机构如蚂蚁、京东、腾讯等成为银行偏好合作对象 [5] 行业格局与商业模式变化 - 助贷市场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集中 [1] - 新规对“综合融资成本”严格管控,直指年化综合成本超24%的产品类别 [1][9] - 年化利率24%以下的资产成为机构争抢的“红海”,而年化综合成本高达36%的资产类别正被银行与消费金融公司集体拒之门外 [9] - 无法进入银行白名单或仍以高息模式运营的助贷平台开始寻求信托资金等替代渠道,但信托资金成本普遍高于银行且同样受成本上限约束,进一步挤压中小平台利润空间,加速行业洗牌 [9][10] 银行差异化策略与业务模式 - 不同类型银行在名单规模、合作偏好上呈现差异,与其风险偏好及自身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相关 [6] - 以平安银行为例,其“智贷平台”业务模式面向暂无适配产品的客户,在用户授权前提下推荐第三方持牌金融机构产品,平台明确不对第三方产品的额度、利率及风险提供担保,主要通过撮合服务获取收入 [7] - 部分银行因助贷领域不良率偏高、获客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导致利润空间压缩,正考虑收缩甚至退出助贷相关业务 [7] - 国有大行尚未公开任何助贷合作名单,可能与其庞大的客户基数、自主获客能力较强及对助贷业务风险的审慎态度有关 [7] 未来监管关注重点 - 新规落地后,监管部门首要关注点将是定价穿透与综合成本控制,明确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以融资担保费、商城费等名义出现的变相收费现象将成为监管重点 [11] - 监管部门将着重评估银行总行在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置等方面是否具备独立风控能力,是否对规模、增速、集中度、不良贷款率等指标实施严格管理 [11] -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是另一监管重点,对于因利率不透明、强制搭售、暴力催收等不当行为引发的客户投诉,将引发监管部门高度关注与严肃处理 [11]
华夏银行“刀刃向内”改革再落子,股份行第8家资金运营中心可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8:20
华夏银行内部改革进展 - 华夏银行于9月29日通过两项重要议案,一是申请设立资金运营中心,二是对总行部分部门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调整 [1] 资金运营中心业务范围与行业现状 - 资金运营中心是资金业务的专营机构,前身通常为银行的金融市场部或资金交易部,业务范围涵盖本外币债券投资、债券承分销、代理债券结算、外汇及贵金属交易和代客买卖、资产托管业务以及货币市场业务等 [3] -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7家银行的资金业务专营机构获批独立持牌经营,包括1家大行、7家股份行、16家城商行和3家农商行 [3][6] - 华夏银行若申请成功,将成为第八家设立资金运营中心的股份制银行,此前已有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获批 [3][6] 设立资金运营中心的动因与优势 - 在净息差收窄环境下,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效率要求更高,单独设立资金运营中心有利于专业化、精细化的资金管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更好应对市场波动风险 [3] - 对于城商行等中小银行,设立资金运营中心主要为了满足跨地域经营需求和职能拓展,实现异地资金业务的合规化运作,避免无牌经营风险 [7][8] - 设立资金营运中心是解决异地经营问题的较好路径,该专营机构可视同分行管理并设在异地,上海因金融要素市场集聚和人才优势成为首选地点 [8][9] - 对于全国性银行,设立资金运营中心有助于加大金融市场业务创新与发展,提高专业化经营能力和品牌竞争力,通过专业团队捕捉市场机会,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和投资收益 [10] 资金运营中心的选址趋势 - 上海是商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驻扎的首要选择,在27家获批机构中,有13家选址上海,占比达到半数,包括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等 [9] - 股份行中除渤海银行资金运营中心落地北京外,其余均选择上海,某些银行总部虽不在上海,但考虑到上海在政策、人才、信息和机构集聚方面的优势仍选址于此 [9] 资金运营中心的运营模式与战略意义 - 资金运营中心一般承担全行流动性管理、金融市场投资、同业业务操作、汇率与利率风险管控等核心职责,是银行资金调控的中枢和连接各类金融市场的重要桥梁 [10] - 集中化、专业化的运营模式有助于统一风险敞口管理,提升投资决策效率与交易执行力,更好地适应监管对资金业务独立风险管理与规范运作的要求 [11] - 业务体量大、交易活跃、金融市场参与度高的全国性银行或领先区域性银行,通常有更强动力通过专设机构实现集约化管理,以有效降低资金成本,优化期限结构,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拓展投资渠道,增厚中间业务收入 [11]
华夏银行“刀刃向内”改革再落子 股份行第8家资金运营中心可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7:05
从开业获批情况来看,这类专营机构名称略有不同,通常叫作"资金营运中心"或"资金运营中心",也有个别被称为"金融市场中 心""同业业务中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许可证查询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7家银行的资金业务专营机构获批独立持牌 经营。其中,大行1家,股份行7家,城商行16家,农商行3家。 具体股份行来看,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恒丰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和浙商银行依次获批成立资金运营中心, 如若华夏银行此次申请设立成功,将成为第八家设立资金运营中心的股份行。 一位股份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在净息差收窄的大环境下,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要求会更高。单独设立资金运营 中心有利于专业化、精细化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升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并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风险。 还有华夏银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成立资金运营中心是华夏银行内部组织机构改革的一部分,涉及部门内部职责的分拆和整 合。新的管理层上任后,全行职能部门会有一些结构性调整,目的是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前相关调整仍在推进 过程中,很多内容不便披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华夏银行内部改革再迎新进展。 9月29日,华夏银行公告,经与会董 ...
股份制银行板块9月30日跌0.92%,中信银行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22.07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30 16:51
板块整体表现 - 股份制银行板块在9月30日整体下跌0.92%,表现弱于大盘,当日上证指数上涨0.52%,深证成指上涨0.35% [1] - 板块内所有个股均出现下跌,跌幅范围从平安银行的-0.26%到中信银行的-1.37% [1] - 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22.07亿元,而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入8.94亿元和13.12亿元 [1] 个股价格与成交表现 - 中信银行领跌板块,跌幅为1.37%,收盘价为7.20元,成交量为73.13万手,成交额为5.29亿元 [1] - 兴业银行跌幅为1.00%,收盘价为19.85元,成交量为142.23万手,成交额达28.32亿元,为板块最高 [1] - 招商银行收盘价为40.41元,跌幅0.66%,成交额为28.37亿元 [1] - 民生银行成交量最大,达484.73万手,成交额为19.26亿元,股价下跌0.75% [1] 个股资金流向分析 - 兴业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规模最大,达6.40亿元,主力净占比为-22.61% [2] - 民生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4.84亿元,主力净占比为-25.11%,为板块中主力净流出占比最高的个股 [2] - 招商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2.80亿元,但游资和散户资金分别净流入1.21亿元和1.59亿元 [2] - 中信银行主力资金净流出4635.60万元,同时游资净流出4851.24万元,但散户资金净流入9486.85万元,散户净占比达17.9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