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科技(IFNNY)

搜索文档
英飞凌大中华区总裁潘大伟:看好AI和机器人,推进中国本地制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21:03
公司业务与市场表现 - 2025财年AI相关业务营收预计达6亿欧元 2026财年预计增至10亿欧元 [1] - 2024财年全球营收14955亿欧元 大中华区占比34% 为全球最大单一区域市场 [1] - 汽车电子全球市场占有率135% 中国市场占有率139% 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块全球占有率177% 微控制器全球占有率213% [2] - 三大业务支柱为汽车业务、工业与基础设施业务、消费计算与通讯业务 [2] AI与机器人领域布局 - 预测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2025年达380亿美元 与NVIDIA合作开发800V高压直流电源架构解决AI服务器高功耗问题 [2] - AI服务器电源方案融合硅、碳化硅、氮化镓技术 能效提升至975%以上 可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 [3] - 机器人领域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 已与20家产业链公司合作 氮化镓关节方案可减轻机器人重量并延长续航 [3] - 300mm GaN实现全规模化生产 未来硅与GaN产品成本将持平 [2] 中国本土化战略 - 推进"在中国、为中国"战略 重点包括本土化创新、运营、生产及生态 [4] - 扩大MCUs、MOSFETs等产品本地化生产 加强无锡后道工厂合作 [4] - 响应中国汽车芯片国产化趋势 加速通用半导体产品本地化生产转移 [3][4] - 意法半导体计划2025年底在华生产40nm节点MCU 恩智浦建立中国芯片供应链 [4] 行业竞争与机遇 - 国内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 公司看好AI、自动化、机器人及家电市场机遇 [5] - 通过全球化布局支持中国客户"出海"需求 [4]
欧洲芯片,为时已晚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17 09:34
欧洲半导体可持续制造计划 - 欧洲58家公司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5500万欧元的Genesis计划,旨在提高半导体生产的可持续性,涵盖能源、水、气体和抗蚀剂的使用[1] - 计划由格勒诺布尔CEA-Leti协调,重点关注环境影响,包括直接排放、废物最小化、材料优化和回收利用[2] - 联盟成员包括意法半导体、博世、格罗方德、英特尔、英飞凌、IBM、恩智浦等主要芯片制造商[2] 四大核心工作流 - 监测与传感:由CSEM领导,开发实时排放跟踪和过程反馈系统[3] - 新材料:由imec领导,寻找不含PFAS的化学品和低GWP替代品[3] - 废物最小化:由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主导,创新回收利用溶剂、气体和浆料[3] - 关键原材料缓解:由都灵大学领导,减少对材料的依赖和加强资源安全[3] 技术实施与创新 - 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产生45项成果,涵盖半导体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3] - 传感器技术将从TRL 2-4级开始测试,目标三年后达到TRL 6-7级,可在晶圆厂投入使用[6] - 目标是用30%的新材料替代光刻和封装工艺中使用的气体和溶剂[8] 行业趋势与驱动力 - 客户需求正在推动芯片制造商更加可持续地生产,包括水资源管理、碳中和和消除PFAS化学物质[4] - 监管压力和大型公司的推动是行业变革的两大主要驱动力[4] - 可持续性已成为公司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仅仅是额外制约因素[5] 合作与扩展 - CEA-Leti与应用材料公司扩大联合实验室,专注于为ICAPS市场开发材料工程解决方案[9] - 实验室将配备先进封装工具,支持跨不同晶圆类型和工艺节点的芯片异构集成[9] - 合作旨在加速下一代专用芯片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节能解决方案[10] 人才培养 - FAMES学院项目启动,旨在培养掌握FD-SOI技术和先进设备设计技能的工程师[11] - 学院将专注于支持欧洲工业界转移能力、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微电子劳动力队伍[13] - 未来四年将开发一系列研讨会和互动会议,扩大欧洲半导体社区的专业知识[11]
英飞凌潘大伟:有信心帮助客户破除市场的“内卷”
经济观察报· 2025-06-15 13:47
本土化战略 - 公司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涵盖创新、运营、生产和生态四大方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高价值领域 [2] - 无锡工厂将打造为全球卓越运营标杆,"Easy产线"计划到2026年实现70%自动化率、提升40%人员效率 [2] - 大中华区市场占公司全球营收34%,是公司全球最重要且活力最旺的地区市场之一 [2] 市场地位与业务布局 - 2024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13.5%,中国13.9% [3] - 功率分立器件和模块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17.7%,连续多年第一 [3] - 微控制器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21.3%,首次登顶全球MCU市场榜首 [3] - 2025财年AI相关业务营收预计6亿欧元,2026财年预计10亿欧元 [2] 研发与产品优势 - 推出全球最薄硅功率半导体晶圆、全球首款300mm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晶圆 [6] - 按计划实施SiC产品生产,已向客户提供首批采用200mm碳化硅晶圆制造技术生产的SiC产品 [6] - 大中华区设立10个业务运营点、7个研发与应用支持点,2021年深圳成立智能应用能力中心,2024年上海设立首个电源应用实验室 [3] 未来发展规划 - 提高生产制造和供应链韧性,重点推进汽车电子领域本地化计划 [7] - 拓展生态圈、加强本土应用创新,保持卓越运营 [7] - 推进多元化生产布局和销售支持体系,分阶段实施产品本地化计划 [8] 重点合作领域 - 汽车领域:与联合电子合作30年,深化高压电驱动及车载充电器、区域控制器等领域合作 [10] - 充换电领域:为优优绿能提供功率半导体解决方案,提升充换电设备电能转换效率与稳定性 [10] - 快充领域:与安克联合成立创新应用中心,开发高功率密度与高能效PD快充解决方案 [10] - 机器人领域:为石头科技提供3D图像传感器,助力智能扫拖一体机器人产品优化 [10] 新兴市场机会 - 新能源领域:风光储充、数据中心、热泵、煤改电、高铁等细分市场快速增长 [8] - 前瞻性领域:电解铝节能降碳、低空经济、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 [8] - 机器人产业: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涵盖机器人平衡和系统开发 [9]
英飞凌在中国推进本土化战略 AI相关业务年收入将达10亿欧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6-15 11:06
公司财务与业务展望 - 2025财年AI相关业务营收预计达6亿欧元,2026财年预计增至10亿欧元 [1] - 2024财年总营收149.55亿欧元,大中华区占比34%为全球最大市场 [2] - 在汽车MCU市场连续5年蝉联全球榜首,2024年整体MCU市场份额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2] 技术研发与产品进展 - 成功开发全球首款300mm氮化镓(GaN)功率半导体晶圆,推动GaN与硅成本趋近 [2][3] - 推出全球最薄硅功率半导体晶圆(直径300mm/厚度20μm),实现15%功耗降低并应用于AI服务器 [3] - 2025年2月向客户提供基于200mm碳化硅(SiC)晶圆技术的SiC产品 [2] - 与英伟达合作开发800V高压直流(HVDC)架构的下一代电源系统 [3] 中国市场战略与本土化 - 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聚焦汽车、工业与基础设施、消费计算与通讯三大业务 [5][6] - 计划2027年实现汽车业务主要产品本土化量产,涵盖MCU、功率器件、传感器等 [6] - 下一代28nm TC4x MCU将实现前道与后道国内生产合作 [6] - 扩大MCU、MOSFET等产品本地化生产,加强与中国代工厂及无锡后道工厂合作 [6] 行业应用与市场地位 - 功率半导体连续21年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应用于风电(覆盖95500台风机)、光伏、高铁等领域 [2][6] - 在AI数据中心领域提供硅/SiC/GaN组合方案,助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3][7] - 机器人领域提供全栈式解决方案,推动智能化与高效化 [7] 行业竞争与机遇 - 国内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带来AI、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家电市场等机遇 [1] - 地缘政治加速汽车芯片国产化,跨国企业如意法半导体、恩智浦同步推进中国本土生产 [5]
英飞凌AI相关业务年收入将达10亿欧元,中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潜力巨大
第一财经· 2025-06-13 19:40
公司业务发展 - 2025财年AI相关业务营收预计达6亿欧元,2026财年预计增至10亿欧元 [1][3] - 公司开发了全球首款300 mm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晶圆和全球最薄硅功率半导体晶圆 [3] - 2024年2月开始向客户提供首批采用200 mm碳化硅晶圆制造技术的SiC产品 [3] 中国市场战略 - 公司将持续加强在中国的运营,增加供应链弹性,培育中国创新生态体系 [1] - 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在无锡设立工厂,2025年是进入中国第30年 [1] - 过去30年通过技术创新、本土化合作和生态构建深度融入中国半导体产业 [3] 技术合作与创新 - 与英伟达合作打造业内首个800V高压直流电源供应架构,提高AI服务器能效 [4] - 针对AI产品开发快速反应解决方案,与客户合作开发不同应用场景产品 [3] - 利用多元化平台包括销售与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 行业市场预测 - 预测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到约380亿美元 [4] - 公司电源产品在中国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4] - 看好中国AI、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及家电市场的发展机遇 [3]
Infineon: Positioned For Recovery, Powered By Autos And China
Seeking Alpha· 2025-06-05 01:49
公司概况 - Infineon Technologies是分立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导者 在汽车领域具有重要业务布局 [1] - 公司业务受益于汽车电气化趋势以及半导体在汽车中应用比例提升 [1] 行业趋势 - 汽车行业电气化转型持续进行 带动相关半导体需求增长 [1] - 汽车半导体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为行业创造结构性增长机会 [1] 分析师背景 - 分析师拥有5年科技基金组合管理经验 持有巴西证券委员会(CVM)颁发的投资顾问和组合经理执照 [1] - 专业背景为机械工程 对硬件相关颠覆性技术有深入研究兴趣 [1] - 投资研究重点集中在半导体、机器人和能源领域 [1] - 投资风格偏向于合理价格下的成长股投资 以中长期投资为主 [1]
1070亿美元的芯片豪赌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30 09:55
马来西亚国家半导体战略(NSS)核心内容 - 马来西亚政府2024年5月启动国家半导体战略(NSS),目标吸引500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1070亿美元)投资,推动该国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核心[1] - 战略重点从传统后端工艺(组装/测试/封装)转向高价值领域,包括芯片设计、先进封装和研发[1] - 马来西亚利用中美地缘政治中立优势,吸引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台湾和大陆转移[1] 财政激励与外资投入 - 政府提供25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53亿美元)激励措施,含免税/补助金/配套投资/土地支持[2] - 英特尔投资70亿美元扩建槟城工厂,英飞凌投入50亿欧元扩大居林功率半导体产能[2] - 国库控股等政府关联投资者设立定向基金,支持本土深度科技初创企业[3] 人才发展战略 - 计划培训6万名本土工程师,包括大学课程调整/技术认证/与ARM/Synopsys等公司合作实践培训[2] - 实施"双元制"培训体系,结合课堂学习与工厂实践,提供全球竞争力薪酬防止人才流失[3] 本土产业培育目标 - 目标到2030年培育至少10家本土先进封装和IC设计公司,每家公司收入达10-47亿令吉(2.1-10亿美元)[3] - 重点推动高校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科学研发成果商业化[3] 区域合作与竞争优势 - 利用东盟创始成员国身份和RCEP/CPTPP等贸易协定增强区域吸引力[4] - 与日本/越南/新加坡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共建创新园区和试点生产线[4] - 战略地理位置(东亚与西亚交汇处)配合稳定基础设施/港口物流/竞争力电价形成独特优势[3][4] ESG战略定位 - 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和碳追踪工具应用,打造符合ESG标准的半导体制造基地[4] - 通过环保生产设施吸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优先项的科技公司[4]
近20家终端企业看好SiC,充电模块应用加速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7 18:14
碳化硅行业动态 - 碳化硅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加速,渗透率持续提高,尤其在充电模块领域需求与日俱增[3] - 国内近20家企业集中布局碳化硅电源模块,包括中申交营、蜂芒能源、闪充聚能等[10][11] - 碳化硅衬底与外延、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参编企业包括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20余家[2] 优优绿能碳化硅布局 - 公司与英飞凌深化合作,采用CoolSiC™ MOSFET等解决方案,充电模块效率提升至97.5%以上[4] - 正在研发多款SiC电源模块,包括40KW液冷模块、22KW V2G模组等,部分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7] - 通过碳化硅技术实现更高功率平台拓展、电能转换效率提升及双向充放电技术成熟[6] 碳化硅技术优势 - 满足电源模块耐高压高温、大功率、小型化需求,单个模块功率由20KW发展至60KW,功率密度提升至60W/in³[14] - 可提高充电效率1.5%-2%,以480kW充电桩为例,三年可节省电费约21.2万元[17] - 160千瓦充电桩采用碳化硅技术后,单桩年省电1250度,20桩充电站年省电2.5万度,减碳12吨[17] 行业应用案例 - 超充桩领域:华为数字能源兆瓦级方案、中建科工600千瓦桩、永泰数能600kW终端均采用碳化硅技术[11] - 充电模块领域:闪充聚能60kW模块效率>97%,永联科技40KW模块功率密度达51.4W/in²[11] - 科士达、英可瑞等企业40kW模块采用SiC设计,峰值效率≥97%[11]
数据中心,800V供电时代来临
半导体芯闻· 2025-05-22 18:40
英伟达800V高压直流配电联盟 - 英伟达宣布成立数据中心800V高压直流配电供应商联盟,目标自2027年起支持1MW功率处理机架 [1] - 升级至800V电压可提升端到端电源效率高达5%,降低维护成本70%,并减少冷却成本 [1] - 联盟成员包括英飞凌、MPS、Navitas、罗姆、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芯片供应商,台达、光宝等电源模块供应商,以及伊顿、施耐德电气等电源系统供应商 [1] 技术优势与效率提升 - 800V架构通过工业级整流器将13.8kV交流电直接转换为800V直流电,消除中间转换步骤,减少能量损失 [2] - 系统减少带风扇电源数量,提高可靠性并降低散热需求,使组件总数显著减少 [4] - 800V母线槽在相同尺寸导线上可多传输85%电力,降低电流需求使铜用量减少45% [4] - 直流网络消除交流电特有的趋肤效应和无功功率损耗,进一步提高效率 [4] 产品与技术创新 - 英飞凌开发12kW参考设计,采用GaN和SiC器件,基准效率约98% [5] - 纳微电子展示8.5kW电源系统,效率达98%,其IntelliWeave技术使功率因数校正级峰值效率达99.3%,功率损耗降低30% [6] - 机架级设计通过两个800V电源为DC-DC转换器供电,消除AC-DC转换元件以释放空间容纳更多计算资源 [5] 行业影响与挑战 - 该技术旨在解决AI算力增长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挑战,推动效率与密度双重突破 [6] - 向800V系统转变需解决安全、标准和人员培训问题,包括断路器隔离机架等安全措施 [7] - 英伟达与合作伙伴正在研究传统变压器与固态变压器方案的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影响 [7]
新增8起SiC订单/合作!汽车应用再提速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0 17:15
氮化镓(GaN)产业白皮书参编企业 - 英诺赛科、能华半导体、致能科技、万年晶半导体、京东方华灿光电、镓奥科技、鸿成半导体及中科无线半导体等企业已参编《2024-2025氮化镓(GaN)产业调研白皮书》[1] 英飞凌碳化硅合作动态 - 英飞凌与伟世通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源转换系统,伟世通将采用英飞凌的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用于电池接线盒、DC-DC转换器和车载充电器[2][4] - 英飞凌与美国汽车制造商Rivian签约,将为"R2"汽车平台提供牵引逆变器电源模块、微控制器和电源IC,预计2026年开始[4] - 电源模块采用HybridPack Drive G2格式,包含硅和碳化硅组件,采用直接液冷,热阻为0.129°C/W[5] 利普思半导体SiC订单进展 - 利普思半导体在德国PCIM展会上携多款SiC新品模块亮相,收获多个订单[7] - 推出LPP系列SiC及IGBT模块,最大电流规格达1800A,并首次推出3300V SiC模块,已获储能、高压级联、船舶动力等领域意向订单[9] - 针对中频电源、电机控制等应用推出全系列SiC模块,电流规格涵盖数10A到近1000A,已在感应加热、电镀电源等领域实现量产和批量订单[9] CISSOID与EDAG合作开发SiC牵引逆变器 - CISSOID与EDAG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用于电动汽车应用的下一代碳化硅牵引逆变器[10] - 合作将结合CISSOID的SiC功率半导体模块和控制解决方案与EDAG的电动动力系统设计、集成和验证技术[12] 中宜创芯SiC产品进展 - 中宜创芯年产2000吨电子级碳化硅粉体生产线产品已进入比亚迪、三安光电等企业供应链,覆盖5G基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12] - 产品纯度达99.999998%,并研发出可用于AR眼镜片材料的半绝缘碳化硅粉体,光传导效率提升至92%以上,厚度减少40%,重量下降30%[13] 纳设智能SiC外延设备产业化 - 纳设智能6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已量产销售,8英寸单腔碳化硅外延设备推向市场后收获复购,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设备前列[14][15] - 创新反应腔室设计使耗材成本降低30%,维护难度大幅降低,工艺良率提升至98%[17] - 新生产基地投产使产能大幅提升,设备实现出口[17] 亿鼎技术与上海垣麓SiC合作 - 亿鼎技术与上海垣麓成立亿威盛半导体科技,将在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18] - 合作将整合双方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共同研发、生产与销售碳化硅刻蚀设备零部件[20] 鲁晶半导体与山东大学SiC合作 - 鲁晶半导体与山东大学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开展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交流,围绕SiC肖特基二极管、MOSFET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展开研讨[21][22] - 双方将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落地"全链条创新体系,重点交流超高压5000V SiC肖特基二极管及大功率MOSFET器件的技术进展[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