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科技(IFNNY)

搜索文档
1070亿美元的芯片豪赌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30 09:55
马来西亚国家半导体战略(NSS)核心内容 - 马来西亚政府2024年5月启动国家半导体战略(NSS),目标吸引500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1070亿美元)投资,推动该国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核心[1] - 战略重点从传统后端工艺(组装/测试/封装)转向高价值领域,包括芯片设计、先进封装和研发[1] - 马来西亚利用中美地缘政治中立优势,吸引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台湾和大陆转移[1] 财政激励与外资投入 - 政府提供25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约53亿美元)激励措施,含免税/补助金/配套投资/土地支持[2] - 英特尔投资70亿美元扩建槟城工厂,英飞凌投入50亿欧元扩大居林功率半导体产能[2] - 国库控股等政府关联投资者设立定向基金,支持本土深度科技初创企业[3] 人才发展战略 - 计划培训6万名本土工程师,包括大学课程调整/技术认证/与ARM/Synopsys等公司合作实践培训[2] - 实施"双元制"培训体系,结合课堂学习与工厂实践,提供全球竞争力薪酬防止人才流失[3] 本土产业培育目标 - 目标到2030年培育至少10家本土先进封装和IC设计公司,每家公司收入达10-47亿令吉(2.1-10亿美元)[3] - 重点推动高校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科学研发成果商业化[3] 区域合作与竞争优势 - 利用东盟创始成员国身份和RCEP/CPTPP等贸易协定增强区域吸引力[4] - 与日本/越南/新加坡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共建创新园区和试点生产线[4] - 战略地理位置(东亚与西亚交汇处)配合稳定基础设施/港口物流/竞争力电价形成独特优势[3][4] ESG战略定位 - 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和碳追踪工具应用,打造符合ESG标准的半导体制造基地[4] - 通过环保生产设施吸引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优先项的科技公司[4]
花旗:英伟达本季销售预测利好欧洲AI半导体公司
快讯· 2025-05-29 20:01
金十数据5月29日讯,花旗分析师表示,英伟达本季度的销售预测对ASML控股、ASM国际、英飞凌科 技和安谋控股等涉足人工智能领域的欧洲半导体公司来说是个好兆头。英伟达预计本季度营收为450亿 美元左右,上下浮动2%。分析师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对未来人工智能需求的信心增强 也对欧洲半导体企业有利。" 花旗:英伟达本季销售预测利好欧洲AI半导体公司 ...
近20家终端企业看好SiC,充电模块应用加速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7 18:14
碳化硅行业动态 - 碳化硅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加速,渗透率持续提高,尤其在充电模块领域需求与日俱增[3] - 国内近20家企业集中布局碳化硅电源模块,包括中申交营、蜂芒能源、闪充聚能等[10][11] - 碳化硅衬底与外延、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参编企业包括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20余家[2] 优优绿能碳化硅布局 - 公司与英飞凌深化合作,采用CoolSiC™ MOSFET等解决方案,充电模块效率提升至97.5%以上[4] - 正在研发多款SiC电源模块,包括40KW液冷模块、22KW V2G模组等,部分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7] - 通过碳化硅技术实现更高功率平台拓展、电能转换效率提升及双向充放电技术成熟[6] 碳化硅技术优势 - 满足电源模块耐高压高温、大功率、小型化需求,单个模块功率由20KW发展至60KW,功率密度提升至60W/in³[14] - 可提高充电效率1.5%-2%,以480kW充电桩为例,三年可节省电费约21.2万元[17] - 160千瓦充电桩采用碳化硅技术后,单桩年省电1250度,20桩充电站年省电2.5万度,减碳12吨[17] 行业应用案例 - 超充桩领域:华为数字能源兆瓦级方案、中建科工600千瓦桩、永泰数能600kW终端均采用碳化硅技术[11] - 充电模块领域:闪充聚能60kW模块效率>97%,永联科技40KW模块功率密度达51.4W/in²[11] - 科士达、英可瑞等企业40kW模块采用SiC设计,峰值效率≥97%[11]
数据中心,800V供电时代来临
半导体芯闻· 2025-05-22 18:40
英伟达800V高压直流配电联盟 - 英伟达宣布成立数据中心800V高压直流配电供应商联盟,目标自2027年起支持1MW功率处理机架 [1] - 升级至800V电压可提升端到端电源效率高达5%,降低维护成本70%,并减少冷却成本 [1] - 联盟成员包括英飞凌、MPS、Navitas、罗姆、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等芯片供应商,台达、光宝等电源模块供应商,以及伊顿、施耐德电气等电源系统供应商 [1] 技术优势与效率提升 - 800V架构通过工业级整流器将13.8kV交流电直接转换为800V直流电,消除中间转换步骤,减少能量损失 [2] - 系统减少带风扇电源数量,提高可靠性并降低散热需求,使组件总数显著减少 [4] - 800V母线槽在相同尺寸导线上可多传输85%电力,降低电流需求使铜用量减少45% [4] - 直流网络消除交流电特有的趋肤效应和无功功率损耗,进一步提高效率 [4] 产品与技术创新 - 英飞凌开发12kW参考设计,采用GaN和SiC器件,基准效率约98% [5] - 纳微电子展示8.5kW电源系统,效率达98%,其IntelliWeave技术使功率因数校正级峰值效率达99.3%,功率损耗降低30% [6] - 机架级设计通过两个800V电源为DC-DC转换器供电,消除AC-DC转换元件以释放空间容纳更多计算资源 [5] 行业影响与挑战 - 该技术旨在解决AI算力增长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挑战,推动效率与密度双重突破 [6] - 向800V系统转变需解决安全、标准和人员培训问题,包括断路器隔离机架等安全措施 [7] - 英伟达与合作伙伴正在研究传统变压器与固态变压器方案的资本支出和运营支出影响 [7]
新增8起SiC订单/合作!汽车应用再提速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20 17:15
氮化镓(GaN)产业白皮书参编企业 - 英诺赛科、能华半导体、致能科技、万年晶半导体、京东方华灿光电、镓奥科技、鸿成半导体及中科无线半导体等企业已参编《2024-2025氮化镓(GaN)产业调研白皮书》[1] 英飞凌碳化硅合作动态 - 英飞凌与伟世通签署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源转换系统,伟世通将采用英飞凌的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用于电池接线盒、DC-DC转换器和车载充电器[2][4] - 英飞凌与美国汽车制造商Rivian签约,将为"R2"汽车平台提供牵引逆变器电源模块、微控制器和电源IC,预计2026年开始[4] - 电源模块采用HybridPack Drive G2格式,包含硅和碳化硅组件,采用直接液冷,热阻为0.129°C/W[5] 利普思半导体SiC订单进展 - 利普思半导体在德国PCIM展会上携多款SiC新品模块亮相,收获多个订单[7] - 推出LPP系列SiC及IGBT模块,最大电流规格达1800A,并首次推出3300V SiC模块,已获储能、高压级联、船舶动力等领域意向订单[9] - 针对中频电源、电机控制等应用推出全系列SiC模块,电流规格涵盖数10A到近1000A,已在感应加热、电镀电源等领域实现量产和批量订单[9] CISSOID与EDAG合作开发SiC牵引逆变器 - CISSOID与EDAG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用于电动汽车应用的下一代碳化硅牵引逆变器[10] - 合作将结合CISSOID的SiC功率半导体模块和控制解决方案与EDAG的电动动力系统设计、集成和验证技术[12] 中宜创芯SiC产品进展 - 中宜创芯年产2000吨电子级碳化硅粉体生产线产品已进入比亚迪、三安光电等企业供应链,覆盖5G基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12] - 产品纯度达99.999998%,并研发出可用于AR眼镜片材料的半绝缘碳化硅粉体,光传导效率提升至92%以上,厚度减少40%,重量下降30%[13] 纳设智能SiC外延设备产业化 - 纳设智能6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已量产销售,8英寸单腔碳化硅外延设备推向市场后收获复购,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设备前列[14][15] - 创新反应腔室设计使耗材成本降低30%,维护难度大幅降低,工艺良率提升至98%[17] - 新生产基地投产使产能大幅提升,设备实现出口[17] 亿鼎技术与上海垣麓SiC合作 - 亿鼎技术与上海垣麓成立亿威盛半导体科技,将在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领域展开深度合作[18] - 合作将整合双方技术、资金、市场等资源,共同研发、生产与销售碳化硅刻蚀设备零部件[20] 鲁晶半导体与山东大学SiC合作 - 鲁晶半导体与山东大学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开展碳化硅功率器件技术交流,围绕SiC肖特基二极管、MOSFET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展开研讨[21][22] - 双方将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落地"全链条创新体系,重点交流超高压5000V SiC肖特基二极管及大功率MOSFET器件的技术进展[23]
【招商电子】英飞凌FY25Q2跟踪报告:下调FY2025全年营收指引,FY25H2市场有望温和复苏
招商电子· 2025-05-19 22:05
核心观点 - 公司FY25Q2营收35.91亿欧元,同比-1%/环比+5%,略低于指引预期,毛利率40.9%,同比-1.4pcts/环比-0.2pct,主要受价格年降和闲置成本影响 [1] - 库存持续去化,DOI 177天/环比-13天,积压订单约200亿欧元保持稳定,汽车和工业市场库存调整接近尾声 [1][3] - 下调FY2025全年营收指引至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因关税和汇率不利影响,预计毛利率40%、部门利润率15%,闲置成本约10亿欧元 [3][35] - 收购Marvell汽车以太网业务(25亿美元)强化ATV部门竞争力,SiC业务短期面临定价压力但结构性增长驱动未减弱 [4][22] 分部门表现 ATV(汽车) - 营收18.58亿欧元(占比52%),同比-2.8%/环比+6.1%,部门利润3.85亿欧元,利润率20.7%/环比+1.1pct,受益于销量增长及汇率变动 [2][20] - 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份额达13.5%,欧洲排名第一,中国/韩国领先,MCU份额升至32%,AURIX TC4微控制器获自动驾驶平台订单 [20][21] - 电池管理系统获中国头部EV厂商18通道设计订单,800V电池系统需求推动技术升级 [22] GIP(工业功率) - 营收3.97亿欧元(占比11%),同比-15.4%/环比+16.8%,工业市场初现复苏迹象,但产能利用率不足致利润率9.6%/环比-0.4pct [2][23] - SiC领域价格动态调整,短期抑制市场扩张,但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需求支撑长期增长 [24] PSS(电源与传感器) - 营收9.79亿欧元(占比27%),同比+11.3%/环比-0.8%,AI服务器电源需求强劲,消费端降价致利润率14.1%/环比-3pcts [2][25] - 数据中心功率流解决方案覆盖电网到核心全链条,OptiMOS 6封装技术获AI处理器厂商采用 [26] CSS(连接与安全) - 营收3.56亿欧元(占比10%),同比-4.0%/环比+3.5%,利润率11.2%/环比+2.5pcts,物联网市场仍处底部 [2][26] - PSoC Multi-Sense系列增强CapSense技术,Edge系列集成英伟达TAO模型推动AI边缘应用 [27] 财务与运营 - FY25Q2自由现金流环比改善至+1.74亿欧元(上季度-2.37亿),因投资减少和纳税降低 [31] - 资本支出从25亿欧元下调至23亿欧元,折旧摊销预计19亿欧元,全年调整后自由现金流指引16亿欧元 [35][49] - 前端晶圆厂利用率70%+,后端60%+,若需求疲软可能进一步降低负荷 [52][53] 战略与展望 - FY25Q3预计营收37亿欧元(环比+3%),GIP/PSS增长领先,CSS环比下降,部门利润率15% [33] - AI相关业务确认FY25目标6亿欧元,2026年目标10亿欧元,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为核心增长点 [40] - 碳化硅超结沟槽技术领先市场1-2代,800V系统应用加速SiC渗透 [41][52]
芯片,复苏了吗?
半导体芯闻· 2025-05-16 18:08
模拟芯片行业整体态势 - 模拟芯片市场展现出独特韧性,具有长生命周期、高毛利、弱周期性特点,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通信设备等领域不可替代 [1] - 行业经历8个季度下行周期后,25Q1有望进入上行周期,工业、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向好推动基本面改善 [1] - 国际大厂财报显示结构性复苏与分化并存:汽车、工业、AI高端领域需求稳健,消费电子仍低迷,企业盈利能力分化加剧 [1] - 供应链与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关税政策与国产替代倒逼国际厂商调整产能布局 [1] 德州仪器(TI)财报分析 - 25Q1营收40.69亿美元(同比+11%),净利润11.79亿美元(同比+7%),经营性现金流62亿美元 [2][3] - 模拟芯片业务收入32.1亿美元(同比+13.2%)占比78.89%,嵌入式处理收入6.47亿美元(同比-0.8%) [3][4] - 工业市场连续7季度下滑后实现高个位数环比增长,汽车环比低个位数增长,消费电子环比下降15% [4] - 公司预计25Q2营收指引中值43.5亿美元(同比+13.8%),工业复苏与汽车需求支撑增长 [8] - 战略优势体现在高毛利工业类产品、300mm自建晶圆厂产能掌控、工业/汽车领域高客户粘性 [7] 英飞凌运营动态 - 25Q2营收35.91亿欧元(同比-1%),利润6.01亿欧元(同比-15%),利润率从19.5%降至16.7% [8][9] - 订单积压200亿欧元,但下调25年增速预期,Q3营收指引37亿欧元低于市场预期 [9][10] - 投资额从25亿欧元缩减至23亿欧元,同时获得德国政府9.2亿欧元支持建设德累斯顿工厂 [10][11] - 以25亿美元收购Marvell汽车网络业务,强化自动驾驶布局 [11] 恩智浦(NXP)业绩表现 - 25Q1营收28.35亿美元(同比-9%),车用芯片收入16.74亿美元(同比-7%),工业与物联网收入5.08亿美元(同比-11%) [11][12] - 库存周转天数增至169天(同比+25天),预计Q2营收28-30亿美元 [14] - 进行战略收购:6.25亿美元收购TTTech Auto开发软件定义汽车方案,3.07亿美元收购Kinara增强AI边缘计算 [14] - CEO Kurt Sievers年底退休,由安全互联边缘业务负责人Rafael Sotomayor接任 [15][17] 意法半导体(ST)经营状况 - 25Q1营收25.17亿美元(同比-27.3%),净利润5600万美元(同比-89.1%),营业利润暴跌超99%至300万美元 [18][19] - 模拟/MEMS业务收入10.69亿美元(同比-23.9%),功率分立器件收入3.97亿美元(同比-37.1%) [19][21] - 启动全球2800人自愿离职计划(含法国1000人),目标2027年前节省数亿美元成本 [23][26] - 聚焦三大技术方向:28nm车载MCU、12英寸晶圆厂建设、SiC模块扩产 [24][26] 其他厂商关键数据 - 瑞萨电子25Q1销售额3088亿日元(同比-12.2%),汽车业务收入1553亿日元(同比-12.8%),工业/IoT收入1508亿日元(同比-12.1%) [28][31] - 安森美25Q1收入14.46亿美元(同比-22.4%),亏损4.86亿美元,宣布全球裁员2400人节省1.1亿美元成本 [33][37] - Microchip 25Q4营收9.71亿美元(同比-26.8%),库存减少6280万美元,预计行业周期已触底 [40][41] 终端市场分化特征 - 汽车市场表现分化:TI实现低个位数增长,其他厂商普遍下滑但长期电动化逻辑未变 [43] - 工业市场缓慢复苏:TI工业业务环比高个位数增长,安森美医疗/航天需求环比改善 [44] - AI相关收入增长但体量有限:安森美数据中心业务同比翻倍,ST边缘AI项目数量翻倍 [44] - 消费电子持续低迷,企业系统与通信设备呈现个位数增长 [4][44]
英飞凌、安森美等4家SiC企业公布新动向
行家说三代半· 2025-05-16 17:59
碳化硅行业动态 - 多家碳化硅企业参编《2025碳化硅衬底与外延产业调研白皮书》及《2025碳化硅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包括天科合达、天岳先进、同光股份等 [1] - 碳化硅衬底价格下降导致碳化硅价格动态演变,8英寸过渡的远期定价影响市场 [8] - 碳化硅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光伏储能与电力电网成为新增长点,AI数据中心与AR眼镜领域潜力巨大 [16] - 碳化硅衬底制备技术壁垒高,全球能稳定量产8英寸衬底企业屈指可数,大尺寸衬底是未来趋势 [16] 英飞凌 - 2025财年Q2营收35.91亿欧元(约290亿人民币),利润6.01亿欧元(约48.4亿人民币),利润率16.7% [2] - 推出首款SiC沟槽型超结产品,碳化硅MOSFET在面积效率和性能系数领先竞争对手一到两代 [5][8] - 预计2025财年碳化硅收入年增长率有所放缓 [5][8] 安森美 - 2025年Q1收入14.457亿美元(约104亿人民币),GAAP毛利率20.3%,自由现金流4.55亿美元(约33亿人民币) [6][7] - 获得多个新车型SiC订单,预计2025年末量产,近50%中国新车型将采用其碳化硅器件 [5][9] - 第四代EliteSiC MOSFET器件巩固技术领先地位,预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更多采用碳化硅 [9][10] Wolfspeed - 2025财年Q3营收1.85亿美元(约13.31亿人民币),电源产品收入1.075亿美元(约7.74亿人民币),材料产品收入7790万美元(约5.6亿人民币) [11][13] - 8英寸SiC器件厂莫霍克谷工厂贡献7800万美元(约5.6亿人民币)收入,环比增长50%,同比增长超175% [15] - 8英寸SiC材料厂The JP预计6月获入住许可证,将大幅提高产量 [15] 天岳先进 - 2025年Q1营收4.1亿元,净利润852万元,研发投入4494万元 [5][14] - 8英寸衬底已实现规模出货,12英寸全系产品已发布并实现销售 [16] - 碳化硅不会重蹈光伏"内卷"覆辙,技术壁垒促使行业技术分化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