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NKE)
搜索文档
耐克与清华共创运动与可持续未来
北京商报· 2025-10-19 21:56
合作事件 - 耐克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与清华大学校长共同出席清华大学百年西大操场焕新仪式 [1] - 操场焕新项目是耐克与清华大学在运动与可持续领域深化合作的成果 [1] - 项目焕新材料通过“旧鞋新生”计划回收26.4万双旧鞋,并采用Nike Grind技术加工而成 [1] - 操场设计融合速度元素和象征胜利的耐克精神,展现双方共创运动未来的愿景 [1] 合作领域与项目 - 双方近年来围绕可持续发展,从研究到领袖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深度合作 [1] - 具体合作项目包括“碳中和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计划”、“清华-耐克可持续发展领导力项目”以及“气候变化、健康与运动表现”研究项目 [1]
美股市场速览:“TACO”再现,市场呈现修复迹象
国信证券· 2025-10-19 19: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美股行业投资评级为“弱于大市”,并维持该评级 [1] 报告核心观点 - 美股市场呈现“TACO”再现的修复迹象,主要股指如标普500本周上涨1.6%,纳斯达克指数上涨2.1% [3] - 市场风格表现为小盘价值(罗素2000价值+2.6%)领先于小盘成长(+2.3%)和大盘风格(罗素1000价值与成长均+1.7%) [3] - 资金流向加速,标普500成分股估算资金流本周为+91.7亿美元,近13周累计达+489.2亿美元,资金集中流入半导体(+46.6亿美元)和汽车(+22.5亿美元)等行业 [4] - 盈利预期整体上调,标普500成分股动态未来12个月EPS预期本周上调0.4%,多数行业带动市场上行,但能源(-0.9%)和汽车(-0.6%)行业盈利预期下调 [5] 全球大类资产总览 - 美股主要指数近期表现强劲,标普500近52周上涨26.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39.3% [11] - 全球市场对比显示,MSCI新兴市场近52周上涨27.4%,表现优于发达市场(MSCI发达市场+23.6%) [11] - 美债收益率全线下降,10年期收益率本周下降10bp至4.013%,近52周下降32bp [11] - 商品市场中COMEX黄金近52周大幅上涨56.0%,而NYMEX WTI原油下跌10.2% [11] 标普500板块观测:价格收益 - 本周24个GICS行业组中22个上涨,汽车与汽车零部件(+6.1%)、媒体与娱乐(+4.0%)、半导体产品与设备(+3.5%)涨幅居前 [15] - 保险(-4.5%)和商业和专业服务(-1.0%)为下跌行业 [3] - 年初至今表现最佳的行业为半导体产品与设备(+45.9%)、汽车与汽车零部件(+91.1%)和媒体与娱乐(+41.8%) [15] 标普500板块观测:资金流向 - 本周资金流入加速,标普500成分股整体资金净流入91.68亿美元,近13周累计489.19亿美元 [18] - 半导体产品与设备行业资金流入显著,本周达46.58亿美元,近13周累计252.64亿美元 [18] - 保险(-6.53亿美元)和综合金融(-3.76亿美元)行业资金流出 [4] 标普500板块观测:盈利预测调整 - 标普500成分股整体EPS预期本周上调0.4%,近13周累计上调5.1% [20] - 金融板块盈利预期上调幅度领先,银行(+1.7%)和综合金融(+1.2%)本周表现突出 [5] - 能源(-0.9%)和汽车与汽车零部件(-0.6%)行业盈利预期下调 [5] 标普500板块观测:估值变化 - 标普500成分股整体预期市盈率(F12M)为22.6倍,本周上升1.3% [22] - 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市盈率高达59.0倍,本周上升6.7%,近52周上升119.4% [22] - 市净率方面,半导体产品与设备行业为13.7倍,本周上升2.9%,近52周上升23.4% [25] 关键个股观测:市场表现 - 科技巨头中,谷歌(GOOG)本周上涨6.9%,特斯拉(TSLA)上涨6.2%,英伟达(NVDA)本周持平 [30] - 传统工业股卡特彼勒(CAT)本周上涨7.3%,近52周上涨33.8% [30] - 房地产股安博(PLD)本周大幅上涨11.6%,年初至今上涨17.4% [30] 关键个股观测:资金流向 - 特斯拉(TSLA)本周资金净流入21.71亿美元,近13周累计112.29亿美元 [31] - 英伟达(NVDA)本周资金净流出3.56亿美元,但近13周仍净流入7.50亿美元 [31] - 联合健康集团(UNH)近52周资金净流出91.58亿美元 [31] 关键个股观测:盈利预测调整 - 科技巨头盈利预期普遍上调,英伟达(NVDA)近52周EPS预期上调58.4%,亚马逊(AMZN)上调31.8% [32] - 特斯拉(TSLA)盈利预期显著下调,本周下调3.0%,近52周下调29.9% [32] - 安博(PLD)本周EPS预期上调4.2%,近13周累计上调11.6% [32]
Can Nike Get Its Groove Back? Inside Its CEO's High-Stakes Comeback Plan
Youtube· 2025-10-18 23:00
公司业绩与市场表现 - 公司遭遇了历史上最糟糕的单日交易,单日市值蒸发280亿美元 [1] - 公司股价目前仍低于疫情高峰期峰值水平的一半 [3] - 公司上一季度营收未达预期,并下调了全年盈利指引,导致股价单日下跌20% [13][14] 新任CEO的战略转向 - 新任CEO Elliot Hill的核心战略是重新聚焦于体育,将运动员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 [9] - 公司内部团队按运动品类(如跑步、篮球、训练)进行了重组,并成立了小型跨职能团队 [12] - 战略转型被形容为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需要时间才能全面加速 [3][6] 公司面临的挑战 - 公司近年面临的挑战包括从批发零售渠道收缩、过度依赖直面消费者渠道以及专注于经典款式导致创新不足 [7] - 创新乏力帮助了如On Running和Hoka等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7] - 清理过剩库存仍需一至两个季度,但进展良好,目的是为新产品腾出空间 [19][20] 产品创新与研发 - 公司拥有占地400英亩的体育研究实验室,配备了超过400台动作捕捉相机和96个测力台,用于收集运动员数据以开发新产品 [10] - 实验室使用如NBA和WNBA采用的 lane agility drill 等测试来评估运动员表现和鞋类产品性能 [12][13] 直面消费者战略的调整 - 疫情期间公司转向数字商务的策略使营收和利润翻倍,但随着实体零售复苏,继续单一投资该策略对品牌造成了伤害 [14][15][16] - 过度依赖数字渠道导致部分偏好实体店选择的消费者流失,而重新赢得转向其他技术品牌的消费者非常困难 [16] - 公司承认在批发业务上让出了货架空间,现在需要努力赢回 [8] 中国市场状况与策略 - 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2026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同比下降超过9%,至15亿美元 [25] - 中国市场拥有14亿消费者,他们正拥抱体育运动,被视为长期机遇,但现有门店过于侧重运动休闲而非专业体育 [26][27] - 公司在中国拥有5000家门店,正在重新评估门店概念,计划逐步推出新的概念 [27] 宏观经济与成本压力 - 公司面临15亿美元的关税成本压力,正通过其庞大的全球供应链以及与工厂和零售伙伴合作来共同吸收和抵消这部分影响 [23][24] - 公司拥有超过50年建立的广泛且多元化的全球供应链,并且拥有常规的定价架构来应对成本压力,而非仅因关税才调整价格 [24][25] - 公司在华制造依赖度已随时间持续下降,实现了供应链多元化 [27]
Brian Niccol has his arms around what's been going wrong at Starbucks, says Jim Cramer
Youtube· 2025-10-18 08:06
星巴克公司分析 - 新任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曾成功扭转Chipotle的局面 其任命消息使星巴克股价从70多美元瞬间跳涨近20点 [2] - 股价在七个月内上涨至117美元 随后因转型缓慢而回落至78美元 近期又回升至85美元左右 [3] - 公司此前过度依赖技术并减少员工数量 导致业务下滑 现任管理层认识到人员配置而非技术才是解决方案 [5][7] - 管理层意识到并非所有门店都能保留 因其布局无法支持“第三空间”转型 目前首席执行官已掌握公司问题的核心 [7] - 分析师群体因对转型速度失望而转向看空 但这恰恰可能意味着买入时机而非卖出时机 [7] 耐克公司分析 - 前任首席执行官将一家好公司转变为平庸之流 其战略是转向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并依赖技术 [8] - 鞋类产品需要试穿 这使得数字化销售存在难题 且快递到家门口的产品经常被偷 [8] - 现任首席执行官埃利奥特·希尔需要重塑整个业务 首要任务是回归包括Foot Locker在内的传统实体分销网络 [9] - 公司需要开发新的科学和创新 这些在上一任管理层期间似乎被忽视 同时需要修复中国市场 但这并非易事 [10] - 系统中仍存在库存积压 这压制了盈利 但最重要的是 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现在能够同心协力 [10][11] 行业转型模式分析 - 成功的转型故事需要大量时间 许多投资者在6到18个月后因未能立即见效而放弃 [1] - 分析师群体常常不理解转型需要很长时间 当他们认为快速转型不可能时 股价就会回调 [11][12] - 当前正是市场对星巴克和耐克失去信心的时刻 这反而可能创造了买入机会而非卖出时机 [12]
NIKE Isn't Out Of The Woods Yet (NYSE:NKE)
Seeking Alpha· 2025-10-18 03:34
公司品牌与市场地位 - 耐克公司仍然是全球领先的品牌,尤其是在体育领域 [1] 公司股价表现 - 耐克股票在过去几年中完全失去了吸引力 [1] - 耐克股价经历了52周内的下跌 [1]
耐克,在大中华区少卖了10个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1:35
全球运动鞋服行业格局演变 - 全球运动鞋服产业史呈现为耐克与阿迪达斯的竞争史,早期为德、美、日品牌三足鼎立 [1] - 耐克于1980年在北美市场份额首次超过阿迪达斯,达到50% [1] - 阿迪达斯在90年代通过推出Originals复古系列实现品牌复苏,并于1994年起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形成双雄争霸格局 [1] 中国市场竞争态势变化 - 2017年以来,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快速崛起,阿迪达斯在华市场占有率在2024年已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 [1] - 国内前十大运动品牌中,国产品牌数量占比达到50% [2] - 2021年至2024年,阿迪达斯在华市占率从15%跌至8.7%,耐克从18.1%跌至16.2%,安踏从9.8%增至10.5%,李宁从9.3%增至9.4% [10] 耐克在华业绩表现与挑战 - 截至2025年8月31日财季,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3] - 分渠道看,Nike Direct同比下降12%,其中数字渠道下滑27%,门店下滑4%,批发渠道下降9% [3] - 跑步品类取得高个位数增长,但受客流下滑、促销激烈及清仓库存压力影响 [3][4] - 在截至2024年11月30日的财季,耐克营收同比下滑7.7%至123.5亿美元(约880.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下滑26%至11.6亿美元(约82.66亿元人民币) [14] 阿迪达斯在华复苏与战略 - 2024年二季度,阿迪达斯营收同比增长2.2%至59.52亿欧元(约496.25亿元人民币),若不考虑Yeezy影响,增速为12% [9] - 当期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率高达22.7%,高于欧洲的21.9%和北美的12.8% [9] - 全球首席执行官比约恩·古尔登频繁访华,强调中国市场95%的产品为“中国制造”,设计逐步实现中国原创 [9][10] 国产品牌崛起对市场的影响 - 行业价格战下,安踏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营收同比增长14.3%至385.44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9%至70.31亿元 [5] - 同期李宁营收同比增长3.3%至148.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0%至17.4亿元 [5] - 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已无差距,通过高维度产品策略(赛事级品质、正常价格)获得性价比优势 [6][7] 国际品牌应对策略调整 - 耐克任命董炜为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及ACG品牌全球CEO,计划加强在华投资,升级零售体验,优化库存 [14][15]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总部将入驻上海西岸中环,新总部可容纳逾1500名员工,体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10] - 两大巨头均通过重用本土高管、加大本地化投入应对竞争,市场竞争走向白热化 [9][14][15]
激战中国市场:耐克销售下滑 阿迪达斯“高调”进击丨运动变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1:14
全球运动鞋服行业格局演变 - 全球运动鞋服产业历史呈现耐克与阿迪达斯的竞争主线,早期为德、美、日品牌三足鼎立 [1] - 耐克于1980年在北美市场份额首次超过阿迪达斯,达到50% [1] - 阿迪达斯在90年代通过推出Originals复古系列实现品牌复苏,并在1994年起持续保持20%以上增速,通过收购萨洛蒙品牌后与耐克形成双雄争霸格局 [1] 中国市场格局变迁 - 2017年前中国市场主要为耐克与阿迪达斯竞争,之后安踏、李宁、FILA等国产品牌快速崛起 [1] - 至2024年,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 [1] - 2024年国内前十大运动品牌中国产品牌数量占50% [3] 耐克在华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31日财季,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4] - 分渠道看,Nike Direct同比下降12%(数字渠道下滑27%,门店下滑4%),批发业务下降9% [4] - 跑步品类取得高个位数增长,但受客流下滑、激烈促销及清库存压力影响整体复苏 [4] - 公司承认大中华区面临结构性挑战,季节性销售低于预期 [4] 耐克销售下滑原因分析 - 市场竞争加剧是耐克在华销售下滑主因,自有店与合作门店客流量均同比下滑 [5] - 数字渠道属于促销密集型市场,消费者购物周期延长,折扣力度加深 [5] - 整体市场承压,例如匹克内销直营板块在1月至7月累计亏损逾1.3亿元,并实行最高50%的阶梯式降薪 [6] - 行业价格战下,安踏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李宁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0% [6] - 国产品牌强势崛起使耐克相对丧失溢价权 [6] 国产品牌竞争力提升 - 头部国产品牌高管认为在产品上与耐克已无差距,区别主要在营销 [7] - 珠三角是全球制鞋技术中心,顶尖鞋子在东莞研发,国产品牌以赛事级高品质产品卖正常价格,形成性价比加质价比优势 [8] 阿迪达斯在华复苏举措 - 2025年二季度阿迪达斯营收同比增长2.2%至59.52亿欧元(约496.25亿元人民币),若不考虑Yeezy影响增速为12% [10] - 大中华区成为业绩增长主要动力,当期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13.4% [10]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营业利润率达22.7%,高于欧洲的21.9%和北美的12.8% [11] - 全球首席执行官古尔登频繁访华,三年内四次访华并参与高级别会议,旨在打通中国市场 [11][12] - 公司实施放权政策,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95%为"中国制造",设计上逐步实现中国原创 [14] 阿迪达斯市场地位评估 - 阿迪达斯在华高增速部分得益于其基数相对不高 [15] - 在华单季度销售额方面,耐克超过阿迪达斯近38亿元人民币 [16] - 阿迪达斯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15%跌至2024年的8.7%,而耐克从18.1%降至16.2%保持第一,安踏从9.8%增至10.5%排名第二,李宁从9.3%增至9.4%排名第三 [14] 耐克的应对策略 - 耐克加大在华投入,计划将部分零售空间升级为特色体育体验中心,中国境内拥有超过5000家单品牌门店 [17] - 重点任务包括革新运动主题门店概念、优化商品组合、减少合作伙伴渠道陈旧库存 [17] - 公司于2024年10月任命董炜担任耐克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及ACG品牌全球CEO,以加强中国投资和户外市场切入 [20] - 耐克在最新财季营收同比增长1%至117亿美元(约880.5亿元人民币) [19] 行业竞争态势总结 - 阿迪达斯高调进击中国市场,耐克则大力应战,双方均面临国产品牌崛起的现实压力 [22] - 国内运动市场竞争走向白热化 [23]
激战中国市场:耐克销售下滑,阿迪达斯“高调”进击丨运动变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0:46
全球运动鞋服行业格局演变 - 全球运动鞋服产业历史呈现为耐克与阿迪达斯的竞争史 [1] - 耐克于1980年在北美市场份额首次超过阿迪达斯达到50% [2] - 阿迪达斯在90年代通过推出Originals复古系列实现品牌复苏并于1994年起保持20%以上增速 [2] - 1998年阿迪达斯收购萨洛蒙品牌后收入规模再上台阶形成双雄争霸格局 [2] 中国市场格局变化 - 2017年以来安踏李宁FILA等国产品牌快速崛起 [3] - 2024年阿迪达斯在华市场占有率已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 [3] - 国内前十大运动品牌中国产品牌数量占比50% [6] - 2021年至2024年阿迪达斯在华市占率从15%跌至87%而耐克从181%降至162%安踏从98%增至105%李宁从93%增至94% [14] 耐克在华业务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31日财季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 [7] - 分渠道看Nike Direct同比下降12%其中数字渠道下滑27%门店下滑4%批发渠道下降9% [7] - 跑步品类取得高个位数增长但受客流下滑及激烈促销环境影响 [7] - 耐克集团首席执行官指出大中华区市场面临结构性挑战季节性销售低于预期 [7] 阿迪达斯在华复苏举措 - 2025年二季度阿迪达斯营收同比增长22%至5952亿欧元不考虑Yeezy影响增速为12% [12] - 同期大中华区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占全球营收134% [12] - 大中华区营业利润率高达227%高于欧洲的219%和北美的128% [12] - 全球首席执行官比约恩·古尔登频繁访华并强调中国市场95%产品为“中国制造” [12][14] 国产品牌竞争态势 - 行业价格战下安踏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营收同比增长143%至38544亿元 [9] - 同期李宁营收同比增长33%至1482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0%至174亿元 [9] - 国产品牌在研发上已与耐克无差距技术突破源于珠三角制鞋中心 [10] - 国产品牌以高维度赛事级产品以正常价格销售形成性价比加质比优势 [10] 国际品牌应对策略 - 耐克计划通过运动主题门店概念革新优化商品组合来提升品牌辨识度并改善销售趋势 [17] - 耐克重用中国高管董炜任命其为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及ACG品牌全球CEO以加强在华投资 [20] -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总部将入驻上海西岸中环新总部可容纳逾1500名员工 [14] - 两家公司均通过放权中国本土团队来应对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 [12][20]
激战中国市场:耐克销售下滑,阿迪达斯“高调”进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0:42
全球运动鞋服行业格局演变 - 全球运动鞋服产业历史呈现为耐克与阿迪达斯的竞争史,早期为德国(阿迪达斯、PUMA)、美国(New Balance、匡威)和日本(鬼冢虎)品牌三足鼎立 [1] - 耐克于1980年在北美市场份额首次超过阿迪达斯,达到50%,阿迪达斯因运动时尚风潮滞后而低迷,后在90年代通过推出Originals复古系列实现品牌复苏 [2] - 阿迪达斯自1994年起保持20%以上增速,并通过1998年收购萨洛蒙品牌使收入规模再上台阶,形成耐克与阿迪达斯双雄争霸的行业格局 [2] 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2017年前中国市场主要为耐克与阿迪达斯之争,但2017年后安踏、李宁、FILA等国产品牌快速崛起,阿迪达斯跌势明显 [3] - 至2024年,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低于耐克、安踏与李宁 [3] - 根据市占率数据,2021年至2024年,阿迪达斯在华市占率从15%跌至8.7%,耐克从18.1%跌至16.2%但仍保持第一,安踏从9.8%增至10.5%排名第二,李宁从9.3%增至9.4%排名第三 [12] - 国内前十大运动品牌中国产品牌数量占50% [6] 耐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 - 截至2025年8月31日财季,耐克大中华区收入同比下滑10%至15.12亿美元(约107.75亿元人民币) [7] - 分渠道看,Nike Direct同比下降12%(数字渠道下滑27%,门店下滑4%),批发渠道下降9% [7] - 市场竞争加剧是销售下滑主因,客流量下滑、促销环境激烈及清仓库存压力持续影响复苏 [7] - 公司面临结构性挑战,季节性销售持续低于预期 [7] 中国运动市场整体环境与国产品牌崛起 - 国内运动市场整体承压,行业出现价格战,例如匹克内销直营板块在1月至7月累计亏损逾1.3亿元 [8] - 价格战下,安踏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63.4%,李宁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0%至17.4亿元 [8] - 国产品牌在技术上已无差距,区别在于营销,珠三角是全球制鞋技术中心,顶尖鞋子在东莞研发 [9] - 国产品牌采用高维度产品策略,以高品质产品卖正常价格,形成性价比加质比优势 [9]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复苏努力 - 2024年二季度阿迪达斯营收同比增长2.2%至59.52亿欧元(约496.25亿元人民币),若不考虑Yeezy影响增速为12% [11] - 大中华区成为业绩增长主要动力,当期收入同比增长11%至7.98亿欧元(约66.53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13.4% [11] - 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营业利润率达到22.7%,高于欧洲市场的21.9%和北美市场的12.8% [11] - 全球CEO比约恩·古尔登频繁访华,强调中国市场战略意义,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有95%为"中国制造" [11][12] 耐克与阿迪达斯的应对策略 - 耐克加大在华投入,计划通过运动主题门店概念革新、优化商品组合来提升品牌辨识度和改善销售趋势 [15] - 耐克跑步业务在中国市场取得高个位数增长,在产品及品牌上仍具优势 [16] - 耐克重用中国高管,任命董炜为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及ACG品牌全球CEO,以加强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和话语权 [18][19] - 阿迪达斯与耐克均面临国产品牌崛起的现实压力,国内运动市场竞争走向白热化 [20]
Nike, Adidas + More Athletic Brands: How Does Their Digital Experience Measure Up?
Yahoo Finance· 2025-10-17 05:34
Athletic brands such as Nike and Adidas have a digital challenge. According to Catchpoint, which compiled a Digital Experience Score analyzing the to 20 athletic footwear and apparel brands by revenue, there is a “troubling gap” between brands’ tracking of key metrics and what customers actually experience online. More from WWD “Poor website performance doesn’t just kill online sales, it destroys in-store revenue too,” Catchpoint said. “When your website fails, customers don’t wait — they buy from comp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