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制机制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用改革疏浚发展的航道
人民日报· 2025-11-19 14:41
抓好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成为一项必须完成好 的任务 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破除 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分类分层审核"简化了流程,打破了行业壁垒,助力微短剧成为文艺与互联网深 度融合的样本;科技体制"破四唯""立新标",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重点领域准入门槛放宽,电信、互 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相关业务开放有序推进……实践表明,坚持问题导向,通梗阻、填沟 壑、去顽疾,为新质生产力的萌芽和壮大扫除障碍、疏浚航道,方能换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 高质量。 革故与鼎新互为表里,发展与改革相辅相成。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经 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艺精品创作繁荣活跃、文旅公共服务惠及城乡、文化遗产工作开创新局、文旅产 业发展蓬勃兴旺、国际交流合作走深走实,一个重要拉动力就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2024年 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 展望"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项必 ...
用改革疏浚发展的航道——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新而行④
人民日报· 2025-11-19 11:37
展望"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项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在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抓好体制 机制创新,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成为一项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在线下,"百年守护"特展吸引八方来客,《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国宝文物展露真容;来线上,数 字故宫"大门常打开",文物建筑的"数字分身"收获好评;周边产品,角楼咖啡、故宫口红,深厚底蕴有 了更具创意的新鲜表达……百岁故宫,今天正以更丰富的打开方式,带给人们酣畅淋漓的文化享受。 文博事业繁荣发展背后,少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托举。过去,文博行业管理存在文物藏品阐释利用 不够、人才队伍相对薄弱、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等不少问题。2021年,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 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展陈质量等多项 改革任务。作为承载中华5000多年文明和文化成果精品的殿堂,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文物保护利用、数 字文化建设、文化传播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增强人民群 ...
用改革疏浚发展的航道(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11-19 08:03
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 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以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1][2] -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好适应,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2] -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制度创新护航各领域创新创造[2] 文博行业改革发展成效 - 2021年9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化征藏体系、提升保护能力等多项改革任务[1] - 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利用、数字文化建设、文化传播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 - 文博行业通过数字故宫等线上方式及角楼咖啡等周边产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1]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2] - 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创作、演出、展览、人才等项目3568个[2] - 涌现《只此青绿》《瞿秋白》《在远方》等精品力作[2] 重点领域改革突破 - "分类分层审核"简化流程,打破行业壁垒,助力微短剧成为文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样本[3] - 科技体制"破四唯""立新标",推动科技新成果层出不穷[3] - 放宽重点领域准入门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业务开放有序推进[3] 未来改革方向 -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协调机制[2] - 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2] - 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改革创新打牢制度建设根基[2]
用改革疏浚发展的航道(评论员观察) ——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向新而行④
人民日报· 2025-11-19 06:57
抓好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成为一项必须完成好 的任务 在线下,"百年守护"特展吸引八方来客,《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国宝文物展露真容;来线上,数 字故宫"大门常打开",文物建筑的"数字分身"收获好评;周边产品,角楼咖啡、故宫口红,深厚底蕴有 了更具创意的新鲜表达……百岁故宫,今天正以更丰富的打开方式,带给人们酣畅淋漓的文化享受。 展望"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一项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在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 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抓好体制 机制创新,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成为一项必须完成好的任务。 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制度创新护航各领域的创新创造。 以文艺领域为例,"十四五"时期我国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扶持机制,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创作、演出、 展览、人才等项目3568个,《只此青绿》《瞿秋白》《在远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展望未来5 年,从建立健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协调机制,到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 ...
“没有先例”,就开创先例
人民网· 2025-11-15 13:27
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步入无人区,熟悉的路径依赖和经验模板已失效 [1] - 在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时,干部存在等待观望与勇于首创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1] - 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时,干部存在因无成熟模板而畏首畏尾与主动摸索创新监管两种模式 [1] 影响干部作为的因素 - 干部自身原因包括规避风险的安全优先逻辑、明哲自保的不出错逻辑、知识与时代的鸿沟断层 [1] - 体制机制因素包括问责泛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部门壁垒、职责不清、激励不足 [1] 开拓创新的必要性 - 没有先例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蜷缩舒适区会错失机遇贻误发展 [2] - 对于没有先例的崭新事业,必须勇于除旧布新,解决思维固化、方法老化、行动僵化问题 [2] - 无先例可循之事需重视理论创新和实践出新,打开思维视野,增强担当决心 [2] 支持敢闯敢干的机制 - 处理无先例之事直接考验能力水平且潜藏风险,需为干部排除心理顾虑并增强本领素养 [2] - 敢闯敢干良才需靠自我奋斗、教育培养及健全体制机制的托举 [2] - 清晰的考核指挥棒、公正的选人用人导向、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是营造良好干事环境的关键 [2] 历史先例的价值 - 安徽小岗村农村改革、深圳特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等成功案例印证敢为人先的重大价值 [3] -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目标是将没有先例变为成功案例 [3]
“十五五”:这五个“创新”格外重要!
中国发展网· 2025-10-11 10:2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作为基本路径 [2] -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依靠五个关键“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6] 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追求革命性、原创性、颠覆性的质变成果,而非原有水平上的量变 [3] - 教育、科技、人才需一体统筹推进,体现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协同 [3] - 原创性科技创新被业界称为“0→1”的突破 [8] 产业创新 - 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之一,需兼顾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2][3] - 产业创新被称为“1→100”的过程,其中“1→10”是早期孵化环节 [8] - “十五五”产业创新需力争拥有原创技术所有权、关键要素配置权、产业链条布局权、行业标准制定权、市场准入控制权、新兴规则解释权 [4] 发展方式创新 - 发展方式创新以绿色为核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5] - 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包括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等 [5] - 发展方式创新涉及各个方面,可称作“100→10000”的扩展 [8] 体制机制创新 - 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为核心,旨在形成与新型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5] - 需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5] - 体制机制创新是串联所有成果的“动力箭头(→)”,推动发展阶段的跃升 [8]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以人才为核心,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依靠人才 [5] - 需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5] - 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共同构成推动“0→1→100→10000”跃升的动力 [8]
杨涛:做好科技金融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新京报· 2025-07-12 15:19
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创新 - 当前科技金融发展重点不仅是增加产品规模,更需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1] - 创投行业作为科技金融主力军,虽积累多年经验但仍存在规模质量功能不足等问题,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2] - 银行业需打造专营机构以探索适应科技金融需求的组织体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2] 银行业支持科创企业的痛点 - 科创企业生命周期不确定性高,不同阶段融资需求差异大,银行业需跨越周期建立全生命周期合作机制 [3] - 银行业需具备组织能力、人才能力、产品能力等六大能力,其中耐心能力和生态能力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 [3] - 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创需重新定位功能与重点,避免一哄而上 [3] 科技金融需求侧改革 - 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管理能力、金融资源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金融机构支持效率 [4] - 缺乏成熟标准的方法评估科技企业信用状况,全国范围内共识基础不足 [4] - 需通过保险、担保等外部风险分散机制增强科技企业有效金融需求 [4][5] 科技金融开放共赢生态 - 需优化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推动试验区经验互通和政策资源集中攻关 [6] - 在金融制度型开放背景下,跨境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源配置将带来合作红利并对冲技术脱钩风险 [6] - 需提高宏观和具体领域政策的协同性与一致性 [6] 未来科技金融发展趋势 - 中小科技企业普惠贷款、大中型科技企业并购融资、科创债券、AIC股权投资四大领域将快速发展 [7] - 金融支持科技需平衡风险容忍度,科技创新成功可能仅为小概率事件 [8] - 需从技术内在逻辑出发分析科技企业所需金融资源的类型、规模等特征 [8]
从实验室到市场化 广东“靶向”施策激发生物医药创新活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6-21 02:41
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热潮 - 广东多地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热潮涌动,创新药领域成果日益丰硕,推动创新药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阶段 [2] - 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发布中医横琴垂类大模型,显示广东在中医药领域的创新进展 [2] 创新药研发成果 - 麓鹏制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BTK抑制剂洛布替尼片新药上市申请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若获批或成首个用于该适应症的国产BTK抑制剂 [3] - 洛布替尼是全球首款提交上市申请的第四代BTK抑制剂,兼具共价和非共价作用机制,对野生型肿瘤细胞有效并能克服前三代药物耐药性 [3] - 广州国家实验室联合多方力量完成创新药昂拉地韦临床试验,该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靶向PB2亚基的抗流感"First-in-Class"药物 [4] - 广东1类创新药密集获批上市,包括方盛健盟药业的养血祛风止痛颗粒和康方生物的依若奇单抗注射液 [4] - 2024年广东共获批创新药19个、创新医疗器械14个,分别是2023年的1.73倍和1.56倍 [4]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5] - 广东拥有广州生物岛、深圳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珠海国际健康港、中山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等专业园区,平台载体发展潜力较强 [5] - 广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审评审批改革,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评提速50%,平均注册周期4.5个月 [6] - 药品一次性进口审核审批提速超过60%,由法定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 [6] - 广东要求省内公立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药事管理委员会会议,为创新药械开辟采购绿色通道 [6] 产业发展挑战与建议 - 广州生物医药企业存在实力不足、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新药开发同质化严重、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 [7] - 建议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打造优质产业生态,培养生物医药专业主力军,推动核心技术突破 [7] - 建议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7] - 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融资支持,采用创新型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7]
新发展理念引领毕节“越重山”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绿色发展转型 - 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4.9%提升至2024年的60%,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均达100% [1][6] - 取缔3800多个黑煤窑,整合煤矿生产并转向旅游业发展,典型案例为百里杜鹃管理区从煤炭开采转型为旅游经济 [4][5][6] - 煤炭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贵州黔希化工将煤炭转化为乙二醇等化工原料,资源利用率提升 [9] 资源精深加工与产业升级 - 磷矿开发从零增至每年200万吨(2018-2024年),磷铁等非能源矿产采选产值增长139.13% [9] - 毕节加快建设全国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推动工业经济从"傻大黑粗"向高端制造转变 [7][9] - 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如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4年内用工量增至1400余人,依托本地职教体系快速培训工人 [13] 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 - 技能人才总量从2018年17.85万人增至2024年41.21万人,占人才资源总量比重达33.13% [12] - 构建"1+8"职业教育区域布局,通过"广东技工·广州港班"等合作项目提升就业能力,如贫困户秦鹏转型为起重机司机 [10][11][12] -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72.32万增至124.4万,引进高层次人才3071人、产业人才3137人 [13] 体制机制创新与区域发展 - 市县两级推动改革事项408项和811项,包括贵州首张林业碳票、政务服务改革等 [15] - 织金经济开发区通过打破部门壁垒优化流程,加速磷煤化工项目落地 [15]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2457.59亿元(贵州第三),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13%,威宁苹果等产品远销海外 [16]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 畅通科技和产业循环 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向纵深推进
金融时报· 2025-05-29 11:22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目标 [1] - 6年来相继落地"大湾区金融30条""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南沙金融30条"等系列金融支持政策 [1] - 粤港澳三地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差异化现状 [2] 金融互联互通进展 - "跨境理财通2.0"推出3个月新增个人投资者4.3万名 [2] - 支付互联互通和代理见证开户显著提升居民支付体验 [2] - 2025年3月末大湾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38.5万亿元人民币占本外币结算比重超70% [5] 体制机制创新需求 - 当前改革以单点单线为主集成式创新较少 [3] - 广东金融国际化程度不足香港金融机构规模偏小 [3] - 建议通过顶层立法将大湾区作为整体统一规划 [3] 人民币国际化推进 - 需加快形成人民币资产交易中心构建跨境投融资机制 [6] - 依托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6] - 资本项下开放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课题 [6] 科技金融赋能 - AI客服使"跨境理财通"客户转化率提升40%澳门AI跨境保险理赔成本降低60% [7] - 未来金融枢纽将是数据算法与场景融合的三维生态 [7] - 跨境金融大数据池成为核心基础设施 [7] 实体经济发展空间 - 大湾区产业链完备在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领域有发展潜力 [8] - 需探索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的融合发展模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