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
搜索文档
中企助力巴西农业主产区土地更新
人民日报· 2025-11-16 05:51
项目核心目标与进展 - 公司联合金融和环保机构于2019年发起土地更新项目,目标是在2030年前修复100万公顷退化牧场土地并将其转化为高效生产性土地[1] - 截至今年10月,公司已在巴西当地27.9万公顷土地上开展修复工作,项目覆盖巴西11个州、3个生态区[1] 项目技术与模式 - 通过提供农艺技术和长期融资,使修复退化牧场土地成为可持续且有盈利的选择,引导农户倾向于修复使用现有土地而非开垦新耕地[1] - 采用"作物—牲畜一体化"模式,在作物休耕期放牧牛群,让牛粪自然还田,该模式使当地农场减少60%以上的化肥使用[2] - 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包括实时虫害热力图和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精准管理以节约成本并减轻环境负担[2] 具体修复方法与生态效益 - 土地修复系统流程包括使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再通过轮作和施用有机肥逐步恢复地力[1] - 每年在苗圃区培育3.5万株树苗,用于保护农场水源、构建生态走廊以及修复46条溪流沿岸的植被[2] - 修复后的土地从退化牧场转变为轮作大豆、玉米、棉花的高产良田,提升了生产力并守护了生态环境[1]
秸秆、废砖头都能变废为宝 丰城村以“小积分”撬动“大循环”
镇江日报· 2025-11-12 07:23
乡村环境治理模式 - 丰城村通过“积分兑换”模式将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与发展循环农业结合[1] - 新模式以废弃物换资源、以行动换奖励 实现“村民积极参与废弃物回收-村内集中转运-企业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反哺农业”的绿色闭环[3] - 本次兑换活动为保洁员发放1135元现金奖励 并向村民兑换20袋优质有机肥[1] 废弃物处理流程 - 村里盘活闲置土地建立村级废弃物中转站 实行“定点收集、专人管理”模式[2] - 引导村民将秸秆、碎砖乱石、破旧家具等废弃物自觉运送至中转站进行登记统计[2] - 收集来的秸秆被运送至村企联建的江苏丰久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用于生产有机肥[3] 积分激励机制 - 村民送满5车秸秆等废弃物即可获得积分进行兑换[3] - 对保洁员以现金形式给予劳动报酬 对普通村民奖励村里“自产”的有机肥[3] - 本次活动使227车垃圾转化为钱和肥料 有效动员更多村民参与[4] 循环农业效益 - 有机肥由畜禽养殖粪污和秸秆制成 村民用5车秸秆可兑换一袋有机肥[3] - 有机肥反哺农业使土壤变松软 为村民节省购买化肥的费用[3] - 该模式“兑”出乡村高颜值 “换”出农业绿色发展新活力[1]
惠东小土豆变身“致富薯”,延伸产业链助农增收
南方都市报· 2025-11-06 16:27
产业规模与地位 - 惠东县是“中国冬种马铃薯之乡”,2024年全县冬种马铃薯面积达8.41万亩,春收马铃薯8.37万亩,总产量25.11万吨,总产值约5.02亿元 [2][3] - 马铃薯产业是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涉及种植户约1.5万户,共4.5万人 [3] - 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单纯农产品延伸出加工销售等环节,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薯” [2] 生产效率与品种 - 主栽品种为“费乌瑞它”系列的“粤引85-38”,生育期75至82天,商品薯大薯率超过80% [3] - 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平均亩产高达5000多斤,农户种植积极性很高 [3] 产业链延伸与加工升级 - 大力推进省级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链从单纯种植向加工销售延伸 [4] - 乐夫公司投入8000万元打造占地80亩的乐夫食品综合中心,集仓储、加工、科研于一体,配备十万级食品车间和现代化烘焙生产线,预计2025年11月正式投产 [4] - 旭升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发生产土豆粉、土豆泥、土豆米等多种马铃薯制品,扩展了产品品类 [6] 技术创新与附加值提升 - 创新“蛋鸡+马铃薯”种养立体循环模式,形成“养殖—种植—加工”生态闭环,将鸡粪科学发酵为有机肥料,实现马铃薯亩产增产15%以上,助力亩产年收益突破8000元 [5] - 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以鸡蛋、马铃薯为核心原料研发出300余种蛋糕品类,其中一款含80%马铃薯成分的蛋糕销量突出,依托超低温冷链系统直供全国多家大型商超与餐饮企业 [6] - 尝试引种彩色和加工型马铃薯,2019年在铁涌镇开展了70多个新品种的试验,初步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 [6] 市场与销售渠道 - 惠东马铃薯不仅供应国内各大超市,还远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6] 产供销体系与联农带农 -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构建稳定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7] - 乐夫公司通过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价收购等服务带动农户,2024年在铁涌镇向620余户种植户收购马铃薯126万吨,助农增收372万元 [8] - 通过“龙头企业+强村公司/村经济联合总社”模式,推动周边8个村集体经济共增收108万元 [8] - 乐夫食品综合中心投产后预计可吸纳近300名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9] 金融支持 - 从2022年至今,农业银行已累计为铁涌镇137户马铃薯种植户投放共计3307万元的贷款资金 [9]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将目前的“稻—稻—薯”种植模式优化为“鲜食玉米—水稻—马铃薯”种植新模式 [10] - 结合美丽乡村走廊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推动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构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0] - 乐夫食品综合中心投产后将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覆盖,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11]
广东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赴始兴县沈所镇开展产业技术培训与实地指导
南方农村报· 2025-11-03 22:02
培训活动概述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多部门在始兴县沈所镇举办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班 [2][3][4] - 培训聚焦畜禽养殖与生态种植技术 旨在推动当地农业绿色转型并赋能"百千万工程" [4] - 全镇种养大户、合作社代表及农业技术人员共计50余人参与培训 [5] 培训核心内容 - 科技特派员团队系统介绍了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分类、营养价值及产业化应用方法 [6][7] - 报告指出我国饲料粮进口依赖度高且养殖成本持续攀升 非常规饲料原料资源化利用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8] - 报告梳理了饼粕类、糠麸类、果渣类、糟渣类等七大类非常规饲料原料的特点并解析科学应用路径 [9] - 团队围绕当地茶产业需求分享生态茶叶种植关键技术 强调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防控提升茶叶品质 [10][11] 实地调研与技术指导 - 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养殖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13] - 在生姜种植基地 通过土壤调理技术优化 生姜连作障碍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且长势良好 [14][15] - 团队走访林下蛋鸡企业 了解林下放养模式及产蛋情况 并就蛋黄散黄等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16][17] 未来规划与支持 - 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将持续依托省农科院技术人才优势 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 [20][21] - 未来工作将推动非粮饲料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种植技术落地 促进种养结合与循环农业发展 [21][22] - 相关举措旨在为始兴县沈所镇的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22]
安海龙跨界转身在泥土中开辟创业新途 种养循环接通产业链计划2027年产值破亿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董事长安海龙从机械设计领域跨界进入农业,历经十二年发展,从单一养殖业务拓展至全产业链布局 [2] - 2012年回乡创业,初期从事牛羊养殖,三年后因牛市行情上涨获得第一桶金数十万元 [3] - 2014年开启秸秆收储与饲料加工业务,客户总数达1000余家,后因市场变化向下游延伸,涉足屠宰加工与餐饮供应链 [4] - 疫情期间羊价暴跌导致客户现金流断裂,公司通过帮助客户销售活羊渡过危机,并坚定了完善全产业链的决心 [4] 当前业务规模与财务数据 - 公司已构建饲料生产加工、肉羊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及供应链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 [5] - 2024年颗粒饲料年产量1.1万多吨,营业额1700多万元,肉羊屠宰销售营业额3000多万元 [5] - 一期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羊1.8万只,产值约2200万元 [5] - 2023年底新建17栋标准化羊圈,目前存栏肉羊6000余只 [5]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计划在2025-2027年分三期建成4个年出栏2万只肉羊的养殖小区,2027年底实现年出栏8万只、年产值突破1亿元的目标 [5] - 规划配套建设300亩果树基地、20亩生态鱼塘、5000亩高标准农田及有机肥加工厂,形成循环农业闭环模式 [5] - 目标同时包括年消耗2万吨秸秆,同步打造循环农业与三产融合配套体系 [2] 技术创新与行业合作 -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肉羊成活率达98%,较传统养殖提升12个百分点 [6] - 未来计划建设科技小院与田间学校,年开展20期技术培训,覆盖农户500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6] - 通过技术培训推动小散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 [6]
截至9月底安徽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12万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31 14:1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9月底安徽省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 [1] - 截至9月底新增绿色食品“双招双引”项目1879个,投资金额约3415亿元人民币 [3] 产业基础与平台建设 - 拥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2个 [3] - 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商协会等平台邀请绿色食品头部企业考察对接 [3] 市场推广与国际合作 - 聚焦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功能食品等重点产业,在法国、荷兰和中国香港举办徽派美食等推介活动并签约合作协议 [3] - 2025皖美绿色食品暨循环农业博览会将于11月7日至9日在合肥举办,设置国际合作展区推动与欧美、亚太等地区合作 [3] - 目前已有来自沪苏浙的45家企业及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的36家企业报名参展 [3]
洼里村凤凰涅槃:从“三无空壳村”到生态富民样板 |乡村新图景
经济观察报· 2025-10-15 16:20
洼里村发展模式与成果 - 洼里村从2011年的负债村转变为拥有八大产业生态农业体系的富裕村,实践“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路径[1] - 日均接待7批次考察团,村支书刘向东日接150多个电话,最长通话达7小时,显示其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与合作咨询[1] - 京东、盒马等平台的订单已排至明年,覆盖华南、华北、华中渠道,显示产品市场需求旺盛[2] 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 - 构建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金融、教育、康养、文旅的八大产业体系[6] - 引入荷兰智能养牛机器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菌剂等科技,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倍,化肥使用量下降80%[1][5] - 有机蔬菜种植面积达3120亩,年供应有机蔬菜1000万斤,46种产品获有机认证,并与京东、淘宝、盒马等平台长期合作[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三年内将洼里模式复制到全国300个农场,联合地方政府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2] - 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土壤改良与微生物菌种研发中心,扩大有机中药材种植规模,打造“药食同源”健康产业链[2] - 正在装修400平方米电商直播中心,与重庆八戒网及高校团队合作开展私域运营,借助互联网推广产品[7] 相关ETF产品数据 - 食品饮料ETF(515170)最新份额96.2亿份,增加4.7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38.6万元,市盈率20.43倍[9] - 游戏ETF(159869)最新份额72.3亿份,减少24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5315.3万元,市盈率43.18倍[9]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跌3.77%,最新份额19.5亿份,增加46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2.3亿元[9]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跌8.09%,市盈率121.37倍,最新份额3.8亿份,减少5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810.9万元[10]
36氪首发|「新果农业Singrow」完成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青山资本、Finc International领投
36氪· 2025-10-15 16:15
公司融资与业务概览 - 近日完成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由青山资本、Finc International领投,老股东AgFunder、Ritz Venture Partners跟投,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 [1] - 公司2019年成立于新加坡,核心优势在于分子育种技术,业务覆盖从种苗、种植方案到农业运营、销售管理的全链条 [1] - 草莓是公司成熟度最高的业务,收入占比超过80%,目前已有8个不同颜色和风味的品种 [3] 核心技术优势与产品特点 - 利用分子育种手段进行花期调控,筛选出耐高温开花品种,使草莓在最低温20摄氏度的环境中便能正常开花结果,相较传统品种所需的8至10摄氏度条件更为宽松 [2][3] - 开发的“耐气候”草莓风味、口感、习性类似“日系草莓”,但开花性不同,解决了“日系草莓”因需大温差环境而难以在热带地区种植的痛点 [2][3] - 技术延伸至其他作物,如通过人工干预开花时间缩短藏红花种植周期,并有数个藏红花项目即将落地 [4] 市场战略与区域扩张 - 2023年起拓展中国市场,主要策略包括草莓夏季反季节种植和提供全流程“植物工厂”服务,以填补每年5月底至12月初的夏季草莓供应空白 [3][4] - 计划在中国西北地区形成夏草莓种植联盟,目标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希望组团出口至东南亚等需求极高的地区 [4] - 未来市场拓展重心将放在中东和东南亚,因公司作物品种优势与当地高端果蔬供给能力偏低、气候条件受限的现状高度匹配 [7][8] 商业模式与运营创新 - 业务分为三部分:“耐气候”草莓种植销售、植物工厂全套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数字化观测的种植服务 [4][5] - 植物工厂解决方案模式为合作方提供前期基建投入,公司承担运营职能,双方按比例分红,此模式将重点在中东和北美推广 [5] - 正在新加坡和美国休斯顿建设循环型植物工厂,例如新加坡工厂将菌菇生产与草莓种植融合,利用菌菇生产的碳排放作为草莓的免费冷源和二氧化碳气肥,旨在降低运营成本 [5][6] 竞争优势与市场前景 - 公司测算其新加坡植物工厂投产后草莓市场价可达15至17新元/公斤,低于当前新加坡进口草莓价格 [6] - 在美国休斯顿市场,由于对气候环境需求更宽松且采用循环模式,公司预计其植物工厂运营成本将比当地竞争对手Oishii低约60% [6] - 植物工厂商业模式在中东、东南亚地区拥有利好,因当地持续投入电力设施导致发电成本逐步降低,为本土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佳解决方案 [8]
山东沾化:盐碱地里产出60亿“富民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20 15:35
产业规模与产值 - 冬枣产业覆盖土地面积达3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亿元人民币[1][4] - 2024年沾化区冬枣总产量超过6.6亿斤[4] - 产业带动枣农人均冬枣收入增加2000余元[4] 种植技术与设施升级 - 物联网智慧大棚配备智能灌溉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实现手机端一键调控[1] - 高标准大棚使冬枣可提前半个月上市,并能防雨防雹,配合冷库锁鲜保障品质常年稳定[1] - 冬暖式高温温室、棉被温室等设施将冬枣销售期从1个月延长至6个月,通过反季节销售获得更高溢价[2] - “沾冬2号”品种在大棚种植下亩产达1500斤,亩均收入提升至3万元,较大田种植的2.2万元有所增长[1][2] 金融支持与成效 - 农行滨州沾化支行提供“齐鲁富民贷”等特色产品,相关贷款余额达3520万元人民币[1][4] - 金融支持已覆盖冬枣大棚建设9200余亩、“沾冬2号”品种改良1.6万亩,惠及800余户农户[4] - 自1995年以来累计发放信贷资金3.3亿元人民币,助力2000余户农户脱贫增收[4] 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 合作社将128亩种植园发展为1200亩农业田园综合体,融合鲜枣采摘、枣木雕刻、青少年研学等业态[1] - 探索“循环农业+品牌化”路径,将养牛粪污加工成有机肥用于枣园,产品带追溯码销往江浙沪等高端市场[2] - 通过“枣恋谷”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组织农民技术培训20余期,承担观摩1000余人次,推动三产深度融合[1] - 合作社借助90万元“齐鲁富民贷”建成8个物联网智慧大棚,2024年净利润达16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至3000元[1]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长子:校地合作深化 “农用酵素”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7:34
校地合作模式 - 山西长子县与中国农业大学自2021年开启校地合作 以农用酵素技术为纽带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科研成果转化[1][3] - 中国农业大学在长子县设立教授工作站 派驻驻站团队在各乡镇设点示范并提供入户技术指导[3][5] 技术核心与工艺流程 - 农用酵素技术利用残次果蔬按红糖 废弃物 水1:3:10比例发酵 通过微生物将废弃物转化为富含益微生物 养分和有机酸的活性物质[3] - 发酵工艺需首月每日开盖排气 后续密封发酵两个月 三个月后获得成品酵素液[3] - 集成酵素发酵 堆肥及配套种植管理技术 采用酵素微生物保氮发酵工艺使有机堆氮含量提升31.4% 氮损失减少26.8%[5] 经济效益与产量提升 - 南漳镇酒村5亩大棚使用酵素种植西葫芦亩均增产73.28公斤 肥料成本大幅下降[4] - 丹西龙鑫园区黄皮羊椒采用农用酵素管理亩产较传统管理增加100公斤[4] - 技术突破生物制剂成本高和不稳定的瓶颈 实现低成本高质量与抗病促生双重目标[7] 推广规模与应用成效 - 长子县已推广至60多家示范主体和37个农业园区 农用酵素制作总量达130余吨[7] - 8个实施主体制成酵素堆肥2020余立方米 9个乡镇15家农户免费领取堆肥200立方米[7] - 技术显著促进作物生长 防治病虫害 提升抗逆性 改良土壤结构和提升农产品品质[3][7] 生态效益与资源循环 - 有效破解农业资源浪费难题 将废弃果蔬 秸秆 粪便 猪血 豆渣 海带等分类制作成不同菌剂[5] - 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再生 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叠加的绿色动能[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