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
搜索文档
天津:“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效显著
中国发展网· 2025-11-11 16:35
农业生产基础 -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2%,较"十三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 [4] - 粮食生产预计较"十三五"末增长10亿斤以上,有望实现"二十二连丰" [4] - 设施蔬菜产量占全市蔬菜总产量比重增至55%,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 [4] - 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4] 乡村产业发展 -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载体累计达到22个,包括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农业产业强镇 [5] - 带动形成奶业、生猪、小站稻、蔬菜、水产5条百亿级全产业链和17条亿级产业链 [5] - 2024年启动建设乡村旅游重点片区,两年来接待游客近8000万人次 [5] - "津农精品"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元 [5] 农业科技与创新 - 培育出小站稻、黄瓜、花椰菜、肉羊、鲤鲫鱼等一批全国领先优良品种,津产种子推广至全国27个省市 [6] - 花椰菜杂交品种打破依赖进口局面并出口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6]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5% [6] - 建成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农业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科技园在津落地 [6] 农村建设与治理 - 累计建成3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7.9% [6]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突破90%,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6] - 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村村通公交",农村居民"足不出村"收寄快递 [6] - 1502家村卫生室实现医保联网结算 [6] 城乡融合与农民收入 - 天津农交所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7] - 完成800个经济薄弱村扶持发展工作,年内将累计创成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7]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2715元,位居全国第4 [7] - 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76:1,继续保持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份 [7]
天津发布乡村振兴“成绩单”:综合指数全国前五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
中国新闻网· 2025-11-11 10:59
农业综合发展成效 - 天津市在国家统计局2024年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指数测算中位居全国第5 [1] - "十四五"时期农业质效双增、农村宜居和美、农民稳定增收 [1] - 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二连丰",总产量预计较"十三五"末增长10亿斤以上 [3] - 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3] 农业生产能力与基础设施 - 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82%,较"十三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 [3] - 设施蔬菜产量占全市蔬菜总产量比重增至55%,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 [3]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 [5] 乡村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 -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载体累计达到22个,带动形成奶业、生猪、小站稻、蔬菜、水产5条百亿级全产业链和17条亿级产业链 [4] - "津农精品"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连续三年突破100亿元 [4] - 2024年启动建设乡村旅游重点片区,两年来接待游客近8000万人次 [4] 农业科技创新与种业发展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75% [5] - 培育出小站稻、黄瓜、花椰菜、肉羊、鲤鲫鱼等一批全国领先优良品种,津产种子推广至全国27个省市 [5] - 花椰菜杂交品种打破依赖进口局面并出口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5] 农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 - 累计建成3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97.9% [5]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突破90%,在全国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5] - 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村村通公交",1502家村卫生室实现医保联网结算 [5] 城乡融合与农民收入 - 天津农交所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6]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2715元,位居全国第4 [6] - 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76:1,继续保持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省份 [6]
安海龙跨界转身在泥土中开辟创业新途 种养循环接通产业链计划2027年产值破亿
长江商报· 2025-11-03 07:14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董事长安海龙从机械设计领域跨界进入农业,历经十二年发展,从单一养殖业务拓展至全产业链布局 [2] - 2012年回乡创业,初期从事牛羊养殖,三年后因牛市行情上涨获得第一桶金数十万元 [3] - 2014年开启秸秆收储与饲料加工业务,客户总数达1000余家,后因市场变化向下游延伸,涉足屠宰加工与餐饮供应链 [4] - 疫情期间羊价暴跌导致客户现金流断裂,公司通过帮助客户销售活羊渡过危机,并坚定了完善全产业链的决心 [4] 当前业务规模与财务数据 - 公司已构建饲料生产加工、肉羊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及供应链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 [5] - 2024年颗粒饲料年产量1.1万多吨,营业额1700多万元,肉羊屠宰销售营业额3000多万元 [5] - 一期养殖基地年出栏肉羊1.8万只,产值约2200万元 [5] - 2023年底新建17栋标准化羊圈,目前存栏肉羊6000余只 [5]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计划在2025-2027年分三期建成4个年出栏2万只肉羊的养殖小区,2027年底实现年出栏8万只、年产值突破1亿元的目标 [5] - 规划配套建设300亩果树基地、20亩生态鱼塘、5000亩高标准农田及有机肥加工厂,形成循环农业闭环模式 [5] - 目标同时包括年消耗2万吨秸秆,同步打造循环农业与三产融合配套体系 [2] 技术创新与行业合作 - 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肉羊成活率达98%,较传统养殖提升12个百分点 [6] - 未来计划建设科技小院与田间学校,年开展20期技术培训,覆盖农户500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6] - 通过技术培训推动小散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 [6]
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经济日报· 2025-10-28 06:37
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 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并扎实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以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1] -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转变[1] - 严格四水四定原则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及以水定产保护黄河之肾乌梁素海[1] - 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之路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1] 现代农牧业发展 -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统筹地水种与粮肉奶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2] - 农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90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58亿斤以上[2] - 大力发展葵花甜瓜辣椒肉羊等特色产业当地农牧民通过种植致富花致富瓜致富椒以及养殖致富羊实现勤劳致富[2] 区域发展战略与产业布局 -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优势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3] - 努力把农牧业打造成现代化大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新牧区[3] - 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引领把文旅业打造成支柱产业[3] - 通过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协作以及京蒙协作等战略机制为地区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4]
内蒙古锡林郭勒 乡村振兴“羊”动力
金融时报· 2025-09-23 11:09
行业背景与资源禀赋 - 锡林郭勒盟拥有18万平方公里优质天然草场 为羊肉品质提供自然基础 [1] - "锡林郭勒羊""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等标志性品牌获得广泛市场认可 推动草原肉羊产业蓬勃发展 [1] 金融支持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前7个月全盟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肉羊产业贷款43.69亿元 [1] - 截至2024年7月末肉羊产业贷款余额超100亿元 同比增长17.63% [1] - 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9.09亿元 其中超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肉羊产业 覆盖经营主体超2000户 [2] 金融产品创新与成效 - 金融机构开发"可上可下+可公可私"信贷产品矩阵 推出近30款专项信贷产品包括"肉羊贷""乌珠穆沁肥羊贷"等 [3] - 创新信贷产品前7个月投放贷款超20亿元 截至7月末贷款余额达54.07亿元 [3] - "生态穆羊贷"提供最高200BP利率优惠 目前贷款余额7.47亿元 累计支持4729户养殖户 [4] 品牌价值与金融对接 - "锡林郭勒羊"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21.7亿元 位列2024年度内蒙古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第二位 [5] - 前7个月为品牌授权企业投放贷款超9000万元 截至7月末相关贷款余额达1.79亿元 [5] - 工商银行已为3家授权企业发放贷款3000万元 支持企业规模扩大一倍以上 [6] 典型企业支持案例 - 内蒙古丰景满源牧业获得392.4万元贷款支持 成为盒马鲜生四大羊肉供应商之一 [4] - 东乌珠穆沁旗沁牧食品获得工行300万元信贷支持 经营规模扩大一倍以上 [6] - 苏尼特右旗牧民通过59万元低息贷款实现养殖规模从30只到百余只的增长 [2]
祁连山下五万只羊儿智能化的“星级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04:31
养殖模式升级 - 传统粗放养殖模式转向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实现从育种到出栏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1][2] - 采用中央精准配料系统 根据羊只不同生长阶段调配营养餐 全过程智能化管理确保营养均衡 [1] - 安装环境自动调节系统 通过智能控温 调湿 通风为羊只营造最优生长环境 告别看天吃饭历史 [1] 技术应用创新 - 自动化清粪系统无需人工干预 粪便经全自动装备输送至发酵池处理后归还农田 保持圈舍干净无异味 [2] - 依托基因位点测定设备精准筛选优良胚胎进行移植 提高良种羊繁育效率和品质 [2] - 智慧牧场电子显示屏实时记录温度 湿度 氨气浓度 光照强度等量化数据 实现数据化自动化管理 [2] 产业规模与特色 - 建设五万只肉羊数字化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园 集育种 繁育 推广于一体 [1][2][3] - 利用祁连山雪水资源和中央空调房恒温调控 体现对羊只健康与品质的极致追求 [1][2] - 智能化出栏管理系统精准把控时间和流程 确保羊只以最佳状态走向市场 [3]
巴彦淖尔市已完成盐碱地改造192.4万亩
内蒙古日报· 2025-08-09 09:45
盐碱地治理进展 - 巴彦淖尔市共有盐碱化耕地652 23万亩 已完成治理192 4万亩 [1] - 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规划取得显著成效 [1] 技术创新与产业规划 - 构建"1+10+N"科创平台体系 聚焦硬质小麦和肉羊主导产业 [1] - 智能化灌排一体节水控盐关键技术项目集成暗管排盐 竖井排水 滴灌控水及智能化监测技术 [1] - 实现节水抑盐 提升水肥利用率 增加作物产量 [1] 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巴彦淖尔试验站2023年10月挂牌 [2] - 集成推广盐碱地葵前填闲绿肥种植 水肥精准调控 5+N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技术模式 [2] - 牵头制定多项自治区地方标准 [2] - 通过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 新型肥料使用 绿肥高效利用等集成技术支撑盐碱地改良 [2] - 通过基层技术培训和推广实现成果转化 [2]
细算一个脱贫户的家庭收支账(不掉队 赶上来)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33
乡村振兴与脱贫成果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 [4] - 脱贫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4] - 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脱贫人口与全国农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5] 海燕村经济发展 - 海燕村通过千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现有49座现代日光温室,每棚辣椒年产两茬,每茬产量上万斤 [7] - 园区与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大型商超合作,产品销往广东、四川等地,供不应求 [8] -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年前的几乎为零增长至200多万元,村里还设有生产袜子和编织袋的扶贫车间 [12] 居民收入与生活改善 - 杨生梅家庭2023年总收入约12万元,包括园区务工收入52000元、养羊净收入20000元、土地流转收入1200元等 [3][8] - 海燕村脱贫户人均收入逐年增长,2022年14848元、2023年17111元、2024年19327元 [8] - 杨生梅每月工资从2023年5月起涨至4500元,丈夫马守成也进入园区工作,家庭收入稳定 [6] 产业与就业支持 - 村里提供多种补贴和支持,包括稳定就业奖励2000元、种粮补贴450元、养羊产业补贴10000元、教育补贴8000元等 [3][8] - 海燕村计划未来几年扩建200多个温室大棚,并鼓励群众参与菌菇种植、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 [7][12] - 村里通了直达周边工厂的班车,方便村民就业 [8] 基础设施与环境改善 - 海燕村从盐碱荒滩变为绿化覆盖的宜居村庄,房前屋后花草摇曳、绿树成荫,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 [9][11] - 村里设有阅览室、小公园、幼儿园、小学等设施,生活环境大幅改善 [10] - 村庄大面积种植枸杞芽菜和耐盐碱苗木,裸露土地基本实现绿化 [12]
两部门: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 强化“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生产基地信贷支持
快讯· 2025-07-30 09:49
金融服务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的意见 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 政策要求加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投入 包括信贷资源倾斜和扩大信贷覆盖环节 [1] - 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 强化"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生产基地信贷支持 [1] 信贷支持措施 -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及产粮大县的信贷资源倾斜 对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1] - 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购销、加工等全环节信贷投入 [1] - 通过循环授信和无还本续贷方式合理延长贷款期限 支持生猪、肉牛、奶牛、肉羊及水产品产业稳定发展 [1] 政策协同机制 - 要求加大信贷与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及保险政策的有机衔接 [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内蒙古武川:昔日马背杀敌 今日红色沃土展新颜
央视网· 2025-07-25 19:42
红色旅游发展 - 内蒙古武川县依托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打造旅游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3亿元[1] - 当地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红色历史资源推动旅游业升级[1] 特色农牧业 - 武川县黄芪种植面积约3万亩,产值突破1亿元,推广滴灌等精细化管理措施[2] - 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81%,同步培育燕麦、藜麦、肉羊等特色产业[2] - 2019年武川县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和畜牧养殖实现脱贫摘帽[1] 历史背景与产业转型 -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曾开展500多次战斗,现成为红色旅游核心区域[1] - 当地从传统农牧业转向特色种植、精深加工和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模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