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智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 上海杨浦区科技企业矩阵培育计划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2:48
在主旨分享环节,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领袖从宏观洞察、金融实践、科技前沿、产业应用等角度,分享 了数智经济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汤敏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颠覆各行各业,科技服务业需加速融合AI技术 以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范式跃升。他强调,AI技术正从基础对话向推理、行动、创新乃至组 织能力快速演进,企业和政府应主动拥抱AI,推动科技服务业向智能化、系统化转型。 上海杨浦区副区长刘晋元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科委和杨浦区共同发布了《杨"数"浦新质 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杨浦区正以建设方案为指引,全力推动全域创新,全力构建杨"数"浦新质秀带 创新区,积极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北部增长极。同时杨浦依托大学大厂的丰富资源,不断地做强科 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积极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到生态集聚的全周期科技服务业,让数字 经济赋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刘晋元表示,数智化是科技服务业的新引擎,杨浦将继续在科技服务业标准构建、前沿应用、金融赋 能、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科技服务新范式。 工信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工信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 ...
《“数智时代”的“服务革命”》——网经社独家专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吉昌教授
搜狐财经· 2025-09-19 18:00
服务经济与数智经济叠加时代 - 中国已进入服务经济和数智经济叠加的历史性转型期 产业属性和消费特征被重新定义 [1][5] - 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催生新产业形态 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产业链 [5] - 服务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服务是万物互联和平台生态系统的粘合产业 [5] 服务经济理论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产值占GDP30%以下 学界研究空白 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服务业发展需求 [2] - 服务业不是低附加值辅助部门 而是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新大陆 [2] - 中国服务业需解决劳动力低成本陷阱 服务贸易逆差逆转 服务创新赋能制造业升级三大问题 [4] - 《服务经济论》成为本土化理论建构的标杆著作 [4] 服务经济三维框架 - 价值维度:服务业本质是不可见的价值创造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GDP贡献系数是传统服务业3.2倍 [6] - 结构维度:需从消费性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型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每提升1%带动制造业利润率增长0.6% [6] - 制度维度:服务市场开放需突破资质互认难 数据流动限 监管标准异三大壁垒 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版已试点 [6] 数字服务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推动服务众包向智能服务网格进化 2030年45%知识工作通过AI代理完成 [8] - 区块链催生可验证服务 重塑教育认证和医疗记录信任机制 [8] - 元宇宙沉浸式服务在远程办公和虚拟展会领域形成千亿级市场 [8] - 中国数字服务贸易逆差占比从2015年18%升至2024年39% 需加快数字服务标准制定权布局 [8] 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作用 -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链竞争关键 在微笑曲线中占据价值大部分 [9][11] - 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且附加值高 对城市能级提升具有杠杆效应 [11] -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生态系统黏合剂 增强产业关联并提升整体效率 [11] 未来服务创新方向 - AI推动服务业向更高价值维度进化 催生新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 [12] - 核心竞争力是人性化服务与智能化技术结合 AI处理数据与流程 人类专注创意情感和复杂决策 [12] - 服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维和价值共创跃升 消费价值观转向生活质量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 [12]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 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证券时报· 2025-08-27 06:24
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1] - 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24年达3087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亿元 同比增长14.7% [1] 企业生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6000家 包括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8家A股上市企业 6家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 [1] - 武汉涌现5个全国上市"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AI芯片) 达梦数据(国产数据库) 声通科技(交互式AI) 星竞威武(电竞) 元光科技(智能时序数据) [1] 产业集群发展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3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和近一半 [2] - 人工智能 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集成电路 北斗及应用 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2] 算力基础设施 -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其中智算占比超70% 建成武汉超算中心 智算中心 十堰武当云谷 东岳庙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 [2] - 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 智算规模达5100P 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 [2] 网络与算力协同 - 建成武汉-宜昌 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 省内5毫秒 长江经济带7毫秒 全国八大枢纽10毫秒) [2] - 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2] 数据要素体系建设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 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 [3] - "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中部算力和数据要素双枢纽 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与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3]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20:10
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1] - 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24年达3087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亿元 同比增长14.7% [1] 企业生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6000家 包括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8家A股上市企业和6家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 [1] - 武汉涌现5个全国上市"第一股" 包括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AI芯片) 达梦数据(国产数据库) 声通科技(交互式AI) 星竞威武(电竞)和元光科技(智能时序数据) [1]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3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和近一半 [2] - 人工智能 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集成电路 北斗及应用 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2] 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 建成武汉超算中心 智算中心 十堰武当云谷 岳庙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其中智算占比超七成 [2] - 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 智算规模达5100P 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 [2] 网络传输能力建设 - 建成武汉-宜昌 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 省内5毫秒 长江经济带7毫秒 全国枢纽节点10毫秒) [2] 数据要素创新实践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 近期启动创新试点工作 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 [3]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期间加快建设中部算力和数据要素双枢纽 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 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3]
相城区发布建设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
苏州日报· 2025-08-15 13:53
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 - 相城区发布"建设'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目标到2030年底集聚数智经济核心企业超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总营收超5000亿元,集聚数智人才超1.2万人 [1] - 到2035年全面打响数智经济新高地品牌 [1] - 当前相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 四大重点工程 - 实施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工程 [1] - 实施数据算法统筹保障工程 [1] - 实施数智经济产业生态培育工程 [1] -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工程 [1] 数智基础设施体系 - 聚焦提升智算网络保障能力 [2] - 聚焦提升自主算力服务效能 [2] - 聚焦提升算力产业发展水平 [2] - 打造区域领先的数智基础设施体系 [2] 技术供需生态圈 - 构筑数据开放先行高地 [2] - 构筑算法和软件技术攻关阵地 [2] - 构筑大模型梯次发展基地 [2] - 构建开放安全的技术供需生态圈 [2] 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 聚焦"数智+公共服务"领域 [2] - 聚焦"数智+千行百业"领域 [2] - 聚焦"数智+智能终端"领域 [2] - 打造具有高市占率和强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2] 区域发展格局 - 以苏州高铁新城、相城高新区为引领核、融合核 [2] - 以相城经开区、黄桥街道为智造翼、生态翼 [2] - 其他乡镇街道错位发展、协同发力 [2] - 构建"双核两翼"的"2+2+N"发展格局 [2]
相城区发布行动方案,建设数智经济新高地 实施四大工程
苏州日报· 2025-08-15 08:29
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 - 相城区发布"建设'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目标到2030年底集聚数智经济核心企业超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总营收超5000亿元,集聚数智人才超1.2万人 [1] - 到2035年全面打响数智经济新高地品牌 [1] - 当前相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 四大重点工程 - 实施人工智能基础支撑、数据算法统筹保障、数智经济产业生态培育、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四大工程 [1] - 加快发展数智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技术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的数智经济新高地 [1] 数智基础设施建设 - 聚焦提升智算网络保障能力、自主算力服务效能、算力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区域领先的数智基础设施体系 [2] - 聚焦构筑数据开放先行高地、算法和软件技术攻关阵地、大模型梯次发展基地,构建开放安全的技术供需生态圈 [2] 应用场景拓展 - 聚焦"数智+公共服务""数智+千行百业""数智+智能终端"领域,打造高市占率和强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2] 区域发展格局 - 以苏州高铁新城、相城高新区为引领核和融合核 [2] - 以相城经开区、黄桥街道为智造翼和生态翼 [2] - 其他乡镇街道错位发展、协同发力,构建"双核两翼"的"2+2+N"发展格局 [2]
相城金控联合设立数智经济基金
新华日报· 2025-08-15 05:37
基金设立 - 苏州市元和塘数智经济创业投资发展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备案,规模为5亿元 [1] - 该基金是全国首个以数智经济为主题的创业投资基金 [1] - 由相城金控集团和相高新投资控股集团联合发起设立 [1] 投资方向 - 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智能建造等重点产业方向 [1] - 重点投资数智经济领域及苏州市、相城区支持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系统推进数智产业能级跃升 [1] 区域发展策略 - 相城区以近2000家数字经济企业为基础,发挥智能网联、智能建造、数字金融等领域先发优势 [1] - 紧抓数据、算力、算法三个关键,重点突破智算基础设施支撑、大模型培育创新和数智场景融合应用 [1] - 目标打造具有高技术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度的"数智经济新高地" [1] 资本运作模式 - 采用"基金+产业+服务"三轮驱动策略 [2] - 以耐心资本和全链服务推动资源集聚,深层次发展数智经济 [2] - 计划招引重大项目并培育存量企业,加快构建数智产业生态 [2] 战略目标 - 助力相城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智产业集群 [2] - 推动苏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城市 [2]
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中国CFO大会在京召开
大会概况 - 第十九届中国CFO大会在北京石景山区召开 主题为"AI+财务驱动价值创造" 参会者包括500余名财务会计领域专家及企业CFO [1] - 石景山区通过"2+4+4"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 现代金融产业成为京西首个突破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1]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在颠覆重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CFO成为推动财务智能化转型与战略决策的核心力量 [2] - 数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 需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发展壁垒 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 [2] - 财务数智化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特征 传统管理模式在数据治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转型是企业必由之路 [3] 技术应用 - 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优势显著 可实现业财融合、自动化处理及复杂统计分析 会计教育需转向思维与软技能培养 [3] - 数据成为企业创新核心 财务数智化建设需重点推进数据治理 开辟价值蓝海 [3] - 企业发布《企业消费管理全景报告2025》 聚焦消费管理战略价值 [3] 企业实践 - 多家科技企业高管分享AI+财务落地经验 包括久其软件、中兴新云、浪潮、用友网络、金蝶等 [4] - 中核集团、中通快递等企业CFO探讨AI赋能下的财务价值创造路径 涉及量化考核、穿透式监管等实践 [4][5] - 大会评选"2024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案例" 推动行业经验共享 [5]
打通堵点 释放财政政策长期效应
经济日报· 2025-07-21 06:15
宏观经济表现 - 前5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持续缩窄 非税收入增幅下降 财政收入结构优化[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重点投向民生保障 科技和绿色领域支出力度较大[1] - 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 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就业岗位[2] 政策效果与行业表现 - 地方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降至2.3万亿元 大幅减轻地方政府还本付息负担[2] - 前5个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同比增长8.2% 增值税收入同比增长2.4% 显示居民收入增长和工业生产平稳[2]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28.8% 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增长11.9% 装备制造业表现突出[3] - 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增长7.8% 信息传输软件业税收增长10% 科研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12.7% 服务消费潜力释放[3] - 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52.4% 显示资本市场活跃度回升[3]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加强人力资本投入 完善人口服务体系 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市场建设[4] -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支持民间投资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统一大市场建设[4] - 释放服务消费 城乡融合 绿色低碳 数智经济等领域发展潜力[4]
数字经济与城市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评估报告》
证券日报网· 2025-07-06 15:42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评估 - 北京创新指数位列全国首位 [1] - 报告从梯队分布、重点指标、区域差异、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多维度评估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1] - 建议包括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基建强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数字政务平台开发及数据开放共享 [1] 城市金融与数智经济创新 - 城市金融目标应从规模转向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透明度 [2] - 需推动数智基建以保障数据供给和算力支撑,促进大模型稳健发展 [2] - 金融机构四大趋势:实时数据画像替代定期报表、稳定币账本替代法币支付、RWA代币化替代股票上市、数智合约社区替代传统公司模式 [2] 城市全域数智化转型 - 人工智能推动城市进入全域数智化新阶段 [2] - 关键措施包括建设数据流通设施、培育数据生态、完善城市大模型服务生态、开放场景与要素支持、分级制定转型路线 [2] - 强调产城融合促进AI深度应用及区域协调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