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经济
搜索文档
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确保高质量完成我省“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郑州日报· 2025-11-05 08:44
会议核心与指导方针 - 会议核心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河南省“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指引[1] - 根本遵循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需将其贯穿于规划编制全过程[1] - 要求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并加强与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的衔接配套,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大盘子[3] 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 -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2] - 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数智经济,以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文化优势[2] 社会发展与治理目标 - 价值取向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2] - 治理目标包括扎实开展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 需统筹做好污染防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2] 规划编制方法与要求 - 要求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2] - 方法上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基本判断,逐个领域进行对标对表、深入研究论证,以定性要求为主同时蕴含定量要求,合理确定科学精准的目标体系[2] - 要求立足实际科学谋划,建立健全数据平台,统筹兼顾条块结合,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编制各项工作[3]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经济日报· 2025-10-21 12:20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2] -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4500亿元,同比增长4.8% [3] - 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1] 分产业增长贡献 - 第一产业增加值58061亿元,同比增长3.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7% [2] - 第二产业增加值364020亿元,同比增长4.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4.6%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592955亿元,同比增长5.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7% [2] 生产供给行业表现 -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2%,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3] - 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4.6%,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3] 需求侧拉动因素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4] - 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 [5]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0%,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5] 新动能发展情况 - 1月至8月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4.4个百分点 [6] -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6%,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5和3.4个百分点 [6] -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6.1%,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 [6]
国民经济稳中有进显韧性——国家统计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解读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
经济日报· 2025-10-21 08:52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GDP为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2] - 三季度GDP为35.5万亿元,同比增长4.8% [3] -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达60.7%,拉动GDP增长3.1个百分点 [2][23] 产业增长结构 -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2% [2][4] -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装备制造业增长9.7% [4][7][15] -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 [4] 需求侧表现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5] - 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为17.5%,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29.0% [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万亿元,同比增长4.5%,服务零售额增长5.2% [33] 投资结构优化 -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5%,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增长3.0% [26] -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1% [27][30]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4.0%,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6.6% [29] 新动能发展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4.7% [7][16]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9.7%,太阳能发电增长24.2% [16][18] - 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8%,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6.5% [24][36] 能源结构转型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占比达35.3% [21] - 原煤产量35.7亿吨增长2.0%,天然气产量194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18] - 煤炭进口下降11.1%,能源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19] 就业与收入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31个大城市失业率均值5.1% [3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09元,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41] -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75元,实际增长4.7%,服务性消费占比46.8% [43] 价格运行态势 - CPI同比下降0.1%,核心CPI同比上涨0.6%,9月份涨幅回升至1.0% [46] - PPI同比下降2.8%,但三季度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 [47] - 食品价格下降1.8%,能源价格下降3.3%,服务价格涨幅保持稳定 [46]
郑学工: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 2025-10-20 10:17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1.5万亿元,同比增长5.2% [2] - 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5万亿元,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1.1%,较第二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 [2] -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前三季度达60.7%,增加值占比为58.4% [2] 产业增长态势 -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对经济增长贡献1.8个百分点 [3] - 制造业表现突出,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工业整体增速 [3]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11.2%,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3] - 第三产业持续向好,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3] 需求侧拉动因素 - 最终消费支出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5%,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 [5] - 资本形成总额发挥关键作用,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7.5%,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 [5]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9.0%,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 [5] 新动能发展情况 - 数字经济支撑作用显著,1-8月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1% [6] -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5%,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个百分点 [6]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9.7%和9.6% [7] -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向好,1-8月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前三季度投资同比增长6.1% [7]
「改革创新」邵春堡:建设宽松的数智化营商环境
搜狐财经· 2025-10-12 21:34
人工智能与数智经济的核心作用 - 人工智能及其智能产业提升数智经济质量并扩大其规模,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 - 民营经济是数智创新的主力军,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4] - 需要制度保障以支持“数据敢用、创新敢试、发展敢闯”,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制度确定性” [3] 数智化重塑中民企面临的矛盾 - 数据产权模糊与民企创新投入存在矛盾,规则不明确导致民企不敢投、怕纠纷 [4] - 监管方式滞后与民企合规焦虑存在矛盾,传统监管模式对实时、跨域的数智经济效果较差 [4] - 竞争规则错位与民企公平发展存在矛盾,传统反垄断框架难以适用于数智平台的网络效应和多边市场特性 [5] - 2025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将聚焦数智平台相对优势地位问题,以寻找平台创新与中小民企公平竞争间的平衡 [5] 从约束到赋能提高法治水平的转向 - 法治需从物理空间转向兼顾数智空间,重构数据活动的规则基础,建立“数据权益-数据安全-数据流通”的规则 [7] - 法治需从监管导向转向兼顾赋能,通过“数据共享+规则透明”降低民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如政策免申即享 [7] - 法治需从事后追责转向兼顾事前合规,将合规要求嵌入民企数智流程,并通过激励机制为达标民企提供容错空间 [7] 适应民企数智化的制度突破领域 - 在数据产权界定上需实现突破,通过“三权分置”等实践使民企获得数据加工使用权和经营权,成为数据价值变现主体 [8] - 算法监管需透明与容错,通过算法备案+审计公开明确合规要求,并建立创新容错清单避免民企不敢优化算法 [8] - 需实现跨境数据流动便利化,借鉴数据保税区、出境白名单模式,对数据分级分类以简化非核心业务数据的出境流程 [8] 构建数智法治生态的目标 - 重在构建民企参与、规则适配、持续迭代的数智法治生态,让民企从规则接受者变为规则参与者 [9] - 目标是为民企提供稳定的预期、公平的机会和创新的底气,以充分释放其数智创新活力 [9] - 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为数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作用 [9]
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 上海杨浦区科技企业矩阵培育计划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2:48
论坛核心内容 - 论坛主题为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围绕数智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的转型方向、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进行深度研讨 [1] 杨浦区科技企业培育政策 - 发布《杨浦区科技企业矩阵培育计划》,构建“四梯度四维度”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1] - 四个企业梯度为“卓越、先锋、新锐、潜力”,通过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人才引育、创新平台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四个维度进行精准政策匹配 [1] - 目标是形成从初创到龙头的完整培育链条,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北部增长极 [1] 政府层面战略与举措 - 上海市科委和杨浦区共同发布《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全力推动全域创新 [1] - 杨浦区依托大学大厂资源,做强科技服务业,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到生态集聚的全周期科技服务业 [1] - 工信部火炬中心将重点推进强化数智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等工作 [2] - “上海市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联盟”正式启动,旨在推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 行业专家观点与技术趋势 -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颠覆各行各业,科技服务业需加速融合AI技术以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范式跃升 [3] - AI技术正从基础对话向推理、行动、创新乃至组织能力快速演进 [3] - 脑机制启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正推动语言解码、疾病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数字孪生大脑在精准医疗中有应用前景 [3] - 未来人与智能体的行为、情感融合将重塑社会形态,需加强脑与智能技术的产业转化 [3] - 中国企业出海需依托云计算与AI能力,建议中国科技企业组团出海,实现技术输出与全球化服务能力提升 [3]
《“数智时代”的“服务革命”》——网经社独家专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郑吉昌教授
搜狐财经· 2025-09-19 18:00
服务经济与数智经济叠加时代 - 中国已进入服务经济和数智经济叠加的历史性转型期 产业属性和消费特征被重新定义 [1][5] - 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催生新产业形态 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全球产业链 [5] - 服务消费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服务是万物互联和平台生态系统的粘合产业 [5] 服务经济理论发展 -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服务产值占GDP30%以下 学界研究空白 传统理论难以解释服务业发展需求 [2] - 服务业不是低附加值辅助部门 而是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新大陆 [2] - 中国服务业需解决劳动力低成本陷阱 服务贸易逆差逆转 服务创新赋能制造业升级三大问题 [4] - 《服务经济论》成为本土化理论建构的标杆著作 [4] 服务经济三维框架 - 价值维度:服务业本质是不可见的价值创造 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GDP贡献系数是传统服务业3.2倍 [6] - 结构维度:需从消费性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型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每提升1%带动制造业利润率增长0.6% [6] - 制度维度:服务市场开放需突破资质互认难 数据流动限 监管标准异三大壁垒 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版已试点 [6] 数字服务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推动服务众包向智能服务网格进化 2030年45%知识工作通过AI代理完成 [8] - 区块链催生可验证服务 重塑教育认证和医疗记录信任机制 [8] - 元宇宙沉浸式服务在远程办公和虚拟展会领域形成千亿级市场 [8] - 中国数字服务贸易逆差占比从2015年18%升至2024年39% 需加快数字服务标准制定权布局 [8] 生产性服务业核心作用 - 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链竞争关键 在微笑曲线中占据价值大部分 [9][11] - 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且附加值高 对城市能级提升具有杠杆效应 [11] -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生态系统黏合剂 增强产业关联并提升整体效率 [11] 未来服务创新方向 - AI推动服务业向更高价值维度进化 催生新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 [12] - 核心竞争力是人性化服务与智能化技术结合 AI处理数据与流程 人类专注创意情感和复杂决策 [12] - 服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升维和价值共创跃升 消费价值观转向生活质量自我表达和自主选择 [12]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 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证券时报· 2025-08-27 06:24
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1] - 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24年达3087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亿元 同比增长14.7% [1] 企业生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6000家 包括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8家A股上市企业 6家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 [1] - 武汉涌现5个全国上市"第一股":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AI芯片) 达梦数据(国产数据库) 声通科技(交互式AI) 星竞威武(电竞) 元光科技(智能时序数据) [1] 产业集群发展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3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和近一半 [2] - 人工智能 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集成电路 北斗及应用 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2] 算力基础设施 -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其中智算占比超70% 建成武汉超算中心 智算中心 十堰武当云谷 东岳庙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 [2] - 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 智算规模达5100P 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 [2] 网络与算力协同 - 建成武汉-宜昌 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 省内5毫秒 长江经济带7毫秒 全国八大枢纽10毫秒) [2] - 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2] 数据要素体系建设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 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 [3] - "十五五"期间规划建设中部算力和数据要素双枢纽 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与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3]
湖北数字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20:10
数字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 是2020年的2.4倍 占GDP比重年内突破10% [1] - 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2024年达3087亿元 [1]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亿元 同比增长14.7% [1] 企业生态与资本市场表现 - 湖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6000家 包括9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8家A股上市企业和6家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 [1] - 武汉涌现5个全国上市"第一股" 包括黑芝麻智能(智能汽车AI芯片) 达梦数据(国产数据库) 声通科技(交互式AI) 星竞威武(电竞)和元光科技(智能时序数据) [1]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3年突破万亿元 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总和近一半 [2] - 人工智能 算力与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 集成电路 北斗及应用 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 [2] 算力基础设施布局 - 建成武汉超算中心 智算中心 十堰武当云谷 岳庙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 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 其中智算占比超七成 [2] - 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 智算规模达5100P 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 [2] 网络传输能力建设 - 建成武汉-宜昌 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 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 省内5毫秒 长江经济带7毫秒 全国枢纽节点10毫秒) [2] 数据要素创新实践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 近期启动创新试点工作 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 [3] 未来发展规划 - "十五五"期间加快建设中部算力和数据要素双枢纽 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 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 [3]
相城区发布建设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
苏州日报· 2025-08-15 13:53
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 - 相城区发布"建设'数智经济新高地'行动方案",目标到2030年底集聚数智经济核心企业超1000家,带动相关产业总营收超5000亿元,集聚数智人才超1.2万人 [1] - 到2035年全面打响数智经济新高地品牌 [1] - 当前相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 四大重点工程 - 实施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工程 [1] - 实施数据算法统筹保障工程 [1] - 实施数智经济产业生态培育工程 [1] -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工程 [1] 数智基础设施体系 - 聚焦提升智算网络保障能力 [2] - 聚焦提升自主算力服务效能 [2] - 聚焦提升算力产业发展水平 [2] - 打造区域领先的数智基础设施体系 [2] 技术供需生态圈 - 构筑数据开放先行高地 [2] - 构筑算法和软件技术攻关阵地 [2] - 构筑大模型梯次发展基地 [2] - 构建开放安全的技术供需生态圈 [2] 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 聚焦"数智+公共服务"领域 [2] - 聚焦"数智+千行百业"领域 [2] - 聚焦"数智+智能终端"领域 [2] - 打造具有高市占率和强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品矩阵 [2] 区域发展格局 - 以苏州高铁新城、相城高新区为引领核、融合核 [2] - 以相城经开区、黄桥街道为智造翼、生态翼 [2] - 其他乡镇街道错位发展、协同发力 [2] - 构建"双核两翼"的"2+2+N"发展格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