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王晓在商洛市督导检查河长制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11-21 08:38
丹江生态环境保护 - 提升巡河质效 持续改善丹江水生态环境质量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2] - 实地查看丹江河长制落实情况并予以指导 [1][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探索完善机制 在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2] - 在商洛市督导检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 [1]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 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 坚持举一反三 推动标本兼治 [2] - 督导检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1] - 实地查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修复现场 [2]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 持续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 [2] - 依法依规整治非法穿越探险行为 开展秦岭违规穿越探险专项整治 [1][2] - 认真了解对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建议 [2] 能源保障与安全生产 - 统筹抓好保暖保供工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 - 在陕投商洛发电公司实地查看冬季保暖保供情况 [2] - 督导检查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 [1]
句容部分水库经营权交易落地
新华日报· 2025-11-19 14:47
镇江市水利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上述项目签约落地,持续拓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助力区 域高质量发展与民生共富。 今年9月,《苏南重点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要求"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探索""加强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镇 江市水利局此举不仅盘活了存量水利资产,也是城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又一次重要的尝试,推动了水生 态产品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据悉,企业根据各片区水库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企业与句容市赤兴水利设施维修养护有限 公司达成意向,拟签订为期10年的渔业销售承包合同,推动实现从"人放天养"的生态产出到"优质优 价"的市场转化;依托仑山水库独特矿坑地貌与水域资源,积极引入"体育+"模式,发展路亚垂钓、水上 运动等业态,并借助国际赛事带动"水岸经济",促进水利与文旅体产业深度融合;在茅山水库等地打造 康缘颐养中心、养生谷等载体,推动"水文化+"康养产业发展,形成生态富民新路径。 本报讯 (张慷 辛正) 近日,句容市通过公开竞拍成功完成部分水库经营权交易,单个水库经营权转化 金额近1亿元。这是全省金额最大的单体水 ...
坚持“环保为民”,“十五五”还要加把劲!
中国环境报· 2025-11-14 07:21
核心观点 - “环保为民”理念成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宗旨与行动方向,强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根本目标 [1] -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国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 [2][3] - “十五五”期间行业将在治理精度、价值维度和参与广度上深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增效 [3][4][5] 具体举措与成效 - **大气污染治理**:辽宁沈阳通过拆除锅炉、淘汰老旧车、调整产业结构,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整个采暖期实现未出现重污染天气的历史最佳水平 [2] - **水生态修复**:河北针对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问题实施“一河一策”方案,成功让29条母亲河重新流动 [2] - **城市环境治理**:北京将噪声、油烟等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纳入“每月一题”专项治理 [2] - **农村生态发展**:云南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土地利用、绿色产业、旅游旅居有机结合打造秀美乡村 [2] - **废弃物管理**:垃圾分类新时尚普遍推行,有效化解“垃圾围城”焦虑 [3] - **生态修复利用**:废弃矿区经生态修复后转化为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场所 [3] 未来发展方向 - **治理精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手段细化污染治理网格,精准定位工业园区、交通干道、餐饮集聚区等进行靶向治理 [3] - **价值延伸**: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 [4] - **参与广度**:构建畅通高效的公众参与监督渠道,在项目规划、实施、评估各环节引入民意,形成全社会共建格局 [4]
【商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陕西日报· 2025-10-27 08: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体系 - 探索形成“五个四”工作体系,紧扣生态产品的四大属性(调节服务、物质供给、文化服务、金融服务)并明确四条转化路径 [2] -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的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抵押难四大难题,建立四类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增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群众增收四方受益 [2] 生态资源资产核算与平台建设 - 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梳理出17类275种生态产品,并制定价值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 [3] - 联合中国科学院建成GEP和碳汇评估平台,2023年全市GEP核算结果为1505.51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比最高,达853.83亿元 [4] - 核算出首批17个项目的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共68亿元 [4] - 搭建全省首个市域GEP核算平台,可一键自动核算市、县、镇、村的生态产品和碳汇价值 [12] 生态产业发展与价值提升 - 发展供港蔬菜2.22万亩,部分农产品售价平均溢价5倍,带动35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5] - 引进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每立方水养殖量提升至50公斤–70公斤,2024年冷水鱼总产值4亿元,带动236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 [5] - 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带动15万户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柞水木耳、洛南核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达53.23亿元、30.68亿元和18.51亿元 [5] - 3A级以上景区达50家,今年1—8月全市旅游接待4199.68万人次,旅游花费254.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2%和12.17% [7] 绿色工业与资源循环利用 - 引进三一重工建成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基地,每年消化硅质尾矿20万吨,2024年实现产值2.6亿元 [6] - 建成国蜂蜜水大健康产业园,年产值15亿元,并建成镇安月河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正推进3个总容量400万千瓦的抽蓄项目 [6] 生态权益交易与碳汇市场 - 全市首个CCER林业碳汇项目预计总减排量77.9万吨,并完成林业碳票交易4单,二氧化碳减排量6060吨 [8] - 碳排放权交易完成15次,成交量64.8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金额4994.34万元 [8] - 柞水县“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200万元 [9] 绿色金融创新与支持 - 推出“木耳贷”“核桃贷”等10余个绿色金融产品,全市426家企业纳入“绿名单”,76家企业获得贷款23.2亿元 [9] - 创新“气候贷”,累计向10家企业发放“气候价值贷”2.1亿元,2025年6月底全市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06.86亿元,同比增长8.84% [9] - 探索以商标权为质押的绿色金融模式,如“东坡院子”酒店商标权评估价值1072万元,获得绿色信贷520万元 [9] 政策规范与制度创新 - 制定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农业类)评价规范》,将产地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11] - 制定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商标价值评估规范》和《商洛市VEP项目开发实施方案》,引入“损一补二”的碳补偿机制 [11] - 制定全省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技术规范》,并建立“碳汇赔偿”联动机制 [1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开展生态产品认证推广,构建质量追溯体系,提升生态溢价水平 [14] - 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推广以VEP为支撑的贷款模式,并开发更多林业碳票 [14] - 探索环境要素配置机制,申请全国水权交易试点市,并扩大碳配额管理范围 [15] - 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地方立法,力争《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条例》年底前出台 [15]
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
中国环境报· 2025-10-23 17:03
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观点 - 构建市场化和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关键 [2] - 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升级为流域间生态补偿从生态要素互通到经济要素互利提供了实践样本 [2] 生态补偿体系的提升 - 流域生态补偿的核心目标设定是补偿主体共识水平的量化标尺,共识建构过程具有历时性特征 [3] - 补偿机制全面统筹补偿领域和受偿对象,推进生态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均衡发展 [3] - 政府平台通过补偿专项资金多元化筹集和动态奖补评价措施,为多元主体创造利益交集和合作机会 [3] 生态补偿主体的多元化 - 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依靠不同补偿主体分担共同补偿量,形成多渠道、高效率的补偿体系 [4] - 机制将补偿主体抽象为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组织三元主体,形成多元共担合力 [4] - 推动生态保护从“单一水质共治”向“流域发展共富”升级,构建“共护生态—共享利益—共促发展”的综合补偿模式 [4] 生态补偿的协同性扩增 - 需要系统性统筹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及受偿主体,打破地域分割与领域壁垒 [5] - 构建纵向贯通省域—市域—县域、横向联动保护地与受益区的跨区域协同机制 [5] - 运用多样化绿色金融工具解决资金渠道偏窄、补偿方式单一问题,建立治理成本向产业溢价转化的市场化通道 [5] 生态产品的制度保障优化 - 政府依托地方立法权,形成高质量差异化法规制度群,明确补偿原则、范围、对象及标准 [6] - 在补偿中统筹考虑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多维度增设补偿因子 [6]
铜仁创新生态产品再分类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10-20 10:11
文章核心观点 - 铜仁市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创新性地将生态产品重新分类为权益性、公共性和经营性三类 并据此构建了差异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以破解“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瓶颈 [1][2] 生态产品分类创新 - 权益性生态产品指具有明确或可界定产权、能够标准化并进行市场交易的生态权益指标 如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林权 其核心特征是产权相对清晰、可分割、可交易 [2] - 公共性生态产品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如清新的空气、优质的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其核心特征是难以直接向特定受益者收费 [2] - 经营性生态产品指产权清晰、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回报的实物产品或服务 如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生态康养 其核心特征是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2] - 新的分类方法直接服务于价值实现路径的选择 增强了政策设计的精准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2] 权益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价值实现主要依赖政府搭建规则清晰、监管严格的交易平台 通过市场竞价实现价值 因而交易平台搭建与产权明晰是关键 [3] - 铜仁市探索推动地方性法规立法 建立“一地一证、一权一码”的自然资源产权登记系统 并尝试在生态资源领域应用“三权分置”改革 分离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以激活流转市场 [3] - 在平台建设方面 打造“梵净生态账户” 并以此为基础建设集核算、管理、交易于一体的生态产品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收储—交易—开发—服务”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3] 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价值实现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因而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集成是核心 [3] - 铜仁市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机制 在分配生态补偿资金时 大幅提高GEP核算结果、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客观指标的权重 形成强激励约束机制 [3] - 推动补偿政策从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 尝试整合不同来源、不同目标的生态补偿资金 集中投向系统性保护修复项目 并探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积分体系” [3] 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价值实现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营 这类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最为多元 因而品质提升与品牌溢价是根本 [4] - 铜仁市将构建认证体系和打造区域品牌作为突破口 加快制定“梵净山珍”等区域公用品牌的统一认证标准和监管流程 [4] - 建成高标准基地6万多亩 拥有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 产销量全国第一 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 综合产值超10亿元 带动11万茶农增收 [4] - 支持贵茶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高端抹茶产品并获欧盟认证 推动食用菌、茶叶等产品获得104张有机认证证书 以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 [4] 全国性机制建立建议 - 针对权益性生态产品 建议夯实产权基石 构建统一大市场 包括健全产权制度 明确权益归属 整合现有各类权益交易平台 建设国家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 并推动产品标准化与金融化 [6] - 针对公共性生态产品 建议完善补偿机制 推动多元协同 包括建立与生态保护成效刚性挂钩的补偿机制 推动生态补偿从单要素向多要素、碎片化向集成化转变 并创新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方式 [6] - 针对经营性生态产品 建议强化品牌认证 优化市场环境 包括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产品认证国家标准和标识体系 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并完善市场交易与监管体系 [7]
【省水利厅】陕西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陕西日报· 2025-10-15 08:24
水土保持治理成效 - “十四五”以来陕西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新建加固各类淤地坝3585座,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61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717条 [1] - 截至2024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降至6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0.81%,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趋势 [1] - 延安市累计修筑淤地坝1.16万座,形成23个群坝矩阵,拦截泥沙约10亿吨,入黄泥沙量较历史均值下降88% [1] 生态产业发展 - 延安市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苹果、红枣、核桃等特色林果产业,总面积突破1000万亩,带动数十万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1]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 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 - 宝鸡市千阳县完成全国首笔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新增耕地及新增产能指标交易 [2] - 延安市宝塔区完成全国交易量最大、金额最高水土保持碳汇交易 [2] - 榆林市高西沟村完成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 [2] 智慧水保建设 - 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利用遥感技术独立完成省级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 - 全省1.6万条小流域划分成果和1万余座淤地坝淤积调查成果实现数字化 [2]
国庆消费观察系列报道 从“看热闹”到“品门道”:国庆假期小城游受青睐
人民网· 2025-10-07 11:08
县域旅游市场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县域旅游消费预订单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51% [1] - 江苏东台 浙江海宁 广西靖西等县域目的地订单量同比提升均超100% [1] - 城市客群对自然疗愈和微度假的需求上升 生态徒步 田园采摘 农场体验等活动成为假期旅游核心吸引力 [1] 县域旅游吸引力与模式转变 - 旅游模式从单一看风景转向深度多元体验 从景点打卡走向县域联动 [2] - 陕西袁家村通过提供关中民俗 地道小吃和乡村生活体验成为人气旺盛的民俗体验地 [2] - 县域旅游需将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转化为游客可感知 能参与 带得走的真实体验 [2] 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与产业发展 - 浙江安吉县通过西苕溪综合治理提升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优化亲水空间公共服务配套以吸引游客 [2] - 应将优质生态禀赋视为生产要素和品质背书 赋能全域产业 提升所有产业附加值 [4] - 发展关键需打造完整产业生态 突出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让当地群众成为真正主体和受益者 [4] 营销与数字化赋能 - 县域目的地可借助OTA平台的品牌与营销优势整合分散文旅资源 打造独特县域品牌 [4] - 利用数据洞察优化产品开发与运营管理 推动文旅资源与数字化深度融合 [4] - 需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赋能以夯实长效发展根基 [4] 国际吸引力与品牌影响 - 中国县域以其独特生态文化底蕴吸引海外游客 如美国游客被山西锡崖沟村挂壁公路所震撼 [3] - 海外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经历引来大量海内外网友关注 向世界展现中国小城的诗和远方 [3]
首创“购绿”机制,北京七大生态涵养区已获得补偿收益
新京报· 2025-09-27 12:14
政策与机制创新 -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 为各区设定GEP-R年度增长目标 未达标的区需向超额完成的区购买GEP-R值 [1][2] - 出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法律依据 [2] - 制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并探索核算结果的实践应用 [2] - 印发《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延庆等7个生态涵养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2] 生态建设成效 - 2024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 比十年前下降近七成 [1]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9% 建成全域国家森林城市 正全力打造花园城市 [1] - 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实现全线贯通 亮马河等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流动名片 [1] - 2024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 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缩小到2024年的2.32:1 [3] 市场与项目实践 - 北京推出国内首个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 为中华蜂蜜、密云水库鱼等优质生态产品贴上身份标签 产品收益实现翻番 [3] - 北京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通过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3] - GEP-R是GEP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指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风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所蕴含的价值 包括水源涵养等10项 [2] - 交换补偿机制建立后 7个生态涵养区通过交换机制获得了补偿收益 共享了全市经济发展成果 [3]
北京首创“购绿”机制,未达标的区需向超额完成的区“购绿”
中国经营报· 2025-09-26 19:01
核心机制创新 -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 为各区设定GEP-R年度增长目标 未完成目标的区需向超额完成的区"购买"GEP-R值 [3][6] - 今年是该机制第一年实施 7个生态涵养区通过交换机制获得了补偿收益 [3][6] - 建立了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对密云水库 官厅水库等重要水源地保护给予补偿 [4] 政策法规与资金保障 -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颁布实施 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3] - 北京市制定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构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 [3] - 设立了生态涵养区综合性生态补偿资金 用于支持生态涵养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 绿色产业发展等 [4] 生态价值核算体系构建 - 北京市制定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地方标准 并率先完成省级层面核算 [5] - 制定发布了GEP-R核算方案 并完成连续五年的GEP-R核算 [5] - 发布了国内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 为生态产品度量 变现奠定了基础 [5] 市场应用与价值实现路径 - 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体系 推出国内首个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 已为中华蜂蜜 密云水库鱼等产品认证 产品收益实现了翻番 [6] - 门头沟区王平镇西王平村项目作为全国首个VEP案例落地 村民以生态资产入股 参与项目运营和收益分红 [5] - 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等生态治理工程 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6] 社会经济成效 - 2024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 [6] - 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缩小到2024年的2.32:1 [6] - 延庆区四海镇探索"生态积分"机制 村民垃圾分类 低碳出行等可兑换成景区门票 有机农产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