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资本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长期资本LP如何投GP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9-12 17:42
峰会概况 - 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于8月30至31日在北京举办 由母基金研究中心主办 顺义区政府及国有资本公司协办 参会代表超300人[1] 长期资本LP投资策略 - 长期资本LP选择子基金时核心考量管理团队专业能力 过往业绩 投决流程 风控体系及投后管理能力 特别强调与产业资本协同解决技术和市场问题[4] - 浙江省产业基金通过设立规模超1700亿元子基金拓展与头部GP合作 优先选择深耕特定赛道 投后管理能力强 退出渠道多元且团队稳定的GP[4] - 实现长期投入与回报需延长投资周期 差异化设置风险容忍度 并通过LP收益让步机制激励管理团队 LP需通过构建项目库 资源对接活动及数字化平台赋能GP[5] - 人保股权选择GP时注重产业认知赋能 差异化阶段布局 管理能力及业绩表现 倾向选择有技术产业化经验或产业股东资源的团队以控制风险[5][6] - 保险资金与科技创新在长周期和可持续性方面契合 但强调风险可控下的稳健收益 呼吁对国有资本考核给予更宽容空间[6] 战略资本实践与案例 - 长期资本角色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投资 通过母子基金架构进行全球项目筛选 推动产业链整合 如广州产投通过产业基金吸引超70个重大项目[8] - 中关村资本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 与险资对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 通过追加投资和模块化支持体系加速企业从idea到IPO转化[9] - 时代伯乐坚持长周期投资理念 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资本招商 参与上市公司定增 运用多元化资本工具陪伴企业成长[9] 行业展望与活动 - 母基金行业蓬勃发展将推动一级市场振兴 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10] - 第四届达沃斯全球母基金峰会将于2026年1月21日在瑞士举办 由全球母基金协会主办 母基金研究中心承办 会期从1月19日至23日[11][13]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促进“四链”融合 构建更具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证券时报· 2025-09-04 05:10
中国科技创新生态挑战与对策 - 中国处于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跃迁的关键节点 人工智能 纳米科技 量子信息 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2] - 面临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 人才链协同不足的结构性梗阻 具体表现为科研成果转化难 初创企业融资难 高端人才留人难 [2] 四链融合核心挑战 - 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不足 存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现象 转化效率待提升 [3] - 人才链支撑不足 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及懂技术 通市场和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 [3] - 资金链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精准度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 投后管理跟不上 资本退出机制不健全 [3] - 产业链应用场景不够丰富 民生领域存在未被满足的巨大需求短板 [3] 顶层设计系统性解决方案 - 打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 从单个项目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回收失败项目的人才 技术 资金设备及经验教训价值 [4] - 优化人才链支撑体系 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间人" 高校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人员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给予技术转移人士高端人才待遇 [4] - 健全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早期投资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培育"耐心资本" [5]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障碍 - 政策执行层面存在文件分散 协调不足 监测评估缺失导致传导不畅 [6] - 科研生态层面部分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校基金会和孵化器等支撑体系功能不完善 [6] - 转化能力层面专业化机构和人才短缺 难以弥合实验室与市场鸿沟 [6] 长效转化机制构建 - 设立跨部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协调服务机构 提供"一门式"政策咨询与辅导服务 确保"有权转" [7]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参与科研立项与评估 将专利质量和布局作为重要指标 提升专利许可价值 [7] - 支持建设中试熟化 概念验证 企业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 帮助实验室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7] 人才流动制度创新 - 探索灵活人事管理制度 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 保障合法权益 [8] - 鼓励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专家 推广"科技副总"和"校企双聘"制度 建立双向"旋转门"机制 [8] - 支持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 吸引国际化人才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技术指导与项目合作 [8] 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 培育长期资本关注企业长期成长价值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特别是省级母基金的示范引领作用 [9] - 促进创投行业多元化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 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加大创投配置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9] - 优化激励政策 实施针对性税收优惠 简化行政审批 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和信用增信支持 [9] - 完善多元化资本退出机制 发展并购市场 股权转让渠道和S基金 [9] 长期资本引导策略 - 将社保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比例上限从10%提高至20% 允许各省份养老金以适当比例投入股权领域 [11] - 鼓励中长期资金以组合投资方式进入股权领域 不对单个项目考核 [11] - 发展S基金允许中长期资金在直投基金运行中后期进场 降低不确定性并享受资产价格折让 [11] - 鼓励养老保险第二和第三支柱自主配置创投基金产品 为高风险偏好者提供充足配置策略 [11]
专访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 促进“四链”融合 构建更具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证券时报· 2025-09-04 02:24
中国科技创新生态挑战与对策 - 中国正处于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跃迁的关键节点 人工智能、纳米科技、量子信息、医疗健康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但面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不足的结构性梗阻 [1] 四链融合核心挑战 - 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动不足 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 转化效率待提升 [1] - 人才链支撑需优化 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与懂技术、通市场和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短缺 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 [1] - 资金链服务功能不完善 对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精准度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 投后管理滞后 资本退出机制不健全 [1] - 产业链应用场景不够丰富 民生领域存在未满足的巨大需求与短板 [1] 顶层设计系统性破局 - 打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体系 从单个项目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充分回收失败项目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及经验价值 [2] - 优化人才链支撑体系 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间人" 高校需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人员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为资深技术转移人士提供高端人才待遇 [2] - 健全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早期投资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培育"耐心资本"形成全生命周期金融闭环 [3] 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优化 - 转化率偏低主因包括政策执行分散协调不足 科研生态与市场需求脱节 转化能力层面专业化机构与人才短缺 [5] - 建立"有权转、愿意转、能转好"长效机制 设立跨部门政策协调服务机构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将专利质量与布局纳入指标 [6] - 提升转化能力与平台支撑 引导高校设立产业共性难点课题 建设中试熟化、概念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 [6] 人才流动制度创新 - 打造校企"双向旋转门" 探索灵活人事管理制度 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企业兼职 高校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专家 [7] - 通过"科技副总""校企双聘"等制度促进智力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 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弥补高端人才短板 [7] 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 培育长期资本关注企业长期成长价值 政府引导基金发挥示范作用 [8] - 促进创投行业多元化发展 拓宽资金来源 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 丰富基金产品种类 [8] - 优化激励政策 实施针对性税收优惠 简化行政审批 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与信用增信 [8] - 完善多元化资本退出机制 发展并购市场、股权转让渠道及S基金 [8] 长期资本配置引导 - 放宽养老金、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比例限制 将全国社保基金股权投资上限从10%提高至20% 允许省份养老金以适当比例投入 [9] - 鼓励中长期资金以组合投资方式进入股权领域 不对单项目考核 [9] - 发展S基金降低投资不确定性 享受资产价格折让提升回报 [9] - 鼓励养老保险第二、三支柱自主配置创投基金产品 为高风险偏好企业及个人提供多样化策略 [10]
突破4.8万亿,谁在推动ETF市场狂奔?
36氪· 2025-08-20 09:02
市场表现与规模增长 - 截至8月19日收盘 上证指数年内上涨11.20% 深证成指上涨13.51% 创业板指上涨21.49% [1] - 全市场ETF总规模突破4.8万亿元 较2024年底激增1.04万亿元 增幅达27.88% [1] - ETF规模增长反映机构资金大举入场和个人投资者跟风涌入 成为长钱配置核心工具 [1] 头部基金公司竞争格局 - 前15家公募基金公司ETF合计管理规模达4.1万亿元 占全市场85.42% [2] - 华夏基金以8176.30亿元管理规模居首 旗下111只ETF中股票型ETF105只规模7730.78亿元 [2][3] - 易方达基金规模7471.84亿元列第二 旗下99只ETF中股票型ETF95只规模6869.63亿元 [3] - 华泰柏瑞基金虽仅50只ETF但规模达5353.53亿元 其中沪深300ETF单只规模3968.31亿元占比超70% [3] - 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规模分别为3306.50亿元和3032.80亿元 [3] - 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广发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公司ETF规模均超2000亿元 [3] 产品结构特征 - 宽基ETF成为最大赢家 沪深300主题ETF总规模突破1.1万亿元 [4] - 行业主题ETF快速崛起 科创50、半导体、AI算力、生物医药等硬科技ETF成为新质生产力布局工具 [4] - 债券ETF规模突破5000亿元 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发挥减震器作用 [4] - 保险、年金、养老金等长期资本进行战略性布局 [4] 机构配置与市场影响 - 宽基ETF机构配置占比较2024年初提升19.64个百分点 [5] - 股票型ETF中机构穿透占比高达62.14% [5] - 截至2024年底机构通过ETF持有股票型基金比例超40%创历史新高 [5] - ETF崛起正在重构市场生态 倒逼主动基金转向长期价值挖掘 [5] - 公募基金通过深度研究锚定价值本质 引导耐心资本流向国家战略领域 [5]
证监会: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最高法发布25条指导意见促民营经济发展|每周金融评论(2025.8.04-2025.8.10)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11 18:44
重大政策 - 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从4.25%下调25个基点至4%,这是自2024年8月以来的第五次降息,符合市场预期 [8] - 证监会将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9] - 最高法发布25条指导意见,从五部分提出司法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具体举措,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 [10][11] 经济数据 - 7月CPI环比上涨0.4%,同比持平,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 [13] - 7月PPI环比下降0.2%,同比降幅3.6%,与上月相同,国内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13] - 美联储副主席鲍曼支持今年降息三次,市场认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高达88.9% [12] 民生政策 - 国办印发《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教育费,惠及约1200万人 [7] - 仅2025年秋季一个学期有望减少家庭支出约200亿元,政策旨在缓解"生得起、养不起"的担忧 [8] 市场反应 - 英国央行降息后,英镑兑美元上涨0.5%至1.3424美元,富时100指数略有下跌但整体平稳 [9] - 投资者下调对2025年底前再次降息的预期,完全消化2026年2月降息至3.75%的可能性 [9]
调研团队采用“三维评估模型”,对生物医药企业系统评估
南方都市报· 2025-08-10 07:12
广东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目标 - 广东正冲刺生物医药与健康万亿级产业目标,汇聚政产学研资代表探讨政策赋能、资本助力、技术转化、创新药出海等路径 [2][3] -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珠海、中山等城市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是全国五大集聚区之一 [4] 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举措 - 广州正推动组建目标规模达20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优化审评审批环节,精准解决企业核心诉求 [6] - 广州市工信局生物医药处处长李娟强调广州正发挥医疗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多措并举支持企业成长 [6] 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2024年广东省中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7.1亿元,其中中成药334.3亿元占全国11%以上,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 [8] - 广东拥有名优中成药120余种,但二次开发率不足35%,70余个品种尚未开展基础研究或剂型落后 [8] - 岭南地区拥有9项国家级中医药非遗和十余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但面临道地药材种源退化、基础研究薄弱等挑战 [8] 创新药械政策环境 - 广东省生物医药创新政策环境特点是"全链条赋能"和"制度型开放",二类医疗器械审评时限压缩50% [11] - 企业反映公立医院临床研究床位配置不足、中试基地稀缺、银行授信保守等问题影响临床转化效率 [11] - 石药集团明复乐药业董事长杨琴称赞广东省药监局"非常有担当",在审评和服务中主动沟通、共担风险 [11] 资金支持与投资挑战 - 创新药研发存在"十年十亿"规律,但基金存续期"3+2"或"5+2"难以匹配企业实际发展需求 [12] - 呼吁引入"长期资本"采用"7+2"或"9+2"模式,政府基金与社会资本同频共振支持创新药研发 [12] - 高榕创投呼吁更多理解行业长周期特性的"创建型资本"入场,期待市场化政策引导资源注入 [13] 科研成果转化困境 - 科研成果供应量大但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多是科研体系要求的文章和专利 [14] - 建议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在立项源头考虑成果转化问题,建立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14] - 高端医疗设备从研发到标准化生产面临现实压力和市场"拷打" [14] 产学研协同与国际合作 - 建议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联盟及产业集群,完善利益共享、评价激励等机制 [15] -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医疗临床、教育培养、科学研究三者协同 [15] 创新药出海与产业转型 - 2024年前7个月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BD交易中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占40%,4年前仅4%-5% [16] - 生物医药产业退出路径不再只有IPO,BD交易成为新出路 [16] - 一品红药业研发投入占营收22.4%,反映创新研发已成为医药企业必选项 [17] 调研活动概况 - 南方都市报启动"2025年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创新力深调研",覆盖全国5大核心区域生物医药企业 [3][6] - 调研采用"三维评估模型"从创新力、转化力和协同力三个维度系统评估企业 [6]
证监会将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证券时报· 2025-08-08 17:17
资本市场改革方向 - 证监会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重点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1] - 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 [1] - 以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为抓手 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债期产品服务体系 [1] 上市公司监管与服务 - 完善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制度 落实并购重组改革 [1] - 加大上市公司分红回购激励约束 强化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1] - 推动上市公司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投资者回报 [1] 服务新质生产力 - 资本市场改革将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1]
张晓晶: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金融支持|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05 16:37
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 - 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和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 [5] - 人工智能技术呈现指数级突破,正深度重构生产函数,全面渗透各个领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前途命运 [5] - 人工智能被公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展开战略布局,全力抢占这一战略性技术的制高点 [5]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现实意义 - 人工智能是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突破口,高端芯片、基础算法等"根技术"的攻关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挺立潮头 [6] - 人工智能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通过赋能千行万业提质增效,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6] - 人工智能深度关联数据主权、算法伦理、网络安全等维度,已成为大国战略安全的"新边疆" [6] 金融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作用 -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接力协同的金融支持生态系统 [8] - 基础研究具有超高不确定性、超长回报周期及非商业导向的核心特征,只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期资本能填补这一空白 [8] - 耐心资本通过重塑资本估值的"时间观",为技术的持续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显著提升了技术跨越"死亡之谷"、成功实现商业化的概率 [9] 人工智能产业化的资本需求 - 人工智能企业跨越技术研发与原型验证阶段后,亟须大额、灵活且附带产业资源的资本支持 [10] - 科技巨头与行业龙头的战略投资能通过导入产业场景、开放市场渠道、增强信用背书及定制融资方案,深度赋能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进程 [10] - 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形成协同支持网络,为成熟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持续、稳定、巨量的资金支持 [11] 构建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 强化长期资本供给,构建政府主导的超长期资本供给机制,设立由财政资金出资的基础研究基金 [13] - 培育耐心资本生态,建立"技术期权交易市场",设计风险递进分担体系,推行"科学家期权激励计划" [14] - 释放战略资本效能,实施"场景开放税收抵免"机制,优化监管框架,构建赋能平台 [14] -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上市制度,发展私募股权市场,创新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资产证券化创新 [15] - 筑牢金融基础设施根基,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大数据平台,健全数据要素市场机制,创新数据资产金融化路径 [16][17]
创投大咖闭门分享!沙丘开学精彩回顾
投资界· 2025-07-10 11:21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投行业经历快速崛起,当前关键词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需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机会[4][6] - 人工智能将引发颠覆性变革,硬科技投资进入黄金时代,ESK价值投资体系(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知识价值)成为新范式[9][11] - 沙丘投研院构建创投成长共同体,通过"闻道 明己 致远"理念培养企投家,校友生态覆盖800+企业家及投资人[23][37][39] 行业趋势 - 上半年IPO显著增长,港股市场复苏,头部机构重启招聘,显示创投市场回暖迹象[6] - 并购基金呈现"中国式"特征:以上市公司为核心买方市场,地方政府主导,跨境并购成关键突破点[30] -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产学研融合(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突破技术"卡脖子"的核心路径[32] 投资方法论 - 早期投资需"立足全球、精准聚焦",坚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策略,形成可复制的思考体系[28] - 硬科技投资具有长周期特性,短期经济回报低但知识价值高,需通过产品市场化实现价值转化[11] - 成功投资需具备"见微光、进窄门、走险路"的勇气,结合长期主义定力与乐观心态[9] 机构实践 - 元禾原点专注早期投资十余年,验证"一俊遮百丑"的头部项目策略有效性[28] - 深创投等机构通过投资企业上市获得跨越式发展,体现创投行业"幸运且幸福"的特质[19] - 复旦科创基金采用"投资+孵化"双轮驱动模式,构建科技创新生态样本[32] 教育培训 - 沙丘课程涵盖"投资家能力模型"四大模块:创投历史、赛道选择、机构运营、早期策略[56] - 实战教学包含企业参访、投资实验室、毕业答辩等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14] - 校友总会整合北京、长三角、大湾区三地分会,通过高尔夫/美酒协会强化社群联结[37]
资本市场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畅通循环”
搜狐财经· 2025-06-23 13:17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融合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激活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效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中已显现成效,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1] - 资本市场需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生态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循环[1]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1772家,总市值20.80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20.47%,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融资规模达3638.66亿元[7] 当前资本市场痛点 - 资金分布不均衡,早期项目融资难,投资周期长,退出渠道需完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动不足[3] - 一级市场专业投资机构面临流动性困境,创投和股权投资基金"募投管退"良性循环受阻,影响耐心资本形成[3] - 退出渠道过度依赖IPO,并购、S基金转让等其他方式规模不足,S基金发展存在估值定价难、交易非标等堵点[4] 解决方案与政策建议 - 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推动股权并购交易市场发展,设立科技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关键领域,优化税收政策鼓励长期投资[4] - 发展和规范S基金市场,建立公允的资产评估和定价体系,培育专业S基金管理人和中介机构[5] - 激活产业并购市场,鼓励龙头上市公司并购整合核心技术企业,强化资本市场各板块间协同联动,完善转板机制[5][6] 资本市场数据与成效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超50%,专利持有量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以上[8] - 科技企业并购成功率93%创10年新高,私募股权基金参与90%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孵化[8] - 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从10年前的12%升至27%,A股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居全球第二[13] 国际对比与改革方向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全球前三但政府债券外资占比仅2.7%,显著低于日本(12%)、美国(24%)和英国(32%)[8] -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在机构投资者占比、金融产品多样性、定价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12] - 需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差异化生态体系,提高上市包容度,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吸引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本入市[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