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就业
搜索文档
向海图强 描绘高质量就业新蓝图
新华日报· 2025-11-21 15:03
金秋的江苏科技大学长山校区,一场为2026届毕业生举办的秋季校园综合供需洽谈会如期举行。超400 家优质企业、18000个就业岗位,如微缩的"人才高地"吸引5000余名学子携梦而来。 这是江苏科技大学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体系化布局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缩影。"学校的就业工作, 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盘棋'。"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表示,"我们始终坚定不移服务国家所 需、聚焦行业所盼,以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确保毕业生不仅能顺利就业,更能高质量就业。" 顶层设计,绘就"导航图" "船魂"引领,厚植家国情怀。学校以"船魂"精神为引领,构建"四步进阶"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就业指导 与动员会,专业负责人深入剖析行业前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 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种融入专业教育的"就业思政"模式,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和行业认同感,近 年来,学校90余名学子投身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 产教融合,打通"快车道" 蓝图绘就,关键在行动。如何将"岗位"请进来,让"学生"走出去?江苏科技大学的答案是:不断创新机 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维联动",访企拓岗出新效。学校 ...
上海民盟企业家“走进徐汇”搭平台 精准赋能高质量就业
中国新闻网· 2025-11-14 22:04
活动概况与规模 - 民盟上海市委会与中共徐汇区委共同指导开展“走进徐汇”暨2025年秋季招聘活动,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先导产业 [1] - 活动带来20家企业的100个高质量岗位和300多个就业机会,后续将有80位民盟企业家入驻,提供近千个就业机会 [2] - 活动前期部分岗位已完成精准匹配和意向面试,现场有6位企业家代表与12位应聘者正式签约 [2] 活动机制与长期规划 - 招聘活动旨在推动就业服务从“阶段性”升级为“常态化”长效机制,后续将在中智大厦、漕河泾万科就业集市等场所持续举办 [1] - 为深化合作,民盟上海企业家联合会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商会签署友好结对合作协议 [3] - 自2023年发起“民盟企业家走进各区”助就业活动以来,已累计提供近六千个就业岗位,三年间先后走进宝山、金山等多个区 [3] 企业招聘成效与人才策略 - 企业通过此类招聘会成功引进多名员工,部分招录人员已成长为企业骨干,例如上海水成环保、金相环境等企业 [5] - 上海一伴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招聘会招募的12位员工实现100%留任,有员工入职一年多便晋升分店店长 [5] - 部分企业提供特色岗位,如上海叶心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职场女性提供生育友好岗,上海雅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置残疾人及帮扶对象岗位 [5] 求职者体验与职业发展 - 求职者认为民主党派发起的招聘活动可信度高,企业资质更有保障,部分求职者从面试到入职仅需数天,实现快速上岗 [5] - 高效的供需对接受到求职者好评,有求职者感叹“求职从没这么省心过” [5] - 员工在企业获得良好成长,例如2023年通过宝山招聘会入职堡森的员工在两年半内从研发工程师晋升为部门经理 [6]
投资要有效才投,消费无条件优先
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2025-10-28 15:34
宏观政策核心任务 - 大力提振消费是下一阶段宏观政策最核心任务,发展服务业可大规模吸纳就业 [3]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 [2] -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需要较大提振消费力度才能实现 [5] 消费与投资关系 - 四中全会公报将“大力提振消费”与“扩大有效投资”并列,但投资必须有效,消费则无条件优先 [5] -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增长4.5%,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增长3.3% [2] - 9月份社消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餐饮收入增长0.9%,显示国内大循环尚不畅通 [2][5] 有效投资方向 - 有效投资重点从传统基建转向新基建,前三季度公路、铁路等传统基建投资明显下滑 [6] - 新基建核心是保障电力,算力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等支持高科技突围的投资将持续增加 [6] - 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投向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安全,几乎没有传统基建份额 [9] 新基建资源配置 - 新基建项目筛选需看市场真实需求,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8] - 基础设施布局需根据地区资源禀赋,例如西部利用绿电优势发展计算,东部远程调用,实现“东数西算” [8] - 明确债务红线,考察新基建项目是否有现金流,统筹资源优先流向 [8] 民生保障与服务业发展 - 财政补养老金缺口占比从2013年5.3%提升至2024年约9%,预计“十五五”期间可能被动抬高到12%左右,支出总额或超过4万亿元 [11] - 兜牢养老、育幼、生育补贴等民生底线,居民才敢将当期收入转为消费 [11] - 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如游艇经济、低空经济、外资体检、高端康养,以大规模吸纳就业 [13][14] 四季度政策预期 - 四季度仍可能推出增量措施,但政策见效需时间累积,市场关注不能短期化 [3][15] - 央行继续降息是关键,宏观政策力度可以更大一些,但年末大规模出台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减小 [15] - 若PPI、CPI好转乃至转正,将意味着社会需求上升,企业盈利增长,市场步入良性循环 [15]
专访李迅雷:投资要有效,消费无条件优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2:23
核心政策方向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1] - 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 [1] - 宏观政策需持续发力、适时加力,政策见效需要时间累积 [4][14] 消费市场现状与展望 -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增长3.3% [1] - 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餐饮收入增长0.9% [1] - 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但9月餐饮收入增速仅0.9%,网约车订单下滑,显示国内大循环仍不畅通 [6] - 消费被置于无条件优先地位,未来服务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6][7] 投资重点与结构变化 - 投资必须有效,重点从传统基建转向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7][10] - 前三季度公路、铁路等传统基建投资明显下滑 [7]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5000亿元,主要投向新基建和硬科技领域,与传统基建份额几乎无关 [9][10] - 有效投资案例包括为支持AI算力而持续扩大电力供给,建设算力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等 [7] 新基建发展路径 - 新基建布局需匹配市场真实需求,结合能源禀赋,例如利用西部绿电进行计算的“东数西算”工程 [9] - 项目筛选需明确债务红线,关注现金流,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来统筹资源优先流向 [9] 民生保障与服务业发展 - 2022年至2031年间中国每年将有约2000万人退休,财政补养老金缺口占比从2015年的4%提升至2024年的9%,“十五五”期间可能升至12% [12] - 需兜牢养老、育幼、生育补贴等民生底线,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12] - 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关键,建议逐步放开游艇经济、低空经济、外资体检、高端康养等领域 [13] - 通过在国内放开高端服务供给,将高收入人群的消费留在国内,从而带动配套就业和税收 [13] 政策预期与市场信号 - 央行继续降息是关键,宏观政策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14] - PPI和CPI转正将意味着需求上升和企业盈利增长,市场步入良性循环 [14] -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非标配政策正在累积形成有效力量 [14]
专访李迅雷:投资要有效,消费无条件优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7 21:49
宏观政策核心任务 - 大力提振消费是下一阶段宏观政策最核心任务[4] - 宏观政策眼光不能短期化,需将各部委下半年陆续出台的政策加总考虑,四季度仍可能推出增量措施[4] -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央行继续降息是关键[15] 消费与内需分析 -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877亿元,增长4.5%,其中商品零售额增长4.6%,餐饮收入增长3.3%[1] - 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3%,餐饮收入增长0.9%[1] - 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但9月份餐饮收入增速为0.9%、网约车订单下滑,表明国内大循环不畅,核心症结是有效需求不足[6] - 未来服务消费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需将资金投入到人和服务场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6] 投资策略导向 - 投资必须有效,消费则无条件优先,差别在于“有效”二字[7] - 有效投资方向是从传统基建转向电力、算力等新基建,以支持高科技突围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7] - 公路、铁路等传统基建前三季度投资明显下滑,应顺势降低其规模和增速[7] - 新基建项目筛选需看市场真实需求和明确债务红线,确保有现金流,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9] 新基建与政策性工具 - 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投向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于托底投资增速,项目清单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安全等硬科技领域[10] - 与2022年不同,此次政策性工具几乎没有传统基建份额[10] - 新基建布局需根据地区资源禀赋,例如利用西部绿电优势发展算力,实现“东数西算”[9] 民生保障与就业 - 2022年至2031年十年间,中国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财政补养老金缺口占比从2015年的4%提升至2024年的9%,“十五五”期间可能升至12%左右[13] - 需兜牢养老、育幼、生育补贴等民生底线,以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公共消费规模将刚性扩张[13] - 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以吸纳就业[13] - 建议逐步放开游艇经济、低空经济、外资体检、高端康养等领域,让高收入人群将消费留在国内[14] 供需循环与市场建设 - 需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1][6] - 要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消除“内卷”,使价格合理回升,解决供需不平衡矛盾[1][7]
《连续9年!京东再登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成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中国企业》
中金在线· 2025-10-11 16:06
全球最佳雇主排名 - 公司连续9年登上福布斯2025全球最佳雇主榜,成为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1] 员工规模与招聘 - 截至第二季度末,公司体系人员总数约90万[1] - 2026校园招聘开放3.5万个岗位,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岗位2万个,面向在校生实习生岗位1.5万个[1] - 公司为校招生量身打造"五年成长计划"[1] - 2025年,公司家政启动"百县十万人招募计划",计划在全国百县千镇招募10万名保洁师[3] 员工福利与保障 -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与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民营企业[5] - 公司外卖业务成为首个与全职骑手直接签署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所有成本的平台,已与超15万名全职骑手签订正式劳动合同[5] - 公司为每位全职骑手每月平均缴纳五险一金约2000元[5] -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公司连续7次多范围提高员工薪酬激励[7] - 公司在北京投入70亿为青年人才打造近5000套配套齐全的公寓,其中为实习生打造的免费公寓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7] - 2023年,"住房保障基金"加码投入100亿,其中一线员工申请占比高达77%,10年间已有上万名一线员工在该基金支持下买房[7] - "员工救助基金"近10年累计投入超1.66亿元,帮助数千名一线员工度过困难[8] 新业态与就业创造 - 公司健康持续探索互联网医疗创新,打通"医检诊药"闭环,带动互联网医生、到家护士、药师、营养师等新职业发展[3] - 公司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业务为线下门店运营、销售顾问、技术服务、到家服务等创造了丰富的服务型岗位[3]
连续9年!京东再登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搜狐财经· 2025-10-10 22:49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连续9年登上福布斯2025全球最佳雇主榜,成为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 [1] 员工规模与就业促进 - 截至二季度末,公司体系人员总数约90万 [3] - 2026校园招聘开放3.5万个岗位,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招岗位2万个,面向在校生的实习生岗位1.5万个 [3] - 2025年,公司家政启动“百县十万人招募计划”,在全国百县千镇招募10万名保洁师 [3] - 公司外卖业务已与超15万名全职骑手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4] 员工保障与薪酬福利 -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与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民营企业 [4] - 公司外卖业务是首个与全职骑手直接签署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所有成本的平台,为每人每月平均缴纳五险一金约2000元 [4] -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公司连续7次多范围提高员工薪酬激励 [4] - 仅在北京就投入70亿为青年人才打造近5000套公寓 [4] - 2023年,“住房保障基金”加码投入100亿,其中一线员工申请占比高达77%,10年间已有上万名一线员工在该基金支持下买房 [4] - 公司“员工救助基金”近10年累计投入超1.66亿元,帮助数千名一线员工 [4] 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 - 所有校招项目均匹配专业、系统的培养方案,并为校招生量身打造“五年成长计划” [3] - 公司健康业务带动了包括互联网医生、到家护士、药师、营养师等一批新职业的发展 [3] - 公司全渠道业务为线下门店运营、销售顾问、技术服务、到家服务等创造了丰富的服务型岗位 [3]
连续9年!京东再登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榜单” 成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中国企业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0 18:50
公司荣誉与地位 - 公司连续9年登上福布斯2025全球最佳雇主榜 成为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中国企业 [1] - 截至二季度末 公司体系人员总数约90万 [1] 人才招聘与培养 - 2026校园招聘开放3.5万个岗位 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招岗位2万个 面向在校生的实习生岗位1.5万个 [1] - 所有校招项目均匹配专业 系统的培养方案 并为校招生量身打造五年成长计划 [1] 新业态就业创造 - 2025年公司家政启动百县十万人招募计划 在全国百县千镇招募10万名保洁师 [2] - 公司健康带动了互联网医生 到家护士 药师 营养师等一批新职业的发展 [2] - 公司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业务为线下门店运营 销售顾问 技术服务等创造了丰富的服务型岗位 [2] 劳动保障措施 -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与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民营企业 [2] - 公司外卖业务成为首个与全职骑手直接签署劳动合同 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所有成本的平台 [2] - 公司目前已与超15万名全职骑手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为每人每月平均缴纳五险一金约2000元 [2] 薪酬与福利投入 -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 公司连续7次多范围提高员工薪酬激励 [3] - 公司在北京投入70亿为青年人才打造近5000套可拎包入住的舒适公寓 其中实习生免费公寓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3] - 2023年住房保障基金加码投入100亿 其中一线员工申请占比高达77% 10年间已有上万名一线员工在该基金支持下买房 [3] - 公司员工救助基金近10年累计投入超1.66亿元 帮助数千名一线员工度过困难 [3]
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京东(09618)连续9年登榜 成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中国企业
智通财经网· 2025-10-10 18:40
公司荣誉与行业地位 - 公司连续9年登上福布斯2025全球最佳雇主榜,成为全球零售业唯一上榜中国企业 [1] 员工规模与就业促进 - 截至二季度末,公司体系人员总数约90万 [1] - 2026校园招聘开放3.5万个岗位,其中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校招岗位2万个,面向在校生的实习生岗位1.5万个 [1] - 2025年公司家政业务启动百县十万人招募计划,在全国百县千镇招募10万名保洁师 [3] 员工发展与培养 - 公司为校招生量身打造五年成长计划,支持青年人才在重点业务突破上挑大梁、当主角 [1] - 所有校招项目均匹配专业、系统的培养方案 [1] 业务创新与新职业创造 - 公司健康业务持续探索互联网医疗创新,带动互联网医生、到家护士、药师、营养师等新职业发展 [3] - 公司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业务为线下门店运营、销售顾问、技术服务、到家服务等创造了丰富的服务型岗位 [3] 劳动保障与福利 - 公司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与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五险一金的民营企业 [5] - 公司外卖业务成为首个与全职骑手直接签署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所有成本的平台,目前已与超15万名全职骑手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公司为每人每月平均缴纳五险一金约2000元 [5] -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公司连续7次多范围提高员工薪酬激励 [7] - 公司在北京投入70亿为青年人才打造近5000套可拎包入住的舒适公寓,其中专门为实习生打造的免费公寓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 [7] - 2023年公司住房保障基金加码投入100亿,其中一线员工申请占比高达77%,10年间已有上万名一线员工在该基金支持下买房 [7] - 2010年建立的员工救助基金近10年累计投入超1.66亿元,帮助数千名公司一线员工度过困难 [7] 公司理念 - 公司始终坚持先人后企,员工发展先于商业成功 [1] - 公司相信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是事业发展的基石 [9]
思想者观察:加快推动新形态就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中国青年报· 2025-09-21 12:13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现状 - 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位置服务”与“云端工作”两大类,前者如网约车、外卖配送,属劳动密集型,后者如在线设计、知识服务,属知识密集型,目前以“位置服务”类为主,“云端工作”类逐渐增长 [2]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总数达8400万,占全国职工总数约20.9%,其中职业主播约1500万人,长途货运司机1400余万人,网约配送员约1200万人,网约车司机约700万人,快递员约320万人 [2] - 劳动者平均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分别为38.3岁、13.8年,年龄与学历偏低,工作模式灵活,人员流动性大,传统劳动关系较难覆盖 [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挑战 - 收入波动明显,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波动系数达到0.43,远高于固定工作的0.12 [3] - 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0%,高于企业职工,且缴费中断比较频繁,参保率不高 [3] - 部分岗位如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面临无人驾驶汽车、虚拟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替代风险 [3] - 劳动者因学历不高、技能不强而被动进入市场,劳动关系责任界定模糊,权益保障落实难度大,存在生存焦虑感、边缘感与漂浮感 [3]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政策目标为推动新形态就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实现高质量就业,构建“愿意做、做得好、有保障”的路径 [1][4] - 鼓励劳动者进入AI训练师、跨境电商、智能运维、数据分析等新兴知识密集型行业,推动从“位置服务”类向“云端工作”类转变 [4] - 建立以身份证为唯一识别码的专属社保账户,实现不同平台、不同地区间的无缝参保与权益记录对接,提升参保便捷性与连续性 [4] 具体保障与支持措施 - 完善多元技能认证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含金量”,增强职业归属感 [6] -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技能培训平台,线上提供视频课程、技能测评等服务,线下设立“新形态就业成长中心”提供职业指导 [6] - 强化平台用工合规管理,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建立平台用工登记与信息报送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合监管数据库 [6] - 完善劳动争议调处保障,形成“企业先行处理、政府及时介入”的多层次机制,依托互联网仲裁平台提供快速服务 [6] - 推动职业伤害保障扩面提质,自2022年7月在北京、上海等7省市启动试点,已覆盖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1000多万人,将稳步扩大覆盖面 [7] - 联合金融机构推出定制化金融产品,如低息创业贷款、灵活还款计划与收入波动保障保险,探索建立信用积分与职业信用档案制度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