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co模式

搜索文档
42亿美元BD竟成股价毒药?荣昌生物出海豪赌暗藏三重隐忧
新浪证券· 2025-07-03 13:21
交易概况 - 荣昌生物与美国Vor Bio公司达成价值42 3亿美元的泰它西普海外授权协议[1] - 交易首付款仅4500万美元 与国内创新药企出海标杆案例12 5亿美元首付款形成巨大差距[2] - 里程碑付款总额达41 05亿美元 但生物制药领域里程碑付款兑现率仅22%左右[2] 交易对手风险 - Vor Bio公司一季度末账面现金仅5005万美元 仅比应付首付款多505万美元[3] - Vor Bio已暂停所有研发生产 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3] - 首付款支出将吞噬Vor Bio 76%的净资产(6607万美元)[3] 交易结构分析 - 荣昌生物子公司获得价值8000万美元的Vor Bio认股权证 行权后持股23%[4] - 采用"产品出海+资本出海"的NewCo模式 但引发核心资产控制权让渡担忧[4] 公司经营状况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累计亏损超42亿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5] - 资产负债率从17%飙升至67% 速动比率从3 07倍骤降至0 65倍[5] - 员工数从3615人缩减至不足3000人[5] 市场反应 - 公告后A股单日暴跌超18% 港股重挫超11%[1] - 资本市场对首付款缩水 合作伙伴危机 交易结构风险三重因素用脚投票[5] 后续发展 - Vor Bio同步宣布完成1 75亿美元私募融资并任命新CEO[5] - 荣昌生物所持23%股权价值取决于新CEO能否成功复制并购案例[5]
备受争议的荣昌生物BD交易
国际金融报· 2025-06-29 22:12
中国创新药BD授权市场 - 今年前5个月中国创新药对外BD授权总额超过455亿美元 几乎与去年全年持平 [1] - 首付款记录屡创新高 但荣昌生物交易让投资者意外 [1] 荣昌生物泰它西普授权交易 - 将泰它西普有偿许可给美国Vor Bio公司 授权范围为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市场 [1] - 交易对价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 约占股23% [2] - 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 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 [2]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公告后荣昌生物A股一度20cm跌停 H股暴跌逾25% [2] - 交易前公司股价持续上涨 A股6个月市值飙涨180亿元 H股市值大涨4倍 [2] - 2024年公司营收17.17亿元同比增长近60% 两大核心产品销售额合计16.9亿元 [2] 股价上涨背景 - 泰它西普新适应症获批 专利权延长至2032年6月 获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 [3] - 公司股价从3月中旬29.8元/股飙升至4月底55元/股 6月最高达72元/股 [3] - 市值一度攀升至400亿元 但公司过去几年持续亏损超40亿元 资金链承压 [3] 交易受质疑原因 - 首付款仅4500万美元(约3亿元) 远低于市场预期 [4] - 合作方Vor Bio市值仅6928万美元 账面现金5000万美元 近期裁员95%仅剩8人 [4] - 交易后荣昌生物几乎绝对控股Vor Bio 首付款资金到位存在不确定性 [4] NewCo模式争议 - 采用NewCo模式而非传统BD 融合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 [5] - 可能导致公司国际控制力减弱 利润分配权被削弱 [5] - 泰它西普是公司两大核心产品之一 剥离后可能大幅降低公司估值 [5] 潜在积极因素 - Vor Bio新任CEO Jean-Paul Kress具有丰富行业经验 曾操盘29亿美元并购案 [6] - 但公司另一核心产品维迪西妥单抗面临恒瑞医药同靶点新药竞争 [6]
荣昌生物的创新药出海交易为何带崩股价?
新浪财经· 2025-06-26 15:46
交易条款 - 公司将泰它西普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 [1] - 交易对价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及认股权证(4500万美元首付款+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 [1] - Vor Bio公司将支付最高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 [1] - 公司将获得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提成 [1] - 公司及其全资附属主体将持有Vor Bio公司约23%股权 [1][4] 市场反应 - 公告后公司A股一度跌停(-20%),收盘跌18.36%,市值342.11亿元 [1] - H股盘中暴跌25%,收盘跌16.26%,市值316.47亿港元 [1] - 创新药板块整体受拖累,概念跌幅居前 [2] - 此前4个交易日股价累计上涨34.37%,6月25日创2024年新高70.1元/股 [3] 交易背景 - 采用NewCo模式,通过新成立公司推进海外商业化 [4] - 相比康方生物同类交易(首付5亿美元,总额50亿美元),本次条款规模较小 [4] - 市场预期落差主要源于首付款4500万美元低于预期 [3] - 此前公司曾透露多家跨国药企主动接洽商务合作 [3] 产品进展 - 泰它西普是全球首款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点生物制剂(2021年3月获批) [5] - 2024年5月获批重症肌无力新适应症 [3] - 2024年7月获批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 [6] - 2025年5月获批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适应症 [6] - 重症肌无力海外Ⅲ期临床正在入组,目标2025年底完成 [7] - 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适应症全球Ⅲ期临床进行中 [9] 产品优势 - 采用双靶点机制(BLyS+APRIL),实现源头抑制 [5] - 专利权期限延长至2032年6月 [3] - 已获欧盟孤儿药资格认定 [3]
一笔42亿美元的交易:泰它西普“出海”,荣昌生物陷风波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12:43
交易概述 - 荣昌生物将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药物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交易总价值达42亿美元,包括1.25亿美元现金和认股权证以及最高4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1] - Vor Bio获得泰它西普在全球范围内(除大中华区外)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利 [1] - 荣昌生物还将获得基于销售额的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提成 [1] 交易结构分析 - 交易结构包括4500万美元现金首付、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以及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2] - 认股权证允许以每股0.0001美元认购Vor Bio 3.2亿股普通股,约占Vor Bio扩大后总股本的23% [1] - 这种"首付+股权+里程碑"的三段式设计是在传统License-out模式上嫁接资本纽带 [2] 公司财务状况 - 荣昌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17.15亿元,同比增长58.40%,但净亏损14.68亿元 [3] - 公司货币资金7.62亿元,短期和长期借款总额超过25亿元,资产负债率63.88% [4] - Vor Bio在2024年末现金储备9190万美元,预计可支持运营至2026年第一季度 [2] 产品表现 - 泰它西普2024年销量突破150万支,同比增长94.87% [3] - 维迪西妥单抗2024年销量超过23万支,同比增长36.54% [3] - 两款核心产品销售增速从2024年一季度环比增长24.48%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54% [3] 行业趋势 - 创新药出海模式正从传统"借船出海"向NewCo模式转变 [6] - 2025年1月已有5家公司以NewCo模式成立新公司 [6] - NewCo模式相当于out-licensing加上资金注入,企业可获得前期资金保障并持有股份 [9] 合作伙伴情况 - Vor Bio已宣布裁员95%,仅保留少数员工处理基本运营 [7] - Vor Bio收到纳斯达克不合规通知,需在180天内将股价提升至1美元以上以避免退市 [7] - Vor Bio停止所有临床试验并寻求战略替代方案 [7] 交易意义 - 交易揭示中国创新药出海新逻辑:在资本寒冬中用股权纽带替代现金交易 [10] - 交易成功取决于Vor Bio能否完成战略重组及泰它西普Ⅲ期临床试验数据表现 [10] - 4500万美元现金首付有助于缓解荣昌生物现金流压力 [3]
苏药“出海”,打开产业升级新空间
新华日报· 2025-06-19 05:45
江苏创新药出海概况 - 2025年1月信达生物与罗氏达成合作,授权一款新药的全球权益,打响2025年中国创新药跨境交易第一枪 [1] - 药明生物与美国公司达成研究服务合作,总交易额最高达9.25亿美元 [1] - 2024年江苏A股20家医药上市公司海外收入总计约68亿元,占营业总收入20% [2] 创新药出海驱动因素 - 国产创新药研发管线能力持续提升,已跻身全球药物开发第一梯队 [2] - 临床研发与国际标准接轨,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管线信任度大幅提升 [2] - 2025年将成为中国创新药爆发式增长元年,国产新药已全面进入收获期 [2] 典型企业案例 - 恒瑞医药与德国默克达成合作,收取1500万欧元首付款及销售提成,近3年完成9笔对外授权 [3] - 信诺维将药物海外权利授予安斯泰来,获得1.3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13.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5] - 荃信生物采用"NewCo"模式成立海外公司,总交易额最高可达5.55亿美元 [5][6] 创新药出海模式 - 自主出海:企业自建团队和基地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对资金和运营能力要求高 [4] - 借船出海:通过License-out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首付款和销售分成,不直接参与运营 [5] - "NewCo"模式:成立海外公司引入国际资本和管理团队,具有高度灵活性和独立性 [5][6] 出海面临的挑战 - 2018-2023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共有14起协议提前终止 [7] - 美国FDA要求多中心临床试验招募当地人种,中国企业面临患者招募障碍 [7] - 早期研发阶段缺乏国际市场专利布局,导致商业化进程受阻或陷入侵权纠纷 [8] 政策支持与行业期待 - 南京深化生物医药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优化细胞治疗药品进出境管理 [9] - 泰州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出海"发展联盟,实行"一企一策"全程指导 [9] - 驯鹿生物呼吁优化特殊物品进出口审批,建立药品审批互认机制 [10]
21专访|毅达资本孟晓英谈创新药:“果实”可以卖,“树”要活下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4:37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中国创新药出海持续但存在"卖青苗"争议 即担忧过早出售管线资产 同时BD交易金额频繁刷新显示行业热度[1] - 创新药企通过BD交易换取现金流反哺本土新管线开发 属于阶段性战略选择 核心挑战在于持续研发能力建设[1] - 当前一级市场创新药投融资处于艰难期 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事件数量及金额疫情后呈下降趋势 国内资金来源结构变化直接影响投资[7] 创投机构角色演变 - 创投机构从早期资金提供者升级为行业共建者 深度参与团队搭建/管线策略/资源连接等环节 推动行业从拓荒期发展至今[1][3] - 2014年后政策改革促使资金向创新药领域集聚 投资人主动邀约海外科学家回国创业 并提供商业机会识别/资源配置等支持[4][5] - NewCo模式中创投基金协助国内药企与外资合作 提供全球临床试验/MNC沟通/海外上市等经验支持[6] 行业生态与资本周期 - 全球创新药产业仅集中在少数具备强大科研能力(顶级院校/药厂)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国家地区[3] - 港股18A和科创板开板曾提振市场信心 但随后出现估值过快上升/管线同质化风险 疫情进一步加剧临床试验和融资挑战[7] - 2023年港股成为创投基金重要退出市场 A股上市及并购案例较少 License-out/NewCo/海外上市成为现金流补充渠道[9][10] BD交易战略价值 - BD交易首付款金额提升印证中国创新药企竞争力增强 本质是出售研发"果实"而非放弃"树木"[8] - 现阶段合作出海有助于弥补国内企业全球化运营能力短板 包括海外临床和销售网络建设[8] - 部分BD交易收益被用于创投基金退出 国资创投基金将作为"耐心资本"持续推动产业升级[10]
资本赋能,重构版图 中国创新药驶入全球深海航道
上海证券报· 2025-06-12 02:41
中国创新药产业并购与国际化趋势 行业生态转变 - 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型,传统药企面临增长压力,外延并购成为快速获得品种和资源的重要途径 [1] - 并购案例增多,如百克生物收购传信生物、东北制药收购鼎成肽源等,体现技术与产业精准对接的行业逻辑 [1][2] - 并购浪潮下,行业从分散走向集中化、规模化,实现"Biotech研发效率+大药企商业化能力"的最优配置 [2] 资本赋能与并购模式创新 - License-out模式成为阶段性策略,如恒瑞医药将GLP-1管线以60亿美元授权美国公司,2024年此类交易额达488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0% [2] - NewCo模式崭露头角,如恒瑞医药与美国Hercules成立合资公司,以19.9%股权置换60亿美元潜在收益 [3] - 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深度参与,如启明创投构建"被投企业出海服务平台",建信基金采用"三维评估模型"筛选标的 [6][7] 政策与市场驱动 - 政策松绑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并购六条"允许跨界收购非盈利资产,地方设立百亿级并购基金降低交易成本 [4] - 一级市场融资额下降、二级市场IPO节奏放缓,推动创新药企转向并购策略 [4] - 长期资本支持显现,如首期千亿规模20年期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出,匹配医药研发长周期特性 [8] 国际化与全球竞争力构建 - 并购成为主动构建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如百济神州在美国新泽西的研发中心开展国际协作 [9] - 头部药企研发系统化、生产规模化,预计未来5年将有多家中国创新药企业加入全球头部阵营 [9] - 典型案例包括恒瑞医药收购德国BioNTech子公司、信达生物双抗平台技术吸引赛诺菲竞购等 [10]
恒生指数高开0.74%,恒生医疗ETF年初至今涨近40%,中国创新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新浪财经· 2025-06-05 10:35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高开0.74%,恒生科技指数高开0.97% [1] - 恒生医疗ETF(513060)盘中涨幅超1%,成交额破5亿元,换手率超6%,年初以来涨幅近40% [1] - 恒生医疗ETF覆盖港股医疗保健领域68家上市公司,聚焦生物科技(45%)、创新药(38%)、医疗设备(4.5%)等高成长赛道 [1]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9.02%)、药明生物(9.0%)、信达生物(8.6%)等,合计占比57.69% [1] 创新药行业动态 - 创新药迎来重大拐点,中国药企从"仿制跟随"迈向"全球创新" [1] - 中国创新药出海掀起的"BD风暴"正席卷资本市场 [1] - 2024年以来,中国创新药BD出海交易量质齐升,ADC、双抗、GLP-1类资产涌现大额出海BD交易 [2] - 2020年创新药领域License-out交易额约110亿美元,2024年1-10月达成76笔交易,总金额突破511亿美元 [2] BD交易模式升级 - 交易结构升级,从小分子药物授权转向ADC、双抗、siRNA等前沿技术平台输出 [2] - 国际认可度提升,恒瑞、康诺亚等企业多次与默沙东、诺华等MNC达成重磅合作 [2] - NewCo模式兴起,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和深度绑定 [2] - NewCo模式增加融资和变现渠道,可独立融资并保留传统License-out收益 [3] - NewCo模式降低研发/商业化风险,将高成本的临床开发、海外注册、市场推广交给合作伙伴 [4] - NewCo模式借助外部资源加速全球化,规避国际关系的不确定性 [5] 医药板块发展前景 - 医药板块已完成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创新替代仿制,出海能力提升 [5] - 国内创新产业已具规模,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科伦药业等传统药企完成创新转型 [5] - 创新药械license-out频繁,中国企业成为全球MNC重视的创新转换来源 [5] - 医疗设备、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占据较高地位,迈瑞医疗、联影医疗、华大智造等崭露头角 [5] - AI浪潮下,医药有望释放新的成长逻辑,短期信心有望显著提升 [5]
21亿→111亿美元,跨国药企“转手”中国创新药,谁赚了?
第一财经· 2025-06-03 22:29
跨国药企交易 - 百时美施贵宝与BioNTech达成BNT327双抗药物交易 潜在总额达111亿美元 包括15亿美元首付款 20亿美元非或有性周年付款及7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4] - BNT327是抗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 已进入多项三期临床试验 覆盖1000多名患者 适应症包括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 [6] - BioNTech通过两次收购从中国普米斯生物获得BNT327全球权益 总成本约20.05亿美元 转手后价差达90.95亿美元 [6][7] 国产创新药授权争议 - 市场质疑普米斯生物将BNT327以不足21亿美元授权给BioNTech是否低估价值 行业人士指出交易价格受当时临床阶段风险和市场竞争环境影响 [8] - PD-1/VEGF双抗赛道价值重估源于康方生物同类药物"头对头"击败默沙东K药 跨国药企加速布局该领域 [9] - 百时美施贵宝收购BNT327被解读为对现有PD-1产品O药的市场防御策略 不同企业资产估值存在显著差异 [10] 中国创新药交易趋势 - 2024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达94笔 总金额519亿美元 首付款41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11] - "Newco"模式兴起 即通过中间商转手授权资产 BioNTech与普米斯交易为此类典型案例 [11][12] - 行业认为中国药企跨国谈判能力待提升 随着临床数据积累和信任度增强 未来直接交易价格有望提高 [12][13] 双抗药物技术价值 - PD-1/VEGF双抗通过同时阻断免疫检查点和血管生成通路 理论上可提升抗肿瘤效果 被视为下一代免疫治疗基石 [9] - 该赛道爆发性增长源于其临床突破潜力 可能重塑PD-1/L1单抗市场竞争格局 [8][9]
深度|不到21亿美元出售的国产创新药,又被跨国药企百亿美元拿下,谁赚了?
第一财经· 2025-06-03 20:02
交易概述 - BioNTech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潜在总额111亿美元的交易,涉及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物BNT327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 [1][3] - 百时美施贵宝将支付15亿美元首付款,2028年前支付20亿美元非或有性周年付款,BioNTech还有资格获得高达7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3] - BNT327是一款抗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正在进行多项三期临床试验,受试者超过1000名患者 [3] 交易背景 - BNT327最初由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普米斯生物研发,BioNTech通过两次收购获得全球权益 [3][4] - 第一次收购发生在2023年11月,BioNTech获得海外市场权益,支付5500万美元首付款和超1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4] - 第二次收购发生在2024年11月,BioNTech以8亿美元预付款收购普米斯100%股权,可能额外支付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4][5] - 两次收购潜在总交易额20.05亿美元,转手给百时美施贵宝后潜在总额达111亿美元,价差高达90.95亿美元 [5] 行业动态 - PD-L1/VEGF双抗赛道变得火爆,因其疗效数据可能战胜曾经的"全球药王"K药 [6] - 2024年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通过临床试验数据"头对头"展现超过默沙东K药的潜力,掀起全球交易热潮 [7] - 中国License-out交易自2020年爆发,2024年达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 [7] 交易模式分析 - 普米斯与BioNTech的交易是典型的"Newco"模式,即通过中间商转手 [8][9] -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与跨国药企打交道时间较短,经验有限,中间商在跨国药企中的信任度更高 [9] - 随着中国创新药企能力提升和谈判能力加强,跨国药企可能愿意开出更高价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