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湖北浠水:创新人才评价标准,激活发展“最大增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8 16:36
人才培养战略 - 公司将人才培养视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致力于构建科学全面的成长平台[1] - 创新建立了"5+1"青年人才积分量化评价体系,涵盖基础、创新、创优、宣传、技能五大维度和负面清单[2] 能力建设机制 - 实施"月度评价、季度公示、年度评优"动态考核机制,聚焦专业技能、应急处突等五种核心能力[2] - 重点培养学习、创新、落实三项关键本领,打造"开口能讲、提笔能写、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复合型人才[2] - 通过多岗位锻炼帮助青年员工积累经验,系统性提升个人素质与团队人才储备[2] 创新激励机制 - 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激励保障体系,营造"勇创新、走前列"的竞争氛围[3] - 鼓励青年参与科创项目、QC课题和各类竞赛,发扬工匠精神实现自我突破[3] - 通过揭榜领题等机制激发创新实践热情,形成干事创业的良性循环[3] 廉洁教育体系 - 建立每月师徒谈心谈话制度,动态掌握青年思想状况并及时纠偏[4] - 通过定期汇报机制预防苗头性问题,强化廉洁防线建设[4] - 注重职业初心培育,确保人才队伍保持清正廉洁本色[4] 长期发展规划 - 坚持开放包容的人才理念,持续优化育才、用才、护才机制[4] - 计划通过人才优势转化进一步释放组织活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智慧动能[4]
以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创新(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6 06:11
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高校需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培养兼具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建立产教融合学科平台共建共享机制[5] - 合肥工业大学实施"斛兵学者""黄山学者"人才计划 构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俊才"三级引才体系 形成创新雁阵格局[6] - 高校与企业合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类博士后岗位 通过校企项目培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选派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解决技术难题[7] 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 - 合肥工业大学围绕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 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调整学科布局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9] - 探索"创意 创新 创业 创投"四创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前沿科学中心[9] 科技供给与产业升级 - 高质量科技供给是产业创新基础 需突破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等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10] - 合肥工业大学实施原创性科技攻坚计划 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轨并行为产业提供源头科技支撑[10] - 提出"企业出题 政府立题 高校解题 市场阅卷"的"合工大模式" 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合体推动技术共享[11]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建立校企战略伙伴关系 合肥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突破光伏逆变器技术瓶颈 实现MW级风电变流器等产品产业化[14] - 设立中试资助基金支持TRL3-TRL5阶段项目 成立区域产业研究院绘制技术图谱助力供需对接[15] - 构建"平台 科技 人才 金融 市场"五位一体培育体系 为科研团队提供初期研发资源支持[15] 城校协同发展 - 合肥市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智能制造研究院 主攻高端装备 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 助推"芯屏汽合"产业地标形成[12] - 研究院聚焦光伏逆变器 储能变流器等技术产业化 引领大型电站光伏逆变器技术发展[14]
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2:33
粤港澳大湾区算力产业大会 - 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算力网大会在韶关举行,韶关数投&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揭牌 [1][3] - 创新实验室聚焦数据要素、人才培养、适配中心三大方向,联合中国汽研、上海鸿翼等产业伙伴推动技术落地 [3] 创新实验室核心方向 - **数据要素**: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联合高校共建研发中心,推动数据治理与隐私计算应用,搭建数据流通平台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3] - **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建设实训基地,打造AI复合型人才梯队 [3] - **适配中心**:面向政企核心系统打造端到端技术体系,依托韶关算力枢纽增强系统安全与产业支撑能力 [3] 产业项目签约 - 32个项目集中签约,覆盖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服务与应用、大数据制造业,形成"基建——应用——制造"闭环生态 [3] - 首批数据中心项目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及10家企业主导,电信数据中心二期拟建3.85万标准机架,总投资超24亿元 [4] -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中国联通广东分公司等将在算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及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深化合作 [4]
百校联百园 千企促就业
广西日报· 2025-06-13 10:06
人才供需对接活动概况 - 2025年广西"百校联百园 千企促就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由自治区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资委、园区办联合主办,85所高校、20个园区、128家企业参与 [1] - 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关键工作探讨,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深度合作筑牢根基 [1] - 企业代表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与用人需求,高校依据学科优势探讨培养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1] 双选会数据与服务 - 双选会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涵盖制造业、互联网、计算机、机械、电子、新能源等领域,收到简历2300余份 [2] - 现场设有"一站式"求职加油站,提供政策咨询、权益维护、职业咨询、简历指导、智慧就业五大服务 [2] - 线上双选会持续至7月7日,入驻企业1105家,提供岗位7800余个、就业机会超4.5万个 [2] 政策支持与区域合作 - 全区14个设区市和3家区外人社部门解读留桂就业政策,包括最高超8万元的人才补贴、住房保障及创业扶持 [2] - 产业园区代表介绍园区概况、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高校展示学科特色及毕业生留桂就业情况 [2] 政府推动就业举措 - 广西推动学科专业优势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促进高校毕业生与重点园区、优质企业高效匹配 [3] - 目标为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持续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3]
首届中国游戏与电竞研究年会召开,聚焦产学研融合与人才培养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16:53
行业活动概况 - 首届中国游戏与电竞研究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幕 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游戏产业研究专家委员会与电子竞技产业研究专家委员会主办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 上海市徐汇区及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支持 [1] - 年会为期两天 汇聚全国高校 研究机构及游戏企业专家 从数百篇投稿中选出50篇优秀论文参会 覆盖人文 社科与艺术领域 [1] - 开幕式出席嘉宾包括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高层 教育部原官员 北师大教授及长江学者等 [1] 行业发展战略 - 游戏与电竞行业需科学研究支撑产业政策制定 技术创新及文化传播 通过评选优秀学术成果促进产学研融合 [2] - 年会目标包括响应国家战略搭建学界业界协同平台 跨学科打破壁垒构建开放学术生态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 [2] - 游戏与电竞产业是数字经济活力板块 需培养艺术与技术交融的应用型人才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双向赋能 [2] 会议议题与内容 - 举办两场圆桌论坛 主题为游戏专业设科研究与教育创新 电竞人才培养与数据科学 参与方包括北京电影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完美世界等院校企业代表 [3] - 设立六大分论坛主题:游戏叙事与文本 游戏文化与传播 游戏产业与法规 游戏机制与美学 玩家心理与行为 电子竞技研究 [3] - 研讨案例包括《黑神话:悟空》《原神》等国产游戏的文化内核 叙事特点 跨文化传播策略及AI应用等议题 [3] 行业成果发布 - 年会颁发2024年度游戏与电竞研究成果荣誉证书 发布《2025中国游戏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 [3]
名校之约|西安交通大学:2025新增航空发动机与智能科学方向 打造AI+教育新高地
央视网· 2025-06-10 18:41
学校历史与定位 - 西安交通大学前身为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1956年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定现名,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 - 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首批211/985工程成员,C9联盟成员,1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6个学科进入前1‰,工程学排名全球第9[1] - 培养出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0位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掌门人[2] 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院士领衔的10大拔尖培养矩阵,包括"珠峰计划""钱学森班"等,保研政策倾斜,国内外深造率超90%[3] - "珠峰计划"由诺奖得主丁肇中及15位院士顾问指导,首届学生在《Nature》子刊发表3篇论文[3] - 2025年新增智能科学、燃气轮机与航空发动机专业方向[3] 人工智能教育布局 - 1986年成立国内首个AI专职研究机构,拥有87门"智课"、12个专业教育垂直大模型、79门核心课程语料库[4] - 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扩招200人,总招生规模达6350人,新增智能科学强基计划方向[5] - 作为国家AI 101计划牵头单位,推出"1+3+4+N"专业体系,配套60余种AI应用功能[6] - 建设748间智慧教室,开发32门知识图谱课程,上线283门慕课,联合华为共建鲲鹏智能科教中心[6][7] 学科实力与招生 - 61个国家一流专业占比达95%,"电动机管理"学科群实力顶尖:机械工程全球排名第一,能源与动力工程全球前列[5] - 中外合作办学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年招生80人[5] 国际化发展 - 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覆盖45国207所高校,形成18个学科子联盟[8] - 与46国30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创办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机构,在海外设立创新中心[9] 教学支持政策 - 转专业政策灵活,大一至大三无门槛转出[10] - 2024年本科生资助总金额近9千万元,35.91%学生获奖学金[10]
中办、国办: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快讯· 2025-06-10 17:58
教育改革与人工智能融合 -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新兴领域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1] - 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育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 [1] - 推动深圳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1] 个性化教学与人才培养 - 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1] - 优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制,积极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1]
章丘水文中心:立足水文主责主业 扎实推进基层水文服务
齐鲁晚报· 2025-06-10 15:07
在水文事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章丘水文中心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了高效、科学的发 展与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与管理之路,为地方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以及经济社会发 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管理模式革新,构建高效体系 2021年7月,章丘水文中心正式成立;2022年3月,章丘区政府出台《济南市章丘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强水文工作的意见》,正式落实双管;2022年4月,济南市章丘区城乡水务局印发《关于开展基层水 文服务中心挂牌工作的通知》,下辖10处基层水文服务中心机构设立和挂牌工作完成,保障基层水文工 作的有序开展;2023年3月,济南市章丘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划定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的通知》, 加强水文设施管理。章丘水文中心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形成了"双管共建"的新型管理模式。地 方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章丘水文中心在资源调配、项目推进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 优势。 同时,中心内部优化组织架构,设立水情水资源科、测验科、办公室等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构建起 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精细化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责任,实施绩效考核,极大地提升 员工的工作 ...
扎根高山 守望海疆(强军路上·探访边关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6-08 08:39
军事转型发展 - 南部战区海军某观通站实现从单一对海观察警戒到多元化态势情报保障的跃迁,连续完成多种型号装备接换装,半数以上官兵具备多岗位值班能力 [1] - 该站11次被评为一级观通站,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全天候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并数百次参加重大演习演练 [1] - 通过建立装备效能互补数据库,探索出"抗干扰操作法""极限值测试规程"等创新机制,实现各型装备协同作战 [3][4] 装备与技术升级 - 官兵30天绘制3本操作笔记掌握新装备基本用法,并梳理形成值班流程、基础训练教材、情况处置规定等多项成果 [3] - 综合集成值班室实现多源情报实时共享,装备维护管理实现远程操控恒温恒湿,减少人力巡检与故障损耗 [6] - 应用工程软件编写智能化数据处理代码,可自动处理上百批目标信号,大幅提升情报信息处理能力 [9] 人才培养体系 - 构建"岗位通行证""跨岗资格证""指挥合格证"三级育才体系,义务兵掌握基础技能,军士突破专业限制,军官深研作战需求 [10] - 军士宋新华从传统领域比武冠军转型学习新装备,被评为"海军转型精英人才",带领班组半数以上具备跨专业值班能力 [8][9] - 技术骨干李方林主动从零开始学习新装备,带领战友通过白天实操、夜间学理论的方式快速形成战斗力 [2][3] 实战能力验证 - 在复杂电磁环境演习中,传统雷达主动探测率先捕获可疑目标回波,为舰机前出提供关键引导 [3] - 综合运用多型装备及时发现并全程掌握某国舰艇滋扰挑衅信号,情报发现上报率、准确率、及时率均达100% [6][7] - 实现与友邻单位及不同军种间的情报协同,海空情获取渠道多元化,一年内完成装备调试与效能验证 [5]
内蒙古政策护航助力企业稳岗育人才
内蒙古日报· 2025-06-07 12:24
高校毕业生招聘与培养 - 公司2023年通过专项招聘吸纳高校毕业生130余人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0人 [1] - 2024年计划新增40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力度 通过《管培生培养方案》制度保障考评定岗 [1] - 建立管理 技术 生产三大晋升通道 近两年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多数已成为科研青年骨干力量 [1][2] 人才政策与补贴支持 - 包头市人社部门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24个月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贴 [1] - 内蒙古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 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 释放政策红利13 1亿元 [3] -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 41亿元 金融助企稳岗扩岗专项贷款2 29亿元 全区经营主体达295 12万户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推行"人才飞地"模式 实现"研发在北上广 转化生产在包头"的柔性引才机制 [1] - 通过"英思特企业学堂"构建线上+线下培训体系 覆盖公司级 车间级 班组级多层次 [2] - 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建立双向技术需求对接和人才交流机制 [2] 岗位扩容与产业布局 - 公司计划加大新材料研发 非标自动化设计 智能制造等领域岗位供给 [2] - 围绕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目标 系统性吸纳和培养专业人才 [2] - 内蒙古全链条优化惠企政策 包括稳岗返还 技能提升补贴等 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民营企业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