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人
搜索文档
育儿补贴推动“投资于人”预期持续提升
东方证券· 2025-07-30 22:57
宏观经济与政策 - 育儿补贴政策对低收入群体影响显著,3600元/年补贴相当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605元的18.4%[5] - 湖北天门市通过育儿补贴实现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远超全国5.8%的平均增速[5] - 免费学前教育若按每人每年2000元计算,全国4093万在园幼儿需投入800亿元资金[5] - 中央财政对普通高中教育支持不足,2020年仅占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1.73%[5] 财政与投资 - 河北2025年中央以工代赈资金较去年全年增长135%,配合一季度基建增速41.4%和水利投资增长2倍[5] - 基建可能成为下半年及未来投资增长重要来源,以应对房地产转型和制造业效率优先的挑战[5] - 职业教育补贴存在地区差异,如深圳对特色技能认证奖励700元,新疆部分资金来自乡村振兴补助[5] 风险提示 - 延迟退休可能导致生育计划普遍推迟[5] - 2024年"龙年"生肖效应可能透支2025年生育需求[5]
育儿补贴快评:“投资于人”具像化
银河证券· 2025-07-29 21:07
育儿补贴财政规模 - 2025 - 2027年补贴金额预计分别为1188、1177、1162亿元,2028年降至957亿元[1] - 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中卫生健康支出预算较24年实际支出多1024亿元[1] 央地补贴分配 - 育儿补贴按9:1原则央地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1] - 各省市可提标补贴,提级部分由地方承担[1] 补贴影响 - 今年补贴约占2024年名义GDP的0.1%,国外英法瑞典等国生育现金补贴占GDP比例达1.5 - 2.5%,OECD国家平均为1.12%[1] - 今年补贴可带来约780亿元消费增量,约占社会零售规模总额的0.16%[1] 政策展望 - 育儿补贴制度信号意义强,后续补贴标准可能提升[1] - 后续或建立涵盖多方面的综合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1]
宏观研究报告:育儿补贴快评:“投资于人”具像化
银河证券· 2025-07-29 16:38
育儿补贴财政规模 - 2025 - 2027年育儿补贴金额预计分别为1188、1177、1162亿元,2028年降至957亿元[1] - 2025年财政预算草案中卫生健康支出较24年实际支出多1024亿元[1] 央地补贴分担 - 育儿补贴按9:1原则央地共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1] 补贴影响 - 2025年约1188亿补贴占2024年名义GDP的0.1%,我国生育补贴金额仍有上升空间[1] - 英法瑞典等国生育现金补贴占GDP比例达1.5 - 2.5%,OECD国家平均为1.12%,日本2019年仅为0.66%,韩国2019年仅为0.32%[1] - 补贴今年可带来约780亿元消费增量,约占社会零售规模总额的0.16%[1] 政策展望 - 未来中央牵头、地方参与(如央地9:1支出分配)可能成主流范式[1] - 育儿补贴标准未来存在提升可能,后续或建立综合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1] 风险提示 - 存在政策落实不及预期、对政策理解不全面、海外经验不可比的风险[1]
解码育儿补贴:规模、资金来源、消费影响(国金宏观张馨月)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7-29 09:06
育儿补贴政策核心观点 - 育儿补贴政策落地有望成为市场风格切换的催化剂,其意义不仅在于补贴规模,更在于政策对扩大内需和"投资于人"的积极态度[1] - 政策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全覆盖,一孩、二孩、三孩均可领取相同标准补贴,体现普惠性和公平性[10][11] - 补贴以现金形式发放且免征个税,预计8月下旬各地陆续开放申领[12] - 政策具有不可逆性,未来补贴标准存在递增空间[12] 补贴规模测算 - 2025年前出生婴幼儿(2022-2024年2812万人)按应补月数折算,补贴规模854亿元[5] - 2025年新出生人口(预计960万人)按每孩每年3600元标准,补贴规模347亿元[5] - 2025年总补贴规模约1200亿元[5][8] 财政分担机制 - 中央财政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按比例补助东中西部地区[7] - 央地整体按9:1分担,东部/中部/西部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90%/95%[7] - 地方可自行提标,提标部分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7] 资金来源分析 - 资金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未纳入2025年财政预算需通过人大常委会调整[8] - 可能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1739亿元)或国有金融机构上缴利润(2022年央行曾上缴超1万亿)[9] 政策突破点 - 覆盖一孩生育群体(2022年一孩占比仅46.1%),针对性解决少子化问题[10][11] - 现金发放形式直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计入低保等救助收入认定[12] 消费影响分析 - 预计形成855亿元消费支出,拉动社零增速0.18个百分点(居民平均消费倾向68.3%)[15] - 转移性收入对可选消费(衣着/居住/交通通信等)支撑显著大于必选消费[17] - 每增加1%转移性收入可使农村居民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2.6%[17]
育儿补贴,3600元背后的三重深意
人民日报· 2025-07-29 08:54
育儿补贴政策核心内容 -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 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按年发放 对2025年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 [1] - 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低保和特困人员认定时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1] - 全国每年两千多万婴幼儿可领取补贴 这是我国首次对居民发放普惠式现金补贴 [1] 政策战略意义 - 体现"投资于人"导向 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为国家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2] - 有利于人力资本长期积累 实现增加家庭收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等多重目标 [2] - 将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系统核心 从关注物质积累转向重视人的价值 [3] 人口发展背景 - 我国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 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深 [3] - 2024年国务院提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 涵盖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多个环节 [3] - 政策旨在保持人口规模优势和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助力经济动能转换 [6] 民生保障作用 - 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背景下实施 体现"民生为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 - 调查显示多数育儿家庭面临较大经济压力 政策回应降低养育负担的呼声 [4][6] - 与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教育"双减"、普惠托育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4] 经济与社会价值 - 我国照料经济价值约占GDP25% 其中女性贡献近2/3 补贴体现对照料劳动价值的尊重 [6] - 降低生育直接/间接成本及机会成本 激发生育意愿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6] - 完善生育支持体系有利于释放内需潜力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7]
“投资于人”,怎样惠及全社会?(读者点题·共同关注)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家电行业消费趋势 - 今年以来家电以旧换新已超过1亿台,补贴政策带动消费热潮 [1] - 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通过车型扩容和服务下沉挖掘乡村消费潜力 [4] - 以旧换新政策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 [4] 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 - 全国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超千万人次,中央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超800亿元 [3] - 今年安排3000亿元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线上线下消费显著提升 [4] - 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涵盖就业、教育、医疗等 [2] 新兴消费领域发展 - 资金资源投入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等新兴领域,繁荣消费市场 [4] - 亦城科创公寓新增500套房源支持应届大学生求职,模速空间社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5] - 深圳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人力资源储备 [5] 基础设施与产业投资 - 高铁网络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现"投资于人"理念,通过基建带动民生改善 [2] - 旧房改造、城市更新及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政策直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
新书| 杜雨博士新书《投资于人》正式出版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 2025-07-26 20:40
核心观点 - 2025年"投资于人"成为国家战略关键词 标志着发展逻辑从"物本"向"人本"转变 通过教育、健康、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价值[5][6] - AI时代人力资本超越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核心要素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全球第一 人才红利从数量向质量转化[6] - 前沿技术推动全生命周期精准投资 脑机接口、生物科技、数字孪生等技术重构教育、医疗、培训的投资模式[8][9] - 国际经验显示人力资本投资是破解"马尔萨斯陷阱"的关键 需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7] 目录结构分析 第一章:"投资于人"的多维进阶 - 新发展阶段要求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国际竞争力[5] -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教育投入产生全产业链知识溢出效应[6] - 中央财经委员会2023年提出战略转向 通过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全球产业链地位[7] 第二章:投资逻辑的范式革命 - 价值创造要素从"钢筋混凝土"转向"人脑算力" 以DeepSeek为例展示人才驱动的技术突破[6] - 文明演进逻辑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解决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物本逻辑弊端[10] - 北欧、新加坡等国经验显示人力资本投资需覆盖教育、医疗、职业培训多领域[11] 技术赋能路径 - 脑机接口提升偏远地区教育公平性 语言学习效率大幅提升[9] - 抗衰老技术将医疗支出转化为生产力 延长人力资本回报周期[9] - 元宇宙技术实现零边际成本技能培训 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降低培训成本[8] 国际实践案例 -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实现产教融合 日本终身学习制度促进技能迭代[13] - 新加坡医疗储蓄账户模式优化健康投资 瑞典福利体系保障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13]
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
2025-07-25 08:52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雅江集团、制造业、资本市场、消费市场、低空经济、海洋经济、银发经济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政策方向** - 下半年稳增长政策预期降低,结构性政策成重点,聚焦高质量发展及“两重两新”领域,对资本市场投资方向有指导意义[1][2] - 未来经济政策围绕高质量发展,侧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内需市场建设是关键,推动制造业升级和人力资本投资[1][3] - “投资于人”成重点,加大教育、健康、就业和养老等民生领域投入,育儿补贴、税收减负等政策将深化,提升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潜力[1][14] 2. **重大项目影响** - 雅江集团及水电站对GDP拉动有限,每年1200亿人民币投资对GDP拉动不足0.1%,重大工程更多基于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能力建设,应从产业升级角度理解其重要性[1][6] - “两重两新”战略中,“两重”项目关系国家安全领域建设,“两新”使中国设备更新投资速度加快,今年上半年达17%左右,对推动中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21][22] 3. **全球经济格局与中美关系** - 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促使中国更注重国内市场和内需循环,推动新旧经济交替和新兴产业崛起,加大制造业升级和人力资本投入[1][7] - 中美贸易争端预计缓和,双方有谈判需求,关税战影响已钝化,但需关注8月12日关税暂缓期结束后的变化[1][9] 4. **城市更新** - 2025年城市更新强调存量提质、韧性安全和数字治理,涵盖建筑节能、地下管网等综合性工程,产业链长,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1][13] 5. **行业情况** - 制造业亏损面较大,总体及部分行业亏损比例在27% - 34%之间,2024年底一些重点行业亏损面与2023年基本持平,比2019年显著扩大,需减少低水平重复竞争,转向拼质量、效率和创新[18][19] - 银发经济有巨大发展潜力,涉及人形机器人、新药研发等新兴产业,对拉动增长、社会稳定和就业有积极作用[15] 6. **资本市场走势** - 预计资本市场经历政策预期驱动、产能出清、盈利弹性恢复三个阶段,反内卷成功对行业盈利和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 - 中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格局预计延续,美国可能进入降息通道,美元贬值周期对港股和A股利好,人民币基本稳定也支持中国资本市场[31] 7. **消费市场** - 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走出低谷,达到5%以上增长,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有关,下半年7月有第三批新增资金下达,可能在服务性消费方面有专项补贴[23] 8. **财政资金使用** - 今年上半年加快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债务化解和土地收储,剩余5000多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三季度集中发行,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设备更新[24] 9.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预计下半年落地,8月公布细则,9月资金到位,市场预期规模约5000亿人民币,用于数字经济等八大领域,兼顾短期稳增长和长期高质量发展[25] 10. **经济增长目标** - 在政策推动下,今年完成5%的GDP增长目标概率大,上半年已实现5.3%增长,两会财政政策用好用足则全年达成目标问题不大[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重要时间节点**: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8月12日中美关税暂缓期结束、9月3日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10月份中央全会及进博会、11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1月底韩国APEC会议期间特朗普可能访华,这些节点对经济和资本市场有影响[4][11] 2. **生育与反内卷政策**:预计今年下半年是出台生育相关政策好时机,反内卷政策针对私营企业及中下游产业,依赖行业和企业自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差异且难度更大[16][17] 3. **债券和黄金走势**:短期内国债收益率震荡窄幅波动,长期有下行空间,黄金价格可能不断创新高[33]
投资于人,推动老龄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新华日报· 2025-06-24 13:39
政策导向与宏观经济转型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政策导向 强调将资金资源转化为人的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提升 涵盖直接民生支出和经济政策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1] - 老龄社会形态下需求结构转变重塑经济结构 物质生活需求刚性下降 精神文化需求刚性上升 生活性服务逐步取代生产性服务成为主导需求 [1] - 人口老龄化通过改变劳动力年龄结构 影响年龄依赖型技能供给 推动贸易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年龄升值型技能要素行业转型 [2] - 老龄化加速驱动工业自动化技术迭代 自动化水平高的行业正经历生产率高速增长与劳动力份额急速下降的双重变革 [2] 产业结构与微观经济转向 - 老龄社会要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产业架构 强调经济事件的准备性 持续性和善终性 [3] - 家庭要素价值在老龄社会经济政策设计中凸显 需关注家庭成员常态化互动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可替代作用 [3] - 当前养老服务政策存在"突击性"特征 需从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良性互动中挖掘潜在经济需求 [3] 银发经济发展路径 - 宏观层面需通过产业政策引领银发经济技术创新方向 匹配老龄社会现实与潜在需求 [4] - 微观层面需在产业政策中融入社会政策元素 确保生产率提升成果惠及老年人及涉老家庭 [4] - "投资于人"政策具有民生与经济双重属性 可拓展经济循环链条并提升全民福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