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摩尔定律
icon
搜索文档
模拟版图进阶冲刺营:14天攻克12nm FinFET工艺!企业级项目实战+导师直播带练!
半导体芯闻· 2025-04-03 18:12
行业技术趋势 - 国内70%的IC企业聚焦FinFET工艺,而部分企业技术储备仍停留在28nm平面工艺 [1] - 华为、TI、艾为等芯片大厂正进行技术升级,FinFET逐步替代平面工艺,例如华为昇腾AI芯片已采用12nm FinFET工艺 [1] - 芯片工艺发展趋势朝向更小制程节点(12nm、7nm等),以实现更高集成度、更强处理能力和更低功耗 [3] - FinFET工艺凭借三维结构设计解决平面晶体管技术的尺寸缩放和性能瓶颈,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技术 [3] 人才市场需求 - 掌握FinFET工艺的工程师薪资溢价达35% [1] - 华为海思、艾为电子等企业自2023年起,模拟版图工程师岗位明确要求12nm/7nm FinFET工艺项目经验 [1] - 平面工艺相关岗位需求锐减70% [1] - 招聘网站上模拟版图工程师岗位普遍要求FinFET项目经验,有相关经验者优先考虑 [1] 课程内容与亮点 - 课程基于真实流片量产芯片,使用新EDA设计工具和12nm FinFET工艺 [4] - 包含3个从简到繁的项目,采用12nm FinFET工艺,适合有一定经验的学员 [4] - 小班制教学,每晚直播授课,由资深工程师实时指导 [4] - 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先进工艺设计能力,完成3个FinFET工艺模拟版图设计项目 [10] 课程大纲 - 第一阶段:FinFET工艺基础知识与工艺文件规则,包括PDK和设计注意事项 [11] - 第二阶段:新版模拟版图工具运用,验证流程及FinFET器件与普通工艺的区别 [11] - 第三阶段:FinFET版图项目实践,包括逻辑门设计、OP、BG、LDO等 [11] - 第四阶段:线上实操问题解决及经验总结,完成3个项目并掌握物理验证 [11] 讲师与课程安排 - 讲师张老师拥有5年模拟版图设计经验,熟悉12nm至180nm工艺节点 [13] - 开课时间为4月14日至4月28日,每周一至周五20:30-22:00直播授课 [14] - 课程费用原价8980元,推广期优惠价5980元,前5名报名可额外优惠1000元 [15] - 本期课程限额20人,提供3个月VNC服务器供学员练习 [15] 公司背景 - E课网是摩尔精英旗下集成电路教育平台,专注半导体行业人才培养 [17] - 平台规划168门半导体精品课程,涵盖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 [17] - 已培养15367人,为行业输送4476名专业人才,与143所高校合作 [17]
1nm后的芯片技术
半导体芯闻· 2025-04-01 18:14
台积电2纳米技术突破 - 台积电在IEDM大会上展示2纳米逻辑平台,采用纳米片晶体管取代FinFET,速度提升15%,功耗降低30%,面积效率提升1.15倍,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1] - N2平台通过NanoFlex技术实现性能、功耗与密度的灵活优化,在0.6V低电压下能效提升20%,特别适合移动设备和AI处理需求[2] - 互连技术改进使线路中间层能源效率提升55%,电阻电容降低20%,铜RDL层取代铝实现全铜互连[3] 半导体行业技术趋势 - 行业转向全栅极(GAA)架构,纳米片晶体管因外延工艺控制更精准(1σ变化<0.2nm),相比FinFET(1σ变化0.6nm)具有更优阈值电压稳定性[8] - CFET技术取得突破,台积电实现48nm接触间距的3D单片反相器,通过垂直堆叠n/pFET提升密度,预计2035年成为主流技术[9][12] - 背面供电网络技术通过晶圆键合实现,标准单元轨道数从5减至4,BDI方法提供更优隔离效果和错位容忍度[11][12] AI驱动的市场需求 - AI服务器芯片CAGR达73%,NVIDIA Blackwell GPU采用台积电4nm工艺含1040亿晶体管,推动HBM3e和先进封装需求[5] - 智能手机将转型为"个人助理",2024-2028年AI手机市场预计增长4倍,90%汽车将在2030年配备ADAS功能[5][7] - 半导体行业2030年目标收入1万亿美元,AI能效需求正推动技术决策,PC需集成NPU处理推理负载[4][5] 存储与制造进展 - N2平台SRAM密度达38.1Mb/mm²,较N5代(32Mb/mm²)提升19%,测试芯片良率峰值达95%[4] - 英特尔展示3nm通道厚度的纳米片晶体管,优化源漏结实现6nm栅长性能,表面散射效应成为更薄通道的挑战[8]
芯片,怎么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01 09:24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芯片行业对高性能有着"永不满足的渴望"。 在去年年底的IEDM大会上,台积电的 2 纳米逻辑平台演示成为一大亮点。 台积电N2 开发团队负责人 Geoff Yeap 在 IEDM 座无虚席的观众面前强调了该代工厂 N2 平台的每 瓦性能。Yeap 代表 60 多位 2 纳米平台论文的合著者表示:"技术进步不仅仅关乎性能。它关乎节 能计算,这是移动、AI PC 和 AI 处理的关键支柱。" 台积电在 2 纳米节点采用纳米片晶体管,取代自 16 纳米节点以来采用的基于 FinFET 的晶体管。 NS 平台"以预计成本"满足所有全节点 PPA(功率、性能和面积)扩展指标。与之前的节点相比,速 度提高了 15%,功率提高了 30%,面积提高了 1.15 倍。Yeap 表示,随着风险制造的进行,2 纳米 技术将在 2025 年下半年投入大批量生产。 需求显然存在。 "自 2023 年第一季度生成式 AI 突破以来,AI 与 5G 先进移动和 HPC 一起点燃了整个行业对一流 先进节能逻辑技术的无限需求,"Yeap 表示。 NanoFlex 是台积电的术 语,指的是混合针对性能 ...
EUV光刻机,又一重磅宣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3 12:03
战略合作与技术创新 - imec与蔡司半导体制造技术公司(SMT)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SPA),将合作延长至2029年,共同推进2纳米以下半导体技术的研发[1][3] - 双方自1997年起已开展多项联合项目,旨在延续摩尔定律,推动微芯片和内存处理器性能提升[3] - 合作重点包括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技术,该技术对生产更强大、更节能的AI、自动驾驶、工业4.0等关键应用芯片至关重要[3] 试验生产线扩展 - imec正在比利时鲁汶扩展NanoIC试验线,涵盖半导体制造全价值链和技术链[5] - 蔡司将通过提供集成到ASML光刻扫描仪系统的光学元件支持试验线,并参与制造、工艺和测量技术研究项目[5] - 试验线旨在为行业提供先进半导体技术平台,用于创新探索、开发和测试,同时优化现有设备和方法以实现更小、更强、更节能的芯片[5] 行业合作与欧洲战略 - 双方合作符合《欧洲芯片法》目标,旨在加强欧洲技术主权、竞争力和韧性[7] - 蔡司对imec试验线的投资有助于保持欧洲在最新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领先地位[7] - 该战略伙伴关系体现了欧洲合作伙伴间的凝聚力,对建立全球最先进的2纳米以下研发基础设施NanoIC试验线至关重要[8]
折叠屏,玩大一点又何妨?
虎嗅APP· 2025-03-21 22:28
文章核心观点 - 计算机行业遵循“安迪比尔定律”和“摩尔定律”,当前智能手机创新不足,但硬件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窗口期,折叠屏产品形态创新或带来更多应用可能,华为Pura X是华为在折叠屏领域的新探索,体现了华为的创新能力和对用户体验的关注 [1][2][5] 阔折叠,硬件的全新想象 - 折叠屏潜力巨大,具有更大、更灵活的信息承载量,能兼容多应用生态,基础技术已成熟 [5] - 华为Pura X采用1610阔型屏设计,展开后比例通行于手机、平板、PC,横竖使用体验佳,有效显示面积超30%,还具备AI眼动翻页和AI智能护眼功能 [6][7][8] - 华为在折叠屏技术积累深厚,鸿蒙操作系统5可适配新设备,为开发者提供契机,是华为探索折叠屏的底气 [10] 新体验,软件的生态布局 - 鸿蒙操作系统5无冗余代码,架构和微内核设计高效,适配当代移动互联网用户 [12] - 华为大折叠软件生态良好,主流APP适配性佳,华为Pura X体验独特沉浸,华为商城推出优惠活动 [12][13] - 华为开创平行视界和全景多窗功能,鸿蒙操作系统5底层功能设计使APP应用特色十足,鸿蒙开发者和应用数量增长,国民级应用深度适配 [13][14] - 华为Pura X发布是创新信号,余承东鼓励团队创新,以满足用户期望 [16] 想象力,华为的长期主义 - 华为Pura X上的技术是多年探索的结果,华为在折叠屏领域探索六年,有研发传统 [18] - 华为外折叠鹰翼铰链和内折叠双旋水滴铰链持续进步,折叠屏手机不断进化,还在CMOS滤光阵列等方面有探索 [19] - 华为的技术积累促成三折叠产品诞生,建立起折叠屏领域的护城河,华为Pura X是其想象力的答卷 [19][20]
新型3D晶体管,突破极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9 08:54
半导体技术突破 -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团队利用二维(2D)半导体技术开发出新型三维(3D)晶体管NXFET,通道长度可缩小至5nm以下,显著提升性能和能效 [1][3][5] - 该技术通过将原子厚度的2D材料(如二硫化钨WS₂)横向堆叠成"纳米板"结构,集成密度提高十倍,同时降低器件电容和功耗 [3][5] - 3D栅极环绕(GAA)架构克服了传统硅基Fin-FET在10nm以下的短沟道效应限制,解决了亚阈值漏电流和开关不良问题 [2][3] 技术优势与验证 - 量子传输模拟工具(QTX)和密度泛函理论验证:2D半导体3D-FET在驱动电流和能量延迟积等指标上优于硅基3D-FET [7][8] - 纳米板FET架构充分发挥2D材料的量子力学特性,实现等性能指标下的微型化突破 [5][7] - 研究提供了从材料设计到制造集成的完整技术蓝图,支持摩尔定律延续 [8] 应用前景 - 技术适用于边缘AI、柔性电子和物联网超低功耗设备等新兴领域 [8] - UCSB计划深化产业合作加速技术商业化,并进一步优化模型以纳入缺陷散射等实际因素 [8] - 该突破巩固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在先进半导体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 [8]
人工智能的最大赢家!台积电有望夺取大部分利润
美股研究社· 2025-03-17 20:14
作者 | Simple Investment Ideas 编译 | 华尔街大事件 台积电 ( NYSE: TSM ) 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占据 AI 行业的大部分利润。该公司将最先进的技术 和不断增长的财务实力相结合,以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专用芯片代工厂的地位。这一优势使台 积电在日益激烈的 AI 军备竞赛中从激增的 AI 芯片需求中获取价值。虽然许多公司都在设计 AI 硬件,但台积电在大规模生产这些芯片方面拥有无与伦比的能力,这意味着它在未来可能会 获得更大的行业利润份额。 台积电在工艺节点工程方面 领先多年 ,在大规模生产高产量芯片方面也有成功记录。台积电 的财务实力只会进一步巩固该公司的主导地位。台积电的专业芯片制造知识和资本密集度创造 了一条似乎越来越难以逾越的竞争护城河。与此同时,当前的人工智能趋势正在改变芯片设 计,这只会进一步巩固台积电的主导地位。 台积电能够超越那些最积极进取、资金最雄厚的竞争对手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其拥有丰富的专业 知识。先进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处于无法轻易复制或购买的顶端。相反,它是数十年工艺改进、 边学边做和克服无数工程挑战的结晶。台积电的晶圆厂本身就是 极其复杂的运营 ,充满了数 十 ...
AI+车,智驾平权的新范式
36氪· 2025-03-14 20:56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能力溢出使技术平权成为可能,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选择以安全为战略价值取向,从硬件到软件全场景部署保障智驾安全,在算力、算法与数据上汇聚“三驾马车”,且安全和技术理念刻在基因里,站在赢得未来竞争的长线战略上 [2][3][4]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能力溢出,技术平权趋势明显,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4年快速穿过50%,多家车企推出智能驾驶平权战略 [2] -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算法不断迭代,从规则算法到BEV+transformer,再到“端到端”的one model模型技术 [23][24] 吉利智驾战略 - 3月3日吉利宣布推出“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规划5大层级智驾方案,覆盖不同价位段产品,率先在部分车型搭载,今年下半年更多产品将搭载 [4][5] - 吉利以安全为战略价值取向,凭借百亿公里智驾里程数据积累、卫星互联技术、L3级冗余设计,推动智驾和安全平权 [5] 吉利智驾安全保障 - 硬件上为智能驾驶安全提供冗余性设计,“千里浩瀚”H1起步配置方案算力超100TOPS,H9方案具备全冗余、全备份的L3架构,车端算力突破1500TOPS [12] - 人驾场景下构建720°智能安全防护体系,主动安全功能针对痛点设计,如AEB自动紧急制动、AES优雅避险系统等 [14] - 低速场景推出开门预警、通用障碍物刹停等安全功能,泊车支持复杂场景,成功率提升23%,行车推送无图城市NOA,D2D功能结合VLM技术降低操作门槛 [16][17] - 航天领域布局赋能智能安全平权战略,未来出行星座在轨卫星30颗,可实现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智驾系统与卫星互联融合可提前预知灾害并预警 [17] 吉利智能技术底座 - 算力上成立“智能汽车算力联盟”——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资源超越万卡级别,综合算力提升到23.5EFLOPS,大幅领先行业 [28][29] - 数据上有百万量级智能驾驶车辆提供数据,自研AI - Drive大模型与世界模型融合,具备场景生成与规划能力,每小时生成“万公里级”复杂驾驶工况,提升训练效率30倍 [31][32] - 算法上布局VLA和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融合,联合开源两款阶跃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提升场景理解、决策优化和持续学习能力 [35][36] - VLA技术将快速上车,可取代初代端到端技术,敲开自动驾驶大门,未来汽车将通向智能机器人,带来具身智能商业版图 [44] 吉利安全基因与发展基础 - 2010年收购沃尔沃后将安全基因刻进企业战略,承袭沃尔沃安全和可靠性理念,为近10年发展奠定基础 [48][49] - 2023年成为国内首批进入NOA沙盒试点企业,2024年率先通过所有NOA功能测试项目,具备L2级智驾能力的车辆超750万辆,实际行驶数据累计百亿公里 [50][51]
1nm,重要进展
半导体芯闻· 2025-03-14 18:22
半导体制造技术竞争 -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和日本Rapidus正在2纳米工艺上展开激烈竞争,台积电虽实力雄厚但面临追赶者压力 [1] - 在2nm尚未大规模量产时,行业已开始关注1纳米技术研发 [1] - 台积电组建团队加速1纳米研发,并计划在台湾南部建设1纳米超级晶圆厂,包含6条生产线(P1-P3为1.4nm,P4-P6为1nm) [6] - 台积电计划提前推出1纳米工艺,原定2027年推出的1.4nm工艺提前至2026年,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 [7] 光刻技术进展 - ASML与Imec建立五年合作,专注于2nm以下工艺,提供包括High-NA EUV(0.55数值孔径)在内的最新光刻设备 [3] - High-NA EUV系统单台成本达3.5亿美元,可实现单次曝光8nm分辨率,是2nm以下节点的关键 [4] - Imec首次在比利时鲁汶的研究线直接使用High-NA EUV技术,加速研发进程 [4] - 日本DNP成功开发支持2nm EUV光刻的光掩模,图案比3nm小20%,并完成High-NA兼容评估 [7][8][9] - DNP目标2027财年量产2nm光掩模,并与Imec合作推进1nm技术 [9] 1纳米技术路线图 - Imec在2022年公布1纳米晶体管路线图,涵盖从FinFET到GAA纳米片、CFET及原子通道设计的演进 [11] - GAA/纳米片晶体管将在2nm节点首次亮相,CFET晶体管预计2032年问世 [12] - 行业面临设计成本飙升(单线程性能增益从每年50%降至5%)与AI算力需求每6个月翻倍的挑战 [13][14] - High-NA EUV光刻机(0.55孔径)预计2026年量产,可将晶体管密度提升至~1000 MTr/mm² [15] - 背面供电技术(BEOL改进)和3D互连等创新将支撑未来密度与性能提升 [16][17][18] 行业趋势与创新方向 - 摩尔定律在晶体管密度上仍有效,但经济性(每晶体管成本)面临挑战 [13] - 系统技术协同优化(SCTO)、新材料(如石墨烯)及量子计算技术被视为长期解决方案 [14][17][18] - 台积电同步推进2nm(台湾)和4nm(美国亚利桑那州)量产,应对AI芯片需求激增 [7]
3D芯片的时代,要来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4 08:53
3D-IC与小芯片技术发展现状 - 3D-IC和小芯片技术引发行业兴奋,但技术难度和成本限制其仅被少数公司采用,且这些公司尚未充分体验到异构集成或重用的优势 [1] - 十年前Marvell尝试创建多芯片组合架构以降低功耗和成本,但最终只有极少数公司具备开发能力 [1] - 6G无线通信等特定应用场景适合采用3D-IC技术,可实现天线阵列与处理电路的紧凑集成 [1] 技术驱动因素与挑战 - 摩尔定律显著放缓推动小芯片技术发展,通过封装更多硅片提升性能成为必要选择 [1] - 3D-IC技术优势包括性能提升、功耗降低和设计小型化,应用范围从移动设备延伸至AI、超级计算机和数据中心 [1] - 当前3D-IC使用者主要为垂直整合的大型公司,因其具备全流程设计能力和充足资金支持 [2][4] - 单片SoC面临掩模版限制和良率问题,当芯片尺寸过大时良率下降导致生产不经济 [5] - AI芯片需要更多SRAM但SRAM在5nm节点后停止缩放,3D堆叠可优化缓存层次结构 [6] 技术实现路径 - 3D-IC与PCB缩小的本质区别在于比较基线是单片芯片而非PCB,目标是将单片芯片分解 [4] - HBM成功案例展示将外部组件引入封装的价值,微凸块技术使裸片间通信带宽提升5个数量级 [4] - 不同组件可采用最佳工艺节点,仅将受益部分迁移至新节点,避免全盘重新设计 [6] - 混合键合技术能解决热挑战并提供高连接性/低功耗,但涉及硅片极薄化和精细铜键合 [7] 市场应用与经济性 - 数据中心和AI应用因高性能需求成为3D-IC主要采用者,其他行业仍在等待经济性改善 [7] - 移动客户对3D-IC持观望态度,5nm至2nm节点转换带来的性能提升有限而成本激增 [7] - 采用chiplet设计需多次流片和高额NRE投入,与单片方案相比初期成本门槛更高 [7] 技术瓶颈与创新方向 - HBM仍使用微凸块连接内存,供应商正在开发混合键合方案 [8] - 无PHY架构需晶圆级堆叠实现细粒度互连,但面临背面金属和I/O取出的技术挑战 [8] - 异构堆叠需解决新旧技术节点信号电平差异问题,数字IP集成在旧节点中空间受限 [8] - 芯片重复使用需尺寸匹配否则造成面积浪费,但允许不同制程(如5nm与3nm)组合 [8] 发展前景 - 3D-IC技术目前仍属昂贵选择,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AI领域,大众市场普及尚需时日 [9] - 需在接口标准、工具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超越垂直整合公司的应用范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