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健康农产品网苏州运营中心揭牌
苏州日报· 2025-07-30 06:46
核心业务布局 - 苏州运营中心揭牌 致力于打通健康农产品从产地到终端的最后一公里 助力苏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1] - 构建直播驿站矩阵 在苏州园林景区 水乡古镇 生态农庄等特色场景设立健康农产品+文旅直播驿站 [1] - 开发吴地农产+文旅IP联名产品 深度挖掘苏州鱼米之乡物产与江南文脉底蕴 [1] - 提供区块链溯源 AI品控技术支持 建立农文旅资源共享数据库促进企业精准合作 [1] 战略价值与影响 - 直播驿站和全国销售网络将直接帮助企业高效推广太湖水产 碧螺春茶 地产时令果蔬等优质产品 [2] - 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2] - 作为长三角重要支点 肩负探地标文化密码 讲品牌匠心故事 启数智产业新程 筑共同富裕基石使命 [2] - 助力苏州及周边健康农产品通过直播电商走向全国 同时吸引全国优质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 [2] 项目背景与定位 - 运营中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指导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主办 [2] - 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健康农产品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2] - 重点围绕场景融合 品牌共创 数字赋能三大方向发力 [1]
天津津南 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12
小站稻种植规模与品牌发展 - 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5年不足1万亩跃升至超6万亩,实现规模化扩张 [1] - 小站稻从传统大米升级为绿色农产品,并形成特色文旅品牌,提升附加值 [1] - 津南区将小站稻列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2024年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种业创新与品种迭代 - 津南区试种津育1875、津育1992等新品种,天隆优619、金粳521等已大面积推广 [2] - 当前主栽品种金稻919、金稻939、津原U99面临产量与品质瓶颈,需通过提纯或换代突破 [2] - 建设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推动种业核心技术创新 [3] 产业链升级与加工技术 - 引进瑞士精稻生产线,升级电子眼与色选机,碎米率降低10%以上,包装产能从4吨/小时提升至10吨/小时 [5] - 串联3家链主企业及60余家链上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已投资建设12个项目 [5] - 2025年计划新增2个批复项目,总投资2166万元建设7220亩高标准农田 [4] 农文旅融合与附加值提升 - 小站稻价格涨至4-6元/斤,但亩产仅700-800斤,需通过文旅拓展盈利空间 [6] - 盛坤田园家庭农场结合稻田生态链开发钓鱼、钓虾等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消费 [6] - 2024年5条旅游线路接待游客92万人次,农文商旅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7]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农业银行天津津南支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2200万元,支持小站稻种植企业与农户 [3] - 津南区研究制定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方案,深化文化内涵挖掘 [8]
【美丽四川】泸县云锦山烟霞阁与梨花林‖杨光英
搜狐财经· 2025-07-29 16:09
云锦山地理与历史 - 云锦山位于四川泸县东部云锦镇,海拔502米,因"山常出云,灿若锦绣"得名,是泸州东南最高峰 [3] - 山上有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烟霞阁禅院,距今近200年历史,为道教圣地,香火旺盛,在川南地区享有名气 [9] - 云锦山原名龙虎山,相传东汉张道陵在此修炼成仙,因炼丹显现龙虎之形得名,并成为道教天师道发源地 [6] 烟霞阁文化价值 - 烟霞阁内设经楼、玉皇殿及山门,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画栋,金碧辉煌,门额刻有"烟霞阁"和"红云帝居"字样 [9] - 道观内供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体现道佛和谐共存,在世界范围内较为罕见 [10] - 1916-1920年间,朱德总司令曾三上云锦山,与泸州文士成立"振华诗社",出版《振华诗稿》等诗集,诗社活动持续30多年 [11] 百年梨园与旅游经济 - 云锦山百年梨园始于清朝咸丰初年,总面积70余亩,最大梨树直径约60厘米,树高约15米,2015年成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3] - 每年春季梨花节期间,梨园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旅游产业发展 [18][19] - 当地开发"梨花酿"系列酒品及梨花糕、梨花包等食品,形成"春赏花、秋品果"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 [19] 云锦山传说与遗迹 - 云锦山有挖断山传说,讲述陈家为阻止战争挖断龙脉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7][8] - 山上有天保寨遗址,含四道寨门及明代庙宇,古石坊刻有明代兵部尚书熊文灿题字"红云帝居琼魂罗列" [6] - 云锦镇境内还有贞节牌坊、古佛寺、石墩包等乡土地标,以及鹿溪河等自然景观 [6]
遵义:红土地缀满“生态绿”
金融时报· 2025-07-29 10:49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遵义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较2015年翻了一番[1] - 花茂村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从30亩试验田发展为500亩规模,产值达500万元,每亩产值从2000元增长至上万元[3][17] - 苟坝村杜仲种植面积达3.2万亩,合作社2025年目标产值为1200万元[9][10][11] 农业现代化与合作社模式 - 花茂村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成立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连片规模化经营[3] - 苟坝村合作社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生态种养、中药材等多元产业链[10]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机械化耕作使农业效率提升,农户月收入最高超9000元[3][4] 乡村旅游与农文旅融合 - 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9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至27454元[5] - 推出"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新业态,开发"乡愁集市""乡愁柴火鸡"等10余个特色场景[5] - 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2018年评为国家4A级景区,融合红色资源与生态旅游[7] 金融支持与生态价值转化 - 遵义农商银行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8.24亿元,其中养殖业12.34亿元、种植业5.90亿元[12] - 创新"生态账户"机制,为18.44万户提供8.09亿元增信及7090万元利率优惠[15] - 开发"竹链贷""茶链贷""辣链贷"等区域特色信贷产品,覆盖全市1782个村级服务点[16] 特色产业与生态经济 - 苟坝村杜仲产业带动农户日均100余人参与采收,老人单季收入可达8000元[8][9] - 枫香镇打造万亩田园综合体,种植蔬菜辣椒1万余亩,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革[5] - 正安县燕子坝村推行茶园与桂花树套种模式,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16]
“三端”发力促进农产品消费
证券日报· 2025-07-29 01:0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共23条举措 [1] - 政策旨在贯彻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协同发力,释放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潜力 [1] - 重点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及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 [1] 政策亮点与实施路径 - 精准聚焦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三大环节,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升级城乡消费设施 [2] - 推动直播电商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破解消费增长堵点 [2] - 突出财政金融支持与全链条协同监管,系统性激发市场活力 [2] 农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 -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等系列活动及农特产品 [2] - 支持"村字号"活动如村跑、村舞、村BA,满足体验式、文化式消费需求 [2] - "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契合都市居民生态与文化体验需求 [3] 优质农产品供给优化 - 提升"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认证水平,强化农产品"身份证"体系 [3] - 开发新型加工及特色食品,如有机农产品吸引健康人群,特色零食满足年轻群体需求 [3] 政策影响与市场前景 - 农产品作为刚需消费,政策组合拳将提升总量并助推经济内循环 [4] - 数字化模式(直播电商、"互联网+")推动消费渠道升级与拓展 [4] - 城乡基础设施与供应链建设缩小消费差距,培育持续增长动能 [4]
连续蝉联“中部第一镇”!从位势之升看黄花“镇”能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7 13:19
乡镇竞争力排名 - 长沙县黄花镇连续三年蝉联"中部第一",全国百强镇排名跃居第30位,较去年上升5位 [1] - 江苏昆山市玉山镇、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江苏张家港市杨舍镇位列全国百强镇前三名 [2] - 黄花镇实现"镇域经济中部第一"和"综合竞争力中部第一"双料冠军 [3] 经济发展与项目建设 - 黄花镇锚定"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路径,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T3航站楼已完成全面封顶 [4] - 长沙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项目工期压缩180天,津之源食品产业园实现从食品加工企业到食品产业园的跨越式蜕变 [4] - 构建"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全周期服务机制,实施"专员联点+陪伴式服务"模式,聚焦五大产业发展 [6]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 第四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黄花镇投资指南》吸引多省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6] - 围绕新能源装备、先进材料、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链,成功引进多个强链补链项目 [6] - 助力21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19家企业获得高企补奖 [8] 文旅融合发展 - 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文旅消费总额破5000万元 [8] - 推出"露营赏景+咖啡小憩+亲子研学"沉浸式游玩线路,配套发行消费权益卡 [10] - 打造"15分钟消费圈",推动"过境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10] 社会治理与安全保障 - 构建安全防控体系,十大专业专班落实监管责任,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11] - 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547件,成功化解496件,化解率达91% [13] - 创新"一站式"受理诉求机制,通过联席商讨解决小区物业纠纷 [13]
新华鲜报丨“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27 12:34
农产品消费促进方案 核心观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23条举措,旨在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扩大农产品消费并推动经济稳中向好[3] - 方案聚焦"土特产"消费潜力挖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释放多样化、品质化、差异化消费需求[3][11] 供给端优化 - 提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水平,推动优质优价标准落地[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与特色食品,强化全链条质量监管,重点监控保鲜储运环节的食品添加剂使用[6] - 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接入国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筑牢质量安全底线[6] 流通端创新 - 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等节庆活动,组织"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8] - 建立省际间产销互补合作机制,支持农产品企业对接餐饮等细分领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8] - 强化电商平台作用,提升直播电商水平,挖掘网络销售潜力[8] 市场端激活 - 开展"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科普宣传,推广学生营养餐计划及养老机构豆制品供应[10] - 鼓励研发营养健康食谱,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食品消费[10] - 推进农文旅融合,通过"乡村四时好风光"等活动推出旅游线路及农特产品,支持"村字号"文体活动带动消费场景创新[10] 产业融合案例 - 列举草莓采摘体验、西北滩羊冷链南运、武夷山茶树认养直播等新型消费模式[4] - 展示山东蓝莓直播销售、海南木耳晾晒等具体实践案例[6][8]
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推进农文旅融合 拓展消费新空间
快讯· 2025-07-27 10:04
农产品消费促进政策 - 十部委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旨在优化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并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1] - 推进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制修订及实施 加强质量分级与流通环节有机衔接 [1] - 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人工淀粉 菌体蛋白 功能糖 益生菌等新食品配料 [1] 食品产业创新方向 -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发美味休闲食品 营养健康饮品 [1] - 推进食药物质等保健食品原料复方配伍备案试点工作 [1] - 开展气调保鲜 精准保鲜 品质调控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1] - 鼓励开发即配 即烹 即热类方便产品 [1] 特色农产品发展 - 加强加工适用型原料品种培育 优化原料品质和加工性能 [1] - 培育地方特色食品产业 鼓励开发手工制作 传统酿制 养生药膳等体验项目 [1] - 打造蕴含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伴手礼"产品 [1]
“广福知味”飘香蕉岭桃花源,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农村报· 2025-07-26 18:05
粤菜师傅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联合多方机构研发"广福一桌菜"12道创新菜品,融合客家传统食材与现代烹饪技艺 [2][3][7] - 活动以"夏飨菌踪"为主题,精选梅花鹿肉、秀珍菇、鹰嘴桃等特色食材,提升寿乡食材附加值 [7][8][9] - 该活动标志着广东省"双百行动"在蕉岭县广福镇取得阶段性成果 [4] 农文旅融合创新模式 - 桃花源景区将开放露营营地,形成"美食+旅游+农产品"的全域旅游模式 [20] - 通过定期举办食材创新大赛,扩大"广福知味"品牌影响力,建立"院校+政府+企业+农户"四维联动机制 [24][26][27] - 该模式旨在带动蕉岭县农文旅发展,并为后续民宿管家等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基础 [28] 多方协作推动产业发展 - 项目由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联合蕉岭县人社局、帮扶工作队、当地政府及餐饮行业共同推进 [13][14] - 学院师生团队历时三个月完成菜品研发,助力解决鹰嘴桃、百香果等农产品销售问题 [15][16] - 活动通过品鉴会形式扩大广福镇寿乡食材和山水景观的知名度,营造农文旅发展新机遇 [17]
群众当主角,讲好蓝田农文旅融合“烟火故事”
中国发展网· 2025-07-25 16:46
农文旅融合产业带发展 - 蓝田县通过农文旅融合产业带推动文旅新篇章 活动以群众为主角展示发展成果 包括民宿主 村民 镇村干部等用方言讲述真实案例 [1] - 环山路沿线已培育50余家精品民宿 打造3处美食街区 带动23个村集体增收和8000余名村民就业 [3] - 农文旅融合逻辑为 以民宿激活闲置资源 以美食聚拢人气 以乡村厚植文化 形成乡村振兴动力带 [3] 民宿产业发展 - 胡桃树下民宿由废弃校舍改造 保留老建筑肌理并融入书卷气息 成为网红打卡地 [2] - 水麓蓝山民宿与村民共生 培训村民技能如手冲咖啡 花艺布置 同时获取本地传说和野蜂蜜资源 去年村集体分红每户增加5000元 [2] - 方若·桃花源民宿通过土地流转支付村民租金 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 节假日举办非遗体验活动 形成"新产业"模式 [2] 乡村经济转型 - 青坪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旧窑洞变民宿 荒山坡成采摘园 村集体收入从几乎为零增至去年突破百万元 [3] - 李家硷村年轻人回流 参与民宿就业和非遗展演 村民从务农转向服务业 月收入达3000元以上 [2][3] - 灞源镇通过文旅发展带动乡风文明 村民从争地界转为竞争发展民宿和餐饮业 [3] 美食产业升级 - 兴和园从夫妻店扩张至雇佣5名村民 旅游旺季单日流水超万元 主打蓝田特色浆水菜吸引游客 [2] - 溪贤庄创新菜单三版 融合农家菜与创意菜 强化"厨师之乡"文化标签 辋川豆腐等传统美食成为引流亮点 [2] - 蓝田美食从本地农家乐升级为全国游客打卡地 形成"舌尖打卡地"品牌效应 [2] 社会文化影响 - 群众主导的发布会展示真实发展案例 突出产业叠加与生活重塑的双重效果 [4] - 蓝田模式强调文化传承与生态价值转化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4] - 创新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农文旅融合范式 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图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