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

搜索文档
Neuralink最新“黑科技”:脑机接口可让猴子看见不存在的物体
财联社· 2025-06-14 14:41
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公司通过脑机接口设备"Blindsight"让猴子"看到"现实中不存在的物体 测试中猴子在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内将视线转向研究人员试图让其大脑产生视觉效果的物体 [1] - Blindsight设备旨在模拟眼睛功能 刺激大脑视觉相关区域实现视觉模拟 是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探索领域之一 [1] - 该设备短期目标是让人类重新获得视力 长期目标是实现"超人的视觉"如感知红外线 [1] - 公司计划为Blindsight系统配套一副眼镜以增强芯片功能 [4] 人体植入与临床应用 - 已有5位人类接受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植入 其中3人在2024年完成 2人在2025年完成 部分患者每周使用设备时间多达60小时 [2] - 公司计划利用外科机器人将芯片植入人类大脑更深处区域 因人类视觉皮层比猴子更深 [5] 技术应用前景 - 脑机接口设备可能让瘫痪患者重新获得行动能力甚至恢复行走 [3] - 该技术旨在加快人类信息处理速度 以降低数字超级智能带来的风险 [3] - 公司正推进人工智能开发 通过旗下xAI公司 [3] 实验与监管状态 - Blindsight是公司首次公开实验数据的脑机接口设备 但尚未获准在美国用于人体 [1] - 公司过去几年一直在猴子身上测试该设备 希望2024年开始人体实验 [1]
我国成功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
财联社· 2025-06-14 11:33
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1] - 首例临床试验受试者通过2-3周训练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接近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的水平 [3] - 该系统未来有望为脊髓损伤、截肢患者提供运动功能替代技术 [3] 神经电极技术优势 - 研制出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的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电极的1/5到1/7 [7] - 电极柔性超过Neuralink百倍,对脑组织损伤极小 [7] - 电极尺寸约头发丝的1/100 [6] - 具备高密度、大范围、高通量、长时间稳定采集神经信号能力 [7] - 已完成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脑中长期植入验证 [7] 脑控植入体技术特点 - 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直径26mm、厚度不到6mm,仅硬币大小 [10] - 尺寸为Neuralink产品的1/2 [10] - 采用微创术式,只需在颅骨上"打薄"出硬币大小凹槽和5毫米穿刺孔 [10] - 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并缩短术后康复周期 [10] 手术精准定位技术 - 采用功能性核磁成像定位、人脑图谱绘制等多种脑功能定位方案 [11] - 构建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确保植入位置精确性 [11] - 手术过程精确到毫米级别 [11] 未来应用方向 - 计划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抓握、拿杯子等操作 [12] - 后续将探索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 [12]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国际金融报· 2025-06-14 09:23
技术突破 -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成功开展,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该技术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 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是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为Neuralink产品的1/2[8] - 神经电极横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1/7,柔性超过Neuralink,降低了对脑组织的损伤[5] 临床应用 - 受试者术后一个多月未出现感染和电极失效情况,仅用2-3周训练即可通过意念控制电脑完成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操作[3] - 系统在十几毫秒窗口期内完成神经信号特征提取、运动意图解析及控制指令生成全流程[8] - 预计未来获批上市后可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群体改善生存质量[12] 研发进展 - 项目团队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CT影像技术重构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与人脑运动皮层详细功能地图[10] - 系统已在猕猴中验证安全性和功能性,成功实现脑控光标移动和打字,并完成植入体二次手术升级[9] - 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框架实现神经解码器动态优化,突破传统静态解码模型局限性[9] 行业比较 - 该技术解决了脑机接口设备微小化、系统化、无线化的问题,相比传统需要佩戴笨重"钢盔"的设备有显著改进[4] - 相比美国有线脑机接口设备需要外接天线,我国技术实现了大脑信号的无线实时输出和读取[4]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耗时仅20-30分钟,成本属于中低水平,在国内多数神经外科中心技术成熟[8]
我国开展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受试者实现脑控光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4 07:30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我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实施,受试者通过植入两根直径仅为头发丝百分之一的超柔性电极和1元硬币大小的脑控植入体,实现了用脑控技术模拟"右手"操作电脑触摸板的能力[1] - 受试者在术后1个月已能熟练进行"意念打字"和玩赛车游戏,操控水平与普通人相近[1][3] - 该技术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1] 技术路线与优势 - 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将电极植入大脑内部获取最精准的脑电信号,相比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技术具有显著优势[3] - 系统采用全球尺寸最小的脑控植入体(直径26毫米)和最薄柔性电极(直径约5毫米),植入过程仅需半小时且微创[5][7] - 电极采用聚酰亚胺材质,柔软坚韧且可承受几十克拉力,未来可通过微创手术更换或升级[11] 临床应用进展 - 术后第二天系统输出信号即保持稳定,第五天受试者完成20次光标触碰任务,1个月达到熟练操作水平[9] - 目前已有数百名高位截瘫、渐冻症等患者报名参与后续临床试验[11] - 医疗团队计划2025年进行3-4例小样本试验,2026年开展30-40例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11] 未来发展前景 - 该系统已实现"指哪儿打哪儿"的即时精准控制,信号传输延迟仅十几毫秒[9] - 技术可拓展应用于控制机械臂、外骨骼、机器狗等外部设备[12] - 科研团队已建设脑科学微纳电子加工中心,为产品量产奠定基础,未来有望服务数百万相关疾病患者[12]
创造目前三项世界之最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07:14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1] - 该临床试验创造了全球最小尺寸、柔性最强神经电极和全球最小尺寸脑控植入体的三项世界之最 [1] - 受试者术后系统运行稳定,仅用2-3周训练即可实现下象棋、玩赛车游戏等功能,达到与普通人控制电脑触摸板相近的水平 [4] 技术优势 - 中国团队研发的神经电极截面积仅为Neuralink所使用电极的1/5到1/7,柔性超过Neuralink的百倍 [5] - 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是目前全球最小尺寸的脑控植入体,仅为Neuralink产品的1/2 [7] - 系统具有无线信号传输、无线充电功能,采用神经外科微创术式,显著降低手术风险并缩短康复周期 [4][7] 临床应用 - 该系统有望帮助完全性脊髓损伤、双上肢截肢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实现运动替代 [4] - 在猕猴试验中验证了安全性和功能性,成功实现脑控光标运动和脑控打字 [10] - 未来将尝试让受试者使用机械臂完成日常操作,并拓展到对机器狗、具身智能机器人等设备的控制 [13] 技术创新 - 创造性实现神经解码器动态优化,在十几毫秒窗口期内完成神经信号处理全流程 [9] -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联合CT影像技术重构受试者专属三维模型,确保植入位置精确性 [11] - 手术过程精确到毫米级别,最大限度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新型脑机接口系统可实时将想法转化为语言
新华社· 2025-06-13 13:40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利用人工智能解码脑电活动的脑机接口系统 帮助严重言语障碍患者有表现力地说话和唱歌 [1] - 系统在参与者脑部控制运动区域植入256个微电极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每10毫秒捕捉一次大脑信号 [1] - 系统几乎可以实时将大脑活动转化为言语 能传达语调变化 强调词语 以三种音高哼唱音符 [1] - 相比早期模型3秒输出语音或需模仿完整句子 新系统在神经活动信号后10毫秒内说出话语 [1] - 系统能呈现说话者意图 表现语调 音调和重音等自然语音特征 [1] 技术应用挑战 - 电极植入手术具有一定风险 设备长期稳定性和耐用性需进一步验证 [2] - 如何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科技“绝活”剧透未来 上交会助力建设创新高地
中国证券报· 2025-06-13 04:48
上交会概况 -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以"开放合作:赋能新质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于6月11日至6月13日在上海举办 [1] - 本届上交会聚焦"硬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汇聚了脑机接口、具身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等新赛道的多家企业,展示近百项突破性成果 [1] - 上交会展区"黑科技"云集,全球首创的声镊单细胞分选技术、全球首展自主研发的"月壤成纤"技术及装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集中亮相 [1] 自主创新成果 - 东华大学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球首展"原位制备月壤纤维模块化装备",该成果被纳入中国月球基地建设方案 [2] - 团队利用"嫦娥五号"月壤成功模拟制备纤维,直接实现中国月球基地"原位取材原位建设",效率远超传统地月运输模式 [2] - 团队根据真实月壤的组分和特性自制模拟月壤,通过15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熔融,再借助真空牵引技术拉制成纤维材料 [2] - 未来团队计划系统推进月壤纤维的工程化应用研究,为我国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高可靠性、轻量化及环境适应性的创新材料技术保障 [2] 声镊单细胞分选技术 - 欧必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Soundpen CB系统采用非接触、无标记的声镊操控方式,能在纳米至毫米尺度精准操控细胞 [3] - 声镊是指用声音作为镊子,通过声波来操控微小颗粒,对细胞的损伤非常小,可以让后续的科研实验获得更多有用的活细胞 [3] 机器人技术 -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展台展示了一台从南极归来的六足机器人,负重能力达70公斤,脚掌设计在极寒天气更加防滑 [3] - 六足机器人将协助南极科考队员进行物资运输和冰雪采样,并走在队伍前面探测冰面裂缝,保障科考人员生命安全 [3] - 南京大学带来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交互桌宠机器人已量产,并通过亚马逊、自营店等渠道在北美地区售卖 [4] - 中国矿业大学展示的太空采矿机器人受节肢昆虫、啄木鸟攀附运动和折纸技术启发,设计出"移动-锚固-采样"一体化的太空采矿机器人 [4] 低空经济 - 峰飞航空科技展示5座载人航空器"盛世龙"的1:3缩比例模型,巡航速度最高达每小时200公里,适用航程200公里 [4] - "盛世龙"可搭载5人(1名飞行安全员+4名乘客),目前中国民航局正在推进其适航审定工作 [4] 脑机接口技术 - 上海术理智能展示的人工智能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通过高精度脑电信号解析算法实时解码患者运动意念,驱动模块化外骨骼执行机构 [5] - 该产品已投放到全国多地三甲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适用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儿科等相关科室 [5] - 上海阶梯医疗推出国内首款高通量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为瘫痪患者提供"脑控外部设备"的运动功能替代方案 [5] 生物医药与3D打印制药 - 三迭纪展示其熔融挤出沉积3D打印技术,开发了3D打印制药工艺和研发设备,实现3D打印药物产品的连续化、规模化生产 [6] - 三迭纪拥有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3D打印药物数字化生产中心,第一条连续化产线年产能可达7500万片至3亿片 [6] - 乐普心泰医疗带来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系列等3款产品,是全球唯一一款成功上市的可降解封堵器 [6] -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系列实现了封堵器从金属材质到全降解材质的创造性跨越,临床植入近万例,并逐步走向世界 [6]
龙岗携手清华共建脑机接口产学研基地
深圳商报· 2025-06-13 00:48
科技助残脑机接口深圳科研基地建设 - 龙岗区残联联合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团队及龙岗区第八人民医院共商"科技助残脑机接口深圳科研基地"建设事宜 [1] - 基地定位为五大功能方向:研究基地、产业孵化基地、临床试验基地、技术成果展示基地及科普教育基地 [1] - 清华大学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陈小刚等专家参与调研 [1] 合作机制与实施路径 - 参会人员实地考察区八院脑机接口平台及康复治疗设施 [1] - 探讨以医院为依托构建"科研-临床-产业"协同机制的具体路径 [1] - 龙岗区残联2024年两次赴清华大学考察学习为合作奠定基础 [2] 区域科技助残发展规划 - 深圳被确定为2025年全国科技助残重点联系地区 [2] - 龙岗区近年推进孤独症精准医疗、脑机接口技术等科技助残项目 [2] - 未来将联合高校、医疗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示范效应与目标 - 龙岗区科技助残实践体现深圳示范作用 [1] - 计划打造全国科技助残标杆项目 [1] - 旨在为残疾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龙岗方案" [2]
上交会硬科技秀肌肉,科技红娘活跃
第一财经· 2025-06-12 21:49
上交会概况 - 14家企业和机构将首发首展新产品、新技术,其中全球或全国首发的有7项 [1] - 上交会是我国首个以技术作为展示和交易标的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展会,总展出面积3.5万平方米 [3] - 上交会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累计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9500家企业参展,近两届意向成交项目数均超500项 [7] 首发首展技术亮点 - 东华大学全球首展"月壤成纤"技术及装备,可将月壤转化为高性能纤维材料,用于月球基地建设 [4] - 基于"嫦娥五号"带回的500毫克月壤,研发了用玄武岩矿石自制模拟月壤的技术,并研发出月壤纤维自动成纤装备,可制备直径10~20微米的超细纤维 [6] - 张江专区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光量子技术和合成生物等领域,其中医药器械类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6] - 阶梯医疗带来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为高位截瘫、渐冻症等患者带来福音 [6] - 乐普心泰医疗科技全球首创的MemoSorb®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系列已植入近万例临床患者,惠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 武汉新水环保科技首创"杀藻去毒双效合一"解决方案,利用生物酶纳米机器人技术解决河湖藻类问题 [6][7] 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 - 2024年上海市技术合同登记53864项,比上年增长6%,成交金额5200.73亿元,增长7.2% [8] - 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同数量为20157项,总体合同金额为3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8] - 本届上交会技术转移专区有12家高质量孵化器首次集体亮相,携手34家初创公司参展 [9] - 青心意创研发全球首款直膝自然变速行走机器人,济声科技自研解决听力障碍人群的手语大模型 [9] - 14家成果转化平台和服务机构集聚专区,现场提供转化全链条服务,展示3000余项国内外待转化成果、500余项待解决需求 [9] - 国科新研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核心服务客户主要来自生命科学领域,提供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创新服务 [11][12] - 上海探九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联合多所高校开展16期"转化门诊",对接具体项目162个,合同登记金额近3亿元 [12][13] 上交会后续活动 - 上交会将在365天举办"技术贸易+"系列活动,链接人才和投融资等资源 [13] - 开展"上交会朋友圈"促进技术供需精准对接,推出分行业和领域的"上交会发布"活动 [13] - 依托"技术贸易促进服务联盟"为参展企业提供常年服务,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贸易与创新发展"公共培训服务 [13]
马斯克脑机接口新突破:渐冻症患者的“声音复活术”
经济观察网· 2025-06-09 14:36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Neuralink与xAI技术融合成功帮助渐冻症患者通过脑机接口重新"开口说话",标志医疗康复领域重大进展[1] - 第二代设备电极数量增至3000个,植入机器人R1实现10分钟微米级精准操作,大幅减少脑组织损伤[2] - 算法层面基于近端策略优化(PPO)的神经解码器将校准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5分钟,目标实现"即插即用"[2] AI语音复现技术 - 引入xAI的Grok人工智能应用,结合患者患病前音视频素材训练个性化AI语音模型,实现本声还原语音[2] - 突破传统脑机接口仅能输出文字或合成语音的局限,首次将AI大模型应用于语音重建[2] - 实时补全患者意图表达的语句,实现"意念对话"功能[2] 全球脑机接口技术发展 - 中国"北脑一号"半侵入式无线脑机系统完成国际首批人体植入,针对渐冻症患者实现中文语言解码[3]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三合一"颅骨植入设备通过4小时微创手术植入直径1毫米柔性电极,术后24小时患者恢复腿部运动[3] - 技术路径分化:侵入式追求高精度(Neuralink),半侵入式平衡信号质量与风险(北脑一号),非侵入式在康复训练领域普及[3] AI赋能技术迭代 - 上海零唯一思脑电大模型LaBraM通过神经频谱预测器,在情绪识别等任务中性能远超传统深度学习模型[3] - 深圳中科华意无创闭环时域干涉深部电刺激系统结合多模态神经影像与AI算法,实现深部脑区无创精准调控[3] - 行业从"信号解码"向"智能交互"跃迁趋势明显[3] 医疗应用案例 - Neuralink患者通过意念操控电脑完成视频剪辑,并借助AI语音与家人交流[4] - 北京天坛医院患者通过"北脑一号"实现意念控制运动,术后首次说出"我要喝水"[4] - 技术对渐冻症、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的神经功能替代具有颠覆性创新意义[4] 技术融合与未来方向 - 短期聚焦瘫痪患者的"数字自由",长期目标实现人机共生,探索脑信号与Optimus机器人直接交互[5] - 与VR/AR结合可能催生"思维操控"沉浸式体验,与智能家居联动实现意念控制家电[6] - 行业认为脑机接口不仅是医疗"修复工具",更是人类增强能力的"新器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