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塑造对外贸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促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9
数字贸易发展现状 - 数字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新趋势和经济新增长点 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63万亿元 增长10.8% [1] - 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内企业超12万家 服务网络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数字贸易正成为国际贸易发展新前沿和全球经贸规则博弈新阵地 [1] 政策与规则体系 - 我国尚无统一数字贸易法 相关条款分散在不同法律中 政策支持存在碎片化问题 [2] - 需推进数字贸易领域立法 在地方探索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2] - 需完善数字贸易战略布局 制定更多优惠政策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协同 [2] 管理制度优化 - 需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提高外商投资企业便利化水平 [3] - 需加强数字版权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 健全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 [3] - 需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保持数据自由流动与合理监管平衡 [3] 技术基础与人才培养 - 数字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产学研用融合需优化 [3] - 需加强操作系统 数据库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 [3] - 需完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体系 支持高校设置相关学科 深化校企政企合作 [4] 国际合作与发展 - 需积极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制定 增强全球话语权 [4] - 需深化与东盟 中亚 金砖国家 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数字贸易合作 [5] - 需加快构建数字信任体系 加强数字安全治理国际合作 [5]
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企业身边的科技金融伙伴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7 20:36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发展,践行"工银科创 创享未来"品牌理念,以"国家所需、金融所能、工行所长"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截至2025年5月末,已为3000多户科创企业提供融资超1100亿元,融资规模与客户总量均居区域同业领先地位 [1] 科创企业服务创新 - 工行武汉分行自2021年4月成立华中地区首家科创企业专属服务机构,打破传统模式,组建懂科技、敢创新、善服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团队,创新开发科创企业专属评级授信模型,解决科创企业准入难、融资难问题 [2] - 科创企业普遍存在高科技、高成长、高风险、轻资产"三高一轻"特点,与传统市场主体差异显著,导致银行传统模型"看不懂、评不准、做不了" [2] - 工行武汉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创新构建科创企业专属模型,重点关注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创始团队、未来成长等因素,强调企业"未来预期现金流"与"成长潜力"的信用价值,通过定制系列专属产品解决企业资金需求 [3] 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 工行武汉分行通过"创新积分贷"与科技企业建立融资关系,并特制"创新成长贷",首笔投放1000万元,成为全省首单 [4] - 公司坚持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陪伴科创企业成长,结合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的不同需求,匹配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4] 产品创新与区域发展 - 工行武汉分行聚焦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产业集群需求,创新推出"科创"和"创新"两大系列信贷产品,支持湖北数字经济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等多个省级新基建项目 [5] - "创新积分贷"等线上普惠产品导入白名单超1000户,预授信额度超63亿元,有贷户超600户,累计投放超73亿元,有力推动全省小微企业加速发展 [5] 数智化转型与生态优化 - 工行湖北省分行发布"工银爱(AI)科创"特色品牌,结合AI技术打造数智银行,建设科技金融领军强行 [6] - 开发上线"科技金融智慧营销系统",打通与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鄂汇办等渠道的连接,并开发元宇宙科技金融中心作为下一代线上触达平台 [6] - 基于大数据、AI技术建成数智金融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智慧营销系统"自投产上线以来,整体业务受理超2000户,平均单月业务受理量突破200笔,累计投放超60亿元,服务效率实现指数级提升 [7] 专项行动与产业链协同 - 武汉分行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如"十百千万"专项行动、"春苗行动"、"专精特新·春风行动"等,了解企业融资意向,推介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7] - 协助对接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资源,充分利用供应链融资,解决产业链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7]
数智兴乡消费焕新主题大会成功举办共探数智时代发展新路径
论坛背景与主题 - 由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组委会与数智生活联合主办的"数智兴乡·消费焕新主题大会"在浙江广电开元酒店举行,500余位嘉宾参会,探讨乡村振兴与数智生活发展路径 [1] - 浙江省原政协副主席徐鸿道强调数字技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 [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 数智生活总裁陈弘宇提出智慧农业、农产品溯源、智能供应链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推动农产品品牌化 [5] - 数智生活总裁赵军提出"人人都是数字经济建设者"理念,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普通人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5] - 流量商道创始人周鸿雁提出"以数智为舟,以流量为帆"的创新思路,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 [7] - 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发布"探校达人""探企达人"双轨招募计划,号召用数字化手段传播乡土文化 [7] 战略合作与成果发布 - 数智生活与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农产品电商、乡村文旅、数字农业领域,推动"数智技术+乡土资源"融合 [9] - 妈妈会客厅、金亚麻国际等企业与东方杯《我为家乡代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9] 公司发展战略 - 数智生活董事长赵宏泽提出"双轮驱动,城乡并举"战略:乡村振兴方向将打造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乡村新零售生态等项目 [11] - 城市布局方向将实施"千城万店计划",构建数字化城市服务网络节点,赋能实体商业与服务升级 [11] 论坛意义与展望 - 论坛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融合搭建平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 [13] - 与会各方将深化合作,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创新应用 [13]
夏季达沃斯论坛丨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访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
新华社· 2025-06-25 15:27
中日韩经济合作与创新 - 中国聚焦经济创新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实现自身增长目标并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经济复苏 [1] - 夏季达沃斯论坛为讨论亚洲和全球经济问题提供平台,是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宝库 [1] - 论坛在不确定的全球经贸环境下尤为重要,有助于确定未来增长引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 科技创新与全球贡献 - 中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绿色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1] - 中国通过主导未来增长引擎的创造,为全球可持续增长作出贡献 [1] - 中国的创新与开放有助于增强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的韧性,应对保护主义挑战 [1] 区域经济合作与自贸协定 - 中日韩三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紧密相连,应在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和RCEP升级中发挥主导作用 [2] - RCEP作为全球最大自贸协定,自生效以来在促进供应链恢复方面成效显著 [2] -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增强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韧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2]
“这里是梦想之地” 德国汽车业“大咖”齐乔拉谈中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11:25
公司战略与市场定位 - 长安汽车已成长为全球性汽车制造商 在阿拉伯国家是进口品牌市场领导者[1] - 公司采用全球化团队布局 设计中心分布在意大利 日本 德国和中国重庆[1] - 计划以务实态度进军欧洲市场 强调循序渐进策略而非激进扩张 注重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与消费者信任[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设计团队由前大众全球设计负责人领衔 曾主导开发高尔夫 甲壳虫 奥迪E-tron等经典车型[1] - 中国车企具备快速将高科技产品商业化的能力 数字技术应用远超德国同行[5] - 产品开发完全基于数据驱动决策 采用类似科技公司的高效工作模式[3] 中德汽车产业对比 - 中国汽车行业以高效率著称 决策流程简洁 数字化程度高 德国则受制于官僚主义和过度监管[4][6] - 欧洲车企可通过与中国合作学习快速市场化经验 德国汽车产业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明显落后[5] - 中国消费者对质量 技术和设计要求严苛 倒逼车企提升产品竞争力[1] 国际化发展路径 - 公司已在部分海外市场验证成功模式 通过产品实力赢得客户 计划复制该模式至欧洲[7] - 强调本土化服务能力建设 包括售后维修和二手车流通等环节 以解决欧洲消费者顾虑[7] - 中国车企正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高科技产品 但需避免重蹈过往激进扩张的覆辙[7][9]
AI顶级拼图:兵马俑碎片实现高效智能拼接
中国经营报· 2025-06-25 00:02
人工智能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兵马俑修复工作,通过扫描碎片并借助AI拼接,实现了高效拼接并大幅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扰动[1] - 西北大学团队借助AI技术大量数据训练,显著提升文物修复准确性和效率,使技术达到较成熟应用阶段[1] - 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碎裂成数百片的陶俑虚拟拼接仅需约1小时,理论上可实现每天修复一个秦俑[1] 国家政策支持与数字技术发展 - 国家文物局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系统部署文物资源数字化和关键技术研发[1] - 数字技术推动文物数字资源服务模式创新,建立三维模型实现文物碎片计算拼合与虚拟复原[1] - 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文物快速采集建模和破损文物虚拟修复领域[1] 数字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成果 - 敦煌研究院利用物联网、AI等技术研发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立"平安石窟"安全管理模式[2] - "锦秀"丝绸世界互动地图汇集全球99个国家12915条丝绸数据,实现数据全球开放共享[2] - 故宫博物院开发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融合多项技术建立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2] 文物数字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 各机构构建书画、青铜器等高质量知识库,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2] - 全国7046家博物馆累计推出线上展览超13万个,教育活动4.7万余场,网站访问量突破20亿人次[2]
「经济发展」胡鞍钢等:新型举国体制与世界数字经济强国的构建
搜狐财经· 2025-06-24 22:31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 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竞争关键变量 各国纷纷出台战略规划抢占先机 包括美国《数字经济议程》、欧盟《人工智能战略》等政策 [3] - 中国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四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 - 2021年全球47个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规模达38.1万亿美元 占GDP比重45% 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2.5个百分点 [10] 举国体制演进历程 - 农业经济时代通过生存型举国体制完成长城、京杭大运河等超级工程 解决内忧外患问题 [6][7] - 工业经济时代采用赶超型举国体制 实现"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 通过并联式发展缩短与西方差距 [8][9] - 数字经济时代需升级为新型举国体制 兼具市场配置资源优势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特征 [12] 数字技术关键瓶颈 - 中国在数据资源(724.5EB全球占比14.4%)和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全球占比超60%)具优势 但数字技术存在明显短板 [14] - 高端光刻机技术成为最大软肋 芯片制造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完整产业链配套 被美日德荷少数企业垄断 [15] - EUV光刻机研发案例显示 数字技术需长期巨额投入(ASML获53亿欧元资助)且风险极高 [16] 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 - 组织层面需党中央集中领导 整合科技/产业/财政等政策 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协同 [20] - 参与者层面动员"六路大军"(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央企等) 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格局 [21] - 实施"弯道超车"(政府主导)与"换道超车"(市场驱动)双路径 嵌入揭榜挂帅等市场机制 [22] 中国数字经济现状 - 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7.1万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15.3万亿美元) 2016-2021年均增速16.2% [23] - 形成三方面优势:10.67亿网民规模(全球1/5)、180EFLOPS算力规模(全球第二)、工业互联网应用至45个国民经济大类 [26] - 集成电路技术进入"后摩尔时代" 为技术追赶提供战略窗口期 [24][25]
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补短板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7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与进展 - 国家近期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加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1] - 截至2024年底,累计培育42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2] - 重点行业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研制周期平均缩短近30%,生产效率提升约30% [2] 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与成效 - 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2%,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个,连接工业设备超9600万台(套) [2] - 江苏省发布"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实现数字技术在生产制造关键环节普及应用 [2] - 山东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逼近94%,培育约50家省级重点平台和50个以上转型项目 [2] 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 部分核心数字技术尚未实现规模化普及,中小企业转型需求不明确、路径不清晰、解决方案不成熟 [3] - 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亟需完善,需强化关键数字技术突破和交叉融合 [3] - 需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设计、制造、供应链等多场景业务创新,催生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 [3] 中小企业转型与保障措施 - 需针对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设计专业化、特色化转型方案,分行业指导转型路径 [4] - 鼓励大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推动广泛转型 [4] - 加快编制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供给,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清晰的技术和业务发展路径 [4]
科技赋能 西安城墙保护取得新成果
中国发展网· 2025-06-23 23:20
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西安城墙管委会凭借《数字赋能焕发城墙新生 智慧管理守护文化遗产》项目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从251个有效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 [1] - 西安城墙(西南区域)预防性保护项目荣膺"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和"西安市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工程" [1] - 西安城墙作为全国首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之一,构建了系统性、科学性、富有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 [1] 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 西安城墙信息中心配备精度达厘米级的全域数据模型,实时显示入园人数、墙体健康状况、积水情况和水质数据 [2] - 采用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探测等10余种技术对13.74公里长的城墙进行"全身CT扫描",发现1300多处隐蔽空洞及836处疏松体 [2] - 通过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域重大突破 [2] 监测与预测系统 - 基于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智能传感设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结合AI算法深度学习,实现结构病害趋势预测准确率超92% [2] - "数字方舱"将文物保护从"经验驱动"推向"数据驱动"的新阶段 [2] 技术合作与创新 - 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克电磁探测、城砖修复等关键技术 [3] - 建成线上"文物医院",依托5G+实现专家远程会诊 [3]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受益的公共事业 [3]
2025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即将启幕 落成北京坊数字综合体
南方都市报· 2025-06-21 00:05
活动概况 - 2025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将于6月27日至7月5日在西城区北京坊举办,作为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的前置活动 [1] - 活动以"数字友好京彩秀·消费体验新潮流"为主题,聚焦"数字消费+数字友好"主线,覆盖数字技术、民生消费、数字生活等领域 [3] 核心展示内容 - 北京坊数字综合体将落成,集数字展示、互动体验、文化交流于一体,提供国内一流沉浸式体验项目和顶级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 [3] - 数字"潮"市-AI火花市集将展示全球最新AI消费产品与服务,包括智能穿戴设备、数字文创品、AI潮玩、在线教育平台等 [3] 产业生态突破 - 技术突破:3D数字资产平台等全国产化解决方案首次规模化应用,展示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4] - 模式突破:构建"创新-体验-消费"闭环,实现技术展示、场景体验到消费转化的生态循环 [4] - 文化突破:数字艺术街区正式亮相,推动数字艺术研究、创作与推广,输出中国数字文化标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