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化

搜索文档
有多少“数据产业基金”,是在自嗨?
搜狐财经· 2025-06-17 10:41
数据要素市场发展 - 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的价值凸显,产业链涵盖数据库、数据平台、基础数据服务三大核心环节,需求弹性显著[2] - 中国数据产量占全球10.5%,国家政策推动数据要素在12个重点领域应用,目标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2] - 专项债券政策将算力设备纳入资本金范围,数据产业基金成为破解市场化瓶颈的关键金融工具[3] 数据产业基金规模与增长 - 全国数据产业基金总规模从2023年不足500亿元跃升至2025年6月的1500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4] - 2024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广东设立首期200亿元、总规模1000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基金群,北京配套资金约400亿元[10][14] - 2025年新增基金规模缩减但更精准,如江苏两期各15亿元基金和浙江10亿元杭州基金[11] 区域发展特征 - 东部沿海基金规模占优:广东1000亿元基金群聚焦跨境数据流通,浙江50亿元确权基金探索金融化,山东100亿元基金投向元宇宙等[14][15] - 中部地区应用驱动:河南30亿元母基金深耕智慧农业/物流,湖北基金支持AI+工业,与实体产业深度耦合[16][17] - 西部差异化布局:重庆100亿元卫星互联网基金、贵州150亿元大数据科创基金强化算力基建和空间数据[18][19] 投资方向演变 - 从硬件投资转向全链条覆盖:早期侧重数据中心建设,2025年重点拓展确权、评估、交易等软性环节[21][33] - 战略协同特征明显:重庆对接国家卫星互联网工程,粤港澳基金呼应大湾区战略,北京配套资金服务数据安全治理[21] - 垂直场景深度融合:江苏基金投资生物医药数据中台,河南基金支持农业数据授信模型,湖北基金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4][27][28] 行业挑战 - 转化能力分化:部分省份存在基金落地进度滞后问题,需强化头部企业牵引作用[34] - 同质化竞争显现:多地重复布局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需加强区域协同与差异化定位[34] - 合规治理压力:跨境数据流动等场景面临隐私保护和法律合规挑战[34]
“无中生有”数据产业如何成长?——解码南京玄武区数据产业生态跃迁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6-05 14:58
数据要素化转型 - 玄武区通过数据要素化转型突破土地资源限制,打造长三角数据要素流通枢纽[1] -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落地全国首个电池数字护照创新中心、全省合规数据跨境服务平台、长三角首个大模型工厂[1] - 江苏省数据交易所落地玄武区,采用"省市共建"模式构建统一交易平台和制度体系[1][12] 数据产业生态建设 - 国机数科落户运营"农机云"和"机械装备行业云",中节能集团打造"零碳云"国家行业云[5] - 江苏国际数据港吸引麦当劳金拱门数科研发总部、西门子Xcelerator科创中心等头部企业[5] - 南京市交通集团挂牌全国首个全系列"路铁桥隧"交通数据产品,实现数据资产入表[6] 大模型产业发展 - 玄武大模型工厂集聚近30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构建1500P规模智能算力基础设施[8][9] - 促成沙钢集团等百余家制造企业与头部大模型企业建立产业协同关系[9] - 全省1/4生成式大模型诞生于此,半年带动企业新增业务超3000万元[9] 跨境数据服务 - 联合中国信通院、德国莱茵发布全国首个电池数据标准,建设电池数字护照云平台[9] - 电池数字护照已接入3万多块电池,提升中国电池企业国际竞争力[9] - 江苏中亚中心成为对接中亚五国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贸易枢纽平台[10] 数据要素制度创新 - 成立全国首个"数据要素×公证法律服务"联合实验室,探索数据资产确权等法律服务新模式[13] - 江苏省数交所上架首批380个数据产品,涵盖金融、交通、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12] - 对数据产品来源、质量、授权等环节严格审核,构建数据要素流通信任基础[12]
数据资源“大摸底”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9
数据生产总量 - 2024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首次突破40ZB,达到41.06ZB,同比增长25%,增速较去年提高2.56个百分点 [2] - 人均数据生产量约为31.31TB,同比增长25.17%,相当于1万多部高清电影 [2] - 2025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有望突破50ZB,无人驾驶、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数据资源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9] 算力布局 - 2024年全国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智能算力规模达90EFLOPS,占比提升至32% [2] - 中央企业算力规模增长近3倍,智能算力占比为40.22% [2] - 数据技术企业算力规模同比增长近1倍,智能算力占比为43.63% [2] 新增指标与热点领域 - 用于开发、训练和推理的数据量同比增长40.95% [3] - 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增速分别为51.43%、29.28% [3] - 低空经济和机器人数据生产量增速超过30% [3] - 智能网联汽车、大模型等智能化应用数据量占比超四成 [3] 区域分布 -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6个省份数据生产量占全国比重达57.45% [4] - 东部地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跃,北京、上海企业人工智能投入平均水平位居全国前二,浙江应用大模型的企业比例位居第一 [4] - 江苏、广东的企业数字化投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1倍 [5] - 山东重点监测范围内大数据企业超900家,2024年营收突破2600亿元 [4] 行业分布 - 制造、金融、交通物流行业数据生产总量领先其他行业 [6] - 金融、采矿、交通物流行业企业平均数据生产量位居前三 [6] - 交通物流、电力行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跃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78.24%、75.83% [6] - 2024年下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52.3亿美元,同比增长11.0%,数据交易规模占总体比重超过30% [6] 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 2024年存储数据中活跃数据总量同比提升22.73%,活跃数据总量占存储数据总量62.04% [8] - 约66%的行业龙头企业和30%的数据技术企业购买过数据 [8] - 利用大模型的数据技术企业和数据应用企业数量分别增长57.21%、37.14% [8] - 高质量数据集数量增速达27.4% [8] - 全国地市级以上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数量增长7.5%,开放的数据量增长7.1% [8] 数据产业规模 - 全国数据领域相关企业超19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 [9] - 按照2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测算,2030年中国数据产业规模将达7.5万亿元 [9]
共谋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政产学研界探未来趋势
环球网资讯· 2025-05-10 21:28
行业趋势 - 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成为驱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1] - 全球数字经济正经历从规模扩张"上半场"向价值深耕"下半场"的关键跃迁[5] - 数据要素化包含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属性、数据资本化等多个递进层次[6] 政策与倡议 - 国家数据局等机构共同启动"数据要素×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倡议",聚焦制度、技术、组织、场景、生态五方面创新[3] - 杭州市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升级[3] - 杭州将围绕AGI、ASI、具身智能等重点推进"三数一链"基础设施框架与数据供给保障体系建设[3] 技术与应用 - 杭州拥有24个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模型[3] - 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整合国家级海洋数据资源,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6] - 安全智能体被视为数据要素化新阶段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核心[5] 区域发展 - 杭州作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城市,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不断夯实数字经济新基座[6] - "中国数谷"位于杭州高新区(滨江),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行业深度应用方面取得进展[6] 安全与挑战 - 需在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融合中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5] - 人工智能需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实现敢用、可用、好用[5] - 数据安全需从静态安全向动态安全迭代升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