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达峰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
人民日报· 2025-10-10 08:51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核心观点 - 中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提出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标志着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 [1][2] - 目标体系为“1+3+3”一揽子方案,包含1个总量减排目标、3个量化指标和3个定性指标,系统性构建了涵盖能源转型、产业转型和政策创新的行动纲领 [2][3] - 此次目标是基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统筹发展与减排后制定的,将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和稳定性,并彰显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 [2][4] 量化目标与指标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2]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2][4]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2] - 中国已提前完成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目标 [4] 定性目标与方向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2] - 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1][2] 政策与市场机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了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5] - 全国碳市场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5] 现有基础与进展 - 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4] - 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4] - 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4]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 [4] 行业影响与转型路径 - 新一轮目标涵盖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部门,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 [3] - 目标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3] - 需要加快能源转型,提升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促进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 [7]
让碳市场更好助力绿色低碳转型
人民日报· 2025-10-10 07:06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针对重点排放行业、企业,通过限制碳排放量来推动减排,并促进技术进步、产 业升级。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涉及范围更大,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 减排行动。两个碳市场各自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 将多余的碳排放配额,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售,再将获取的收益投入新的节能项目,形成良性 循环。这几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良村热电有限公司通过这一方式完成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等技改 项目,煤电机组节能改造稳步推进,减排越多、收益越多。 碳市场一头牵着减碳目标,一头连着经济增长。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 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激励经营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 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之中。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 炼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同时,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 场,先后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方法学是指导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实施 ...
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核心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目标特点与意义 - 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是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 [2] - 构建了“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揽子目标,为绿色低碳转型指明方向 [2][3] - 涵盖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部门,并首次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4] 现有基础与进展 - 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6] - 为全球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6]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已提前完成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目标 [6] - 全国碳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6] 实现路径与挑战 - 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能源转型,提升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 [8] - 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任务艰巨,需明确“十五五”碳排放控制的相关指标 [7] -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以公平、有序、公正的方式加速能源转型,推动低碳技术和产业协作 [8]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宣布,一揽子应对气候变化 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1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核心目标 - 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目标特点与意义 - 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是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重大跨越 [2] - 构建了“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揽子目标体系 [2] - 标志着中国迈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为《巴黎协定》长期目标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3] - 历史性地实现了相对下降目标向绝对下降目标的转变,将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4] 现有基础与进展 - 已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6] - 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6] - 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6]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已提前完成部分2030年目标 [6] - 全国碳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6] 实现路径与挑战 - 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能源转型,提升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 [8] - 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任重道远 [7] - 需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减少气候风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7] -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平的国际环境、稳定的合作关系及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 [8]
“十五五”时期,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建设如何推进?
中国环境报· 2025-10-09 07:14
政策制度转型 - 中国正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 建立新机制是新一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1] - 出台《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提出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 [1] 体系建设挑战:核算体系 - 碳排放核算体系复杂 涵盖区域、行业、企业、产品等多个层级 需要活动数据和碳排放因子数据 [2] - 当前存在统计核算底数不清、方法不明确、基础统计体系不健全、时效性滞后、碳排放因子本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2] - 省级碳考核主要考虑化石能源消费及外购火电碳排放 未包含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 [2] -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覆盖重点行业及重点用能单位的比率不高 [2] - 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及本地化碳足迹因子数据较少 [2] 体系建设挑战:评价考核 - 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评价考核机制尚未建立 降碳考核目标主要分解到省、市级 未落实到区县、行业、园区 [3] - 碳排放在线监测处于试点阶段覆盖范围小 评价依赖核算方法具有滞后性 难以实时预警 [3] - 项目碳排放评价多数地区仅进行核算未开展评价 尚未建立碳排放准入绩效水平评价标准 [3] 区域层面建设思路 - 构建区域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推动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本地化和动态化更新 [4] - 以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为重点 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和快报机制 [4] - 建立碳排放双控目标差异化分解机制 将考核目标细化至省级、市级、区县级、园区、行业等 [4] 行业层面建设思路 - 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制定新建项目煤炭消费等量减量替代制度 加强火电运行小时数管控和电力用煤强度管理 逐步压减工业、生活等领域用煤总量 [5] -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电动化 推动石油消费进入平台期 加强天然气用途管控 [5] - 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领域为重点开展碳排放核算 逐步扩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覆盖行业的比率和范围 [5] - 推动火电、钢铁、水泥、废弃物处理等行业建设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系统 [5] 企业及项目层面建设思路 - 加强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全链条管理 [6] - 将碳市场履约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和降碳考核体系 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制定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6] - “十五五”时期以控制碳排放强度为主 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值 设定先进值和基准值 [6] - 新建项目须达到先进值水平 对碳效低于基准值的存量项目制定改造和淘汰计划 [6][7] 产品层面建设思路 - 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 建设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7] - 推动重点排放单位、重点外贸企业、国有制造业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碳标识认证 [7] - 鼓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加大低碳产品采购 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应用 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 [7] - 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碳足迹信息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7]
专家解读!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意味着什么
第一财经· 2025-10-07 11:00
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核心指标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1]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3][6] - 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3][6] - 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 [7] - 创造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46%的工作岗位 [7] - 截至2025年6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达16.7亿千瓦 [6] - 202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8% [6] 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 - 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 [6] - 十四五期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41亿吨 [6] - 2016年以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 [3] - 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 [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 - 已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8] - 在现有电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基础上将纳入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 [8] - 到2035年将覆盖全国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主要高排放行业全覆盖 [8] 目标实施的系统性特征 - 目标涵盖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所有部门 [7] - 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经济环节 [7] - 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7] - 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向全经济领域全链条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7]
以主要排放企业为重点 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方案将出炉
第一财经· 2025-10-06 10:35
配额方案制定与批准 - 2024、2025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正在酝酿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1] - 生态环境部于2025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 - 成立了专门的编制组全面开展历史排放数据治理并研究制定配额分配方法 [1] 配额分配基本原则 - 配额分配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抓大放小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以主要排放企业和排放工序为重点 [2] - 2024、2025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基于单位产出碳排放分配配额与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式总体一致 [2] - 政策导向为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单位产出碳排放越低配额盈余率越高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 [4] 行业覆盖范围与排放核算 - 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是制造业中碳排放最高的行业 [4] - 钢铁行业基于企业、水泥行业基于熟料生产线、铝冶炼行业基于铝电解工序计算配额 [5] - 钢铁和水泥行业覆盖二氧化碳铝冶炼行业覆盖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种温室气体仅覆盖直接排放不覆盖电力热力消耗的间接排放 [5] 分年度配额实施安排 - 2024年度配额免费分配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分配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实质性履约压力 [5] - 2025年度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分配配额量与实际产出挂钩不设置配额绝对上限约束行业整体配额基本平衡最高不超过3% [5] 全国碳市场运行现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并稳定运行 [6] - 截至2025年9月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达489.61亿元 [6]
以主要排放企业为重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方案将出炉
第一财经· 2025-10-06 10:27
配额方案总体框架 - 2024、2025年度全国碳市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正在酝酿并征求有关方面意见 [1] - 方案制定遵循循序渐进、抓大放小原则,分阶段有步骤推进配额分配工作 [1][2] - 配额分配以主要排放企业和排放工序为重点,与发电行业分配方式总体一致,2024、2025年度配额实行免费分配 [2] 配额分配具体方法 - 2024年度配额基于经核查的实际碳排放量等量免费分配,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实质性履约压力 [5] - 2025年度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企业所获得的配额量与实际产出挂钩,不设置配额绝对上限约束 [5] - 2025年行业整体配额基本平衡,最高不超过3%,各重点排放单位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 [5] 覆盖范围与气体种类 - 钢铁行业基于企业、水泥行业基于熟料生产线、铝冶炼行业基于铝电解工序计算配额 [5] - 钢铁、水泥行业覆盖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铝冶炼行业覆盖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种温室气体 [5] - 三行业仅覆盖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直接排放,不覆盖因消耗电力、热力等带来的间接排放 [5] 政策导向与市场影响 - 政策导向为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单位产出碳排放越低,配额盈余率越高 [4] - 旨在引导企业加强碳排放管理、降低碳排放,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4] - 全国碳市场已建成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截至2025年9月配额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6] 行业背景与重要性 - 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15%,是制造业中碳排放最高的行业 [4] - 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工作方案已于2025年3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 [1]
让碳市场更好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生态论苑)
人民日报· 2025-10-04 05:42
全国碳市场体系构成与运行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针对重点排放行业企业 通过限制碳排放量推动减排并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涉及范围更广 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2] - 两个碳市场各自独立运行 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2] 全国碳市场发展现状与成效 - 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025年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1] -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达181.14亿元 是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2] - 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 碳市场激发降碳内生动力 促进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2] 碳市场机制与企业实践案例 - 企业可将多余碳排放配额通过全国碳市场出售 将收益投入新节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河北石家庄良村热电有限公司通过此方式完成烟气余热回收、燃烧器优化等技改项目[1] - 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将减排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激励经营主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进程[1] 碳市场未来建设方向 - 须有序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3] - 应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针对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 有效服务社会自主减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3] - 今年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明确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3]
全国碳市场价格9月下跌16.35% 10月碳价预计仍下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9-30 22:37
市场表现 - 9月30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7.97元/吨,较上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下跌16.35% [1] - 9月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270万吨,总成交额20.04亿元 [1] - 9月CEA日均收盘价为62.94元/吨,相较于8月的71.12元/吨大幅下跌11.5% [1] - 9月CEA日均成交量为136.78万吨,相较8月的71.95万吨增加约90% [1] - 四分之三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反映履约期将近交投热度大幅跃升 [1] 价格预期 - 业内普遍预计碳价仍将继续下行 [1] - 2025年10月CEA买入价格预期为55.39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0.63元/吨,中间价为58.00元/吨 [1] - 买入价格指数为138.48,下跌19.09%;卖出价格指数为136.80,下跌16.23%;中间价格指数为137.57,下跌17.64% [1] 政策定位与发展规划 - 碳市场是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2]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减排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有利于促进行业低成本减排 [2] - 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10.8% [2] - 下一步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持续完善相关政策配套制度 [2] - 将分阶段、有步骤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领域,丰富交易品种、主体和方式 [2] - 将进一步深化气候务实合作,加强碳市场领域技术方法标准互认,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