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生物制造领域,鲁抗医药打造跨越式发展“新引擎”
齐鲁晚报网· 2025-09-15 13:13
公司概况与行业地位 - 公司成立于1966年并于1997年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是我国大型综合生物制药企业 国家重要的抗生素研发生产基地 产品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绿色工厂" 全国药品质量诚信建设示范企业 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 山东省质量标杆企业 位居工信部2024年度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第51位 [1] 研发创新与产品管线 - "十四五"期间多个国家1类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 新获批35个仿制药 85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 [1] - 全身抗感染类 降糖类和心血管类药物竞争力不断提升 呼吸类 自身免疫类 男科类 中藏药 高端制剂等特色产品管线逐步丰富和完善 [1] - 创新连续流+智能化原料药生产模式 生产效率 产品质量 绿色制造水平大幅提升 [1] - 联合高校 中科院等研发机构搭建新型创新平台 加快推进CIGB-814等多个创新药研发和产业转化 [4] - 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成立创新药物重新定位和在评价联合实验室 加快创新药以及高端制剂研发效率 [4] 生物制造战略转型 - 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投产运行全球首个反式乌头酸绿色生物制造项目 酵母底盘多个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 [1][5] - 致力于由传统微生物发酵向生物合成 生物制造的转变 持续提升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 [3] - 完善菌种中心及技术中心建设 提升底层菌种技术开发能力及产业化服务能力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3] - 加快反式乌头酸酯等项目技术迭代与新产品产业化转化速度 加快高通量菌种筛选 制备技术平台建设 [3] - 建成国际一流的全自动菌种生产装置 国内一流的高产率基因工程菌构建技术 国内领先的微生物发酵生产工艺 [3] - 2019年建成山东省生物技术产业转化平台 形成"一平台 五支撑 四方向 十产品"的生物制造体系 [5] 政策机遇与产业布局 - 2025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鼓励并购重组 股权直投 产业基金 [2] - 2025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提出加快打造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队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公司把握政策机遇 多途径 多方式快速壮大生物制造产业 [2] - 落实济宁市委市政府现代医药产业经济倍增目标要求 加大研发创新投入 在创新药 生物制造 高端制剂等方面实现突破 [2] 产学研合作与技术升级 - 与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中科院天津工生所 中科院青能所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 [4] - 新增产学研合作单位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引进高层次人才及专家团队 联合承担国家 省重点研发计划 [4] - 加快技术迭代和智能化改造 应用新技术 新工艺 新装备 搭建连续流智能化通用技术平台 [4] - 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保持仿制药的低成本市场竞争优势 [4]
国务院: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4 21:04
民间投资发展措施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民间投资发展 聚焦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突出问题实施务实举措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1] - 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高、技术迭代快、民生关联度强且依赖灵活决策与持续创新[2] - 严格落实招标投标制度 保障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预留份额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破除限制民间投资的各种隐性壁垒[1] - 民间投资在高技术制造业中表现亮眼 上半年新材料、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投资增速显著[3] - 关键堵点包括部分领域隐性壁垒和融资成本偏高 需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并引导长期资金参与未来产业投资[3] 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 会议研究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4] -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 地缘政治挑战演变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企业出海需实现平稳、安全、可持续发展[4][5] - 现有出海服务体系较为分散且层级不高 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现实需求 亟需构建高层次、可落地的综合性服务支持生态系统[5][6] - 加强法律、金融、物流等领域服务资源协同联动 丰富服务产品并构建服务平台 支持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并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5] - 通过整合国内外服务资源并实现联动 打通企业出海全流程 提升跨境服务能力与国际竞争力[6]
浙江加码会展经济撬动消费潜力
搜狐财经· 2025-09-13 21:01
浙江省会展业政策支持 - 浙江省商务厅等1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会展经济促消费的若干举措》 从品牌化、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等多维度推动展览业发展 [1] - 2023年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加大 商务厅年内发布三批展会目录 远超往年单批发布规模 [1] - 政策重点支持符合"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方向的展会 包括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专业展会 [3] 行业规模与发展现状 - 2023年浙江省举办规模展览活动783场 同比增长340% 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83% [1] - 2024年浙江省展览面积达1020.48万平方米 位列全国第四 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山东 [3] - 行业呈现鲜明县域经济特色 杭州有西湖国际博览会和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宁波有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 嘉兴和永康分别举办智能装饰产业博览会和中国五金博览会 [1] 经济拉动效应 - 会展业具有1:9的经济拉动效应 1个单位直接收入可带动9个单位相关产业收入 涵盖住宿、餐饮、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 [3] - 会展业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成为产业发展风向标 与地方产业链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1][3] - 政策目标到2027年显著提升会展集聚消费人口作用 推动参会代表、展客商、产业从业人群向消费人口转化 [3] 行业发展挑战 - 国际知名头部会展企业资源相对缺乏 多数国际会展企业倾向于将优势资源落户上海等更成熟地区 [3] - 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缺乏兼具国际视野和产业知识的人力资源 [4] - 展览会同质化竞争明显 传统产业展会存在主题相似、产品重叠问题 客户群体精准匹配度不足 [5] - 会展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整体规模偏小 [4] 未来发展策略 - 聚焦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展会品牌 围绕浙江特色产业进行差异化定位 [5] - 积极引进世界商展百强和UFI认证展会等国际知名展览项目 [5] - 加强国际化竞争能力建设 为吸引头部会展企业落地创造主体条件 [5]
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 生物制造迎来发展黄金期
行业技术进展 - 华东理工大学团队构建基于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自调控智能工程菌系统,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靶向定植 [1] - 全国首个正式投产的天然产物生物制造示范线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启动 [1] - 吉林化纤年产3.5万吨生物质人造丝项目一期2万吨生产线全面达产 [1] - 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核心技术快速进步,生物制造广泛渗透至医药、材料、农业等领域 [2] - 中国科学院团队以沙门氏菌为底盘细胞开发新型抗肿瘤菌株DB1,能精准识别肿瘤并激活免疫系统 [2] - 中国科学院团队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对干细胞长寿基因通路重编程,提高抗氧化和抗衰老能力 [2] - 上海蓝晶微生物科技生物混动技术体系使聚羟基脂肪酸酯单位产量与碳源转化率在百吨级量产规模达文献报道最高水平 [2] - 东华大学团队成功制备生物基聚脲相变微胶囊,应用于纺织品制得具良好调温性能和水洗稳定性的调温织物 [2] - 扬州惠通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出纺织用高耐候纤维级聚乳酸切片,进入万吨级试生产阶段 [2] - 中国科学院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水稻,创制出主要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品种,籽粒中辅酶Q10含量达5μg/g且不影响产量 [2] - 浙江大学研究人员构建合成遗传线路,在大豆及棉花中合成褪黑素,使大豆新种质在保持正常产量同时提高蛋白质含量 [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生物制造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通知,提出形成专业化中试能力建设平台体系,引领支撑生物制造产业化发展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领域典型应用案例名单,鼓励智能技术与生物制造深度融合 [3] - 广东省发布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形成具国际竞争力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3~5个国家级生物制造创新平台 [4] - 湖南省印发措施支持常德市以合成生物制造为示范内容,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4] - 海南省出台行动方案,提出组建海洋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培育标志性产品,谋划中试及重点产业链项目 [4] - 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完善为生物制造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5] - 预计到2030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可突破2.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6.8% [5] 产业发展挑战与方向 - 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面临原料开发利用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进步、工程化转化存在瓶颈、商业化进程较慢等问题 [6] - 需加快攻克生物制造原料可持续问题,多家上市企业正布局非粮原料开发与应用 [6] - 弈柯莱生物正攻关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醇等一碳化合物为底物的生物合成技术,以消除与民争粮矛盾并降低原料成本 [6] - 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创性基础研究,瞄准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补齐发展短板 [6] - 需推动相关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应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等方式加速商业化进程 [7] - 需促进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深度融合,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推动生物技术创新,寻求更多产品实现生物制造路线的产业化 [7] - 生物制造蕴藏巨大经济增长潜力,并关乎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 [7]
弈柯莱联合创始人瞿旭东:以商用导向实现生物制造规模化开发
证券日报· 2025-09-11 00:44
公司发展里程碑 - 成立十年间已将近20种产品推向量产且多个产品获得较高市占率 [1] - 完成国投聚力独家战略投资的4.5亿元融资 [1] - 成为国内第一批持证的母乳寡糖生产商且2'-岩藻糖基乳糖于2023年10月获国家卫健委审批 [3] 技术平台优势 - 构建"设计+改造+应用"全链条平台化技术体系实现研发活动平台化 [2] - 自研AI算法筛选候选酶分子并储备6万多种实体酶库覆盖20类工业反应 [2] - 平台化技术使公司成为唯一通过国家卫健委批准采用酶转化法生产甜菊糖苷M的企业 [3] 研发成果与知识产权 - 近三年累计申请专利200件且授权70余件 [3] - 通过平台化技术实现甜菊糖苷M量产(传统方式需数十吨甜菊叶提取1公斤) [3] - 凭借技术平台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专项支持 [3] 商业模式创新 - 选择与终端企业深度绑定成立合资公司整合市场资源(如母乳寡糖领域) [5] - 重点拓展生物制造上游原料端采用甲醇和二氧化碳等一碳原料替代粮食基原料 [5] - 核心团队均来自生物制造领域且成员稳定性高 [4] 行业战略定位 - 生物制造竞争本质是系统化能力竞争 [1] - 合成生物学价值在于为市场提供解决痛点的产品而非论文或专利数量 [5] - 未来三年以商业落地为导向推出更多产品并与国内外头部企业深化合作 [5]
中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长江商报· 2025-09-08 07:10
大会概况与产业基础 -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开幕 主题为“生物科技赋能未来·生物制造重塑世界” [1] - 武汉已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突破5500亿元 [1] - 中国生物经济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 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3] 研发与临床进展 - 2024年全球CAR-T临床研究中心达2069个 较2020年增加60% 中国拥有388个研究中心 数量全球第二 [1] - 精准生物儿童白血病CAR-T治疗产品“普基奥仑赛注射液”填补国内空白 有望在2025年成为国内首创、全球第二款治疗该适应症的一类生物新药 [1] - 2024年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93款新药 创近五年新高 [2] - 2024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位 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 [2] - 2024年全球制药公司研发管线规模排名前25强中 共有4家中国企业上榜 创造新历史纪录 [2] 市场地位与知识产权 - 中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 在满足内需的同时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2] - 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为133725组 中国有91513组 全球占比接近70% 处于全球第一位 [2] - 中国在医疗装备领域发表超过2万篇SCI论文 科研产出居全球第一位 [2] 重点领域发展 - 全球大宗化学品生物经济规模约为4万—5万亿美元 预计2050年增至30万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8.6% [3] - 中国通过多项规划将大宗化学品生物制造等定位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 - 在医药化学品领域 微生物细胞工厂应用取得显著突破 实现了多类复杂化合物的高效合成 [3] - 在生物农业领域 中国生物育种市场占比达23%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人工成本并减少农药使用量 [3] - 2024年中国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进入产业化示范阶段 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 [3] 数据与技术创新 - 截至2024年底 湖北病理大数据库拥有170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 跃居全球第二 形成6类12项技术创新成果 [2] - 预计2025年底湖北病理大数据库将突破500万张 深度整合病理大模型赋能医疗机构 [2]
精英计划 | 天津工生所张以恒团队博士后招聘启事
研究所概况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机构 整建制从事生物制造和工业生物技术研究 肩负创新生物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发展生物制造重大颠覆性技术的使命 [5] - 研究所围绕可再生碳资源替代化石资源 清洁生物加工方式替代传统化学加工方式 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产业水平三大战略主题 重点开展工业蛋白质科学与生物催化工程 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制造工程 生物系统与生物工艺工程三个领域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5] 研究团队与学术成就 - 张以恒研究员担任低碳合成工程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是体外合成生物学奠基人之一 开创了体外生物转化(ivBT)工程技术体系 Web of Science引用次数超过15000 H指数66 [6] - 团队在糖氢电循环新能源体系 纤维素到淀粉定向催化及秸秆制粮技术 淀粉制肌醇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 其中秸秆制粮技术相比秸秆饲料化提高原料转化率及收益三倍以上 淀粉制肌醇成为首个万吨级产业化案例 [6] - 张玉针研究员创新开发微流控技术用于微生物群体定量研究 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 目前正开发丝状真菌微流控工具用于工业酶高通量筛选 [7][8] 人才招聘与待遇 - 招聘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2-3名 助理研究员(科研助理)1-2名 要求具有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酶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博士学位 [9][10] - 博士后年薪最高可达研究所副研究员标准 享受天津市20万元奖励资助及保税区30万元资助资金 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者给予额外奖励 [11] - 助理研究员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缴纳社保和住房公积金 享受海外名校访问深造机会及地方人才政策 [12] - 出站博士后可优先留所工作 优秀者可申请副高级或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留津工作者可获得天津市20-30万元奖励资助 [13][14] 行业活动与平台 - 2025年11月27-29日在杭州举办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 聚焦生物质清洁预处理 非粮糖 化学品 材料 生物甲醇 燃料乙醇等技术方向 [20] - 生物制造产业社群整合上下游资源 覆盖未来食农 绿色化工 大健康 美妆个护等产业领域 [4] - 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通过www.bio-basedlink.net提供产业服务支持 [24]
这个全球首创,AI设计!
长江日报· 2025-09-05 08:59
公司研发突破 - 公司开发的全球首创AI设计MyD88抑制剂靶向免疫关键调节点MYD88蛋白 可治疗红斑狼疮 1型糖尿病 肿瘤及其他重大炎症疾病[1] - 该靶点因表面缺乏药物附着结构导致全球药企长期难以研发 公司通过AI量身定制特殊结构实现突破[1] - AI辅助设计的7款候选药已进入临床开发 其中一款进入临床二期 在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试验显示良好疗效 预计两年内有望正式上市[2] 行业技术发展 - 中国正实施人工智能+医药行动 发展AI辅助药物研发新范式[3] - 生物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关键引擎 展现出创造万亿级市场规模的潜力[3] - 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具有天然融合发展优势 AI赋能带来历史性机遇[3] 行业数据表现 - 2024年中国在研药物数量位居全球第2位 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5] - 湖北病理大数据库以170万张高精度数字切片(40倍光学/0.25μm分辨率)跃居全球第二 形成6类12项技术创新成果[5] - 该数据库深度整合病理大模型 持续赋能医疗机构[5]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的“黑科技”目不暇接
长江日报· 2025-09-05 08:45
行业盛会 -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于9月4日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 主题为"生物科技赋能未来 生物制造重塑世界" 突出高端化 专业化 国际化 市场化特点 [1] - 众多知名企业展示全球最前沿新技术 新产品 新应用 包括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领域黑科技 [1] 企业技术展示 - 华大智造展示组织切片在时空芯片的应用技术 [3] - 光谷生物城展区展示光学脑机接口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装置 吸引国际关注 [4] - 联影医疗展示5T磁共振成像系统 [6] - 禾元生物展示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来源)产品 [7]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发布 中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07:12
行业地位与市场规模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药市场 满足内需同时参与国际竞争[1] -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创新药、在研管线及上市新药数量均占全球30%以上[2] - 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值突破1万亿元 生物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2] 研发创新与临床进展 - 全球CAR-T临床研究中心达2069个 较2020年1297个增长60% 中国以388个研究中心位列全球第二[1] - 2024年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93款新药创五年新高 在研药物数量全球第二[2] - 全球制药研发管线规模前25强中4家中国企业上榜 创历史纪录[2] 科研产出与技术突破 - 2024年医疗装备领域发表超2万篇SCI论文 科研产出全球第一 北京上海广州为主要科研中心[2] - 脑机接口、高精度数字切片等技术处于全球并跑或领跑位置[1] - 光学脑机接口首创融合脑电图与近红外光谱多模态传感系统 应用于脑出血康复[2] 产业生态与国际合作 - 全国已建立23个生物产业基地 生物科技专利与研发人员数量全球领先[2] - 中古生物技术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及联合实验室 共同研制EGFR单抗药物尼妥珠单抗已惠及超5万名中国患者[3] - 大会吸引200余家机构参展 展出千余件产品包括多个全球首创成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