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
搜索文档
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擦亮杭电制造金字招牌
杭州日报· 2025-10-09 10:30
环保气箱焊接全自动生产线。 走进杭电制造的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一台台智能电网设备、一套套智能控制装置、一台台 光伏清扫机器人、一组组储能系统,新鲜"出炉"的高端产品正源源不断送往市场——这家曾摘得中国机 械500强的企业,早已跳出传统中低压配电设备生产的"舒适区",正加速向高端"智造"赛道升级。 2024年,杭州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电制造")正式成为杭州市能源集团(杭州市城 投集团旗下)控股企业,标志着进入"杭电制造2.0时代"。 "公司从相对单一的电力设备制造类企业,跃升成为市能源集团下属的能源、电力高端装备制造平 台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这不仅意味着公司战略定位的升级,更是借助市城投集团的资源协同,为杭 州产业生态圈注入了高端技术供给、系统服务支撑与战略资源整合,助力杭州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 代产业体系。"杭电制造总经理徐越飞如是说。 改革赋能 从区域品牌迈向全球舞台 在创新成果上,杭电制造成绩斐然,拥有各类专利共计522项,其中发明专利达196项,还参与制定 了31项国家或行业标准。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直观地展示了近年来创新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站在'后亚运、两万亿、超大城市'新起 ...
龙源电力20251008
2025-10-09 10:00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新能源电力行业,特别是风电与光伏板块,核心公司为龙源电力[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周期性及前景 * 新能源板块呈现周期性波动,大约每五年一个周期,受政策、技术和消纳问题影响[2][4] * 当前负面因素如消纳问题和补贴拖欠已基本反映在股价中,未来政策支持可能带来向上贝塔效应[2][4] * 未来新能源行业可能经历更短、更小振幅的周期,从五年大周期变为两年周期,提高行业相对稳定性[9] * 136号文颠覆了中国电力系统原有的政府信用体系,迫使市场寻找新的平衡点,短期内投资开发会放缓[8] * 行政手段无法完全抹平周期,只能通过市场手段弱化周期、缩小振幅[10] 风电与光伏的比较优势 * 风电因技术进步迅速和资源禀赋明显优于光伏,有资源的公司能显著拉开收益率差距[2][5] * 市场化改革如136号文等政策出台,进一步凸显了风电的竞争优势,市场调节速度更快[2][5] * 风电资源分布不均,优势风区与劣势风区间差异巨大,优质资源有限,容易出现少数低成本供给者[11] * 根据2024年各省现货市场数据及2025年预测,各地风电均价普遍高于光伏[12] * 光伏资源在同一省内差异不大,资源近乎无穷尽,例如测算显示新疆柴达木盆地全铺光伏板发电量可达30万亿度电,远超全国当前10万亿度电的用电量[12] 龙源电力的投资价值 * 公司具备强大的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老项目多,早期占据了最优质的资源[6][12] * 即使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也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DCF估值法显示其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2][6] * 通过“以大带小”策略改造老项目,能显著提升装机容量和发电效率,例如同样面积土地上容量可从5兆瓦提升至15兆瓦甚至20兆瓦[3][12][13] * 项目内部收益率较高,经“以大带小”改造后项目利用小时数从2000多增加到3,200小时,项目IRR接近10%,资本金IRR达20%[14] * 公司现金流水平在全A股样本中处于领先地位,每年有上百亿自由现金流,若补贴拖欠问题在未来三年内解决,公司现金流价值将增厚约40%-50%[3][15][16] * 公司业绩底部明确,2024年未计提资产减值时利润为80亿元,即使最差情况下也有60亿元利润[17] * 预计市值可重估至1,100亿至1,200亿港元,较当前股价有较大空间,催化剂包括136号文落地、政策纠偏及公司加速资产注入计划[18] 其他重要内容 政策影响 * 136号文进展越快,行业利空出尽越快,政府政策底可能早于市场底出现[19] * 根据过去五年周期复盘,2026年预计会有强有力政策纠偏,对绿能板块及龙源电力产生积极影响[19][20] 集团支持与行业地位 * 根据国家能源集团与龙源签订的协议,到2026年底前,将有20多万千瓦风电竞争项目租给龙源,进一步巩固其行业领先地位[13] * 龙源当前拥有约30吉瓦装机容量,加上集团支持,总规模可达50吉瓦[13]
多孔MOFs破局之路:金属有机框架获诺奖加持,产业化进程与中国机遇
材料汇· 2025-10-08 23:51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金属有机框架领域的三位奠基者,标志着该技术步入产业化快车道 [2][4] - 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工程师红利和巨大内需市场,在MOFs产业化进程中正从“并跑”迈向“领跑” [4] - 中国MOFs产业预计在2028-2030年迎来第一个爆发期,将在产能和应用创新上定义全球标准 [19] 攻坚克难:MOFs产业化的核心挑战与中国的突破路径 - 产业化需跨越从“克”到“吨”的巨大鸿沟,核心挑战包括成本与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与寿命、成型与加工 [6][7] - **成本与规模化生产突破**:广东碳语新材料实现室温水相合成ZIF-8的百吨级产线,将直接生产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山东纳美德通过无溶剂球磨的机械化学法实现绿色高效合成 [7];中触媒新材料、江苏九天高科布局微通道连续流反应技术,为万吨级产能奠定工程基础 [8] - **稳定性与寿命突破**: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团队和南开大学通过分子设计提升骨架稳定性;产业端通过原位生长或表面修饰技术制备复合颗粒/模块,增强机械强度以承受工业条件 [9] - **成型与加工突破**:江苏九天高科在MOFs分离膜制备上取得突破,制成大面积无缺陷膜组件用于气体分离;成都贝斯特将MOFs粉末挤出成型为规整颗粒填料用于吸附塔 [11] 群雄逐鹿:中国MOFs产业化企业全景图 - 中国已形成覆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生态,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在各自赛道崭露头角 [13] - **吸附与分离赛道**:江苏九天高科是MOFs分离膜领军者,其丙烯/丙烷分离膜进入商业化示范阶段;中触媒新材料开发用于氢气纯化、氧气富集的大型吸附剂;山东纳美德是顶级规模化MOF材料供应商,建立百吨级ZIF-8、MIL-101等生产线;上海丛晟新材料专注于高端化学分离,MOF手性色谱填料用于医药中间体纯化 [14] - **能源与环境赛道**:岳阳兴长石化开发的MOF材料进入宁德时代固态电池评测体系;中石化在新疆油田碳捕集先导试验中测试MOF吸附剂;中国宝武在钢厂尾气处理环节开展MOF碳捕集中试;广东碳语新材料的MOF基甲醛吸附剂和VOCs净化模块为多家家电品牌供货 [15] - **生物医药与前沿应用**:上海伯修新材料专注于MOF在药物缓释领域应用,在抗癌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取得临床前研究积极数据;北京华科福瑞科技开发MOF基生物传感器,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和重金属检测 [16] 展望:诺奖只是起点,中国MOFs产业迎来黄金十年 - 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科研梯队、最完备的化工产业链、最具潜力的内需市场以及已验证的产业化能力 [19] - 随着成本持续下降和应用场景拓宽,产业将在2028-2030年迎来第一个爆发期,在产能和应用创新的广度与深度上领先全球 [19]
富煌钢构创新驱动建筑领域绿色变革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08 17:35
公司核心竞争力与资质 - 公司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与甲级设计资质,构建了覆盖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服务体系[1] - 通过深化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公司在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及绿色能源建筑等领域树立标杆[1] 技术优势与项目成果 - 公司采用分层装配技术与标准化构件体系,其模块化设计与工厂化生产模式显著缩短工期,成本控制精准度达95%[1] - 在低层住宅、集成房屋及加固改造领域,公司完成淮北临涣煤矿安置点、沙特医疗舱等项目[1] - 在公共建筑领域,合肥紫云广场等项目融合BIM技术与智能建造工艺,成功打造兼具功能性与地标性的复杂结构建筑[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 - 公司实现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14%至40%,进而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深化数字化管控体系,推动工程服务向标准化、国际化转型[1]
畜牧业怎样转型才能实现减污降碳?
经济日报· 2025-10-07 15:30
政策导向与行业转型必要性 - 国家层面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明确要求激发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并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作为农业强国的鲜明底色[1] - 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加快构建低碳循环、环境友好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1] - 畜牧业面临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其中反刍动物肠道发酵产生的甲烷及粪污排放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是主要构成[1] -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双碳”战略目标,加快畜牧业绿色转型刻不容缓[1] 当前挑战与技术瓶颈 - 畜牧业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关键阶段,需在保障供给的同时减少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生态效益与产业竞争力同步提升[2] - 国家推广的减污降碳技术,如反刍动物肠道甲烷减排技术和畜禽粪便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采纳率整体偏低[1] - 技术采纳率低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畜牧养殖场户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水平有限以及设施设备落后[1] 发展路径与解决方案 - 减污降碳是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 - 加快发展畜牧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育种技术革新,培育更优质畜禽品种以提升综合生产效率[2] - 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对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精准评估、趋势预测和数据核准,为总量控制和环境监管提供依据[2] - 提升养殖户对减污降碳及技术的认知水平,通过普及知识、开展差异化培训及构建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为主体的服务网络提供常态化技术支持[2] - 建立和完善技术推广体系,需根据区域特点和技术特性设计差异化推广方案,并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基层服务+村集体参与”的协同推广格局[3] - 鼓励低碳饲料研发,建议制定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对通过认证的产品给予市场准入优先权[3]
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碳市场体系 碳市场成交量创新高
经济观察报· 2025-10-07 10:40
经济观察网讯 据新华财经,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 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近年来,我国坚定实施"双 碳"战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市场制度体系。以碳市场建设为牵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新进 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原标题:我国构建中国特色碳市场体系 碳市场成交量创新高) ...
家联科技(301193)半年报点评:构建全球化产能网络
新浪财经· 2025-10-06 12:30
公司财务表现 - 25Q2营收6亿元,同比增长9%,归母净利润为-0.4亿元 [1] - 25H1营收11亿元,同比增长5%,归母净利润为-0.65亿元 [1] - 25H1塑料制品营收8.2亿元,同比增长4%,毛利率14%,同比减少7个百分点 [1] - 25H1生物全降解制品营收1.4亿元,同比减少9%,毛利率22%,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 [1] - 预计25-27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6亿元、29亿元、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4亿元、0.6亿元、1.0亿元 [3] 国内市场驱动因素 - 国内市场需求扩张是拉动整体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1] - 增长主要源自三方面合力:国内"双碳"战略对绿色包装的强制性政策推动、茶饮及快餐行业强势复苏带动餐饮具需求激增、公司深化与国内头部餐饮及茶饮等企业的合作带来订单放量 [1] - 国内环保政策趋严,可降解塑料制品对传统塑料的替代进程加速,为公司创造广阔的市场扩容空间 [1] - 公司加大国内市场投入,凭借强大的生产和运营能力,采取高举高打策略,优先开拓大客户以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1] 国际市场与产能布局战略 - 公司通过构建全球化产能网络,推进"亚洲研发、全球智造、本地化服务"的跨国布局战略 [1] - 该战略旨在拓展业务板块,延伸产业链条,迅速扩大产能规模,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1] - 布局使公司能更灵活应对宏观环境波动、产业政策调整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提升行业竞争力、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整体抗风险能力 [1] - 为优化供应链体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环境,公司将以区域化布局为核心,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建设本地化生产基地 [2] - 通过就近采购原料、布局仓储物流网络来降低贸易壁垒风险,并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建立核心原材料多源化供应机制与战略储备体系 [2]
挚达科技:全球智能充电第一股IPO受热捧 超2000倍认购彰显稀缺价值
智通财经· 2025-10-06 08:46
作为中国家用电动汽车充电龙头的挚达科技,其招股活动一经启动便引发市场热烈反响。本次全球发售 股份数目为597.89万股H股,最高发售价为每股83.63港元,预计于10月10日正式登陆港交所。 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招股日期从2025年9月30日至10月6日,短短数日内,认购需求已呈"井喷"态势,初 步估算超额认购倍数超2000倍。目前这一数据仍在持续攀升,有望在10月6日招股截止时突破新高。此 次火爆的认购场面,充分彰显投资者对家用电动汽车充电赛道及公司发展前景的强烈看好。 作为中国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领军企业,挚达科技深耕家庭充电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能充电桩研发、 销售及运营服务,与国家"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汽车普及政策高度契合。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呈爆 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家庭充电需求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挚达科技凭借技术积累和渠道优 势,已与多家车企及供应链企业建立合作,投资方包括安徽中鼎、荆州智达、上海中电投、金通资本、 比亚迪(002594)等知名机构和产业资本,背书实力强劲。 尽管公司业绩仍处于成长阶段,但其独特的轻资产模式和平台化布局被市场普遍看好。实际上,挚达科 技不仅仅是一家硬件设备 ...
新股解读|挚达科技:全球智能充电第一股IPO受热捧 超2000倍认购彰显稀缺价值
智通财经网· 2025-10-06 08:44
IPO发行概况 - 全球发售股份数目为597.89万股H股,最高发售价为每股83.63港元,预计于10月10日正式登陆港交所 [1] - 招股日期从2025年9月30日至10月6日,认购需求呈井喷态势,初步估算超额认购倍数超2000倍 [1] - 按中间价75.27港元计算,募资总额约4.5亿港元,公开发售部分占10%(59.79万股),国际配售部分占90%(约4.05亿港元) [1] 发行结构与机制 - 发行采用港交所独特的机制B模式,未引入基石投资者,由申万宏源担任保荐人和稳价人 [1] - 发行设有绿鞋机制(超额配股权),为上市后股价稳定提供支撑 [1] - 发行后公司总市值预计达40.01亿至50.00亿港元,H股实现全流通,流动性优势显著 [2]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的领军企业,深耕家庭充电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能充电桩研发、销售及运营服务 [2] - 公司独特的轻资产模式和平台化布局被市场看好,不仅是硬件设备制造商,更是连接电动汽车用户、电网运营商和新能源生态的智能化平台 [3] - 截至2025年,家庭充电需求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公司与多家车企及供应链企业建立合作,投资方包括安徽中鼎、比亚迪等知名机构和产业资本 [2] 行业前景与投资价值 - 公司所处赛道具备明显稀缺性,是港股市场中难得的家用电动汽车充电纯正标的,这种稀缺性往往能够获得估值溢价 [3] - 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的双轮驱动下,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正从配套产业升级为核心赛道 [4] - 若上市后公司股价实现可观涨幅,市值有望突破92亿港元的港股通准入门槛,为公司引入重要的南向资金流入 [3]
中电光谷涨超5% 中标大湾区智能电力装备创新谷综合运营服务项目
智通财经· 2025-10-02 10:46
股价表现与中标事件 - 公司股价上涨5.6%至0.245港元,主要受成功中标大湾区智能电力装备创新谷项目消息推动[1] - 中标项目金额为3845.14万元,公司将提供全过程建设管理及招商运营一体化服务[1] - 该项目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在“双碳”战略下的示范项目,凸显公司“系统规划”、“综合运营”和“敏捷定制”园区方法论的优越性[1] 公司财务与运营业绩 - 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约14.71亿元,同比增长0.79%[1] - 上半年毛利约3.67亿元,同比增长1.11%,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177.1万元[1] - 上半年新增签约额15.39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综合运营业务签约额同比大幅增加31%[1] - 办公类园区签约额同比增长13%,销售回款约23.25亿元,同比增长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