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搜索文档
吸纳百万毕业生后,广东开会再提“人才”!四大部门回应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0:25
人才引育行动成果 - 截至2025年7月底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创业 [1][2] - 技能人才总量达2201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人 [2] 战略性产业人才聚焦领域 - 重点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低空经济等产业 [2] -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核心领域培育创新领军人才 [7] 人才供需匹配措施 - 深化拓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筹办秋季大型综合招聘会 [2] - 实施"万企进百校"N城联动招聘 加大岗位归集发布力度 [2] - 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新职业开展补贴性培训 [2] 教育体系优化举措 - 精准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3] - 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订单班建设 强化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 -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 [4] 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 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 - 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 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2] - 以产业实绩贡献为评价标准 重点考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7] 科技创新与人才融合 -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6] - 通过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6] - 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6] 企业主体作用强化 - 将人才工作成效与项目、资金挂钩 给予企业直接激励 [7] - 探索出台针对性措施为产业新赛道注入人才力量 [7] - 支持企业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7]
低空经济缺人?广东这场会上,人大代表建议开设“微专业”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0:05
高素质人才引育政策与行动 - 广东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 截至2025年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 [1] - 组织召开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座谈会 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及企业代表共同参与 [1] 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发展措施 - 建议培育低空经济伦理与治理人才 开设"低空法规与伦理"交叉学科 组建"大湾区低空经济伦理委员会" [2] - 深化产教融合与场景开放 打造省级实训基地 在交通、应急等领域开放示范场景供实战训练 [2] - 高校与企业共建"低空智能技术研究院" 开设"AI+低空应用"微专业 [2] - 设立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战略专项资金 建立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将专业案例纳入评价体系 [2] - 重视研究型人才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引进 加强高技能人才政策支持及海外高技能人才引进 [2] 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机制 - 深化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 加大智慧课程和智慧实验室建设 动态引入AI药物设计、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课程 [3] - 实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人才特训计划" 鼓励多岗位轮训 推广"双导师制"和"订单式培养" [3] - 建立跨校"生物医药+X"微专业 完善校企供需对接与毕业生从业追踪机制 [3] - 探索建设人才"逆向飞地" 将人才创新端与成果应用端分离 以广深为创新核心在粤东西北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3] - 建立区域人才荣誉体系与专业社群 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 降低流失率 [3] - 按顶尖科学家、青年骨干、技能人才等类别制定针对性政策 强化政策宣传 推出省级"人才服务包" [3] - 以新药研发、成果转化效益为核心指标 推行股权、分红激励 [3] 人才流动机制创新 - 推进跨体制人才流动融合 鼓励科研院所人员创业 同时鼓励企业研发人员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 [4][5] - 打破人才流动"玻璃门" 突破体制内外人才机制障碍 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有序流动通道 [5] - 开展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改革试点 互聘"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 [5] - 高校和科创平台出台人才流动共享具体实施办法 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 [5] - 改革人才评价工作机制 支持创新领军企业开展省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和自主认定 [5] - 推广直接认定、自主评审、社会力量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 提高企业人才担任评委比例 [5]
这所职高,为何这么有魅力
人民日报· 2025-09-15 12:04
学校招生与声誉 - 2024年计划招生1800人 实际招生1890人 报名人数超过1万人 招生竞争激烈 [1] - 中考成绩公布后 考生连夜带躺椅在校门口排队等待报名 反映学校社会吸引力强 [1] 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 - 学校坚持"双轨并行"教育模式 因材施教 提供升学与就业两条发展路径 [1][2] - 培养目标为"心中有梦 眼中有光 手中有活"的新一代中职学生 营造人人自信出彩的育人氛围 [1] - 实行分类教学 为升学学生开设文化课程 为就业学生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2] - 通过职教高考制度 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2] 升学成果表现 - 2024年422名学生升入本科院校 占长沙市中职升本总人数近50% [2] - 2024年504名学生实现升学 部分学生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 [2] - 2024年湖南省中职学校文化测试合格率100% 优秀率达63.65% [2] 技能竞赛成就 - 2019-2021年连续三年获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2024年再度获奖 累计4次金牌 [4]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获2金5银2铜 [5] - 2020-2025年累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6项 银奖17项 铜奖12项 [5] - 参赛专业涵盖短视频制作 旅游 美术造型等多个领域 [5] 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 - 创新创业教育共孵化79个学生创业项目 [6] - "女书咖啡馆"创业项目年收入超50万元 [6] - 毕业生创办的豆花品牌"本豆豆花"已在长沙和湘潭开设9家门店 [6] - 推动教师与企业专家"互聘互派" 让企业项目进入课堂 [7] 专业建设与教学特色 - 专业涵盖财经 商贸 旅游 信息技术等多个服务领域 [1][4] - 拥有先进实训基地 注重实践教学 在面点教室 电商直播间 综合实训室等开展实操训练 [7] - 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智能财税系统实训课学习大数据推演和税务筹划 [5]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16年育出“新能源虎”|华南虎啸星城
长沙晚报· 2025-09-15 07:36
公司投资与布局 - 2009年落户长沙雨花区建立华中首个新能源汽车基地 持续追加投资形成六大基地覆盖整车、电池和电子关键产业链环节 构建垂直整合生态圈 [5][6] - 2022年布局长沙县新基地 六大基地包括雨花区整车基地、宁乡市弗迪电池、望城区比亚迪电子等 实现研发生产供应协同网络 [6] - 2021年DM-i超级混动工厂项目从启建到投产仅用半年 目前每3分钟一台电机下线 月产六万套电动总成 为全国唯一超级混动系统生产基地 [8] 产能与出口表现 - 2025年长沙基地生产第25万台腾势D9 成为全球首款达成该量产规模的新能源MPV [2] - 2025年上半年湖南省民营企业出口电动汽车54亿元 其中长沙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出口占比超八成 保持增长58.6% [10] - 腾势D9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连续数月登顶销量榜首 在新加坡起售价超160万元人民币 在港澳地区获新能源MPV销量冠军 [9] 政府支持与营商环境 - 雨花经开区53天完成2500亩土地腾地工作 政府提供高效审批服务 如2025年7月监事变更登记全程线上"一次办结" [5][7] - 市人社部门组织"返工直通车"点对点输送工人 2020年疫情期间协调50余台卡车六天内保障湖北供应链物料运输 [7][8] - 依托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资源通过产教融合项目培养技能型劳动者 支撑垂直整合模式发展 [8] 技术创新与全球拓展 - 2025年4月采用创新"分箱发运"模式出口巴西 车身与锂电池分开运输 节省7天时间并降低物流成本 该模式已全国推广 [9] - 腾势D9从中国MPV冠军发展为世界新能源MPV冠军 "长沙造"成为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名片 [2][9]
这所职高,为何这么有魅力(民生一线·职业教育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学校招生与受欢迎程度 - 2025年计划招生1800人但报名人数超过10000人 实际招生1890人 反映职业教育需求旺盛 [1] - 中考成绩公布后出现连夜排队报名现象 甚至携带躺椅凳子在校门口等待 体现学校吸引力强劲 [1] 教育模式与路径设计 - 实行升学与就业双轨并行模式 根据学生个人特质和兴趣分类教学 [2][3] - 为升学学生开设针对性文化课程和专业理论 为就业学生强化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 [3] - 通过职教高考制度打通上升通道 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3] - 2024年422名学生升入本科院校 占长沙市中职升本总人数近50% 504名学生实现升学 [3] - 2024年湖南省中职学校文化测试合格率100% 优秀率达63.65% [3] 专业建设与技能培养 - 专业设置覆盖财经商贸旅游信息技术等领域 紧密对接社会需求 [5] - 拥有先进实训基地 注重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开设智能财税系统实训课程 [2][5] - 推行"以赛促学"培养模式 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升竞争力 [5][6] - 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2金5银2铜 2020-2025年累计获全国金奖6项银奖17项铜奖12项 [6] - 会计专业学生兰棋从零基础成长为国际技能竞赛奖牌获得者 代表培养成效显著 [5][6]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 每年举办创新创业推进月系列活动 包含创业讲座训练营设计大赛等 [7] - 坚持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 导师与教师融合 实践与实习融合 [7] - 创业孵化项目"女书咖啡馆"年收入超50万元 毕业生创办豆花品牌开设9家门店 [7] - 2016年至今累计孵化79个学生创业项目 提供导师指导和场地支持 [7] 产教融合实践 - 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建课程体系 推动教师与企业专家互聘互派 [8] - 企业项目进入课堂 烹饪专业制作创意糕点 电商直播推介特产 会计进行财务模拟 物流学习仓储技能 [8] - 形成"心中有梦眼中有光手中有活"的培养理念 营造人人自信出彩的育人氛围 [2]
教育援疆,提升“硬件”留下“火种”
新华日报· 2025-09-15 04:51
教育援疆项目投资规模 - 江苏援建新疆伊犁职教园区总投资6.25亿元 占地面积16.78万平方米 预计容纳不少于7000名学生[1] - 2023年以来江苏累计投入17.25亿元实施63个教育项目 新建17所学校覆盖幼儿园至职业院校全学段[2] 教育资源与人才配置 - 累计选派665名教师赴伊犁支教 培训当地教师4.57万名 其中1700余名教师获得江苏导师指导[2] - 引入21名退休名师通过"银发计划"开展教学 并建立9个市级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覆盖多学科[3] 教育成果与能力建设 - 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1项 自治区级奖项397项 2025年中高考成绩创近十年最佳[2] - 建成江苏伊犁基础科学教育发展中心开展命题研究 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江苏优质数字资源[2] 产教融合与区域发展 - 职教园区将开展30个以上工种技能培训 引入苏州技师学院资源 为口岸经济提供技能人才支持[1] - 通过"请进来教 走出去学"模式 培养地州级以上名师267人 实现教学方法本地化扎根[2][3]
培育新“千亿”,武汉光谷发力高端传感器产业
第一财经· 2025-09-14 12:02
光谷传感器产业现状 - 光谷已集聚超过100家传感器产业链企业 形成近百亿规模产业集群 带动湖北传感器产业规模突破260亿元[5] - 华工科技温度传感器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市场份额高达70%[5] - 高德红外是国内唯一能同时生产制冷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企业[5] - 四方光电颗粒物传感器全球占有率第一[5] - 飞恩微电子汽车压力传感器全国销量领先[5] 产业差距与挑战 - 在高端传感器市场约80%依赖进口[7] - 用于呼吸机的传感器国产化率仅为5%[5] -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武汉传感器产业规模存在差距[5] - 高端传感器行业在创新生态 设计工具与研发平台 先进材料与核心器件 高端芯片与工艺设备 系统集成与转化应用等方面存在不足[7] 产业发展目标 - 光谷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力争到2030年建成产业规模超千亿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地[6] - 联盟聚焦智能装备 人形机器人 智能网联汽车及健康医疗等优势产业领域[6] - 联盟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 联合45家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及多所高校科研机构[5] 市场前景 - 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22年已突破万亿元人民币[7] -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26%[7] - 传感器被称为人工智能的"神经元" 是物联网核心部件 更是工业互联网 车联网 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基石[4] 发展路径 - 需要关注产教融合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关联融合[8] - 需要强化协同创新 统筹政府 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 用户 金融机构等创新要素[8] - 需要加大示范应用 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战略装备开展有组织创新[8]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开工建设
新华日报· 2025-09-14 04:18
项目概况 - 南京邮电大学无锡校区于9月12日正式开工建设 选址惠山区前洲街道 紧邻沪宁城际铁路和盐泰锡常宜铁路惠山枢纽 [1] - 项目总占地面积908亩 总建筑面积约35.2万平方米 一期工程预计2027年竣工投用 [1] - 规划办学规模1万人 打造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 [1] 学科建设 - 校区聚焦未来信息科技 工业互联网 集成电路等前沿方向 [1] - 设立5个学院 建设13个高水平专业 [1] 战略意义 -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科方向与无锡市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1] - 项目将推动科教产才深度融合 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1] - 校区将建设成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先行区 [1]
“神仙竞聘”:北京17.5%的求职者是硕士,全国排名第一|服贸会
中国经营报· 2025-09-13 22:12
北京人才结构与教育水平 - 北京求职者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比17.5%,居全国首位[1] - 北京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4年,显著高于上海的11.81年和天津的11.29年,位列全国第一[1] - 2024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135.7万人,在学研究生409.5万人,毕业生108.4万人[1] 北京产业与创新生态优势 - 北京在先进制造业领域聚集了众多优势企业,人才转型发展优势独特[1] - 北京拥有超过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构建了良好的就业生态[2] - 北京拥有34所“双一流”高校,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科研院所密集,产教融合优势突出[2] 人工智能对人才生态的影响与建议 -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深刻改变人才生态,需多方协同应对技术、教育和就业新生态的挑战[2] - 需推动产教融合,将技能提升和精准匹配作为核心支柱,联通企业、院校和求职者三方[2] -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在构建人才赋能蓝图中发挥生态促进者和核心驱动作用[2]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山东福藤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搜狐财经· 2025-09-12 19:46
校企合作签约 -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与山东福藤食品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12日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双方代表包括学院院长闵祥寨 副院长张东睿及企业董事长谢晋唐等出席 [1] - 签约内容包括双方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揭牌"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及签署抖音短视频运营服务合同 [12] - 企业向学院教师杨瑞瑞颁发"全媒体营销规划顾问"聘书 [12] 合作模式与目标 - 合作旨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服务地方产业升级 通过校企互利共赢实现教育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5] - 企业提出对数字化营销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5] - 创新"校属企业运营 实战反哺教学"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通过枣科数智商务公司平台承接企业线上营销运营业务 实现"教学-生产-运营"全链条贯通 [19] 合作意义与展望 - 合作构建"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新格局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为企业注入创新发展动能 [19] - 目标为共同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数字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打造校企合作"枣科样板" [19] - 学院承诺全力支持项目落地实施 确保协议内容见效 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