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出海
搜索文档
海外中餐市场迎“新蓝海” 湘菜迈向主流餐饮阵营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10:26
海外中餐市场概况 - 截至2024年9月,海外中国餐饮门店已近70万家 [1] - 海外中餐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1.2% [3] -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中餐市场新增门店超6000家 [3] 湘菜出海区域发展态势 - 在美国市场,湘菜从无独立门店阶段发展至品牌共进、多元融合阶段,外国食客接受度显著提升 [1] - 东南亚成为湘菜品牌出海首选地,彭厨、蒸浏记、农耕记等知名品牌纷纷落地 [3] - 新加坡因华人占比高约75%,文化契合度高,大幅降低品牌落地障碍 [3] - 澳大利亚湘菜发展进入本地化与供应链升级阶段,现有50至100家湘菜特色门店,集中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并向其他城市扩展 [3] 出海策略与关键挑战 - 中餐出海需突破华人消费圈思维定式,以全球化视野重构市场定位 [5] - 企业需从团队、用户、口味到供应链实现深度本土化,可通过单店模型+当地合作伙伴模式稳步拓展 [5] - 湘菜出海需直面口味适配与合规经营挑战,可推行辣度分级与健康选项,并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等法规 [3] - 供应链本土化与资源整合是破局关键,需长期投入和系统布局 [3] 产业合作与未来趋势 - 湖南湘商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与良之隆集团签署全球海鲜食材节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海外落地湘菜主题美食文化推广及食材销售平台 [4] - 预计2026年中餐出海将呈现五大趋势:预制菜出口额持续新高、智慧餐饮系统输出成新增长极、中医药食疗概念融入湘菜创新、跨境餐饮供应链金融平台加速成型 [5]
40岁云海肴创始人赵晗去世,研一创业,去年已卸任董事长
经济观察网· 2025-09-19 17:24
公司概况与创始人 - 公司是一家主打汽锅鸡的云南菜餐厅,为云南菜系头部企业 [1] - 公司2017年上榜央视财经频道"最受消费者欢迎十大餐厅" [1] - 公司2020年对外宣称年营收超10亿元,位列中式正餐连锁品牌第一梯队 [1] - 截至新闻发布时,公司在国内拥有138家门店,覆盖15个省市 [1] - 公司创始人赵晗于2009年与合伙人共同创办第一家餐厅 [2] - 创始人赵晗于2025年2月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及其他职务,由朱海琴出任董事长兼CEO [5] 创业历程与商业模式 - 第一家门店位于北京后海银锭桥,因初创缺乏经验及菜系小众,日均亏损五六千元 [2] - 创始人认为云南菜方向正确,初期亏损归因于门店选址问题 [2] - 2010年开设第二家门店于中关村欧美汇,该店开业即实现盈利,并据此调整商业模式,转向购物中心扩张 [2] - 公司97%的门店开设在购物中心 [3] - 产品研发策略结合云南本地口味标准与都市人视角,推出融合菜品以适应全国化需求,例如牛肝菌饺子、黑松露牛肝菌焖牛蛙 [3] 融资与国际化扩张 - 2014年公司获得红杉资本和聚霖资本投资,开启爆发式扩张 [3] - 2019年公司进军新加坡市场,随后在当地布局5家门店 [3] - 2024年7月公司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3] 食品安全事件与海外受挫 - 2024年7月30日,公司供应给字节跳动新加坡办公室的餐食导致171名员工感染肠胃炎,其中60人送医,22人需住院治疗 [4] - 新加坡食品局调查发现,涉事爆炒鸡丁样本中每克含有超过20万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形成单位,远超当地每克100个CFU的上限标准 [4] - 同月调查中,公司涉事门店后厨被发现存在十多只活蟑螂 [4] - 2025年7月17日,新加坡国家法院判决公司被罚款7000新元(约合39149.6元人民币) [4] - 公司随后永久停止"公司团餐"服务,并关闭涉事的新加坡纳福城分店 [4] 市场环境与公司现状 - 2024年国内市场出现新趋势,以云贵川bistro为代表,融合云贵菜与bistro氛围的"轻正餐+酒饮"模式走红,对公司品牌形成挑战 [5] - 创始人赵晗离世未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公司业务主要由吕志韬负责 [5]
鱼你在一起荣膺2025中国餐饮出海TOP40,引领中餐出海新范式
江南时报· 2025-09-02 12:30
公司海外业务发展 - 公司荣获2025中国餐饮/新茶饮出海品牌TOP40奖项 彰显卓越品牌影响力和海外布局能力 [1] - 公司全球门店数量超2500家 获沙利文认证为全球酸菜鱼门店数量第一品牌 [2] - 海外业务覆盖美国 加拿大 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城市 2022年开始布局海外并加速拓展 [2] 海外市场表现 - 东南亚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192.43亿美元 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12.65% [2] - 泰国首店开业日营业额超19.2万泰铢(约4.2万元人民币) 翻台率达12次 [2] - 海外门店营业收入和回报周期水平远超国内 形成开店即爆店现象级成果 [2] 品牌战略升级 - 2024年6月启动全球品牌升级战略 涵盖品牌定位 视觉系统 空间形象等多维度 [3] - 空间视觉融入东方美学及文化元素 推动门店品质和体验升级 [3] - 以新形象门店和全球普适的酸辣口味为突破口 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4] 产品本地化策略 - 酸辣风味契合东南亚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标准化操作确保口味稳定性与一致性 [3] - 深度结合当地口味研发新品 将推出泰国椰香咖喱鱼与冬阴功酸菜鱼 [3] - 通过产品和文化认同实现东方美食国际化 超越单纯产品输出模式 [3]
绿茶的野心,藏在中报之外
国际金融报· 2025-08-26 23:09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收入22.9亿元 同比增长23.1% 期内利润2.34亿元 同比增长34.1% 经调整净利润2.51亿元 增长40.4% [4] - 收入增长主要源于门店网络扩张及经营效率提升 餐厅经营收入达17.58亿元 较去年同期15.53亿元增长13.2% [4] - 外卖业务收入5.24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4.2% 成为第二大增长曲线 收入占比提升至22.9% [5] 门店扩张战略 - 截至6月底门店总数达502家 较2023年底净增37家 覆盖全国一线至三线及以下城市 门店数量居国内休闲中式餐饮品牌第三位 [4] - 核心市场集中于华东 广东 华北三大区域 门店数合计326家 占比65% 收入贡献达68% [4] - 单店运营指标保持稳健 日均销售额2万元 翻台率从3.05提升至3.1 人均消费微降至55.5元 [5] 海外扩张进展 - 香港市场门店数从6月底5家增至7家 单店月均销售额超200万港元 坪效达内地3-4倍 [8][14] - 2024年海外开店计划加速 新加坡 泰国 澳门 马来西亚首店将陆续开业 全年海外门店数预计达15家 [16] - 原定2024-2027年开设30家海外餐厅的目标有望提前至2026年完成 [17] 本地化运营策略 - 香港市场采用"相对性价比"策略 人均消费约160港元 较本地同类餐饮低30% 菜单本地化率超50% [11] - 供应链实施"灵活性优先"原则 香港门店依托深圳基地实现当日达 新市场根据食材特性调整供应结构(如泰国海鲜菜品占比提升至35%以上) [19] - 采用"铁三角"人才架构:总部核心团队输出运营经验 本地人才提供市场支持 跨界人才负责模式创新 [19] 战略发展方向 - 出海遵循"由近及远 由易到难"的圈层渗透逻辑 东南亚为第一圈层 日本为第二圈层 欧美为待突破第三圈层 [20] - 目标突破传统华人客群 通过文化赋能和运营本地化打入主流市场 定义"中式餐饮全球化"为饮食文化美学和商业模式的系统输出 [20] - 香港作为国际化试验场 具备品牌展示和模式打磨功能 为后续海外扩张提供标准化经验 [10][14]
浙商证券:中式餐饮规模快速扩张 品牌竞争格局分明
智通财经网· 2025-08-21 16:03
行业规模 - 2024年中国内地餐饮市场规模达55000+亿元 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约9% [1][2] - 中式餐饮为市场主力 2024年规模36000+亿元 预计至2028年增长至53000+亿元 2025-2027年年均增速维持10%左右 [1][2] - 大众便民中餐占比约九成 客单价集中在50-100元区间 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4% [2] 发展驱动因素 - 消费理性化推动刚性高频餐饮需求释放 城市化率提升与人均收入增长奠定需求基础 [2] - 中央厨房与炒菜机器人突破出品标准化瓶颈 冷链物流与数字化系统提升门店复制效率 [2] - 行业连锁化率仅23.2% 显著低于美国59.29%和日本52.3% 标准化与数字化进程加速连锁渗透 [4] 竞争格局 - 中餐连锁进入百店+新周期 2024年501-1000家规模品牌门店数同比增速近94% [1][3] - 快正餐品牌如老乡鸡/小菜园/乡村基扩张节奏快于中高端正餐 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超30% [1][3] - 行业集中度处于低位 头部品牌集中于华东/西南区域 呈现区域深耕与全国扩张路径分化 [3] 增长前景 - 大众中餐市场具备刚需属性 50-100元价位段占比超60% 2024-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8.9% [4] - 国际中餐市场预计从2020年233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4452亿美元 东南亚与欧美成为主要扩张阵地 [4] - 出海成为品牌第二增长曲线 凭借文化认同与标准化能力具备全球发展潜力 [4]
美国排名第一的火锅:出海不能只做华人生意
吴晓波频道· 2025-08-21 08:30
公司背景与市场定位 - 快乐小羊为小肥羊原班人马在海外创立的新品牌 从加拿大多伦多起步 目前海外门店覆盖十几个国家达60多家[3] - 品牌主打蒙式火锅 以牛羊肉为主 汤底加入中药材 无需蘸料即可食用 产品设计兼顾去膻增香和简化食用流程[16] - 海外客群定位超越华人市场 非华人顾客占比达70%-80% 主攻欧美主流消费群体[13][14] - 美国市场门店规模近40家 在当地火锅品类中排名第一 欧洲和东南亚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10][11] 海外经营策略 - 坚持手工熬制汤底 每日由各地门店师傅记录过程并拍照上传群组 保留原始风味特质[7][9] - 人均客单价定位符合主流消费水平 美国市场约为35美元 贯彻"好吃不贵"策略[18] - 选址避开唐人街 优先选择白人主流社区街边店 首店设于伦敦大英博物馆附近 强化品牌形象[25] - 市场选择侧重欧美 因消费力强且政策环境稳定 规避东南亚市场因政治稳定性不足及消费力较低的风险[24] 供应链建设与产业协同 - 在内蒙古建立专用底料工厂 选用无农残原料 解决农产品出口因农残或重金属被退回的问题[20] - 派遣工程师至英国指导羊肉加工技术 包括去筋剃膜等工序 提升当地羊肉利用率[21] - 促成英国羊肉30年来首次进入美国市场 带动当地供应链资源并促进文化交流[22] - 供应链策略采用"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模式 优先保障底料和羊肉供应稳定性[20] 核心发展理念 - 强调产品力为出海基础 需具备"能打的产品" 同时创始人需投入全部精力并具备坚定信念[25] - 文化层面主张"上善若水"的包容利他精神 反对狼性内卷文化 追求长期品牌化发展而非短期功利[26] - 经营方向与国际团队存在分歧 坚持保留手工熬制传统而非完全标准化 认为标准化会丧失风味特质[5][6] - 通过教育市场解决文化差异 如制作宣传材料指导食用方式 包括涮煮时间和顺序等[17]
餐饮系列研究之中餐深度:中餐方兴未艾,品牌格局渐明
浙商证券· 2025-08-20 20:03
行业评级 - 行业评级:看好 [4] 核心观点 - 中餐是最具粘性的优质消费主粮赛道,万亿刚需+高频复购 [7] - 连锁化率低+客单价亲民,大众便民中餐空间广阔、渗透待起 [7] - 标准化突破+冷链提效,行业从"能复制"迈入"能规模化"阶段 [7] - 头部品牌如老乡鸡、小菜园、绿茶餐厅等通过不同模式实现规模扩张 [7] 行业规模 - 2024年中国内地餐饮市场规模达55000+亿元,2020–2024年CAGR约9% [14] - 2024年中式餐饮市场规模36000+亿元,2018-2023年CAGR约4% [15] - 预计至2028年中餐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3000+亿元,2025–2027年年均增速有望维持在10%左右 [18] - 大众便民中餐占比约九成,市场规模36000+亿元,2018-2023年CAGR约4% [18] - 客单价集中在50–100元区间的大众便民中餐市场占比超60%,行业规模30000+亿元 [59] 分品牌竞争格局 - 中餐连锁发展进入"百店+"新周期,501–1000家区间品牌增速近94% [84] - 头部品牌如老乡鸡、小菜园、乡村基扩张节奏快于中高端正餐 [84] - 下沉市场成为结构性增量高地,老乡鸡、小菜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均超30% [84] - 行业集中度仍处低位,区域强者特征明显,头部品牌多集中于华东、西南等重点区域 [84] - 老乡鸡以1579家门店位居第一,乡村基(713家)与小菜园(671家)形成规模壁垒 [94] 未来展望 - 中式餐饮连锁化率仅23.2%,远低于美国(59.2%)与日本(52.3%) [52] - 百元以下大众中餐市场具备刚需属性,预计2024-2028年CAGR达8.9% [52] - 出海有望成为品牌第二增长曲线,国际中餐市场预计将从2330亿美元增长至4452亿美元 [52] - 中餐品牌凭借文化认同与标准化能力,具备走向全球的长期成长潜力 [52]
舌尖上的山珍:云菌何以吸引全球客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9:13
行业概况 - 云南被誉为"野生菌王国" 世界已知野生食用菌2500余种中云南占900余种 约占全球种类36% 占全国种类90% 商品野生食用菌占全国70%以上 全省120多个县市均有分布 [1] - 野生菌产业规模达千亿级别 [2] - 6-11月为野生菌产季 7-8月为供应高峰 9月进入尾声 [3] 供需与价格动态 - 2024年因雨季过长导致产量减少 价格显著高于往年 例如鸡枞售价达120元/斤 青头菌达70元/斤 [3] - 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 初期(6月)品质高但价高 高峰期(7-8月)供应量爆发 末期(9月)性价比高 同种菌类价格可从1万元/公斤降至几百元/公斤 [3] - 餐饮端采购价上涨明显 例如见手青价格达500元/公斤 [6] - 主要交易市场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2024年6月交易量6458.66吨 7月14797.59吨 8月上旬7133.83吨 单日峰值达572.35吨(8月7日) [7] 销售渠道与消费特征 - 生鲜电商平台(如盒马鲜生、叮咚买菜)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 [4][5] - 盒马鲜生采用价格区间锁定机制 通过供应商平衡产季价格波动 其松茸售价按规格分为49.9元/150g(3-5cm)、99元/150g(5-7cm)、119元/150g(7-9cm) 黄牛肝菌售价39.9元/50g [4] - 西南地区消费者认知度较高 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等品类销售强劲 [4] 物流与供应链 - 采用"T+1"冷链运输模式 当天采摘第二天送达消费市场 [8] - 物流企业通过全货机运力增加、无人机投入、市场揽收点设置等措施提升时效性 云南顺丰每日从木水花市场发出约6000件快递 [8] - 高铁运输优化"高铁+云品出滇"模式 提供送货上门、冰袋保鲜等服务 [8] 加工与附加值 - 当前以鲜货销售为主 深加工占比相对较少 [9] - 深加工可显著提升附加值 例如鲜松茸产值约4000-5000万元 加工为松茸酱后产值可达4.5亿元 [10] - 加工企业投入超1000万元研发资金 通过7-8小时水煮油卤工艺实现产品标准化 [10] 国际贸易与政策环境 - 主要出口欧洲、日本等地区 内销最强区域为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 同时远销迪拜、马来西亚 [10] - "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协定带来关税降低、通关便利化等政策利好 刺激东南亚菌类进入中国市场 [11] - 云南木水花市场出现大量东南亚客商采购 交通物流改善降低运输和时间成本 [11] - 中餐出海有望成为外贸新增长点 带动菌类食材需求提升 [11]
中餐出海,北美“碰壁”
创业邦· 2025-07-24 11:04
餐饮品牌出海北美趋势 - 2024年上半年已有10多家中国餐饮品牌在美国开出首店,涵盖饺子、新疆炒米粉、茶饮、咖啡、苏州菜等品类 [7][8] - 代表性品牌包括喜家德、花小小、喜茶、霸王茶姬、瑞幸咖啡等,其中喜茶在美国已开出近30家门店 [8][12] - 部分品牌采取差异化策略,如瑞幸通过优惠券将饮品价格降至2.17美元/杯(约15元人民币),低于星巴克 [10] 美国市场吸引力分析 - 美国居民人均消费金额达41.5万元(2024年),为中国市场的10.8倍 [16] - 餐饮市场竞争程度仅为中国的1/3,中美两国合计占全球餐饮GDP近50% [17] - 头部品牌如费大厨提供年薪15万美元(约108万元人民币)的店长岗位,反映市场溢价能力 [13] 出海落地挑战 - 开店周期长达9-12个月,远超国内1个月的标准,涉及3-5个月图纸审批和3-5个月装修 [24] - 选址受限:美国商业租赁合约通常5-10年,新品牌需等待原品牌退场或支付数万至数百万美元转让费 [26] - 审批复杂:需获取食品安全、消防等多类许可,各州法规差异大(如烘焙设备需特定认证) [30][31] 本土化运营难点 - 营销渠道碎片化:依赖Google Maps、Yelp、Instagram和TikTok,华人区侧重小红书 [37] - 产品调整需求:降低坚果过敏风险、优化茶饮风味浓度以适应当地偏好 [40][41] - 基础设施制约:老建筑电容不足可能限制设备使用(如烤箱数量减至1/3规划量) [32] 供应链瓶颈 - 核心原料依赖进口(如茶乙己从福建、台湾采购茶叶),新鲜物料本地采购 [45] - 北美供应链碎片化,中小品牌难以获得第三方支持,需自建配送团队导致成本上升 [47][49][50] - 前后端系统未打通,门店需手动订货,效率低于国内标准化体系 [48] 行业阶段特征 - 从单店模式转向体系化出海,头部品牌示范效应显著(如海底捞10年开出18+门店) [21][52] - 部分品牌采取渐进策略:茶颜悦色暂以电商试水,霸王茶姬耗时13个月筹备才开业 [9][22]
杨国福谈中餐“出海” 品牌力、供应链、在地化运营三要素相辅相成
证券日报网· 2025-07-20 18:49
公司概况 - 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17年开启中餐"出海"征程,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设近7000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近200家 [1] - 公司目标人群不仅包括海外华人,更着力吸引本地消费者 [1] 海外市场策略 - 海外扩张采用"加盟+直营"战略:先通过加盟店测试市场接受度,再优化模式 [4] - 制定严格评分标准筛选合作伙伴,涵盖本地从业经验、开店规划、资产证明及品牌认同感等维度 [4] - 在欧洲、北美设立直营店作为"样板间",测试新产品、优化流程并提升品牌形象 [5] - 伦敦旗舰店首创"餐+bar"模式,融入本地化视觉设计,开业当天引发排队热潮 [5] 供应链管理 - 在美国采用前置仓模式,本地化储备常用食材以缩短配送距离和时间 [5] - 2025年欧洲前置仓将落地,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 [5] - 在韩国与当地代理深度合作,精准把控订购周期并制定应急方案 [5] 本土化创新 - 推出"BuiltYourOwnBowl(随心配)"模式,将麻辣烫选餐过程转化为类似"沙拉吧"的自助体验 [4] - 通过饮食文化认知差异重构商业逻辑,例如欧美消费者将麻辣烫类比为"minihotpot"或"暖沙拉" [4] 文化输出 - 在欧洲门店举办漆扇制作、书法体验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6] - 门店设计融入草本墙、凤凰墙等东方元素 [6] - 德国杜塞尔多夫门店单日营业额达14000欧元,创海外门店新高 [6] 经营成果与愿景 - 海外市场利润率逐步优化,得益于品牌知名度提升、供应链体系完善及运营经验积累 [6] - 公司认为中餐文化输出的终极形态是让"美味平衡哲学"成为全球餐饮的共同语法 [7] - 强调品牌力、供应链与本土化运营的深度协同是中餐在海外市场扎根生长的关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