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

搜索文档
年销上百亿的水产市场,要搬了?
虎嗅· 2025-09-04 14:28
市场概况与行业地位 -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27万吨 年交易额达上百亿元 享有"全国水产品价格风向标"之称[1] - 作为全国最大的鲜活海鲜批发市场之一 老市场已运营31年 形成"水产价格 全国看广州 广州看黄沙"的行业地位[2] - 市场每日交易水产600余吨 其中1/3运往北京 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33] 搬迁计划与实施进度 - 黄沙水产中心水产批发业态(新市场)定于9月8日正式开业 已完成商铺装修及各项配套工程[1] - 新市场招商进展顺利 水产展贸 办公 餐饮等配套业态招商签约率超70% 入驻商家达约600家[15] - 广州港集团明确本次搬迁主要针对水产批发业态 现址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24] 商户搬迁态度与现状 - 外街道小商户搬迁意愿较低 部分经营超十年的商户表示"不想再折腾" 小摊贩因小本经营多不考虑搬迁[9][10] - 主楼内大档口和海鲜商行搬迁意愿较强 已有商户提前迁往佛山迎海水产交易中心等其他专业市场[11][16] - 约三成老市场商户已搬迁至其他专业水产市场 其中佛山迎海水产交易中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成为主要承接市场之一[16][17] 新旧市场对比分析 - 新市场配备集中供冷 供氧 供海水系统 通过1500吨海水趸船实现24小时天然海水供应[30] - 采用空中连廊和垂直运输专用走廊设计 实现人车分离 干湿分离的功能动线[30] - 新市场租金相对较高 但因配套设施完善 产品价格预计与现址持平[14] 市场生态与未来展望 - 老市场生态包含主楼 外街道商铺 小摊贩及周边商业体 形成批发 零售 加工完整产业链[18][19] - 周边经营主体如粤恒丰市场将保留零售餐饮业态并原地转型 非整体搬迁[22] - 新市场通过"黄沙水产供应链商城"小程序提供线上采购渠道 商户配送服务可覆盖餐饮企业采购需求[27]
南京举行月度全市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活动
南京日报· 2025-09-02 08:34
项目投资与建设进展 - 幕府智谷项目总投资约27亿元 其中数字经济总部园已入驻企业约160家 生物科技创新园部分地块已建成[2] - 国网江苏电力战新产业总部基地于2024年2月开工 正在进行桩基施工 计划2029年底竣工[2] - 南京华贸中心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 涵盖购物中心 商业街区 超甲级写字楼等多元业态 写字楼 公寓及商业街区已竣工交付[3] 产业集聚与发展规划 - 幕府智谷数字经济总部园着力聚集法律科技与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聚区[5] - 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聚焦合成生物领域 重点突破微生物资源智能化创制与应用 开发全链条设备[6] - 国网江苏电力项目将构建智能电网服务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产业集群 预计年产值达100亿元[8] 企业入驻与招商情况 - 南京华贸中心写字楼2024年3月上市后已完成招商超3万平方米 入驻率达85%以上 已吸引17家企业包括共创草坪 科伦药业等龙头企业[3][8] - 智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已入驻南京微康精准医学科技 益一科技 康科生物等企业[6] - 通达海科技作为法律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 将入驻幕府智谷数字经济总部园[2] 政府支持与投资进度 - 南京市政府将华贸中心列为市级重大项目 成立专项服务专班优化审批流程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9] - 2024年1-7月江苏省54个重大项目投资进度达67.7% 超序时进度9.4个百分点[9] - 市级500个重大项目同期投资进度达67.1% 超序时8.8个百分点 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进度达84.1%[9]
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专家建言超特大城市创新赋能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2:50
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 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并将创新置于首位 围绕超大特大城市提出制度创新、要素配置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个"支持"政策[1] - 北京、深圳、合肥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杭州、成都立足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领域塑造特色发展模式[1] -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 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1]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超大特大城市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50个(占全国62.5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5个(占53.03%)、创新型产业集群44个(占22.11%)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91个(占30.33%)[2] - 重点城市需围绕产业进行精准化分工和差异化布局 鼓励资本和资源在不同环节下沉形成产业链错位发展[3] - 建议重点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产业[4] 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 东部城市着力全球资源配置和核心技术突破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侧重承接产业转移和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4] - 结合高新区、科创走廊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制定分类推进路径 推动形成国家级未来产业集群[4] - 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机制 设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技术供给能力[5] 开放型经济发展 - 重点城市需通过开拓多元市场稳定对外贸易 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 指导外贸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2] - 需破除行业低水平重复式"内卷" 以营商环境建设替代"政策洼地"竞赛[3] -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完善企业竞争自律机制 构建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3] 城市更新与资源整合 - 城市更新成为未来城市发展重要抓手 需盘活大量存量空间、存量资源及存量资产[5] - 通过城市更新撬动社会资本 激活存量空间与资源 探索可持续投融资模式[6] - 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政策 鼓励高校前沿科研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5]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搜狐财经· 2025-08-30 11:58
广东省加快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核心观点与关键要点总结 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政策框架 - 升级组建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并争取国家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在粤设立子基金 统筹发挥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引导作用 [2][6] - 引导天使投资 风险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新赛道项目投入 [2][6] - 鼓励国资国企加快新赛道领域投资布局 支持央地 省市国资和民间资本通过项目共投 创新协同等多途径开展产业合作 [2][6] 重点产业投资方向 - 加力推动电子信息 石化化工 家电 汽车 机械等八大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稳链 [6] - 加快推进广东强芯 汽车芯片应用牵引等重大工程 深入实施百链韧性提升专项行动 [6] - 引进建设产业粘性大 市场前景好 技术先进 绿色低碳的优质项目 提升投资能级 [6] - 对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立首谈首报机制 对特别重大招引项目依法依规制定精准支持政策 [6] 重点项目推进机制 - 健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专项指挥部统筹 地市为主体 省市联动的推进机制 [6] - 实施制造业新开工 新投产 新储备三新项目攻坚行动 省市县分级建立攻坚项目库 [6] - 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 推动同一阶段审核审批事项同步办理 实现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 [6][7] 创新成果转化体系 - 实施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推进核心软件攻关 璀璨行动等重大工程 [7] - 综合运用公开择优 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化工新材料 先进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攻坚 [7] - 实施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行动 系统推进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 [7] - 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沿途下蛋 就地转化机制 通过先用后付 飞地孵化等模式促进成果转化 [7] 产业治理与集群发展 - 深化链长+链主制 发挥链主企业产业生态主导作用 牵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7] - 构建群链一体化产业体系 促进链成群 以群带链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 [7] - 推动企业加强公司治理 构建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 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 [7] 产业园区建设与载体升级 - 高标准推进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 大型产业集聚区 省产业园区等建设 [7] - 实施县域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 推动管委会+开发公司管理运营创新 [7] - 选择具备条件地市探索园区绿电直连模式 优化省特色产业园培育机制 [7] - 引导国有资本 民间资本通过园中园方式建设运营新赛道特色园区 [2][7] 资金支持政策 - 省级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对新赛道项目优先支持并适当提高支持比例 [7] - 用好制造业企业贷款贴息政策 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 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 [7] - 鼓励政策性 开发性 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提供精准有效支持 [7] 资源要素保障措施 - 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 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先行用地 [7] - 鼓励采用长期租赁 先租后让 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 [7] - 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三证齐发 拿地即开工 [7] - 对年新增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重点引资项目 允许各地统筹使用市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7] 人才政策支持 - 省市人才政策重点向人工智能 机器人等新赛道领域倾斜 [7] - 支持企业精准靶向引进培育高精尖缺人才 [7] - 采取单列评审赛道 设立支持专项 放宽申报条件等方式遴选科技领军人才 创新企业家 青年科技人才 [7] 营商环境优化 - 探索建立新赛道领域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机制 [2][8] - 在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 [2][8] - 完善国有资金出资 考核 容错 退出相关政策措施 营造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氛围 [2][8] - 深化粤港澳三地联动 对接京津冀 长三角地区 联合开展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 [8]
山东宁阳:强链补链筑根基产业集群启新程
齐鲁晚报网· 2025-08-29 11:21
堽城镇工业发展策略 - 坚持"123"发展思路 即1个工业园区 新能源和钢球2个主导产业 新能源特色产业园 钢球产业园 创新创业园3个园中园 [1] - 通过精准招商 完善配套 优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集群从"小而散"向"全而强"跃升 [1] - 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 已建成4.5平方公里 毗邻董梁高速 342国道和新建104省道 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3] 毅诚塑业有限公司发展情况 - 2024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达2528万元 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导致原有厂房和设备难以满足需求 [1] - 协调租赁5000平方米闲置厂房 新投资1000多万元购进震雄智能注塑机和智能机械手 [1] - 拥有10台智能化注塑机 10台智能机械手及配套设备 全部投产后年产能达400万多套 年销售收入将达3000万元 [2] 新能源产业链建设进展 - 再生塑料制造上游项目拟投资3000万元 将形成"再生塑料—塑壳生产—电池配套"完整生产链条 [2] - 钠离子负极材料项目租赁4800平方米厂房 购置50台套设备 核心设备已安装调试 [2] - 项目完全建成后可年产负极材料3000吨 年收入达5000万元 为新能源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3] 政府支持措施 - 镇政府协调安装专用变压器保障电力供应 年用电量约746万度 年用水量90万吨 [3] - 专人帮办环评 安评 能评等手续 加快污水 蒸汽管网接入 [3] -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重商 亲商 安商氛围 推动镇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3] 园区产业规模 - 园区以钢球 新能源为支柱产业 涵盖电池充装 塑壳组装 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流程 [3] - 全链条产业年产值近50亿元 [3]
从产业聚能到就业提质,襄阳如何“链”就活力?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0:48
核心观点 - 襄阳市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推动传统工业城市转型 企业实现产能与效益双提升 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生态 [1] - 通过就业链、创业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成为湖北省生动样本 [1] 企业技术创新案例 - 中力机械作为华中唯一绿色电动叉车整车制造企业 开展旧燃油叉车"油换电"业务 全国400多万台存量燃油叉车带来广阔市场前景 [2] - 中力机械研发高压重载锂电叉车采用600V高压平台 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大幅降低 [4] - W@W数智新仓系统使仓储空间利用率提升30%以上 [4] - 云上牧歌智慧养殖通过电子耳标和自动挤奶机技术 使奶牛年单产提升1.2吨 人工成本降至原40%以下 [5] - 骆驼集团每年投入收入3%用于研发 拥有1238项专利 专注低压锂电池赛道 攻克低温高倍率放电技术难题 [6] - 襄阳市推动236家企业数字化改造 新增智能工厂84家 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5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家 [6] 产业链集群发展 - 老河口市打造电动叉车智能智造产业集群 聚集数十家配套企业 压缩交货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 [7] - 顺博铝合金作为再生铝"链主" 每天向襄阳美利信供应100吨以上铝水 实现近地化配套 [8] - 通过以商招商形式为循环经济产业园招引5家企业 形成原材料与废弃物良性循环 [9] - 襄阳市上半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17个 总投资2684亿元 [11] - 南漳县围绕云上牧歌补链强链 投资3.5亿元乳制品项目日产300吨 投资3亿元牛肉加工生产线 形成全产业链 [11] - 南漳县相关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12] - 谷城县以骆驼集团为引领 聚集50余家产业链企业 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12] 三链融合与就业成效 - 顺博铝合金技术员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中层骨干 体现产业对人才吸引力 [13] - 襄阳芸和农业采用"青贮玉米+小麦"轮作模式 每亩收入达1200元 利润提高15%以上 年利润80多万元 [14] - 带动10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14] - 襄阳市新增返乡创业8390人 同比增长22.17% 带动就业1.77万人 [16] - 云上牧歌创新"妈妈岗"就业模式 吸纳30名宝妈 每天工作2-3小时 月收入5000多元 [17] - 南漳县28个"妈妈岗"示范基地帮助3500余名妇女实现弹性就业 人均年增收2.5万元 [17] - 1-7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 产业稳定就业35.7万人 [17]
从“一油独大”到“多元支撑” 甘肃玉门招商赋能谱新篇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13:20
核心观点 - 玉门市通过招商引资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形成新能源与现代化工双轮驱动的产业新格局 以开放姿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1] 招商引资机制 - 组建市级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 创新构建"7+1"产业链矩阵 涵盖石油化工及天然气深加工 煤化工 精细化工 储能及装备制造 现代物流 农产品精深加工 文旅商贸七大领域 并单列推进重大项目 [3] - 形成"一条产业链 一名常委链长 一支专业队伍 一抓到底"的闭环工作机制 [3] - 上半年组织赴外招商84批236人次 拜访重点园区 行业协会及企业455家 接待考察企业173批次379人次 [4] - 签约项目29个 签约金额达122.22亿元 [4] 产业建设进展 - 甘肃巨化高性能硅氟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为国内首个覆盖硅基 氟基材料全产业链项目 产品应用于半导体 新能源电池 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预计年工业增加值达323亿元 [3] - 宝能新能源日产能稳定在180-200吨 上半年完成产值1.1亿元 总订单量达2万吨 [5] - 弘大储能科技项目预计年产一万台集装箱储能装备 年销售额8亿-10亿元 上缴利税约1亿元 [5] - 2025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3.16亿元 同比增长27.78% [5] - 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7个 包括巨化新材料 陕煤可降解材料 凯盛大明 艾郎风电 鲁玉东壹等"500强"及链主企业 [6] 产业集群规划 - 聚焦现代化工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6] - 着力培育石油化工 煤化工 精细化工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 现代物流五个百亿级产业链 [6]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8.3亿元 连续五年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 [6] 营商环境优化 - 推行"一处跑 跑一次"改革 审批时限压减95.5% 企业开办实现4小时办结 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最长不超过12个工作日 [7] - 创新"五减一容缺" "标准地"改革 "综合查一次"及"财政+金融"服务模式 [7] - 设立"投资项目一站式VIP服务专区" 专职帮办代办员担任项目"服务管家" 上半年为30多个项目办理手续超100项 [7] - 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市 2024年最具投资吸引力县市 2025年投资环境质量县市等称号 [7]
4年增百倍 天门服装电商产业的“财富”现象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2:04
核心观点 - 天门市通过“电商+服装”差异化路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形成全国首个服装全链条体系 带动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吸引10万人返乡创业就业 [1][2][4] - 产业集聚显著提升效率 企业规模实现百倍增长 预计集团产值从10亿元增至15亿元 [1] - 为农村老年人创造轻技能就业岗位 月均收入3500元以上 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 [5][6] 产业转移与政策支持 - 2019-2021年沿海服装企业向内陆迁移 天门籍返乡工人超40万 [2] - 市政府打造服装电商产业集聚区 建设200亩新产业园 已聚集40余家企业 [1][2] - 推出“六贴一惠”政策包 兑现近千万元补贴 年新增贷款4亿元 [3] 产业链建设成效 - 构建覆盖面料、设计、生产、电商、物流的全产业链体系 [2] - 快递成本为湖北最低区域之一 单票补贴0.2元 快递量从600万件猛增至超3亿件 [3] - 跨境电商日均出货60万件 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创新运营模式 - 采用“总部运营+卫星工厂”模式 爆款量产周期缩短40% [4] - AI数字主播实现24小时带货 上新100款服装出图时间从1周缩短至30分钟 [3] - 在泰国(3000㎡)、美国(1.5万㎡)布局海外仓 拓展TikTok/Temu等平台 [3][4] 就业与社会效益 - 创造16万就业岗位 技术岗月薪过万元 熟练工年薪达15万元 [6] - 47家卫星工厂带动超5000人家门口就业 轻技能岗位容纳陪读妈妈月增收4500元 [5][6] - 企业规模从千万元跃升至十亿级 四年实现百倍增长 [1]
推出六大方面20项措施,山东加快推进智能建造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8-28 10:53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山东省14部门联合推出6方面20项措施 旨在通过智能建造培育建筑业新质生产力 [1] - 政策覆盖产业集群发展、应用场景拓展、标准体系健全、全流程管理、人才建设及发展环境优化 [1] 产业集群与资金支持 - 将智能建造纳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 对符合条件的链主企业优先授予"齐鲁建造"品牌标识 [3] - 打造数字设计、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等特色集聚区 依托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优质项目 [3] 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 支持建筑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 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 [4] - 新出让地块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项目需在建设条件中应用智能建造技术 [4] - 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纳入工程评优评奖评价 相关装备软件纳入首台套首版次征集范围 [4] 试点扩展与激励措施 - 在现有试点城市基础上扩大智能建造试点范围 鼓励市县企业项目申请省级试点 [4] - 对取得明显成效的试点企业和项目在工程评优评奖及信用评价中给予激励 [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择优给予资金奖励 [5] - 支持设立专家和技能大师工作站 提供平台资金与绩效奖补推动技术攻关 [5] 施工模式与成本优化 - 在高强度高重复性高风险场景推行人机协同施工 实现从"多人一机"向"一人多机"转变 [6] - 支持企业培育新型技术工人 可申请降低意外伤害保险基础费率以降低经营成本 [6] 财税与资金保障 - 将智能建造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 通过技改专项贷贴息、设备更新补贴、股权投资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 [7] - 企业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可抵免企业所得税 [7] 标准体系与行业推广 - 针对机器人施工大型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制定计算规则 加强造价信息供给发布 [7] - 加大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宣传 突出其在提升品质保障安全降低成本和环保方面的作用 [7]
走进科创园区|长三角绿洲智谷加“数”蝶变
新华财经· 2025-08-27 23:18
园区定位与产业格局 - 园区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上海市西软件信息园核心区 以数字经济为主导和数字能源为特色产业 紧密对接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及新赛道 [2] - 形成集总部研发、科创孵化、商业服务、人才公寓及公共配套于一体的智慧产城社区 定位为"长三角数字干线"重要节点 [1][2] - 截至2024年7月累计引入企业超300家 实体入驻70余家 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占比超过50% [2] 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 - 华为数字能源深度布局清洁发电、数据中心能源、交通电动化等领域 公牛集团设立上海总部和未来能源研究院 聚焦智能生态与新能源转型 [2] - 汤恩智能自主研发全场景商用清洁机器人 旗舰产品TN10在2024年ISSA北美清洁展获奖 [2] - 仙乐健康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合成生物学原料创新 东方科脉利用青浦营销总部与嘉善制造基地形成产业协同 [3] - 行业龙头包括国泰海通、欣巴科技、新大洲本田等 形成显著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 [2][3] 创新孵化与金融支持 - 园区获评上海市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长三角科创中心面积超9000平方米 提供从孵化到产业化的接力式服务 [5] - 累计孵化科创企业近80家 综合入驻率超90% 重点培育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 [6] - "巷新贷"金融产品由11家银行联合推出 一期授信总额度超18亿元 上海银行为汤恩智能提供500万元专项授信 [6] 数字化运营与生态建设 - 运用"i智谷"小程序平台整合园区运营、企业管理与员工服务 提升数字化管理效能 [4] - 保留原生态河流 多个项目获LEED金奖预认证及上海市建设工程奖项 打造生态绿色园区样板 [8] - 配备1500余套人才公寓 入住率超70% 纳入市级房补联动计划降低人才租房成本 [8] 商业配套与国际化发展 - 核心商业项目"绿洲智谷花园里"北区2024年底开业 引入多元业态及上海/青浦首店品牌 [9] - 连续五年参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 获评进博会最佳承接特色园区 [7] - 公共配套包括党群服务中心、健身中心、足球场等 满足人才工作生活全方位需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