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
搜索文档
沃观Wovision全球舆情监测系统:洞察全球信息生态,赋能国际传播战略
齐鲁晚报· 2025-09-01 18:05
产品发布与技术特性 - 浙江丰沃控股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舆情监测与态势感知系统沃观4.0正式上线 由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公司联合共建的科研创新中心孵化[1] - 系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 覆盖10万+媒体站点、1000+政府网站、50万+社交账号和2000+知名智库的全域数据网络 实现多地域多语种多模态信息一键聚合与实时追踪[3] - 引入大模型技术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 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流的深度学习 实现从描述性分析向预测性分析的跨越[3] 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 - 实现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报告全生命周期管理 包括多场景多语种检索、事件传播脉络梳理、舆论情感量化分析及7*24小时海外舆论异动督查功能[3] - 应用场景涵盖全球声量追踪、AI驱动营销、海外社媒监测、文旅传播评估等 适配从突发事件到全球趋势的全场景需求[3] - 可为政府机构提供涉华舆情研判和海外风险预警支撑 为企业出海提供品牌声誉管理与竞品追踪服务 降低跨境经营舆情风险[4] 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意义 - 系统凸显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成效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营总监表示科创中心以垂直类大模型为突破口 深入探索科技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规律[4] - 通过促进科研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 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并助力市场主体全球化发展[4]
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获奖数量“瘦身”含金量提升
四川日报· 2025-08-29 08:25
奖项概况 - 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共表彰244项成果 包括25项自然科学奖 11项技术发明奖和20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 [6] - 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海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 [2][6] - 9位科研人员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4名外籍专家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3][6] - 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由西南交通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完成的"高速铁路线形最优动态性能设计原理调控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 [2][8] 奖项质量变化 - 授奖总数持续减少 2024年度获奖项目244个 低于2023年度的247个和2022年度的264个 [7] - 一等奖项目数量显著增加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个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个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5个 均高于2023年度 [7] - 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占比提升 2024年度分别为25项和11项 2023年度为10项和6项 [8] 技术创新突破 - 高速铁路线形设计项目开辟全新设计路径 消除高铁基础结构大变形导致的限速瓶颈 技术成果应用于50余个高铁线路工程 [8][17] - 四川大学"基于氧化偶联的有机光电材料合成化学基础"项目实现从0到1突破 打破我国先进电子化学品长期依赖进口格局 [9] - 超临界二氧化碳热功转换关键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研制国内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发电系统 具备效率高和更环保优势 [10] - F级50MW重型燃机项目实现我国F级重型燃气轮机零的突破 建立自主完整的设计技术体系和制造体系 [10] 产业应用与协同创新 - 获奖项目与四川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在电子信息 交通运输 先进装备等重点领域涌现突破性技术成果 [10] - 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达209项 占比85.7% 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中70.8%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出 [13] -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巩固 截至2023年底四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82万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万家 [14] - 生物医药领域胞内递释制剂项目和农业领域猪肠道微生物项目均体现企业牵头完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14] 重点获奖项目贡献 - 王海峰院士在飞机总体 飞行控制和PHM技术方向有深厚造诣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 [15] - 罗先刚院士发现异常杨氏双缝干涉现象 研制出大视场高分辨成像器件和系列薄型天线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6] - 高速铁路线形设计项目应用于京沪高铁 福厦高铁和雅万高铁等标志性工程 实现高性能行车的高铁线形最优设计 [17]
青岛国信集团正式成立海洋科创中心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8 20:15
核心事件 - 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成立暨产学研协同对接大会于8月28日召开 由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和青岛国信集团承办 [1] - 海洋科创中心在大会上正式揭牌成立 由青岛国信集团设立 [1][3] 战略定位 - 青岛国信集团作为唯一将海洋产业纳入主业的市直国企 匹配青岛市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和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要求 [3] - 公司组建青岛海洋集团 聚焦全市"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确定"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 [3] - 发展使命定位为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引领者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者 [3] 产业体系 - 构建现代渔业与食品 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 航运物流 海洋装备 海洋新材料产业体系 [3] - 海洋科创中心将聚焦海洋装备领域 并向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延展 [3] 运营模式 - 采用市场化需求和商业化运营 疏通科研成果转化堵点难点 [3] - 深化"联盟+平台"融合发展模式 构建"一中心两基地"协同发展格局 [3] - 搭建"基金+园区+链主企业"运营模式 实行"场景+科研"驱动体系 [3] 产业协同 - 举行海洋船舶 海工装备 深远海养殖装备三个行业专题闭门会议及科技项目路演 [4] - 多家科研机构 企业和服务机构代表就产业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进行深入交流 [4] - 促进联盟各方紧密合作 为海洋装备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动力 [4] 发展计划 - 依托青岛海洋集团和海洋科创中心平台优势 深化与联盟成员及合作伙伴交流合作 [4] - 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速海洋装备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4] - 目标打造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 [4]
产学研协同创新填补国内空白
苏州日报· 2025-08-27 07:05
技术突破 - 公司成功研发真空环境超洁净晶圆传送机械臂 实现核心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1] - 技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已获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1] - 设备顺利导入多家行业标杆企业并实现稳定运行 [1] 产学研合作模式 - 公司与河海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联合研发 高校科研团队直接嵌入企业研发环节 [1] - 相城高新区推动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1] - 协同模式采用高新区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方式实现成果无缝衔接 [1] 行业标准化 - 合作团队牵头编制《真空晶圆搬运机器人验收规范》团体标准 为行业技术发展树立规范 [1]
聚焦五大核心功能,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打造区域科技创新新高地
齐鲁晚报网· 2025-08-26 19:06
科技创新战略实施 -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1] - 聚焦创新资源集聚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企业孵化 双创人才培养及开放协同发展五大核心功能 [1] - 发挥国内外共建高校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 整合创新资源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1] 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 -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联动聊城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等创新主体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 [3] - 打造跨学科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孵化三级创新体系 [3] - 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 推动大学科技园与聊城产研院一体化融合发展 [3] 双轮驱动创新模式 - 创新1+5+2X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 高校共建 企业化运作 [3] - 实施正向创新+逆向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建成全省首家政府主导技术转移概念验证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 [3] - 2024年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118项 公开发布98项 对接解决方案61项 包括PRC管桩架空输电线路技术等重点项目 [3] 企业培育与技术突破 - 助推强远激光等企业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自主研发激光设备30余种 获自主知识产权50余项 [4] - 聊城巽丰智能科技开发国际首创One-box集成电控系统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获省级180万元资金支持 [4] - 运用AI技术实现专利池智能管理 通过算法分析精准匹配技术方案并挖掘专利保护点 [4] 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 - 联合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等高校共建中亚国际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及百位院士港 [4] - 储备国外教授200余人 院士40人 独家签约院士8人 [4] - 与上海交通大学等16家高校开展科研合作 培育2名省级人才 招引落地科技型企业91家 [4] 未来发展目标 - 持续强化创新引领 优化服务生态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5] - 全力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新高地 [5]
促晶体材料成果转化,山东大学顶尖实验室与山东产研院“牵手”
齐鲁晚报· 2025-08-22 20:07
合作概况 -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共建协议 联合实验室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揭牌成立 [1] 合作内容与目标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市场化资源和中试场地 助力高科技技术成果快速落地 [3] - 双方聚焦晶体材料 微纳芯片等领域 共同开展高科技产业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落地 [3] - 逐步补齐和加强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 提升山东在晶体材料与器件等相关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3] -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验证一体化平台 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9] 合作方背景 -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晶体材料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 在激光晶体 非线性晶体 半导体晶体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 突破多项卡脖子难题 [5] -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山东省政府举办的领军型新型研发机构 围绕省市标志性产业链需求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建设 [5] - 微纳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济南市首条具备完整MEMS芯片生产加工能力的产线 自2023年正式投产以来开展各项工艺设计 委托开发 联合开发 中试验证 批量量产和成果转化等业务 [5] 活动与支持 -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论坛围绕晶体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前沿技术及应用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 [7] -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新一代半导体集成攻关大平台的7个重点项目在现场进行了路演 展示晶体材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及产业化潜力 [7] - 济南市科技局将在项目推荐 平台申报 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 [9]
河南省29项重大创新项目通过验收
河南日报· 2025-08-14 07:20
先进制造领域 - 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突破超高速机床主轴轴承核心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 实现高端医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海上风电等主轴轴承的进口替代 [1] - 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现有高压电气设备内多种参数的高灵敏度监测 项目产品在国内外电网改造和运行中成功应用 [1] 新材料领域 -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多家企业开展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合成和纯化技术研究 成功实现11种关键电子材料的产业化 部分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研发新一代超高温高性能隔热材料方面取得突破 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 信息工程大学研发出内生安全自动驾驶和内生安全整车网联T-BOX等系统 实现智能网联客车上的整车集成和推广应用 [2] - 南阳淅减汽车减振器有限公司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电控悬架系统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 现代医药领域 -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河南省首个中药3.1类新药"枇杷清肺颗粒" 参与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25个 开发医疗机构制剂13个 [2] - 运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辛夷等优良药材新品种9种 系统解决制约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难题 [2] 现代农业领域 - 河南农业大学初步解析小麦纹枯病、花生白绢病等8种重大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和灾变机制 挽回小麦损失12.35亿斤 挽回花生损失1.67亿斤 [3] - 形成覆盖全省的绿色防控网络 有效保障粮油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3] 整体项目情况 - 29项省重大创新项目集中验收顺利完成 涵盖多个产业链群 [1] - 省财政支持总经费超1亿元 带动项目承担单位投入资金7.5亿元 其中研发投入4.3亿元 [1] - 财政资金撬动效应显著 一批标志性成果脱颖而出 [1]
浙江“解锁”创新强省新路径
国际金融报· 2025-08-05 22:27
研发、资金协调激活创新 《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每万家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300家,占比超55%。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目标背后,是浙江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精准培育,通过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重点引导高新技术 企业、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规升级"。 与此同时,浙江鼓励行业龙头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将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本地。 《行动方案》提到,浙江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化",加快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总部化"。 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新模式,健全"孵化—加速—产业化"服务体系。 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重点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上规升级"。到2030年,每年 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30家。到2030年,每万家规上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3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的高新技术 企业数量占比达55%。 打造"创新强省",浙江动作频频。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浙江省加快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行动方案(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 (下称《行动方案》) ...
从技术攻关到全场景覆盖:中红医疗提供核辐射防护手套“国产化解决方案”
全景网· 2025-08-01 15:40
核心观点 - 中红医疗旗下桂林恒保研发的长薄壁核辐射防护手套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技术瓶颈,重塑行业防护标准[1][2] - 公司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核级防护解决方案,成为核辐射医疗板块的核心竞争力[1][5] - 产品以"材料差异化+场景定制化"为核心,打造五大高性能产品,满足严苛工况需求[3][5] - 技术创新体现在材料科学与工艺创新的双重维度,定义了核防护"中国标准"[4] - 公司前瞻布局未来,聚焦材料创新和智能化升级,夯实科技自立根基[6][7] 产学研协同创新 - 中红医疗联合桂林理工大学与西南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企业+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模式,整合多领域资源[2] - 团队创新性地将微纳米级核辐射屏蔽材料与高强度橡胶基质结合,攻克防护材料兼容性、防护性能与操作灵活性平衡等技术难题[2] - 通过"层层交替浸制""阵列协同增强防护"及"超均共混"三大前沿工艺,实现防护效能与柔韧性的统一,打破国际品牌技术垄断[2] 产品技术优势 - 产品具备三大共性优势:卓越防护性能(抵御油脂、燃料、硝酸、氢氧化钠等)、耐用性与舒适性兼具、高适配性[3] - 材料端:微纳米级屏蔽材料实现"轻薄化"与"高屏蔽效能"平衡,0.2mmPb厚度可有效衰减软伽马射线[4] - 工艺端:"阵列协同增强防护"技术提升抗撕裂、穿刺能力,"超均共混"工艺解决极端环境下材料协同工作难题[4] - 细节设计:无重金属表面迁移、高对比度警示层、专项防护设计提升安全性和人性化[4] 行业影响与布局 - 产品填补国内高端核辐射防护手套空白,推动行业标准升级,耐化学腐蚀性能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5] - 直面行业痛点:解决传统手套"重防护、轻操作"矛盾,通过五大材料体系实现全场景覆盖[5] - 未来聚焦两大方向:深化新型纳米复合材料应用,推动智能化升级(如嵌入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6] - 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指引,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提升中国智造在全球核辐射防护领域话语权[7]
水滑石产业拥抱环保新机遇
中国化工报· 2025-07-29 10:13
行业前景与机遇 - 水滑石作为重要无机功能材料在环保、化工、新能源等领域拥有广阔前景[1] - 环保政策趋严和新兴应用拓展将为水滑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 -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关键 企业需加强合作突破技术瓶颈[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水滑石在高新材料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应用于改性塑料 阻燃材料等方向[1] - 水滑石基二维材料结构调控 镁质材料农田重金属修复 镁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技术方向提供新思路[2] - 中化学七化建采用成核晶化隔离法及原子经济法工艺 形成2万吨/年原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生产能力[2] 产品与生产能力 - 中化学七化建主要生产PVC热稳定剂 抑烟阻燃剂 紫外阻隔剂 聚烯烃吸酸剂和红外农膜保温材料5种高性能助剂产品[2] 行业发展建议 - 未来需重点提升水滑石产品质量和稳定性[1] - 通过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生产工艺和高端应用开发[1] - 行业需加强交流 推动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链协同以注入新动力[1] 行业组织作用 - 水滑石行业分会将推动行业标准制定 技术交流与合作共赢[1] - 分会呼吁会员单位凝心聚力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