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

搜索文档
经济随笔丨破解“急难愁盼”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5 21:16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全文3700余字,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 - 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3] - 政策提出"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八字方针,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 民生问题具体领域 - 重点解决社保、教育、医疗、养老、育儿等领域痛点,包括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取消、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提高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等[8] - 关注"一老一小"问题,涵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七大民生需求[5] - 涉及具体场景如看病、托位、保费、电梯安装、服务网点设置等身边小事[5] 政策实施方法论 - 采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策略,从关键问题突破带动全局变化[8] - 兼顾普遍需求与差异化需求,要求精细分类施策,避免笼统化处理[8] - 强调制度体系建设,避免碎片化措施,推动"硬投资"与"软建设"同步[11] 政策执行原则 - 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注重民生改善的可持续性,不做不切实际承诺[12] - 要求精准精细与统筹协调并重,系统集成各项举措形成合力[9] - 通过利益平衡机制解决矛盾(如小区遛狗、加装电梯等),检验治理水平[8]
破解“急难愁盼” 精准施策、协同发力是关键
央广网· 2025-06-11 17:03
民生保障政策核心内容 - 政策聚焦就业、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民生"急难愁盼"领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1] - 全面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惠及数亿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群体[1] - 提出"8080"目标: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80%,10年内推动大城市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1] 政策实施路径 - 强调"保障"与"改善"并重,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1] - 需建立高效民意收集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调整政策方向[1] - 要求跨部门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完善全国统一社保公共服务平台[2] 重点领域措施 - 养老服务需兼顾日间照料与失能老人特殊护理需求[3] - 乡村教育建设需同步推进校园硬件改造与优质教师队伍培养[3] - 强调政策执行时效性:立即办、创新做、持续攻坚不拖延[3]
“三个字”解读中央重磅民生文件
央广网· 2025-06-11 15:45
民生政策核心特点 - 文件标题直接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内容精准回应教育、养老等关键领域需求 [1] - 政策整体突出"准、实、新"三大特点,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出台综合性民生政策 [1] 精准施策内容 - 养老领域:要求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 [1] - 托育领域:计划用10年推动大城市实现嵌入式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 [1] 务实举措目标 - 教育领域: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计划,5年内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1] - 高中建设: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 [1] - 高等教育:逐步提高优质高校本科招生规模 [1] 创新民生覆盖 - 青年支持:强化求学、工作及社会融入方面的政策支持 [2] - 女性健康:完善产前检查服务,鼓励有条件地区为适龄女孩接种HPV疫苗 [2]
将公平放在首位 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多部门协同推进保障改善民生一揽子举措
金融时报· 2025-06-11 09:53
民生保障政策框架 - 政策围绕四大方向提出10条举措:兜牢民生底线、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基础民生普惠性、提升社会服务可及性 [1][2] - 重点包括社会保障公平性强化、公共服务均衡性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育资源优化、社区服务便利化 [2] 社会保障扩面措施 - 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业态从业者、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适配新就业形态的参保政策 [3] - 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实施更灵活缴费方式,推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保 [3] - 扩大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费率政策 [3] - 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参保代缴,确保应保尽保 [3] 社会救助机制优化 - 建设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扩大监测范围至潜在风险群体 [4] - 制定低收入认定标准及家庭经济核对办法,推进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4] - 采用"大数据比对+实地摸排"机制提升救助精准度 [4] 财政投入规划 - 2025年教育支出与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均达4.5万亿元,同比增6.1%和5.9% [5][6]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延续降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6] -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上调 [6] 民生基建投资 - 2024年起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社会事业项目支持,预计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超30% [7] - 采用"项目+政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投资换机制强化民生补短板效应 [7]
我国将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央广网· 2025-06-11 09:04
民生保障政策举措 - 《意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在民生保障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了4方面10条政策举措,推动新时代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1] - 重点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强公平性和均衡性,聚焦教育、医疗、"一老一小"服务等关键领域 [1] - 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举措,持续完善各类人群参保政策、提高政策精准度、提升经办服务可及性 [1] 社会保障覆盖 - 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方式和收入特点的参保政策 [2] - 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参保缴费方式 [2] - 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救助帮扶 [2] 托育服务发展 - 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提高托育服务质量 [2] - 构建"1+N"托育服务体系,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多种形式托育服务为网络 [2] - 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推进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2] 教育领域改革 - 将更多中小学校纳入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或托管帮扶范围 [2] - 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2]
国新办发布会:4方面10条政策举措,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
东吴证券· 2025-06-11 08:55
资本市场新闻 - 国新办发布4方面10条民生政策举措,包括增强社保公平性、提高公共服务均衡性等[7][8] - 市场监管总局就《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共七章五十七条[9][11] 行业新闻 - 钢铁、汽车行业应抵制“内卷式”竞争,由“量本位”向“价本位”转变[12] -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王军对新能源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包括推进一体化发展、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等[14][15]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北证50指数等均下跌,科创50指数跌幅最大为1.47%[16] - 截至6月10日,北证A股成分股267个,平均市值30.76亿,今日成交额253.71亿,较上日跌5.23%[16] - 北交所成交额362.57亿,较上日涨98.26亿,87只个股收盘上涨[17] 公司公告 - 力佳科技持股5%以上股东拟减持股份,调整后计划减持1,727,856股,比例为2%[21] 其他 - 今日无新股[22] - 风险提示包括个股盈利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22]
经济日报金观平: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
快讯· 2025-06-11 07:19
民生政策导向 -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核心目标是推动民生建设向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方向发展 [1] - 政策强调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求民生工作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 政策实施原则 -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保障需与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性相匹配 [1] - 提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实施路径,避免过度承诺或脱离实际的福利扩张 [1] - 政策目标是通过务实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惠及全体人民,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执行要求 - 要求各级部门抓好《意见》的细化落实,强调"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的工作标准 [1] - 明确反对形式主义,提出"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的具体执行要求 [1]
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
经济日报· 2025-06-11 06:38
民生政策导向 -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1] - 政策强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2] - 目标包括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突出短板,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1][2]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措施 - 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取消参保户籍限制 [3] - 加强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衔接,落实困难群体社保费代缴政策 [3] - 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调整为常住地提供,通过跨区域协同等方式提高均衡性 [3] 教育与医疗资源优化 - 挖潜扩容优质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 [3] -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3] 普惠性社会服务拓展 - 支持养老、托育、家政、助餐、助残等普惠服务进社区 [3] - 加大保障性住房中青年公寓供给,兼顾职住平衡 [3] 政策实施原则 -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性相匹配 [4] - 强调务实推进,不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避免空头许诺 [4]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多项细化举措将推出
中国证券报· 2025-06-11 04:51
民生建设投资 - 预计2024年支持社会事业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将比"十三五"末提高30%以上 [1] - 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高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1][4] - 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就业支出预算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 [2] 社会保障改革 - 研究制定适合新就业方式和收入特点的参保政策重点覆盖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高校毕业生 [2] - 落实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实施更灵活参保缴费方式 [2] - 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费率政策 [2] 养老育幼政策 - 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将适当提高超过3亿老年人受益 [3] - 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推进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2][3] - 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提高托育服务质量 [3] 高等教育发展 - 新增高等教育资源适度向中西部人口大省倾斜支持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和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4] - 引导高校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4] 社会救助机制 - 研究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推进核对信息系统全国联网 [5] - 完善"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机制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 [5] - 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研究制定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政策措施 [5]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回应社会关切——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经济网· 2025-06-11 01:19
民生建设成就 -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1] - 建成世界最大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7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2亿人 [1] - 教育普及程度达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1]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万元 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0%以下 [1] 托育服务发展 - 全国半数以上省份将托育服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 [2] - 1315个县(市、区)出台托育机构建设补贴 运营补贴等支持措施 [2] - 国家卫健委将完善托育服务支持政策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和供给体系 [2] 社会保障扩面 - 重点推进灵活就业人员 农民工 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保政策 [2] - 持续关注低保对象 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 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 [2] - 持续优化社保高频事项办理流程及方式 [2] 教育领域发展 - 计划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重点改善县域高中办学条件 [3] - 合理规划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 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 [3] - 高等教育领域将从改善条件 优化结构 产教融合三方面推动提质扩容 [3] 财政投入力度 - 全国教育支出预算安排近4.5万亿元 同比增长6.1% [3]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近4.5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3] - 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支出保持较高增幅 [3] 基本公共服务 - "十四五"期间制定实施公共服务规划 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4] - 今后十年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攻坚期 关键期 [4] - 将紧扣"均等化"目标 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4]